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思考

2024-04-16

生命的价值思考(通用8篇)

篇1:生命的价值思考

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为什么而存活于世呢?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旅程中很小的一部分,人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人生质量不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体现在什么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活得都有每个人的方式,生命怎样才算是有价值的,各自理解不同。但我们有共同的理解,居里夫人的生命有巨大的价值,袁隆平的生命具有巨大的价值,邓小平的生命具有巨大的价值。这里面确实包含了许多认识。

首先生命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衡量而是用质量,千年混沌不如一朝芳华。有的人可以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贪图个人的享乐中就结束了生命,可能他享受了很多,但他没有为整个生命的创造出很多的价值,这种生命的质量对于全社会无足轻重。可见一斑。同时生命的价值也并不单纯等同于个人的功绩名誉,更多的功绩并不指的是有更多的价值存在,如同历史上的众多政客,时代中可能有许多的功名利禄,但他们总会迅速被历史遗忘,人民不会铭记,因为人民并不认可这等同于生命的价值,人民记住的永远是为人民留下价值的人。

以二十元钱的比喻生命吧,有的人把二十元完全放在了自己的利益之中,只单纯为自己的私利去生活,可见这样的生命对于社会是基本无价值的。有的人创造出了部分价值却只自己去享用,这也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有的人能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则创造出了更多的利益并与大家分享,这就最大程度的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所以在对于生命的质量思考中,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在哲学的角度来说,因为人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运用思考的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劳动、就会创造;人具有社会性,不管我们主观上劳动的目的是什么,客观上都是在奉献神会。所以,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

创造与奉献中,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什么活着,而生命的价值在于为自己、他人、社会服务向更高的程度延伸,即比生命的意义更高一个层次。生命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低层次创造和奉献,生命的价值就是更广度的更深度的创造与奉献。华罗庚曾说过: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即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理解。

创造指的是提高自身的价值。一个人无法提高自身生命价值,也是一种低质量生命的体现,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因为很个人不通过努力去提高,同时创造指的是广义上的,并不单指财富。作家鲁迅他痛感国人的麻木愚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唤醒国人,一生呐喊不止。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一生著述数千万言。对昏睡的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他为当时国民创造了一批无可估量其价值的精神思想财富。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查与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编成中医巨著《本草纲目》,此书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既对中国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也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理论提出、推广,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创造显然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奉献指的是共同分享所创造的价值。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具有创造了价值,能去与整个社会去分享,无论数量,能够尽到自己的能力,便是 巨大的生命价值,此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人生命价值。上海交大的学长钱学森曾可以是留美博士,为了为祖国创造更大的价值,他突破重重阻力后毅然回国,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牺牲了在美国幸福安乐的生活,选择了为中国奉献自己的青春,正如他所说:“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其实,我们还忽略了更多奉献的人物:母亲。母亲为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经常被忽略的奉献难道不是很高的价值吗?

前文所提到的创造与奉献并不是只得空洞高大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细微具体之处的。世界无论大小价值皆是价值:你可能无法创造巨大的财富,你可以安稳地挣自己的工资;你可能无法惊天地地裸捐,你可以为慈善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能你个人无法做到像伟人一样巨大的价值,但但你一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份独特的价值,可能不甚伟大,但一定光荣。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更有它存在的意义。现在有许多的青年人受到浮躁思想的冲击,不肯为社会做些什么却一直在索取,同时还看不起去创造和奉献,这类人是社会的蛀虫,确实也在被社会鄙视。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运用自己的思维,创造社会的正能量,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也要,努力地去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生命的价值思考

——读《温州的踪迹》和《阿河》有感

熊兴

《温州的踪迹》收纳在朱自清于1924年出版的诗文合集《踪迹》中,而《阿河》收纳在朱自清于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两部作品虽时隔4年,但因此可以反应出朱自清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温州的踪迹》由“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四个部分组成。前三篇都是写画和写景的,感慨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自然的可爱,然而到第四篇时朱自清的笔锋一转写起了人。前三篇笔调清新、自然和轻松,而最后一篇的笔调却是灰暗、沉重和悲伤的。所以我在读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时,有一种先出世然后又入世的感觉,就是因为前后跌宕,所以当我看到第四篇时心里分外难受。文中的每个字都在此处化为了尖刀和寒冰,令人害怕和寒心。

其实,之前我也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看见过一些关于贩卖妇女和儿童的新闻,当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些失去孩子或者亲人的家属们怎么办呀?然后对这些贩卖人口的不法分子深恶痛绝,感觉有时候人为了利益真的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好像都没有真正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是呀!他们贩卖的不是货品,他们贩卖的是生命,他们贩卖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和一个人的全部。

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文中,我看见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字眼,比如“人市场”、“人货”、“厂家”、“仲买人”等等,这些词为我们勾勒了一条完整的“贩卖人口工业链”,因为有市场,所以有厂家和卖家,因为有厂家和卖家,所以有人货。鲁迅先生笔下展现过吃人的画面,现在朱自清先生又将卖人的画面展现出来。好像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人性”这一词都不被看重,或者说是完全不知道何为人性,也许是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统治的影响。当时的中国人还不懂得尊重生命,认为人可以作为货物进行交易,殊不知这场交易将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使这个被贩卖的人的人生价值降到低谷,也许这场买卖还会让这个被贩卖的人失去做人的自由和价值。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看见这场交易的可怕性,朱自清特意写了以下这段话:

······一个五岁的“女孩子”卖七毛钱,也许不能算是最贱;但请您细看:将一条生命的自由和七枚小银元各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您将发见,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两个盘儿的重量相差实在太远了!1

这七个银元不仅仅成为了这个女孩低贱生命的烙印,也是这个女孩非人生活的发端。因为被卖过一次,就意味着可能会被卖第二次,长大的女孩或许会成为奴婢,或许会成为小妾,又或许成为妓女,总之她的命运永远被掌握在了买她的人的手中。也难怪朱自清会在文章快结尾的地方发出“生命真太贱了!”的感叹。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朱自清这样写道:因此想到自己的孩子的命运,真有些胆寒!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2其实,在最后我们真正要考虑地是导致生命低价的原因是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两个反问句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就是人货市场。我想只有当全世界人类有了人权意识,有了人性思想,理解何为人道的时候,人货市场才会消失吧!

第二篇《阿河》实质上也是一篇讲述关于人货买卖的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个名叫阿河的女孩子被卖,帮佣,逃婚,被绑,再逃,告贷赎身不得,而最终自卖的过程。我读后感觉朱自清笔下的阿河和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特别像,只是结局不一样。阿河最后卖掉了自己,将自由断送在了自己的手中,而祥林嫂却是死在了别人的笑骂之中。

虽然阿河身份低下,但是她活得乐观而又积极,努力地为自己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并且没有把自己低下的身份地位看得很重,只是简单而快乐地活着,希望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换

取自己的自由生活。通过文中韦小姐的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阿河其实和一般的女孩子一样,一样地爱美,一样地热爱生活。如:

······两个礼拜匆匆地过去了。韦小姐忽然和我说,你别看阿河土,她的志气很好,她是个可怜的人。我和娘说,把我前年在家穿的那身棉袄裤给了她吧。我嫌那两件衣服太花,给了她正好。娘先说不肯,说她来了没有几天;后来也肯了。今天拿出来让她穿,正合式呢。我们教给她打绒绳鞋,她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她说拿到工钱,也要打一双穿呢。3

文中还有一些段落描写了阿河的外貌,写到阿河开始慢慢整理起自己,写了阿河由土土的样子慢慢变得光亮起来。也许阿河当时真得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了希望吧,心想自己的勤劳一定会换来一个美美的明天,所以她的眼睛总是望前看的。朱自清也在文中写到几处关于阿河的眼。如:

以后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我常常看见阿河挈着水壶来往;她的眼似乎总是望前看的。······4

······等我再抬起头来时,她已经默默地向外走了。她似乎总是望前看的;我想再问她一句话,但终于不曾出口。5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除了有强调的作用,我想定还有其他的深层含义。因为在后文中朱自清还写道:正如每日都有三顿饱饭吃的人,忽然绝了粮;却又不能告诉一个人!而且我觉得她的前面是黑洞洞的,此去不定有什么好歹!6前后照应来看,感觉阿河更可怜了,似乎不管她再怎么努力都难以摆脱自己的命运枷锁。预示故事结局:阿河卖了自己,溶到只有钱的世界里······

注释:

1.朱自清著.朱自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第11页

2.朱自清著.朱自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第13页

3.朱自清著.朱自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第25页

4.朱自清著.朱自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第25页

5.朱自清著.朱自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第25页

篇3:生命的价值思考

生命在于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人会马上就说出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养,但是假如我们更深层次的探究这个问题就会有着一种新的认识。通过对以前文章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有很多学者都犯了一个很相似的错误,那就是他们普遍认为生命在于的是寿命的长短而非生命的价值。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DNA基因中发现人类的“生物寿命”是相对稳定的“常数”。人类并不可能通过某种活动来超过这个常数,也就是说人们不论是通过运动还是静养都不会超过这个不变的常数,延长寿命。因此,我们要改正错误的观点,要从延长生命长短的角度转向到生命价值,更多地关注生命的价值,这也是本文所要表述的观点之一。

在有限的时间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就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生命的价值就是人价值的综合体现。运动和精养是如何让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使生命价值得到提高,这也正是“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养”的最新观点。本文并不是单独地强调任何一个,而是辨证地考虑二者,辩证法看重联系也看重区别,而且区别是联系的前提,联系是相区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别突现个性。对立统一规律也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它们的对立方面,还要综合地考虑统一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表述的观点之一。将二者统一出来,分析它们对价值体现的积极作用。只有二者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最终体现生命的价值。本文是将二者放到同一个维度上,分别论述它们对价值体现的积极作用,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本文的观点。

人的价值分为三种:人的内在价值、交往价值和效用价值。其中人的内在价值是人作为人自身特有的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和确认。交往价值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实践中生成的价值,是主体与主体共同面对社会性中介客体时的交流和整合成为特定的规范所表现出的价值,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对社会规范的发现与追求。交往价值更加强调追求和形成规范的过程。人的效用价值是指主体所表现的作用和他所从事某种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在这三种价值中,人的内在价值是第一位的,它是一种元价值,是另外两种价值的根源和基础,也是它们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我们不但要表现他的交往价值和效用价值更要表现他的内在价值。只有这三种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人的生命价值才会有所体现。下面就从运动和静养如何帮助人体现价值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1 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里的“运动”是指小强度、小负荷身体锻炼、身体活动,而不是以竞技类为主的身体活动,明确了这点对与我们理解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1.1 运动对效用价值的作用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生物体它的关键的要素是机体的健康问题,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够体现这一生物体的价值。可以说这点是人们体现自我效用价值的基础,所以,身体对于人实现它的价值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运动对于维护和促进身体的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血管系统,它是人体的主要输送渠道,对人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体育运动活动中血液沸腾,加速血液循环,适应肌肉和其它部分的需要,从功能和结构上改善心血管。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得心脏变的收缩有力,减轻了心脏的压力,促进身体的完善。②呼吸系统,呼吸是生命存在的表象,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得呼吸肌发达,更多的肺泡参与活动,肺的功能得到加强。③免疫系统,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多种组织器官功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能够使一些具有动脉硬化的物质如高密度脂蛋白(HDL)、抗衰老物质如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等数量明显增加,这对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大有裨益。④骨骼肌肉系统,适当的锻炼可以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肌肉发展和完善,使得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压、抗弯和抗折能力。当这些机体器官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时,人们才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体现自己的效用价值。

在这里还的声明一点就是,涉及健康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只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体质是与身体健康成正相关的,体质好了它才会好,反之则相反,而体质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获得的,从这个角度分析,就可以说明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了。

1.2 运动对交往价值的作用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坏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一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给国家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可以使人开放自己、心情愉悦、情绪高涨,使自己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机会。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淡忘,人们只是在赛场上的竞争者,而不是生活中的竞争者,忘却了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之间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为家庭之间、男女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领导之间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机会。任何的一种表达方式都没有体育运动为人们提供的这种交往方式好,也没有这种方式真诚,在大众体育里,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信赖感、依托感;在家庭体育中,成员们可以在和睦欢乐的气氛中,享受天伦之乐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在娱乐体育里,因愉悦感和快感而情满胸臆等等,都说明了体育运动对人们的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运动培养人们的交往价值。

1.3 运动对内在价值的作用

当前以人为本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人为本的主题和中心就是要体现人的内在价值,体育人文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在体育活动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从根源上说就是要明确人的内在价值怎么样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和表现其他的价值。

内在价值是这三种价值的根源和基础、是第一位的价值、是元价值。只有这个价值得了充分的体现其他两个价值才能有所体现。它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运动过程中,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人人都享有体育活动的权利,人人都享有体育活动的自由,不存在阶级的成分,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平等,在现代和谐社会我们就是要体现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互相尊重彼此,可见运动在这一方面的贡献是非同小可的。②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加,物质文明越来越好,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所以,在身体健康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了身体活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主要方面,这种对生命权利的追求,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通过运动所体现的。

2 生命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养这个观点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静”,是指无身体活动性。像庄子的静坐功,要求静坐,调息入静,暂时关闭一切的信息通道,将呼吸调节为“纳唯绵绵,吐唯细细”,是自己达到宁静的境界。强调每天静坐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对维护身体的健康有着极大的作用。二是“养”,休养心性。现代心理学中“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认识到,一个人如果能常常使自己保持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就能够影响自己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功能,从而起到了治疗疾病和健身的作用,要积极的培养这种心理状态,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本文是从这两个方面和人的三种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得出生命在于静养的意义所在。

2.1 静养对效用价值的作用

无论是静还是动养,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使身体处于最佳的和健康的状态,在上文分析生命在于运动时已经分析了身体的健康对效用价值的重要作用,只有身体康健,才能进行各种活动和从事各种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及效用价值。由于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不相同的,到了中年以后的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适度的静养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相信大家对这种观点没有任何的异议,所以,在这里就不作过多的说明。

2.2 静养对交往价值的作用

交往价值主要体现在“养”。“养”主要是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能够控制情绪,处于放松平静的状态,自己会主动调节精神状态、心理平和、休养心性。据洪昭光先生的健康报告介绍,他在北京调查了很多高龄的健康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老人的心地善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没有斤斤计较的、脾气暴躁的人。人作为一个高等动物,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心理情绪,情绪稳定、心理平和地对待每一个人,对待每一件事是很困难的事情,“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们的这样心理,要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养成性格随和、心胸开阔,为人处事要厚道,不斤斤计较。

交往价值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通过洪昭光先生的健康报告我们可以知道了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和情绪才使人与人之间真诚的面对彼此、心平气和地处事,才使得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得到加强,回归到社会层面那就是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消除,社会得到稳定发展,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说,无论是对人对己还是对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养”的培养。

2.3 静养对内在价值的作用

内在价值是人作为人自身特有的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和确认。静养的两个方面:静和养,它们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人的性格,使人性格随和、心胸开阔、宽宏大量,提升个人的品德和尊严。静养的内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人际关系上,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不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得越来越淡,那种开诚布公、真心相对的人越来越少。通过“静”和“养”培养心理平和的性格,使得人们都以这种情绪和心理去对待每一个人,尊重彼此,获得大家之间相互的认可,这对一个人的交往价值和效用价值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说,内在价值是二者的基础。②在生活态度上,洪昭光先生的健康报告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无论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只要你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保持这样的生活态度,你的生命质量就会得到提高,间接地也表明了对生命的追求和向往。

3 总结

通过对运动和静养二者对内在价值、交往价值和效用价值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运动和静养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人们还是争论那个更为重要一些,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就没有必要在作过多的争论。本文是从它们对人的价值体现的角度考虑的,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把人的价值全部体现出来,任何一个也替代不了另外一个的地位,只有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够把人的内在价值、效用价值和交往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也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这也是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不但要分别考虑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还要有统一的考虑。我们要整合各自的长处、优点来展现它们的重要性,所以本文并不赞成将它们分出高低、上下,要将它们处于同一水平上。

参考文献

[1]鲍国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周志俊,魏名国.体育辩证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姚国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J].政治课教学,2003,(7).

篇4: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生命观教育 大学生 价值

[作者简介]王玉珏(1977- ),男,四川南江人,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四川自贡64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2008年课题“地震灾区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sb0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59-02

一、问题的提出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且呈现低龄化的倾向。①其中,大学生自杀和杀人发生频率很高,已经成为社会一个突出现象。在百度键入“大学生自杀”,检索到相关文章145万篇,键入“大学生杀人”,检索到相关文章179万篇。同时,大学生对生命漠视的其他现象也很突出,如见死不救、自残、虐待动物等等。

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生与死,如“5·12”大地震发生以后,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在瞬间离我们而去,面对这种状况,一部分同学对生与死产生了困惑,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出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的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开始自暴自弃、颓废堕落;有的所谓看透人生,认为人生在世,重在享乐,开始放纵生活、游戏人生;有的则不知所措、陷入迷茫,开始得过且过……

上述问题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在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上,主流的观点主要归结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干预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是极有成效的,但是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观点和方法只看到了大学生漠视生命、游戏人生的浅层原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为什么大学生在对待生和死的时候心理上会出现问题。

理性是人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在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解决问题就要从大学生对待生死的价值观念上来开启思路,寻找出路,方能治本。具体到高校教育而言,就是要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加强“生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从思想观念上理解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外化为行为善待生命,进而思考生存与生活的目的与意义。

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的原因分析

现实中,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应该是生命观教育的摇篮,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生命观教育的缺失。第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子女的身体健康、学业成绩、未来的工作选择等方面,很少和子女谈论生命观的问题。第二,父母往往认为死亡是沉重的、不吉利的话题,不适宜和子女谈及与交流。对于如何生活,主要是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获取以之为生的本领,过上物质富裕舒适的生活,忽视教育子女人生存生活的本质和意义。第三,父母往往缺乏生命观教育理论,即使想对子女进行生命观教育也有心无力。第四,子女的叛逆思想和行为使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难以有效进行。因此,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观教育很难取得实效,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方面子女生命观教育的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如果从生命的视角透视,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应予以生命独特的关照。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完善。”②但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状况来看,学校对生命观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从幼儿园到高中,在以唯成绩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了考试成绩上,生命观教育很难进入教育内容,师生之间很少谈论生命观话题。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具有较好的条件思考人生问题,但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如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但检视该课程教学内容,虽然丰富,关于生命观的教育内容却相当匮乏,教材中未涉及死亡问题,在第三章中谈及人生价值时有些抽象,缺乏具体指导,不易为学生接受。就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来看,真正懂得生命观教育的、能够胜任生命观教育的教师不多,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为专题的教材书籍缺乏,以生命观教育为主体的课程稀少。同时,学生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不易充分认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认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要想通过学校教育取得实效也极难实现。

(三)学理研究的不足

对于生死问题的研究,东西方哲学家们都有经典的论述,形成了众多的观点,对今人极具启发意义。但现在我国学界对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专题研究较为匮乏,论著不多,高质量的就更少。以文章为例,在维普资讯中键入“生命观教育”,仅搜索到13篇文章,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1999~2008年也只有16篇,且大部分是2004年以前的文章。学界对于生命观教育研究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存在理论不稳的隐患,很难从理论上建立健全的体系进行教育。同时,就研究专著和文章来看,涉及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体措施、方法、途径等实践技术环节的内容更少,且提到的内容在操作层面上讲,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这种状况导致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很难落到实处,也相应加速了生命观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与死亡,了解生与死相互依存的关系,消解死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教育大学生热爱生命,思考生存的意义,用实际行动创造和践行生命的价值。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缺失,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虚度光阴的现实情况,突显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科学的、正确的生死观不能自发地形成,它必然是有意识教育的产物,这正是生命观教育的价值所在。具体而言,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价值可以从直接价值、本质价值和终极价值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直接价值:正确对待死亡

现阶段,死亡对大学生来说似乎是遥远的事情,当死亡突然降临时,他们往往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常常出现前文提到的大地震后的种种现象。学者邓晓江概括了现代人在死亡方面所遇到的五个问题:“其一,现代社会死亡处理的技术化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伦理情感之间的紧张。其二,现代社会大量的突然死亡、预期死亡与死亡接受之间的紧张。其三,人们普遍拥有的现代科学的认知习惯与死及死后世界不可知之间的紧张。其四,现代社会处理死亡人数的众多与死亡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紧张。其五,死亡焦虑的个我化与死亡悲伤抚慰的社会化之间的紧张。这会带来诸多的问题,故此,必须正确认识对待死亡。”③

因此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首先要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识死亡,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亲人和他人的死亡,在思想上对死亡有所准备。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内在规定、是随时都可能的可能性存在。死亡就如四季交替,是人必须面对的应有之事。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的东西,死亡是存在的状态和过程,因而是不可摆脱、不可逃避的,死亡乃是人走向终结的存在,它贯穿或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同时,“死”和“生”不可共存,我们“生”的时候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和知晓死亡的,当我们“死”了以后也无法感受和知晓死亡。既然如此,就不该畏惧一个自然存在、不可避免、无法感受和知晓的客观事实,应该把死亡看做是人生本质的最终实现,由此真正排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正视死亡并接受死亡。

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进行这些内容的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当遇到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学生对亲人死亡的恐惧焦虑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亲人和他人生命的消逝,这是生命观教育的直接价值所在。

(二)本质价值:正确对待生命、生活和人生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先行到死,本质目的不是如何对待死亡,其本质价值取向在于从死亡的角度认识和规定人的生命、生活和人生,是让大学生从死亡的角度看待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死亡会教会人们一切,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④生命观教育所言之死,并非仅指人的生理之死,而是对活着的人谈观念上的死,其目的在于提升生活品质。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由“生”观“死”,又由“死”观“生”的原则,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如此才能谈清有关生死观的问题,并使生命观教育被大学生广泛地理解和接受。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该把死亡看做是人生旅途中被不断揭示出来的可能性,不是在人生的暮年、生命枯竭或弥留之际才感受和体验死亡,而是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和全部过程中都深刻地意识到死亡与我们的紧密接触,意识到生命时刻趋向于死亡的那种状态,强化生命的紧迫感。要让大学生明白他的生命是倒计时的,应该更加珍爱现在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学会珍惜、尊重和敬畏生命。

因此,在生命观教育中首先让大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和养育的,是他人和社会共同关爱的结果,爱护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体现,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的亵渎,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及彼,要认识到他人的生命同样是珍贵的,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生命,绝不可以野蛮地剥夺他人的生命,否则,既害人又害己。其次,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既有欢乐、幸福和美满,也有艰辛、痛苦和悲伤,这些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生命的应有之义,没有痛苦的体验,就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正是在战胜苦难磨炼了个人的意志,锤炼个人的品质,获得真切的人生感受,体会到真实的生活和生命的过程。最后,要让大学生思考“如何有意义的活着”,以之筹划自己的生存活动,筹划出本真的自己,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衡量必须与他人和社会相联系,要求大学生多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就是要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让大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和社会,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审视自身的存在,而不是迷恋自我的享乐与放纵,抑或丧失目标,浑浑噩噩,要真正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

(三)终极价值:实现对人的精神的终极关怀

一切哲学与宗教都在追问一个问题:人死之后,究竟要去哪里?如果人将必死,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一生一世,奋斗了那么久,那么辛苦,一旦死去,便一切都被剥夺了,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深受折磨的心灵问题。人备受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肉体的痛苦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心灵的痛苦、精神的困惑往往难以消除,“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从古至今就困惑人类的心智。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对人生的思考,这个问题也深深困惑着他们,而生命观教育则是破解这一困惑的有效途径。生命观教育沟通“生”与“死”,把生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强调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应该坦然面对死亡,并将死亡划归为规划人之生活过程与生命进程的动力,从而启迪、引导大学生追求幸福的“生”,坦然的“死”,这种人生境界就如泰戈尔所言:“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而在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生和不朽的基础上,思考个体存在的价值所在,思考如何具体体现个体价值,进而让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即是要看一个人的人生生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这种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建立,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大学生对于人的存在的精神苦闷,使他们在现实中克服生、死、痛苦、忧惧的困扰,以审美的态度显示人生的终极关怀,在愉快中以永恒的感觉展开生命,从而以较好的精神准备去对待人生的磨难与艰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之指导人生的实践过程,通过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真正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注释]

①貌信玲.自杀成15至34岁人群的最大死因专家:加强“死亡观”教育[EB/OL].http://news.southcn.com/gdnews/gdyc/content/2008-07/22/content_4489917.htm,2008-08-20.

②乔丹,等.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4.

③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9.

篇5:生命的价值思考

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

教师职业具有内在生命价值,教师的生活史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前提,在研究领域.一直以来缺乏对教师真实生活经历的`思考.而生活史却日益成为教师发展的影响史,用理解的范式去关注教师.生活史研究成为新的思路和职业成长的人文视角,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实践中,有若干具体的理解方式值得借鉴.

作 者:吴文胜 WU Wen-sheng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YOUTH COLLEGE 年,卷(期): 27(4) 分类号:G525.1 关键词:教师职业   生命价值   生活史  

篇6:生命的价值思考

何谓生命?生命的本质本是一个人是否可存活在这个世间上的依据,如何让生命存在的有价值?活出精彩的人生,我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存在于对生活的热爱,热情地绽放生命。

对于生活的生命,莫过于找到自己的兴趣热爱人生,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芙蕾说过:“热情就是能量。专注于令你兴奋的事情,你就能感受到那股力量。”坚定的相信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问自己,有什么事情是你做的时候感绝到轻松,甚至乐在其中无法自拔的呢?就如,有人喜欢写作,有些喜欢摄影,单纯享受乐趣带给你的美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更不要因为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不常见而感到微不足道,这才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英国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人的一辈子而言,出生就必须迈向虚无,生命就是有虚无而来,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死也是重回虚无。庄子在养生主中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我们真正的生命就像火柴一样,把它点燃,将火传向蜡烛,火柴烧完了,但光辉永远延绵不绝,精神的生命永远是亮的,且无穷无尽。萧楚女也曾说过:“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人,生而终究要死,但肉体的死亡并不会影响到精神的延续。

人生短暂且美好,斯大林曾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抱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充实自己的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人生由你自己选择,时间最会骗人,但也能让你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走到最后的,就是对的人。

对生活抱持着热爱,热情地绽放生命,学着爱自己,走向更宽广的人生,金凯瑞曾说过:“就算做你不喜欢的事,都有可能失败了,为何不一开始就选择你热爱的事”选择大于努力,但越努力也就越幸运,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还有可能可以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徐重仁曾说:“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做你自己有兴趣、有能力、也肯努力去做的事”在许多成功人士的背后,怀抱极大的热情享受人生,那么,便离成功不远了。

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克里斯托佛莫利曾说:“只有一种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人生就像一杯水,你如果不停的加热,他就会沸腾,直到水分蒸发,但你如果静置不理,也会蒸发,直到消失。罗丹曾说过:“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生命吧”如果你的人生就这样平平无奇,等于白活一辈子;如果你不停的.加入不同的元素,这一杯水就不是普通的一杯水,是天天自己不停地增加了不一样的色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富,丰富的绽放光芒。

一个最成功的例子来讲,来自美国真人秀《隐姓亿万富豪》,一个身价二十亿美元的富翁,花一百万美元作为赌注,在九十天内用一百块钱赚到一百万元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富翁敢迈出这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他以靠着智慧度过了九十天。刷马桶、印刷衣服、帮别人打扫家里,我们都不一定能拉下面子去做的活,他全做了,凑足了钱,一步一步的创业,从一百两百的赚,到最后十万二十万的赚,虽然九十天过后只赚了七十五万美元,但虽败犹荣。成功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在这个亿万富翁身上,我看到了他对这件事情的冲劲,有志者竟成,不努力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篇7:生命的价值思考

你们注意到那几棵弱小的小生命了吗?是的,在岩石的缝隙里,那些小草的种子。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飘落到了这些缝隙中,却难以破土而出。但它们并没有放弃,经过太阳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经过无数次坚忍不拔地尝试,终于从石缝中探出了小脑袋,来打量这个世界。这使我感受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美丽”。

南飞的大雁们,飞过寒风刺骨的山颠,穿过电闪雷鸣的峡谷,最终到达了它们理想的家园。在这个遥远的路途中,有多少大雁因为人类的捕杀、环境的恶劣,而倒在了前进的路上。虽然翅膀受了伤,但它们并没有放弃,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在雁群的后面,默默地跟随着,不时发出悲凉的呻吟。但它们还是坚持到达了目的地,也许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篇8:生命的价值思考

1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现状

1.1 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 教育观念陈旧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生命的成长过程渴求有丰富心灵世界, 用精神价值来探寻和提升生命的意义, 而在我们高校的实际教育中, 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 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文化的学习。而且在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功利化追求的左右下, 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 教育也就过多地关注学生实用技能的学习和就业本领的打造。大学里可丰富学生精神生命的人文精神让位于了科学文化。相关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质, 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 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 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

目前大学教育过于重视功利与效益, 大学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学校以培养各种实用的人才输为目标。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 许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 开设了许多“短平快”的实用科目, 大学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理想逐渐为实用主义所取代, 学习的机会本应是兴趣的实现途径, 然而当大学的学习成为手段与工具, 学习只是出于有用与否, 只是为了获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而不再出自对生命更美好、更完善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与追寻, 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

1.2 高校德育中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教育的关注与提炼

很多高校一直把马列主义理论和现行政治观念的教育放在首位, 片面强调政治化的德育目标, 只能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作用效果不大, 德育目标设置大而空, 失去了现实基础, 缺乏感召力, 德育也因此变得苍白无力。因此, 高校德育脱离学生实际, 从而泛“政治化”。同时在德育过程中, 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 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 未能给学生提供对生命多元的实践与体验。虽然高校也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如志愿服务、“三下乡”等, 但活动形式相对单调, 内容单一, 缺乏新意, 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设计, 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

2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创新

当前在大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 重点要使大学德育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命、生活为本, 引导学生追寻生命意义和价值, 以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才的育人目标。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使人获得属人的生命, 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 他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作为大学教育来讲, 要逐步淡化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 树立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 不能只关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培养, 而应该将大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人”, 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注重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大学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 引导学生去理解生命、追求价值, 要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 实施人性化的教育。

2.2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的

高校教育生活

合理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应该与时代转型相契合、与人的生命需要相契合、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可能性相契合,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价值为依据。我们认为:学校教育, 已经需要, 并且可能在整体性深层次的角度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 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丰富的学校教育价值的存在, 意味着学校教育生活的展开, 需要自觉地选择。学校教育的价值。人的选择, 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限定、一种期望, 也将直接引导学校教育走向不同的存在样式。不同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将带来不同的学校教育。

2.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生命质量

由于近几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目前,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还有专为大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中心, 以此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学的常识以及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如果加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更容易使得学生的产生共鸣,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 学会与人交往, 懂得尊重、欣赏他人, 学会有效的合作与竞争,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 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的问题, 及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增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摘要: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新时代, 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 有着新的特点和不同思想道德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德育也要与时俱进从而转型。然而我国大学生自杀和伤人的现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教育的认识, 促进大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 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仰斌, 严国方, 王海健.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5) .

[2]张红明, 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 .

[3]林常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0) .

上一篇:极富有哲理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山美版五年级品社上册第二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