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2024-05-05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共8篇)

篇1: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一、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主要表现为:人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区污染严重,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石油、氮、磷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明显加重,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频频发生;外海水质基本良好,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油污染重点向南部海区转移,营养盐和有机污染呈逐渐上升趋势,突发性污染事件频率加大,慢性危害日益显露,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加剧,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排污,无序、无度地开发是自然与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

作 者:杨得前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经管学院,524088刊 名:北京水产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ISHERIES年,卷(期):“”(6)分类号:F4关键词:

篇2: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引言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积极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在搞活沿海地区经济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前提是要精准掌握海洋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及相关内在规律。这正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职责。我国海洋监测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十多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经济建设、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体制机制、技术措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具体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由于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运用资源巨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对高效顺畅开展海洋监测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是我国海洋监测事业面临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海洋监测事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影响。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职能明确、人员考核、监测网络建设、海洋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损害评估方面亟待完善和规范。

1.2 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作。海洋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海水、水文、地质、大气等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信息,以供相关工作决策参考。具体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现代化高科技监测设备,对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海洋监测工作费用较多,工作容错率较低,进一步提高了对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经费紧张,不仅影响了监测设备及时更新换代,更对培养技术人才,打造稳定的监测人员队伍十分不利。许多监测工作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不高,对于监测手段、设备不熟悉,影响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1.3 技术手段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属于综合性应用学科,各种监视、勘测工作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几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例如容量总量控制区监测技术、病虫害检测技术、难降解有机物分析技术、生理与遗传学指标监测技术、赤潮毒素与贝毒监测技术等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和不断提升的工作需求相比,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我国海洋监测机构工作经费、研发经费缺乏,严重滞缓了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短期内不能正视投入使用,发挥应有效用。

1.4 监测网络需要进一步拓展

篇3: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关键词:海洋环境管理,公共品,提供者

治理海洋环境管理是以海洋环境自然平衡和持续利用为目的, 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等手段, 维持海洋环境的良好状况, 防止、减轻和控制海洋环境破坏、损害或退化的行政行为。过去几十年来, 我国的海洋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基本上是一种由政府单一提供的供给模式。这样, 政府环保部门一方面享有行业的监督管理权, 另一方面又做“独家生意”, 形成行业垄断, 缺乏竞争, 使得这些部门运转效率低下, 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供给模式, 建立复合多样的供给模式。

1 海洋公共产品的内涵与特征

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制度、服务项目和基本设施等。海洋环境属于拥挤性的准公共品。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对于拥挤性的准公共品来说,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但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会产生拥挤, 从而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用。除公共产品所通有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拥挤性外, 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还具其独有的特征, 即高综合复杂性和低控制性。高综合复杂性是目前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包含了与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运输以及陆上环境等相关的多个领域, 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 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低控制性则是指影响海洋环境的因素组成十分复杂, 对其掌控所要求的能力远高于陆上领域。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风险大, 受益率低, 且投资回报期长。因此, 一般市场微观行为主体因庞大的资金投入要求而无法投资, 或者因为担心资本回报的不确定性而不愿投资。

2 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 人们对于属于公共物品属性的环境服务都认为应该由政府提供, 即我们所说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政府在海洋公共产品领域既是生产者, 也是提供者:政府提供公共环境服务主要采取的是由政府投资建设, 然后采取事业单位管理的经营模式的这样一种方式。不同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所对应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应当是互不相同的:具体来说, 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 海洋环境制度体系和管理规划是涉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基本方向、大政方针以及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 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同时又具有基础性、公共性, 也就是说该产品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 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这样一来, 该类产品的供给并是集体选择的结果, 不是取决于个人意愿, 其配置往往不是以市场选择为主而是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而, 从而赋予了政府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政府垄断供给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由政府设立行政性的事业单位来负责供给, 带来了垄断的经营形式从而排斥竞争, 一旦竞争机制不复存在不仅会降低供给效率而且会形成垄断高价, 造成极度的不公平;第二, 随着海洋开发与海洋管理的日益拓展和深入, 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完全性, 政府自身的局限性使其难以通过“有形的手”使海洋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导致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出现供给不适或不足;第三, 在单一公有产权制度模式下, 由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的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 使得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

3 从统治走向治理

要解决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管理方面的失灵问题, 提高海洋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就必须走由统治向治理过渡这一条路。不同于统治方式的是, 治理的权威并非完全来自政府的强制, 社会力量也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统治的对象, 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治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管理方面, 可以形成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的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3.1 政府新角色的界定

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 把政府在我国海洋环境公共品供给中的单一承担者和唯一可靠的生产主体的观念消除, 从以前的“管理控制”模式转变为“引导服务”模式。政府要转变成为主动寻求专家、公众和企业界的支持的服务提供者, 政府要建立一个宏观上的政策框架来促进公私合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62页) 作模式在海洋环境服务领域的顺利开展。这个政策框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确立明确的政策方针与相关计划, 例如确立“通过采取公私合作模式来推动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 (2) 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例如通过实行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来降低融资的难度;通过确保政策稳定、信息公开透明等来降低投资风险;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培育发展咨询组织来进行更好的组织协调等等; (3) 鼓励支持地方政府采取公私合作模式, 包括作出对私人部门市场开放的具体规定、、引进公开竞争招投标方式、明确地方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责任分担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都适合走公私合作的道路, 对于一些涉及国家海洋利益的事项还是应由政府做主。

3.2 市场的角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大量丰富的民间资本也在不断地寻找投资机会, 这就为公私合作模式的发展推广提供了一个充裕的资金来源。其次, 民营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强大, 这些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非常活跃, 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 成为探索公私合作模式的重要力量。此外,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环境的日益开放, 来华的外国资金和外国企业不断增加, 许多国际知名环保公司都已经通过公私合作模式, 参与了我国的公共环境服务项目经营, 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并有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的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来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的建设。

3.3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成为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时, 不要忽视了社会中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作用, 它们也可以成为供给的主体。这主要是源于它们对于海洋环境情况的深入了解, 社会大众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 在制定相关政策、标准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 要综合政府、市场、公共组织三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环境公共品的管理, 通过这三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海洋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 陈旭东,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肖葱, 赵昌文.在公共环境服务领域推行公私合作模式的思路[J].天府新论, 2008 (6) .

[4]陈喜红.我国环境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探讨[J].市场论坛, 2006 (9) .

篇4: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现状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地位和作用;现状;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海洋环境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沿海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各国的开发眼光纷纷落到了海洋身上,这使得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逐渐成为沿海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地理区位比较优越,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近年来,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海洋环境正在恶化的事实警示我们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事业的基础,它对海洋灾害预测、海洋环境监督保护、海洋资源利用管理和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促进海洋环境事业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强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海洋环境监测的地位和作用

1.1 海洋环境监测是预测海洋环境及减防灾害的基石

长期的目的性海洋环境监测可以帮助人们研究掌握海洋灾害发生的规律,对诸如飓风等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预测和预防,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灾害前做到有备无患、提前行动,进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洋环境监测还可以预防诸如赤潮等的人为性海洋环境灾害,迅速监察诸如石油泄漏等的海洋污染事故,进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这些均对保护沿海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1.2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海洋环境监测是通过长期、合理、有网络、有规划的方式进行的,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可以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有力技术支撑,通过监测可以实时掌握海洋环境状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制定和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适度、合理、有规划性的海洋资源开发,开展有依据、有实效性的监督管理。因此,海洋监测有助于维护海洋环境的正常状态,有助于保证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资源利用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但庞大的海洋环境同样有其内在的平衡体系,无规划的过渡开发利用必然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海洋环境监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海洋资源与环境两者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帮助人们不断调整资源开发策略,在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或海洋生态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体系,扎实推动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手段

海洋环境监测可以通过所测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海洋环境状况,帮助人们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了解海洋生态,掌握海洋动态规律,发掘海洋资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信息,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现状

我国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海洋环境监测事业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深入。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在海洋环境监测人员队伍及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以及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可以说,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1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方面

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经历了准备、起步、发展、提高四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具体,从探索到成形,海洋监测业务机构的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建立起较为有效的海洋监测体系。海洋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制度》、《海洋监测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度及规范的制订和颁布实施,对保护海洋环境、规范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活动、保证监测质量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海洋环境监测范围方面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不断拓展,现已包括滨海区、近岸海域、近海海域和远海海域[1],更大范围地了解掌握我国海域的海洋环境状况,更加细致地掌控我国海洋资源,为我国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奠定基础。我国海洋监测内容逐渐丰富,从单一的水质质量监测扩展到包括水质质量监测、生物质量监测、沉积物质量监测、大气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多介质海洋监测内容,并且根据监测目的和服务对象等的不同,扩展了排污监测、工程跟踪监测、自然保护区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多元化监测内容。

2.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方面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化学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现场取样并利用传感器检测和现场取样后送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海洋环境现场检测技术由于其快速、准确、方便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重视,但我国由于科研力量和经费等原因限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其核心传感器的发展远不及国外同行,所拥有的少数成型传感器其准确性、稳定性、精确度及连续工作时间无法满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要求,海洋监测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为我国取得的发展成果骄傲和喜悦的同时,不可否认,我们面对复杂多样的海洋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海洋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手足无措和无可奈何,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3.1 海洋环境监测管理规范仍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海洋环境监测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但是应对我国海洋区域环境大、海洋环境复杂、污染事故频发的情况,相关的管理规范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出现海洋连带污染事故、大范围连锁污染事故很难追根溯源,从根本上加以管理和惩处;同时,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如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制度、海洋环境灾害与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有偿服务制度等仍不成体系,这均不利于海洋环境的有效有序管理。

nlc202309032345

3.2 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分工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渔政部门、环保部门、海洋管理部门、气象部门等多部门均设立了有关的海洋环境研究所或海洋环境监测站,工作内容有所重复,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监测方法和监测标准不统一,由于设备、人员、分析方法不同的原因,数据所反映信息也存在差异,难以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影响了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顺利开展。

3.3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障工作有待加强

在海洋环境监测和研究所使用的药品和标准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纯度和质量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在研究和检测设备方面,我国专业仪器的准确度、精确度、稳定性和长时间使用性还有待提升,现场检测仪器及传感器方面还有很大研发空间;在检测方法方面,还有许多地方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或加速自我研发创新,避免由于方法不精确、检测不及时、人员误差所造成的检测数据不准确问题发生;在人员技术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还有待加强,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还缺乏长期性和规划性,对新增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的推广及分享仍缺乏及时性;在经费的投入方面,仍然需要加大力度,以弥补由于经费不足而造成的设备研发更新不及时和人员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4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三并”改进建议

4.1 法制建设与体制健全并重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制建设、健全海洋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规范海洋环境监测行为的基础。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管理相关法律规范,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指标有关标准。应加快制定并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制度、海洋环境灾害与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有偿服务制度等,让法制统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应积极探索和改革更加合理有效的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明确分工,细化责任,确保从上至下的海洋监督监测管理各单位能够协调一致,相互衔接,形成合力,保证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无制约、无束缚、无漏洞、不瘸腿。

4.2 提高认识与增加投入并举

加深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法律法规、政策体制等层面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通过宣传培训、政策拘束、违法制裁等方式使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让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这一高度去加以认识和开展,引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投入,在人、财、物上加大支持力度,弥补因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艰苦,但监测及研究人员收入低而导致的一些科技人员流失现象;避免因经费不足而产生的监测站位个数、监测频率及监测项目不足现象;加大仪器设备更新及技术方法研究创新的投入,以强化海洋环境监测时效性、准确性和预见性。

4.3 加速研发与提升素质并行

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方面,应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方法,并大力开展自我研发和创新,提升检测和研究用药品和标准品的纯度和质量,减小检测误差,加大力度研发本土专业仪器设备,提高其准确度、精确度、稳定性和长时间使用性,加速研发使用常规监测指标的现场检测仪器及传感器,在提升检测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也提高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各级海洋环境管理部门要合理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对相关业务机构的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开展定期的、实用的人才培训,根据技术更新进度和法律法规出台及落实情况开展不定期的知识技能培训,让技术创新与人员素质能够齐头并进,切实保障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许丽娜, 王孝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3 (01):64-69

篇5:海洋环境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海洋环境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环境不仅关系到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质量,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关注和重视海洋环境状况,加强海洋环境特别是沿岸近海海域环境治理与保护,提高海域环境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作 者:于广成 作者单位:青岛开发区海洋监察大队刊 名:沿海经贸英文刊名:COASTAL ECONOMY AND TRADE年,卷(期):“”(9)分类号:F127关键词:

篇6: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思考

东部南部海域一带局势紧张,动荡频繁。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关键词:周边形势 海洋国土 划分 争议 主权

一、中国海洋国土概况与观念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二、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形势

(一)、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如果关注中国的军情,关注中国的国土安全,关注中国的关于海洋权益的报道,我们可以知道,在南海和我国的周边海域,有些国家已经非法在开发和开采利用那里的资源了,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及军事等一系列原因,或是综合考虑,一直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更是猖獗异常。透过日本、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所属海域大肆开发、旅游的表面景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还是为了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

(三)、中国海洋形势现状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我国的海洋国

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沙群岛问题

南海划界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争端之一。南沙争端目前已形成了“六国七方”的复杂格局,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南沙海域共有230余个岛屿,从各国实际控制的50个岛、礁、滩中,我国仅占8个。周边国家已将我主张的8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势力范围。且非法钻井几千口、石油开采量达 4000万吨以上。从区域上来看,越南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上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

近期以来,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插手,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倾向日益凸显。根据中国海洋行政执法公报显示,近年来美海军电子情报侦察船频繁出现在我东海和南海海域。同时日本在南沙海域安全问题上与美国遥相呼应,积极配合。南沙海上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资源争夺战越来越复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或划界争端持续未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争议海域的主权和资源问题。仅以南海为例,南海诸岛是东亚与大洋洲的“海上通道”和“空中走廊”,除渔业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据有关专家推测,在南海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的油气总储量约为420亿吨。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比如,一些邻国在南沙群岛扩建各种军用、民用设施,吸引俄、英、日、澳、法、美等国合作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并瞄准了其人文资源,以优惠政策鼓励南沙群岛的开发、旅游或移民等。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中日钓鱼岛问题

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由此涉及到东海大片海域和大陆架的归属和划分。钓鱼岛及其周围的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它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边缘。其西面是中国大陆架, 东面是冲绳海槽。我国东海大陆架到此为止, 而且其海床上沉积物与我国长江黄河下游沉积物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自然上都与海槽东侧的日本琉球毫无关系。但是日本当局无视历史, 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一次次挑起事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四、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策略及原则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解决海洋争端,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开拓国家发展的利益空间和安全空间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重国际相关原则,和平解决争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我国一直坚持通过平等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的管辖权界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充分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主导原则。我国历来主张大陆架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法中划分大陆架的主导原则,也是我国捍卫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尊重历史的原则

目前我国被其他国家侵占的岛礁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历史上早就属于中国,只是由于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战略位置日益突出,而使周边国家顿生觊觎之心。例如,南沙群岛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我国先民发现,唐贞元五年(789年)就有了“千里长沙”西沙群岛和“万里石塘”南沙群岛的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南海诸岛就归海南岛管辖,明朝以后归亚洲管辖,清朝又划归广东省琼州府管辖。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搁置争议并不是对邻国侵占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认可,也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在双方认识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主动回避,以求国家关系的大局不受局部争端影响的一种暂时性的措施。随着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我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邻国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鉴于我国海洋形式现状,我国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一)、建立高效协调机构,着眼于长远规划

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洋机构、海军、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产业、海军发展的规划。

(二)、建设实质性力量,加强全面性调查开发

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当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走进“蓝水”,在“第一岛链”外执行任务时,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国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此外,依据2003年7月1日生效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谁对某岛进行管理开发,谁就享有其主权。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调查开发:一是我国国内各有关单位在协调机构的协调下,对上述岛屿进行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显示主权的行动,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二是以承包的形式鼓励国内团体或个人对我国有关海域进行开发;三是联合国外大石油公司开发东海、南海油气资源,既解决了我国目前面临的资金、技术困难,又可大大减小开发的风险;四是联合周边国家进行渔业、油气资源的开发,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实现主权归我、资源共享。

(三)、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掌握主动权

篇7: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海洋环境下飞机结构腐蚀疲劳研究现状

介绍了海洋环境下飞机结构腐蚀及腐蚀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服役环境编谱技术、加速腐蚀试验研究、腐蚀防护体系有效性验证、腐蚀损伤评估及疲劳寿命预估技术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预测了发展趋势.

作 者:张丹峰 谭晓明 陈跃良 ZHANG Dan-feng TAN Xiao-ming CHEN Yue-liang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航空机械系,山东,青岛,266041刊 名:装备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年,卷(期):6(2)分类号:V250.2关键词:飞机结构 腐蚀疲劳 海洋环境 腐蚀

篇8: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种类繁多,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地质等学科[1],借鉴相关部委环境数据信息公开的经验对于确定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3]。本文从共享发布内容,发布数据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更新频率以及能否下载等方面整理归纳环保、水利、农业(渔业)、林业、国土、气象、中科院等部委环境数据共享情况,并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发布提出建议。

1 数据信息公开概况

总的来说,环保部的环境数据公开工作开展较好,于2008年出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制定《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指南》,发布《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目录》(第一批),明确将环境状况公报、近岸海域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报告书、海水浴场水质周报、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辐射监测年报季报纳入公开范围;2014年出台《近岸海域环境信息公开方案》,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入海河流和入海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日排放量在100m3以上的直排海污染源(及排污沟、渠)监测信息纳入公开范围;依托门户网站发布地表水自动监测实时数据、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全国辐射环境和运行核电站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实时监测数据。

水利部于2009年出台《水利部政务公开暂行规定》,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发布《水利部政务公开内容详细目录》(第一批),明确将全国水利统计公报、全国地下水通报、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水文统计年报纳入公开范围,发布信息内容包括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湖泊水资源质量与营养状况、水库水资源质量与营养状况、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和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的分析评价。

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出台《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制定《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发布《国土资源部信息公开目录》,明确将地质环境纳入公开范围,其中与环境相关的公开内容为地下水监测点监测结果,同时依托门户网站发布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目前涉及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的原始数据公开(无需登录获取或普通登录获取)较少,某些敏感度低、公众有知情权、年代久远的历史数据有公开,如环保部的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实时数据(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有机碳)、每日每4h更新,环保部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数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2.5、PM10、AQI)、每日每小时更新;水利部的全国大江大河实时水情数据(河流、水位、流量)、每日更新;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的南北极科考化学、生物数据,公开数据时间范围为1982-2012年、区域范围为南北极。

此外,大部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数据公开元数据,普通用户即可查看元数据或部分样例数据,但要进一步获取原始数据则需要授权登录、注册协议用户或提交离线申请;敏感事件的数据信息和元数据都未公开。

2 各部委数据信息公开基本情况

2.1 环保

针对环境质量与监测,环保部可公开的信息包括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近岸海域状况公报、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统计年报、海水浴场水质周报、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辐射环境监测年报、辐射环境监测季报等,这些均可在其门户网站上查询。

空气质量状况统计的信息公开内容为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首要污染物,更新频率为每日,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当年所有数据。

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是环保部实时公开发布的全国主要水系73个重点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公开指标主要有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数,更新频率为每周,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2004-2015年的所有数据。

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的信息主要内容为全国44个城市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测值范围、平均值和结论,更新频率为每日,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2011年3月12日至今的所有数据。

我国运行核电站周围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的信息主要内容为3个核电站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测值范围、平均值、运行前本底值和结论,更新频率为每日,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2011年3月13日至今的所有数据。

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周报的信息主要内容为全国27个浴场的水质评价结果和游泳适宜度,更新频率为每周(一年18期),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2003-2014年的所有数据。

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的信息主要内容为全国2 640个保护区的名称、总面积、主要保护对象、级别、始建时间,统计时间为截至2011年年底,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所有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信息主要内容为全国33个城市或区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化物排放量,更新频率为每年,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2014年的所有数据。

2.2 水利

国家水利部门户网站发布的主要信息有水资源公报、全国大江大河实时水情、全国重点水库实时水情。

水资源公报的信息主要内容为水资源量、水体水质等,更新频率为每年,用户不需登录即可下载1998-2013年公报。

全国大江大河实时水情的信息主要内容为全国主要河流的水位、流量、警戒水位,更新频率为每日,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询当天数据。

水利部发布的内容除河流水位、流量为原始数据外,其余均是统计、评价结果。

2.3 农业(渔业)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维护,门户网站发布的主要信息有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动态监测鱼类、甲壳类、软体类数据,海水水质监测数据,海洋生物环境要素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种类构成数据,MODIS遥感反演海洋表面温度图,MODIS遥感反演海洋表层叶绿素图,MODIS遥感监测重大污染事件数据库,土壤元素背景值数据库。

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动态监测鱼类、甲壳类、软体类数据的信息主要内容为调查船名、航次、海区、网型、采样水深、网获重量、网获数量、体长、体重等,时间尺度为1997-2005年,空间尺度为我国沿海,元数据公开,但用户需授权登录后才能获取。

海水水质监测数据的信息主要内容为区域名称、监测单位、采样日期、测点经纬度、盐度、水温、pH值、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其他理化因子(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非离子氨、挥发酚、铅、铜、锌、铬等),时间尺度为1997-2005年,空间尺度为我国沿海,元数据公开,但用户需授权登录后才能获取。

海洋生物环境要素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种类构成数据的信息主要内容为调查船名、航次、海区、采样经纬度、采样日期、采样水深、网型、中文名、生物量密度、水温、盐度及pH值等,时间尺度为1997-2000年,空间尺度为我国沿海,元数据公开,但用户需授权登录后才能获取。

MODIS遥感反演海洋表面温度图的信息内容为空间范围、投影方式、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图,元数据公开,用户不需登录可查看。

MODIS遥感反演海洋表层叶绿素图的信息内容为空间范围、投影方式、空间分辨率和叶绿素浓度图,元数据公开,但用户不可查看叶绿素浓度图。

MODIS遥感监测重大污染事件数据库的元数据不公开,用户无法获取。

土壤元素背景值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专著和1979年以来的文献资料中有关土壤基础背景化学元素的含量数据,元数据公开,但是数据不可下载。

2.4 林业

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发布的中国林业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为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林业年鉴、林业发展报告等,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中国林科院维护林业科学数据中心,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内容主要有生态定位监测数据、国家林业局生态站生态数据、自然保护区数据库。

生态定位监测数据的信息内容为9个国家级和局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常规观测数据和尖峰岭定位站所在地区的物种数据,元数据公开,但需注册协议用户才能查看。

国家林业局生态站生态数据的信息内容为六盘山几种类型植被的水文过程参数、气象因子数据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物理性质状况、森林经营改善水资源管理国际研讨会图片、森林生态水文研究站2007年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2007年国际生态水文研讨会口头报告摘要集数据,元数据公开,但需注册协议用户才能查看。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为保护区基本信息、保护区名录、主要保护区分布,元数据公开,但需注册协议用户才能查看,普通用户只能看到第一页数据。

2.5 国土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公开的信息内容有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其中与环境相关的内容有地下水监测点评价结果、主要超标成分等,数据形式为统计报告,时间尺度为2010-2013年,更新频率为每年,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2.6 气象

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内容包括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海洋气象。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的信息内容为全国7个监测站的大气CO2浓度平均值,数据形式为统计报告;海洋气象的信息内容为天气现象、风向、风力、能见度,数据形式为预报产品,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2.7 中科院

南海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维护,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主要有南海海洋科学断面考察铁元素数据集、南海海洋科学断面考察PN-15N数据集、南海海洋科学断面考察碘元素数据集、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营养盐调查数据集系列、南海海洋科学断面考察浮游植物图集、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集系列,时间尺度为2009—2012年,元数据公开,但用户需申请登录,普通用户只能下载部分样例数据。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维护,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主要有全国近代降水数据库数据,数据内容为1840—1950年1 181个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数据,元数据公开,普通登录即可查看。

2.8 海洋

国家海洋局门户网站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有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沿海省、市、自治区环境质量公报,时间尺度为2000-2014年,更新频率为每年,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门户网站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有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情况,自2011年9月每日发布油田附近海面油花和海面油带情况,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门户网站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有海洋质量公报、海洋灾害公报、倾废公报等,均为统计产品,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有海水浴场和度假区环境质量,包括水温、浪高、水质、优良指数、适宜游泳指数等,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门户网站公开发布的环境相关信息内容有卫星遥感叶绿素浓度专题图,时间尺度为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更新频率为每日,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南海区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由国家海洋局南海信息中心维护,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主要有污染监测数据和断面调查资料,元数据公开,但用户需申请登录后才能获取。

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维护,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主要有南北极科考化学营养盐数据、南北极科考生物数据。南北极科考化学营养盐数据内容包括溶解氧、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硅酸盐等,普通登录即可下载,部分数据处于保护期内不可下载,目前可以下载的数据时间尺度为1984-2012年。南北极科考生物数据内容包括叶绿素a、南极磷虾生物量、浮游动物等,普通登录即可下载,部分数据处于保护期内不可下载,目前可以下载的数据时间尺度为1982—2008年。

青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维护,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主要有中国外来海洋生物物种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内容包括外来物种名称、照片、生命形态、栖息环境、生命影响、地理分布等,用户不需登录即可查看。

3 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的建议

通过分析有关行业信息公开发布情况可以看出,完全公开的信息大多为统计、评价信息,如水质评价结果、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结果、保护区统计名录、物种基础信息等,发布形式多为公报、周报、图片、年鉴、分析报告、发展报告等,最新可查询到当年当日的信息;原始数据公开较少,环保、水利、渔业、林业等行业的大多数原始数据都为不公开数据,需通过相关申请程序授权后登录方可获得,实现内部的有条件共享。

3.1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存在的问题

数据信息分级分类不明确。多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一直没有进行过分级和分类,监测数据信息的级别不明、类别不清,没有形成依据明确、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体系,使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管理以及数据信息的应用、共享和服务等无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数据信息发布内容不丰富。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发布的都为经整编、统计、分析的评价类信息,基本不涉及原始监测数据;没有紧密结合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发布信息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调整,造成发布和共享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类型单一,信息内容几乎多年不变。

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不适应。在近年来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管理中,有逐步考虑对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程度高的监测数据信息的发布,也制定了关于一些专题数据信息发布的明确规定,但从整体上看,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发布较少、共享程度较低,影响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实际状况的了解,公众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和体现。

3.2 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公开的建议

对2000-2015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监测数据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涉及五大类30余项监测任务。其中,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近岸典型生态系统、海水、海洋沉积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气、海洋环境权益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任务,包括危险化学品污染、海洋溢油、赤潮(绿潮)灾害、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重点岸段海岸侵蚀、重大海洋污染事件跟踪监测、重点海域环境风险监测等;海洋环境监管监测任务,包括海洋倾倒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保护区、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公益服务监测任务,包括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北戴河海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任务,包括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等。

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种类多、内容丰富,近年来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每年增加20万余条数据记录,选择部分数据进行公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促进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更好地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公众的海洋环境知情权,促进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和改善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通过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促进数据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海洋环境监测公开数据应具备条件包括:不涉及国家权益、不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公众关注度高,如公共海域和人类活动密集海域监测数据;已开展多年连续监测或年度监测频率高的监测数据。因此,建议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中可公开、定时发布的数据信息包括:非涉密数据所形成的海洋环境监测信息产品;监测频率高、公益效果显著、反映大范围或热点关注区域海洋水质污染状况的监测数据,主要包括海水任务的水质监测数据;入海污染源监测数据,主要包括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入海江河等任务的水质监测数据;公众关注度高、人类活动密集海域监测数据,主要包括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任务的监测数据。

同时,建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实施的原则,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及其门户网站。根据共享用户类别,明确界定用户享有的信息范围、信息内容和信息属性;定期更新和发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目录和元数据信息,按照统一的共享数据格式提供数据服务。

摘要:文章通过互联网对环保、水利、农业(渔业)、林业、国土、气象、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等部委的政府网站、技术支撑单位门户网站或数据共享平台中涉及的环境数据共享情况进行搜索、整理和汇总归纳,形成相关部委环境数据信息公开情况报告,并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发布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信息,监测数据,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路文海.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技术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路文海,刘书明,杨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分类编码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48-51.

上一篇:小学作文的精彩素材下一篇:生活区办公区用电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