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现状分析

2022-07-18

第一篇:我国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0物二孙善祥学号:20105174

53【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本质上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世纪。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能动性的最宝贵资源,也是特殊资源。本文通过引用真实数据,揭示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关键词】人力资源 现状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从西方传人中国后,迅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并不断升温。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认识管理思想,对有关人才的重要性、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等方面都有过论述。,“举孝廉”,“科举考试”、“任人唯贤”、“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等。

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所认识和重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从而要求企业领导具有专业的技能。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人员的管理基本上属于人事管理,企业是国家所有,实行职务终身制。到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时间与推广在中国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得到重视。30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发展。

二、人力资源数量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2001-2011年我国人口分别为(单位:万人):1276

27、1284

53、1292

27、12998

8、1307

56、1314

48、1321

29、13280

2、133450、13409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总优势。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按年龄组分,0-14岁2001-2011年人口分别为:287

16、2877

4、285

59、279

47、2650

4、2596

1、25660、2516

6、246

59、22259,比重(%)变化为:22.5、22.

4、22.1、21.

5、

20.3、19.

8、19.4、19.0、18.

5、16.6、16.5。65岁及以上2001-2011年人口分别为906

2、937

7、969

2、98

57、100

55、10

419、106

36、109

56、1130

7、11894,比重(%)变化为:7.1、

7.3、7.

5、7.6、7.

7、7.9、8.

1、8.3、8.

5、8.9、9.1。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另外、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因此,中国人力资源问题在今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质量分析

全国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 :小学2000年、2010年分别为:3570

1、26779,初中2000年、2010年分别为:3396

1、38788,高中和中专2000年、2010年分别为:111

46、14032,大专及以上2000年、2010年分别为:36

11、8930。文盲人口 (万人) 2000年、2010年分别为:850

7、5466,文盲率(%) 2000年、2010年分别为:6.7

2、4.08(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 一般而言,受教育与培训程度的高低可显示工作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高低,任何企业都希望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期望人员能对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事实上,人员受教育程度与培训程度的高低,应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因而,为了达到适才适用的目的,人员素质必须和企业的工作现状相匹配。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总优势,但是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素质堪忧,健康、科学文化等素质待提高。中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 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年。

四、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分析

各地区年末人口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 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0年末分别为(单位:万人):196

2、129

9、719

4、357

4、247

2、437

5、27

47、38

33、230

3、786

9、54

47、59

57、369

3、446

2、958

8、940

5、57

28、6570、104

41、46

10、86

9、288

5、80

45、347

9、460

2、30

1、37

35、2560、56

3、6

33、2185。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以上地区大专及以上2010年末分别为:3149

9、17480、729

6、87

21、1020

8、1196

5、9890、906

7、219

52、108

15、9330、669

7、836

1、68

47、869

4、639

8、9

533、759

5、8

214、597

7、776

8、86

43、667

5、529

2、

577

8、550

7、105

56、7520、86

16、91

52、9152。各地区文盲人口比较,以上地区文盲率(%)分别为:1.70、2.10、2.6

1、2.

13、4.0

7、1.9

3、1.9

2、2.0

6、2.7

4、3.8

1、5.6

2、8.

34、

2.

44、3.

13、4.9

7、4.

25、4.

58、2.6

7、1.9

6、2.7

1、4.0

8、4.30、5.

44、8.7

4、6.0

3、6.0

3、

3.7

4、8.6

9、10.

23、6.

22、2.3(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

经过上述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源东部优势明显,全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另外,还可以看出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集中于中东部,尤其是东部。西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协调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通过鼓励东部地区人力资源输往西部和加大西部人才培养来发展西部的人力资源。

五、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人力资源越来越看重,我们不仅要想办法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更具有竞争力;要研究发展战略,鼓励变革,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等等。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企业的其成长与发展。要让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http:///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C8%CB%BF%DA&channel

第二篇:我国煤炭资源税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摘要:本论文依据我国 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 的决定》,分析煤炭资源税的实施现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资源税 煤炭 现状 发展

我国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 3 位,占全世界煤炭储量的 13.9%,与美国、俄罗斯同为世界上三个煤炭探明可采储量超过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国。同时,我国也是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供给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70%左右。 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于 1984 年,当初设立是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几经调整,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一个税种。最初,主要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2%的利润部分征税。1994 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扩至 7 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全部实行从量计征。2010 年 7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宣布,资源税改革将扩大到整个西部 12 个省区市,对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

计征。目前,国务院于 2011 年 9 月30 日颁布 《国务院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的决定》,该项决定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施行。

1 煤炭资源税的现状

由于煤炭资源产品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发展导致的煤炭使用需求量上升,以及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经济外部性问题不断显现,煤炭资源税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从以下两方面:

1.1 煤炭资源税课税依据有待改革。依据 201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所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纳税人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应缴纳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从量定额征收,使得小煤矿在单位数额的煤炭开采上比大煤矿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型煤矿由于回采率高、安全设施健全、经营成本高等原因,吨煤销售成本较高,而同等煤质,小煤矿由于回采率低、安全设施投入少、管理成本低,其吨煤销售成本仅为 30 元左右,是大煤矿的 44.12%。低廉的成本也使得小煤矿的降价空间很大,因而需求量和销售量都很可观。这对于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行业、培植大煤炭企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家资源煤炭回收率能达到 80%左右,每挖 1 吨煤消耗 1.2 吨-

1.3 吨资源。而今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 30%。占煤矿总数约 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 10%-15%,这意味着每挖 1 吨煤要消耗 5 吨—20 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 1980-2000 年的 20 年间,浪费煤炭资源 280 亿吨。

1.2 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我国 2011 年 11 月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采用从价定率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原油和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均为根据销售额的 5%- 10%征收,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是从量定额征收的,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 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 5 元。目前美国已有 38 个州开征开采税,但由于各州定税权的存在,如俄亥俄州的煤炭税率分别为 9 美分 / 吨,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则分别是 10 美分 / 吨,各州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来深化资源税的引导机制,从而实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配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税税额明显过低,这种较低水平的税额,只部分地反映了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同样地造成了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2 煤炭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我国修订的煤炭资源税会对煤炭的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

首先,提高资源税税额标准后,各地的小煤矿开采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资金实力薄弱的小煤矿将被淘汰出局。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限制小煤窑的生产和发展。这样也可以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抑制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根据我国 2010 年能源发展报告,2009 年第四季度山西省月均煤炭产量达到 6000 万吨以上,较第三季度的 5810 万吨增长 3.3%。山西省已将年产能 30 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整合,矿井数量由2600 座压减至 1053 座。山西省现已形成 4 个年产能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以及 3 个年产能 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2010 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申明在全国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这样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集中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事故死亡率将下降 0.58%;吴吟并称,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加强资源保护能力。

其次,煤炭企业负担加剧。2008 年将增值税从 13%恢复至17% ,我国现在执行的涉及煤炭企业的各种税费近 30 项,煤炭企业除缴纳资源税外,还要缴纳一般性税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业年金以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税费。这些税费大大加剧了企业的负担。

最后,资源税改革加重煤炭企业负担。1994 年资源税暂行条路规定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 5 元,而 2011 年 11 月的修订条例中,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 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

为每吨 0.3- 5元。资源税改革之后,必将进一步加剧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

3 煤炭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这使得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近年来煤炭开采在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甚至人身健康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每年用于煤炭采掘业的抚恤金几乎占到了抚恤金的 70%。德国曾是欧洲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德国经济从煤矿得到不少好处,但矿产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后来政府给煤矿工人提供巨额补贴,让其逐步过渡,最后关闭煤矿,之后德国对资源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这就警示我国煤炭资源税应当能够体现资源自身的价值,应当以足够高的税率来体现这种耗竭性资源的价值,从而尽抑制浪费。

美国的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的税费主要有:所得税、资源使用税、货物离境税、土地资产税、煤田土地租金、生产许可证费、尘肺病基金、矿山废弃土地费、复垦保证金、个别州还征收资源开采附加税。我国目前企业承担的税费项目包括:一般性税种、水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管费、矿管费、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排污费等近 30 项税费,欧美国家煤炭资源税的开征税种以及资源税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完善,我国税费种目和税率都逐渐在向欧美发达国家靠拢。

我国的资源税被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我国现行资源税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完全归中央外,其他的资源税归地方政府所有。这种分配格局尽管促进了地方政府财力有序增长,起到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展了当地经济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其不合理之处,它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由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资源的日益耗竭。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税管理体制应向美国靠拢,除了一般的税费归口至中央外,还应将矿业权使用费、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划分至中央,加强中央对煤炭资源的调控权。

在国家相关资源税费法规的逐步完善的同时,煤炭企业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压缩成本,整合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争取有利政策。

煤炭企业可以对已开采的煤矿进行回采,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可以增加产出。同时,面临增值税和资源税的提高,煤炭企业必然要努力。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 81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 每年我国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 世纪,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 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而北方, 仅占19%。专家指出,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加重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不均衡, 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3、地下水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地下水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 /3, 但近20 年来, 开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质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69个城市中,类水质城市不存在,类水质城市仅有10个, 占4. 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 9%。1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53. 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及质量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匮乏, 还导致地表塌陷, 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4、水资源污染严重, 用水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废水和社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亿立方米,城镇日排污水约为1. 37亿立方米, 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污水处理效率仅为6% 。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 43, 城市供水未入户前就有1 /3漏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从我

国水资源的现状可知,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处于全面告急状态中。因此, 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分别就在一些国家立法和地方法规方面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条款, 但力度不够, 保护水资源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4. 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 9%。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部党组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治水思路。为缓解我国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压力,应把水的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慎重论证重大水资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机制。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m3,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设一个节水型社会。

3、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达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目标。三条调水线路年调水总量约380亿~480亿m3,可基本改变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水利部专门成立了由部长挂帅的南水北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南水北调管理

局。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朱总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确定调水量、对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求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完成了东、中、西线规划的修订,正在抓紧水资源合理配置专题研究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的编制工作。

4、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

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其中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分别治理20万km2和13万km2,建立一批预防和监督区,划定一批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本文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 但关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还未作规定, 如果能使工业企业的中水做到回用, 节约的水资源则是相当可观的。因此, 国家应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水回用加以约束, 具体应包括: 新建项目凡是能够使用中水的应同步规划、审批、设计和施工工, 节水部门在核定用水指标时, 应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证水工程的推广。已建中水设施的单位要确保其正常运行; 要对中水出水水质的监测定期化、制度化; 要求城市草地树木浇灌汽车冲洗等只允许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还应对中水回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对自筹资金建设中水设施的企业, 可优先提供一定的环保项目贷款, 减免重水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统筹规划南北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资源平衡, 就要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调, 从而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减少南方的水害和长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3、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响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资源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要防止水资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为本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迅猛发展, 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以及

各种固废弃物, 其中工业废水是最为严重的危害。近年来, 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不断强化对环境的综合治理, 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因此, 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是保护水源水质、改善环境的必然要求。

4、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开采, 应保持开采和补给平衡。对地下水的开采要做到: 优化开采布局, 划分可采区和禁采区, 严格控制允许开采量; 建立计算机管理模型, 重视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利用雨季的雨水、江河湖泊水、地表水和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补给源; 加强对地下水的资源统一配置、合理利用的科研工作。

5、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奖惩体系 我国多年来在水资源的管理上重开源、轻节流, 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格相对较低, 使得公众对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水意识不强。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奖惩体系, 如对城市生活用水,按每户人口数制定每月标准用水量, 超量用水时, 超过用水的那部分应实行加价收费, 用水量未达到用水标准时, 不足用水的那部分实行奖励; 对农田灌溉用水,采取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投资的形式建滴灌和喷灌系统, 并制定每亩用水标准和奖罚制度等。

结语

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除应当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外, 还应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采取其它的措施加以保护水资源,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1年12月15日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班级 学号:

第四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分析

兰聪,卢佳林,陈景,高育欣

(中建西部建设西南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2) [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建筑垃圾的组分,对比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的现状以及技术;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国内政策、法规;并给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政策;建议 0 前言

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大规模拆建,建筑垃圾的总量持续增加,占城市垃圾的 40% 左右[1],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造成上述状态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统一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经济可行的处置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市郊露天简易填埋或堆放,存量建筑垃圾已达到 100 多亿方。虽然我国建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滞后,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于5%,而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高于 90%,甚至部分达到 97% 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事关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刻不容缓。 1 建筑垃圾来源、分类及组成

据统计,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并施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提出了建筑垃圾的定义,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建筑垃圾的产生主要是在建筑施工阶段以及建筑装饰装修与旧建筑的改建(包括维修,拆除)中产生的,主要分为土地开挖垃圾(俗称渣土,占比最大)和旧建筑物拆除垃圾两大类。其中渣土包括粘土、砂石以及岩石,目前主要用于基坑回填或者生产砂石骨料。渣土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约在 50% 以上;以成都地区为例,渣土内含大量卵石,依靠合理的工艺可用于制备机制砂;部分地区由于地质结构的特征,地基为天然岩石,则回收利用率更高[4]。建筑拆除垃圾还包括各种含有浆体的块状物,如废弃的混凝土块及砖石碎块等,废弃的木制品、旧瓦片、废旧钢材以及玻璃和包装纸等,对其利用采用人工分拣将选走其中有用的钢材、纸、木材等,剩下碎砖瓦块、废砂浆、废混凝土块和废土及其他无用混杂物[5]。建筑垃圾分类方式较多,依据结构形式不同其所产生的种类会有所差别,但成分差别不大。表1为建筑物拆除垃圾废物组成及含量[6]。 表1 建筑物拆除垃圾废物组成及含量 m3/m2 建筑结构 钢筋 混凝土 砖 金属材料 玻璃 木材 合计混凝土结构住宅 0.0117.6010.0705.0002.0008 0.03 0.7142工厂 0.1150.5360.0585.0036.0009 0.03 0.6404办公楼 0.0159.6360.0571.0002.0006 0.03 0.7398学校 0.0135.6670.1029.0003.0008 0.03 0.8045平均 0.013.6100.0723.0011.0008 0.03 0.7274钢结构 0.0210.2107.0585.0036.0009 0.03 0.3247砖结构 0.000.0000.4800.0002.0008 0.20 0.6810 2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已实现建筑垃圾的四化,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2010年,发达国家垃圾资源化产业规模已达到约1.8万亿美元,在随后的30年内,其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仅美国的垃圾资源化产业规模就超过 2400 亿美元,德国约有 200 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年营业额达 23.56 亿美元。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长期国家战略,通过法律保障、政府支持及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实现建筑垃圾的较高的资源化利用率。美国的《超级基金法》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德国的《废物处理法》以及新加坡《绿色宏图 2012 废物减量行动计划》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了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与义务,基本原则为“谁产生谁处理”,明确强调了建筑垃圾分类堆放,为后续处理减轻了压力。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发达国家给予了诸多鼓励性政策支持。企业若要实现特许经营,需从源头上对产生建筑垃圾企业征收税额,实现减量化;同时通过税收减免、处置费补贴等方式支持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进行建筑垃圾处理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在产品需求端,政府通过奖励采购再生产品、绿色产品标识、鼓励政府及建筑企业积极使用再生产品等,拓宽再生产品渠道。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监管方面,资源化利用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从建筑垃圾排放、资源化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等方面均实现全程监管。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已将建筑垃圾处置情况纳入建筑工程验收体系,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般分为三级利用,分别为低级、中级以及高级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化利用集中在低级和中级利用方面,如现场分拣利用、回填等低级资源化利用率占比 55% 左右;用于建筑结构、道路稳定层及制备砖及砌块的再生骨料约占比40%。美国伊利诺伊州建筑材料回收委员会的 William Turley 报告中总结提到美国再生骨料占全部骨料总量的5%。其中再生骨料利用情况可见表2。

表2 美国再生骨料用途及其利用率

项目 道路基层和基础拌制新混凝土拌制沥青混凝土 其他再生骨料利用率(%) 68 6 9 17 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高级利用占比很低,主要受制于技术、投入与有效产量。欧洲部分国家依托于其自有的矿山机械技术基础,形成了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工艺及成套装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位于德国,该厂每小时可生产 1200 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相比与德国,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设备所属功能也更为先进和专业,精细化程度更高。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取决于建筑垃圾的分选精细化程度,分选方式除了常规振动筛分、电磁分选及风选等方式外,还包括可燃物回转式分选、不燃物精细分选、比重差分选,分选的工艺和有效率取决于所选的设备。建筑垃圾利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在试验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和指南,根据规范利用再生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

2.3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建筑垃圾相关的统计制度和办法,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省市的上报相关材料。由于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以及重要数据的缺乏,导致关于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和资源化利用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我国建筑垃圾的产量应该不低于十亿吨数量级。根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度)》显示,我国建筑垃圾 2014年度产生量保守估计已超过 15 亿吨;报告称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建设规模的加大逐年递增。搜狐网收集报道了 2015年建筑垃圾的基本情况,即全国建筑垃圾年产量超过 17.01 亿吨;据统计,建筑拆除垃圾、建筑施工垃圾、建筑装修垃圾产量分别占建筑垃圾总量的 56%,39% 以及1%。

根据中华研普行业调研报告,国内建筑垃圾产量预测图1可知,2015年至 2020年建筑垃圾产量逐年增长,到 2020年时为 39.66 亿吨。

图1 215~202年建筑垃圾产量预测

我国当前全国约有 20 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但产量和质量水平不高、质量稳定性差,工程应用有限。目前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 左右。与韩国相比,其建筑垃圾年产量 6000 多万吨,但有 373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与其相比,我国的建筑垃圾产量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数量相差太大。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存在两方面问题:(1)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偏低,建筑垃圾的处置处于简单和无序化状态。主要是部分城市缺乏长远规划,建设中的设计、施工与拆除行为仍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直接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的产生。再有未对产生的建筑垃圾实施分类、回收和消纳管理,建筑垃圾被随意处置或简单填埋。(2)建筑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在市场条件下难以自发形成产业链,有处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却因缺乏建筑垃圾原材料,面临着无材料来源的生存窘境。我国政府和法律并未规定建筑垃圾生产者具有强制回收或处理建筑垃圾的义务,因此生产者往往将建筑垃圾填埋或倾倒,使得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缺乏生产原材料,导致较多建筑垃圾回收企业处于停产或者亏损状态,制约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之所以步履维艰,既受经济的影响,又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然而这两方面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阻碍相对较小,而真正制约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的最大瓶颈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缺失和不足。建筑废物的资源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和再利用的各个层面,既需要积极的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又需要政府部门管理的协调统一,若没有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则无法对市场和政府行为形成良好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然而这样的分工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易造成职能错位等问题,不利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和实施。

3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

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国家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已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 号),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的要求,以及研究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实施“十城百座”废物处理技术示范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7.6):推广应用绿色建材。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以及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固体废弃物消纳量和建材产品质量。 国家发改委《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第四项:推动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中,第七方面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中第2条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行了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规划。

工信部和住建部也公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征求意见稿),首次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 95% 以上。”2016年12月13日,为促进绿色发展,引导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征求意见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个规范条件确立了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资质,设立了入行的“门槛”,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 95% 以上。 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分析及建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路线图。将 2015年~2020年划分为示范期(2015~2016年)、鼓励推广期(2017~2019年)和强制期(2020年)三个阶段。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布局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所在区域良好的建筑垃圾处理产业扶持政策; (2)公司所在区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及良好的政府关系; (3)所在区域土地资源紧缺、新建填埋场难度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紧迫性高;

(4)所在区域天然砂石资源紧缺且价格较高; (5)所在区域分公司建筑垃圾处理产业有一定基础; (6)当地建筑垃圾产量大及市场竞争小。

政府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引导者也是规则制定者,更是重要参与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泽洲.建筑垃圾量化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王怡洁.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榜样[N].中国建材报,2015.5.18.

[3]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亟待提高,综合利用率不足5%[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nance/ 2015-12/14/c_128528101.htm.2015-12-14.

[4]周文娟,陈家珑,路宏波.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对策[J].建筑技术,2009, 40(8): 741-744.

[5]陈家珑.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R].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01-10.

[6]肖建庄.再生混凝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作者简介]兰聪(1988—),男,硕士,工程师,从事外加剂与预拌混凝土生产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通讯地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青龙管委会青龙大道143 中建商品混凝土眉山新材料有限公司(620866)

第五篇: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何红渠 贺雪迎

1999 年 4 月 20 日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随后华融、东方、长城三家资产管理公司也相继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深化金融改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债转股、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运作手段 ,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

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 ,资本才产生。”并认为 ,资本是一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是通过不断运动 ,不停地吸吮活劳动 ,不停地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为了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暂时性 ,特别强调了资本概念的阶级性含义。但是 ,绝不能由此认为 ,剥削关系和阶级性是资本概念仅有的和完全的内涵。

笔者认为 ,资本自身并不具有阶级性。实际上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并没有否定“生产一般”,以及反映“生产一般”的“资本一般”概念。马克思说“:资本一般 ,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或者说是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笔者认为 ,这里所说的“资本所共有的规定”,就是指任何资本都能够在劳动力的等价交换之后 ,从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来。因此 ,当一定量的价值具有这种特点时 ,它就转化为了资本。不同产权结构的社会 ,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形式虽然不同 ,但对剩余劳动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由此 ,可以认为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但是 ,人们发现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还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都并不是完整的“资本”概念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即物力资本。正如物力资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样 ,人力资本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具体说是知识经济时代才提出的概念。事实上 ,在早期的经济发展中 ,生产技术落后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很接近 ,因而还未形成人力资本的优势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即伴随的技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化 ,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逐渐得以显现并广泛受到理论家的关注。近代经济学家认为 ,资本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未来收益的来源 ,泛指能够赚取收入的一种财富。它既包括体现在物质形式上的物力资本 ,能够赚取利息、利润等非劳动收入 ,也包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 , 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出来的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 ,广义上指的是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 ,在生产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即带来剩余价值 ,因而也是一种资本。狭义上的人力资本则是指劳动者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劳动能力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 ,在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自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倡导人力资本概念以后 ,这一概念虽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至今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力资本被普遍地理解为体现在人的知识、技能、体力、智力、素质等方面的资本 ,被看作是人掌握的知识、技能、体力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的总称。这样的理解 ,很容易使人们把人力资本概念与一般劳动力概念即一般人力资源混淆为一体。笔者认为 ,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的载体 ,但并非所有的人力资源都可成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前面说过 ,人力资本是为了强调人力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 ,因此人力资本是与一般劳动力相对应的概念。一般劳动力是在常规的生产函数中或一般性生产过程中起作用的人力因素 ,而人力资本则是改变了旧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过程 ,使生产可能性曲线迅速向外扩展的人力因素。因此 ,人力资本不应被视为一般劳动力 ,而应被看作是超越一般劳动力的更高层次的或高级的劳动力。

当然 ,人力资本同一般劳动力总是相对而言的 ,在不同国家以及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 ,一般劳动力的素质内容是不相同的 ,所以在不同的国家之间 ,在一国不同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本也是有差别的。总的趋势是 ,人

力资本的素质内容将越来越趋于高级化、现代化 ;同时 ,在一国的一定发展时期 ,一般劳动力的标准又是相对稳定的 ,人力资本的内涵也是相对确定的。

四、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先有人力资本理论 ,后才有人力资源理论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和重点;特别是 ,人 们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 ,已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 ,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又与人力资本紧密相关 ,因

此人们常常将二者混同使用。

事实上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两个既相联系但又不等同的概念。首先 ,其外延不同 ,人力资源是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范畴 ,具有层次性 ,而人力资本则仅仅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正因为如此 ,在一个劳动力众多、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可能会由于其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较低 ,其人力资本的总量也会很贫乏 ,我国的状况就正是如此;其次 ,理论视角不同。人力资本强调投资收益关系 ,它从投入 ———产出的角度

来研究人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注的焦点是收益问题。而人力资源则强调人力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资源性质 ,是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来看待 ,并从人的潜能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研究问题;最后 ,强调重点不同。人力资源强调劳动者的数量 ,即只注重劳动的量 ,而忽视了劳动的非同质性 ,而人力资本却强调劳动的非同质性 ,即劳动力的素质。

·6 · 第 9 期(总第 165 期)

2001 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扭亏解困的战略目标。至 1999 年底四家公司已基本完成了不良资产的审查、接收工作 ,今年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向资产的处置和管理。然而 ,在全力加快资产处置进度的过程中 ,却出现了资产处置任务难以完成 ,处置方式单一 ,处置力度不够 ,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形。这除了缺乏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等外部环境的强有力支持外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公司内部员工素质不高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监控机制所致。建立与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公司人员的现状

1. 现有员工的来源。现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除少部分是从其他部门吸引外来人才外 ,绝大部分是来自原对应的国有银行 ,特别是有些办事处 ,几乎所有人员都来源于此。外来人员也往往是金融的新手 ,公司对其使用也大多是让其从事公司的内部事务性工作 ,这使得资产管理公司所要求的多方面、跨专业的人才不能得到满足 ,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工作需要差距很大。而且很多原银行的信贷人员被转调到资产管理公司后 ,将遇到与他们以前的业务有牵连的不良贷款 ,那么 ,他们处理这些不良贷款的业务方案、与这些贷款的债务人之间的协商结果就必定缺乏独立性、客观性。因为不良资产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信贷人员和借款人之间有很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产生的关系贷款 ,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后难以保证这种私人关系不会衍生出新的道德风险。

2. 公司大部分员工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银行系统因其一直较高的行业比较收入而成为许多人就业的前位选择 ,这无形中使银行系统的员工有一种优越感 ,选调入资产管理公司后 ,这种感觉更是强烈。而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性质却往往要求公司员工作为债权人耐心、细致地与债务人协商 ,解决问题。这与以前在银行工作时的银企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 ,许多员工不愿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式 ,与客户平等协商解决问题。有的办事处甚至利用一些大学金融专业实习生和外聘人员作为业务骨干开展业务 ,这必将对资产管理公司“十年看五年 ,五年看三年”的分阶段工作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的障碍。同时 ,这种养尊处优的位置也使得部分员工产生了排外的心理 ,他们担心有学历有知识的年青人进入公司取代他们的现有职位 ,所以往往是一种严重的排斥心态 ,这会阻碍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纳和运用。

3. 员工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处置不良资产是一项非常艰苦 ,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也是在中国从没有人尝试过的工作 ,工作的复杂性高 ,难度大 ,所以它要求所有员工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实战精神。由于约束激励机制不到位 ,目前的许多工作都是事倍功半 ,浪费严重。许多员工没有一种最起码的责任心 ,日常工作只当做做表面文章 ,加班的时间内也是拖拖拉拉的 ,认为加班既没奖金 ,也没补贴 ,只不过做给领导看而已。待到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便层层推委 ,级级埋怨。例如 ,不良资产的分类分析工作应是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的基础和前提 ,它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效 ,但由于前期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不全 ,使分类分析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在补充修改的过程中 ,虽然补录修改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 ,但许多人意识不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也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致使绝大多数办事处的此项工作都没有按时按质完成。

4. 员工成本意识淡薄 ,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与总公司“千方百计提高回收率 ,千方百计降低处置成本”的经营工作总方针相违背。

二、对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现状的原因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现有状况 ,既有其员工本身的素质原因 ,也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方面的原因。

1. 公司部分员工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工作性质、职能和要求而转变。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是时间

紧 ,任务重 ,难度大 ,这就要求员工不能象以前在银行一样轻松和自由 ,他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应该形成一种职业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但大多数员工从观念和行为上都缺乏对新工作的适应性。

2. 公司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有些办事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寥寥无几 ,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模式却需要员工具备多技术、多专长、多领域的组合性能力结构 ,公司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严重不合要求。资产管理公司比投资银行业务内容更为复杂 ,操作难度更大 ,因此 ,吸收和培养一大批精通经济管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业务骨干 ,是资产管理公司成败的关键。同时 ,一些员工严重的排外心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公司对人才的引进。

3. 除了公司员工本身的原因外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应是其体制上的重要原因。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解决委托 —代理问题为目标的企业权利结构 ,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协调好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一种以国家为所有者 ,员工为经营者的国有金融机构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利益相关主体。在资产管理公司内部 ,所有者(国家) 关心的是不良资产回收率的最大化 ,而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却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正是由于存在着追求目标上的差异性 ,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 ,极易造成经营者过度的在职消费 ,不尽职守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目前的资产

·7 · 《技术经济》 第 9 期(总第 165 期)

2001 年

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之“管见”

安徽省蚌埠高等专科学校马列室 李媛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全球性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 ,多国公司不断涌现 ,企业重组、流程再造 ,收购兼并等机制不断涌现 ,技术更新突飞猛进 ,管理模式变化异常。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 ,人才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企业决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考虑人力资源问题 ,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们将会清楚地看到在国际范围竞争中 ,人力资源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 ,必然带来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人才流动趋向全球化 ,职业选择面拓宽 ,从而使人才竞争日趋剧烈。

加入 WTO 以后 ,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将更加密切 ,中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潮流之外 ,对我们整个市场冲击最大的 ,将不是我们的产品 ,而是人才 ,因此 ,我们的企业必须重新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战略。由于企业的主体是人 ,所以成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理所当然的就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

一、发现、选好人才

企业获得人才的渠道无非两条:外部选聘和内部提升。对于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而言 ,通过不同方式选聘的效果差别不大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择优录用。如果企业准备选聘优秀的管理人才 ,由于管理工作本

管理公司正是缺乏这种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有机结合的合理的治理结构。

三、对策研究

1. 公司各级领导应选聘精力充沛、责任心强、具有创新勇气的年轻化、专业化人才 ,同时应挑选具有独特技术的合适人选进入管理层。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是在进行公司重组 ,努力回收贷款 ,而不是在发放贷款 ,因此公司领导层需要具有连续性。在我国 ,每隔两三年时间省市级金融机构的高层领导就会易地轮换 ,各机构将重新组建新的高层管理集体。这种习惯性做法不利于建立程序化操作模式 ,以及制定长期性政策和战略决策。

2. 公司各地办事处的领导应有选择公司员工的自主权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同级银行随意转调过来的人

员 ,改变目前公司领导无用人自主权的状况。在人员的选聘方面 ,要建立人员的选择标准 ,其中经验、技术和道德表现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培训应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手段。公司业务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相关法律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知识的人才 ,而公司现有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原国有银行 ,并不具备处理大量资产管理业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因此 ,抓紧时间开展对现有员工的知识能力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完善和健全对公司员工的激励制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其中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人类较高层的需要。因此 ,应设计包括经济利益、职位升迁、事业成长等一系列具有个人激励效应在内的激励机制 ,也可将员工风险抵押经营、员工持股以及高层管理者股票期权等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有效激励模式引入到激励体系中来。

5. 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机制。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 ,也要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加强内部监控 ,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应按现代企业理论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从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 ,资产管理公司与员工有着不同利益 ,所以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解决两者间利益目标非相关性歧异的问题。与上述激励机制相配合 ,可建立较为完善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如可通过职业市场的人才竞争、内部低位人员取代高位人员等办法 ,实行人员的优胜劣汰 ,加大在职在位员工的职业竞争压力;第二 ,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公司各项业务和各个工作岗位的制度管理体系 ,形成全面的制度规范 ,如请示报告制度、业务授权制度、督查制度、财务审计制度、业务审批制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所有制度都要充分体现相互制约 ,相互制衡的原则 ,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的观念 ,同时从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到各级主任、高级经理、业务经理 ,在决策和处理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中 ,层层都要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制度 ,杜绝大案要案的发生;第三 ,从严内部监控 ,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要迅速组建一支人员精干 ,业务熟练 ,为政清廉的审计监察队伍 ,加强对公司重大业务活动的审计监察。对关键工作岗位人员实行定期经济责任审计 ,重点防范处置资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在制度中应明确对审计部门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授权 ,以保证审计人员审计的权威性和内部审计的约束力。

6. 注重吸引和重用高层次人才。第一 ,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创新性强 ,要求在公司内部集聚较多的人才。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上 ,从事过此类业务的人才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 ,除了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还一定要大力吸收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以求在短时期内尽快适应业务需要;第二 ,在目前人才较为缺乏的条件下可实行分包的业务运作模式 ,如对于部分偏远地区的项目 ,可出包给当地银行去做 ,他们不但地理条件上占优势 ,而且比公司人员更了解当地企业情况 ,有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

上一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下一篇:挽回前男友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