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管理毕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危机管理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全球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2009届毕业生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该何去何从?阐述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应对办法。

第一篇:企业危机管理毕业论文

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都处于不景气状态,各个企业都在缩减招聘人才的指标,这种情况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由于各方面原因,作为就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其面临的就业问题则更加严重。为避免矛盾的产生,必须采取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历年来都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2009年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陆续启动,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海啸波及中国。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就业大军中,长期以来引人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更是感受到了就业的艰辛。

一、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几年内迅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会达到611万左右,比2008年净增52万人,就业压力空前。据统计,2006年到2008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都保持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年都有一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面临当前形势下的全球金融海啸,各个单位和企业都在缩减招聘指标和人数,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原因

首先,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显得举足轻重,通过就业指导可以使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科学的分析自身和认识自身价值,并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求职就业。而当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落后,内容陈旧。受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长期的计划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重“进”轻“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力。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且多采取报告会、讲座等单调形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广大毕业生的迫切需要。其二是就业指导理论和人才的匮乏。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应当是科学化,全程化的,即在心理学的职业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进行就业指导,而不应到了大四毕业前才开展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就业指导活动。

其次,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我国虽然是大国,但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各个企业和商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因而很多的企业都在裁员“瘦身”,缩减招聘指标和人数,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的减少,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使本身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各个企业和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是非常注重实用性,一些单位不愿意给应届毕业生锻炼实习的机会,因而都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做出贡献的人才。这样就减少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过分注重文凭。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实际上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的这种做法使得一些本身能力挺强的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高校毕业生主观意识偏颇造成就业难。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应出了不少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会太高,跟现实差距很大,使其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其次,当代大学生“怀才不遇”现象尤为普遍。“很多应届毕业生把自己的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对于薪酬有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于一些职位和工作嗤之以鼻,认为是不符合自身身份的工作。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使其不仅达不到求职的目标,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的走向。”再次,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的是进行素质教育,但在高招大范围扩招以后,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素质教育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切实的执行。达不到预期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使其素质不高,因为一些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以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在大学生涯中吃喝玩乐,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考试及格,忽视了自身素质方面的提高,出现一些影响大学生形象的事件,从而使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产生了怀疑。这个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和层次化。“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第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要把市场需求和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紧缺部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要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好招生规模,做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的就业分布趋于合理,这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同时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做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现,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第三,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在上学期间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职业不断追求的精神。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所以,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一专多能,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会从头做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大学生在正确地评价自己之后,要树立自信心,要摆脱依赖和不平衡心理,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来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高校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金融危机下,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者:姬海苗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摘要:全球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2009届毕业生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该何去何从?阐述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应对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 ;就业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林小红

第三篇:后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改善就业的对策思考

摘 要:2009年美国匹兹堡会议的结束标志着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始凸显。本文就新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切入研究, 对就业形势的严峻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

作者简介:戴斯玮(1984-),女,江西抚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3年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相继开展,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人加入到“考研”和“考公”的队伍当中试图避免直面就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任何困难都是绝佳机遇,果断就业才是“通往春天的地铁”,如何选择都是他们的一种出路。

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全年的GDP增长也未超过10%,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2011年和2012年较上一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是9.2%和7.8%,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放缓的趋势。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总的来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国内经济放缓,就业压力大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 201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超过610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往届高校毕业生约有200多万人,2011年的就业人次已经超800万人次接近900万。虽然2011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0.6%,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专家认为,就业率和满意度之间的反差,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的主观因素,也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而201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680万人,加之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2011年需要再就业的人员,2012年的就业压力将空前之大。

(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不同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所谓热门专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反,往年一些并不被看好的理工类专业,如机械、机电、生物化工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所受影响不大。一些其他的传统行业,比如医药、教育、电力、电气、水利等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几年前外贸专业“热”得很,不仅社会需求十分旺盛,而且外贸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后工作条件优越、工资福利待遇优厚,使得众多的高材生为之心动。于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了考生们争相追逐的目标,最热的一年竟将全国各省的16名高考状元网罗门下,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外贸专业毕业生却今非昔比,甚至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残酷现实。

(三)不同地区和学校就业不平衡

从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中西部只能为当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就学校来说,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8%,非211工程为59%,高职和专科院校是43%。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分析

近10年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历年一次毕业签约率均稳定在95%以上。但最近的几次金融危机及一些困素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往年炙手可热的专业,现在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下降至少一成。随着周边国家的币种贬值,人民币升值,外贸行业收到巨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的外贸企业转做内销,因此需要的人才结构不再是以国际贸易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擅长经济和外语两个方向,因此,国贸毕业生就业方向广阔,除外贸企业外,其毕业生还广泛被外资企业、金融行业、事业单位所认可,整体的就业情况比较理想。据统计,近几年来,毕业生升学和出国人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国内知名企业工作的人数是其高层次就业的主要体现。该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不爱去那些小型的外贸单位,中国的毕业生都在追求稳定的发展,所以,国贸专业前往政府、高校、金融、外资、省级以上单位的毕业生占到40%以上,就业层次稳中有升,但也存在放弃被专业而转向其他行业的现象。

三、影响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的减少决定了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自给自足,外贸行业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由于外贸易业的大发展,外贸人才的紧缺问题凸显,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许多高等院校都看好这门专业,都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国际贸易这一专业。这样一来,随着外贸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充斥着就业市场,外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转变成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我国对外贸易遇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等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大滑坡,使我国的对外出口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整个出口的近1/3,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出口额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更是连续出现负增长的势头,2009年外贸出口形势亦不如人意。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经济的下滑给外贸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由于外贸经济的不景气,外贸企业人员也要减员增效,毕业生进外贸行业就业难度自然会更大。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的外贸就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外贸人才培养的盲目膨胀,是导致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正如前文章提到的,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随行就市的。哪个专业热,高校就都纷纷开设。前些年外贸行业发展势头猛,国贸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纷纷设立外贸类专业。于是近几年的国际贸易毕业生迅速增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加之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并不适应企业的需求,赶上目前外贸经济面临的困境,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难问题产生已成必然。

四、应对国贸专业就业难的相关措施

国际贸易专业是个具有很强时代感的学科,并且中国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国际贸易结构走向了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面对这一浪潮的袭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改善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

(一)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就业理念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等这些知识都是从事外贸工作所必备的经济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想要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练就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当然,这些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工作能力,所以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操作培训,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适应各种软件的运用,尽可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二)改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好就业能力基础

平时教师应该注意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增加含金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课堂上尽量多的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更多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课的开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由专业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也可外聘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为学生们开展讲座,和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从源头切实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培养多方面能力

学生的本职是学好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想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就业可能,只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掌握多方面知识和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诸如文体特长、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以应对用人单位的严格要求。

(四)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灵魂导师,学生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但是辅导员只能起引导和辅导作用, 不代表辅导员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很多学生离开家以后,来到大学生活学习都特别依赖辅导员,以至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为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从源头抓起, 高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并帮助学生扩大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采取科学的方法,科学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在就业的大军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关于如何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我们要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面去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各个击破,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纯.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趋势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1).

[2] 李芳.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韶关学院学报, 2011,(02).

[3] 李冬.关于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J].资治文摘, 2009,(02).

[4] 林翠玲.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分析及解决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0,(10).

[5] 周贤.试论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4).

作者:戴斯玮

上一篇: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