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原生家庭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原生家庭伴随每个人的成长,对个体的影响不言而喻。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刻、作用深远。究其影响的原因和现状,对寻找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帮助。探索问题家庭的行为模式,不是为其找借口,而是对现有家庭的成因作深入地了解,帮助原生家庭直面问题的根本,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地自我调试,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第一篇:原生家庭论文范文

基于原生家庭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最为隐性,也最为主要。原生家庭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性格的养成、心理的塑造、情感的表达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原生家庭视角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原生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找到根源。原生家庭生活中的不同成长环境,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应该对此予以重视并深入分析。

一、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条件

(一)家庭氛围

在原生家庭中,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比如原生家庭中各种关系融洽,父母之间、亲子之间都能比较民主,对事物包容、和谐,那么在这种关系下成长的学生自然会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并且性格相对平和,沟通能力和生活态度更加开朗。相反,如果在原生家庭生活中,各种关系紧张,随时产生着争吵、打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会养成极端性格,或者暴躁、或者孤僻,而在生活态度上也会更加消极和悲观。其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会更差。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并不会直接地反映出来,但是会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质量。比如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种专门针对原生家庭影响而开展的心理研究,通过大量的分析发生在大学生中间的犯罪问题、社会问题等现象,一般都会在其原生家庭的影响中找到根源,而在良好家庭氛围下的孩子,一般发生重大的心理问题较少,往往会更加自信,更加阳光,面对生活和挫折,更容易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我调整,反之,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父母关爱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不仅从心理上能够更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也可以从生理上为孩子成长提供安全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的关系融洽,对子女的关爱很明显,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种爱与被爱的环境中,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养成良好的心态,积极地生活,更懂得爱与宽容。反之,如果孩子从小就得不到关注,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安全的反应,各种负面的消极的态度也会加重,造成大学生活中不能很好适应,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宿舍的集体生活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更容易融入到集体的环境中,与宿舍其余成员的关系良好,生活融洽,但是有的学生并不能与其他的成员进行和睦相处,处处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宿舍其余成员的排斥,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源,都与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其的溺爱和骄纵有关,养成其不良的性格特点,在群体生活的过程中,或者在今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今后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发展质量。

(三)父母人格

人的成长过程,很多言行习惯都是来自于对身边大人的模仿与学习。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通过说话方式、行为习惯、情绪表达来反映自己的各种人格特点,孩子在与家长长期的接触中,会自然的对父母的言行进行模仿学习,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人格特点。在进行大部分大学生人格特点的分析中,会发现其与父母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或极端的相反等特点,因此,父母的人格特点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某高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研究父母对子女的性格影响,专门邀请了100位学生家长参与到心理调查活动中,通过给父母和学生发放同样的调查表,来进行相关性格的专业性研究。最终在结论中发现,这100组的学生和家长性格中,相似性达到80%以上,虽然在表面上看父母和孩子的为人处世、生活学习方式不同,但是在实际的性格表现中,相似度、重合度非常高。往往家长性格暴躁的,学生性格中也有暴躁的表现,家长性格平和的,学生的性格更为温和。但是也存在部分的极端反差现象,比如家长性格良顺,但是孩子却性格乖张,桀骜不驯,这些心理健康现象的发生都与父母长时间的人格影响有关。

(四)父母婚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况会对孩子的婚恋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感情恩爱,能够主动地关怀孩子成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感情和睦,也会将这种融洽的关系运用到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与恋人之间关系和睦。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和,争吵或者冷漠,都会造成孩子的大学时期对异性的态度或冷淡、或热情过度,在面对爱情或者婚姻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反应,影响大学生活中正常的异性关系建立,造成问题的发生。比如,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年轻人群体中面对婚姻的态度在严重的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不婚主义者出现,离婚率也是逐年升高,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早期父母的婚姻关系影响有关。大学生正处于从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和情感态度都在建立自己的认知,但是如果在长期不良的家庭婚姻关系中长大,大学生心理中自然会存在抵触婚姻、害怕婚姻的潜意识,从而并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生活的顺利开展。又或者是有的大学生过分渴望得到心理缺失的关爱,早早地走入婚姻中,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五)教养方式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味的溺爱,造成孩子对父母产生过度的依赖情感,而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极端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比如,在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严格,各种要求十分苛刻,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中会形成对各种事物叛逆、恐惧的心理,从而在大学生活的开展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造成各种问题的发生。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和每个家长的主观认识、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不同的教养方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哪一种方式并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孩子、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開展,但是在一些基本原则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底线的教育,不能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苛。在通过对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只有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下,松紧有度的教养方式中教育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三观更端正,反之,则多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性格养成、认知发展。

二、基于原生家庭视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原生家庭的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家校联合的方法进行。首先,学校和家庭之间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要做到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学校产生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从家庭的角度寻找根源,并与家长进行及时的交流,互相配合,制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良好的心理养成。比如,在进行家校互动的过程中,要从关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中进行互动,针对在学校生活中发生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共同寻找大学生问题发生的原因,但是在具体参与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家长参与的情况下,学校要和家长进行私下沟通,尽量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发展倾向。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家长的宣传和教学,要能够从家庭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重视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健康生活,积极开展大学生活。比如学校可以在学期开始或结束的时候举行家长会,也可以通过家校共建平台积极地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认识。

(二)利用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中,可以使用专业的知识对原生家庭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学校行为、表现、性格特点深入分析原生家庭的影响,寻找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比如在面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中,要分析其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况,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原生家庭中父母离异的,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是父母的性格不合、还是存在家暴、欺骗等行为,要综合看待父母的婚姻关系,建立正确的、积极的婚恋观念。其次,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建立档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心理变化、症状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适应情况进行引导和规划,掌握大学生详细的生活资料,并建立长期的跟踪观察,分析其根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解决,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质量。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学校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到步入社会的适应心理,再到职场发展的心理变化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这部分大学生开展正常的生活,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适应各种环境。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自我的价值观,提升对自我的肯定,并在发生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面对,减少消极态度的影响,在心理上形成能够战胜困难的暗示,减少负面影响。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遭遇家庭变故,或者出现学习上的考研失败、考试失败等打击,学校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心理的重大变化进行关注、引导,要从面对困难,重新开始的良好态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帮助这部分学生直面打击,战胜困难。其次,要正确看待原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地处理与改善。要让大学生在心理上战胜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进行修正,更好地完善自我成长。最后,要引导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进行联系,建立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可以让大学生多参与正能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各种志愿者行动等,通过亲身的实践参与,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也建立一定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实现健康心理下的成长、发展。

結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原生家庭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开展有效的家校联合,利用专业的知识进行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适应各种环境,建立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面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更长远的人生发展。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元梦,曲晨菲.原生家庭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A1):239-240.

[2]马媛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心理月刊,2019(18):30-31.

[3]刘赪秀.原生家庭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6):166-167.

作者简介:

罗苏梅(1982,04-),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罗苏梅

第二篇:原生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摘 要:原生家庭伴随每个人的成长,对个体的影响不言而喻。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刻、作用深远。究其影响的原因和现状,对寻找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帮助。探索问题家庭的行为模式,不是为其找借口,而是对现有家庭的成因作深入地了解,帮助原生家庭直面问题的根本,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地自我调试,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原生家庭;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原生家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心理与物质的环境,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可塑性强,但自我意识薄弱,调节、控制水平较低,心理发展极不成熟和稳定,十分容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其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历和习得的观念等,都会在成长轨迹上烙上印记,造成影响。因此,对原生家庭问题展开探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提出:学前期幼儿在认知、情感、品质、健康方面都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引导和支持。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1)家庭氛围的影响。家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良好氛围的原生家庭,多数表现为夫妻和睦,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尊重、支持、理解,家庭成员能共同营造稳定的、有爱的家庭氛围,并确保把爱的讯息一致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收获满满的安全感觉和归属感觉,使其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力、探索力、社交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发展。相反,家庭氛围差的家庭势必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伤害,阻碍其健康成长。

(2)家庭结构的影响。家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纽带,家中每个成员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家里的其他成员。一般结构组成要素完备的原生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促使幼儿保有童心,聪明好学、积极阳光,形成完善的个性;而有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父母分居家庭、留守儿童等缺陷家庭,无法充分发挥家的功能与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不稳定等,幼儿自我认同感缺失,容易造成自卑、抑郁、敏感等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3)出生顺序与性别的影响。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出生的子女及年龄、性别差异的子女会表现重男轻女、唯小独尊、溺爱等问题教养方式,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所差异,幼儿成长后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方式均会表现不同。

(4)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在农村、离异、事业型、高干、经商等不同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重视程度、关爱陪伴程度不同从而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同,或放养放任、或专制高控、或过分民主等,也会让幼儿在沟通、倾听与表达方面表现不一,对其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价值观、心态、爱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问题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剖析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然而,有缺陷的问题家庭体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专断型家长心理误区。专断型家长由于自身压力过大,会把压力转移到幼儿身上,这种问题家庭出现在事业型、高干、经商等家庭中居多。家长会违背幼儿的感受与意愿,将未完成的梦想转嫁给幼儿,为其设定过高的成长目标,常以冷漠、忽视、严厉的态度对待幼儿,会给爱贴上标签,让幼儿觉得父母打骂自己都是对的,是为自己好,造成幼儿焦虑、退缩,自我调节能力差,内心不够积极,不能主动感受快乐。

(2)放任型家长行为误区。放任型家长一般来自农村、单亲或离异家庭,这类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缺乏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交流,较少陪伴幼儿,一味地把管教责任推卸给学校或他人,他们会将自身遭受的挫折,归结于外因,并将负面的情绪传导给幼儿,有时甚至会视幼儿为出气筒,肆意打骂幼儿。他们很少给幼儿提要求,任幼儿自行做主,纵容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在这种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往往没有责任心,很少为别人考虑,行为放纵,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溺爱型家长教育误区。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幼儿的成长充满了爱与期望,他们对幼儿娇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让其享受特殊待遇,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和重男轻女家庭中尤其严重。此类问题家庭,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少对幼儿的控制和要求,在这类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十分依赖父母,但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严重扭曲,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忍耐和吃苦精神,且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对幼儿来说,童年只有一次,其品德养成、潜能开发、个性塑造在幼儿期等都弥足珍贵,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帮助幼儿掌握生活经验与学习方法。

(1)科学育儿,给幼儿恰到好处的满足。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静待花开的勇气,帮助幼儿建立“心理幸福感”,学会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尊重信任幼儿,给幼儿宽松、安心的成长空间,让其形成自主意识和创造力;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乐于尝试、勇于探索,使其天性得到解放、心性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培养,身心愉悦地成长。

(2)自我调节,给幼儿积极的正面示范。养育孩子也是一种成人达己的修行,家长应规范自身行为方式,为幼儿做好榜样,积极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做好夫妻相爱、合理分工,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民主协商处理家庭问题,高质量地陪伴幼儿,共同制订家庭计划或心愿,发挥幼儿家庭主体责任,让其享有参与权、话语权、自主权,启发其在完成计划或心愿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合作、分享与感恩的重要性。

(3)正面管教,给幼儿温柔又有边界的爱。正面管教,要求家长既不惩罚,也不娇纵,让幼儿平行成长,不将其与其他子女、他人或自己的童年作比较,用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与变化,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不简单地给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对幼儿的需求或行为不敷衍了事、不苛责训斥,不嫌弃打击、不挖苦讽刺,不反复唠叨;给予幼儿和善而坚定的爱,包容他们的不完美,允许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正确把握表扬、批评和惩罚的尺度,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哪怕日后经历了挫折,也能很快走出来,而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带给沉重的枷锁和心理负担。幼儿的天赋需要开发,品行需要培养,心理健康更需要滋养,认识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可以使我们更新育儿理念,重塑家庭文化,使原生家庭成为幼儿成长的航向标、避风港,助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理查森.牛振宇.超越原生家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1:119-153

[2](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黄姝,王婷.原生家庭[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06:34-56

[3]李月琴.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宁夏教育,2016(12):74-75

[4]曹刘霞.儿童积极心理学[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02-21

[5](美)朱莉娅·卡梅伦.艾玛·莱弗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01:15-47

[6]牧之.儿童行为心理学[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07:70-83

作者:赵美华

第三篇: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心理距离、印象管理的关系研究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心理距离、印象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社交心理距离与印象管理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    键   词]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交心理距离;印象管理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和《欢乐颂》的热播,当今社会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原生家庭的家庭背景、婚姻关系等均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使之在社交活动中可能存在人际容纳、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本研究以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为切入点,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交心理距离和印象管理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原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交心理距离及印象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它是养育方式、教养观念及其对后代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Baurind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是最有名的,她采用实验观察和家庭观察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达琳和斯腾伯格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互动的一种模式,其中包含行为态度和非言语表达,跨情景并且稳定。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明确的定义。李彦章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在某种家庭氛围下,养育子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张文新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父母在教育子女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倾向。综上,本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日常生活中所透露出抚养孩子的情感态度、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具有稳定性行为的综合体现。

最早提出心理距离概念的是瑞士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Edward Bullough。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如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对大学生心理距离产生不同的影响。人际关系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的特征,对心理距离的阐述多集中于人与客体之间。综上,本研究认为,社交心理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以亲密程度和接纳认同程度作为基础的一种距离远近的主观判断,强调的双主体是人与人,核心概念是接纳认同程度,本质是一种主观判断。对于个体来说,心理距离的内隐效应越大,可能代表个体对他人的心理距离越远。

印象管理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中提出的。戈夫曼认为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的互动过程中,会试图通过自身努力的行为管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以一种既定方式呈现自我,给他人留下印象。印象管理策略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人际交往相互间的影响策略,反应的是人际互动情境中沟通一方向另一方传递印象、维护印象过程中主动采取的技术和策略,是印象管理从抽象概念层面转化为具体技术策略层面的体现。

在已有的文献中,对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心理距离、印象管理的关注较少,但也有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容纳进行了研究。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容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人際容纳。医学生人际容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人际容纳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工具及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社交心理距离量表》《大学生印象管理策略量表》,对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10份。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由蒋奖等人修订,包括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三个维度,问卷采用4点评分,在某一维度的平均分越高表示父母使用该种方法的程度越高。《社交心理距离量表》分为《人际容纳量表》和《实际亲密度量表》两个子量表。《人际容纳量表》由罗纳编制,包括自我容纳、容纳他人、被他人容纳三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水平越高。《实际亲密度量表》由Lau编制,包含四个题目,采用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亲密水平越高。《大学生印象管理策略量表》由朱容编制,采用5点计分,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即迎奉讨好、非言语行为、自我展现、解释道歉、示弱恳求、合理化理由,在某一维度的平均分越高表示使用该种策略的程度越高。以上量表在已有研究中均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结果分析

(一)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社交心理距离、印象管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中,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拒绝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t=4.028);在父母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拒绝和过度保护两个维度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拒绝:P<0.01,t=-2.061;过度保护:P<0.05,t=-2.508)。城镇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说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多得到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在情感温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情感温暖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更容易得到父母的温暖(P<0.01,t=3.429)。

在社交心理距离中,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各维度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1);且在各维度上,女性得分均高于男性,说明女大学生的社交心理距离明显比男大学生更近。在社交心理距离中,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仅在自我容纳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1,t=-2.653)。

作者:龚茜 金欢欢 赵飞 周欢 陈睿

上一篇:图书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本科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