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涵

2022-09-11

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不断演变,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一直紧随人类的每一个脚印。文学发展的每一次刷新同时也带来文学精神的刷新。网络文学这一悄然兴起的新新文学时尚, 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屹立于与文坛之中。由于网络文学的流程大多是在电子虚拟空间进行的, 这对传统的读写模式, 对其过程中的心里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与此同时, 人类数千年来围绕书写的社会文化体系也将发生巨变, 作家所r承担的社会文化精英角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人们也因此而对网络文学褒贬不一, 众说纷纭。悲观派认为大多数作品题材狭隘, 缺乏深度意义, 文学含量低, 充其量只是通俗文学, 作为快餐文化的一部分, 不能久存。乐观派则说网络文学的美在于它的随意朴实, 自由开放, 网络原创是文学创作的增长点。为什么网络文学能在短时期内打动如此众多人的心, 受到如此强烈的关注?本文认为, 网络文学牵动的已不是文学天地, 而是人心世界, 他已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 而是一种文化精神内涵的释放:自由、平等与非功利。

1 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是‘人类心灵的最高定性’ (黑格尔语) , 又是人文精神的终极追求。”[1]

人与媒体的关系, 从一开始就与人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活字印刷出现之前, 欧洲曾经被历史家称为“黑暗时代” (Dark Age) 。有权读书识字的人也仅限于贵族与神职人员。因此, 对当时的平民来说, 对于信仰者来说, 这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思想和现实的自由被剥夺。直到1 9 4 5年, 德国金匠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等一系列相关技术 (铸字盒铸造活字的合金、油墨) 才使人们无需到教堂也能领受“福音”了。教会的信息霸权于是瓦解。同时,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家、思想家的作品得以重见天日, 再次被广泛阅读, 文艺复兴也应运而生。于是人们迈出了走向新世纪的步伐。文艺复兴5 0 0年后, 出现了网络。网络从作为军事技术, 到成为普通人的通俗工具, 到创造新的文化, 其演变, 是网络逐渐“人化”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蕴涵着丰富的人本内容, 它使人心在传统媒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网络在传统的文学艺术与真实的世界之间构建起一个仿真的世界, 正如作家余华所说的:“网络给我们带来一个虚拟的世界, 与文学一样, 是一个没有边境的世界, 它的空间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与文学不同的是, 人们不需要在别人的故事里去寻找自己的眼泪和欢乐, 网络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虚拟世界的主人, 点击鼠标就可以建造一座梦想的宫殿。”在这座宫殿里, 人人都可以“梦想成真”, 这要归根于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文本本身。

首先是创作主体的自由。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而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的自由化。由于网络创造了一个匿名的发表空间, 每一个参与者都极具隐蔽性。这是对生命的一次巨大释放。平日里,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角色里, 必须按照角色的要求去说话办事。而在在Internet里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你可以是孙悟空七十二变, 随心所欲。这就极大提高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它使整个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因为网络无国界, 没有什么身份地位之别, 更没有什么传播媒体的制约和束缚, 谁都可以在上面淋漓尽致地慷慨陈词。于是大批的写手们尽可匿名登录, 以虚拟名字恣意神游, 共享这块资源自由的宝地, 施展自己的才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这一层意义上看, 网络文学确实张扬了人的一部分主体性。

也正因为这种创作主题的自由化, 平民创作趋势增强, 艺术家开始走下神坛, “作家的贵族化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而且网络作家的无“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自由创作, 使传统艺术所尊崇的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教化使命、社会改造使命等变得无足轻重, 他们更在意的是心灵的体验和直觉, 他们甚至对传统艺术所津津乐道的高超艺术技巧不屑一顾, 而热衷于将他们内心体验与知觉意象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有效的传达出来, 也带来了个性化的自由创作。

其次是文本的自由。正由于主题的自由也必然导致文本创作的自由。写手们在线写作、当下的心灵体验、生活感悟被直接写出来, 马上付诸于世, 一切都是直接的、即兴的、简洁的、直白的。由于网络文学产生的独特氛围, 它的自由自在的风格在语言上, 在题材内容上则显得至情至性任情任性。如著名网络写手李寻欢的名篇《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漓江烟雨的《我的爱慢慢飘过你的网》、D u c k y g的《很爱很爱你》、蓝冰的《相约九九》、小挚的《聊天室的故事》等众多网络小说, 一切皆由情起一切皆由情生。网络写手渴望倾诉的是情, 最能打动读者的也是情。当商品经济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时, 人们为满足物欲而拼命奔波。什么汽车洋房出国梦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人的大脑, 逐渐成为压迫人的文化霸权。人, 不得不做出许多违心的付出, 人被异化了。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增值, 情感世界在不断贬值。情被物欲挤压得失去了本应有的空间。于是异化的人处在拉锯状态。一端是消费文化霸权消解人的情感, 另一端是人心仍潜藏的对情感自由的渴望。两者相互撕扯。而网络文学则成了这种压抑的情感的喷发口, 人们的情感渴望释放出来。于是悲情、离情成为文学的主角。网络写手并不刻意去追求深度, 而重在真切地表达现代人的情爱追求、人生遭遇和生命挣扎。情感的真挚与热切, 任情任性至情至性才是他们的最高追求。正如李寻欢所说的:“作为网络作者, 刻意的矫饰是多余的, 自然流动的灵性和内在萌发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2]有人曾简单的盖棺定论说网络文学题材狭隘, 在肤浅的爱情故事中画地为牢。但是, 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如此众多的网民乐此不疲地把爱情故事往上贴, 又有着众多的网民争相点击阅读, 那足以证明:文本背后隐藏的不可忽视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人心对自由真情所向往的精神世界。所以网络文学从总体风貌上呈现出难得的的清新、质朴与自然的风韵。

2 平等

首先是网络作品发表的平等。网络文学在发轫之初就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理想目标, 那便是创建一个人人都可以参加的自由、平等、非权威、取消一切等级制度秩序的精神乐土。在这片乐土上, 所有在现实中囿于距离的、经济的、道德的、习俗的种种束缚荡然无存。大师与无名小卒拥有同等的权利空间, 智者与庸者能平心静气地交流与沟通。从而也使网络写作可以摆脱外在的功名物利的诱惑, 实现艺术创作的心灵自由, 而又可以保持文学的独立品质, 实现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学”, 打破“知识分子写作”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 避免孤芳自赏、沾沾自喜的“文学白领”心态。作品可随时创作随时发表, 只要作者愿意, 随时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发表。成名后的蔡智恒认为网络文学的“最大优势是降低了文学的门槛, 只要你愿意发, 你就可以成为作家, 我鼓励年轻人创作, 网络降低了发表的平台, 对文学创作有促进作用。”[3]

不可否认网络的自由发表存在着许多文学垃圾, 但优秀作家被偏狭的编辑所扼杀的悲剧并不少。尤其是像卡夫卡那样敏感而缺乏自信的作家, 被刷掉后也就干脆闭上嘴不呼吸了。再则, 网上垃圾虽多, 但毕竟给了作家一个自由平等呼吸的空间。著名作家陈村认为:文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有文学高峰, 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获得, 就是文学又一层伟大的意义。“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 那是精神错乱, 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 那时理想, 我们要努力。我看到的情形, 站得远一些说, 网上网下作品的好坏比例大体是一样的, 都有佳作和劣作, 都离伟大的文学较远。”[4]在这里, 作家不必担心被编辑枪毙, 作家作品依靠读者的频繁点击次数或访问量实现认可, 如果好评如潮, 作品将在网络中被不断传贴, 从而得以长寿, 如果无人光顾, 过上一些时间, 也就在网上如断流的小河, 渐渐了无痕迹。正所谓大浪淘沙泥沙俱下, 好的会被保留下来, 差的会被淘汰,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网络文学也如此。

其次是阅读的平等。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征, 使文学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 不再由作者向读者施以单向的“灌输”, 而是让读者与作者平等地进行反馈、反驳、批评或创作的权力, 这当然为读者 (也是作者) 开辟了新的阅读的平等自由空间。

以往作者只是单方面地向读者提供自己创作的作品,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接受等信息的反馈往往无从回应给作者。这就决定了作者与读者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作者至于读者就好像广播之于收音机, 收音机只能接受广播台发来的信息而无法对之做出信息的反馈。这样于作者作品都是不利的。而通过网络, 可以做到作者与读者平等直接地交流。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合作者谈谈阅读的感受、体会。譬如给作者发个email或是在bbs上直接给作者作品留言。而且, 这种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一对一地进行, 甚至可以做到多对一的讨论。像接龙小说《地铁》、《背叛》《E情战事》等, 就有许多人在不断地接续, 小挚的《聊天室的故事》主体写完之后, 请人来写结尾, 结果许多网络写手摩拳擦掌纷纷应试, 加上小挚自己所安排的结尾, 这篇小说就成了超文本的小说了。

网络文学这种打破了传统文本A—B—C的直线式、顺序式的叙述结构, 以非线性形式使作者可以从一个事物的叙述过程无限地与其他事物相接, 而做出不同的文本, 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读到不同的内容, 甚至将自己的创作加入其中, 形成新的文本, 真正实现作者、读者身份的双重化、交流的平等一体化。用吴过在《网路文学带来了什么?》中说过的一句话, 就是:“网络文学带来的诸多礼物中, 有自由、宽容、公平。”

3 非功利

网易在一次举办的“网络文学奖”大赛时, 对网络文学所做的一个界定很有代表向:“网络文学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文学, 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 E 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的渴望。不光具有感性, 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需求。”“网络文学因为其自由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力, 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它完全超越了制度的藩篱和商业气息, 在网上, 作家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理解、宽容、共享才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和内在的精神。”

“在一个强调速度、效率、变化的年代, 网络文学作为一道最好的文化快餐迎合了处于快速节奏变化中的人们的心理满足和情感的需要。”[5]所以在不少的网络作家眼里, 写作只是自娱和娱人的一种文字游戏。他们关注的是形而下的日常生活的烦恼, 而不是萨特的生存苦恼。通俗理解, 作者只管还原生活, 但不为读者提供方向。甚至, 网络文学为了进入更多的网人视野时, 哗众取宠的叫卖心态, 使得自语娱让人的心态都跃然屏上。张抗抗在《网络文学杂感》中说: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非功利的, 甚至, 更多是一种电子行为而已。事实上, 文学首先给人以娱乐, 才能产生诱惑力, 促使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实现, 传统文学在这一点就本末倒置了。随着人们如生产流水线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紧张, 闲暇之余的人们逾来愈强烈地需要精神放松和感光娱乐, 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学遵循人性中的快乐性原则, 砸碎了套在传统文学身上思想功能至上的金箍, 堂而皇之地吧娱乐作为招引大众的独尊宝器。

再者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没有职业作家的发稿任务和经济压力, 虽然他们之中虽不乏沽名钓誉者, 但更多的人的创作内驱力主要是一种“力比多” (弗洛伊德语) 的释放, 是一种“劳者歌其事, 饥者歌其食”的率性而为, 一种和自我实现相联系的成就感和表现欲。夺得网易第一次网络文学大奖一银一铜奖的邢育森说:“说实在的, 在没有上网之前, 我的生命中很多东西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 是网络上的交流, 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 解脱了出来成为我生命的主体。”[6]作者不为名不为利, 只为了表达自己的理念, 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作品, 是一种自由表达纯粹的个体精神发泄, 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我手写我情”的现象在网络上是创作的共识。感怀而遣笔, 心仪而诉求, 自娱娱人, 文笔随生, 纵横无忌;或随心所欲地杜撰, 漫不经心地表达, 或即兴式地发挥, 情绪化地宣泄, 装腔作势地做作, 抖机灵儿调侃等等, 正如张抗抗所说, 网络文学忠实地反映了目前写作者的各种风格, 开辟出包容性、多元性的结构, 有很大的自由度, 作者写作时, 表达一种倾诉的欲望, 是非功利性的。

一位网友说过, 网络就像天空, 文字就如展翅飞翔的鸟儿, 想怎么飞就怎么飞。网络文学所带来的自由、平等与非功利的精神在于它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肯定和释放, 对人的个性活力、生命欲求的善待和高扬, 因而是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意义。

当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对文学而言, 也是一把双刃剑。吴过在《网络:文学的双刃剑》中说:网络给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蹴而就、鱼龙混杂、文学垃圾。但是, 任何新生事物都应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我们不能求全责备。网络文学也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一个逐步完善自我的成长历程。正所谓“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文学能摒弃种种弊端, 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20世纪最后几年,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文学也悄然兴起, 成为当今文坛一大热点, 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时尚, 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自由、平等、非功利性解除了传统文学惟我独尊的霸主地位, 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文学,自由,平等,非功利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评论, 2002 (5) :78.

[2] 李寻欢.网文是这样练成的[J].迷失在现实与网络之间的爱情序.

[3] 蔡智恒.青年作家·网络文学杂志, 2001 (4) :5.

[4] 陈村.网络两则[J].作家, 2002, 5.

[5] 王多.解读网络文学[J].探索与争鸣, 2000, 5:37~39.

[6] htt://book.szptt.net.cn.

上一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下一篇: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林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