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养殖助推农民增收

2024-05-06

发展特色养殖助推农民增收(精选8篇)

篇1:发展特色养殖助推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养殖

助推农民增收

开发区盛寨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把特色养殖作为兴村利民的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以肉鸽饲养、繁殖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村有养殖合作社1个,肉鸽养殖大户5个,小型养殖户12个,养殖总面积70余亩。今年第一季度,全村养殖户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

盛寨村肉鸽养殖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村委班子和上级领导的支持。盛寨村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养殖户扩大规模。一是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形成群体优势。城寨村在村西规划土地59亩,建立起了肉食鸽养殖园区,将赵成海等5个养殖大户迁入园区,积极鼓励赵成海兴办林海鸽业养殖、繁育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又有7户迁入养殖园区。2008年,合作社成立了林海鸽业有限公司,到目前,会员单位已发展到18家。

二是倾心搭建三大平台,培植典型示范。村委会选择5个有一定饲养基础和经验的养殖大户进行重点培植。首先,为养殖大户搭建起一个科技平台,村委会到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进行合作谈判,建立了合作社与两校的合作机制,由两校派专家指导合作社的养殖、繁育和防疫技术,并先后派三位资深专家到合作社对聘请的12名技术员进行了5场培训。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的肉鸽养殖技术队伍。

再次,村委会为合作社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村委会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为合作社争取贷款500余万元。并积极向上级申请扶植资金20余万元。加快了肉鸽养殖业的发展。最后,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村委会迅速为合作社申请注册网站,用网站进行产品宣传推介,目前,肉鸽养殖合作社的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浙江、安徽等省份。在重点扶植的推动下,共培植起肉鸽养殖公司一个,肉鸽养殖大户5个,新成立养殖小户12个,盛寨村肉食鸽养殖已初具规模。三是:借鉴先进模式,做好科学管理。村委会先后8次带领养殖户外出学习管理经验,并在养殖公司内推广了“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回收、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七统一”管理模式。公司对养殖小户实行“提供鸽苗、提供饲养技术、提供防疫治疗药品、回收鸽蛋、回收成鸽、统一销售”的“三提供、两回收、一统一”全程服务的新型产业化生产模式。盛寨村12个小肉鸽养殖户先后加入这种养殖模式,人均增收2000余元。

今后,盛寨村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扩大肉食鸽养殖园区,计划两年内增加规划土地50亩,将现有12个养殖小户迁入养殖园区内,并进行大力扶持,争取使之形成存鸽1——2万对的规模。并带动5 ——10个小新养殖户加入肉鸽养殖队伍。并联合养殖户修正园区公路,搞好养殖园区亮化、绿化,使小区向生态养殖小区发展。

此外,盛寨村在大力发展肉鸽养殖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其他特色养殖,积极为村民寻找创业致富项目。目前,盛寨村狐狸养殖也在兴起,并在积极筹建养殖合作社,相信,狐狸养殖将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篇2:发展特色养殖助推农民增收

目前,全县共有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注册资本达1000多万元,吸收会员约283人,带动养殖户3200多户。合作社坚持以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为合作社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配送饲料、统一疫病防疫等服务。

景东针对各乡(镇)的产业优势,制订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培育各具特色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5月以来我县注册成立了4 个哀牢山毛脚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花山丰牧毛脚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200万元。合作社在带动养殖户发展无量山乌骨鸡养殖的同时,还负责组织把无量山乌骨鸡运往昆明、普洱等地销售。目前,无量山乌骨鸡在昆明市场销售价约为45元/kg,比景东市场销售价28元/kg高出17元。为提高无量山乌骨鸡商品率,我县将不断加大无量山乌骨鸡的品牌宣传,今年无量山乌骨鸡参与“云南六大名鸡”评选,并入围“云南六大名鸡”。明年我县畜牧部门将指导合作社在昆明、普洱等城市设立无量山乌骨鸡专买店。在“十二五”期间,景东通过促进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科学管理,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创建品牌效应推动无量山乌骨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使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年养殖量达300万羽,年出栏量达500万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2010年,景东朝阳天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30万元无息贷款,由于得到信贷支持,朝阳天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灰天鹅的养殖规模得快速发展。目前,朝阳天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灰天鹅的存栏达4000多只,预计今年可出栏2000只左右,出栏的灰天鹅将销往昆明等地区,每只灰天鹅纯利润达60—100元。灰天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开创了景东特色养殖业发展新思路。

景东畜牧兽医

篇3: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助推新农村发展

1 基本情况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 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 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常用耕地4.13万hm2, 辖14镇3乡, 632个行政村, 12.4万农户, 53万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47.3万人, 劳动力总数22.7万人, 农村从业人数21万人, 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 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当前, 参与泽州县农村和农民的教育培训资源主要有县农广校、晋城市职工培训中心、晋城市立达教育人力发展培训中心、长城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 设有计算机、家电维修、电子电工、电氧焊、模具制造、餐饮服务等培训工种。近三年共转移学员2200余名, 分别输送到太原富士康、弗兰德科技公司、晋城富士康、苏州可城电子公司、富丽莱大酒店、晋城市喜临门家居博览中心、晋城浴得益酒店、三鑫祥达现代后勤服务中心、水洗厂、山西祥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等企业。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 坚持“培训到村, 落实到人”, 做到明确培训对象, 选准培训时间, 丰富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形式。

2.1 明确培训对象, 实行“点”“面”结合

泽州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2%, 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 采取了“政府买单到基层、培训落实到人员”的管理机制, 以各类经济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 以乡村为基本实施单元, 致力推广普及工厂化食用菌栽培、科技日光大棚、秸秆还田、省力化养蚕、果实套袋等农业实用新技术, 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专项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作用, 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的目的,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选准培训时间, 力求“忙”“闲”结合

培训时间上抓住农事季节, 选择农闲时间, 重点加强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培训, 做到农民生产、学习两不误, 做到“忙”与“闲”的有机结合。自2004年以来, 每年组织农民技术培训会1500余场次, 发放培训资料23000多册, 培训农民10万人次。通过培训和示范, 让受训农民每年平均接受3~4次培训, 每人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 从而提高了全县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3 丰富培训内容, 做到“供”“求”结合

培训内容上, 一是结合培训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的需求, 针对农民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讲解, 然后再留出时间由农民主动提问, 专业教师一一解答, 改“填鸭式”教学为“菜单式”教学互动, 切实满足农民需求。二是赶科普大集。在春耕前, 组织相关部门, 组成送科技下乡活动小组, 深入到各乡镇赶科普大集, 发放科技资料、宣传单、技术咨询、成果展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 直接为农民服务。三是入户指导。结合农时, 由农技人员深入千家万户及田间地头, 面对面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及沼气建造等技术。同时还酌情进行农村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等公共知识培训, 使农民素质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升。

2.4 创新培训形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训方式上, 按照“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培养人才进村”的要求, 采取“集中教室讲理论、田间现场讲操作”的方式, 发挥现场指导形象、直观、指导性强的特点, 每次集中培训后, 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指导, 真正让农民一学就懂、一看就会,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 (阳光工程) 、退耕还林成果退耕农民培训、创业培训等项目, 从全县涉农专业技术人中挑选100名专业人员下乡开展入户指导工作, 每名技术人员负责20户, 辐射带动20户, 有效增强了科技培训的实效。

3 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从纵向来看, 省、市、县的农民从业人员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衔接;从横向看, 涉及农民从业人员培训的农业、教育、劳动、科技等职能部门还存在各自为政和重复培训的现象。这种状况既容易造成教育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 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 增加培训成本, 也容易造成教育培训目标脱节、质量不高,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2 培训的投入不足, 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3.2.1 技术力量不足。

一方面, 县、乡、村技术力量的分布不匀, 大部分技术力量分布在县级, 乡镇技术员比较少, 且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 不同程度出现专干不专的现象。另一方面, 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技术陈旧, 很难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多样化需求。随着农民向产、加、销综合生产经营方向的不断扩展, 应拓展和延伸培训范围, 朝二、三产业方向发展, 拉长农业技术服务链。

3.2.2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县级财力的制约, 每年用于培训的经费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受训农民得到的补贴十分有限, 只能适应一些较普通的基础性培训。

3.2.3 硬件设备不够完善。

当前, 各乡镇虽然大都建有夜校、文化站、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 但大多数文化设施仍不健全, 文化阵地建设薄弱, 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微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 致使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政府行为

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 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加强政府统筹, 按照“政府购买培训, 学校提供培训, 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思路, 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培训机制, 将农民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 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4.2 拓展资金来源

一方面要将农民科技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台与地方客观实际相适应的优惠政策,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科技培训中来, 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民科技培训投资体制, 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4.3 创新培训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 突出“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三项重点, 编写一些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采用引导式、产业推动式、项目示范幅射式、指导服务式、竞赛带动式等农民易于接受的培训形式, 采取集中培训与进村入户、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常规培训与超常规培训、“洋专家”培训与“土专家”培训、订单培训与特色品牌相结合的方式, 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与内容, 让农民学到知识和技术, 学到掌握市场信息的途径, 学到科技项目立项的门路, 看得见、摸得着、有奔头。

参考文献

[1]王文新, 钱素文,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391-392, 395.

[2]魏群勇, 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8) :6-16, 84.

[3]刘娜, 胡春晓,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398, 400.

篇4: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引领特色发展

这是四川省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和行业关注度最高的综合性农业盛会,以“创新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品牌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为主题,在为期4天的展会中,围绕“扩大规模、提高影响、提升品牌、增强实效”的发展核心,打造“一会一展”两个品牌。这不仅是成都市现代农业的一次盛宴,还将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叫响成都现代农业品牌,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成都农博会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是四川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和行业关注度最高的综合性农业盛会。今年,成都农博会围绕“扩大规模、提高影响、提升品质、增强实效”的发展核心,打造“一展一会”两个品牌,双线发展,相互融动。

其中“一展”指将成都农博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会展活动品牌,搭建农业创新创业交易、农产品出口贸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展示的贸易平台。据悉,本次展会位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5-8号馆,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置农业主题馆(5号馆)、成都农业精品馆(6号馆)、农产品贸易馆(7号馆)、农业配套服务馆(8号馆)四大主题展馆,共有14个国家、24个国内省市、我市20个区(市)县以及国内外企业参展,参展企业超过1000家,搭建起一个国际国内农产品共同展示和贸易合作的平台。

“一会”是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都)高峰论坛,广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蓉城,围绕“三产互动·融合发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首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都)高峰论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论坛暨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第二届成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论坛”“第三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论坛暨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2016国际合作社联盟中国合作社论坛”“成都 资阳 甘孜 阿坝 凉山农产品营销暨企业对接会”“成德两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签约仪式”以及农业新品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产销对接会10余个,国内外嘉宾及参会人员1300余人,进一步扩大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丰富多彩的论坛活动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农业创新等多个话题开展主旨演讲、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不仅建立起成都与国际国内各地区互为借鉴、交流共进的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还将整合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顶尖学术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客商资源,拓宽推广平台,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国际投资,共同推动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据悉,多位行业顶级专家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包括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有关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有关负责人,以色列驻蓉领事馆总领事蓝天铭(Mr. Amir Laty),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辉,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育敏,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公共部门业务领导人周园等。同时,还广泛邀请国内外农业领域专家、政府展团代表以及国内外商协会、企业代表参加首届成都农业论坛,包括美国田纳西州专家及企业代表团、俄罗斯俄中商务园代表团、国际合作社联盟代表团、波兰欧亚商业教育基金会代表团等。

本届成都农博会凸显出4大亮点:一是展会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作用更加凸显,14个国家、24个省市组团参展,展示推广当地优势特色品牌农产品及农业高新技术,加强与成都农业的交流合作,另外还有近20个省市组团参观。二是突出成都特色。今年设成都主题馆和成都农业精品馆,还设置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展区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展区,充分展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成都休闲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搭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创新展示交易平台。集中展示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及农业创新项目。其中,中国农业学术权威——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组织16家直属院所参展,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四是来宾邀请更加广泛,行业参与度与关注度不断增强。今年国内外参展参会来宾规模创历届之最,进一步扩大农业投资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农产品贸易和产融对接,提升成都农博会的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以色列、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波兰、加拿大、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日本14个国家带来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同时,还展示以色列滴灌及大棚技术、新加坡养殖监控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青海省、哈尔滨市、沈阳市、昆明市、兰州市、贵阳市、福州市等14个省市带来哈尔滨五常大米,昆明鲜切花、鲜花饼,贵州富硒大米、茶叶,沈阳鹿产品、虫草等特色农产品;达州市、南充市、雅安市、资阳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10个市州带来野生菌、山核桃、牦牛肉等生态农产品;成都市20个区(市)县也拿出稻田鱼、生态丑柑、石斛鲜品、花秋贡茶等最新鲜、最优质、最有特色的产品,共同带来一场汇聚全球优质农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的盛宴。

篇5:打造体育特色助推学校发展论文

关键词:体育特色; 南阳路第三小学;阳光体育

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地处金水区与惠济区交界处,学校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及村办小学历史背景,并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强校,学校的硬件、师资、周边环境等方面较为薄弱。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围绕“健康第一”这个中心,以培养阳光自信的南三魅力少年为宗旨,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之路。

一、课程化管理精细规范,大课间活动广泛赞誉

自20XX年以来,学校从大课程观的视角,按照“学技能―强体质―养兴趣”,将阳光体育运动的三大平台即体育课堂、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在体育课堂学技能,大课间活动重强化,体育社团求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格局,大课间活动受到广泛赞誉。

在设置大课间活动内容时,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场地条件、传统特色等多种因素和具体情况,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特色课程有机结合,设置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使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了具有制度化、季节化和特色化的阳光体育运动特色。学校根据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仅1.5平方米的情况经过反复教研、实际测量、精密计算,学校首创了“趣味O形跑”,既达到了预期的锻炼效果,也确保了活动安全。

学校十分注重文化引领,丰富大课间活动。例如结合学校以校本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以“养正教育”为核心、中国结为依托的办学特色。自主创编“结艺操”将轻巧简便的两公分宽的红色皮筋首尾相接作为锻炼器械,模仿穿插编制中国结的动作进行艺术夸张设计,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动作新颖独特,易学好记,与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密,深受学生喜爱。

大课间中例如拉伸练习、校园集体舞等一批活动项目的选定、技术支撑还来自于体育、艺术课堂。体育、艺术教师日常课堂教学中选定课间活动的项目,在体育、艺术课堂上进行技能教学,学生初步掌握技能以后,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练习、巩固和强化。然后,针对课间活动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二、科研提升活动内涵,扎实体育课堂教学

与此同时,不断提高教研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是阳光体育运动不断焕发活力的重要保证。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例,学校通过不断探索,扎实教研,每年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培训提升,并作为“全国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活动示范校和郑州市“运动处方”试点学校,借力专家引领,参与实验研究,有力地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学校现有的6名体育教师,近年来荣获了国家级体育优质课2节,省级优质课1节,省、市级基本功比赛第1名,还实现了“跳山羊”“背越式跳高”等久违的体育项目重返小学体育课堂。

三、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多彩体育社团缤纷绽放

篇6:以学校特色文化助推学校发展

 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

张楠

[作者]:

张楠,现任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校长,1963年生人,毕业于辽宁省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会员,中国西部教育顾问。2005年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明星校长高峰论坛”被评为明星校长。2006年参加“全国首届文化建设高层论坛”被评为学校文化管理示范校长。

研究方向:《中小学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今天的学校没有响亮的品牌,就失去竞争,没有生命。平庸的学校必然在教育竞争中萎缩。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师生朝气蓬勃地前进,它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人,用高尚优秀精神引导人,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用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是当今时代管理学校,走内涵发展,创办优质教育的新方式,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民办学校尤其要强调“教育服务”,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关键词]:

文化发展战略,科学高效管理,优秀的教师团队。

[正文] 科学发展优质教育,打造富有魅力的学校品牌,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令人折服的教学质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该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决策。

发展优质教育,就学校自身必须有三个主要基石:一是树立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二是建构科学高效管理体制和机制;三是打造优秀的教师团体。

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内涵发展,以探索“自我教育”雨田教育实践模式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创办优质民办基础教育中,用先进的特色文化作引领,从而提升学校的品牌。

一、确立办学方向和理念

(一)、科学诊断,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雨田实验中学是沈阳市一所完全民办中学,1995年创建,现有教学班70个,在校学生3428人。教职工273人。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优势是:(1)不断优化的外部环境。(2)团结奋进的领导管理集体。(3)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4)充裕的生源。

2、劣势分析

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其具体表现在:(1)、距高标准高水平的双高普九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2)、队伍中存在盲目乐观情绪,缺乏优患意识,追求短期行为。(3)、升学人口递减和优质学校的增多,使扩招生源面临危机。针对以上分析,学校采取策略,用文化作为战略武器,打破常规,从全局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SDP)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今天的学校没有响亮的品牌就失去竞争,没有生命,平庸的学校必然在教育竞争中萎缩,作为民办学校如果失去了创品牌的战略意识,便 会失去办学效益。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师生朝气蓬勃地前进,它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人,用高尚优秀精神引导人,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用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是当今时代管理学校走内涵发展创办优质教育的新方式,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雨田学 校全力打造“自我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办学效能的提升和学校品牌的创立。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具体阐释如下:

(1)就人的本质而言,人有善的本质和丑的本质两方面,善的本质包括: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丑的本质包括失意、孤僻、愤狠和自卑,丑的本质造成了一个渺小的自我,善的本质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自我,我们就是一个渺小自我和伟大自我的混合物。渺小的自我消极心常存在,它们就像红灯,叫你把善良的本质收藏起来。而伟大的自我是绿灯叫你勇往直前。

(2)就人的素质而言,人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外在的和内在的素质,一个人的体能、体态、体形是外在的素质,一个人的智能、人格、审美是内在的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承的。雨田的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外在具有良好体形、体态、体能,内在具有一种扎实的智能,完整的人格,高度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人。

(3)学生在校时的全面发展应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发展,在注重现实的发展中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雨田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雨田实验中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真谛,而“自我教育” 是学会将自我教育内化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

2、办学目标:“办具有自我教育特色的名校”

具体阐述如下:

(1)细化的办学目标:凝聚最优秀的教师,把雨田学校办成“教师发展的学校”;培养最优秀的学生,把雨田学校办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办成最出色的学校,把雨田学校办成最具自我教育特色的学校。

(2)实现办学目标的路径:落实到“一个坚持,二个学会,三个代表,四个培养,五个追求。”

坚持生本发展之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代表先进的教育理念,代表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代表正确的办学方向。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管理自己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追求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亦小成,大亦大成,无弃人也; 追求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做人自尊,行为自律。追求学业扎实,生活朴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追求“生命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共同创造生命的精彩。

二、建构科学高效管理

(一)建立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育人,办有特色”的指导思想,突出新时期学校的服务功能。在教职工中树立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树立“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观念。贯彻自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运行机制

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高速人力、物力和文化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致力于课程改革、课程管理,研究和建立在新形势下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结合,坚持德育为首,从大德育观出发,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并将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构建学校教育活动新模式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原有课堂教学的弊端为基础,提出从生命活动需要和动态生成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按照学生主动参预,潜力开发。多方面发展需求满足和自主学习要求为目标,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带着凝难来求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主动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挖 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三、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民办学校尤其要强调教育服务,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而教育的第一服务就是教师。

(一)、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者服务的重点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靠学校有目的系统教育活动完成,需要教师执行和操作,没有教师的发展不可能保障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和质量的高低,因此,促进学生发展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重点,而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者服务的重点。落实到具体管理实践中,雨田学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创造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自我教育者,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其广度上有较宽的视野,与时代同步;在其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教师职业生命得到不断补充,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心理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

学校的功能和价值被定位在能为学生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教师则是优质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有了教师的 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雨田实施校本培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使学校教学研究氛围浓重,重视青年教师建设和名师建设,启动“青蓝工程”和“功勋教师工程”,评选年功勋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是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名师是名校的品牌是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名师,留住名师,用好名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三)、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全面改革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更多的通过活动方式展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通过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研制了分层次教学指导模式,作业也分成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程度选作,在教学中由原来的“关注知识,给出知识”、“提问题,给予思路”、“告诉结果,给予结论”的教学方式已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凝,教师通过精讲点拨,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的确定,使学校各项教学改革顺畅,教学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科学管理学校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建构“自我教育”实践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教育竞争力,科学发展优质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对学校的要求。[参考文献]

篇7:发展特色养殖助推农民增收

开县农综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柑橘果园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果、菜、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截至6月底,已发展血橙基地1000亩,锦橙基地5000亩,林下种植大豆2000亩,花生2000亩,蔬菜1000亩,林下养鸡500亩,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100 亩,发展乡村旅游建“林家乐”3家。

一、合理引导、科学谋划。

通过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宣传,通过技术收入对比,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同时,县农综办多次深入基层入户调研,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以农户的意愿为先,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在长沙镇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和林下种植花生、大豆,在厚坝镇厚坝村大力发展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和“林家乐”。

二、扶持龙头、示范带动。

县农综办把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作为推

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大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在每个农综项目区选择了2-3个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行重点培育,使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三、加强培训、科技配套。

篇8:科技创新助推山西特色农业发展

1 山西特色农业的分析

1.1 地域气候特点

山西以山地、丘陵居多, 年平均降水量很低, 降水不均且大多集中在夏秋季, 常伴有干旱、冰雹、干热风等气象灾害, 粮食单产平均水平仅300 kg/hm2左右, 比全国平均单产水平低。山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 综合生产能力低, 全省粮食自给率和其他农产品的自给率也较低[1]。

1.2 特色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山西农业发展逐步由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向发展特色农业迈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建设已成为山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势产业培育和生产力优化布局的核心内容。特色农业工程建设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明显的效应, 集中反应在优质杂粮、干鲜果、制种业、林果苗木和特种养殖业等方面。

1.2.1 种植业

十年九旱的山西并非农业大省, 但其发展特色农业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西省南北长约682 km, 丰富多样的小气候群赋予了全省农业浓郁的地域特色。山西以小米、杂豆、燕麦、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和以苹果、红枣、核桃为主的干鲜果品广为人知, 拥有如沁州黄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名牌产品。

山西是全国制种大省之一, 目前种子生产基地面积已达10×104hm2以上, 年产各类型种子近4×108kg, 其中玉米种子生产量占全国的1/8。截至2010年底, 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已达153.3×104hm2, 总产量达30×108kg。其中, 谷子种植面积30×104hm2, 总产量6.5×108kg, 均排在全国第2位;荞麦种植面积9.3×104hm2, 总产量0.35×108kg, 分别排在全国的第3位和第6位;燕麦、马铃薯、绿豆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林总面积已发展到134×104km2, 果品总产量达43×108kg。其中, 苹果树栽培面积达19×104hm2, 总产量18.6×108kg, 分别排在全国的第7位和第5位, 特别是红富士苹果, 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红枣树栽培面积发展到28.5×104hm2, 总产量1.1×108kg, 位居全国第4位;核桃树种植面积达20×104hm2, 总产量0.47×108kg, 居全国第2位[2]。

1.2.2 特种养殖业

截至2011年, 山西特种养殖业已发展到特禽、皮毛动物、药用动物、特种水产、观赏动物、肉用动物共六大类、20余种, 年产值达10亿元, 其中特禽类有肉鸽、乌鸡、七彩山鸡、鹌鹑、火鸡、鸵鸟等;皮毛动物类有蓝狐、银狐、彩狐、乌苏里貉、海狸鼠等;药用动物类有梅花鹿、马鹿、蛇、蝎子、拟黑多刺蚁等;肉用动物类有肉狗、散大蜗牛、白玉蜗牛、肉驴等;特种水产类有甲鱼、美国青蛙等[3]。

2 发展山西特色农业的总体战略思路

2.1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2.1.1 新品种选育

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重点研究专有品种, 推广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马铃薯、棉花、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 做到至少四五年更换一次品种。在这项工作中,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责无旁贷[4]。

2.1.2 发挥特色农业优势

玉米新品种, 如沈单10号、农大108等, 就是农区畜牧业的理想饲料作物品种, 具有高产、高效、高油、高能量、高蛋白的特性。要通过兴办龙头企业和示范型高科技园区, 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自身效益和农民收入低的根本问题。

2.1.3 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山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如, 在雁北山区建立经济林果、农业, 以及加工型、农、林、牧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在晋南盆地区建立农田立体型农、牧和加工型农、牧、食用菌等生态模式;在阳泉工矿区建立煤炭、冶金等乡镇企业与农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复垦型、“三废”净化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在大城市郊区建立无公害蔬菜为主体的加工型农、菜、牧业和农、菜、食用菌等生态农业模式。同时重点治理晋西水土流失、旱地和晋北风沙危害等问题。

2.2 依托市场导向来组织龙头企业

2.2.1 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业土特产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无污染、高营养、口感好的绿色食品和农业土特产品将越来越受欢迎, 开发绿色食品和农业土特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5]。

2.2.2 建立食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尽快建立绿色食品基地, 积极推广和应用符合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的农业栽培技术, 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培训, 建立绿色食品统一标志和统一包装,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体系。

2.2.3 重点开发已有的知名产品

重复开发沁州黄、汾州香、莜麦、苦荞麦、绿豆、汾州核桃、木枣、板枣、红富士苹果等农业土特产品。其中, 谷子、杂豆、莜麦等产品全国闻名, 苹果、红枣、核桃等干鲜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较好的声誉, 雁门关区域自古就有种草养畜的传统, 陈醋、小米、芦笋驰名海内外。还要优先开发特种玉米 (黑玉米、甜玉米、糯玉米) , 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技术。重点推广真空软包装特种玉米、马铃薯等淀粉加工、果蔬汁系列饮品加工、以及红枣和核桃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 推动农业休闲市场的进一步开发[6]。

2.3 培养大批开拓型人才

2.3.1 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人才

进一步调整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培养大批开拓型新型农民、基层技术人员、科技开发人才和研究人才。采取人才引进、派遣出国深造、重点选拔培养等得力措施, 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开创一流教育, 培养一流人才, 推动一流农业建设。

2.3.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山西省农民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加上市场信息闭塞, 接受先进技术能力低, 这使传统的种植模式很难改变。另外, 全省农村劳动力中,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3%, 县级科技人员平均不到5人, 乡镇一级几乎没有专业人员, 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远远不能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必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从而开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局面[7]。

2.4 政府应大力宣传特色农产品

各级政府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力宣传特色农产品。得益于2009年首届农博会和2010年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的举办, 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逐步提升。2011年10月20日, 第二届中国 (山西) 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在太原市煤炭交易中心举办。博览会着重突出招商引资和农销对接等相关内容, 吸引了国内外1 700多家参展企业, 共展销4 926种农产品, 涉及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16个大类, 这些产品大多数都获得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

为了实现山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有必要制定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政策和实施规划。同时, 加强全省特色农业体系的建设;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人才竞争、流动激励机制;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系列产品, 形成规模效益, 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为山西省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促进山西省农业科技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效梅.发展山西特色农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9 (5) :111112.

[2]张福生.山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 2003 (10) :5759.

[3]闫海旺.山西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2 (5) :4447.

[4]陈新锋.中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特征、过程与模式[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2, (2) :3336.

[5]李志斌, 李宏远.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 2012 (2) :7171.

[6]顾益康.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探索[J].观察与思考, 2012 (2) :2027.

上一篇:连锁超市定价策略下一篇:伊斯兰教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