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2024-04-20

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精选8篇)

篇1: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艺创作彰显中国精神,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年来,文艺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种种文艺怪像,正是文艺创作精神缺乏、灵魂缺失的表现。有灵魂,作品方能不朽,失魂丢魄只会使文艺变质变味。唯有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才能“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彰显中国精神,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从当代社会中感人的事迹、典型的人物中寻求丰富的素材,在文以载道的意义上呵护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要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增强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在立足中国文化意境、文化精神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形成世界性的视野。(1)结合材料,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理由。(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文艺创作应怎样彰显中国精神。(10分)(3)“言为心声”请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就弘扬中国精神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4分)(1)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能使文艺创作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文艺市场存在的种种怪像。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能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扫除文艺创作中的颓废萎靡之风。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能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每点2分,共6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当代社会中寻求丰富的素材。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要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每点2分,共10分。考生如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答案示例:①凸显文艺灵魂,打造文艺精品。②坚守民族魂,增强创造力。(每点2分,共4分。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篇2: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种生命力表明,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它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培育的结晶。雷锋在世时,他的言论和行为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典型表现。雷锋像一团火,用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高尚情操和模范行动,为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尽其所能、作出贡献。

雷锋去世后,“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不衰,雷锋精神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雷锋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正是他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在平凡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实现卓越。伟大起于平凡,高尚出于平凡,可贵在于平凡。这就是雷锋精神!雷锋在生活中忠诚奉献、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谨慎、明辨是非、尚美弃丑、追求崇高、坚守信仰。这就是雷锋精神!

现在,雷锋仍然活在人民心中,雷锋精神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这是因为雷锋精神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表明,时代呼唤雷锋精神,社会道德建设需要雷锋精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更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今天,雷锋精神为当代中国确立了一个精神坐标、一种道德尺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雷锋精神更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生动图腾。

学习雷锋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让我们在雷锋精神指引下成长进步!民生是中国发展的硬道理

从1978年算起,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三年。三十多年来,中国从一个封闭、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计划经济国家,发展为一个比较开放、深入参与全球化、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十多亿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有了很大改变,中国在一百七十多年来第一次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变中国命运的发展,都有指导思想或者基本理念。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采取的手段及策略则是改革开放。在贫穷是中国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全党、全国上下都对“发展是硬道理”极为坚信和坚持,正是如此,中国才能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从历史的低谷中爬出来,以经济奠定了中国崛起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支撑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未来三十年我们靠什么呢?是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还是要提出新的发展理念?近两年来,在中国强调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国内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越来越强烈。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过去改革的制度红利已经吃完了,需要新的制度改革来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在我们看来,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呼吁。

梳理中国当前的形势和未来面临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民生”应该成为未来三十年发展的硬道理!“民生是硬道理”应该包含众多的含义:

首先,这是对

“发展是硬道理”的修正。过去中国谈

发展,实际上更多地

是指增长和扩张,这

种发展的方式往往

比较粗放,强调速

度。现在我们强调

“民生是硬道理”,就是对过去单一

“发展”的内涵进

行修正,而发展的目

标也要进行调整。

其次,“民生是

硬道理”并不排斥

发展,但更强调的是“服务于民生的发

展”。这里有许多的内涵:发展的目标从首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转向共同分享发展成就,也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利益分配要有变化,对既有的逐渐固化的利益格局要进行调整,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要跟上来,补上过去的亏欠和漏洞;重视民生也要环境友好,而不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发展的方式要从规模扩张和要素投入型,转向内生增长和创新增长。

第三,“民生是硬道理”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发展是硬道理”下,政府是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也是资源的最大掌控者,只要做好了发展,党和政府就算尽职了。但在“民生是硬道理”之下,政府是服务者,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供给,说白了,政府要成为服务型的政府,真正体现出“为人民服务”。要从彼政府发展为此政府,政府改革将是必须的。

第四,作为硬道理的“民生”,今后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物质方面,还体现在思想、文化、政治生活及制度层面。从人的需求层次来看,“民生”绝不只是吃好、喝好、玩好,“仓禀实”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然后就是知礼节、知荣辱,寻求自由与公正,以及对政治生活的更大参与,以及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民生”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升华,必然要求中国不断进行各种改革,放开管制,使国家治理真正与民生需求不断一起发展和进步。

第五,“民生是硬道理”要求新的政治文明,除了要求政府成为服务者,变管控思维为服务思维,还要求政府温和地对待人民。稳定内政,除了要有法治,政府还应该温和。

篇3:探析高校体育精神的本质与内涵

1 高校体育精神的重要本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一再强调应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足见对于体育的教育功能的重视。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非常独特的教育和影响。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应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和祖国, 提高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自觉性,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数事例证明, 任何一种停留在技术层面社会活动和现象, 都是较低层次的和不成熟的;要进入成熟的科学阶段, 就必须深入到内心的精神和意识层面, 并对人的心理、意识及行为产生影响。

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影响, 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意识就是体育精神。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体育运动中对勇气、耐力、意志力等方面执著的追求,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 来达到增强精神力量, 争取精神世界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作为通过体育运动所培育出来的意识形态, 体育精神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 成为人类内心世界一种坚定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所以, 我们才会为申奥成功、赛场夺冠感动得热泪盈眶和心潮澎湃。这正是体育精神具体体现和魅力所在。体育精神成为人们追求运动实践中精神力量的目标, 是因为其在符合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同时又集中概括了人们体育审美意识。它所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 能使人们产生震撼激励、鼓舞教育和启迪等一系列正面效应。人们认识了它的重要性后, 便会自觉自动的接受它的影响, 充分利用体育本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契机, 将其极高的教育价值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要素, 来实现身体、心理、精神多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和愉快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之行为纪律规范化, 遵守规定规则和程序, 遵从社会既定法规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公正地看待问题, 形成竞争合作、拼搏进取、与同伴配合协作的能力和团体荣誉的信念和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体育运动中, 战略战术的运用、技术手段的优劣、比赛方式和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其体育精神的内涵是相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就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 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逐渐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 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2 高校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2.1 艰苦奋斗精神

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拥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伴随着改革开放, 在满足了温饱需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 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艰苦奋斗精神开始朝着勇于克服, 战胜一切困难和永不满足, 创新进取的更高精神层面持续发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科学要持续发展, 社会要不断进步。而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要靠艰苦的创造来实现, 高科技高节奏的脑力劳动也因此越来越受重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 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高强度节奏和重重压力普遍缺乏适应承受能力。体育具有在别的课程中所无可取代的教育功能, 能够加强他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品质培养, 有效的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尽早担当起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

2.2 拼搏进取精神

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 单纯的体育教学不可能使他们掌握较高水准的运动技术, 竞技体育更多的是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是放松身心的具有娱乐性质的项目。但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能以技术水平来做简单的衡量, 它早已渗透于体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竞技体育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突出, 能够极强感染和推动当代大学生拼搏进取精神的培养。因此, 体育是一项可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成就人才的事业。

2.3 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许多项目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离不开男运动员默默的付出与帮助。可以说我国所有的世界冠军都是集体主义的成果, 国际大赛中获奖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不知名陪练辛勤的付出。这些实践都证明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青年学生在体育运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教材的选用方面, 都应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因素。有些对抗性与合作性较强的项目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 学生在学习平衡竞争与集体协作的关系时, 不知不觉中的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在对集体的概念有了具体、鲜明印象的同时又能深刻而形象地领悟到, 个人只有真正融入到集体之中才是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这种认知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有着积极健康的影响。

2.4 公平竞争精神

竞技体育的灵魂所在是公平竞争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全面展示了体育的竞争精神, 这种精神在公平基础上, 将激烈残酷的竞争与和谐宽松的氛围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在竞争中以交流代替排斥、以友好代替对抗。通过这样独有的方式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扩大共识、增进友谊的同时, 也使更高、更快、更强作为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大学生必须提早学习并具备这种公平竞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又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间, 做到和谐相处与友好竞争并存, 以推动个人的良性发展。

2.5 遵纪守法精神

比赛的进行或判罚, 与体育活动中规则和标准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裁判规则和体育规则是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必须遵循的, 这是对于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现代教育专家经研究后认为, 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通过体育活动对于遵纪守法精神的培养, 会极其有效的降低犯罪率。可见体育活动中的赏罚分明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公民社会的契约精神和文明友善的行为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会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原则。

2.6 开放创新精神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在呈现国际化姿势的同时, 需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教育工作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开放意识, 通过精神特质和价值向度来对校园体育工作进行整合构建。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 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长久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必须依靠教育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发扬学术民主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营造构建和谐的体育创新文化环境。因此, 为弘扬校园体育精神, 也为适应当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园体育精神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3 结语

体育精神是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成分, 同时体育教育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体育精神是互为前提和互为基础的。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都应该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并积极主动的承担, 乘势而上将思想工作提高上升到精神层面。为高校体育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进而把大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可兴, 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9) .

[2]陈友民.试论现代大学体育精神[J].江苏高教, 2010 (5) .

篇4: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内涵 科学精神 创新品格

0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精辟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概括,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报告完整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1.1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指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突显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首先,这个体系具有严整的逻辑结构和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关键,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近期奋斗目标为基础,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宗旨,这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系统地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为基石,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总体布局,涵盖祖国统一与外交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内容的完整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次,这个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人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民主与党的领导等问题上呈现的争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

第三,突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感召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在一起,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会在一起,把历史经验与时代精神、世界趋势与民族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中华儿女站在当今社会主义事业巨大成就的起点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开阔胸襟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重大发展。它不是脱胎于固有的套路和陈旧的范式,也不是源于抽象的思辨。它是鲜活的实践经验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它来自实践,与时俱进,进而又指导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创新,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在的创新品格。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客体问题,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主体问题,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主客体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性的发展,是需要和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的当代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篇5: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1、2、3、国家富强(强国)民族振兴(兴华)人民幸福(富民)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6:论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从“五个统一”视角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

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2、中国梦是人民怀有的美好理想。

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中国梦是人民利益保障和发展为基础的现实追求。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

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而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还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中国梦同时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同时,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1)、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3)、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篇7: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

———————————————————————————————————————————————————————————————————————————————————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思考

[摘 要]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部分和重要文化遗产。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对国人性格和处世心态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社会文化需求内部结构的四个层次,对茶文化可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而本文重点从心态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 茶文化;精神内涵;发展历程;现实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在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饮茶的方法、茶具的生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从饮茶的物质层面到品茶的精神层面等,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随着茶叶的外销,这种文化也传播至海外,并且派生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文化。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范围,发展升华成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体现在“理、敬、清、融”的中国茶德上,讲究中和之美,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历史悠久、形式完美、内涵厚重的中国茶文化,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结合体系,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特殊创造和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思考

———————————————————————————————————————————————————————————————————————————————————

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部结构

1.中国茶文化需求的内部结构

中国茶文化的结构有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对其进行考察显然也具备物态、制度、行为以及心态文化4 个方面的内容。茶文化的物质文化,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主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即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诸如贡茶制度、茶叶专卖制、茶马贸易等。茶文化的行为文化,即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部分是历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长期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中国茶文化的心态文化,通常以茶俗、茶礼、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化于人的心理,长久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深层,形成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最难发生变化。

2.中国茶文化的心态文化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思考

———————————————————————————————————————————————————————————————————————————————————

加大,而品味茶文化,可以使人的精神和身心放松,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通过饮茶、研习茶道、学习茶文化,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

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现代人的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的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和心灵的“安定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饮茶。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朝以前,国人就已在世界上首先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思考

———————————————————————————————————————————————————————————————————————————————————

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茶文化。茶文化带来的和谐理念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文环境、生成文明世界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8:中国梦内涵的未来性本质探析

1. 中国梦的历史性

中国梦内含了我们的国家从居于世界前列的辉煌走向备受欺凌而不堪回首的苦难历史。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实践比西欧早五六百年,直到宋代中国仍然保持了相对于西欧的领先地位。但在14世纪到18世纪期间,西欧因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世界上多个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被迫通商、赔款、割地,直到1949年这段辛酸、屈辱的百年历史才结束。

2. 中国梦的现实性

中国梦代表了我国将近13.7亿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现实期盼。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它与西方诸国早在几百年前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无法赶超的优越性,但这种优越性缺乏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支撑,中国梦面临如何使广大人民富裕起来的难题。直到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上世纪80年代,严重偏移的经济工作中心才得以正确的重新回归,人民贫困的现实生活状况方才能够在生产力发展经济进步的基础上逐渐改善。在解决温饱之后,“中国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变成了如何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本世纪初的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到十七大、十八大把“民生”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梦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显现出了极强烈的关切。

3. 中国梦的未来性

中国梦是计划于本世纪中叶实现的重大目标,它又包括两个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阶段目标和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阶段目标。不管是总体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的制定,无不是我们执政党责任感和使命感淋漓尽致的体现和服务人民、挑战未来的勇气担当。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建设任务,但中国梦的“小康社会”,不管是其建设水平,还是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成程度都要远远地超过上个世纪的“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的最终实现,也将使中国在多极化趋势不断明朗化的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超越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使国家、民族和人民实现富强、振兴和幸福。当然,未来性也包含着极大的未知性,中国梦在未来几十年的实现过程必将根据具体条件和风险作出相应调整。

4. 中国梦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性

中国梦连接着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辨证统一。它既承载着历史的辉煌与屈辱,也创造着现实的奇迹与矛盾,更期待着未来的崛起与和谐。中国梦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建”古代辉煌,而是要创造出崭新的时代内容。

中国梦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梦。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体系的一员,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提升。历史上,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并经历了从“天下责任”观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21世纪,中国更加积极地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履行国际责任不只是维护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也体现为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进行变革和完善。

二、中国梦面临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2]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为躯干国家和头脑国家两类。中国作为复合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要不断将经济的发展提升到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国和输出国的头脑国家。

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的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不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长期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国制造”远远多于“中国创造”。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名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事实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否则在未来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瓶颈,而且难免受制于人。

2. 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不利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调整激励政策来加强创新并获取知识产权,牢牢地占据产业链高端,掌握国际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助力,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但总体而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形势还十分严峻,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意识淡薄。其一,我国知识产权拥有量与美日等强国相比还存在差距;其二,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匮乏;其三,自主创新的“发明”在数量上远远低于外观和实用新型等易于“模仿”的专利数量。

三、中国梦面临未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1. 文化重塑的长远规划不完备

受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在21世纪进入文化重塑期。文化重塑期是一国主流文化形成和人们思想行为改造的关键时期,需要国家的全局和长远考虑。我们党和国家虽一直在做这方面工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虽然已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表述,却又失简洁;核心价值观与法律之间缺乏相互照应;对我国现有的三种主要文化———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研究不够透彻,缺乏有力的褒贬评价;对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且不平衡现象严重。

2. 对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应对捉襟见肘,准备欠充分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文化是其附属。但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则变成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信息与文化是互生性,使文化在信息社会具有日益突出的地位。但我们对这种转变的认识不够及时、充分,对信息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增长途径的多元化、软实力结构的多变性认识不够全面。

3. 丰富的文化资源向现实竞争力的转化率较低

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极具民族特色,但在日趋激烈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却没有赢得与其文化资源相对称的国际地位,距离文化大国的身份尚远。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美国所占的份额达到了43%,欧盟占了34%,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占不到7%的份额。[3]在国际文化市场中,中国还没有实现从历史文化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的转变。中国的文化资源倘若再不加紧开发和创新,转化为文化产品,就面临流失、被他国开发的危机,不仅会丧失巨额利润,还会对文化的发展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4.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

纵观国际文化交流现状,“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变化,中国文化在交流中仍然处于弱势,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存在巨大的“文化赤字”,在图书、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影视等领域存在惊人的“逆差”。我国文化输入要大大的高于对外国文化的输出,“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 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 030种,输出16种;从德国引进504种,输出2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14。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的占60%,喜欢欧美动漫的占29%,喜欢中国动漫画的占11%。”[4]这种严重的“文化逆差”已经影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摘要:中国梦是指向未来的伟大梦想,这圆梦的道路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充满困难、艰辛和挑战。未来性是中国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中国梦具有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未来属性、中国梦面临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中国梦面临未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未来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忠明.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张国祚.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1).

上一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音乐会》教学反思下一篇:为平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