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协商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

2022-11-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协商民主的论断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中央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协商的主体日益扩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多元化的协商主体在给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有益因素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协商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必然成为未来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利弊分析

1.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优势

作为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的一种重要的实现方式,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协商主体的多元化则恰恰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表现和主要内容。从协商民主的定义上来看,协商民主就是指某一政治共同体内,多方的利益相关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导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通过平等、公开、公正、审慎地讨论、对话、审议、协商等方式,来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由此来看,协商民主本身就孕育着多元,是民主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适应了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从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选举民主的发展来看,协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农村基层选举民主在汇聚民意,维护弱势村民的利益,提高村民对政治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的不足,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自治的质量,减少了村庄内部矛盾的产生。

1.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所带来的问题

政治主体的多元是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但是,由于农村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主体的多元化在推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主体构成的广泛性,给基层乡镇政府干预协商创造了条件,造成协商独立性的丧失。其次,协商主体的多元化反映了协商背后利益的多元化,而利益的多元化必然造成竞争,一旦竞争失序必然会导致协商的溃败而使各个协商主体失去对协商功能的认可。再次,协商主体的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很容易造成协商过程中协商共识难以达成,从而形成有协商无共识和有协商无决策的结果。

2农村协商民主发展中协商主体多元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法治建设缺失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法治建设缺失阻碍了协商民主实践的推进。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以往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协商民主更多的是学术界从理论上进行的探讨。同时,同农村基层自治的选举民主相比,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还停留在中央各部委的政策文件之中,党的十八大之后虽然各农村基层都对协商民主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还只停留在地方经验层面,难以形成共识性的经验,距离法治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走。就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看,其中总则第五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尽管法律规定乡镇政府不得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但同时也规定了乡镇政府可以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并且并没有对能够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内容、范围、标准作出一个说明,这也就给基层政府对农村多元协商主体协商过程中的事务进行干预留下了依据和可能。

2.2农村多元协商主体之间缺乏协商与合作的传统

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协商与合作传统的缺失阻碍了农村多元协商主体之间协商的开展。以协商的方式来处理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事务,虽然早已在政策文件中得到提出,但是真正落实的时间却相对较短,这就给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方式的协商民主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就基层政府而言,严格的意义上将,基层乡镇政府并不属于农村村民自治的一部分,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当然也不属于行政机关。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虽然改革开放后,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级行政组织,但是以往那种基层政府的行政惯性却依然存在,基层乡镇政府习惯上将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作为下一级行政机关,并出于自身利益对其自治活动进行单项性、行政性的干预和指导,导致农村基层协商难以进行。从农村内部来看,农村基层协商的主体构成主要有农村“两委”、农村精英、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组成。在以往的村民自治中,多元的协商主体往往通过选举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处理村庄自治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普通村民或村民自治组织只有参与的权利,但是却缺少协商的过程和传统。

2.3 农村基层多元协商主体之间协商机制缺失

农村基层多元协商主体之间协商机制缺,失造成了当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协商效力的低下。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机制之上,否则协商则必然成为一场民主的闹剧。协商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多元的利益诉求一旦没有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则必然会导致零和博弈的产生。当前,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协商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协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探索实践的时间较短,尚没有一个成熟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协商机制可供参考。具体而言,各个协商主体之间对于协商程序的制定动力不足,造成协商制度的缺失;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与权益的利益表达机制缺失,造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机制不够,造成多元主体的协商难以达成决策。

3 优化农村基协商民主发展中参与主体多元化存在问题的路径分析

3.1 加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多元协商主体的法律制度建设

以法律规范基层乡镇政府行政,保障乡镇基层政府与多元农村协商主体之间的合理互动。乡镇基层政府作为基层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参与机构,既是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主要参与者之一,也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多元协商主体之一。由于基层乡镇政府性质上的特殊性,其作为协商主体参与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必须通过法律上的规定对其加以制约。加强对乡镇政府参与农村协商的法律制约,从目前来看,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有关规定,对其中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协助”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一方面,杜绝基层乡镇政府以“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名义对农村基层协商进行干预,影响其他协商主体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协商丧失独立性;另一方面,明确乡镇政府在农村基层协商中的权力边界与角色定位,避免了乡镇政府以需要农村自治组织的“协助”为名来阻止村民自治过程中协商的进行。

以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规制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多元协商主体的协商过程。制度约束着人的行为,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与有序。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基层自治的实现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保障其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多元协商主体的规范首先需要对多元协商主体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农村“两委”、村民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村民在协商过程中各扮演什么角色。其次,在协商过程中,不同的协商主体各自的权利边界如何确定,尤其是对于农村“两委”班子以及组成成员的权利确定,这对于保护协商过程中弱势主体的利益十分重要。最后,要构建不同协商主体之间的不同的利益表达机制。每一个协商主体都代表这一定的利益诉求,为了保证协商共识的达成,必须要畅通不同主体的利益主体的表达渠道,保障各个协商主体话语权的有效行使。

3.2 培育符合现代农村基层多元主体协商的政治生活方式

扭转农村“两委”的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治理方式。农村“两委”作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多元协商主体之一,与一般的协商主体不同,他们掌握了村庄的“行政”权和大多数政治资源。培育符合现代农村基层多元主体协商的政治生活方式需要扭转农村“两委”对村庄的治理方式。这首先需要农村两委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协商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以及协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性,能够正确的看待协商民主过程中多元化的协商主体,认识到协商主体的存在的意义是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削弱自身权力。在村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要积极主动的与其他协商主体进行沟通和联系,打破以往的官本位意识。同时,两委成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改变现有的“权力”运行方式,变以往的单项运行为与多元协商主体互动的双向运行,增加协商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

培育多元协商主体在农村协商民主实践中的协商意识与理性思维。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多元协商主体的出现是农村利益多元化的现实反映。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带来竞争与分化,因而如何培育多元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与理性思维成为协商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协商意识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从农民个体教育程度与个人政治素质的提升为基础,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民政治生活中共识意识的训练。理性思维的养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民个人对政治生活的理性认识,二是强化法律法规等外部约束对农民个体的威慑,从而使农民在协商过程中能够保持个体的理性。

3.3 构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多元主体协商互动机制

协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需要构建相应的多元化协商机制。多元协商主体协商机制的构建,需要考虑到农村政治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水平,考虑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条件,不能够超越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程度而强行推进,否则只能使多元化的农村协商主体走向分裂,导致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成为空话。构建多元化协商主体的协商机制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要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不同协商主体之间意见的交流与沟通,减少分歧,增进共识,从而促进协商结果的落实;二是,要构建弱势群体与村庄政治精英之间的协商与对话机制,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三是,要构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机制,通过选举民主与多元协商主体之间的互补,更好地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四是,要创新协商主体多元化情况之下协商的实践机制,进一步发展“圆桌会议”、“村民协商会议”、“民主恳谈会”等形式的协商。

摘要:随着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协商主体多元化逐渐成为协商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协商主体的多元化在推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同时,由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建设的滞后、协商传统缺失等原因造成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协商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从法治建设、政治生活方式与协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主体多元化,法治建设,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 郭鹏.基层协商主体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及其分析应对[J].领导科学,2016(17).

[2] 吴猛.培养适格协商主体,促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J].住宅与房地产,2015(17).

[3] 蔡艳.浅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

上一篇:输电线路防外破标准化管理体系分析研究下一篇:探析针灸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