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高校与地方全面合作,促进就业新模式的制度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实践为例

2022-09-18

一、引言

目前, 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就业压力, 制定出台了一些就业政策, 比如关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 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政策等。另外, 学者也热衷于研究就业模式的改革, 提出了一些校企协作、校地合作等模式, 可是学者们的合作的理论基础的论述不多。有关全面合作, 促进就业的模式也较少提及, 我国学者也很少研究学生在合作模式中的作用。笔者希望从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学生四个角度, 论述全面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创新就业机制, 改善社会就业。

在我国, 就业难是基本国情之一, 这个问题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不管是高校、政府、企业, 还是学生, 他们都有责任去面对就业难问题,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传统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的主要做法

目前国内常见的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的方式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简述如下:

方法1:高校采取企业生产的实践教学

很多院校在校内创建了企业生产线, 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实践中。

方法2:联合教学与劳动, 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

当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之后, 必须参加企业劳动,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这种方法符合我国高校办学实情, 可以逐渐推广应用。

方法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联系

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 企业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方法4:“订单”形式的协作。

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同时完成, 教学工作与生产工作同时完成等, 学校也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 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教学课程, 加强企业对学生技能的培训。

三、“校政企业”全面合作, 促进就业的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解析

基于系统论, 可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看作是一个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就业系统。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 分析其结构与功能, 研究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以此优化系统。

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可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看作是一个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就业系统。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为了生存需要资源, 而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以实现自我供给下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外部环境,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 在本课题研究中, 正是在国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之间、用人单位之间都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对医药院校来讲,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水平也要相应不断提高, 以突出特色, 提高声誉, 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以便获得更多的经费和充足的生源。而医药院校的优质资源在于人才培养、新药研发、临床医疗、科研平台。而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人力、组织、战略等因素。用人单位要想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需要保持技术领先并拥有一批先进的人才, 以保证核心竞争优势。医疗机构的人才、科研、临床医疗技术一般来自医药院校的支持和人才、技术的输出。用人单位的核心资源对于高校和学生来说就是对毕业生的需求和招聘、录用。地方政府的核心资源在于政策指导、财税扶持。大学生的核心资源在于人力资源和可流动性。

合作伙伴、大学对资源的依赖性和各自的核心优势, 获得伙伴核心优势的需求使得伙伴间的资源依赖, 交换、整合的必要性增强, 形成合作的可能性增提升。资源交换的成本越小, 各方的收益越大。为了减小交易成本, 合作双方倾向于选择能够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增强组织开发、取得并保持稀缺资源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进行合作。例如:订单式培养、基地共建、顶岗实习等。

医药高校的实力和资源可以看出来。考虑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国家的投入逐年增多。医疗机构改革和药品制度的完善, 对人才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而医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 门槛较高, 人才输出的渠道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比较单一。有利于高校可以专注于以地方、用人单位的合作。随着教育改革和扩招的停止, 高校的内涵上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大学拥有的人才、科研、开发平台、文化品牌和毕业生资源。特别是医药高校附属医院一般都是本区域首屈一指的医疗单位, 这也是用人单位所倚重的资源。医药高校的优质资源完全可以输出, 协助合作伙伴去实现业务和水平的升级, 从而带动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出口信贷理论”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理论和做法, 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出口, 鼓励本国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 (或其银行) 提供优惠贷款, 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 或满足国外进口商资金需求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出口信贷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这种贷款由出口方提供, 并且以推动出口为目的。

在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国际贸易出口信贷理论的指导下, 以各自的资源为基础, 研究医药院校以输出科研、临床、教学等优势资源为手段, 合作伙伴对大学的资源也有依赖和交换, 与合作伙伴结成联盟, 帮助提升合作伙伴的业务能力和事业发展潜力, 以达到促进自身的业务输出增长的目的。结合医药院校实际, 学习出口信贷理论的主动输出资源, 以推动人才输出和就业为目的。

创建高校和用人单位、政府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探索学生的角色, 找到合作共赢的利益结合点, 强调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大学生的利益, 在自愿基础上形成合作利益的动力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以“校政企学”结合的合作模式, 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临床医疗的合作、医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生产, 实习见习平台的建立、以及与医药相关的新兴行业的合作;研究完善就业基地的内涵, 进行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就业的定位和职业成长, 研究实现学校培养与单位需求无缝对接目标。

四、初步探究新就业模式中各个就业主体的角色

课题组提出, 基于理论基础, 再加上国内新医改环境特点, 设置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 该模式允许地方政府、高等医学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完成一些改善就业的措施, 比如人才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实习就业基地等, 以期为用人单位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 改善就业问题, 提升就业质量。

政府为了缓解社会就业问题,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指导了就业环境的创建, 另外, 政府还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投入等方法支持就业模式的创建。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可见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现阶段, 企业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高校是企业人才资源的主要提供方, 企业意识到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另外, 企业也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 加强与高校、政府的合作, 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 形成资源互补,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必须深刻反思人才的可持续性, 招聘一些更加实用, 并且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 这样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缓解就业难问题, 提升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过。可是, 学生没有准确的就业意识, 见习以及实习等过程存在问题。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希望学生有一个好的实习经历。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学生的就业单位是实习单位, 因为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 学生的能力素质符合企业的要求, 因此很多企业为这些实习生提供优厚的条件, 挽留实习生。所以, 学生在实习中认真表现, 认真处理实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五、实例说明

(一) 实践

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就业模式改革成果丰硕, 逐渐在学生、政府、学校以及单位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笔者根据该案例进行了研究, 为本文所述合作体系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以下对该做法进行简要分析。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医改后, 多数中医医院都遭遇到了医务人员供给的瓶颈。一方面由于医院大规模改扩建、医疗业务任务繁重,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无法满足单位的需求。同时在市场上招聘的医务人员又很有限。

但是, 政府的绩效考核涉及到医疗卫生指标。因此, 政府与医院为了实现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了人才规划, 以期缓解国内医疗服务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学校以及用人单位的合作, 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医院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另外发挥医疗工作者的人才优势, 促进本地区技术的发展。为了真正实现这些目标, 政府部门与医院指出要加强校政企合作, 并且进行了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 各方都希望表示只要能够促进就业, 有利于地方和医院的技术进步, 当地医药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最后学校与政府、单位共同搭建好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人才、教学、科研等优势, 推动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经过协商, 湖南中医药大学与地方政府以及医院单位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 至此, 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 政府可以为学校与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基于合作协议, 地方政府、用人医院以及学校还签订了其他协议合同, 比如《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就业基地合作协议》、《医院制剂开发合作协议》、《医疗教育合作协议》、《医疗支援合作协议》。

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 学校需要为医院的人才培训提供技术帮助, 参加医院与学校共同举行的培训任务, 完成培训之后就可以作为医院的骨干工作者。然后, 地方政府与医院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签署合同, 完成首轮人才资源供给, 医院在人才招聘中优先招聘高校毕业生, 同时在进行人才培训时开展学术讨论。学校也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五年制的医学培养规划, 学生在大四时需要参加医院的医学教学, 由专业医师指导完成教学。只有提前让学生加入到医学实践中, 学生的素质能力才会提升的更快, 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因此加强。

并且试行医院和有意毕业后去该医院就业的学生签订协议, 学生在校期间, 单位提供部分助学金, 等毕业后, 医院还将提供一定金额的奖励。以此来稳定和鼓励学的就业意愿。而且, 颁布了实践基地管理办法, 其主要规范内容就业工作, 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 根据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如果考核结果优秀, 那么就可以与这些基地创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如果考核结果较差, 必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整改, 改善就业基地培训效果。综上, 只有在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以及学生间创建科学稳定的就业合作机制, 才可以为医院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在该模式下, 就业基地与实习教学基地选取合格中医医院, 这样就可以充分使用医院的医疗设备等资源完成实习就业, 另外学校的医学管理、文化建设手段也可以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 为中医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打造中医医院的品牌效应。中医院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展开医疗合作。学校的医疗专家可以在中医院内任职工作, 这样就可以缓解中医院的人才不足问题。医院的骨伤科以及放射科发展的技术力量薄弱, 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队伍恰恰可以为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双方合作创建了制剂室, 并且一起生产自制药产品;为医院提供临床治疗的指导, 成立科研队伍, 攻克医学难题, 最终提升医院的技术能力;共同制定医院的管理制度, 利用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医院的发展, 提升医院的管理能力;医院还有计划的组织医疗工作者进入医院参加知识学习, 增强医疗工作者的各项能力,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中医院与学校间营造优秀的工作学习环境, 促进学校与中医院的全面发展。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医院的发展, 进而吸纳更多的人才资源。

(二) 创新合作内容与合作机制

1.创新学生后期教学的管理制度

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研究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后期教学转变为职业工作者的机制。特别在医药人才培养中, 后期培养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大, 只有经历科学合理的后期临床教学, 医药人才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才会进一步提升。研究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 探索实现实习与就业的对接,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联动、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的多方共赢的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之后, 可以在见习与实习中将知识应用在实际中, 学生角色也慢慢转变为职业工作者。在人才培养中, 后期教学的重要性非常大, 特别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 后期培养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大, 只有经历科学合理的后期临床教学, 中医药人才的素质能力才会进一步提升。本校的后期教学主要在医院单位中完成, 学生进入合作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培训教学, 培训方式灵活, 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可以收获很多临床知识与经验。

2. 积极拓展实习就业基地, 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新模式1

本校的实习基地共计一百二十多个, 其中某市级中医医院属于学校的实习基地之一;学校新的就业基地逐年增加。努力探索定向培养、定点培养的新模式, 与机构合作定向培养学生, 并提供就业岗位、奖助学金;学校的实习教学突出临床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内获取专业性知识学习, 而且可以在毕业之后留院工作, 拥有助学金。另外, 学校也和我国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开展合作, 定点培养医院急需专科护理类实习生, 赢得医院好评, 大部分学生留院就业, 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联动、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的多方共赢。学校与就业单位的合作有效的解决了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学校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创新, 就业模式越来越科学, 2013年, 共有毕业生3974人, 全校初次就业率为90.32%, 年终就业率为93.16%, 校本部本专科初次就业率继续位居省属本科院校第一, 其中各类实习单位接收就业毕业生1098人, 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0%。我校药学院的90%以上的学生通过实习、就业基地确定了就业单位。护理学院也有80%以上的学生通过实习基地找到了对口就业单位, 90%能够留在实习的三甲医院就业。

3. 促进实习就业基地的创建, 创建学校与医院、学校与企业合作新模式

最近几年, 本校的就业基地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管理能力, 而且也改善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研究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模式。现在, 学校与医院单位可以形成资源互补, 共同进步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显, 并且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合作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高等医学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力量、教学资源丰富、临床经验较多, 而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科研技术能力, 带动医院的业务水平提高和业务总量的增长, 最终促进解决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利用大学的科研、教学、临床优势, 主动输出资源与合作伙伴, 帮助合作伙伴做大做强, 从而带动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带动就业。这就是利用国际贸易中的“出口买方信贷”理论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中的运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组建“湘中医”医疗联盟, 与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下医院组成联盟。联盟内医院开展全方位合作。带动员单位在医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长。从而带动成员对人才的持续、稳定的需求, 夯实基础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畅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实现基层中医院人才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就业双赢的效果。在科研合作方面, 合作伙伴借助大学科研平台的优势, 以项目为基础开展校院科研合作, 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与平台。其中, 2013年有实习基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获准立项数及经费创历史新高;某基地成功申报1项973计划、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实现了承担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某基地成功申报国家卫计委重点专科, 开展和推广新项目技术42项。合作创建资源信息交流平台, 实现信息的共享。二零一三年, 实习生可以在见习基地浏览本校的电子图书馆, 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保障, 更加便捷的获取数据资料;另外, 社会上的一些期刊杂志社也与学校开展合作, 成立了大学学报机构, 这也是一种创新合作。利用实习就业基地的形式加强人才的培养。基地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理论知识, 教授学生课题申报知识;另外, 医院也设置了在职研究生班, 学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研究生学习计划, 增强了医院的临床教学能力。在学生的就业机会方面, 基地建设保证学生的实习见习需求。学生毕业之后, 面临就业问题, 而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实际中,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基地见习、实训, 与基地建立的了深厚的渊源, 对基地了解和感情也远远高于一般的应聘者。留下来就业的意愿和机会也远高于其他人, 这样就为就业基地提供了一条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医院更期望聘用这些实习生, 实现了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4. 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基地的发展, 学校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办法。

以期更好的管理就业基地运行, 提升就业基地的培训效果, 打造就业基地的品牌效应。然后, 学校可以对外输出专业型人才, 并且引入专家学者对本校就业实习进行指导, 这样就提升了就业基地的行业竞争实力, 实现了科研、教学、实习的共同发展。

学校与医院签署了《就业基地协议》, 该协议指出:医院会每年吸收学校一定数量的毕业生, 如果就业生素质相仿, 那么有限聘用本校毕业生, 另外, 医院也需要定期将就业实习生的表现情况反馈给实习基地, 这样就可以针对不足, 改善实习就业基地的教学效果。结合医院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实习基地教学科目, 邀请行业内医学专家进入学校, 开展讲座, 加强医院与学校的交流。

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 本校在护理学、中医临床学以及药学等方面优势较大, 在就业基地建设中也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专业的优势, 打造就业基地的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学校与其他医院的合作交流, 为这些医院展示我校的医学培训效果, 进而提升本校毕业生对于这些医院的影响, 提升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可以与省市卫生局以及人才资源部门进行交流沟通, 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邀请用人单位进入学校开展专项招聘会。

合理发挥已就业校友的重要作用, 为本校优秀学生推荐就业机会,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新就业模式, 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交流, 这样就可以实现学习与就业的对接。

六、“政校企学”合作, 促进就业模式制度性建设的一些思考

针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政策的指引下,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解决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种方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制度性建设的:

(1) 根据政府政策指引,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将学生培养成市场的紧缺型人才。在高校每年招生的时期, 要紧密关注市场动向, 对于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以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要时刻保持了解的状态, 对于市场上过分饱和的专业要相应的控制招生量, 而对于市场紧缺的学科以及人才, 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 扩大招生数量。

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断层, 专业知识不能够实现工作中的硬性需要, 因此, 这就需要政府在前期调查研究方面多做细致工作, 从企业起身工作性质以及各个部门人员工作内容本身出发, 将学校的学科教育进行适当的改变, 使之更加适应就业以及能够很快融入到工作内容。

加强学校职业技能的教育, 课本知识的教育要与实践工作教育相结合, 培养出具备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人才, 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进行突破, 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过程中能够很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加快从学生转换到职业人这一改变的速度, 对于动手实践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毕业后会不同程度收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学校在教育改革之中, 要从传统的书本知识传授的模式以及教材的编著和动手实践课程教师的配备方面做全部的改善, 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高等学校教育方式。此外, 时刻关注市场动向, 通过收集人才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筛选, 总结出人才需求的趋势, 按照此趋势进行人才的专业培养, 达到毕业学生的专业适应市场性的目的。

(2) 通过政府相关政策扶持, 加大企业与学校对接, 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企业见习工作, 积累工作经验。当前在一些企业中新兴了一种“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 该基地的作用是鼓励大学生来见习工作, 将自己的书本知识在这里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该基地运营效果广泛得到学生与企业的一致好评, 但是就工作细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希望有更多企业建立这种平台, 让很多的大学生收益的同时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这种见习工作, 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政府鼓励见习企业对于来见习的大学生给予优先录用的权利。高校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这种有益于增加工作经验的见习工作, 并出台相关的见习就业制度, 保障学生的见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对于见习工作之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高校采取跟踪记录的方式, 这样更有利于对于见习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于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和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 政府要争取有利措施, 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保驾护航。

除此以外, 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 各地区各部门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通过一些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 积极的引导、支持、鼓励大学生在城市中所设的专业就业以及创业园地工作, 对于大学生就业园以及创业中心的建设, 要以积极的态度创建并达到投资少、效果明显的特点, 对于建设过程中, 加大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力度, 加大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力度, 加大对于大学生创业辅助指导工作力度, 着力为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水平、创业决心、创业信心等各方面而不懈努力。

(3) 政府应当发挥出就业的指导作用, 开展和学校、企业的合作, 为其提供政策以及财政的支持, 比如推动实习培训基地的创建, 也可以为创建专项基金, 保证合作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打造研究学习平台, 加强医院专家与学校的沟通, 提供更加优厚的条件, 促进更多的校企合作,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进入医院参加实训, 直到学生毕业之后, 学生将会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业能力得到全面的增强。推动大学生实习培养基地的发展。

结合实际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改善教学培训活动。各级政府都意识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间创建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 为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与技术保障。当学校创新了医学成果之后, 就可以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进程实践的应用, 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增加各级政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投入, 根据市场要求, 政府指导等原则, 丰富实习基地专业设置。

(4) 政府需要鼓励企业与学校的交流, 定期在校园内举行交流会, 让企业成功人士为学生演讲, 引导学校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与发展规划, 这样一来, 学生才会在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各项能力。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丰富企业与学校的交流,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有针对的培养专业人才, 形成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 增加毕业生就业。通过上述手段, 在企业、地方政府、当地院校、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互利共赢的稳定合作格局, 有效的解决了该单位的业务和技术增量问题, 人力资源供给短缺问题, 加快了企业基层技术骨干的人才储备, 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故该模式仍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摘要:本文研究创新高校与企业、政府、学生的合作模式, 调整目前的就业机制, 分析了在新医改环境下, 政府、企业、医学高校、学生的新合作形式, 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的可行性与策略, 认为该合作体系既解决单位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又带动了就业,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研究表明:模式改革提升了就业单位吸收就业的能力, 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就业,机制,校政企学

参考文献

[1] 虞晨洁.校企合作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实践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版) , 2013 (2) :110.

[2] 张铁辉, 政校企合作促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4) :19.

[3] 胡明霞, 高校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 (30) :91.

上一篇:浅谈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现状下一篇: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