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方案

2023-05-24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方案

人大常委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通讯

一切为了人民利益

——**县人大常委会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篇章,并规划了十四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将其纳入了规划的重点工作。在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如何作为?且看**县人大常委会的探索与实践。

**县辖**个乡镇2个办事处,农业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县。近年,虽然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明,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7年3月,**县第**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伊始,就明确了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要做好助推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怎样因地制宜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是摆在该县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县人大常委会一班人集思广义,认真研究,围绕县委中心工

1 作,将新农村建设纳入了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截止目前,人大常委会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视察等活动,已使该县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并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认同。

介入: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2007年初,中共**县委就提出了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县人大按照这一工作思路,提出了要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为推进重点工作作出贡献;要进一步创新人大工作,拓宽工作领域,创新监督方式;要适应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履职实效。要求一提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领导首先带头下基层搞调研,先后对该县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康居示范点建设等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县人大的主动介入,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出了该县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和积极稳妥,把握重点、突出要点,找准切入点,统筹推动的基本工作经验。

建言:为新农村建设助力

县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调研课题,写出了较为详实的调查报告,为县委、政府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133”工程的意见》,明确了选取1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乡进行整乡推进,选择3个村作为市级示

2 范村、选择30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重点村工作成效明显,其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在重点村的推动下,全县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进步,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农民增收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共计新培育市、县级龙头企业13家,组建专业合作组织24个,带动3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养蜂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合作组织,会员遍及14个省市,达6500户,新培训农村劳动力5032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4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7.3亿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劳务开发先进集体”称号。

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纳入到**县“十一五“规划和县政府的工作重点。为了使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按照规划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县人大常委会将新农村建设纳入了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的内容,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10多个乡镇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调研中,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组人员与相关乡镇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分别听取了部分重点推进乡村群众的意见。在其后召开的县人大常委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

3 结合此次调研,认为**县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年的努力,取得了农民群众得实惠,党和政府得民心,“三农”事业得发展的成效。但其间也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农民参与主动性不足、依赖思想较重,多数乡村缺乏产业支撑,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等,对此,组成人员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向广大群众讲清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和作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等建议和意见。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后不久,县人民政府便召开专题会议,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再次动员,并针对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实施方案作了一系列改进。一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努力提高群众参与热情;二是优化产业配置,壮大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培育引进农头企业,提高农业基础实力;三是研究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金融投入及农业资金统筹使用方面的办法政策,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通过采取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监督形式,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政府贯彻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政策情况进行审议检查、提出问题、促进整改,较好地保障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代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

4 **县各级代表中,有这样一批代表,他们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县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代表工作,采取措施加强代表工作:一是及时制定了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县人大代表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和联系代表,解决了代表反映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二是坚持和完善县人大常委会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扩大代表知情知政的权利并解决代表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做好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闭会期间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提高实际问题解决率;四是改进代表视察形式,注重代表视察效果,积极组织开展代表视察、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措施,为代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充分发挥代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视察:督查新农村建设

去年以来,**县人大积极组织市、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视察活动,先后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水利设施保护及维修、农村五保家园建设等专题视察和检查。组成人员和代表们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视察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听取和采纳了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各级代表的意见,制定其相应的整

5 改措施和方案,抓落实,抓创新,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务实;分步实施计划和项目建设落实机制具体扎实;工作亮点突出,对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了借鉴示范和指导意义。

信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人大信访工作是沟通人大与广大农民的重要渠道,**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人大信访工作,认真贯彻全国、重庆市人大信访工作会议精神,把信访工作作为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作为监督“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重要渠道,认真对待每一个个案,认真解决农民反映的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对策,从源头上、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类似情况发生。近年来,常委会加大对涉农信访问题的处理力度,妥善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点面联动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县实现了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农业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4%、12.5 %和20 %。共计硬化公路15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289公里,改造农房

6 607处,新建维修水利设施686处,建设沼气池1046口,整治农村环境1116户,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一个靓丽和谐的新农村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篇:探索军民深入融合 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探索军民深入融合

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内容提要: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代表着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地方应把握机遇,依托产业优势,主动对接,借机发展和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必将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探索发展 军民融合产业 助推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军民融合的战略定位和形势将进一步明晰。因而军民融合,必是促进产业发展新的强力助推器。

一、我国“民参军”企业发展现状

“民企参军”是当前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达1136万余家,2005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共有6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6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总装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国内一些省份军民结合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成为当地重点产业。但与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高新技术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如福建省泉州市拥有4200多家

- 1

(一)军民融合产业现状

××区共有企业1000多家,取得军工资质企业2家,已有产品销售给军方的企业只有1家。其中××市×××汽车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应急专用汽车研发、制造、销售,具备年产500多台套应急电源车、后勤保障车(餐车)、抢险救援照明车、救险车、警报车、指挥车、电力工程车、装备车、配电车、电源半挂车等整体应急保障设备的专用车生产企业。该公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源车》(QC/T911-2013)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呼。公司现有移动应急电源车、矿山救援照明车、大功率电源半挂车、通信车、大型抢险指挥车、餐车、配电车等11个系列60多个应急专用车产品,已经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通信网设备器材进网许可,曾完成多地部队对各类特种车辆的军工需求,是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模范企业。2007年至今,已为人民解放军、民防局、武警部队、人民防空等提供专用作业车共计43部,产品销售额高达4000多万元,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限公司已获军工“四证”资质,其研发的船舶防腐油漆,经部队总装部近1万2千多个小时的疲劳试验,产品质量过关,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从以上可看出我区民参军发展潜力巨大。

(二)产业发展优势凸显

作为××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明晰。近年来,××积极培育发展以机械、商贸物流、建材、农产品加工、能源环保为主导,以新材料、精细化

- 3 我区已从产业基础、研发力量、经济竞争力等方面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军民融合存在的困难

从实际情况看,深入推进民企参军有一定难度,很多民营企业对进入军品市场充满热情,但“民为军用”的速度和规模都不尽人意,我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参与门槛高。民营企业要进入军队采购渠道必须具备军工“四证”资质,办证难度大、周期长,无形中抬高了民企的参与门槛。二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保密需要等原因,军地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企业难以获得军事需求信息。三是收益难保障。由于军品任务多具有品种多、小批量特点,构不成规模开发和规模生产,加之一些新技术的前期研发投入大,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于自身投入,且民品与军品关键节点需求不同,民营企业承担的负担一般都比较大、风险高。四是优惠政策难落实。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参军”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各地虽然对军品税收有优惠政策,但操作性不强,想真正实施起来,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不熟悉此类涉密文件,办理税收免退手续方面非常困难,使得企业最终实质性获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就相对较少。

五、突破军民融合瓶颈的措施

“民企参军”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其实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地方各级政府也要自觉以市场竞争为导向,提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5 导服务。根据《国防法》和相关文件精神,出台开展军民融合工作的实施细则,鼓励并指导企业积极参加军工“四证”资质的申请,对取得“四证”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奖励,透明办证程序,尽量为企业提供便利,以激发民营企业“参军”的热情。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对项目建设给予优先支持。

4、铺设信息通道。控索建立我区优势民营企业信息平台,与现有的信息平台整合后,争取与部队相关系统并网,实现信息共享。将众多的优势民营企业信息纳入信息平台,进行动态管理,与部队互为贯通,成为军地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做到“藏军于民”,为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提供保障,也为地方优势产品进入提供绿色通道,真正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成果的优化。

5、建立产业园区。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拓展已有的军民融合产业,选择恰当的产业突破口,建立军民结合产业园区,推动军用和民用高新技术双向转化应用。依托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民参军”产业群,服务军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如依×××××××有限公司,建立应急装备产业园,进一步做大做强特种专用产业,并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6、加大帮扶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根据已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在“民参军”的资质认证、审批审核程序上指导和帮助企业,出台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企业获得军工资质,并帮助拓展可靠的军品需求渠道。同时,在转移支付、产品税收、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总体来说,军民融合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成为企业投资优选方向。我区也应勇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排头兵,借力军民结

- 7

第三篇: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定稿]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社会化”转型发展

在社会发展转型之际,地方大学应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实际需求,彰显“社会化”办学理念,凭借创新驱动凝智蓄势,依靠跨界合作多维发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社会化”师资建设、领域性学科发展以及“双学院”管理等体制机制的重构与改革,助推地方大学的“社会化”转型发展。即由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化转型发展,从而为地方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提供知识贡献和专业服务,实现办学的社会价值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运行机制,以“四化”为抓手,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产学研结合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一种办学模式[1]。地方大学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师资建设社会化、科学研究应用化、人才培养实践化和考核机制企业化。这种“协同”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作,其实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地方大学应以 “四化”为抓手,逐步构建产学研“协同”运行的机制,集聚社会资源,形成资源集约优势,提高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层社会的办学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资源分散重复,科技、经济与教育的结合度不高,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引擎的地方大学,必须增强自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多维发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不断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深广度。在政府的协调下,面向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科技攻关项目,主动与市场和企业对接,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单项与全面合作、短期与长期合作以及松散型与紧密型合作。在服务与互动中,对各自的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提高每个合作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教结合,使地方大学获得更多的科研与教学资源,促成科学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三螺旋结构”框架。地方大学要使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还必须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冲破传统的观念束缚,创建具有合作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加大项目申报数量,既要在纵向项目和成果上有新的突破,又要在横向经费、项目数量和成果质量上迈向高层次。打破部门、区域和体制的限制,以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发挥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的资源配置优势,建立与基层社会及行业零距离对接的“平台+项目”的运行架构,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输出具有原创性的知识成果,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在人才培养上,产学研合作能够改变自我封闭的体制机制,改善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弊端,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上的无碍融通,达成具有胜任力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地方大学仅靠传统的知识授受是无法培养创新人才的。应以“社会人”素质为目标,有效利用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在“多向参与”中达成素质的“整合生成”。这就需要由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模式上地进行相应调整。基于产学研项目一体化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开展实践教学,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比重,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2]。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使社会组织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和渗透于学校职业化的人才培养之中[3],从而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路径,实现由专注知识授受的“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所谓“双师”,就个体而言,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化适应能力。从整体而论,高校师资在结构上必须涵盖“学术化”的校本师资和“社会化”的兼职师资。有什么质量和特色的教师,将决定办学的发展走向。地方大学应以“双师”培养为路径,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化”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地方大学教师不是普通的职业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与学生的思想成长、社会文化传播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应树立“社会化”师资建设观,把“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社会化”师资建设的一条主要路径,形成校内外资源一体化整合和学术化与社会化教育能力一体化融通的师资培育思路。应采用“开放合作,多元建设”的方式,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承担现一些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承接横向项目,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在实践中把握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将自身的知识优势与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拓展学科视野,提高科技创新开发水平;积极鼓励各教学学院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部门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担任学生兼职导师,承担课程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以各种形式从企业行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工作。鼓励教师主动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促成创业行为和成就,着力培育一种集体性的创业文化,把新的创业价值和传统的学术价值融合起来[4]。还应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规定时限内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则退出教师岗位, 转入非教师岗位[5]。也可让不称职教师面向社会流动,以退出机制倒逼教师存量的结构优化,从而改变“书呆子”独霸课堂的状况。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各种培养计划(包括攻读博上学位计划和出国留学计划),提升一批人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发展的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梯队,还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介入社会环境、融入社会关系,内外兼修,掌握核心价值体系,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广泛与成熟的社会经验。不断依据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在一起,达成理论与实际结合和知识与能力转化,以及新知与旧知迁移的目标。从而能够点燃起学生为学成事的激情,承担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和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任,逐渐完成从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中,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制度环境,促进在质量、特色和数量上的协调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兼备并适合“社会人”培养需要的高水平“社会化”师资队伍。

三、加强学科建设,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现实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学科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地方大学为基层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必须抓好学科的建设。但不能脱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去追逐“大而全”的学科建设目标。要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将“领域性学科”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支点,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所谓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6]。当代科技发展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的特点,单一学科研究己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大学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的重大战略领域,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有机对接。特别是在绿色产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兴起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条件下,一定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现状,“一体化”地整合学校内生性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不断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先设置适应时代需求并具有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特质的“领域性学科”。把创新焦点会聚到学科之间的边缘上,不断生成学科新的增长点,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学科发展格局。

在发展“领域性学科”上,应设立学科特区,实施人财物的政策倾斜。这些复杂的领域性研究已呈现出多学科性、多领域性和深层次的活动特点,它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式”学术权威,更需要组建多学科参与的科研团队,集结一大批具有多领域知识的“杂家”式人才。“杂家”式的人才往往能从多个方向伸出知识的触角,敏锐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创造性地将各领域专门知识进行集成。当前,“领域性学科”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高,已渗透到基层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从平行和垂直的两个维度向前延伸扩展,因而,要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条件,做到举上下之力,集众人之智,打造其发展平台。只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知识、视角和技术手段都可以引进来,在多学科的链接、渗透与交叉中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营养通道,形成富有活力的、网络化的学科生态系统。同时,还应以“领域性学科”构建对接地方支柱行业和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与当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结合,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一主多翼”的学科雁阵。在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螺旋式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基层社会领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撑与服务。

四、创新体制,以“双学院”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式”组织向注重有效分工与协作的“矩阵式”结构转型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要求,地方大学的组织结构必须与功能发挥程度相匹配。因而应在常规教学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研究型特色学院,以“双学院制”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组织向既有效分工又协同合作的“矩阵”组织转型。

“双学院制”是一种柔性无边界组织,其运行特征表现在协同创新上。一般为常规教学型学院主内,主体功能是保障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序运转,工作重心是教学建设;而特色学院主外,主体功能是开发社会化优质教育资源,负责特色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组建“领域性学科”平台。工作重心放在创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开发地方课程之上。特色学院属于跨学科研究单位。它注重学科交叉集成,汇聚各学科优势,能够在横向上建设学科群,在纵向上形成学科链,促进学科资源功能匹配、优势互补,引领常规教学型学院专业学科的特色发展。作为校级常设科研机构,一般采用动态的“过程管理”,由固定成员与流动成员结合组成。相关人员实行“双聘制”,以科研工作为主,同时在常规教学型学院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将有限资源依据科研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在院校内部无障碍流动。

特色学院牢固树立为基层社会服务的意识,注重以领域性学科建设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凝练科学方向,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合理设计“社会人”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研究的结合点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领域性地方课程,并将一些领域性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地方大学开发的校本地方课程强调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操作性和素质的综合性,尤为擅长以“领域性”的知识体系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上协调统一[7]

作为一种“矩阵式”组织,特色学院的结构设计能够进行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分工,使其运作有序高效。它把分散在各个学科或专业的信息、数据、工具、技能等科技资源整合起来,使不同学科教师能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有利于协同攻关,形成联动整体,消除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性壁垒。它重视研究方向与所在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有利于形成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理论借鉴、模式藕合,驱动领域性学科与传统单一学科有机融合,达成学科与专业的集群化发展。

以上所述,涉及到地方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也是其由单一的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融通的“社会化”转型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维度。这种转型既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外在

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主要趋势下,我们应解放思想,珍惜机遇,以宽广的视野和先行先试的勇气充当创新驱动的战略棋子和战术主角,科学谋划地方大学的社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学术导向下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在转型驱动的拐点上多维发力,增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敏感性和整合力,将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同现代化生产与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把学校教育事业融入到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

父母进校做义工--美国社会化办学一瞥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这件事,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它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了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

教室中的义工父母

在我们参观美国学校的时候,经常发现教室中有好几个成年人。刚开始我们以为是教师的助手,细谈之下,才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学生的父母,而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工家长。家长在教室中帮忙,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

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学校中,经常可以看见家长在教室中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在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有的在帮助老师做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收尾工作。有的家长在教室里帮完忙后,还要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在美国学校中,教室中的义工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家校合作”

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他们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育部发表的题为《强化家庭,强化学校》的报告指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且留在学校受教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改善的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功更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颁订了历史性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在美国,学校的家长会组织称为“教师家长协会”,简称PTA,这个组织成立于1897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会员将近一千万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更为密切的关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

正像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的那样,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我们参观一所建立于1898年的老学校圣安娜高中的时候,在刚进校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用金色的大字写着:“父母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很多学校的经费紧张,因此,学校都善于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以我们参观的一所小学为例。在这所有60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有的教室门上就写着:家长如果愿意做义工,请在这里签名。老师事先会根据家长的意愿安排一个日常表,然后通知家长,有时,一个教室同时有好几个家长在帮忙,家长随时有时间随时可以来帮忙。这个学校的秘书也是家长。在这个学校里,有40多个义工家长。他们大多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的各种活动等。每当学校有活动的时候,例如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老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很多美国家庭都把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视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

做义工是一种骄傲

很巧,与美国家庭一起过感恩节的时候,发现这家的女主人也是一个热心学校教育的义工家长。她每星期二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学校做义工,据她说,教师工作压力很大,很需要家长的帮助,并把做义工家长视为一种骄傲。除了做义工,她还有许多机会与老师交流女儿的教育问题,比如学校组织的家长日,学校的学生音乐会,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一定会参加并且热心帮忙。我问她上高三的女儿,怎么看待妈妈去做义工家长,这个18岁的女孩一脸骄傲,她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对她的关心,对学校的关心,她非常骄傲有这样的一个妈妈。

美国家庭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由此可见一斑。家长热心参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目前在美国,有超过90%的学校提供父母在课堂内外担任义工、协助募款及参加老师组织的会议。

事实上,由于已经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中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是我国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的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条件的社会化。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要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部分办学条件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课堂、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

——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一个个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成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实现评价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主体要社会化,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要社会化,要把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是否让受教育者自身满意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的群众路线应该以发动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为重点,没有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仅仅是在演戏而已。

校党委组织班子及中层干部学习中央、省委和省局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工作畅谈思想体会,开展了“四查四看”:即查思想认识,看是否树牢了群众观点、站稳了群众立场;查工作作风,看是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工作扎实有效;查方式方法,看是否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真正受师生欢迎;查具体举措,看是否真正符合师生的需求、惠及广大师生。一致认为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用优异的成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学校形成改进作风、服务师生员工的浓厚氛围,转化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良好的业绩,在建设海洋特色职教特色的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第四篇:地方税务局税收的发展工作方案

“*”时期(*-*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地税事业继往开来、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壮族自治区地税发展“*”时期规划,对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地税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税务总局“*”时期税收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现结合*地税工作实际,制定《*壮族自治区地税发展“*”规划》。

一、“*”时期*地税发展简要回顾

(一)“*”时期*地税发展背景形势分析

“*”时期,*的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据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由*年的2080亿元增加到*年的4016亿元,增加1936亿元,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由*年的220亿元增加到*年的475.39亿元,增加255.39亿元,年均增长16.7%。*年人均生产总值越过1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越过1000元人民币,这两项指标均达到了“*”末期的预定目标。

“*”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地税系统围绕*经济发展,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圆满完成各项税务工作任务。特别是*年以来,*地税系统通过实施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作思路创新,实施“抓项目出成绩,抓协作出合力”,“转变观念、规范管理、提高素质、优化服务、加强协作、科技兴税”工作思路和实施“项目管理”工程等一系列新举措,开创了“*”时期*地税工作的新局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 时期*地税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

(二)“*”时期*地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地方税收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时期的五年*地税系统共组织地方税收收入59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收325亿元,年均增长19.7%。*年、*年、*年、*年、*年各项收入(含教育附加费、文化事业建设费、防洪保安费和其他收入等)分别达到102.4734亿元、102.64亿元、115.0431亿元、139.6848亿元、164.3339亿元。地方税收的大幅增长,为缓解*财政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一是征管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全系统通过深入贯彻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各项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性制度,使地方税收征管在税务登记、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税源监控管理体制、纳税评估等方面得到全面强化管理,夯实了管理基础,初步实现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二是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进一步完善*地税业务工作规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推广了*地税系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至*年,已在8个地级市城区和31个县(市)局推广应用新版《*地税信息系统》,同时在县级局以上单位全面推广应用了《公文处理系统》,全面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水平。二是通过加大对地税系统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税收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四是加大了对地税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地税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五是地税系统的基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各级基层地税机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五是地税的服务理念、税收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地税系统牢固树立和落实“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以健全组织体系为基础,以搭建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多元化服务为重点,以完善纳税服务责任制为保障,扎实深入地开展税收服务活动,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地税形象。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先后到*南宁、来宾等地考察,对*地税系统的纳税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 依法治税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是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征纳税双方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执法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逐步推行和完善了税收执法追究责任制度。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地税系统的税务稽查体制,确立了地税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逐步理顺了地税一级稽查与一般检查的关系。四是进一步完善了税收的司法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了对地税工作的司法保障。

4.各项地税改革事业得到顺利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地方税制改革。“*”时期,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部署,*在积极研究探索深化地方税制改革,民族自治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的合理确定,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交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深化地方税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税收征管改革。*地税在推进和深化征管改革方面,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要求,结合*地税实际,进一步改革完善了征管模式,逐步规范了征管业务流程,推行了片管员制度,使地税征管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提升了征管质量和效率。

——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期间,*地税在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规范了内外部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加强了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年完成了自治区本级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年又对县乡一级地税机构进行改革,*年再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地税事业发展要求,进行了机构微调和人员重组。通过合理撤并基层一线机构,有效解决了征管力量不足,人员使用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同时,通过改革干部提拔任用制度和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了地说干部队伍的建设。

5.地税工作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从*年开始,通过积极探索地税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大胆推行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项目目标管理工作力度,在总结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目标体系,改进考核方式,注重成果运用,有效地促进了税收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各级税务机关根据目标管理内在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行政管理和税收管理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更加规范有序,*年*地税系统确立54个重点工作项目列入目标管理内容,*年,又进一步完善了目标管理的内容,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从根本上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时期*地税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时期,*地税收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经验值得认真总结。这些经验主要是: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是地税事业不断发展的灵魂。

2.不断提升税收理念,坚持税收工作必须服务经济工作大局,是搞好税收工作的前提。

3.坚持依法治税,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地税工作永恒的主题。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地方税收管理的科技含量,是促进地税事业发展的关键。

5.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税收优质服务,密切征纳关系,树立地税新形象,是搞好税收工作的基础。

(四)“*”时期*地税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期,*地税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地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地方税收服务于经济的程度、力度、高度不够;二是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程度不高,税收征管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四是税收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地税管理的科技含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的机关作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时期*地税发展的主要目标及总体要求

“*”时期,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时期,*的经济发展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即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两廊一圈”的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等,这将为*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和开发提供新的机遇。

(一)“*”时期*地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是税收发展的机遇。“*”时期,*地税的发展,首先是地方税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在此期间,*地税收入增长将出现诸多亮点:一是基础性税源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稳定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建设型税源,将会出现大幅增长的势头;三是项目拉动型、产业对接拉动型税源,将是潜在的增长点;四是部分区域、部分市县,如泛北部湾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等,将会异军突起,实现税收收入的跨越性增长。其次是“*”时期税制改革的深化,地方税体系将日趋完善,一些新税种的开征,地方税收入规模将有所扩大。第三是依法治税环境将随着整体法治环境的改善而得到加强。第四是随着各项税收管理制度的日益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将得到全面加强。第五是税务机构进一步健全、干部 管理、干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地税干部队伍素质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挑战:“*”时期,*地税工作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改革攻坚和自主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各方面,对税收工作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二是世界经济发展还有不少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对税收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三是从税收职能作用来看,尽管组织收入的职能大大强化,但调控经济和调节收入的功能仍然比较弱,尤其是地方税制改革滞后,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地方税收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能作用还非常有限。四是“*”时期,国家深化税制改革、增值税转型,将使地方税出现相对萎缩。五是目前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导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现象,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合理解决。六是从税收法制进程来看,我国税收法治化程度还比较低,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强整个税收法治环境建设的任务很重。七是从*地税自身建设来看,办公楼建设、计算机配备等“硬件”得到大大改善,但是随着纳税人素质的提高,综合人员素质、税收管理水平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分析等“软件”方面尚须提高。

(二)“*”时期*地税发展的总体要求

“*”时期*地税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和内部管理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做出积极贡献。

(三)“*”时期*地税发展的主要目标

1.地方税收收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实现*地方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地方税收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逐步提高地方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地方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快的、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今后五年*地税总收入(含所有税费)年均增长15%以上,即 *年*地税总收入应达350亿元左右。

2.依法治税与税收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规范税收执法,坚持组织收入原则,认真执行税收实体法和以税收征管法为主的税收程序法,贯彻行政许可法,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搞好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构建新型的征纳关系,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文明执法,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地税干部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完备的司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税收征管与征管改革。一是税收征管改革要有新成果.通过深化税收改革,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使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优化业务流程,健全岗位责任体系,搞好协调配合。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全面加强税源监控。大力推进税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和完善各税种的管理办法,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建立健全基础管理扎实、征管手段先进、税收监控严密、执法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二是税源监控能力要有新提高。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的相关制度,使税源监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税源监控的深度。明确确定自治区、市、县(区)的税源监控目标。完善税源监控手段,提高税源监控水平。三是税收信息化建设要有新进展。建设*地税系统安全、稳定和通畅的计算机广域网络。建立*统一的税务管理信息网络、信息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功能覆盖各级地税机关的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推广应用,实现全系统基础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处理。

4.地税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地税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广大地税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提升,地税部门形象有新的改善。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以能力建设为主线,改革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办法,努力构建多层次、规范化、高标准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地税文化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符合税收工作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时期,*地税系统整体工作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达到税收征管全面到位,税源监控严密细致,税收执法规范严格,纳税服务优质高效,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干部队伍充满活力,行政后勤保障有力,管理方式科学先进的格局。

(四)“*”时期*地税应遵循的发展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兴税的观念,努力营造税收人才工作创业的环境。

2.坚持依法治税的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能有效发挥地方税收的职能,才能确保地税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不动摇。严格遵循“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处理好组织收入与税收优惠、税收法治和扶持经济的关系。坚持“内外并举、以内促进外”的治税方针,将所有行政管理、税收执法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促进地税机关秉公执法与纳税人诚实守法的有机统一。

3.坚持地税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要注重和加强与当地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积极为当地党政献计献策,要赢得当地党政部门对地税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有效推动地税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时期*地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组织税收收入

1.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地税收入“蛋糕”。税收的重要职能是组织税收收入和调节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税收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经济发展战备部署,自觉地把地税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努力把握好地方税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好地税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通过依法征管,促进了*地税收入质量的同步提高。

2.创新税源监控手段,提高税收监控能力。创新税收和税源监控体系,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狠抓重点税源,控制固定税源,挖掘潜在税源,抓住机遇税源,研究前瞻税源,建立和涵养梯级税源体系。要加强税收分析档案数据的分析运用,把握税收工作规律。要加强对影响税收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征管因素的分析,更加准确地反映相关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要提高分析预测的质量,把握经济税收相关因素的变动规律,准确预测*地税收入的发展变化趋势。

3.建立收入质量管理机制,保障收入的质量。提高税收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积极探索建立收入计划和征管质量双重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收入任务分配机制,落实组织收入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缓税、欠税、减免税的核算管理;要完善税款征收缴库办法,严格执行与国库的对账制度和会统核算制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要严格执行票证管理制度,注重抓好税款征收环节的票款管理,落实票款分离措施,保证税收票款安全。

(二)积极推进地方税制建设

“*”时期,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要素,优化税制结构,建立更加公平、科学、法制化的税制体系。

1.*是少数民族地区、位处祖国大西南,兼有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双重身份,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必须结合*的实际情况,要加强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及征管措施存在问题的调研,探索设置一些自治地方税种的可能。

2.积极调研和配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制改革举措。密切关注改革动向,深入分析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对*经济社会及地税工作影响,做好相关测算工作,研究应对措施。

3.完善地方税管理。适当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改革计征办法。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对各类企业和个人实行统一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加强和改进印花税管理制度,规范征税方式。

4.加强和完善工会费、残疾人保障金代征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和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社会保险费的代征工作。

5.规范涉农税收征管,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减负增收。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时期,要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

1.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税务机关行政行为,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地税机关。

2.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执行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正确履行职责。规范税务案件审理和税务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3.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严格规范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律法规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配合检察机关做好预防税务人员职务犯罪工作。

4.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严格实行重大案件曝光制、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税、公安机关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研究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5.加强税收法制宣传教育。一是要加大日常税法宣传咨询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制观念;二是加大税法公告制度的执行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税法,及时将税收法规和政策告知纳税人;三是加强依法诚信纳税宣传,搞好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四是认真开展每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五是充分发挥地税网站的宣传、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四)全面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时期,要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进一步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强化税源监控。认真实施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与国税、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做好税务登记管理工作。加强对纳税人户籍信息的动态管理。建立分税种税源监控和分税种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新增税源大户和现有纳税大户情况报告制度和重点行业税源定期分析监控制度。

2.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制定税收管理员基本制度和相关配套措施。要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责、权限,操作规范,细化管理目标,量化工作任务,促进税收管理员提高工作质量。

3.稳步推进纳税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制定纳税评估操作规程,稳步推进纳税评估工作。完善各税种的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依托信息化手段的纳税评估预警系统。

4.推广应用税控器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控税源,力争“*”期间,在服务业、娱乐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中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加强发票管理工作,加强发票印制、保管、使用的管理,研究和探索扩大发票的使用范围,积极推行发票有奖活动,建立健全发票查询系统,强化安全管理,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

5.加强办税服务厅服务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办税服务厅功能,建立健全办税服务厅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办税服务厅的服务措施,提高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纳税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内容,切实提高办税服务厅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6.推行多种申报和缴款方式。积极推广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按照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等方式缴纳税款。

7.规范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确定税收征管各项业务的岗位职责,科学设置税收征管质量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计算机对税收征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进一步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的职责分工。

8.改进地方税收的征收管理。开展地方税税源登记调查工作。建立健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地方税种的税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税源数据的分析比对。完善和规范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税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地方税的代征代扣代缴工作。

9.加强所得税的管理。按照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总体要求,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加快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代扣代缴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管理。

10.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制度,规范纳税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推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清理简并报表资料,减轻纳税人负担。合理简化办税环节,提高办税效率。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相结合的税收信用体系。加强税务网站管理,规范12366热线服务。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推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

11.加强税收业务档案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收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征、管、查、计、会、统等税收业务档案管理规则,规范全系统税收业务档案管理。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开发或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

(五)加快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时期,要加快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功能整合、业务重组、技术重构、系统升级,建设覆盖区、市、县级税务机关的网络平台,建设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等四个应用系统,使之成为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1.研究制订与国家金税工程(三期)相衔接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大计算机设备投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工作。要继续重点抓好*地税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培训系统、12366税务服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等信息化6个子系统的建设。

2.应用和完善集公文处理、档案管理、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等内容为一体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税务行政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办事效率。

3.加强部门信息协作,实现部门信息共享。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与政府及国税、工商、银行、海关、统计、公安、交通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渠道,实现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搭建涉税服务、政务管理、办公办会等全方位、多层面的税收执法、行政管理信息平台。

(六)全面加强地税干部队伍建设

“*”时期,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

1.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班子成员发展地税事业的能力,依法治税的能力,为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带好队伍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加大对年轻干部和妇女、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力度。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思想道德、廉政和法制纪律教育。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税务干部做好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税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符合地税部门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制度创新,强化“两权”监督制约机制。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勤廉、务实、高效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4.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按《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做好公务员的管理、考核、晋升、招录等工作。完善公务员的考核办法和内部激励竞争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优化队伍结构。

5.认真制定和实施《*地税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创新教育培训的载体和形式,充分发挥现有的视频会议培训系统的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至两个区内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积极探索提高培训质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保证培训的效果。规范学历教育,鼓励干部参加计算机、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等与税务工作密切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立各类优秀人才的奖励制度,营造鼓励学习、鼓励成才的氛围。强化学习意识,努力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

6.进一步加大基层建设的力度。制定和实施《*地税系统“*”基层建设规划》,全面深化和强化地税系统基层建设,使全系统基层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基层机关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有较大改观,把基层地税队伍建设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队伍。

7.进一步深化地税系统机构调整、力量重组的改革,充实一线征管力量,逐步缓解一线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七)加强政务协作,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构建和谐地税

1.全方位地加强政务协作。各级地税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和各级地税机关之间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与发改委、经委、统计局、技术监督局、国税、财政、审计、工商、公安、检察院、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政务协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地税工作。要完善向党委、政府定期汇报制度。要拓宽协作领域,制定和完善有关协作制度,丰富协作内容,提高协作水平,更好地树立地税形象。

2.创新行政管理机制,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加强办文、办会、宣传、信访、巡视督查、保密、安全和值班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审计、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建设节约型机关。规范后勤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后勤管理制度。加强公车使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消除事故隐患。

3.注重税务文化建设。税务文化是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的总和。当前,我们要以“转变观念、规范管理、提高素质、优化服务、加强协作、科技兴税”二十四字方针为基本内涵,努力构建具有*地税特色的税务文化。

(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转变作风,提高效能

“*”时期*地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已经明确,全系统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转变作风,提高效能,确保完成“*”时期*地税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圆满“*”时期*地税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在领导。全系统各级领导要以对地税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敢抓敢管,真抓实干。要结合各地实际,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工作责任。每个同志都要站好各自的岗,把好各自的门,各负其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配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制约,又有协调,要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坚决反对那些只顾个人、部门和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3.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要紧紧围绕优化税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着力解决影响地税机关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建设法治、服务、责任、效能的地税机关。为提高行政效能,必须要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强化首问负责人的责任。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强化行政执行责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要通过以贯彻“三项制度”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各级地税机关和广大地税干部的服务质量明显优化、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执行力明显增强,税收环境明显好转,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

第五篇:地方海事局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范文模版)

地方海事局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

**征稽处(地方海事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按照征稽海事局的统一安排,我处学习实践活动转入整改落实阶段。处领导班子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要求,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创新科学发展的制度、创造科学发展的业绩为目标,扎实学习、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认

真查摆影响和制约我处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深刻剖析根源的基础上,逐项解决好存在的问题,特制定如下整改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局党委《整改落实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处实际,对梳理出的影响和制约我处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改,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解决好阻碍我处健康发展的问题,解决好政风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为民”的良好氛围,力争到2010年底,有效地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四项目标:一是建立群众满意,社会肯定的高素质队伍;二是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新形势、新任务的交通工作,实现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四是丰富创建文明行业的内涵,促进内外和谐。

三、分析梳理

(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方方面面反馈上来的意见、建议及查摆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共整理归纳出影响和制约我处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六项突出问题:

1、解决党组织机构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够的问题;

2、解决好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职工福利、职工重要岗位及轮岗交流的问题;

3、解决好干部职工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4、解决大局意识不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的问题;

5、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干部职工作风漂浮,推诿扯皮,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等问题。

6、加强中层干部交流和管理,真正把群众公认的优秀同志推荐到中层干部岗位上,切实扭转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和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处逐项认真进行分析,科学分类,将其划分为“具备解决条件,短期内可得到初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大,需积极创造条件,用较长时间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两大类,着手整改,积极解决。

1、具备解决条件,短期内可得到初步解决的问题:

(1)党组织机构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够的问题;

(2)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职工福利、职工重要岗位及轮岗交流的问题;

(3)大局意识不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的问题;

2、难度较大,需积极创造条件,用较长时间彻底解决的问题: (1)干部职工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2)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干部职工作风漂浮,推诿扯皮,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等问题。 (3)加强中层干部交流和管理,真正把群众公认的优秀同志推荐到中层干部岗位上,切实扭转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和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

(二)完善制度

我处对过去出台的文件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其中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予以废止或修改完善,并建立或拟建一系列新制度。

1、修改(共3项) (1)考勤制度; (2)安全工作制度; (3)学习制度;

2、新建(共4项,分为已建和拟建两类)

(1)有关突发事件、突发火灾、信访、重特大事故等方面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2)“暖人心”工程制度; (3)学习培训制度;

(4)日常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四、落实整改

(一)党组织机构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够的问题;

整改措施:我处党支部自97年建立以来,一直未进行改选,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着手抓好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经报请当地交通局党委同意,2008年11月26日,我处组织全处党员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差额选举,产生了5名支部委员,组成了新一届党支部,并进行了具体分工。

在民主集中制落实方面,处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从具体工作抓起,在开会学习、基层调研、个别谈话的过程中都反复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责12全文查看

上一篇:主题团日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主题班会记录表防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