司法的协商民主形式

2022-08-24

第一篇:司法的协商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 热点概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21日上午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协商民主的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他还指出,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因此,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 相关评论

新华网: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总结了人民政协65年来发展的宝贵经验,精辟论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新形势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人民政协由各政党、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诉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协商民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有助于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提高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中国政协新闻网: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像春风,也像是一面镜子,在如何推动协商民主方面讲得很细致,很实际。但是,在政治协商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在基层表现明显,亟需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 模拟题

协商民主,这个源自于西方的民主形式在中国产生了其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但是协商民主在我国在发展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请问怎样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  参考解析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政治协商会议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逐渐被淡化,其职能也主要表现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构建和完善政治协商结构体系。政治协商做的不是表面的功夫,而是要实实在在起到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其一,要做到多元协商。协商不能是两个人坐下来商讨,而是要吸引最广大的群众,最好是各行各业的代表都能参加。这也是政协的优势所在。其二,需要拓宽协商内容。对于有些政府在政治协商中不允许讨论其不愿意提起的内容,这就大大的削弱了政治协商的实际意义。既然是协商,那么就要敢让大家协商,要让大家放开了讲,大胆的提出意见与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商精神。其三,加大协商人与协商内容的利益攸关性。这也是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有些政府部门只是在为了协商而协商,在他们眼里,只要召开了政协会议就可以。但是忽视政协会议商讨问题的质量。而邀请利益相关人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出协商的实际意义。如果只让一群对协商内容漠不关心的人在那里夸夸其谈,不仅不会起到政协参政议政的应有作用,还会损害政协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其四,要切实落实协商结果。协商不是茶话会,聊家常。而是为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为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落实协商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实实在在的去做,社会各阶层团体在参与政治协商的激情才会被激发出来,才能体现出政治协商的实际意义。

二、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广西宜州市率先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这也表现出广大农民在自我民主管理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接下来的几年,基层民众自我管理组织在农村和城市逐渐扩大。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大基层民众参与政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就该依托于基层的人民政协。在基层最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新时代的“乡绅”。所谓新时代的“乡绅”主要指的是在广大农村和城市小区中具有一定威望,为人正直厚道,深受邻里爱戴的那部分人。要积极的把他们吸纳到基层的人民政协,发挥其在广大群众的的带头作用,把他们培育为基层政治精英。在邀请基层政治精英的时候,还要邀请部分群众代表参与协商,尽量扩大代表的广泛性。这也体现出政治协商会议愿意接受人民的监督。接受人民的监督可以让人民对政府信服,提高人民协商的意愿,形成良性循环。基层协商政治的发展对培养我国的协商文化会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政治文化传播方式。

因此,发展政治协商工作不仅要考虑周全,还要积极落实。不断地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政治。

第二篇: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万敢生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33 更新时间:2009/4/16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万敢生 2009年03月25日 20:15

新世纪新阶段(2000年—2020年)开局以来,党中央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文件规范,譬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06] 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下简称[2006]15号文件)。党的十七大全面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上列文件的基本精神,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统一战线的大高潮和一个政党制度的小高潮、一个人民政协工作的小高潮。三个文件出台后,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都依据它修订了各自的“章程”。[2006]5号文件从理论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中,选举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制度。两种民主理论的建构,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协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协制度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上列三个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面对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政党制度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精神的提出,人民政协的工作迫切需要从各方面提升和完善,需要在创新中拓展,以适应我国政治建设客观形势的要求。由于协商民主理论为人民政协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拟采用学理、各类调整政协事业的规范与工作实践相对照的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学者与实际工作者指教。

一、界别是协商的主体

“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可见,政协的组成应是以界别为主体的,政协制度乃是不同身份界别的人民通过其功能性的代表组织或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

以政治协商为例,协商的主体应是组成政协的不同界别(政协委员是代表着不同界别的具体履职者)。但实际运作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为这一位代表本人的政协委员与那一位代表本人的政协委员之间的协商;或者是代表某一级政协组织的委员与代表政府的官员之间的协商。这类现象,折射出政协委员忘记了自己的界别角色,忽视了政协组成的结构,迷失了界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政协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民政协又是多党合作活动的主要舞台或场合之一(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活动场合还有“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交心谈心会”等等在政协之外进行)。假设来自党派的政协委员忘记了自己源于党派推荐的产生根据,丢弃了其党派成员的界别身份去进行协商,结果,其一是使公众因不知其所代表的界别而降低了信任度;其二是流失了党派的影响力,削弱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意义与作用;其三是难以凸现界别的特点与优势(譬如八个民主党派中,民革的特点与优势在海峡两岸、“三农”问题、社会法制),降低了协商的力度和分量;其四是模糊了政协的广泛性和包容性,降低了政协的影响力。

二、界别要适时扩充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活动是翻天覆地的。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渐成熟、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社会已经涌现出林林总总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利益集团、中介组织群体等等,社会结构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快速转变,当今中国已形成为一个利益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多元的社会。政协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有的界别已不足以汇聚、涵盖、包容今天复杂、多元、流动的政治共同体内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并主动吸纳他们进入政协,适时增加新的界别,以期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尽量容纳人民内部的各个方面,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充分发扬民主,让各界别的意见和要求,建议和批评尽可能地反映出来;始终坚持搞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战线,扩大党领导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对防止个别群体被遗忘或被关闭在政协大门之外、被边缘化,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是必需的和不可回避的。

三、协商的内容要相对明确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商(既在价值上又在技术上)是政协基本的程序选择。现有的政协规范中已经规定了协商的内容,其表述是:“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重要的地方法规草案”、“重大问题”、“重要事务”等等。这些“重大”、“重要”具有不明确性,让人不易把握。实践中,政协这边不便于提出要把某某内容拿进来协商或沟通;政府相关部门那边也不便于主动提交给政协进行充分协商。不明确的主要垢病是,一些确实需要经过充分协商的“问题”、“事务”规避了政治协商的程序,一方面妨碍了政协职责和功能的履行,另方面因缺失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全面的信息互动、因单方面闭门造车而非多方面集思广益而导致决策的短视、外行、片面、狭隘等等弊端。

四、协商的内容要广泛

现在协商的内容大多是由执政党提出的。林尚立认为,由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共同决定了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值偏好。政协作为执政党与各界别、各方面之间协商议事的机构,在政治协商中,理应关注各界别群体的意愿与要求。因鉴于此,可否同时也让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有机会对协商什么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把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一些事关国家大局的、综合性的、前瞻性的问题,特别是把各方面意见不一致的重大事务也作为确定协商内容的选择依据。倘能如此,则一方面充分调动非中共界别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方面充分体现政协平等协商、自由协商的特征。

五、注重协商的效力

协商的目的是取得一致意见并得到采纳、得到办理、得到落实。执政党、人大、政府和政协共同构成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四大家”)。在政协履职实践中呈现着两个层面的不足:第一个层面,如果协商的结果涉及到政府或“两院”,依靠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发文件,要求落实“政协章程”、上列中共中央三个文件、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等等规范,一般可以得到采纳。但个别情况下,主要依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内部各级干部“政协意识”强弱而产生程度不等的作用;第二个层面,如果协商牵涉到“人大”或执政党,则现有的政协规范并不能对这两个政治主体产生制约,协商的结果难以在立法和决策中得到有效的回应和保障(当然,这里说的牵涉到执政党的协商、监督、议政的内容,不是为了改变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而是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对这两个层面的不足进行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该是当前政协工作创新的重点之一。

六、委员产生机制的改革

政协工作的好与坏,政协影响力的大与小,直接决定于全体政协委员的水平、能力、政治把握素质。经验证明,政协委员既要有界别的代表性,更要有较强的协商议事能力。从有效发挥政协的职能出发,有必要对政协委员的产生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在界别内运用选举的方式而产生,并引进竞争和淘汰机制等等,使每一位政协委员都时刻牢记自己所代表的界别,既有较强的权利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也有较高的协商议事的能力和水平。一般地讲,政协委员应该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有专业的权威,理性的思考,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等等。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政协委员,其层次的高低直接导致提案、建议案质量的高低,并进而影响到政协组织的应有威望。对已经产生的本届政协委员,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综合素质,使其胜任五年一届的工作与活动。

七、制度安排的重点——微观层面

民主的本义就是人民主权(主权在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指一切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委托,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尽管不是人民直接行使对国家的治理,但一切权力行使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福祉。

改革开放前,“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是存在的,但国家的主人却找不到当家的感觉。新时期以来,首先是以不同阶位的一系列调整政协制度的规范之颁行作保障,促使民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作为人民政协存在和运行的制度依据,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级(阶位):第一个层级:根本法依据。宪法是政协事业的根本法依据。在宪法原则中,载明了诸如人民主权原则、依法治国原则等等(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治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宪法条文中,载明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规定等等;在宪法惯例方面,如各级人大与政协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每年的“两会”);关于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的人事安排,中共中央都要事先征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等等。第二个层级:基本法依据。诸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共中央[2005] 5号文件、[2006]5号文件、[2006]15号文件等等。中共中央文件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执行力。第三个层级:操作法依据。诸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提案工作条例”、“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等等。第四个层级:地方各级党委贯彻上列中共中央文件的实施意见;各级地方政协的有关规定等等(第四个层级的缺陷在于缺少地方性特色,缺乏针对各地实际的主动性、拓展性、创造性细节内容)。近几年来,主要得益于上述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政协规范,从宪政角度看,人民民主专政得以被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两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足鼎立式地拱卫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日益深入人心;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才得以明确提出并被高度重视(思想界、学术界、理论界对两种民主理论的研究、探讨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

改革开放前后一反一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对民主实践的具体设计,包括民主的机制、规范、形式、路径等等制度安排,其中自然地包含着对政协履行职能的范围、事项、方式、程序、步骤、期限等等作出设计与规范。今天的中国,民主实践的具体设计被提上了重要地位和运行议程,我们侧重在微观层面上让一些民主实践的措施逐渐清晰,机制逐渐健全,规范逐渐明确。人民政协正是依赖于这些微观的、具体的、细节的制度安排,让协商、监督、议政能够得到保障,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了制度化的途径,让政协组织内民主的广泛性、畅通性、普遍性、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很显然,人民政协无论在内部制度建设还是与其相关的外部制度建设上,都必须着重微观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八、努力促进政协理论构建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提炼和概括。其中,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成果,内在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提升的必然结果。

同样的理由,人民政协成立和发展近60年的丰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客观上要求我们对所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进而总结并提出阶段性理论成果。当前,以广泛深入研究中国式协商民主这种形式的概念和性质、特征和作用为切入点,努力促进人民政协理论的构建与创新,使之为人民政协制度和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政协方面的应有贡献。

九、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

政治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制度的构建。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已经开始成熟,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代表的选举民主和以人民政协制度为代表的协商民主这两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已经初步建构起来,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当然,今后的工作依然是大量的、艰巨的、长期的,要一步一步地清除民主建设的障碍,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坚持从微观层面的突破与创新。比如,在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的人民政协平台上,努力探索,尝试创设“议政专题会”、 “民主监督专题会”等等新形式、新渠道、新方法,最终让两种民主形式的效能得到充分的显示。

需要着重讲协商民主的形式。在西方,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发端于1980年(以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写的《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书为标志),用于弥补西方议会民主的不足和矫正西方当代自由民主思想。由此可见,协商民主在西方产生不过二十多年。在中国,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当时的各民主党派组成政党联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孕育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见,六十年前,我们就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创造出了协商民主,远比西方要早得多。当年的协商民主,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今天的协商民主,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协商的范围涉及政党关系、阶层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职业界别关系的协调;协商的作用关系着社会政治诉求表达、群众利益维护、社会资源整合、价值取向形塑;协商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可见,我们的协商民主,不但比西方创造得早,而且还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内生的制度资源,并非是西方的泊来品。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因而,我们的协商民主形式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的管道、平台来施行。协商民主在中国从产生、发育、运行直至今天,已经使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有自己的内生性制度资源而拒绝吸收、摒弃借鉴。虽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概念上与我们有所区别,但其协商民主思想、理论与应用实践中包含有许多为现代化生产、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所不可缺少的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兼收并蓄,在个别文化环境适合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把某些具体举措直接移植过来,丰富我们自己,把人民政协的工作做得更好。

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框架和政治系统构造中独特拥有的。西方国家及其他任何国家在制度和构造层面上都没有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样的安排。充分运用协商民主的形式,人民政协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之所在。坚持两种制度化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不但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而且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以两种民主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崭新模式,这既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民政协制度、人民政协事业的价值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创新性伟大贡献。

(作者系民革武昌区工委会成员)

第三篇: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肯定了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并且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所以,协商民主已成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在中国引起了政府与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原因在于推进协商民主与中国国情是相符合的。第一,民主的要义即是通过对话、磋商、讨论、审议等各种协商的形式,实现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第二,作为近代民主的基本形式的选举民主或代议制民主本身存在着内在的不足,这就促使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三,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商议、讨论、对话、咨询元素与协商民主精神是契合的。第四,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定地推进民主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紧迫任务,这也成为推进协商民主的动力之源。

中国的协商民主不同于西方的协商民主,它是中国特色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中国的协商民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是我国政策框架的一个前提。其次,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言,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环节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排斥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国家层面上实现选举民主的重要场所,而各级政协是实现协商民主的主要场所。因而,应当从国家的层面上,从制度和法律的角度上,对政协承担或推动协商民主的责任给予授权,充分发挥政协在我国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也不同于咨询民主。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多元的,而咨询民主主体只有掌权者;协商民主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咨询民主的主体之间是不平等的;协商民主的议程实际上是法律和制度来确定的,而咨询民主的议程实际上只是由掌权人决定的。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的实施意见

各行政村、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协商,引导基层群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更加广泛、直接、有序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保障和支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结合本街道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促进区域科学发展、依法保障基层群众民主权利为根本,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为核心,积极推进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建设,引导村树立“协商于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的理念,着力构建“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基层民主协商,必须在村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开展的协商议事要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平等协商,做到先协商后决策、先协商后实施,有效处理基层事务,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坚持依法协商。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服从法律权威,将法治思维贯穿民主协商全过程,所作出的协商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3.坚持广泛有序。引导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

4.坚持注重实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探索和实践,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使协商的方式方法更加适合当地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确保协商成果更富有成效。

三、协商范围

村级民主协商要以凝聚共识、治理有效为总目标,坚持突出重点,确定协商内容。

1.村重大经济事项:①村财务年度收支预决算;

②村集体经济股份收益分配方案及执行情况;

③10万元及以上的村集体经济自筹投资项目的立项及资金使用、招投标或承包方案及所涉合同情况;

④涉及上级扶持资金的投资项目的立项及资金使用、招投标或承包方案及所涉合同情况;

⑤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及处置;

⑥大额(具体额度由街道确定)村集体资金支出项目;

⑦村聘工作人员薪酬标准;

⑧其他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的事项。

2.村重要民生事项:①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村庄建设等各类专项规划;

②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办公楼、村民活动场所、小区建设等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资金使用、招投标或承包方案及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

③宅基地使用权的安排和使用,征用、征收土地各项补偿费的分配和使用;

④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立项及管理情况;

⑤涉及村民负担监管的相关事项。

3.村民(股东)自治事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以及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的制定和修改。

4.其他需要征求意见的重大事项:涉及本村多数村民利益的重要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及村民意见较为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四、协商对象

各村建立民主协商议事团,针对不同的协商议题,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吸收各层面人士参与协商,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议事团一般由以下成员组成:

1.固定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监会成员、村经济股份制合作社成员、驻村干部等。

2.流动成员:部分村民代表、专职网格员、村民小组长、议题涉及的村民等。

3.特邀成员:老干部、老党员、乡贤,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协商议题有关专业人士及法律顾问,县政协委员中的专业人员。

五、协商流程

规范议事流程,重点建立完善民主协商提事、议事、理事机制,建立民主协商“支部提议—线上公议—议事团商议—协商成果运用”四步工作法,形成民主协商议事的工作闭环,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实现全程把控,做到有事真商量。

1.支部提议。每年年初,由村支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并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梳理提出民主协商议事的重点议题。平时通过党员联户走访,“龙游通”村民信箱等途径收集群众新的想法建议,汇总到支部,由支部审核确定。临时性议题由村党支部视情确定。所有需协商的议题,由支部书记牵头,支部委员和驻村干部参与,形成较为完善的协商方案。

2.线上公议。村党支部明确具体协商议题后,在正式协商讨论前,一般应提前3天通过“龙游通”发布,向全体村民公开征求意见,并做好意见收集汇总。

3.议事团商议。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组织议事团成员进行协商讨论。协商对象由村两委依据议事团成员组成原则讨论决定。协商过程中,要公开线上公议收集到的意见建议;

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议事团成员意见,对于议事团成员不能现场参加协商讨论的,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邀请其参与线上讨论,确保科学民主形成协商意见。

4.协商成果运用。涉及村集体发展的大事,对议事团商议形成的意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主会进行表决。村民代表监督委员会等要对基层协商讨论事项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所有协商事项完成后,通过联户党员走访、线上线下公开、座谈等形式,对协商结果的实施情况进行回访,由村民进行评估,对综合评价过低,或有异议的事项及时进行处理。

六、相关要求

1.街道民情联络站要加强对行政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指导。

2.各社区要以所辖小区为抓手推动基层民主协商,要借鉴村级协商机制,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指导小区建立协商机制,细化协商范围、协商对象、协商流程,引导业主增强民主协商意识,提升民主协商的能力,通过民主协商有效解决各类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五篇:在民主协商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中共中央2月28日上午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共中央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必须深化已进行30多年并取得重要成果的行政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中共十八大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务,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紧抓好。中共中央根据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后,将建议国务院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习近平强调,搞好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人事安排特别是高层人事安排,是开好全国“两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大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此高度重视,在充分发扬民主,全面考虑人选条件、各方面结构要求和工作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名单。

习近平指出,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进行协商,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做法。在座各位同志,多年来同我们党亲密合作,积极建言献策,对我们党的工作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希望同志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胸怀大局,心系人民,团结带领广大成员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巩固多党合作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师德演讲稿师爱无言下一篇:顺丰国际小包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