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2022-07-18

第一篇: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

一、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精查储量少,用于规模建设的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现有生产矿井后备资源不足。按目前开采水平,世界煤炭剩余储量可供开采192年,而我国仅可供开采110年。

我国含煤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成煤时期长,煤炭形成环境与后期变化呈现复杂多样,在煤层及其围岩中共生和伴生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

在煤田勘探中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基本都没有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因为缺少煤炭共伴生资源的探明储量,所以难以对煤炭资源的综 1 合利用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基本情况是:已利用量和共伴生资源拥有量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探明储量丰富,但煤矿生产的硫铁矿石主要用于化肥工业,但产量较少,与资源拥有量很不相称。二是煤层中的高岭土的分布广、储量大、质量高,有一部分高岭土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但我国高岭土的年产量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三是我国硅藻土总储量为8.8亿吨,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云南。云南的硅藻土主要赋存于煤或褐煤产地。目前我国硅藻土的产量低,仅为世界的百分之几,品种少且多为低档产品。四是石煤远景储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江南,且石煤中还有矾、钼等60多种元素。目前我国石煤中钒的开发量仅占资源拥有量的极少部分,开发利用量与还富的石煤资源极不相称。五是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其分布结构与煤炭资源分布基本一致。从80年代开始,我国煤矿瓦斯的抽放由单纯的生产安全型发展到抽放利用型。与此同时,解决了均衡抽放、储用平衡、计量、灶具等技术问题。瓦斯的利用量逐年增加。

二、煤炭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尤其对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开发和利用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共伴生矿物利用率现状无从考证,综合利用技术尚未完全过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些共伴生矿物还无法进行大规模具有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综合利用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

(二)、原煤入洗率低。

由于我国一直都是以销售原煤为主,这种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使得我国原煤入洗比重相对很低。目前我国原煤入洗率在24%以下,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是最低的。据调查,美国的原煤入洗率为55%、德国为95%、澳大利亚为75%、波兰为50%、俄罗斯为60%、英国为75%、日本为100%。

(三)、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在煤炭开发利用中,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矿区开采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量堆积的矸石山、煤炭自燃以及废污水的排放等正在严重破坏着矿区的生态环境。

三、煤炭资源利用对策及前景

(一) 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煤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来说尤其重要,起了顶梁柱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两大问题需要重视,一是煤的清洁利用,二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其中煤的清洁利用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80%以上的发电量来自火电。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燃煤排放二氧化碳51.4亿吨。在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一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万吨。最近几年,我国依靠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每年都能减排二氧化碳几千万吨。

根据我国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风电、光伏、光热、生物 质

3 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减排佔总减排量的12%左右,而提高燃煤发电效率能实现15%的减排。

目前提高燃煤发电率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参数。如亚临界的发电效率在38%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超临界能达到44%。在欧洲,最先进的技术能把发电效率提高到50%。倪维斗表示,经过科学研究把温度和压力再提高,优化运行,中国的燃煤发电率还有潜力可挖。

最近几年我国实行“上大压小”的政策,2009年全国平均煤耗达到342克标准煤/度电,已经低于美国350克/度电的标准。而华能、大唐等大型企业甚至已经降低到320多克/度电。根据有关规划,2020年我国的平均燃煤单位能耗计划降低到320克/度电。

(二)多联产技术综合应用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加上多联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煤技术,它在燃烧前先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物,常规污染少,效率高,有利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能同时生产甲醇、尿素等化工产品等等。

而煤作为一种多元素的能源,很多专家都认为将其一股脑烧掉相当可惜。把发电和化工结合起来,发展以气化为基础的IGCC多联产,对煤加以综合利用。

多联产的原理很简单,将煤气化后先通过一个反应器做化工产品,剩下尾气再去燃烧发电。多联产相当于把化工和发电两个过程耦合起来,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15%,同时,化工产品增值量比较大,并且能够实现调峰。据悉,煤的气化系统很贵,如果能实现

4 化工和发电相互调整,气化系统就能始终稳定运行,降低发电成本。

多联产的概念被很多国内外专家所认可。而对于中国这样的煤炭大国,其意义尤为特殊。

综合利用示意图

5 国际上,美国还只有IGCC和制氢的联产,真正用煤制化工产品,并且实现IGCC发电的,山东兖矿集团算全球第一个。该装置是一台小规模的多联产示范装置,以甲醇为主发电为辅——20万吨甲醇辅以8万千瓦的发电,已经稳定运行了3年,经济性和二氧化碳减排效果都很好,目前正在准备发展第二代装置,进一步提高效率。

碳捕集与封存(CCS)中二氧化碳的捕捉是最昂贵的环节。但在我国,煤化工中已经存在大量容易收集的纯二氧化碳,如我国目前甲醇用量1200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碳3000万吨。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将来可以用作燃料,需求量很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还将增加。

我国现在的化肥系统40年如一日没有变化,主要就是尿素加合成氨,导致田间的过度施肥成为我国一大污染源,同时耗费了大量能源。如果发展新的肥料体系,如草酸铵等都含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更多地利用二氧化碳。这样上游发电和化工结合,下游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利用二氧化碳,便能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减排二氧化碳。

第二篇: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 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 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 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 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 11.60%。我国煤炭 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11%。建 国以来, 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 70%以上。 据有关部门 预测,到 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 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 7.85 亿吨标准煤(折合 11 亿吨原煤),仍占 63.8%。专家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 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 12-13 亿以上,其中 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各地区情况来看, 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源 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行 业特征, 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 放量的 50%。 1[2]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 1t 煤造成的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 61 元,保守估算,1978~2004 年全省产原煤 70 亿 t,生态环境损失约 5000 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 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严重的煤炭环境问 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 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 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 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形 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将 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 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 经济性。 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 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 发挥相结合, 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 坚持上大、 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 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 2600 座减少到 1053 座, 企业主体由 2200 多个减少到 130 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 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留的 1053 座 煤矿中,国有占 20%,民营占 30%,混合所有制占 50%;进入 2009 年 11 月, 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 6100 万吨。 我国煤炭物流 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部 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巨 大。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多数煤炭企 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 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 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企业自 身承担的。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装备、 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②煤炭物流市场混乱。我国煤炭物流 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层层盘剥,交 易成本过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 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流通 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③煤炭 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调查表明,我国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 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 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因此,设立煤 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快 发展外部配送。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 销售也要 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库的问 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 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 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经 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 传统 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煤炭客户(特 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有各自的 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 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这些机构虽然发挥了 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二是资金 占用量大。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企业按 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间难 以调节余缺。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既占用了大 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本增加。 可行性。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 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制 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政策 都可由其落实和体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正常地发展。第二,对资源地与市场而 言,可以 通过供应链与两者建立牢固的联系。由于煤炭配送中心介于市场和资 源之间,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将更有稳固市场地们,所以组建配 送中心将是两者的积极选择。第三,对运输企业而言,融入煤炭配送中心,不但 可以借助配送中心的信息优势,使其运输能力得以最大化,还能够能获得稳定的 货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及分析研究

我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都赋存有煤炭资源,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煤炭品种齐全,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65%,非炼焦煤类占72.35%,前者包 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 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 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 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 %。 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

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广西合山、四川上寺等地的晚二叠纪煤层属浅海相沉积煤,硫分可高达6%~10%以上。

据统计,中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占探明储量的43.5%以上,大于4%的高硫煤仅为2.28%。

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疏煤,低灰和低硫煤很少。 炼焦用煤的灰分一般都在20%以上;硫分含量大于2%的炼焦用煤占20%以上。中国炼焦用煤的另一大特点是:硫分越高,煤 的动结性往往越强,其可选性一般较差。

中国褐煤多属老年褐煤。褐煤灰分一般为20%~30%。东北地区褐煤硫分多在1%以下,广东、广西、云南褐煤硫分相对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20%,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kg。

中国烟煤的最大特点是低灰、低硫;原煤灰分大都低于15%,硫分小于1%。部分煤田,如神府、东胜煤田,原煤灰分仅为3%一5%,被誉为天然精煤。烟煤的第二个特点是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一般在40%以上,因此中国烟煤大多为优质动力煤。中国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其灰分大多为15%-30%,流分在1.5%-5%之间。贫煤经洗选后,可作为很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中国典型的无烟煤和老年无烟煤较少,大多为三号年轻无烟煤,其主要特点是,灰分和硫分均较高,大多为中灰、中硫、中等发热量、高灰熔点,主要用作动力用煤,部分可作气化原料煤。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中国煤炭资源在储量、勘探程度、地理分布、煤种及煤质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1)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回采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2)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3)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不理想。

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4)条件简单,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

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第三篇:我国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

摘 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煤炭领域也在快速发展,煤炭内外贸巨大的交易量致使煤炭产品的品质成了交易的关键。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煤炭检测方面的制度,并对煤炭检测制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标准化;煤炭检测;发展需求

我们国家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厚,是中国能源矿产资源中重要的一个,跟其他国家相比能源消耗量占25%,尤其是近几年,能明显看到煤炭的销售额度攀升很快,大规模的被运用到发电、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由于煤碳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而导致使煤炭产品的品质出现了问题,这就更加突出了煤炭行业审核检验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相关的质检人员经过长时间对煤炭资源种类的研究检测分析,充分对煤炭质量、煤质测量设备和编制修订进行了严格审查,认真执行好本职工作,使我国煤炭检测一直处于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状态,为煤炭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以下是对我国煤炭检测以及未来趋势动向做出一定的说明,希望能够给煤碳检测人员带来帮助。

1 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

1.1 标准的发展

煤炭的开发和生产都必须要有相关的检测程序,检测程序也必须要正规合法,合理的管制体系是发展现代化生产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我国煤炭检测合理化发展大体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初始期、发展中和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下面是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具体说明:

1.1.1 初始期:指的是20世纪60到70年代之间所出现的最初的检测规定,由于当时只是刚刚认识到应该有这方面的规定,所以规定的内容条例也就很简单。

1.1.2 发展中:指的是20世纪70到80年代之间的一段发展过程,在这一段过程中大量制定了相关准则,大概有四十多款条例规定,这一时期也就很好的为我国煤炭从采样到制样再到化验,制定了一套比较正规的测量流程标准。

1.1.3 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慢慢流行于全球化发展过程,在我们国家煤炭行业的不断进步中,使得煤炭行业渐渐趋于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行列,慢慢的往全球化检测标准靠近,以国际标准定为本国的发展前进的方向,并且不断的策划制订了适合于我国的煤炭方面的监察管制系统,逐步接近国际化准则,全面配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修改制订方案,与此同时还踊跃的研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不完全的规则制定。直至2005年期间,国家就煤炭行业的质检规定达到56项规定,基本规定有30多项。而这也让我国在煤炭事业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数量远远多于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专业水平也不低于国际标准化组织,个别的标准化制定跟别国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已经属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固体矿物燃料技术委员会(ISO/TC27)国内归口单位,从五十年代初期就从事煤炭检验和相关规定的制订修订以及煤炭检测设备的审定工作。一直代表我国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举办的活动,每隔两年让专业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举行的会议,紧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步伐,及时抓住细微改变,积极踊跃的更加仔细的融入到国际标准制订修订的事务里去,如此会给我们国家的煤炭事业更好的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标准的宣贯和实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需要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正确合理的标准化规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能够没有的基本原则,规定是树立于每个国家的一杆秤,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现代社会需要标准,有了明确的标准规定才能使一系列的工作、活动、生活正常稳定的运转,而且标准化的规定也是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批准认可的。

标准的本身不会带来利益,可是它却能使效益最大化,能增强工作效率,让商品的开发生产合理可靠。我国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时间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加强标准的宣贯力度,归根结底就是想让标准的宣贯体系具体到每一个岗位,深入到每一个角落,让履行标准的人们清楚知道标准的指示,控制标准的修订变更和方向。

标准与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一旦在煤炭交易合同中加入实行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就属于这份合同中牢不可破必须遵守的规定,能够在贸易过程中避免很多风险和问题。我们都知道,煤炭的交易规模、数量以及金额都是非常巨大的,合同中所设立的指数、规格以及标准都是导致交易能否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合同的设立不光是属于牵制双方的法律依据,它所需的技术要求比较多,并且还会直接左右交易的效益。因此,必须要全面理解以及做到能熟练运用标准的内容,然后将标准内容融入到合同条款交易过程中,这也是煤炭交易中使用技术手段的战略部署。因此标准的宣贯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需要煤炭行业人员足够的重视,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从而让标准得以较有利的为人们服务。

2 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的发展和展望

2.1 与国际接轨,规范运行

如今我国已成功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行列,这也使煤炭的进出口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也一定要加强煤炭质量的监管,使我们国家输出的产品得到保证和认可,监管的效率要跟得上国际的脚步和标准。我国现在拥有相当多的煤质检测实验室,可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各个检验部门缺乏沟通和探讨,煤炭检测也需要一定的改革创新,从而更好的提高检验品质。为了让煤炭检验充分的具有正规化和国际化的标准,重点要从第三方检验抓起,所谓第三方是指置身于买卖利益关系之外独立的机构或人员,我们要使其在煤炭贸易中占据决定性地位,为了煤炭贸易的有利发展在买方与买方中间起到公正权威的作用。

2.2 发展自动化仪器

有了科学的标准和技术人才,还需要有科学与自动化相结合的仪器设备。煤炭检测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国家煤检中心,从20世纪70年起开始进行煤炭分析试验方法及其仪器的标准化工作,煤质分析专用仪器设备与煤炭分析标准方法密不可分,仪器是为方法服务的,是实现方法的必要设备。煤炭检测方法和专用仪器应相互结合,希望各煤质分析专用仪器生产厂商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让生产和使用部门共同来提高仪器质量,更好地为煤炭检测标准化服务。将煤质分析仪器及其标准化工作与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给我国的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工作带来更好的发展,促使煤质分析化学或物理方法逐步走向仪器化、自动化,从而提高我国煤炭检测的技术水平。

2.3 进一步研制煤质分析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作为物理和化学测量的一种量值作为参考基准,在国内外分析检测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不断有相关的政策出台。我国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发展。近20年来,已有近6000种标准样品和标准物质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市场。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煤检中心开始研制煤炭分析标准物质,到目前为止,已研制出30多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其中煤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分析标准13种,煤中砷、磷、氯、氟分析标准物质9种,煤的哈氏可磨性标准物质一套4种,煤灰熔融性标准物质1种,煤灰成分分析标准物质6种,现已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标准物质在煤质分析中是不可缺少的,多年来它们在煤质分析中起到了量值传递的作用,确保了煤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随着在线煤质分析仪器的发展,研制生产在线分析仪专用标准样品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特低硫标准物质等这些标准物质是目前市场所急需的。

2.4 进一步提高煤炭分析实验室水平

一个实验室的好与不好,主要看其具备的能力。近年来,国际上很重视实验室的能力。从认证和认可的不同点可以看出,认证是第三方机构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的保证(即合格证书),认可是权威机构对某一机构或某一个人有能力执行特定任务的正式承认。所以实验室认可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认可,近年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CNAS很重视实验室的能力,已经连续多年委托国家煤检中心代表CNAS组织全国性煤炭分析实验室的能力验证。一个实验室如果不与外界交流,就不能很好提高实验室的能力。要证实一个实验室具备足够的能力水平,需要多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只有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才能找出实验室的自身问题。目前CMA计量认证也特别重视各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的结果。

根据CNAS的要求,以及各实验室越来越规范的管理,大家对参加能力验证的认识也越来越高,2003年参加实验室只有30多家,到2013年参加实验室达到249家,能力验证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被广大实验室所接受,因为比对性的能力验证是一项国际通则,它是证明实验室执行标准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的一种方法。以后每年都会组织展开全国性的能力验证工作,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和报名。只有通过技术交流、能力验证等交流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广大煤质分析实验室的能力。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工作对煤炭市场贸易和煤炭质量的监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标准化工作,提高煤炭检验实验室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规范市场,为市场服务,促进煤炭贸易公平公正和煤炭、电力、冶金等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炭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加强煤炭的监管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尽管我国如今的检测技术有着明显的进步,可是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市场经济需要煤检专业人员不断研究出更高效的检测方法。对于相关的检测人员也需要加强标准方面的学习,提升工作水平和检测技能,确保煤炭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平时多多积累经验,为我国煤炭检测未来的发展尽出自己的一份力,从而更好的推动煤炭检测工作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英.浅析标准物质煤炭检验中的应用与探讨[J].科技风,2012(10).

[2]吴雪,张太平,吴汉炯.煤的工业分析方法及其测定仪器的发展[J].煤质技术,2008(05).

[3]王龙,李现红,徐阳.煤质分析仪器及其计量标准研究现状[J].工业计量,2012(S2).

[4]苏彩珠,陈晓翔,黄文志,蔡英俊,郑淑云.应用NIRS分析技术快速检测煤炭质量[J].检验检疫科学,2007(06).

[5]李刚.煤炭含量智能化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

[6]张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9.

[7]肖锋.基于偏最小二乘的近红外煤质分析[D].浙江大学,2013.

[8]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第四篇:浅析2014年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报告大厅摘要: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环保压力增大、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以及煤炭价格低迷。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环保压力增大、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以及煤炭价格低迷。虽然当前市场的“复苏”行情给整个行业带来些许希望,但在抑制产能过剩毫无起色的背景下,业内预计煤炭价格今年仍将低位弱势运行。煤炭“黄金十年”的终结倒逼煤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2014年,将有哪些大事影响煤炭市场,以下进行简要展望。

行业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2013年煤炭市场化取得显著进展的情况下,2014年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有望进一步完善。

煤炭资源税征收方式改革有望启动。2012年以来,随着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快速转变,煤炭资源税改革时机相对成熟。但此时有关方面又担心资源税改增加煤企负担,因此,即便早已箭在弦上却迟迟不发。2013年11月国办下发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2013年年底前,要对重点产煤省份煤炭行业收费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并落实到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在清理整顿涉煤收费基金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从各方面消息来看,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已经势在必行,2014年实施从价计征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在煤价处于低位时推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比较容易,但目前煤炭行业低迷,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开始亏损,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对一些煤炭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山西、内蒙古这两个产煤大省来看,目前吨煤附加的各种税费基金都在100元以上,如果实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吨煤附加费用可能再增加5元至10元,这将进一步增加煤炭生产成本。

根据粗略统计,如果清理相关收费能够切实得到落实,2014年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来说影响不会太大。但是,201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恐怕会下降,受此影响,煤炭等产业的产能过剩会更加严重,煤炭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加艰难的处境。不难看出,中央政策方向是一边清理收费基金,一边推进资源税改,促进资源税改革平稳过渡。

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或将出台。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曾拿出《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由于存在限制煤炭进口之嫌,遭到用煤企业和贸易商激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目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研究《中国商品煤质量评价指南》,相信在2014年还会有相应的限制劣质煤使用的政策出台。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大气环境快速恶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而燃煤被一致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被认为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和措施之一。9月份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止行动计划》提出“禁止进口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研究出台煤炭质量管理办法。” 11月份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再次提出“按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研究制订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

另外,由于雾霾已经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大气环境引发的关注日益升温,新一年,碳税和环境税或将再度引发各界热议,其启动实施步伐也将加快。

煤炭需求或微增长

2013年下半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煤炭需求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仍将是决定煤炭需求的基础。

预计2014年GDP增速将继续保持在7.5%左右。一方面经济增速难以明显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短期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出口增速再度回升难度较大,而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速同样乏力。另一方面,宏观政策将努力保障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为了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保持稳定,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支持力度,最终促使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各方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因此,从经济发展形势来看,2014年煤炭需求具备继续小幅增长的基础。

通过对20多年来下游产品产量增速与GDP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目前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对2014年主要煤炭下游产品产量增速做出以下预测:预测发电量增速处于5-7%的概率较大,粗钢产量增速处于6-8%的概率较大,水泥产量增速处于7-9%的概率较大,合成氨产量增速处于 3-5%的概率较大。

火电发电量及发电耗煤方面,受2013年水电出力受阻和水电装机快速增长两方面因素影响,2014年水电出力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较大,再加上核电、风电、光伏等其他电源装机快速增长以及各地纷纷加大控煤力度,如果总发电量增长5-7%,火电发电量增幅很可能不足3%,发电耗煤增加量可能不足 5000万吨。其他行业用煤方面,受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加大,单位能耗不断下降,预计这些行业煤炭需求增幅将普遍低于产品产量增幅。

煤炭运输瓶颈犹在

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生产力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而煤炭需求旺盛的地区集中在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

在煤炭市场“黄金十年“中,铁路运费上涨带来的煤炭成本增加主要由下游用户承担,但随着煤炭产能的大量释放和进口煤的逐年增多,煤炭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

据来自太原路局的消息,2013年,大秦线约完成发运量4.452亿吨,同比增长2000万吨,按4.5亿吨计划亏480万吨。据铁路部门的计划,2014年,大秦线运量目标锁定在4.6亿吨,比2013年实际完成数增运1480万吨,比2013年计划4.5亿吨增加1000万吨。在下游煤炭需求持续增长,北方运煤码头运能增加的情况下,大秦线运输能力明显不足,铁路瓶颈再次显现。

环渤海港口运量提高受制于铁路运输和下游需求。2013年,电力企业的刚性需求仍然支撑了沿海地区煤炭需求总量,保证了北方运煤港口煤炭吞吐量将同比增长4500万吨左右。2014年,在需求增量不大、铁路瓶颈仍在的情况下,环渤海各港口之间对有限货源、运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2015年蒙冀铁路正式通车前,环渤海港口的运输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秦皇岛港、唐山港仍主要依靠大秦线供应煤炭。

2014年,大秦线新增能力太少,且迁曹线曹北-曹西段的复线建设和滦南-京唐港段机头机车调配问题将分别制约曹妃甸港和京唐港的运输增量,因此,大秦线新增货源向唐山港方向分流的数量有限。

此外,华中和华南的几条煤运通道预计今年9月份才能通车,因此今年有效铁路运能增长尚不大。据分析,铁路运输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将有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铁路运力交易市场,健全运力监管,减少铁路运输中的寻租行为,从而减少煤炭流通成本,使原来隐性的寻租费用变成显性的价格传导,煤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总体来说,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对煤炭行业是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

综合分析,2014年,北方港口能力增速高于下游煤炭需求增速,码头能力释放较铁路运能略显超前。而内外贸煤炭价格差成为决定北方煤炭发运港口发运数量增幅的关键因素。

在铁路运量难以满足用户要求,以及国内煤炭价格略高的情况下,用户纷纷将新增需求瞄准进口煤炭,大量增加进口,以遏制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并补充货源的不足。随着煤炭进口数量超常增长,进口煤炭的流向和消费布局从以前的两广地区,向北扩展到上海、山东、东北,向西进入华中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及安徽。进口煤用户也有贸易商扩展到煤炭企业、电力企业等。2014年,进口煤冲击不仅影响沿海地区,而且华中地区煤炭市场影响较大。通过内外煤并举,增加进口渠道等方式,满足用户的用煤需求,预计华东、华南地区用煤不会紧张。

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特征明显

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或将超过3.2亿吨,同比增幅约为11%。自从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已经连续5年实现大幅或较大幅度增长,年增幅分别为225%、39.3%、20.4%、29.7%和10.9%。毫无疑问,我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我国国内煤炭市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

正因为国内外煤炭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日趋一体化,2014年我国煤炭进口既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也不大可能出现明显下降。

我国煤炭进口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于煤价快速下滑,而国际海运费出现恢复性上涨,部分远距离的海运煤炭竞争力明显下降;其次,由于2012年以来国内外煤价持续下滑,全球煤炭行业投资普遍降温,新增产能增长放缓;再次,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煤炭进口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因此,综合来看,如果2014年国内外煤价不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进口量很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事实上,即便国内外煤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我国煤炭产能会很快释放,从而填补需求缺口,煤炭进口量也还是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进口也不大可能显著下降。在国内煤价经过快速反弹之后,到了2013年年底,国内外煤市已经重新趋于平衡。作为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如果中国煤炭进口量显著下降,其结果必是国内煤价回升,国际煤价将进一步回落,最终受价差影响,我国煤炭进口还是会再度回升。从下游用户进口煤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沿海地区对进口煤已经有了一定依赖,部分进口煤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与此同时,国内用煤大户还在不断将更多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做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增加煤炭进口。另外,我国煤炭进口市场竞争度较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国内外存在价差,我国煤炭进口就会持续。

2013年,由于国内煤炭市场长时间弱势运行,再加上煤炭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很长时间内下游用户采购积极性普遍不高,煤炭企业销售难度加大,部分企业纷纷停产、减产,煤炭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2013年三季度煤价整体出现恢复性上涨之后,煤炭企业的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停产、减产企业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快速提高。

进入2014年,随着煤炭需求继续小幅回升,如果煤炭进口不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下游用煤企业对国内煤炭的采购需求势必会逐步增加。在既有煤炭产能充足的情况下,国内原煤产量势必会逐步回升。

另外,除了既有产能之外,还有新增煤炭产能等待产量释放。2011年之前,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长期保持在20%以上,即便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急剧降温,2012年和2013年1-11月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仍然分别增长了7.7%和1.1%。而煤炭行业投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型煤炭企业的新建矿井,另一方面则是大型煤炭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小煤炭企业之后,进行的扩能和技改投资。在价格出现回升的情况下,随着需求小幅增加,预计2014年新增产能产量释放将会加快。

综合来看,2014年国内煤炭产能仍然较为充足,随着煤价回升和需求形势进一步好转,煤炭产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煤炭产量将逐步回升。

煤炭价格将呈牛皮震荡走势

2014年伊始,国内动力煤市场便以“跌势”开局。日前,神华集团公布的最新报价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季度长协价格为590元/吨,月度长协煤和现货价格均为614元/吨。其中,现货价格较前一期下跌了17元/吨,跌幅达2.69%。

据悉,虽然目前中煤集团的煤电合同谈判还未展开,但也给出了一月份长协价。其中,5500大卡动力煤FOB秦皇岛港报价为590元/吨,较上周现货市场报价低41元/吨,跌幅达6.49%。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大集团给出的长协煤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市场造成了强烈的下跌预期。此轮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煤电订货会结束,大型煤企人为制造的峰值效应也逐渐淡出,导致煤价重新回归市场。

煤炭行业专家指出,动力煤龙头企业神华、中煤拟采用月度调整的模式,计价基准将参照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月度均价 ,对煤炭价格将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避免出现2013年暴涨暴跌的局面。

相对于近几年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大力推进,电力体制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然而随着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的出现,电力改革滞后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也有专家认为,电价下调在理论上成立,但2014年年初,按照煤电联动机制下调电价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2013年9月,上网电价已经进行过调整,再度下调势必引起火电企业的不满。同时,当前在全国治理雾霾的环保压力下,电厂在脱硫脱硝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增加,煤电联动很可能让道环保。

在煤电联动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将通过更多使用进口煤等方法进一步降低煤炭使用成本,在国内外煤炭市场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国内煤炭市场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同时,煤炭价格的下跌,使得很多中小型煤矿停产减产,在2013年5月份开始,鄂尔多斯地区煤矿出现大面积停产、减产 ,并且持续到现在仍有很多煤矿未复产;煤炭价格的下跌,也挤出很多煤炭贸易商,减少煤炭物流中间环节,更多资源涌向大型企业。

2014年煤炭需求有望继续小幅增长,但由于国内煤炭产能较为充足,煤炭价格很难再现持续上涨。受需求季节性变化、煤炭行业相关政策调整、节能环保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内外煤市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2014年国内煤价有望整体呈现震荡走势。

第五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思考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竞争的理论证明:谁具有了人才优势,谁就具有了开展的主动权。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开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煤炭形势看好,煤炭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现代煤炭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极不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使煤炭企业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职工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工或临时工,其素质较低;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甚至个别企业出现断层;传统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体制,致使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呆板,缺乏弹性,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滞后。

1.1煤炭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成当务之急

据了解,国有煤炭企业职工中,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18.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4%,大大低于全国职工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正是因为“人”的问题,使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经营效果普遍难称人意,而且这也是直接造成煤炭企业,无法真正应对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1.2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随着煤炭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减人提效的进程不断推进,人员流动的频率和数量显著增加。

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后继乏人。许多企业在使用人才上缺乏规划性,有空缺就急补,没有长远性,缺乏后备人才。前几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和高风险性,导致人才流失较多;高校人才招生规模的大幅降低,致使大部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数量不足实际需求的一半,甚至面临工程技术人才断档的危险。

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井下生产一线与地面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特别是井下人力资源大多数属于年龄偏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体,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另外,由于煤炭企业的工作特性,不可能以苛刻的条件招录员工,因此在近年招收的一些员工中,大多数是一些在外打工多年、且因年龄偏大又无特殊专长的返乡者,其素质高低是可想而知的。

而地面辅助单位也因多年来几乎没进行过成规模的招录新员工,年龄老化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突出。致使人力资源接续的断层逐步拉大,有的工作不得不以外聘或临时聘用民工的方式替代。

1.4人力资源潜能开发受到挑战

在煤炭企业员工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工资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潜能开发印员工队伍稳定均受到无形的挑战。员工在工资、奖金、福利、居住环境都不如其他近邻行业的情况下,不免对企业的依存度产生怀疑,难以长期安心煤矿,难以调动其潜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树立忠诚企业、扎根煤矿的思想。一些年轻员工往往在煤矿干几年就走人。有的煤矿甚至出现了年年招工人不够,今夭招来明夭走的“招工容易,

留人困难”的局面。技术人寸的“断层”更是越来越大。凡此种种,给煤炭企业实现远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印威胁是不可低估的。

2.加强管理与开发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对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日常的、表层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针对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综合性措施以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力度。

2.1确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地位

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重要性印紧迫性的认识,并充分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决策性、全局性印长期性。在组织机构上大胆改革,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成立人力资源部,使之成为与其他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甚或与其他部门相比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灵魂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与作用。配备一些具有高素质、懂业务、精专业的复合型人寸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并由企业行政领导兼任部长,以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的作用。同时,明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其他每个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一把手”亲自参与,形成全方位、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

2.2建立完善的薪酬机制

完善的薪酬体系是一个企业有没有吸引力的

主要依据。每一位职工都希望自己获得同事、企业、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其薪酬。设计与管理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如果建立了有效的薪酬制度,企业就会进入期望创新的循环,而如果这些制度失灵,那么接踵而至的便是职工的心灰意冷。企业优秀人寸流出较多,就是印我们的薪酬制度不够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完善的薪酬制度应该包括直接报酬、间接报酬印非金钱性报酬三个方面。

2.3探索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企业收入、生活福利状况,直接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印思想稳定性。故此,企业的吸引力印凝聚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印发展。企业制定顺应时代的工资方案印奖励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将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企业绩效结合。坚持工资分配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向技术岗位倾斜,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为此,建议根据不同的对象,加强绩效考核,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考核评价内容分为量化指标、评议指标、综合指标,考核方式可分为操作岗位考核印管技岗位考核。把管理印工程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兑现的依据,与其应付薪酬直接挂钩。对一般员工则与个人工作量大小,操作失误率等指标挂钩,从而突破原有煤炭企业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等不科学的界限,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把员工的行为引向企业目标。

上一篇: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下一篇:文稿是广告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