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空间优化

2022-07-01

第一篇:国土资源空间优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3-7-9 10:56:00

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几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下了真功夫,特别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江西已深入人心,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目标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本质上讲,就是根据自然生态属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按照空间单元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为手段,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目标。显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理念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甚至是环境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从科学开发我们十分宝贵的国土空间出发,对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定位,从而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因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就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进入新世纪,我省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以后,又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了江西的生态环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总目标,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会第一次会议上,省政府又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更高要求。当前,我省正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努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者。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与之相应的是国土空间结构也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我省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调整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工业比重、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及加快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等,必将增加工矿建设空间需求。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功能完善、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必将增加城镇建设空间需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必将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需求。一方面,我省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增加生活空间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过上更好生活有更高期待。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使人们不仅急需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也迫切渴望更多的城乡绿色生态空间。五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增加水源涵养空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六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必然增加保护生态空间的需求。我省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的本领)。

我省未来发展既要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保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还要为保障生态和人民健康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积极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贯彻实施《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通过更精确的功能区划、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江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科学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江西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科学路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资金、人口、厂房、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这些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域重新配置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互动、融合和协调,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土地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和资金、劳动力、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落地的载体。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按功能分区的要求,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和生产要素。

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包括35个县(市、区)。限制开发区域属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65个县(市、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相关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引导工业向园区相对集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全面提高工业园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产出率;适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空间,积极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广低碳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增加现代服务业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探索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模式,走空间集约发展道路,有效增加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应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的定位,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高标准粮田建设,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农业布局规划,科学处理好多种农产品协调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生产后备区;适度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产品主产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县城、重点镇为依托推进城镇建设,加强县城和乡镇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统筹考虑人口迁移等因素,适度集中、集约布局。

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这一区域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应逐步减少开发活动占用的空间,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做到天然草地、林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要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条件,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扩大现有工业开发区的面积,已有的工业开发区应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区。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综合承载力;城镇建设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引导一部分人口向城市化地区转移、一部分人口向区域内的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的能源需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以及重要水源地、重要蓄滞洪区等,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应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依法关闭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提高环境质量。

江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更好地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使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目标,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实际行动,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梦想。

作者:李安泽

来源:《江西日报》

第二篇:便利店如何优化商品陈列空间

一个经过合理布局、客流众多的商店会令消费者产生一种兴奋和充满活力的感觉,从而增加购买量。当零售商分配空间时,最初的分配方式就是考虑该产品可以为商店带来多少销售额,这种分配方式也称之为产品能力衡量法,即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以此来决定零售商利用资源的有效程度。由于租金和购买地皮是按每平方米计价的,因而许多零售商也根据每平方米销售额来衡量空间效益。倘若商店在春节前开业,羽绒服的预期销售额占到服装部预期销售额的10%,那么开业初羽绒服就会获得服装部10%的陈列空间。然而随着商品的变化,商店的陈列空间也要进行随需应变的调整。

对零售商而言,一项好的布局是以利润为直接目标,且遵循方便顾客购物为原则,配置给陈列道具、店员和顾客相对固定的位置进而合理规划每节货架上销售商品的陈列面。在对陈列空间进行分配时,零售商根据所经营商品的获利能力水平来决定相应陈列位置和占用空间的配置。假设在超市里为牙膏配空间,起初可能会想因为“高露洁”牙膏是最能获利的牙膏品牌,所以应占据所有空间。但是如果商店采取这种陈列方式,它就会失去其它利润较少的品牌带来的销售额,并且这样做会引起喜好其它品牌的顾客光顾商店次数的减少。

因此,商店应尝试不同的陈列空间分配方案直到能够找到一种可以最大化利润的组合方式。基于零售业态和商店定位的不同,每家商店的顾客群体存在差异。设计一个良好的商店布局要平衡许多目标。

首先,商店布局应当引导顾客走过商店大部分的地方,并引发额外的购买,以增加购买量:一种方法是使顾客置身于便利的商品布局中,由商店提供多方位、更直观的产品展示给顾客,以缩短挑选时间,加速交易过程。第二个目标是在给予顾客足够的空间购物与运用有限珍贵的空间放置更多的商品之间取得平衡。

在商店的不同位置带来利润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经过一个商品品类的人越多,这个位置就越好。但各个品类不能都占据最好的位置,并且在决定各品类的位置时,还需要考虑各品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店里最好的位置取决于楼层及在某一层中所处的方位。在靠近入口处所配置陈列的,应是冲动性或购买频次高的商品,特别对超市而言,商品陈列能够尽快诱发顾客购买商品是很重要的。蔬果陈列正是起到引导顾客亲近和购买的作用。在超市,人们经常购买的商品是乳制品、面包、冷鲜肉、鲜鸡蛋和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超市将这几种商品平均配置在超市环形布局的后方,尽可能引导顾客走入超市内部。

慎重安排单项产品

商店布置陈列空间计划要最终落实到怎样在相应品类所配置的陈列空间内安排单项产品。

产品陈列分为货架陈列和货架外陈列。货架外陈列指货架端头的陈列,收银台附近的陈列,地上的堆头,空中的悬挂展示等。具体到每节货架陈列空间的设计就要着力研究货架黄金段位的销售能力。以超市通常使用的高150厘米,长120厘米的陈列货架为例,黄金陈列线的高度一般在85至125厘米之间,它是货架的中间层。在此高度上的商品是眼睛最易看到、手最易拿

到商品的陈列位置,所以是最佳陈列位置。此位置一般用来陈列高利润商品、自有品牌商品、独家代理或经销的商品,而该位置最忌讳陈列低毛利率的商品。120厘米以上的货架层为上层,通常陈列需要推荐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销售可移至下一层即黄金陈列线。85厘米以下的货架层为下层,通常陈列一些体积较大、重量较大、易碎、毛利偏低但周转速度快的商品,也可陈列消费者认知度高的商品或消费弹性低的商品。货架每一棚板至少陈列3个品种以保证品种数量,畅销商品的陈列可少于3个品种,以保证其量感。同一品牌垂直陈列可使每一品牌都能分享与视线水平位置;同一包装水平陈列,以节约空间而使产品更醒目。收款台附近的陈列是商店营业面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顾客在那里要逗留一段时间。在超市中,端架、堆头所处的主通道是客流量最大,人群走过最多的位置,通常陈列惊爆价商品、DM海报商品。通过堆头和端架商品的陈列诉求传递商品促销活动的主题概念,对顾客形成引导、提示的作用。每个端架、堆头上商品陈列品种不应太多,要做到放满陈列,给顾客商品丰富、品种齐全的直观印象。

关联商品与特定商品强强联合

商店将关联销售的商品和特定商品布置在一起以便顾客挑选。我们经常会看到女装部邻近有发饰品、服饰品的专柜;男装部领带专柜的一侧有“芝宝”火机的展示柜。产品的关联陈列能够增强卖场的灵活性,使得陈列多样化,生动化,有效地刺激顾客随机购买的欲望,增加顾客购买商品的概率。清明节后迎来泳装的销售季节,在商店墙体上制作喷绘的海洋背景图画,在地面上放置塑料拼图玩具,将最新颖、最畅销的泳衣通过模特展示出来,并搭配上时尚遮阳镜、游泳镜、游泳圈、浴巾、洋伞、防晒护肤用品等配套商品,旅游背包、沙滩鞋堆放在遮阳伞下,临近处的儿童泳衣模特旁有塑料桶(盆)、挖沙用的小铲等儿童玩具。运用关联陈列时要求商品必须互补,要打破商品品类间的界限,按日常生活场景设计陈列,尽可能演绎使用商品的生活原型,以体现消费者的生活实际需求。

季节性商品、焦点商品和奢侈商品在陈列空间设计上的特征差异也值得关注。现在商店是按季节对商品的备齐度进行规划的,因而每月的存货水平要根据季节的需求,节假日等因素的变化来设定。随着每次换季商品的推出,都要根据季节需求为基础对卖场空间进行再分配。在夏季将厚实的毛衫售出之后,针织部多余空间将由新潮T恤衫来填补。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货架资源,发挥季节性商品的销售潜力。在蔬果区主通道的堆头上,春季香椿芽、山野菜向消费者传递着新鲜时令蔬菜的最新消息,而当秋季来临,河北板栗,烟台苹果将占有以上最佳销售位置。

面积分配

大卖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有效与最经济的面积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这些面积要如何分配给各商品呢?以下是几种方法:

根据居民消费支出比率,参照现有超市平均比率做划分。

假设不论什么产品品种,其每一平方米所能陈列的商品项数都相同,那么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卖场各项商品的面积配置比率应与居民消费支出的比率相同。但我们也知道,目前超市的商品结构比与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比有很大差异,何况各项产品因陈列方法的不同,所需的面积也有很大差异。但仍需以此数字做基准,做最简单的分配后,再做调整。

参考竞争对手的配置,发挥自己的特色来做面积分配

在做卖场配置前,可以先找一家经营得好的店进行模仿,先了解对方的卖场配置,例如a店是竞争店,它有100米的冷藏冷冻展示柜,其中蔬果20米、水产15米、畜产20米、日配品

25米,接着就要考虑自己的卖场状况,如果卖场较a店大,当然,可以扩充上述设备,可陈列更多的商品来吸引顾客。如果面积较小,则应先考虑可否缩小其他干货的比例,增加生鲜食品的陈列面积。如果面积一样,也可探讨a店这样的配置是否理想,或者自己有农场,可以在果菜类方面发挥特色,当然,我们就可以增加果莱的配置面积,而对其他产品别做适度的缩小或要求得更精致一点。对于其他干货类中一般的食品、糖果饼干、杂货等,也都可用此方法去探讨。

部门别的面积分配做好后,应再依中分类的商品结构比率,做中分类商品的分配,最后再细分至各品项,就完成了陈列面积配置的工作。

商品配置

有了陈列面积的配置后,在动向规划上又该如何呢?

大卖场的动线规划是由商品来导引的,所以商品的配置就必须与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相符合才行。

据调查,通常消费者到市场的购物顺序是:

果菜→酱渍菜→肉类→鱼类→冷冻食品类→调味类→糖果饼干、饮料、速食品→面包→日用品。

日配中的牛奶与果汁,由于购买频度高,销售单价又高,且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多数超市逐渐将该商品往动线前端移动。

此外,配置也要注意关联性,落地式货架的两侧部分不得陈列关联性商品,因为通常顾客是依货架的陈列方向行走,很少再回头选购。所以关联性商品应陈列在通道两侧,而不适于货架两侧。

有调查报告显示,新鲜蔬菜、水果的贩卖地点,如摆在进口处,则其营业额都较高,且新鲜蔬果是消费者每日必购之物,摆在门口,较容易吸引客人,如果果菜的颜色鲜艳,可以加深客人对果菜的印象,较能表现季节感,而水果的大量陈列,可以给消费者丰富的感觉。所以绝大多数大卖场,都将果菜类摆在入口处。

第三篇: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

摘要

随着“三化”进程的推进,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与日趋上升的用地需求矛盾日益凸现。农地非农化的现象日趋严峻。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难度加大。城郊作为城市建成区与乡村衔接的特殊经济地理区位,土地利用受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用地制约的双重影响,基本农田保护面临更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以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为研究靶区,充分利用高新区(新市区)二轮土地调查、土地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等数据和图库资料,以GIS技术作为分析工具和手段,在综合考虑耕地的质量与立地条件,结合高新区(新市区)社会经济、城市发展方向与定位、产业用地划定及布局等条件因素,对高新区(新市区)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与产业空间布局结构衔接进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区域协调耕地保护寻求路径。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GIS技术;空间优化

中图分类号F301.2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6-0155-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20

耕地、基本农田的保护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国土资源工作“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要求,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新技术也越来越多被运用到基本农田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日常监管中。本文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下文简称“高新区(新市区)”)为例,在现行区域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区域内未来城市、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综合规划建设对现行基本农田划定的影响,通过利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和耕地分等定级成果,采用先筛除后补充的工作方法,对高新区(新市区)基本农田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坚持落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规划理念,为今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规划修编提供方法和理论借鉴。国内学者主要把耕地质量作为基本农田划定的首要条件,从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等角度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研究,而本文主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农田规划关联性入手研究。

1研究区概况

高新区(新市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见图1)。2011年,原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原乌鲁木齐新市区实行“区政合一”,并将原乌鲁木齐县的青格达湖乡、六十户乡和安宁渠镇(下文简称两乡一镇)增划并入之后成立新区 ,区域面积增至298.37 km2,此次高新区(新市区)基本农田划任务全部集中在两乡一镇。西邻头屯河区、南接沙依巴克区、东与米东区接壤、北至五家渠市,地形南窄北宽,地势南高北低。区域温差大,降水量较少,冬季时间长,春秋多大风,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高新区(新市区)常住人口约为85万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1.4亿元,约占全市的36.17%。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区范围内达到60余家,占全市的70%、全疆的40%。

此次基本农田划定全部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小的两乡一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城市郊区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基本农田保护下达的面积、位置与实际地类不符合

在高新区(新市区)基本农田划定外业调查工作中,发现基本农田划定的保护片块与现实地类不符等问题。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高新区(新市区)基本农田面积及数量结构变化较大,在现有的基本农田中也发现了荒地、大棚农业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原因主要有:一是地方政府在进行基本农田规划编制时,因受到上级规划指标的刚性约束,将一些草地、林地、园地等非耕地划入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二是由于近年来高新区(新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有不一致之地,规划间的不衔接造成了部分基本农田未批先用。三是由于现行规划编制时的技术方法缺陷及地类数据与实地不符等原因,使得现行划定的部分基本农田处于土地污染、灌溉水缺乏区域,最终成为撂荒地成为未利用地。四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农民并没有按照“五不准”的要求对基本农田采取保护,存在私自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

2.2城郊承担着中心城区人口疏散的职能,建设用地需求强烈,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

高新区(新市区)紧依市区,乌鲁木齐城市建设重心的北移给新市区带来新的机遇。但用地结构的矛盾也日益凸显。2012年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已达到335万人,面对高负荷的人口压力和强烈的建设用地需求,政府需要寻求新的突破路径,分散人口及城市建设给市区带来的压力。针对现阶段城市增长中人地失衡问题,不能从单方面入手、将其看成两个孤立的问题[1-2]。一个科学的规划应该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和“地”这个方面进行系统、统筹分析[3]。高新区(新市区)“十二五”规划提出,在乌鲁木齐市北部,力争用5-10年建设一个面积100 km

2、人口规模100万人左右的新城区[4]。两乡一镇土地规划面积为11 932.99 hm2,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4 566.53 hm2,约占高新区土地的38.3%、占耕地的69.2%。在未来规划期内,随着人口大量北移,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两乡一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将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通过累加生成的数列建立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5年内乌鲁木齐市人口和高新区(新市区)人口进行了预测。预计高新区(新市区)可为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分担30%以上的人口。

2.3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与基本农田地块位置交错重叠分布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先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且已通过了审批。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规划编制须与其相衔接[5]。为了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都市,乌鲁木齐市确定了建设“六大组团”的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在“六大组团”中,与高新区(新市区)未来发展和规划密切相关的就占了4个。优势资源大量集聚,在不久的将来,高新区(新市区)势必成为全市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见图2)。随着城北新区规划的实施,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的扩张,在未来2到3年内将可能会占用高新区(新市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高新区(新市区)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将会不保。

2.4城郊是中心城区低端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有待调整和优化

目前,两乡一镇

一、二产业比重普遍较大。土壤污染、灌溉水源匮乏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都导致一些基本农田被荒芜、废弃,优质良田最终成为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堆放地,沦为未利用地。两乡一镇农业灌溉用水由乌鲁木齐和平渠提供,近年来,由于上游水源供水量逐年下降,和平渠已彻底断流。农业灌溉随后全部采用机井抽水灌溉,供水难度日趋增加,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目前,高新区(新市区)年供水量约为11 350万m3,农业灌溉用水约为7 500万m3,占全区总供水量的66%。但是农业产出却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非常小。以2012年为例,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6.5亿元,而农业产值仅为19.4亿元,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根据高新区(新市区)产业优化布局规划,安宁渠镇将整合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建设大学城,而青格达湖乡和六十户乡将会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建成集生态涵养、休闲养生、郊野娱乐的生态涵养区。随着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的调整,用地结构也势必随之改变,导致基本农田不保。

3城市郊区基本农田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思路

针对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主要的路径是选取坡度、现状地类、土地污染、灌溉水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因子,对现行划定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考虑基本农田自然质量和生态保护的同时,着重考虑高新区(新市区)社会经济进程中城市北扩、人口疏散、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发展对已划定基本农田的影响,扣除基本农田划定中不合理的部分,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科学补划,使基本农田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为基本农田规划修编及补划提供可操作性行的技术支撑。将GIS 技术充分运用到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先建立相关空间模型,然后进行叠加套合,并结合上述各项影响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对现行规划基本农田的空间优化[6]。

3.1依据规程,调整基本农田不宜保护的面积和位置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着重处理好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关系[7]。现行基本农田的划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在高新区(新市区)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将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生态条件脆弱、遭受污染、缺乏水源灌溉的基本农田调出,以确保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优化相一致[8]。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中的相关要求,对于坡度大于25°且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易受自然灾害的耕地、因生产建设和自然灾毁而不能恢复耕种的耕地、缺乏灌溉水的耕地、工业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将禁止划定为基本农田。通过利用ArcGIS软件,对高新区(新市区)地形图进行处理,依次建立DEM模型和SLOPE模型[9]。根据DEM影像分析得出高新区(新市区)的平均海拔为673 m,但海拔落差小,地势相对平坦。借助ArcGIS的检索功能,可以发现高新区(新市区)的整体坡度集中在0°―2°之间,在划定基本农田的两乡一镇中,坡度仅在0°―0.5°之间,坡度符合基本农田划定规程要求。通过高新区(新市区)相关生态评价成果,可以获取到土地遭受污染的基本农田图斑。

3.2基本农田保护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及产业的区位选择

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同时,要兼顾考虑区域性质、产业定位、发展方向确定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要确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了保障民生工程建设,确实需要严格保护高质量的基本农田片块,但与此同时要做到基本农田的保护是一种动态的保护,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匹配,政府部门要拓宽思路,在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可将地区国民经济规划等确定的必要建设用地范围内质量较差的基本农田调出,并补划到其他区域。将规划图与高新区(新市区)两乡一镇基本农田的保护图斑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以此判读出未来规划建设范围内因工程建设所侵占的基本农田范围。

3.3重视区域内基本农田空间分布及占补平衡的可行性

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和自治区的相关要求, 在未来规划期内,高新区(新市区)要实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质量有提高的保护目标,确保4 566.53 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处理,将相关图层进行叠加,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缺口为1 526.7 hm2,因此需要进行基本农田补划。我们通过将坡度分级图(SLOPE 模型)与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进行分析,在耕地范围内,经过ArcGIS软件的运算处理,计算得出高新区(新市区)坡度小于25°的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土地污染、生态破坏、灌溉水源缺乏和规划建设用地区域进行叠加分析。

一般而言,耕地资源中质量最好的部分应入选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从而保证品质优、等级高、连片度高的耕地被补划为基本农田,减少基本农田在补划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10]。经分析,高新区(新市区)划定的基本农田的土地自然质量等级主要集中在5―7级。其中,安宁渠镇的土地自然质量等级主要集中在5―6级,六十户乡的土地自然质量等级主要集中6级,青格达湖乡的土地自然质量等级主要集中7级。青格达湖乡不论是在自然等、经济等,还是利用等别上都是最高的,安宁渠镇是最低的。因此,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划定和调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两乡一镇的土地质量情况,新划定与划出的基本农田质量等级应相近,以达到划定质量不降低的目的。

3.4优化调整基本农田空间结构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配置结果和耕地分等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可形成新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成果(表2 和图 3)。这保证了高质优产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从而避免“划劣不划优、划远不划近”等问题的产生[11]。高新区(新市区)补划的基本农田与原规划的基本农田相比,在数量结构上,除去了地类不符、土地污染、生态破坏、灌溉水源缺乏和规划建设用地等不适宜划定的基本农田;在空间布局上,将青格达湖乡周边临近乡镇的少数优质耕地补划为新的基本农田。面对城市规划、人口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北扩,虽然未来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较大,还兼顾了城镇发展的需要,为其预留了部分发展备用地,避免了区域未来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的矛盾冲突,使基本农田向耕地质量相对较高的东部平原乡镇进一步集中。通过以上步骤,高新区(新市区)补划的基本农田在数量结构、空间布局上均得到了优化调整,基本农田整体质量也明显提升。

4研究结论

城郊基本农田保护有其独有的特殊性。本文将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增长、城市交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功能区划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基本农田划定外业实地调查,发现基本农田在划定工作中的不合理之处。通过GIS的空间配置分析结果,将其与耕地分等评价结果相结合,通过筛选,只保留现状地类为耕地的基本农田,并扣除土地污染严重、生态条件脆弱、水源灌溉匮乏及新城规划、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对现行规划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使高新区(新市区)规划的基本农田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得到优化调整。建议整合多项规划,在保障耕地和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做到动态保护;实行跨区域占补平衡,实行易地代保;创新用地制度,实行差别化的用地政策。为未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郊基本农田划定提供科学可借鉴的技术途径,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规划理念落到实处。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董涛,孔祥斌,谭敏,等.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农田功能特点及划定方法[J] .中国土地科学,2010(12):32-37.[DONG Tao,KONG Xiangbin,TAN Min,et al.Functional feature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prime farmland in metropolitan suburbs [J].China land science,2010(12):32-37.]

[2]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45-56.[TAO Ran,XU Zhigang.Urbanization,rural land system and migrant’s social security[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5(12):45-56.]

[3]张耀宇,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城市化”向“人口城市化”转变:一个分析框架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127-135.[ZHANG Yaoyu,CHEN Ligen,CHEN Hhuiguang.The shift of urbanization pattern:from ‘land expansion’ to ‘population urbaniz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26(3):127-135.]

[4]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3.[The 12th FiveYear Plan of Urumqi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R].2013.]

[5]袁枫朝,严金明,燕新程. GIS支持下的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空间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61-65.[ YUAN Fengchao,YAN Jinming,YAN Xincheng.Spatial optimization of basic farmland in suburb of metropolis based on GIS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61-65.]

[6]程峰.基于GIS和决策模型整合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系统[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CHENG Feng.The system of prime farmland protection planning based on integrating GIS with decisionmodels[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5.]

[7]蔡玉梅,郑振源,马彦琳.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31-35.[CAI Yumei,ZHENG Zhenyuan,MA Yanlin.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J].China land science,2005,19(5):31-35.]

[8]赵丽红,陈文波.浅谈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弹性保护[J].广东土地科学,2006,5(4):22-25.[ZHAO Lihong,CHEN Wenbo.Discuss on the elastic protection of farmland and prime farmland [J].Guangdong land science,2006,5(4):22-25.]

[9]邓红蒂.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J].中国土地,2005(9):27-28.[DENG Hongdi.Planning revis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basic farmland [J] .China land science,2005(9):27-28.]

[10]张英,潘瑜春,曾志炫,等.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比较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29-33.[ZHANG Ying,PAN Yuchun,ZENG Zhixuan,et al.Comparative assessment on primary farmland zoning based on the farmland gradation programme [J].China land science,2012,26(3):29-33.]

[11]宇向东,郝晋珉,鲍文东.基于耕地分等的基本农田空间配置的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185-189.[YU Xiangdong, HAO Jinmin,BAO Wendong.Methods of spatial allocation of basic farmland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arable land[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8,24(3):185-189.]

Abstract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ising demand and the limited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beca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farmland beca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there were mor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apital farmland. Suburban area is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to connect urban area which has been buitt and rural area. Land use of suburb is influenced by urbanization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has its unique particularity and significance. Taking Urumqi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round land survey, the land master plan and the relevant data and information gallery of capital farmland, using GIS technology as the analytical tool, it adjusted the current pattern of capital farmland of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quality of the condi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as well as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associated conditions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lay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city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seek paths for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urban master plan; GIS technology; spatial distribution

第四篇:2018云南大理公务员申论:以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dali.offcn.com

2018云南大理公务员申论范文:以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应有之义。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应对时代课题、心系发展大局、情牵民生福祉的战略安排。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情况之复杂、地区自然禀赋差别之明显,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些年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特别是近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版图”更加清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还要清醒地看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给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在党的十九大绘就的战略蓝图的指引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条件具备,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要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分类助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要让“三大战略”持续发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还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加快构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ali.offcn.com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双飞,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合作与竞争、开放与保护、政府与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的在发展,难点在协调。可以说,协调,既是一种眼光和胸怀,也是一份责任和义务,还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来保障。能否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掌握协调发展这个制胜要诀,检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就一定能演奏出美妙协调、气势恢宏的发展乐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大理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五篇:国土空间规划调研报告

为了科学编制社旗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的服务于组团城市建设,我在相关乡镇、单位开展一次调研活动,调研报告如下:

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意义

1、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而提出的,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内容予以明确。在《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扩张型、粗放式、唯增长论的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局面,直接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新时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制,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好修复,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提高科学性”的重要内容。并且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以此对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些要求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手段,同样也是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通过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对国土空间这一稀缺资源在多种可能使用之间进行配置,并且通过对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空间管制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应当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则,从而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2、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通过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效配置各项发展资源,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而不是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提升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给人们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要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建立在劳动力、土地和环境低成本的基础上各类生产要素不断扩张型投入的发展模式。但经济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型的过程也充满着反复、危机和痛苦,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仍惯性式地发挥作用。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配置、管控,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推动、促进、保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如习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土空间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着力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坚持上下结合、社会协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作用。运用城市设计、乡村营造、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3、国土空间规划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经验之后,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是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执行力和效能,改变我国现代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中碎片化、短期行为、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成本高、效率低、矛盾多的弊端。这种现象在空间治理方面同样存在,正如《若干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在支撑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国土空间承载着社会经济的各项活动,相互之间相互协同又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若干规定》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由此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承载着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的重大职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构建起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五级三类”

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的内容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性,自上而下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各层级的规划要“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同时提出指导性要求。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提出下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分解落实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另一方面,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统领各类空间利用”“按照谁组织编制、谁负责实施的原则”,落实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并提出“严格执行规划,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久久为功,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规划一经批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和政府改一次规划。下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有关技术标准应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存在主要情况及问题

1、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各种规划职能分工不明晰,从空间规划发展历程来看,由于不同部门的规划顶层设计不同,他们的侧重点也不同,就如同空间规划的初期,主要就自然资源进行探索并对其进行功能分区,但是这样的空间分区会导致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不足,各类的规划职能不清,我国的国土空间分区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以上构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三种分区方式,再者在国土空间分区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对经济社会与社会发展的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政府上层建筑决定的,这些以经济社会为代表的规划层的空间性的内容较少,这些层面的空间规划专业性强都是由负责部门进行组织编制,但是他们的各司其职缺乏协调性。

2、规划上下层及功能存在的交叉,随着规划层级的不断增多,规划过程中简

单重复现象较多,因为在工作中这些层级的差异性较小,所以不同层级间重复功能多导致效率低下,规划不合理,另外除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外在其他规划的工作中,上下级的工作不明确,上级规划对下级的规划的约束性较弱,对下级规划指导性不强,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通过从上级到下级的层层指导与约束,但是其他层面如经济社会层面,自然资源方面体现出的上下级指导功能较弱,约束力不足。

3、规划实施机制与法制化的规划建设有待提高,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并且规划实施机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现在的规划类型几乎是编制实施与监督三位一体,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和制约机制,公众无法积极参与其中,并且随着我国规划类型不断增多,政府的审批工作也越来越多,这与政府进行改革的初衷不符,有待寻求新出路。

三、新时代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抓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合理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之间的关系,促进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国土空间资源,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加快国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1、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管控。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治理导向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优先布局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命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传承等国土空间,协调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保障科学发展目标的落地,通过国土开发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完善人地挂钩机制,协调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助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坚持顶层引领,统筹配置。

坚持全域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促进生态健康、生活宜居、生产便利的要求,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4、坚持前瞻布局、用途管制。

根据全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等关系,处理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统筹考虑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需求,保持规划前瞻性和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用途管制制度扩展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自然生态空间。

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服务组团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开展前期评估,全面掌握“多规”的差异。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角度出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系统性分析评估,对现行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评估,科学分析“多规”差异,全面掌握现行各类空间性规划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加快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夯实基础。

2、注重“多规”有效衔接,摸清全县国土空间底数。在科学分析“多规”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全新定位,充分利用农村地籍调查、“三调”等调查成果数据,全面摸清县级国土空间的底数,切实做好现行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突破自然资源领域各类国土性规划的“壁垒”,形成“多规合一”的格局。

3、优化“三线”综合评估,保障“三线”精准管控。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目标定位、全域谋划城乡发展格局的原则,结合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各地加快组织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三线”综合评估,以“三调”、农村地籍调查、地质量等级等别调查与评价等成果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核准和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实现“三线”精准落地管控的目标。

4、遵循各类约束指标,完善空间规划编制成果。在编制过程中,以满足地方未来发展需求为目标,严格遵循省市明确县级各类规划战略指标等约束性指标,

突出城市发展定位,提前收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相关数据及材料,为加快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完善空间规划编制成果夯实基础。

上一篇:葛石镇中心卫生院下一篇:公司中秋慰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