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如何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如何

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府部门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政府采购在拓宽范围、 扩大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被世人誉为“阳光工程”的政府采购越来越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国政府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从我国政府采购的内涵、原则、现状引出对政府采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介绍了政府采购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其中的相关法规和机制问题。

关键词: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监督

一、政府采购的内涵、原则及模式

(一)政府采购定义

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 也称公共采购(Public Procurement),是指公共部门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按国际规定一般应以竞争性招标采购为主要方式),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工程及服务的行为。

(二)政府采购原则

政府采购原则是贯穿在政府采购规则中,为了实现政府采购目标而设立的一般的原则。主要有: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政府在从事采购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政府采购过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向社会公开,其中包括采购政策、采购计划和采购的具体过程;二是不得对供应商有歧视;三是采购机关与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四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采购。(2)效益原则,也称为“物有所值”原则,就是政府的采购活动必须讲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基本要求是政府所采购的物资和服务与其所支付的价格是对等的,并且是政府所需要的。(3)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原则,就是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要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效益。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采购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三)政府采购模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同时,为了便于政府把握宏观调控指向,更大限度地节约资金,调动供需各方的积极性,在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其采购模式的选择宜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有关部门授权的前提下进行分散采购。

二、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现状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欧洲,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开始广泛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国民经济活动,其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举办公共事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我国的政府采购从1996年开始试点,到1998年逐步扩大,再到2000年的全面铺开,现在已是初具规模。据统计,我国1998年政府采购额度为31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2000年为653亿元,仅3年间,就增加了20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8年的3%增加到2001 年的3.5%,占GDP的比重则从0.4‰增加到7‰。实践证明,政府采购这一制度已经在我国扎根生长。政府采购作为改革公共支出的一部分是一个创新型制度,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比较多的方面。

(一)、政府采购的历史演变

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采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当时的政权机构的采购就是现在政府采购的雏形。自政权机构采购出现后的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只是存在政府采购行为,而不是一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法制化管理。

(二)、我国政府采购绩效 我国的政府采购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尽管时间不长,但其绩效已逐步呈现。遏制了腐败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了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三、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由于没有强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网络以及技术、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政府采购工作中利用信息化采购的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各级政府采购程序混乱,准政府采购得以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以非法程序掩盖非法目的,从而为“公然设租”大开方便之门,使以往的地下活动成为明目张胆的公开活动。

(三)采购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还经常发生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非规范性问题。原有的种种监督机制对这一新事物还不是很熟悉,也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使得政府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约束。

(四)政府采购队伍中专业化人才匮乏。我国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单位的采购人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由于缺乏大量通晓国际通行采购方式的采购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采购活动中时常出现连一些基本问题都得不到及时处理的现象,采购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的建设,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立完整统

一、协调一致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既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也是依法行政、依法采购的需要。虽然我国已颁布政府采购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些配套法规,但仍远不能满足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具体操作性的办法还比较少。

(二)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先进的采购手段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前提。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了电子化、网络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政府采购更加合理有效、节省资金,充分满足政府采购的各种需求,缩短采购周期,它是推动政府采购事业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运作。实行有效监督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建立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使监督约束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应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行政监督,在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建立重点采购环节的日常监督制度。第三,加强审计、司法、监察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由于政府采购活动牵涉的范围极广,采购活动的监督涉及到大量有关商品交易、工程决算、国际贸易、金融、预算管理、法律的知识,因此,需要借助社会各种不同的力量对其实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刘申.符蓉.小议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J].知识经济:康健,2007,(09) [2]范志静.李晓宇.加强监管是搞好政府采购的党务之急[J]. 改革之窗,2005 [3]王亚显.政府采购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O2 [4]胡家诗,杨志安.政府采购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OO2 [5]孔庆欣.略论政府采购的监督救济机制[J]. 知识经济:康健,2007,(12) [6]刘巍.关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J]. 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04)

第二篇:论我国政府行政组织结构现状及改革

行政管理 唐雨婷 201007064020 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短短六十多年,我国政府行政组织的设置就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改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不停地寻求更好的改革方案?现阶段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设置现状又是什么?未来我国政府行政组织的设置将会怎样改革?

作为国家行政职能的承担者、运用行政权力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大。一个政府是否得民心、一个政党能否被百姓拥戴并长久留存于世,与他们的行政组织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警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很明确地指出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政府是人民选出来的,没有人民拥护的政府只是一具空壳。真正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其行政组织的设置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力,才能使自己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设置现状分析:

从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的设置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目标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行政组织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组织,因此,党的最终目标即为行政组织的最终目标。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行政组织的目标就是尽快实现社会主义,使我国早日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但是,我国行政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国家消亡的社会。

2、从制度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组织程序是各种行政法律、规章制度的结合。

由于单纯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各有优缺点,我国也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了网络型的直线职能式结构。从纵向看,我国行政组织划分为中央(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四个层次;从横向看,每级政府内部又分为几个平行部门,比如:一个县政府下辖的教育局、地税局是平行的。

行政组织规划好后,相应的制度方面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行政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行政组织必然会腐败,因为人性都是趋利的,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望必然会使其为所欲为(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我国及时认识到了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予以保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等,还有一些规章制度,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3、从人员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主要由公务员、其他非公务员编制的后勤人员构成。

行政组织作为国家这样的阶级产物的执行者,它的组成成员的素质高低与否直接影响了它的发展好坏和快慢。在我国,公务员很受追捧,被奉为“铁饭碗”、“金饭碗”,可见公务员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的受欢迎程度。这

么好的职位必然会有激烈的竞争,竞争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我国行政组织的构成人员素质会越来越高,我国行政组织的执政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其它非公务员编制的后勤人员的素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提高,这会给我国行政组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4、从物质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的场所、经费、设备等都是由国家财政保障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而缴纳税收的正是人民,因此,政府是在拿人民的钱为人民办事。政府在利用财政改善办公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利用“改善办公环境”的口号贪污或买一些奢华的物资。政府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的血汗钱真正发挥其作用。

5、从观念要素来看,行政人员应具有正确的组织观念和价值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政人员大多数都是高学历的人,这里的“高”不只是单纯的学习成绩高,还要有高尚的服务意识。行政人员应更多地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而不是“权力”意识,他们应该明确:政府是为百姓服务的,而不是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二)我国行政组织设置所面临的问题:

1、“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体现越来越少,“集中”越来越多。①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民主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呼吁民主之风。但是目前的现实却是:政府的领导往往一人独大,什么事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人都只是陪衬,几乎不影响领导的决策。这还只是在政府内部,普通老百姓呢?他们的苦可有几个领导懂得?这些老百姓 有话却无处说,这就是“民主”吗?

2、行政组织设置不合理、超编人员较多。 我国目前的行政组织设置并不合理,有些地方政府会设置一些并不是很需要的临时单位,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仅仅是为了使一些任务尽快完成,但是这些临时单位过后又不撤销,最终导致我国行政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庞杂,开支也越来越大。我国行政组织里的人员并不都是公务员,很多人是非事业编制的,有些政府部门就是通过超额招收办事人员来增加财政拨款从中抽取利润的。

3、行政组织设置时职能不明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② 中国公民大概都很头疼去政府办事,因为有很多情况下会被告知“某人不在,稍后再过来”抑或“这事不归我们管,是归某某局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归根结底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政府职能划分的不清晰使得出现重大事故或突发事件时政府手足无措的尴尬场面,很多领导也因此而丢了官职。

4、行政组织的地方利益意识较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③ 现在的很多政府机构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他们为了保护本地企业不惜加高进入门槛,这样的做法虽然会对本地企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这样的做法会严重妨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是行政组织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后果,国家应该设立专门机构来监督这样的不公平行为。

5、我国行政组织中监管机构设置不到位,无法实现对使用权力者的有效监督。④

权力的行政组织内部权力设置不科学,很多领导在其机构里就类似一个个“小皇帝”,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这样的设置是腐败产生的一个客观条件。我

国虽然也有专门的监管机构,但这些机构设置很不健全,而且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上级部门的压力,很多监督机构比如:检察院、反贪局等等都不能很好地履行其使命。

二、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设置的改革方案:

既然有这么多问题,而且可能会触动党的根基和国家的稳定,那改革就势在必行了。因此,我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地提出了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

1、加快行政组织改革的科学性、可行性的论证,深化行政组织改革。 行政组织设置的改革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在改革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论证,以免出现失控的局面。我国曾经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改革,但是其中有成效的只有1998年的机构改革,其它很多次改革都以机构数量反弹而失败,这是一个警世钟。国家应召集有关专家进行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成功案例,努力精简机构,聘用高素质人才,争取建成一个科学、高效、民主的政府。

2、国家应该积极推动监督机构的设立,加快规范行政组织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

目前,我国在行政组织的监督力度方面很薄弱,很多情况下都是已经发生、被大众知道的事监督机构才会出手摆平,这也导致很多人钻了空子。所以我国应大力推进监督机构的设立,可以把监督机构与其它部门分开,减少串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加强立法,把有关行政组织违规的具体行为详细地罗列出来,对蠢蠢欲动的官员起到一个警示作用。

3、行政组织应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

行政组织是为人民服务的产物,如果让一群素质低下的人去管理政府,人民必然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目前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民怨”和“民愤”的恶性事件,所以聘用高素质的人才迫在眉睫。国家在公务员招聘这方面正在努力改进,但还是有些营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为此国家应在未来加大考核力度以确保所招聘的人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4、明确行政组织的职能划分同时禁止地方保护主义。

为了提高人民的满意程度、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需要,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行政组织的职能划分,避免再出现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的尴尬局面。国家应该明令禁止地方保护主义,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之,在当前, 我国要敏锐地辨别各种纷繁复杂的理论和思潮, 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创建适合我国特色的组织理论,防止画虎类犬、南橘北枳等错误,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及政府策略趋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构建起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严重滞后,影响并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并从中了解政府的策略趋势。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现状 问题 策略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个方面。从大体上来看,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民社会保障取已经得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相差甚远。为此,我想先从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入手,发现其存在问题,再根据政府的政策趋势作出分析。我国13亿人口中占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有权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待遇,但目前真正享受到国家社会保障的农村居民并不普遍,仅仅11%。目前,保障的形式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少数地区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据统计,目前全国仅有40%左右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只有约25%左右的村民委员会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会,大部分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象和受惠对象都是农民,按理说,他们对于该制度应该积极拥护,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我国农民的社会福利价值观迄今为止仍停留在前工业化阶段。他们长期以来受封建文化影响,认为久的生老病死应该由家庭来负责,而国家给予公民的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仁慈之举而不是自己应享有的公民权利。因此,家庭社会保障到目前为止仍是农民最可靠的保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农民这个底层文化圈肉,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太关注眼前利益,看不见长远利益,即使现阶段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也很少有农民会主动接受和参与,而更多的存在着对国家政策不信任的现象,抱着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农民担心政策不稳定,自己缴纳的保障费用付之东流,因此,参加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的人数始终处于最低水平。

对于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我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至1998年,广东、河北及山东等省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己达80%以上。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90%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许多人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其次是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是涵盖了生老病死、生育、就业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而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除救灾救济、优抚安置之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缺乏统一规范的实施措施。(2)保障能力差,社会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健的作用。现阶段农村的自然灾害救济、贫困房救济、五保供养、优抚工作,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的过程。当前,这些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社会保障能力即保障资金不足。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第二,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采取农民负担的方式与优待金、五保供养经费调整的需求不相适应。(3)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呈现明显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4)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批通过的法规作为依据,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也缺少专门的保障项目的有关法规。这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5)保障覆盖面窄:一种情况是,在东南沿海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且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初步呈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投身于乡镇集体经济、他们的风险增大,原农村社区内的保障已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另一种情况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东南沿海一带的城镇和一些大中城市,补充到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中来,为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对待外来劳动人口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各地区都采取了许多有别于本地人口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本地人口(包括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与外来人口在社会地位、劳动就业、经济收益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社会差别,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列痕,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本地人口可以享受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权利,外来人口难以享受,表现出发达地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排它性和区域封闭性。

那么政府的未来政策趋势会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又将怎样的得到解决呢?从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希望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要求政府牵头,统一政令,加大推力,协调方方面面关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具体讲,主要应采取以下具体对策:(1)提高社会保障意识,认清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3)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4)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资金支持。(5)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监督: 1.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是要使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业务管理相分离,政府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二是在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前提下,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并使其协调有效地进行。2.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效率,首先是职能部门转变管理观念和工作作风,真正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3.强化监督机制。(6)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要以社会立法为手段使各项社会保障的运作制度化、规划化,依法强制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但是,这种法律强制须与保险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会保障制度自我良性运行的内在能力,确保新制度健康顺利实施。首先,必须以法律形式来规范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各项保险费缴纳比例和社会保险金给付标准的确定与调整;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的设置、编制、职能、责任与工作程序;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与投资营运的原则和办法;社会保险管理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与开支办法;等等。并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减少各种人为的偏差和主观随意性与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的局限性,避免和克服保障给付中的“恩准”、“恩赐”形式,实现每个农民在社会保障面前的平等与尊严,提高社会保障的权威性。其次,应通过法律规范明确界定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产权归属,即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所有权,属于全体受保人;个人保险基金的所有权,属于受保人本人。并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循社会保险原则,将个人、企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等三个主体和相互关系利益以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利益机制,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自发运转和良性循环。保险金给付与保险费缴纳紧密挂钩,受保人缴纳保费数额多少和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保险金给付的水平与期限,使保险金给付真正反映受保人投保期间的全程贡献和保费缴纳水平。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保险机制,强化受保人的社会保障主体意识,形成吸引和制约企业和个人按时足额缴费的内在动力,从而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常、稳定、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赵新芬: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分析

2、王国奇 新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法理分柝

3、方 菲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4、张立荣、李海华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5、张国海、裴育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理性选择 金融教学与研究,1999

6、马文兴 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7、齐海鹏、付伯颖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1997

8、薛兴利、张晓云、刘桂艳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及几个关系 中国农村经济,1998

9、仵广海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0、辛维举 对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3(6)

11、杨翠迎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胡乐亭 社会保障概论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陈佳贵、王延中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第四篇:从蒙城县政府网站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从蒙城县政府网站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摘要:关于电子政务的热点问题和新闻层出不穷,近期的四川“悬浮视察照”和安徽“图片网页”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关于我国基层政府的的电子政务建设更是问题不少,政府网站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政府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情况。本文主要就我县(安徽省蒙城县)的政府网站建设和其他县级政府的网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优化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安徽蒙城,江苏昆山,甘肃舟曲

目录:

引言: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正文

2011年6月16日,四川凉山自治州会理县政府网站在首页发布的一条题为《会理县高标准建设通乡公路》的新闻中,使用了合成痕迹明显的照片。在该照片中,三位县领导“飘浮”在一条公路的上空,图片说明称这几位领导在“检查新建成的通乡公路”。此新闻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强烈的讨论,被称为“悬浮视察照”。2011年11月28日,有报道称,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政府信息公开网,页面上所有公开信息均打不开,整个网站只有一个页面,是由两张图片拼接而成的。此事引起广大网友热讨论。

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

2.“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

3.“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

4.“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89%。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可以说蒙城县的情况还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我国中部地区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蒙城县政府网页上主要有首页,蒙城名片,蒙城资讯,阳光政府,政府服务,政民互动,招商引资,蒙城论坛,视频新闻九大模块。其中政民互动和蒙城论坛正在建设。 下面我们就剩下的七大模块进行简单分析:

1.首页包括主要是剩下八大模块的缩略版

2.蒙城资讯主要是我闲的时政新闻。

3.阳光政府主要公布的是一些政府信息包括政府领导,公示公告,政务动态,人事任免,招标采购,政策法规,领导讲话,政府文件。

4.政府服务主要内容包括服务个人,服务企业,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下载中心,政策答疑,便民服务。

5.招商引资包括招商动态,招商政策,投资环境,投资指南,招商项目,重点企业,工业园区,重点项目。

6.视频新闻主要内容是蒙城电视台的晚间新闻。

1 / 2

从蒙城县政府网站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综上分析网站各个模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蒙城资讯网站的更新速度对于一个基层政府来说还算是差强人意,主要是内容方面的问题,网站新闻内容过于单调,过于重视政务新闻的公开而社会民生的新闻公开较少,新闻内容较少一般只有300字,且官话较多,可阅读性较差。

2. 阳光政府公布的内容较少,即使公布的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文献,真正有价值的较少,其中政府领导一项为空,领导讲话已经一年多没有更新。

3. 政府服务中行政许可政策答疑绝大多数局室为空

4. 招商引资中招商政策一年多没有更新,投资环境三年多没有更新,投资指南为空,招商项目十个月没有进行更新,项目较少,重点企业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已经三年没有进行过更新。

5. 视频新闻中内容单一,只有蒙城电视台播放的蒙城新闻。

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1.内容单一,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内容甚至三年多没有更新。

2.缺少政务公开,一些公开内容可以说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实质的内容。

3.缺少互动环节,对于政府网站来说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发布政府地方动态,听取民意, 显然这一点我县做的远远不够,民意是政府决策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的重要 日益凸显,网问政应经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充分重视 。我县为农业大县,外出务工者较多,网站的网上办事应该开通提前预约服务,是外出务工 人员能够在办理各项证件时减少等待时间,从而方便外出打工人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 少外出人员不必要的等待,有条件者可以办理邮寄业务,从而使外出务工人员不需要来回奔 波。

4.论坛服务和政民互动两个板块正在建设,说明政府还没有对此方面的重视,政民互动和论坛是政府获取民意的重要来源也是回答人民群众关于政府工作意见的重要途径,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那怕是正在建设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思想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我县和江苏省昆山比较:

昆山的模块内容和我县差别不大知识在细节上有所变化,但就是在细节上我们发现我们和他们的差别:那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问题昆山基本不存在,甚至有好多比我们的建议要做的更好。关于两者的详细差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具体比较。

下面我们在把我县和甘肃舟曲比较,舟曲因为泥石流灾害而让中国知道。舟曲的网站在模块上就没有我县的多,舟曲的网站最早的更新在一个星期以前。其他的问题更是不少。就不在一一详述。

综合分析以上的资料再结合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说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江苏昆山)比较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部地区(安徽蒙城)重视程度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而西部地区比较落后,主要还是跟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

3.电子政务由于是政绩考察的一点(可能是一小点),所以依然有部分政府网站只是流于形式,缺少一些老百姓关心的实质问题比如拆迁安置,人大审议,水价电价的听证。 总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过也可以欣喜的看到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我国的电子政务还是朝着更加完善的一面发展。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蒙城县政府网站》《舟曲县政府网站》《昆山市政府网站》

2 / 2

第五篇:如何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中小企业就其发展而言,还存在一些独特的经营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营决策权和所有权往往统一且高度集中,这样有利于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树立明确的经营目标和体现强烈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二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且比较分散,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尤其是银行贷款难,使得中小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三是经营过程中运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思想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实现通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来对经营者实行监督控制和激励,从而达到保证管理者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的好坏密切相关。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财务人员出身,而且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一些经营者,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现象,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不知道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财务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主要靠经营者的经验判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根据,很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具有家族化的特点,在企业经营初期,企业的关键财务人员往往由企业决策者十分信任亲戚或朋友来担当,这些人的素质很难胜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得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

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这些财务人员在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上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出现。

(四)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相比之下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不够发达,上市门槛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资信度相对较差,导致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能融资且银行对其授信额度受到较大控制。再加上近年来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和中小企业缺乏能够参与的直接金融,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大大高于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所面临融资难、担保难的现状。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不分管理者专业水平差。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于企业的投资者,正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第二,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心头之痛。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一直是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主要因为中小企业自身质素不高,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同时,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体现银行业普遍强化了信贷管理,以规避贷款风险为第一原则,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同等数额上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缺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益驱动。再者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而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抱有尽快收回投资的短期目标,而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同时中小企业投资具有盲目性,投资方向也难以把握。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政府方面,同时也应由政府来实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以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政策,彻底改变由于金融政策缺陷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不公正待遇。

(二)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材料采购、领用、销售建立一套规范体系,形成制度化,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财产进行清查,督促财务人员按照国家税收,财务有关规定正确计提拆旧,计提坏账准备,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资料,为正确进行财务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必须明确企业内部监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保证内部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停留于形式。要健全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保护监管者的合法权益,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管,只有这样,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落到实处。

(三)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二要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主财务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促使中小企业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四)改变理模式,引进科学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必须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要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让财务管理人才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定要摒弃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引进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要大力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要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监督意识,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而培养企业整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改善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不败,促进企业健康持久发展。

(五)提高企业信用等级,拓宽融资渠道,树立新的融资观念

中小企业资难问题表面上看是融资渠道狭窄,深层原因则与企业的信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中小企业在资金筹集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是这些企业平时不注重自身的信用形象,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损坏了自身信用,在社会上的信用度很低,或者这些中小企业

在信贷时找不到合适的担保单位,不能及时足额地筹到资金,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机制,要树立起守信用的意识,把企业信用和产品质量放在同一重要高度来对待。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应从自身找原因,认真对待和提高本企业资信状况,增加企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改革长久以来在社会上留下的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的印象,要认真对待并及时归还银行贷款,为自己的贷款提供真实合法的担保,树立良好的信用状况;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我国中小企业才能拓宽融资渠道,筹集更多的企业急需资金,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中小企业还应积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树立创新观念。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创新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不过,创新也应当与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成长特征等结合起来,只要新的融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它就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说,股市就是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的关键点,因为它可以规范和监督证券交易以协助不同中的小企业直接筹集资金。此外,对一些发展良好且具有高信誉中小企业,可以批准其发行短期债券。再者,对于那些没有资格发行证券的企业来说,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很好的资金来源。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的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才能强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上一篇: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下一篇: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