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2023-02-08

第一篇: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关于****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

( 20 12 年9 月24 日)

为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委、*政府决定,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行****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开发区、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制度,动员****单位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单位联系包保、县(*、区)协调配合、乡镇(园区)承载支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在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由****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以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突破工业经济为抓手,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县域经济倍增目标。

二、联系包保范围

全*12 个县(*、区)的园区及驻地乡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要素保障能力强的乡镇作为联系包保范围。

纳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单位(含*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按照部门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划分为不同类

别,每类确定不同的联系包保任务。原则上每个****单位组建1 个工作组,分别选派2 一3 名千部联系包保1 个乡镇(园区)。

三、工作任务目标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重点是工业,核心是项目,关键是招商。各级各部门要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集中力量抓招商,强力突破大项目,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个一线”进行联系包保。联系包保工作,一般两年为一个周期。

(一)招商引资一线。完成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突出招引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多的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重点引进过5 亿、过10 亿元的工业项目。联系包保两年期间,每个联系包保部门单位至少引进1 个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

(二)项目建设一线。提供招商政策、人才、信息等指导,跟踪服务项目洽谈、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已签约项目,协调落实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开工建设的项目,帮助协调优化建设环境。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突出培植财源,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积极帮助联系乡镇(园区)筛选储备项口,鼓励项目进区入园建设;争取中央、省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5 %以上。

(三)工业经济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引进、产品升级、*

场开拓,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加快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帮助组织安排好工业生产;突出加强技术改造,抓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解决融资、用工、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做好困难行业、企业的帮扶和稳定工作。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至少新增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每年增长20 %以上。

四、干部管理和督查考核

(一)干部管理。选派干部由****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提出初步人选,经有关方面研究确定后统一派驻到各县(*、区)有关乡镇(园区)。根据工作需要,选派干部可挂职担任派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对经实践检验不适应联系包保工作或出现其他情况需要调整更换派出人员的,经批准后,派出单位可及时更换。选派干部由*委组织部、派驻乡镇党委(园区党工委)和派出单位党组(党委)共同管理,以派出单位党组(党委)管理为主。各县(*、区)下派干部工作团团长(挂职县*区党委副书记)负责所驻县(*、区)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选派干部原则上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单独进行年度考核。对联系包保工作成绩突出、表现特别优秀的,优先提拔重用。

(二)督查考核。****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招商引资任务目标,纳入****单位年度责任目标督查考核,占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权重的三分之一。两年期满时,进行总结验收考核。督查考核工作在*考核督查委员会领导下,由*考核

办牵头组织,*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招商局具体实施。

联系包保期间,****单位派驻工作组实际完成的招商引资数额,统计为****单位承担的招商引资任务数额。****单位和县(*、区)、乡镇(园区)的招商项目及引资数额不重复计算。

****单位引进落地建设的项目,重点是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纳入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范围。

五、组织领导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是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联系包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联系包保工作圆满顺利实施,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各部门单位要把联系包保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选派精干力量,制定可行措施,充分利用本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联系包保工作,并加强对派出人员的监督管理。各县(*、区)和有关乡镇(园区)要分别明确1 名联络员,负责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并积极支持配合派驻工作组开展工作。各联系包保工作组和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在经济建设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级财政要根据**各部门单位承担的联系包保任务核拨基本工作经费,专项列支,专款专用。对引进落地建设项目的,按招商引资工作有关规定另行兑现奖励。对经考核未完

成任务目标的,视具体情况从单位日常公用经费中扣减已拨付的联系包保工作经费。

*督查办要加强对联系包保工作的督导检查,强化手段措施,促进工作落实。*考核办要牵头抓好对联系包保工作和选派干部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单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附件:****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任务目标分解表

第二篇: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渭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调查 第32期 总第305期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 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 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 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撰稿:渭南调查队 张建录 肖茸 刘小兵

第三篇:打造“绿色矿山” 助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桂林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发言材料

兴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 钦

2017年11月1日

尊敬的彭代元副市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兴安召开,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我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生态立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

下面,我就我县开展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并恳请大家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改革,平衡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 一直以来,兴安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更是确定了“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的战略目标,把生态立县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兴安既是建筑石材的储量大县,又是建筑石材的需求大县,矿业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采石场的科学规划建设成为考验我县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我县坚持矿山资源的开采与保护平衡发展,把建设高标准的

“绿色矿山”作为始终追求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矿山企业改革,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2016年以来,全市全面实施采石场整顿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建设“绿色矿山”的步伐。尤其是今年3月15日全市启动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县被列为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运作,充分调动各乡镇、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以探索“绿色矿业”发展助推“生态兴安”建设。

二、因地制宜,齐抓共管,精心打造“绿色矿山” 兴安被列为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县之后,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国土、环保、安监、林业、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选定两个试点采石场。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分管副县长带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采石场的相关负责人,专门前往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标准化采石场的管理和运营先进经验,为在全市率先完成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彻底改变原有采石场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采石场沿干线公路分布既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又破坏公路沿线景观的不利现状,我县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工农业产业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环保、林业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桂林市采石场建设试点实施细则》精神,重新调整了《兴安县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全县的采石

场设置,全力打造“绿色矿山”,其中高尚拓贝山采石场、界首小水弄采石场这两个试点项目的选址都在“绿色矿山”规划范围内。正是因为有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矿产资源发展规划,为此次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节约了大量的选址时间和项目论证时间,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了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我县在进行采石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在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管工作,引导企业进行矿山整顿升级,督促企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乡镇、县直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国土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严格做好规划设计,确保矿山开采更加合理有序、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科学实用,比如,生产流程因山就势进行设计,在传送带电费上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定开支;安监部门定期到试点采石场进行安全巡查,指导企业在矿区内设立醒目的界桩、在矿区入口道路及危险源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制度上墙,并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环保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对粉尘、扬尘采取密闭作业空间、喷雾增湿、静电除尘、洒水车定期洒水等方式加以控制,并通过做好绿化构建防尘、滞尘的“绿色屏障”,定期冲洗滞留在场地、墙体、机械设备和绿化植物上的粉尘,避免二次扬尘,保持场区清洁。

三、政策激励,安全保障,大力助推“绿色经济” 为了保障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的顺利建成,县

委、县政府积极深化改革,结合兴安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促进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出台了《兴安县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意见》《兴安县工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在税收、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奖励规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发展热情,特别是有效助推了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及时出台鼓励建设“绿色矿山”的政策,用“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来带动矿产企业良性竞争发展,比如:延续并加长采矿权开采年限,探索实行开采年限由三年一审批转为十年一审批;将临时用地审批改为永久用地,彻底打消企业顾虑,充分调动了企业建设标准化采石场的积极性,等等。

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注重安全生产,督促企业制定严格、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努力打造“平安建设项目”。从目前的工作成效来看,我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实现生产场地的“三化+五化”标准,即: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和建设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开采阶梯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同时,以“绿化、美化”为硬性要求精心打造企业优美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并切实改善项目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绿色、和谐矿山”的企业文化初步显现。

各位领导、同志们,兴安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市国土系统的指导下,率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在此,我谨代表县

四家班子对关心、指导、参与兴安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现场会的召开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探索“资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相统筹、矿山建设与绿水青山相协同、企业发展与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绿色矿业”发展新路子,力争到2020年全县范围内的采石场全面达到“绿色、和谐矿山”建设标准,为加快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本文拟就2007年以来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的县市区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其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和特征,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参考意见。

一、前30名县市区发展主要特点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9.4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6%,比2007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09年增加5个,比2007年增加12个;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3%,比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1.9%,分别比2009年和2008年提高9.3个和2.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平均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1.88亿元,是2007年前30县市区的1.96倍。

(二)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前30名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1.0:54.8:34.1调整为2010年的9.8:57.0:33.2,二产业比2007年高2.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稳步提高,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4%,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9.9个百分点;前30名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县市区有14个,比2007年增加2个;超过30%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07年增加3个。

(三)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897.43亿元,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2.8倍;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48.9%,比2007年提高7.0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的县市区5个,过50亿的15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5个和11个。2007年-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外,其余3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10.0个、4.1个和5.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1%,比200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贡献突出。2010年,前30名县市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到8826.3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849.93 亿元,分别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1.5倍和2.1倍。前30名县市区实现利润总额564.31亿元,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1.9倍;工业实缴税金总额为496.5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

(五)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359.08亿元,占其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4.5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15.66亿元,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专利授权量为7498个,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4.0%,比2009年高12.3个百分点。

(六)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10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制造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前30名县市区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6.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7%,比2009年下降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二、县市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从2007年-2010年县市区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来看,考核前30名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2010年,“长株潭”地区前30名县市区有12个,“3+5”城市群有22个。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实施四年来,按照考核数据排名,张家界所属县市区从未进入全省前30名,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永州等地区进入前30名的县市区比较少,由2007年的6个减少至2010年的3个,且位次比较靠后。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2.总量规模不够大。2010年,全省122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仅2个,过100亿元的15个,仅占县市区的12.3%;全省县市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4.06亿元,仅为福建的57.4%,河南的63.5%。

3.环境保护仍有待加强。2010年,全省有36个县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占全省县市区的29.5%;42个县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溆浦县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为52.58千克,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倍。

三、 几点启示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先培育发展高端产业。要突出高端,突出特色,建立鼓励和扶持高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县市区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太阳能光伏配电系统、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等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县市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要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要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挥长株潭高新技术基地、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多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鼓励“3+5”城市群率先发展,带动全省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打造一批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的特色产业基地。

(四)要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各县市区要加大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镉等各项减排指标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加大对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第五篇:加快农业产业化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兴文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46.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39.4万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推进兴文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近年来,我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等政策优势,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巩固壮大烤烟、蚕桑、乌骨鸡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猕猴桃、茵红李、反季节蔬菜、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667元增加到2010年的5027元,增收2360元。

一、利用品牌效应,拓展发展空间,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一)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基地38.6万亩,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格局。其中,优质烤烟生产基地10万亩(常年种植4万亩),蚕桑生产基地4万亩,纯黄玉米基地6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9.6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1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8万亩,乌骨鸡养殖基地村50个。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做大做强古宋粮油公司、烟草公司兴文营销部、海茧丝绸、新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聚源食品、金鹅粉业、康之源食品、飞龙食品、赵氏泡菜、博旺笋业、敬师酒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被确认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个,新增石海专业合作社、珍稀食用菌有限公司、纯正油坊

3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48家,销售收入8亿元,出口创汇40万美元,带动农户10.17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专合组织迅速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全县各类专合组织已达168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专合组织15个,市级示范专合组织10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2个,会员达3.25万人,带动农户7.59万户。2010年,实现销售4.95亿元,户均纯收入达2.23万元。在农民专合组织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呈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县专合组织工作荣获2010全市一等奖。

(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进一步完善。完成农网工程10KV线路建设103.95km,水库除险加固5座,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3.11万人,完成通畅工程17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3435口,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42.5平方公里,实施“金土地”工程2.59万亩,新增耕地3159亩。

二、坚持农业稳县,做优发展环境,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

(一)加强领导定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烤烟、猕猴桃、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已组建由县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抽调专人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围绕产业育龙头。围绕烤烟、蚕桑、猕猴桃、乌骨鸡、薯类、竹木等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培植龙头企业,制定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创新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龙头企业建设。同时,支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吸纳农户入股、支持农民签订订单等形式,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依靠科技促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保证农产品基地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保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标识管理工作。

(四)整合资源强基础。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市场,抓实政策扶持,有效整合烟基工程、石漠化治理、扶贫连片开发、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金土地”工程、水利、农机、电力、新村建设、交通、产业扶持等项目,调动业主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整合资金3.5亿元以上,夯实了发展基础。

(五)加大培训促帮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现代农业知识和法制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挂、帮、包”、创先争优和下派科技特派员活动,全县各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积极深入基地和企业,帮助协调解决困难,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市场营销,并对帮扶工作实行了绩效奖惩挂钩。

下一步,我县将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学化”的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基地、农户的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一篇:入党培训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人大代表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