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2022-07-29

第一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新的十年,国家各级各部门将增加对我县的各种项目资金扶持,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又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2011年秋季启动的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我县等集中连片特困县开展试点,我县几万名初中生、小学生因此受益。同时,国家首批连片特困地区连片开发专项资金350万元已到位。

第二篇:放大高铁效应 助推县域发展

谢振华

武广高速客运专线(简称“武广高铁”)北起武汉站,南到广州南站,全线长1068.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在湘潭县穿境33.5公里,途径湘潭县4个乡镇24个村。武广高铁在株洲市设立的株洲站,从湘潭县县城驱车前往不过15分钟车程。武广高铁的通车,湘潭县至武汉和广州分别缩短至1小时和2小时。这不仅打破了沿海与内陆城市的时空距离,也对沿线群众的生活理念造成极大的冲击,促成了鄂、湘、粤“三小时经济圈”的形成。

湘潭县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区,如果要进一步放大高铁效应,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可依托湘潭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夯实基础,在交通上主动连接。一是完善内网。加快韶茶、湘湘两条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县内交通骨干动脉,主动对接武广高铁衡山站和沪昆高铁韶山站,同时启动沿湘江城市道路等县域主干道路建设,夯实交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乡村道路网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实现通村公路建设1500公里。二是打通外环。一是对接株洲。全面实施三条大道通株洲工程,即加快天易大道、武广连接线、滨江风光带三大工程建设,实现与武广高铁的有效对接。二是对接长沙。加速推进五大桥、芙蓉大道II道工程建 - 1 -

设,加快与省会长沙的汇聚融合。同时,做好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在2014年前融入长株潭30分钟经济圈,实现与武广高铁长沙、株洲站的全面对接。

2、搭建平台,在产业上积极承接。一是打造产业集聚平台。重点是在天易示范区构建“三纵四横五泊位”的综合交通体系,迅速搭建园区构架,形成北与武广长沙站对接,东与武广株洲站对接的交通格局,实现园区与武广高铁的“零换乘”,直接汇聚高铁所带来的物流、人流。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围绕天易示范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三大产业,加强与武广高铁沿线大中城市产业的对接,着力规划建设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创新服务园、现代农业加工贸易园等园区,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千亿产业园区。

3、繁荣商贸,在物流上加强链接。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品位,聚集人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县城发展,对天易示范区99平方公里核心区,进行精心规划,重点打造。在规划编制上,以武广高铁连接线为中轴,向东拓展城市空间,对接武广高铁株洲站;向北连接市区,对接长株潭城际铁路荷塘站。在城市定位上突出“环境秀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经济繁荣、人文凸显”的城市特色,打造融汇长株潭,对接珠三角的休闲之都、消费之都。在产业上,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引进有实力的房产企业,在城区兴建高档住宅小区,吸引珠三角及长株潭周边城市的“候鸟式”白领人士,来湘潭县投资置业。二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汇聚物流。当前,湘潭县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将立足县内粮食、生猪、湘莲等特色农产品资源,

着力建设天易示范区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园,形成辐射中南五省、影响全国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同时,大力扶持龙畅、万凯源等骨干物流企业,加强市场资源整合,通过上市、参股、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扩张,推动物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县域物流业的辐射力、影响力。

4、彰显特色,在旅游上加快对接。一是强基础,建好三个点。着力加强乌石、白石、河口3个旅游景点建设。建好齐白石森林公园、紫荆湖文化生态园、齐白石故居等景点,初步形成泛白石文化旅游产业链;完善好乌石景区基础设施,引进战略投资者在乌石景区兴建国防教育基地;以河口为核心发展区域,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精品区。二是扬特色,打好三张牌。主打红色牌,深度挖掘乌石景区的内在潜力,实现乌石—韶山—花明楼的无缝对接,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巧打文化牌,依托县内齐白石、黎氏八俊等名人故居,不断提升县域旅游的文化内涵;精打生态牌,将“农家乐”作为推进生态休闲的突破口,重点发展以休闲、垂钓、观光、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项目,打造独具县域特色的农业生态休闲品牌。三是广拓展,连好三条线。拓展县内旅游市场,凭借武广高铁所带来的巨大人流,对接好三条精品线路。向北对接大长沙,主动对接武广长沙站,延伸长沙旅游线路至湘潭县;向西对接沪昆高铁韶山站,主动融入大韶山旅游圈,构建大红色旅游集群;向南对接武广衡山站,融入大南岳旅游线路,构筑白石文化生态旅游链。

第三篇: 落实“三动”“三化”战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孙立荣

“三动”“三化”战略,是吉林省委、省政府结合吉林实际,确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落实“三动”“三化”战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在推进实施“三动”“三化”战略中,我们伊通县立足县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进行科学调整,确定了以“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全面振兴”为目标,全力打造新兴能源城、民族文化城、生态旅游城、山水宜居城的发展思路。

一、搭建经济承载平台,打造山水宜居城

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县围绕打造山水宜居城,在突出民族特色、现代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节点镇为依托、以其它乡镇为补充、以示范村为延伸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的发展格局。一抓规划。完成了2010年至2030年全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启动了镇村两级,特别是节点镇、示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着手研究落实自然屯建设规划。二抓建设。县城按照“一环、两片、三带、四纵、五横、六区”的总体思路(一环指一条环城带,两片指伊通河河南、河北两片,三带指伊通河及河两岸的绿化带,四纵指福安街、伊通大街、乌苏大街、启明大街,五横指库伦大路、人民大路、中华路、永宁路、将军路,六区指工业区、仓储区、商贸区、居住区、文化教育区、行政办公区),重点推进四大工程。(范文网 )一是百亿元新城建设工程。总占地8.7平方公里,通过百亿新城建设再造一个伊通城,使城区面积扩大到24.29平方公里。二是伊通河治理工程。总投资55亿元,通过对伊通河综合治理和加快沿岸开发,建设滨河新区。三是城市棚改工程。实施11区(片)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拆迁面积4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四是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落实了廉租房建设和暖房子改造等工程,完善了供水、供热等管线设施,推进了县城的美化、绿化和亮化,提升了城市品位。节点镇以打造经济强镇为目标,突出镇域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全县的节点镇都按既定目标推进建设。村屯重点抓了以“四清四改两建两化”(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建设自然屯街路排水沟、建设村屯垃圾处理场,搞好村屯绿化和美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屯面貌。

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新兴能源城

工业化是统筹“三化”的龙头。我们县坚持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升传统工业,壮大优势工业,发展新兴工业,打造具有伊通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范文《落实“三动”“三化”战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重点依托境内蕴藏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油页岩、煤炭、膨润土、生物质、风能等特色资源,把能源产业确定为主导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新兴能源城。2010年,美国MI能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推动了伊通石油天然气的加快开发,石油产能已经达到50万吨,年处理原油能力达到80万吨。加大对风电、地热、矿泉水等能源项目的开发力度。计划“十二五”时期实现气化伊通。积极推进煤矿建设项目和风电项目,地热项目已经进入勘探打井阶段。依托褐煤、油页岩的资源优势,与北京神雾集团签订了《合作勘探开发褐煤、油页岩项目正式合作协议》,预计总投资30亿元。

三、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城

把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我们县把打造文化产业作为统筹“三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满族文艺创作,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们本着立足伊通、面向长春、突出特点、分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去年率先召开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拟定了《全县文化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全县文化产业联合会,在县委宣传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二是培育体系。挖掘我们县所具有的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满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满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火山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旅游、农耕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着力建设具有满族特点的餐饮、婚庆等文化产业;面向长春,利用我们县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满族文化吸引长春企业来伊建设影视动漫拍摄创作基地以及发展印刷广告传媒等文化产业。三是运作项目。运筹包装了一批大中小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基础项目。文化展馆方面,有东北神秘文化博物馆、全国萨满文化博物馆、伊通满族博物馆、伊通民族文化宫等。其中全国萨满文化博物馆已在国家立项,伊通民族文化宫即将开始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方面,在芮来满族服饰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满族服饰园区,得到了省发改委的批复;在吉云鹿业集团养鹿园的基础上,拟定规划满族鹿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伊通皇家鹿苑;在“一毛街”(烧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满族风情一条街,仿清建筑风格,已经改造了部分街面;拟与长影合作,在景台镇核桃背村建影视拍摄基地。四是主抓重点。推进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园区、萨满文化旅游园区、民族饮食文化园区和民族服饰文化园区4个民族文化产业园。繁荣民族文化创作,发挥牧情谷风景区对萨满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满族博物馆对满族文化传承的带动作用、满族艺术表演对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积极扶持萨满文化旅游、满族文化传承等门类的文化产业发展。举办了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吉林省满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研讨会”,参加了由吉林省萨满文化协会和牧情谷景区承办的“吉林省首届萨满文化研究论坛”。以县政府的名义聘请省内外专家为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顾问。伊通满族艺术团在上海世博会吉林周进行了满族歌舞表演。在长春文化广场举办了长春后花园伊通民俗风光摄影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在开发区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建成一座民族文化宫、创编一场大型民族音乐剧、编排一台文化旅游固定节目、出版一本满族地名书籍。

四、彰显满族地域风情,打造生态旅游城

伊通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满族历更多内容请访问:

《落实“三动”“三化”战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篇: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岳阳县委统战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加速岳阳县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岳阳县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主动顺应非公经济发展的大势,才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勇立潮头。

一、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强县、项目兴县、产业立县”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主攻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主攻非公经济的切入点,把落实各项举措作为主攻非公经济的着力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全县非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引擎”。2011年底,全县共有非公企业1092家,注册资金43.92亿元;个体工商户9681户。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由2006年的28亿元到2011年的76.5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7.8%,年均递增34.6%;实现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15.6亿元到2011年的38.3亿元,年均递增29.1%;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38家。丰利纸业、科伦制药、天欣科技、颐通管业、中粮集团、南方水泥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税收贡献大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竣工、投产、见效,百万头生猪产业链等关系县域长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特别强的战略性项目落户我县。科伦制药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从一家普通制药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3.6亿元,员工1300余人,集产供销一条龙的省内外知名的民营医药企业。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 家,湖南名牌、湖南著名商标 个, 个企业通过“C”标志认证,有 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检测中心。天交所上市企业1家。张谷英镇的竹制品加工、柏祥的牲猪养殖、麻塘的花卉苗木、张谷英镇和大云山旅游业等,都是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产业。

2.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生力军”。全县非公企业实现税收由2006年的 亿元到2011年的

亿元,年均增长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20.2%提高到70%。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由2006的12户增加到2011年的36户,2011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户,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户;非公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民生增利、改革增效的生力军。 3.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平台”。2011年,全县非公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92万人,相当于全县城镇就业总数的26.65%。全县有65家非公企业被劳动部门确定为再就业基地,安置就业人员8212人。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在有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同时,也为创新社会管理搭建了实践平台。全县非公企业中党员566名。至2011年11月24日已成立44个党支部,其中独立支部23个,联合支部21个,党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县(区)和有关部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索出了诸如市场化招聘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对企业实行党员“星级化”管理、选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等一些做法和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覆盖率达100﹪。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县非公企业党工委和有关部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索出了对企业实行党员“星级化”管理、选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党建“带三建(工建、妇建、团建)”、“企村联姻,共同发展”活动等一些做法和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4.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进入新世纪,我县的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三园三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建材工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电磁铁工业功能区、食品工业功能区、鹿角临港产业新区)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至2011年,全县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4.7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28.8亿元,入园企业达78户,其中投产工业企业65户;园区企业上缴税金 亿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的 %。今年1-11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8亿元,同比增长101.6%。近年来,园区内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如科伦制药、南方水泥、中粮集团、颐通管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产业集群的雏形正在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已初步显现。以民康医药、同安药业、利尔康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大力神、华中科技、三源精密机械、金博机床、固虹钢结构等的机械制造业,以华虹服装、永盛纺织等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新瑞化工、金海科技、富和科技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以汇鑫油脂、洞庭油脂、湘渝焦糖、芭蕉扇业、洞庭春茶、洞庭米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以颐通管业、金灏达复合材料、天欣科技、金城陶瓷、华雄陶瓷、亚泰陶瓷、百森陶瓷、宏康陶瓷等为主的新型材料,以托邦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成为支撑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园区正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投资增长的引领区。

岳阳县200

8、2009连续两年跻身“湖南省经济强县”行列,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县,2010年还被评为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和全民自主创业先进县。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缺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我县现有工业看,除了向红机械、南方水泥、中粮集团等少数几家国有或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外,基本上是民营工业。从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岳阳县要实现工业化,经济要崛起,希望和潜力在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的情况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整体实力不强。

一是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事的是

二、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这些企业往往偏重于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缺乏生命力,一般性技术装备的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摆脱不了挤压、淘汰的结局。二是增长粗放。由于起步较低,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主要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的外延式扩张。在产品结构上,存在资源性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专利产品、自主开发产品少。同时,非公经济还存在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矛盾。三是企业规模偏小。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238家,仅占非公企业总户数的21.79%,能够挑起经济发展“大梁”、支撑财政持续增长的大企业不多,缺乏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产业集群水平发展有待提高。据调查,三园三区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31个行业大类,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有的尽管有产业龙头,也有一些上下游企业,但满足不了配套要求,制约产业链的延伸,再加之没有相应的科技服务和研发机构以及现代物流体系,也难形成气候,园区内的企业多数只是空间上的聚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集群。五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目前,我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主要靠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程度偏低,加上金融信贷门槛高,难以满足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需求。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回报周期较长,财政后续投入乏力。另外,上市企业少之又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加上项目竞争激烈,优惠政策一优再优,自身积累不足,自身投入非常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六是人才缺乏。企业人才严重不足,工业企业中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比例仅为员工总数的7.9%,其中高级职称只有90多人,占总数的1.4%。

2.从非公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看,制约发展的因素仍很突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1)融资难。融资难是企业反映非常普遍、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经营状况不佳、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信用不高、抵押或担保不足等;也有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如门槛高、环节多、时间长等;还有政府部门及中介等方面的原因,如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工作滞后,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抵押登记、评估等费用过高等等。

(2)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一些年轻人掌握一定技能后,流向沿海地区。随着一批用工量大的企业相继落户和投产,招工难的问题仍将继续存在。

3.从政府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各项配套措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目前,非公经济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职责不明、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1.把主攻工业园区作为主攻工业及非公经济主抓手的高度来抓。要按照找准区位优势、规划产业方向、承接梯度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重点招商的要求,对园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把发展专业园区、特色园区作为我县发展的重点,即便是几个园区整合成综合园区也要突出重点产业分类成区,制定园区产业规划。要引导园区进行重点招商,要主动跟踪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资本与产业转移动向,突出大企业有影响力企业招商,引来一个,配套一帮。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力争园区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达到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土地集约型、产业特色型、经济效益型、环境和谐型新型园区。

2.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和精细化工等后续产业中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对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科技型、高附加值、出口创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等,各部门在为企业申报国家专项发展资金扶持项目、融资、建设用地、供电、人才引进、招工、科技项目和创名牌、创品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实行“一对一”,“一厂一策”的优质帮扶服务,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发挥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3.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要在政府搭台,银企合作上做文章。鼓励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开发适合非公企业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简化程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对中小企业授信制度,加大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财政要继续投入。要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启动”和“撬动”作用,“一花引来百只蝶”,吸取更多的资金投向非公企业。对园区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引进,财政要舍得投入。三是包装园区信贷。要灵活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和单个法人主体进行建园投资。四是以资源换资金。土地既是稀缺资源,也是增值资产,要通过园区商贸用地的代征、贮备、竞拍,来让土地增值,获得收益,增加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把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吸引外来资金建设。五是包装项目向上争。目前省里对省级开发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都有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但省里的资金支持往往是与项目挂钩。为此,要策划一批项目,按照以项目引资金的思路,积极争取省里资金的支持。六是要积极探索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或投资基金机构。以民间资本为主,建立合伙制或股份制投资公司。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七是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发展资金。对有条件的中小非公企业支持上市融资。八是积极争取引进全国性、区域性的各类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境外股份制银行在本县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企业融资面。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外股份制银行向我县非公企业放贷,大力发展异地融资,做到“多条腿走路”。

4.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县本级财政预算每年从非公企业上交税金地方所得部分提取一定的比例,注入县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县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下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一)创业辅导和服务;

(二)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支持技术创新;

(四)鼓励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

(五)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项工作;

(六)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5.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县本级预算要逐年增加对投融资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增加注资,壮大投融资担保公司实力。投融资担保公司要不断完善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企业化管理。将财政资金由投资变为融资,由直接对企业核拨转为参与社会融资;由财政直接分配转变为间接分配。

6.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适时适度地对在手土地进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用地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土地的配置和利用率。二是对签约后迟迟未动工的项目、原动工建设现停建设的“半拉子”项目、未达产达标的项目进行清理,有效地防止“晒地”、“闲地”和“圈地”。对清理出的存量土地和厂房,通过置换、租赁、嫁接等方式开展“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平均投资额和土地利用率。三是从土地配置强度上严格把关,加强项目预审,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按规定的投资强度标准进行供地。四是控制非生产性建筑的用地面积,调整规划区绿化率的规定,将节约下来的土地更多地用于厂房建设,安置、接纳更多项目落户园区。

7.要加大企业用工招聘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力度。一是劳动就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积极举办各类招聘会,帮助企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培训力度,通过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提供合格员工。三是企业要拓宽招工渠道,多渠道招聘人才和熟练工。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保障职工权益,维护员工利益,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8.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从一定程度上说,发展的竞争,实质就是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园区的发展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考核评比力度,加大对非公经济的宣传造势力度,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一方面要优化硬环境。要继续加大投入,重视规划建设园区的道路网络等市政配套设施、以及市场、文化活动场所、酒店、休闲等城市功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的功能设施。另一方面要优化软环境。要以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切实转变 “管的”、着力减少“要的”、坚决取消“卡的”,全面提速行政办事效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小环境、小气候。要注意全县工业园区优惠政策的平衡问题,防止在招商引资上出现无序竞争。要建立完善“三项制度”,即服务代办制,由引资单位或园区管委会代理客商办理证照;限时服务制,确保证照审批在规定期限内办结;联合审批制,实行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第五篇: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全县机构编制工作逐步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行的赞誉。200

4、2007年我办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南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评比周期为三年),连续九年被评为“岳阳市机构编制系统先进单位”和“岳阳县综合先进单位”。

一、大刀阔斧,狠抓各级各类机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岳阳县的机构改革环环相扣,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这些改革既有省、市统一部署的,也有岳阳县自主进行的。编办作为机构改革的实施者,直接参与谋划、组织和协调进行或正在进行三个层面五次大的机构改革:

第一个层面是2001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02年的县直党政机构改革,取得了减少机构、减少人员、减少职数、提高办事效率“三减少一提高”的成效。通过动真过硬的改革,小而言之是在各级党政机关中端掉了“懒人”的饭碗,搬走了“庸人”的板凳,为真抓实干的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大而言之是有效地转变了各级政府的职能,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提高了县、乡党政机关的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也为后来其他层面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个层面是2002年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03年至2004年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我们用了3年时间,分两步重新构建了乡镇行政机构和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第一步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来每个乡镇平均设臵的17—18个事业单位,一下子精简到7—8个事业单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设臵为“三办一所”。通过两个步骤的改革,全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由900多人减少到500多人,纯减400多人,精简比例高达44%;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按当时口径统计,每年可减少人头经费400多万元。

第三个层面是正在实施2010年至2011年的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市委编办的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支持我县启动了县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大部制管理体制,出台了《岳阳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精简政府机构3个,理顺职能156项,大大提升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今年,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我办正在着手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已全面摸清了事业单位工作职能、业务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现状,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大类别,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全县事业单位进行大洗牌和大整合,力争实现事业单位人员和机构双精简,效益和职能双提升。

二、矢志不渝,不断加强人员编制管理

我县主要从四个方面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一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和“一支笔”审批制度。我县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编制人事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全县人事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取消部门的调配权,组织、人事、编制、劳动、财政等部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县财政局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是机构编制;只有在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臵的机构和核批的人员、编制范围内,县人事局才能核定人员工资,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才能办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手续。二是实行用编计划管理。每年年初,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用编需要和单位编制空缺、上年减员情况等方面,制定用编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计划服从编制,增员服从计划,配员服从结构”,真正做到既管用编数量,又管人员结构。三是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始终把“编制实名制管理”作为编制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实名制登记,做到了县机构编制部门的人员编制台帐与各单位的底册一致。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有效地突破了过去“人头会计”的局限,切实把住了人员管理的主动权。通过这些措施,我县连续9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现了负增长,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净减人员1700多人,按每人每年2.5万元开支计算,每年节约财政开支4250万元。同时还腾出了编制引进了人才,特别是近两年,我县通过用编计划管理列出了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专项编制,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其中211工程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80名。这些人才的引进不但优化了我县的人员编制结构,还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我县工业局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专业特长,对接中央和省市政策完善了项目库。通过考察论证,提出了全县两个陶瓷节能项目改造方案,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获得批准,解决了项目改造资金2100万元。项目改造后每年可节约原煤1.7万吨,节电909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8万吨。通过统计,人才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逾3.52亿元。

三、高瞻远瞩,完善制度开展督查。

一是工作开展制度化。近年来,我们共修订完善了23项具体制度,17项办事流程,并将这些制度和流程汇编成《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实用手册》,发放到全办工作人员和全县乡镇、县直部门与单位,要求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与单位,以及全县机构编制工作者,严格依制度和流程办事。同时,我们还强化了“规范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了专门的督查考核领导小组,对各项管理制度、审批程序、办事流程和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二是督查考核全面化。我们的督查考核工作在内容上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县委编办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是对内的方面,考核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办务会议,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对自己本季度的工作情况和全年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分季度进行考核。年终再根据《目标考核细则》和季度考核情况,对其一年来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按得分多少进行奖惩。这样的考核,真正起到了促进工作、考核干部的目的。对外的考核,是指《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履职评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控制考核,以及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三个内容。《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履职评估是对全县所有一级机关履行职能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由编办会同两办督查室分季度和年终进行考核;而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控制考核,则是实行“量化考核与多项指标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编办在年终单独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分为日常评估与年终评估两部分。每年7月份,由我办组织专门的日常评估工作组,对各参评对象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年终时,再由我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参评对象进行年终评估。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完善了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拓展了党政管理绩效考核的外延,促进了事业单位履行职责,调动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整体联动。

四、注重培养,全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为了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编制工作队伍,我们一是注重培养机关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和践行的是齐心的团队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钻研的钉子精神和严谨的务实精神,依靠这些精神支柱使编办逐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力争上游的工作整体。二是积极培养机关干部精益求精的业务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同志在工作中既要成为专家,也要当好杂家,努力使自己成为工作内行和业务能手。三是不断培养机关干部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任何管理工作忌在守旧,贵在创新。因此,我们要求机关每项业务工作谋划要有新思路,落实要有新举措,总结要有新经验,还将工作创新作为干部职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上一篇:展示设计策划方案下一篇:植树问题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