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022-09-11

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一直以来难以达到平衡式发展, 为了增强我国整体实力的有效举措, 就要是解决军民产业中相互制约的局面, 实现军民融合。自从党的十七大以来, 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军民融合并不是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的简单拼凑, 而是解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 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能够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节约生产成本, 加速科技创新。总而言之, 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就必须实行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一直坚持为产业的经济贡献, 我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民用企业的层次, 军用产业由于军民分离的影响目前成为了导致技术扩散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是必要的, 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在生产研发、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互补性和通用性, 军民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率, 加速科技创新并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我国对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本文将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军民融合的产业结构、产业链等方向提出发展我国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路径, 为军民融合产业提供参考。

一、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一)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机理

王磊在2010年通过索罗模型的生产函数, 将产业技术作为外生性变量, 研究经济增长中军民技术融合存在显著性影响。2011年乔玉婷在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军民融合进行分析, 认为军民融合由于技术的互补性、两用性和资产存在通用性二成为新兴产业战略性的必然的选择。

2014年, 吴刚利用生命周期理论的原理探索出军民融合产业的优化升级过程为由外源动力转化成内源动力的过程就是其成长到成熟的过程。

2015年梁樱露、闫雪根据资产的通用性以及技术的两用性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对军民融合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

(二)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08年王修来提出科技资源中军民融合的关键是经济、技术、制度的良性互动, 他主张进行科技资源的军民融合。2011年乔玉婷在分析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互动型、依托型和嵌入型三大军民融合发展模式。2013年董晓辉提出了建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即“四位一体”模式。

(三) 军民融合发展历史研究

2010年吴翔飞在法律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军民融合的发展融合经验, 提出我国军民融合政策应向美国先进经验学习, 认为美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基础是由于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支撑, 促进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014年张代平等人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如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等的军民融合发展状况分析, 认为在竞争环境、科学研究和组织体系等方面这些国家具有优秀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15年宋纯武等人通过对欧洲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分析, 发现了军民融合的多样化举措, 提出了我国军民融合道路宏观、微观、中观三个方面的建议。

二、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以国际形势为立足点, 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 也是一种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情况是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每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决定了本国的军民融合产业的战略措施,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防科技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获得了相应的成果。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为基础和前提的, 同时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 优先发展满足民用和军用两种需求的技术产业。

以国内形势为立足点,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离不开军民融合, 他们和军民融合紧密相关, 我国从国防建设的实际国情出发, 先后经历了“先军后民, 以军带民, 全面发展”、“军民并重, 以民养军”、“军民一体化”等多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军民关系的状态主要是由国家安全局势影响的, 军民关系从侧面反映出国防科技的特点, 但是, 军民关系的频繁变动存在一定得局限性, 这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国防经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我们不光要走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我们还要走出中国的特色来。

三、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呈现出的总体特征为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度约有30%, 还处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过程, 在我国政府的鼓励扶持下, 我国已经有600余家民用企业获得了国家军用武器装备的生产研发资格。通过构建军民结合高技术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等, 充分利用了地方军工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虽然我国在军民融合产业上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进步, 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军民融合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 体制机制问题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起步低、发展慢, 受到军民分离的传统思想的制约, 由于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 产业融合受到一定阻碍。过去我国的军工企业性质大多为国有企业, 在管理机制上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国家对军工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军工产业的生存毫无压力, 这也导致了军工产业缺少转型的动力, 军转民、军民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的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仍然是相互独立的, 民参军进去壁垒仍然一直存在。总而言之, 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管理体制的差异是军民融合产业的阻碍之一。

(二) 政治环境问题

军民融合无论是拓展军民产品市场还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我国对于军民融合过程没有足够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 缺少风险投资优惠政策、专项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基金等专项的投融资优惠政策。

其次一些地方经济保护阻碍了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 民品研发资金来源主要是民用企业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取, 政府对于科技三项经费支持较少, 并且还存在某些地区假冒产品没有及时得到打击和惩治的现象。

此外我国和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全面和充分, 存在很大的空白。原来的、已经成立的法律部分条款过于陈旧, 不适用于变化的局势和状况, 已经不能满足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现有的有关军民融合的法律体系缺少长远的目标, 全局观念不足, 对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扩大难以起到促进作用。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缺少了法律的保护, 军民融合产业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三) 企业管理因素

企业制度不健全。我国大多数军民融合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机构设置呆板, 管理程序复杂繁琐等, 很多军民融合企业产权还存在多元化问题, 股份制改造不彻底, 与市场竞争所要求的灵活、快速、高效的管理模式仍存在较大差距。

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目前还处于相对粗放式的管理阶段, 军民融合管理模式还处于凭借经验的管理, 军民融合企业管理主要依靠人力管理实现, 主要表现为企业总体管理成本较高, 缺乏高水平先进化的管理手段, 与国外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军民融合企业还存在运作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 军民融合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要求, 并且军民融合企业产品生产没有实现科学分配, 缺乏对民用市场开发投入资金, 目前民营企业统筹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筹集, 这样的资金筹集模式不能满足军民融合企业的合作生产, 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目前军民融合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低, 市场份额占有比例较低, 军民融合企业经济效益发展困难。

不管军民关系如何转化, 都只有一个目标,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获得收益和回报的最大化, 军民融合的主要原因是不协调的军费开支和国民经济总值, 两者此消彼长, 很难达到双赢的局面。军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合力, 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 推动军民融合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达国家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西方的发达国家较早的认识到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的重要作用, 所以, 他们较早的开展了军民融合产业, 具备丰富的经验。以美国、日本、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生产的军事装备大部分来自于民用技术, 只依靠军用技术的装备只占了1/5左右。

(一) 美国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

在冷战时期, 美国实行的军民分离政策导致美国市场遭受危机, 军民市场断绝联系, 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经济发展发生滞后现象, 受到了严重阻碍, 1990年的美国意识到政策的错误性, 开始实施改革, 发展一条全新的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路径。这项举措的第一步是完善政府职能, 以美国国会为首的重机构联合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国家技术转轨委员会等, 目的在于对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起到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军用和民用产业相互渗透, 共同促进, 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共赢。举措的第二步是以《国防转轨战略》为指导思想,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强调军民融合产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为军民产业的融合奠定基础、提供法律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美国政府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支持, 促使军民产业不断走向融合, 实现合并。美国大量的军民融合为文化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 遵循市场规律, 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提高产业的发展效率。

(二) 俄罗斯的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俄罗斯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前苏联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失衡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 俄罗斯着手调整战略, 以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世纪末, 俄罗斯相继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法》、《1995-1997年俄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和《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等政策法规, 从法律的层面对军民融合产业予以支持, 明确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具体内容和相关优惠政策、融资渠道, 在国家和政府的战略措施调整之下, 俄罗斯的军民融合产业获得了新的生机,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军民融合集团。在技术开发的同时, 注重技术成果的运用。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基础雄厚, 军工产品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以外, 还可以销往其他国家。俄罗斯依靠自己雄厚的实力, 在国际上寻求合作, 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不仅改善了前苏联的军民产业失衡问题, 还成为了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范例。

(三) 日本的军民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

二战后的日本, 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军事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日本的发展模式为“以民掩军”, 它在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中, 采取的措施为:由政府确立整体目标, 确定发展战略, 再逐步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最终实现军民产业和民用产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 日本政府对于军用产业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民用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对于军民两用的产业推行鼓励政策, 降低资源的浪费, 和武器设备的生产成本, 日本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可行性强, 综合考虑了政府、民用企业、军用企业的特点和要求。现如今, 日本在军民融合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

五、我国军民融合资源优化配置途径

(一) 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

要加快我国军民融合企业的快速发展, 将军民资金、科技真正的融合, 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树立军民融合的融合式发展观念, 将军民力量分割、资源分离等问题解决, 发挥军工的科技优势, 逐渐形成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

优化整合军民人力资源。军民融合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关键还在于人才资源, 因此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是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企业要逐渐建立技术人才支持体系, 将民用高科技人才和军工高科技人才联合组成科技研究队伍, 并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交流机制, 促进军民企业的技术发展。

为了提高军民融合科技研究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可以将军民结合的优势产品开发项目作为团队的纽带, 让其共同努力。同时还要重视企业经营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市场型与经营型管理人才, 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军工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促进市场的拓展。

优化整合军民科技资源。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科技的融合也是必要的。将军民协同互动为前提, 逐步建立军民科技资源的创新管理体系, 重点促进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并着重运行机制的推进。将产品项目作为融合主导, 以科技为支撑, 军民融合企业哟制定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化项目, 充分利用已有的区域科技中介力量, 确定企业技术的重点发展领域, 拓展军民融合企业市场。

在优化整合人才、科技等资源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我国军民融合的现有优势, 促进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

(二)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

资源配置包括政府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我们只看到了市场配置由于自发性而引起了消极影响, 而忽视了市场配置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和市场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 市场配置可以将稀缺的物资配置到最大效益的创造环节中去, 激励企业进行竞争, 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还带来了动力。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 市场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军民融合要以企业的动力和活力为主导, 坚持军民融合科学的资源配置观念, 将优化产品结构作为重点,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 实现军民更深层次、更大程度上的高度融合。要实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必须要利用市场配置的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鼓励多个军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打破军工市场垄断的现象, 实现最大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规模经济收益。

(三)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还要转变传统对军民融合的管理模式, 加强对融合企业的宏观调控, 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战略和发展规划政策, 促进军民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 在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布局结构等方面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

政府应当制定军民融合产品的开发应用和两用技术的专项规划。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编制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及军民融合产品开发应用及两用技术的专项规划, 在国家战略的角度, 统筹经济建设和发展, 促进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

出台有关军民融合的相关政策。为了促进军民融合企业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程度, 政府可以采取实施金融财税等优惠政策, 增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基金, 创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中心机构等形式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 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

(四) 搭建优势资源整合平台

军民融合的资源优化配置还需要建立一个充分共享、比较开放的服务平台。将所有的军民资源进行条块分割、分布分散开, 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军民融合资源创新的合力。要搭建整合平台, 将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资源进行分类整合, 将企业的发展法规和技术信息都展现在构建的平台上, 军民融合通过人才交流、技术交流、生产合作等多方面的融合进行资源共享, 实现产业增长, 有利于形成军民企业产业集群, 并可以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军民融合要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融合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 增加军民产品出口,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未来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方向。

(五) 构建创新体系

为了加快军民融合的新技术创新, 可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发的战略合作,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利用我国的科研院所或与高校合作的形式, 来挖掘资源潜能, 建立技术研发的合作机制, 坚持企业的主导地位, 支持军民融合最大力度开发两用技术, 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 或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发产品, 参与市场竞争, 形成军民融合企业特色优势, 促进军民融合的快速发展。

六、结论

实现我国军民融合是我国战略性的内容, 建立军民产业融合的新途径, 要借鉴国外先进性军民融合经验, 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当前军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构, 不断优化文化产业链, 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推进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现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现如今, 多数国家都在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危机, 如何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已经成我们研究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国防建设的内容, 实现富国和强军的两大目标,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本文以军民融合文化产业为立足点, 整理研究我国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文献, 提出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实现我国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刚.军民结合产业特质、成长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4) :98-102.

[2] 王修来, 张伟娜, 毛传新.技术、经济、制度三维视角下的科技资源军民融合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8, 21 (126) :10-13.

[3] 贺琨, 曾立.军民融合机理的范围经济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9) :110-115.

[4] 董晓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 2013, 21 (4) :60-64.

[6] 吴翔飞.美国军民融合法律机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 2010, 32 (4) :36-40.

[7] 寇伟.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17-18.

[8] 王磊.军民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2) :386.

[9] 贺新闻, 侯光明, 王艳.国防科技工业的工业化路径:基于军民融合的战略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 2011, 29 (2) :47-51.

上一篇:石油管道储运中的安全管理及措施下一篇:浅析影响测定制动液低温运动粘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