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

2024-05-06

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共8篇)

篇1: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

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黑洞

关于原生家庭,对心理学比较熟悉的朋友,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可能还有所了解。可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提到原生家庭,可能还会感觉到一些陌生,原生家庭究竟指的是什么?

胡:原生家庭指的就是父亲与母亲组合成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基础。原生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关系里头,其实有很多的因果的奥秘在。因为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就是EQ的推广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注1]——他有一句话,说在人类历史中,对于亲子关系的因果律研究得最清楚的就是弗洛伊德。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这位心理学大师发展出的精神分析学派,其实已经非常详细地描述了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症结点,包括所谓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深埋着这种异性的经验,这是很值得探索的。比如女孩子大部分都有恋父情结,等她长到成年之后,遇到她的伴侣,往往就会把童年的恋父情结投射到伴侣身上。那么,因为恋父情结里面就带着一种跟母亲的对立性,所以女孩子跟妈妈之间,通常都有一种很隐微的下意识的竞争。我记得我小时候,真的就感觉到女儿像爸爸的小情人一样。在内地也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吧?

对,而且父女之间的感情好像更深一些。

胡:特别的深。因为大部分的夫妇之间事实上都有一些功课要学,也就是佛家常常讲的一句话:不是冤亲债主是不会凑在一块儿的。

凑在一块儿,就会有很多的人格上的习性要转化。性格上的模式必须要深入地洞察,才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好。所以他们在相处的过程里,已经有一些问题了。当子女诞生出来之后,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跟女儿的关系这么好,那母亲就会觉得好像她没有办法跟她的先生产生那么亲密自然的、自在的一种互动,这里面就会有一种隐微的对女儿的嫉妒。这些东西都是在孩子小时候点点滴滴养成的,身为孩子可能会感觉到的一种无意识里面的活动。

它还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就是说孩子可能会有感觉,但是他/她不会清晰地意识到。

胡:他没有办法诠释,没有办法分析,也没有办法了解。其实父母亲也没有办法充分了解自己的,对这个心理学有很多描述,也包括儿子的恋母情结、弑父情结,这里头错综复杂。客体关系心理学——像克莱因大师[注2]——她提出,孩子在开始有性的感觉和性的欲求的时候,会跟父母亲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一些心理症结点,这是我们可以去了解的。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异性经验,其实就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他们是我们第一个爱恋的对象。这个爱恋的对象的互动模式一定会变成日后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础。

那比如同性之间,比如女儿和母亲之间可能就会有一种排斥和对立的关系。

胡:是。我个人的经验,对这种排斥的关系,我小时候是很敏感的、可以意识到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对我有这么多的不满,随时随刻你都会意识到她的眼神里面总是带有一种想要矫正你的批判性。小时候我应该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犯错的,但是母亲流露的那种不接纳的心态,几乎变成她的一个精神的基调。这就造成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就会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没有被爱,没有被足够的肯定关怀和包容的匮乏感。这个匮乏感就会造成我日后在两性关系上面——就像心理学所说的——会有上瘾的倾向,因为我们的心灵坑洞没有被填补好。

事实上,每个人幼小的时候是很圆满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很大的自我。但在这样一个不当的被对待过程里,会造成心理上的坑洞。这种坑洞里面可能会带着不安全感、匮乏感、自卑、自我否定倾向、低价值感,或者是在自我成长实践上面的一种能力不足,必须花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即使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像这类的心态,几乎都是在小的时候跟父母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当中慢慢形成的。

也就是说源于原生家庭的心理坑洞。听起来特别沉重!

胡:我翻译的《钻石途径系列》,作者A.H.阿玛斯[注3]是中东裔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是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性开悟经验的。他在《钻石途径系列》一、二、三这三本书里头,就把坑洞理论特别地发扬光大了,帮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很多的坑洞,我们这一生事实上就带着这些坑洞在经验这个世界。实际上,这些坑洞里面所有的负面情绪能量并不是实存的,也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性质。但是因为这些洞没有被补足,我们就老觉得内心里有一些匮乏。按照生物能医学的研究,这些坑洞的情绪,事实上都郁结在我们的中脉七轮里面。

中脉七轮?

胡:人体有一个中脉,西方世界对中脉[注4]研究得相当透彻,几乎所有生命医学和信息医学都涉及对中脉的研究。我们东方的佛道思想和佛道修行人,研究奇经八脉的比较多,像任督二脉之类。但是往中脉七轮上面探索的,瑜伽系统和藏秘系统比较多一些。所以西方世界好像受了瑜伽和藏秘的影响比较大。这些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他们事实上慢慢地进入到了能量医学的探索。他们就发现这些早期的情绪几乎都郁结在我们的中脉七轮,尤其是下面三个轮,也就是海底轮[注5]、脐轮[注6]和太阳神经丛这些部位。海底轮就在我们的会阴地带,脐轮就在下丹田这个部位。太阳神经丛在我们肚脐以上,包含了肝脏、脾胃、十二指肠这一块儿的能量中枢。

现在很多的成年人都觉得上腹部被闷住了,胸闷,腹部这里好像有郁结感。那呼吸就没有办法下到丹田,上下的能量不通,你就不会有喜悦感,生命之中就充满了焦虑。事实上这都跟我们早期在原生家庭的经验有关,因为都是压抑,打压下来非常多的负面能量。

这些负面能量会在下面这三个轮当中积存?

胡:对,这个轮很抽象。如果你没有进入到对气脉的觉知,就没有办法了解和体认甚至体证到有这些脉轮的存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体内有这么隐微的能量中枢,当我们的能量活化或者提升到一个层次的时候,或者是我们先天的潜能觉醒的时候,这些脉轮会在里头转。所以这些脉轮要很活络,要能够转动,而且身体里的振动频率要很轻松、很活跃,这个人就有喜悦感。如果你全身的振动都静止,脉轮闷住了,那就会有很深的莫名的郁闷感,比如赚了很多的钱,工作很有成就,或者拥有了很多人人羡慕的条件,但仍然没有生命存在的正向感觉。

这跟原生家庭的问题有什么具体的关联?

胡:有密切的关系,都是点点滴滴灌输进来的一些信息,包括意念的信息,信念系统的信息,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信息。这些信息会透过我们身体里的神经传导物灌输进来。灌输进来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在经络体、脉轮体里面卡住。

譬如说像我个人的经验,就是我跟母亲处不来,而且我根本就不认同这个家族,根本不认同我小时候成长的聚落,那个环境里大部分年长的人的生命信念和价值观。因为他们几乎都有很多的批判性和自我中心倾向,一种权威特质。就是否定别人的能力、才华或者认知,只有他的东西才是对的,只有他的一切,不管是想法、概念、说词、举动,甚至他的作风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事实上,“我执”[注7]非常重的人是很多的。在我幼年的时候,周围聚落里面都是立法委员、国大代表、检察委员,都算是早期台湾环境里面的精英分子和所谓的特权阶级。这些人拥有了很多的条件,但是你不觉得他们的心胸是开放的,也不觉得他们能平等对待别人,所以我不认同这个家族背景。

当一个人不认同家族背景的时候,按照生物医学的看法,你的海底轮,也就是你存在的基础,容易有一些负面信息。不断有一些负面的信息让这个海底轮的能量锁住,锁住之后会影响到我们的两条腿,同时在心理特质上面,也会造成一种现实感不够或者是应付现实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包括金钱观念糊涂或者处理事情的现实感不够。举凡是涉及到怎么买卖房屋啦,或者是怎么处理工作啦,或者落实所有的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糊里糊涂的倾向。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往思维和精神层次去发展,那他的头部就会特别发达,他的腿部就很虚弱。如果做道家站桩的练习,有一些人腿部能量经络堵塞的人,他就站不久,会摇晃。平常走路的时候也感觉到不是很稳定,两条腿的力量好像不够。这都跟能量中枢,以及原生家庭的那种亲子之间或者整个祖宗传承理念的认同度不够有关。这是信息医学和能量医学里面很深的一个奥秘。

听您这么一讲,一些疑问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胡:可是重点在于我们怎么办?如果我们早期的时候形成这么一个心态,那么我们长大之后要怎么转化早期已经种下的问题。在心理学上也讲“三岁之前定江山”。

在三岁以前,人格模式几乎已经确定了。三岁之前父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常是让他守规矩,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大笑,不能大哭,不能够有愤怒的表现,不能发脾气。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在表现这种原欲的冲动的时候,都是非常自然的。这种原欲应该要有一个适度的表达管道。但是如果父母亲打压的话,太讲究规矩的话,这个孩子就会在三岁之前把这些原欲,原始的情绪、表达的欲望、求生本能的欲望,包括饮食的欲望,或者吃喝拉撒所有的欲望都压抑住,无法适度地表达,以后会造成一些问题。而孩子在性欲上,其实展现的时间也是很早的。据现在的科学家研究,在母胎内,胚胎其实就已经开始有性欲的反应了。孩子在早期就都会有对他性器官的探索,而中国的父母对性这件事情认为是丑恶的,会去打压他的探索。

是,很避讳。

胡:非常避讳,好像这件事没有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谈,也是不能够教导小孩的。其实有非常非常多的人,都是早期的性压抑,或者性的对待态度不当,而造成了下面两个脉轮的阻塞。因为第二个能量中枢就是脐轮,丹田的部位,它其实跟我们的性的本能、求生的本能,以及意志力的运用,还有对金钱的一种观念——因为金钱总是跟求生本能连在一起的——有关。这个能量中枢阻塞的话,不但是周围的器官,包括结肠、卵巢、子宫会受到一些波及,同时也会形成情绪的郁结,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这些器官的肿瘤或者慢性病的症状。除此之外,也会造成意志力上面的压制。

这也是创造性的能量中枢,你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的人情绪的流露特别的自在,有的就很规矩,压抑一点,被动一点,要别人带动他的情绪互动。有些人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情绪互动的,纯粹是理性思考的互动。有些人是纯粹事务性的一种关怀,除了办事情、解决工作上的难题、达成工作上的任务之外,其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怎么跟人进行情绪的交流。这也都是早期能量郁结的一种人格展现。

就是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系。

胡:对。

您刚才提到的关于性发育的问题,其实我在想,在文革期间,父母们处于那样的环境背景下,比如从着装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似乎男女的界限不明显。衣服的颜色都是灰的,关于女性特征的部位,其实也是受到一些压抑的。我记得我母亲在我青春期发育的时候,比如当乳房开始出现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很诧异,说这个孩子怎么发育得这么早,于是买来的胸衣都是很紧的。

胡:这个很糟糕,因为胸部这部分的能量中枢是代表一个人的一种气度,还有爱的能力。其实胸部大的女人,你仔细观察,她通常爱的能力都比较强一些。胸部发育比较不好的女性,她可能偏理性、偏思考,但是她的热情(passion)不足。会这样是因为心肺功能受到一种压迫。每个能量中枢都掌管它附近相关的器官。这种制服化、一切都是制式化、不能够有鲜艳色彩或者不能有非常大胆的流露,这些都是我们东方社会的一些问题。其实东方有非常多的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你观察西方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是比较自由的,于是你会发现他们的创造力比较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热情的流露、生命的活力与能量都跟东方世界不太一样。这都是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的。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到哈佛大学学人类学的博士。他在那儿读书之后,回来办了一所幼儿园。他说,去那儿读书,感觉到自己跟当地的学生相比较,那个差距不是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够弥补的。有些想法和点子,他们就是自然而然地涌出来,而他就是没有。他深深地感觉到这个落差,所以他回来办了一所幼儿园。

胡:这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奥秘。在西方世界研究身心灵治疗的专家们,他们通过很多的研究出版了很多作品。因为我是专门做出版顾问的,所以我阅读的东西非常多,尤其是有关脉轮的潜能的开发。这种想象力、思维的能力,整个脑神经系统的灵感的来源,其实都跟我们中脉七轮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你必须把七个能量中枢慢慢地活化了、打开了,从高等次元下来的灵感(inspiration)和启发,才会产生。你看有一些画家,他画到如入化境,几乎不用思考,也不必去构思,就是直接有一种源源不绝的创造能量不断地出来。那这些人你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是任性的,如果依我们中规中矩的教育来看的话,毕加索绝对是任性的,达利绝对是一个疯子。但是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得了的,因为他们的能量中枢没有堵塞。

对,这样的天才确实真不少。还有梵高,也有这样的感觉。

胡:梵高的情况当然又特殊一些,他有一点抑郁和躁狂的两极症的倾向,其实他抑郁的部分是比较多的。当他进入到躁狂的时候,他的创造力就会突然出来,这又跟血清素有关系,这也是非常深的因果律造成的。不过就原生家庭而言的话,不当的管教、原欲的压抑,会让下面三个重要的与创造力有关,或者与原始的性能量有关的脉轮堵塞,那么我们的创造潜能就会受到阻碍。

前面您所谈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都是挺深层次的影响。作为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听起来确实是有点抽象,但是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是怎么更好地来认识自己的身体,或者说进行一种生命的成长。

胡:是。目的就是要帮助做父母的人了解,他们点点滴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为,事实上都是一种很微细的,而又带有深重影响力的信息和信念。这些东西在孩子小的时候,事实上会在每一个当下灌输进来,然后对这个孩子整个身心的发展,甚至他的经络气脉和脉轮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您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本书当中,您也提到您的父亲和母亲的背景。您也特别讲到父亲的性格特点,跟他的家庭背景也是很有关系的,母亲去世的时间比较早,然后又有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那么,像母亲去世得比较早,没有得到照顾,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胡: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一岁大的时候,就遭受到当时的村子里头的人,那些亲戚的误解。她性格很刚烈,吞了鸦片跳河自杀了。第二年,我的祖父也相继过世了。我父亲是他的姐姐背着他,带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抑郁的性格。他长大之后是在叔叔家里寄人篱下长大的,这造成他在情绪上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有一种郁结的心态。他有很多深埋的哀伤没有释放,后来他大概20多岁就得了肺病。我们中医里面讲哀伤是伤肺的,所以他的整个体质带着这些问题。他进入两性关系之后,我的母亲不了解他这个成长背景,对这个人格的影响是什么。她只能就眼前这个男人跟她互动的情况来了解对方。她觉得为什么这个人不讲话,怎么这么冷漠,怎么这么无感,没有办法有任何热情的交流。虽然一开始两性关系产生吸引力的那个时候是热情的,因为那有一种本能的需求。性的需求和想要联结的渴望,会让两个人暂时性地打开,但是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变成夫妻了,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种现实关系之后,热情一定会递减。递减之后,就是每个人带着自身漫长的生命史里的这些情绪创伤和所有心灵坑洞来跟对方相处,而对方又没有办法透过一种普遍性的知识来理解对方。

因为中国社会欠缺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我们父母那一代,所以就是埋怨,就是怨怼。我母亲对我父亲有非常大的恨,觉得我父亲就是刻意虐待她,不但在情感上不给她热情,而且在性的关系上面也冷落她。事实上,我父亲不是刻意虐待她。其实我父亲带着一身的创伤和坑洞,在找一个妈妈,找一个能够疼爱他的女人,能够无止境地照顾他,能够满足他对母亲的需要的那样一个角色。可是我母亲刚好不是那样的一个人。我母亲是现实感比较重的人,她觉得我嫁了一个先生,应该是两个人一起来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金钱问题的。对于我父亲的情绪需求,我母亲是忽略的。双方都忽略了对方的需要,都没有给出对方想要的那种对待方式,所以两个人就怎样也磨合不了,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一见面就一大堆的问题。

其实您的母亲也是带着自己的坑洞,她也有她的原生家庭。

胡:一点也不错,她的原生家庭也很辛苦。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县长,然后娶了两房的太太,我外祖母是填房,大太太和填房两房都生了孩子,各自有各自的亲属。在我的外祖父过世之后,两房开始敌对,争房产,争遗产。我的母亲14岁就得帮助我的外祖母打官司,写状子。那种现实的金钱意识和危机感,就是从那么小开始养成的。

任何一对男女在一起相处,都必须要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学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对方的成长史,以及他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才能解决两性互动之间无意识底端的一种机械化的惯性运作模式。这些惯性模式是很难被察觉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心灵教育的重要,或者身心灵整体治疗的重要,因为这是一种根本的生命教育和生命认识。没有这些科学上的认知的话,我们真的很难处理两性关系,也很难建构一个完美的家庭给我们的下一代。

没错。您是在这样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成长、长大的,无论是在您的书中,还是在一些演讲过程当中,您都提到一个现象,就是爸爸拂袖而去的时候,妈妈一个人抽着烟在房间里来回地踱步。那对于年幼的您来说,是不是感觉到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吧?

胡:绝对的,尤其是对于敏感度特别高的小孩。这个小孩敏感度虽然很高,但是他搞不懂为什么妈妈那么沉郁,那种氛围怎么那么浓重,觉得有什么不得了的严重大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然后母亲又常常会把愤怒无意识地发泄在小孩身上。她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说身边没有人可以让她发泄,就只有这个孩子在旁边。她就把心中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满,投射在小孩身上,要修正你,要改造你,要操控你,不断地产生那种批判和否定。这对孩子来讲,真的是太大的一种负面暗示,要花很久的时间恢复信心,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感。

这是在您成年以后,或者准确说是36岁以后?

胡:从我三十出头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召唤。这个召唤是有别于我母亲给我的引导的。按照一种形而上的、荣格学派的深度心理占星学的角度来看,29岁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孔子讲三十而立,跟29岁转折点的概念蛮类似的。在29岁之前,我们几乎都是受到周围重要的关系人的熏染和影响,我们会顺着他们的意愿去发展自己。但是在29岁之后,30岁左右,我们心里的召唤就会越来越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就开始有明确的定位。我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我根本不该往演艺这个方向走,我应该往一个更属于内在科学,内证的、心理学或身心灵整体探索的方向去走。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往这个方向去下工夫了。

也就是说,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最终可以通过自己的修为达到一种解脱。

胡:绝对可以的。自我探索,聆听内在的声音,然后要去理解早期的教育造成的人格制约,以及你的一种心理模式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有的人心理模式是“无感”,其实我看到非常多的男性都有这个问题。男性也许背负了更多父母亲的期许,他们只能成功,尤其在事业上的所谓打拼,一定要能够出头,有个人的成就。当他把生命的重点放在成就上面的时候,他其实一定要透过意志力来压制很多自然流露的情绪和情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只对工作这件事情,只对解决问题和做事比较关注。那其他的那种属于阴性的情绪联结的部分就不是他的生命重点。所以,他们多半会有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不知道怎么跟对象相处的问题。他会有封闭、不知道怎么沟通、不知道怎么流露爱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女性的痛苦。

很多女人其实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可是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了解,必定是他的原生家庭问题造成他的封闭性,以及情绪上武装的特质。那我们怎么把层层的盔甲一层层地去解开,去卸除掉它,这是一种不得了的修为,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这是两性之间都必须去学习的。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把孩子让奶奶带,或者姥姥带,孩子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没有跟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太多的直接接触。这样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胡:台湾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父母亲很忙,就把小孩子交给菲佣、越佣、泰佣,交给佣人养大。我自己的女儿也是。我的秘书是一位护士小姐,我有的时候忙,她是代母职的。我觉得倒不是说一定非要父母养孩子,重要的是身边这个养育者,她本身有没有爱,有没有觉知,她能不能意识到自己所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观念对这个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还有就是她本身的身心健康能到什么程度,比如她照料这个孩子的时候,重点放在哪里。

我的秘书照料孩子,她的重点就非常正确。因为她是一个非常重视健康的人,所以她一定会把孩子每一天的排便、饮食、作息、运动,是不是快乐,把身心的健康当做最重要的。这样孩子即使是单亲家庭,她也非常快乐,人格也很健全。原因就是,周围带她的人用一种很正确的养育态度对待她。而且我们也不给她课业上太大的压力,她也不必一定要考得多好,只需要把功课维持在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注意到她很喜欢体育和运动,会鼓励她,甚至在玩上面不会太限制她。

在原欲的表达上,包括她情绪的表露,或者她本身的各种对生命的怀疑探究,你要跟她用理性探讨,而不是把她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你要设定她是有能力接受一种像朋友似的理性探讨的。这样你就可以帮助她建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被尊重的感觉。我自己在小的时候完全没有获得这个部分,母亲并没有给我这份尊重和肯定。

独立思考有吧?

胡:独立思考还不错。我母亲过去也写作,她是有脑子的人,有想法,也有洞察力。她在思想上给我的启发,以及对人的观察这些方面,倒是给了我一个蛮不错的基础教育。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讲鲁迅的思想多么棒。她那个时候有社会主义思想,那时在台湾这样的女性并不多,我早期受了她蛮大的影响。

这也是她遗传给您的才华。

胡:对。就可惜在价值观上,在给我一个更大的独立空间上,给得不够。

作为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概有一些吧。

胡:我觉得最好的礼物,首先是要重视她生活中的健康作息,养成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养生和自我照料的习惯。我们小的时候,吃东西完全没有概念,什么东西是健康的,什么东西是不健康的都搞不清楚。我母亲的观点是,在食物上有霉也没关系,有盘尼西林[注8]吃进去可以带来抗生素。她是没有卫生观念的,什么样的食物是有足够营养素的,她也没有概念,食物做得很油。比如她喜欢炖鸡汤,一层油漂在上面,她也要你吃。我都吃不下去,还要逼着我吃。有的时候放了一两天的菜,那个菜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量了,剩下一根豆芽、两根豆芽,也要把它吃掉。作息上面的自我规律,还有运动的基本习惯,怎么去照顾自己的习惯,基本上都没有培养好。甚至在医疗上的观念也是错误的。小时候一感冒就被抓去打特效药的预防针,这样把体质都搞坏了。因为很多的抗生素进入身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办法发挥充分的功能。我觉得这方面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通过我女儿学校里的家长了解到,有好几个孩子出现了很早发性的秃头症,就是头顶上有一块“地中海”。还有皮肤病、湿疹的问题。一出现这些问题,妈妈就把孩子带到西医那里,打抗生素,没打多久就出现月亮脸,肿了,开始产生抗生素的一些反应。这个其实会造成体内一些化学毒素的污染,事实上也造成了经络上的伤害。那些父母没有自然疗法的观念,孩子这样下去健康一定会被摧毁。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父母,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一百分,但是孩子四天不上大号,他们觉得这个不重要。这种观念也是完全错误的,很多的父母都需要在这个方面被唤醒。这个是在健康层面。

其次,在心理层面,我们要给孩子很多的鼓励、支持、尊重,像朋友似的和他们进行探索和理性的分享,然后要帮助他们及早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在哪里,生命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早一点找到自己的生命召唤。这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先天带来的才华,那个部分一定要及早地发现和培养,帮助他走。

再次,在灵性上应及早奠定良好的基础。所谓的灵性基础,事实上就是自我认识的能力,洞察欲望和念头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不应被念头和欲望牵着鼻子走,要有能力检验我的每一个欲望、每一个念头的底端,推动这些欲望和念头的内在驱力是什么,才不会被这些内在的无名驱力和欲望牵着鼻子走,变成一个没有办法做主的人。因为这些欲望事实上都是从集体意识里大部分人不假思索的欲求,内化到每个人心灵里面的,通过家庭和父母的传递之后,就变成自己的无意识的制约了。这个部分一定要及早帮助小孩有洞察能力,因为这是智慧的发展,非常重要。

篇2: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

原生家庭是我们一开始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在我们身上受着父母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我们受到不好的影响甚至创伤,那么我们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

认识自我我们出身的家庭就是原生家庭,我们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有好的,不好的,严重的,不严重的,价值、观念、习惯、性格、人格等等皆受到影响。

小C从小父母离异,在内心深处不相信爱情与婚姻,与多个女友交往皆不信任她们,后来结婚了也因自己出轨而离婚收场。性格以及婚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原生家庭衍生出来的,过去的创伤在亲密的人当中最容易浮现出来,以前受到的伤害后来也把伤害带给了别人。这都是没有客观认识到自己的结果,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多大的理解,就没能做到对配偶有足够的体恤和同理心!

原谅父母

我们受到父母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所以很多人受到了伤害直接就归到父母身上。怨恨、痛恨父母是很多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的表现。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所有的不好真的只是我们的父母造成的吗?无论过去父母对我们造成怎样的伤害,如果现在我们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就要学会接纳父母、善待父母、善待自己。

我们要清楚幸福或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原谅父母,原谅他们的对与错,如果对他们有什么想法可以与他们进行沟通,告诉他们,让自己积压的感情得到释放!

自我疗愈

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让自己身心失衡的地方,开始一段自我疗愈的过程。与其找回心中缺失的遗憾,不如学会与之和谐相处。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关爱自己从珍惜我们的生命开始,关注我们的身心健康、心灵成长。找到自己的力量与精神支柱,不依赖家人,学会欣赏与肯定自己,我们内心会慢慢丰盈起来,变得笃定、自由与强大。心如浩海,能容万物,这是我们要学习与践行的。在痛苦中修炼自己,善待自己与他人,产生亲密的爱与感情,让我们的人生会进入良性的循环!

走出困境

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要尝试着走出去!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伤痕累累地长大的,要试着与自己的缺陷与遗憾和平共处。既然完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那么完美的父母也是不存在的,要进入理解父母的模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往前走。

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和清楚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与创伤,不断成长与修炼自己,因为我们还要让自己的下一代尽可能少受原生家庭所来的伤害。

篇3: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

关键词:原生家庭,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关系

对于尚未成家的高职学生而言,原生家庭即为出生并从小成长在其中的家庭。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很多相关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个人早年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原生家庭,对于其性格形成、个性发展乃至整个一生的幸福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生家庭的氛围、习惯、父母的关系、家人之间的互动等等,无一不对成年后的个体产生深远影响。高职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其原生家庭找到相应源头,从而对症下药,且对其他高职学生家庭教育形成一定借鉴。

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 自卑心理

很多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上大学后来到城市,经济压力较大,在同学聚餐、旅游等娱乐活动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自卑心理由此而生。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幼年时间父母便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成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在感受父母亲情方面十分缺失,这对于自信心的建立比较不利。

据调查,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子女的教育以“打击性激励”为主的原生家庭不在少数。这类家庭中,孩子做的不好或出现一些失误,父母便会进行各种语言上的打击,不知不觉中孩子被贴上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标签,导致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当在学习、文娱、社交方面显露不足时即对自己产生严重怀疑心理,经不起批评,遇到小的挫折也容易受打击,一蹶不振。

2. 怠惰心理

还有一类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不努力、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的怠惰心理。这类学生在原生家庭的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对挫折也极少深刻的体验,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都较差。父母对孩子采取“宠溺型”的放养式教育,保护过度,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自己承担挫折和风险的能力,万事缩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会独立作出决定,承担风险,缺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大学生活中表现得较为懒惰、遇事消极应对。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浪潮的席卷,“读书无用论”又重现抬头趋势。有些家长在有意无意中也显露这类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对人生的规划定位,随波逐流,比较散漫。

3. 恋爱问题

目前高职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包括:责任感低、心理承受能力弱、协调恋爱与其他关系的能力较差等等。

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对于子女的恋爱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教育方式不良,对子女采取迁怒的消极、拒绝态度,甚至有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在吵架、冷战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中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为是由于自己不够优秀,易产生被抛弃、低自尊的心理体验。夫妻间缺少沟通,交流信息通道不畅,这种夫妻关系不融洽的相处模式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在其成年后建立恋爱关系时,可能会重走父母之间相处障碍的老路,恋爱关系中充满指责、冲突、质疑,缺乏理解、主动、宽容和换位思考的习惯,矛盾重重。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1. 开启自我接纳模式

自我接纳即个体对自身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在子女幼时开始给予高质量的陪伴,让其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并在子女犯错或者面临挫折时,不是一味指责和提出要求,而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效培养子女的自尊心,消除其因失败产生的内疚感。使子女做到正视自己的弱点,克服自责和沮丧,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接纳。自我接纳良好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常能正视问题并寻求良好渠道获得解决,不良情绪也能得到及时疏通。

2. 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原生家庭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子女不同类型的性格特质,在教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子女努力进取的精神。既不能宠溺过度,“万事包办”,让孩子像温室中的花朵,从来没有抗击风雨的经历,一遇到困难便“退行”到父母羽翼下的“幼年状态”,轻易放弃努力。同时,父母也不应一味轻信“快乐教育”,对子女过于放纵。通过自己的汗水突破自身障碍,由此而来的满足和自信、意志的磨练,才是子女在离开家庭后独立成长、变得更加优秀的制胜法宝。

3. 拥有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包括懂得给予和接受,学会分享和沟通,适度关怀与包容。父母首先应努力习得这些特质,给予子女一个健康、良性沟通的和谐家庭氛围。即便夫妻关系不融洽,也应正确面对,让子女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畅通交流渠道,在充满爱、可以理性表达个人情绪的家庭中成长的个人,长大后才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出现冲突矛盾时懂得好好沟通,良性发展,从而顺利、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

总之,原生家庭对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玲玲.学习动机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学习怠惰问题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

[2]霍廷菊.高职院校学生的恋爱观调查分析——以广东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篇4: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原生家庭”状况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成果: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责难;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变得羞怯;在赞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感激;在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自爱……这些情况的普遍性引发了我对“原生家庭”与孩子成长的关联性的关注。

我执教的704班学生A,她的亲生父母很早离异,孩子随母亲生活,母亲靠在孩子舅舅处帮工维生。其父从不看望孩子。孩子妈妈是个比较悲观、性子急的人,加上生活的不顺畅,心情很难有好的时候,从小这孩子就经常挨打,也总是无故被批评指责,同时,在受到母亲批评和责难后,孩子表现得特别激烈,出现离家出走和社会青年来往等不正常现象。同时,在班上和同学们相处时表现得相当狂妄自大,课堂上受到老师批评时甚至有当堂顶撞老师的行为。

面对问题如此严重的学生,我通过找学生座谈、无记名投票、科任老师访谈、家访等方式了解了该生在家庭内外、课堂内外及学校内外的各种表现,并开始着手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排除“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

首先,我主动联系孩子的父母,经过多次接触和恳谈,建立起了超出一般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情谊。我帮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更多折射出来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作为家长,他们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修行,而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值得的,最终迎来的是个人、家庭和孩子的幸福。在经过多次交流后,她的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学着对与孩子的交往进行预设,用理性的方式去和孩子交往交流。他们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找到了爱与温暖及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其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这些伤害、疗伤,帮助她站起来。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帮助孩子学着去进行深层次的“内心自省”,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学会宽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因此,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但她如能换一个角度追溯当下的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我引导并告诉她当她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她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要故意伤害她。让她试着去谅解和饶恕自己的父母。

(二)引导孩子写日记,帮助她学会分析这些情绪之间的关联性,并帮助学着去克服和控制不良情绪。我鼓励她记下平时情绪反应特别激烈的事件,尝试写“情绪日记”,仔细思想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她有“情绪过激”的反应,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对于自己的成长、心理复健很有帮助。引导该生不断自省,学习了解情绪、处理情绪。当她进入“情绪过激”的“危机”状态时,就即时反省,帮助她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很长时间以来,有意识的省察、思考也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情绪。

(三)运用生命线回溯过去,尝试着克服不良家庭影响所形成的后续反应。追溯记忆中悲伤或快乐的事件和过去家庭的历史,可以作生命线的分析或心理历史的分析。方法如下:在纸上画一条横线,左端写零岁,右端是现在的年龄,线的上方记录生命中较喜乐、有建设性的事件,下方则写下曾受伤害的历史。比如你记得在五岁时,全家出去玩,非常愉快,那么就在线上写“5“,然后把这个美好的回忆记在“5”的上方;七岁时,因为数学没学好被爸爸打了一顿,这个负面的经验就写在“7”的下面等。然后,通过分析,重温温暖经历,淡化不好记忆,帮助自己减少或有意识克服因家庭伤害所形成的影响。

(四)找到一个自己认为特别有安全感并让自己有倾诉欲望的人做倾听者。安全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我告诉她去找到这样一个让她有安全感的人——可以帮助她守密,也不会因她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而对她产生异样看法;同时,她也要自问能不能成为那个有恩慈、多倾听、少论断的人。当她真正倾听、接纳、了解彼此时,便在其中获得医治。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后,我惊喜地看到这个孩子开始变得阳光、自信,爱谈家庭、父母,并流露出感激之情,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也变得自然融洽。她敞开自己的内心,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经过流泪的幽谷,终于进入到了阳光灿烂之地。

篇5: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叫原生家庭,自己长大成人后结婚生子组成的家庭叫作:“再生家庭”。

心理学中经常会讲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包括父母的婚姻,孩子早年的经历、依恋方式、父母的意识、潜意识、情绪、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经过研究和对比发现,其实中国人很早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总结为了两个字“家风”。其实不仅仅是小家庭,中国人以前的大家族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中国历代有名的各大家族,历史上有名的人,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家学”传承,不论从皇氏到“书香门第”到地方一代富商大贾,抑或是“手工业”等,这些后代的传承大多是从家族中成长起来的。

有些孩子不仅相貌上和父母很像,行为方式也很像,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遗传学来讲“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等等,都说明了血脉的传承,基因的传承是一方面,父母有优秀的基因固然是孩子先天之本的优势,而后天的教育和耳闻目睹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氛围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含居住环境,物质生活条件,软环境包括家里的氛围,精神生活,只想追求,做人做事的标准,所接触的阶层及社交圈子等。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面,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我今天讨论是单纯从家庭教育看,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人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以及未来成就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经过十余年对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很多出现问题的孩子家庭有如下情况:

妈妈很强势,父亲教育缺位,妈妈很要强,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活不出自己,会没有主见,养成“巨婴”,而妈妈永远对孩子都不放手。

父亲太严厉,孩子就会很胆小,除非这个孩子内心刚毅、抗挫折能力很强,否则孩子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害怕权威,在青春期容易与父母发生严重的对抗,长大会工作了也很有可能会和领导处理不好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自卑,生活在恐慌中,社交障碍。尤其如果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家暴,对孩子影响更为巨大,有可能孩子就会在学校“欺凌他人”或者“被他人欺凌”等等,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婚姻充满恐惧或也不抱希望,很有可能复制父母的模式。

脾气暴躁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也是一样火爆的脾气。

精神都很匮乏的家庭,家长又比较负面的话,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培养出“愤青”。

在束缚比较多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孩子,谨小慎微、活得很拘谨,生怕出现错误。

家庭环境凌乱的,无法让孩子自己的生活变得整洁有序,更会让孩子的思维混乱,缺乏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很自由宽松,成长起来的孩子自信大方。

如果孩子的父母夫妻关系和谐,邻里关系融洽,孩子的内心就会有更多的爱。

如果父母有创造力,孩子也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孩子也一样会是守诚信的人。

爱整洁,愿意整理家的妈妈,孩子也变得很愿意整理。

爱美的女性也会培养出爱美的孩子。

篇6: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在各个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家庭教育也不断地变换着内容和形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家庭的血缘关系使任何教育动机和措施都带上浓厚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性可以加强家长的责任心和影响力,但也容易让情感蒙蔽家长和子女的理智,导致家长的溺爱、子女的任性。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子女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解答疑难。家长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解答要具有启发性,二是要考虑子女的可接受性。

(2)指导读书。家长要根据子女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介绍和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有针对性地与他们讨论书中的有关问题。

(3)树立榜样。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修养、兴趣爱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4)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能借助于游戏规则来调整和约束孩子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和谐的家庭环境;

第二,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第三,理解和尊重孩子;

第四,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教育形式、方法对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施行的各种积极影响。

观点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

观点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先导性

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个教育者是父母。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

3.权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4.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只有父母能够地、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终身性

篇7: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直接的受害体就是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她稚嫩的思想还不能理解成人的矛盾和情绪。家庭环境才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根基。

在一个极端控制欲的家庭,气氛必然是压抑的,如果能够重来,女人当初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家庭。

女人没有什么恋爱经验,单纯的年纪遇到这个不怎么多话,但很憨厚的男人。她的母亲说女孩不要太挑剔,找个憨厚有工作,心疼她的。也许是受了些母亲话语的影响,年龄也不小了,于是女孩就嫁了。男人的家庭是工薪阶层,人总是被美好的假象所迷惑。不经深思熟虑抉择的婚姻必定是飘摇的。涉世未深的女孩,怎么能看到人性的虚伪和复杂,当一切已成定局,已经身不由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最近刷屏,女人感触颇深。她觉得生而为父母应该懂得适当放手的独立和得体退场的成全。采薇在《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一书中写道:“上一代人那种完全依附型和忍耐型的爱,这一代人已经很不适应。因为那种控制和期待交织的感觉,常常会让人觉得负担很重。人要懂得留一点爱给自己,减少那种隐含压力的期待感,对方才会感到安然。”

女人选择了一个巨婴的家庭。婆婆是付出型人格,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极度挑剔,刷碗嫌弃女人洗不干净,坐过的地方都要擦拭一遍,去女人婚后的家里用指尖检查桌面的灰尘,过度的干涉和挑剔必然引发夫妻间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

?满腹怨念无从发泄,真的很可怕,负能量是可以传染的。表面温和骨子里极度倔强丝毫不妥协退让,对暴躁的老公委屈忍让,长期的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过度到儿子身上。因为得不到老公的关心和呵护她把所有的苦闷无以复加的传递给儿子,这样的负能量使儿子的性格敏感暴躁。女人嫁进来后转而把对家庭的不满矛头对准媳妇,好像女人入侵了她的掌控。女人低谷了负能量的摧毁力,婆婆受不了女人得到儿子的关爱和老公的关心,婆媳之间剑拔弩张,氛围分外紧张。

儿子因为母亲的不幸,所以很同情母亲又很依赖母亲,对于母亲的所有要求和控制一味的迁就,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直至影响到自己的家庭。

原本开心幸福的一家三口,在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争吵不断中,家庭冷暴力和男人的狂躁完全暴露无遗,女人悔不当初,这样血淋淋的教训,给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

女人成为融不进的婆家和回不去的娘家的人,是多少女人委屈求全的痛。这种极度压抑的家庭环境必然与幸福是背道而驶的。

?最用得着智慧的地方是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当婆媳矛盾时,男人的智慧非常重要,因为他是沟通的桥梁。两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因为爱着同一个男人,进而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所有的苦闷不是跟枕边人分享,而是跟自己的母亲倾述,可想而知的结果。原生家庭的巨婴,和《巨婴国》书中阐述如出一辙。

哀怨莫过于心死,持续的冷战,女人渐行渐远。一个好女人可以影响家庭风水的三代,这句话感触很深,可想而知选择和睦恩爱的.家庭是多么重要。

原生家庭的伤痛持续循环。孩子干净不染纤尘的眼眸,充满了哀伤。爸爸为什么会暴躁,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快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怎能不让人忧心重重?

《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成熟的人,在家庭和生活中必定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调整自己,才会做出适合的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生活它从来都是最好的老师,当所求既是所需时,你才不会失去自我。你的将就终将随波逐流。彷徨中的心灵,只有经历过,才能做到坚持自己,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成人,如果一个人的心无处安放,到哪都是流浪。

篇8: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50份,剔除无效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05份。其中男272人,女133人;独生子女165人,非独生子女240人。年龄20~25岁,平均22岁。

1.2 调查工具

1.2.1 攻击行为问卷[9]

采用Buss和Perry编制的攻击问卷(修订版),该问卷由黎玉和等于2005年引进并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21个条目,含4个因子,分别为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5级计分,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有点符合、中等符合、很符合和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攻击倾向越强。

1.2.2 原生家庭问卷

由国际家庭伦理研究中心的David Eckman博士编制,共15个项目,每道题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数越高,表示原生家庭越不健康。

1.2.3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10]

该问卷包含40个条目,本研究中只选用第21~40条目,为特质焦虑量表,用来描述相对稳定的、作为1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重的焦虑情绪体验和焦虑倾向。

1.2.4 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分别为无、轻微、中度、偏重和严重。1分为阴性,2分以上为阳性症状,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

2 结果

2.1 大学生攻击行为状况

按照攻击行为问卷的5级计分把攻击行为倾向分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攻击行为倾向5级,在不同程度攻击行为倾向上的人数分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7.7%的人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在攻击的形式上,89.1%的人可能表现为躯体攻击,84.0%的人可能有言语攻击,76.0%的人可能有敌意,73.1%的人可能有愤怒。攻击行为总分为(36.84±11.91),高于平均数1个标准差(约49分)的人数为68人,占16.8%。

2.2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性别和独生-非独生子女比较

男生与女生在攻击行为总分及攻击各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攻击总分及攻击各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与暴力罪犯群体攻击行为倾向比较

与已有研究的暴力罪犯群体攻击行为倾向[9]相比,本研究中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显著低于罪犯群体。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P<0.01。

2.4 攻击行为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关系

攻击行为总分及其他因子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行为总分及除言语攻击以外的其他因子与原生家庭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行为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方面(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敌意因子与人际关系敏感和其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注:* P<0.05,** P<0.01。

2.5 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特质焦虑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特质焦虑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将攻击行为倾向作为因变量,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总分及其10个因子、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质焦虑、原生家庭、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了攻击行为倾向的15.3%,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21.689,P<0.01),见表4。

3 讨论

3.1 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27.7%的大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这与赵科等[1]对西南地区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相似。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攻击行为倾向的性别差异,这与罗贵明[6]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和谭雪晴[3]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不同,而且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攻击行为上的差异。

3.2 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心理健康及特质焦虑的关系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表明,特质焦虑和原生家庭及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因子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从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原生家庭背景及睡眠和饮食情况可以预测、评估攻击行为倾向的大小。攻击行为倾向强的人有着较高的特质焦虑,但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心理不健康的症状,所以症状自评量表对攻击行为并不太敏感,尤其是攻击行为倾向强的人表现出了较高的特质焦虑,但并不表现出较高的状态焦虑,只是在其他因子方面偏高。另外,攻击行为倾向越高的大学生,其原生家庭背景越不健康,提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既要关注学生本人,还要顾及到其家庭背景。

参考文献

[1]赵科,陈春莲.西南地区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4):67-72.

[2]FREUD S.Civilis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London:Hogarth Press,1930.

[3]谭雪晴.武汉市某小学学生关系攻击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06-707.

[4]刘建榕.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44-449.

[5]金海英,张守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气质特征的相关探讨.科教探索,2008(5):50-51.

[6]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8-199.

[7]李婧洁,张卫,甄霜菊,等.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108-112.

[8]朱相华,杨永杰,李娇,等.小学生受虐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型人格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72-74.

[9]杨文姬.攻击问卷(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7.

上一篇:初中分别的作文下一篇:销售出差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