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课程之我见

2022-08-06

第一篇:地理教学课程之我见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安徽全椒中学於平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

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的参考,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为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参考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性,以及不同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个别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刘爱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发展性。高中的数学课程应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它与传统的教学要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就这个课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领悟教科书要有效

领悟教科书是组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要对教科书展开切实有效的研读,真正领悟到教科书的先进编写理念和编者的意图。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个人方面和集体方面,其中个人方面注重个体的研究学习,要求教师要吃透教科书、领悟教科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展开集体研读活动。通过集体的集思广益,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了个人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个人对教科书的研读,使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课改的精神和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教科书的研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在深刻把握教科书精髓的同时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加工,使教科书变得不再是课本上的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再现。应该提到的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更改,并不是要教师摒弃课本,而是要在教科书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有效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热情。

在个人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使自己对教科书的领悟更加的彻底和完善。进而提高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有效性。

二、研究高中生的现状要有效

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基的,为此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服务。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学情现状的研究呢?我想不外乎是要多关注学生当前的知识体系结构现状、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更好的对教学进度展开适当的调整,选自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我想通过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都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具体的关系,弄清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要达成的各方面的目标。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使之更能够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程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的成绩进步。

四、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有效性。

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的,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教学任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都会格外的重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我想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学情出发。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俄他们的困难,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开篇导入的有效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从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要及时,同时适时地调整练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点的总结要到位,要与目标相联系,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教具,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自从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期待着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使用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多有的课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比粉笔教学的效果好。所以教具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六、设计合适的练习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一定的反映;同时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知识、启发知识的好的练习题目。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的促使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效,而不盲目,教有所学,学有所得,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新课程之我见

晋江市南岳中学刘建庭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师生角色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师生角色定位;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其次、学习新课程,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

1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第

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以我们物理科为例,现在更强调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之我见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最先公开提出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阐述,其范围界定为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界定,其中,我国台湾省学者黄政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利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副教授杨龙立认为:学校为本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方式,也是学校内人员(校长、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与校外人员(家长、社区人士、地方人士、行政官员、学者、专家、有关资源单位人士)共同努力,针对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指导、社区地方需求、上级单位要求及国家与中央之要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鉴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肩负应有的绩效责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一、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尽快在基础教育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 要使中华民族在这场"赛跑"中跃身于世界前列,当前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并按照二十一世纪世界舞台激烈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选择和确立课程改革的目标模式。

2.校本课程开发是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构建新的课程管理体系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

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二、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1、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学习外地经验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提示,别校现有的资源如果我们也有,哪又何尝不能试一试呢?比如某校校园旁边有一座山,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山训练,而我校旁边没有山,但是有坝堤,我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坝堤比赛,类似爬山,登坝堤这样的活动,就可以举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这是从促进学生获取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高效地掌握运动技能角度开发的校本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多媒体课件正在体育课中逐步推广,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的多媒体体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校本教材的种类,从长远来看是应该加强研究的。

三、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方面来说,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影响的不外乎国家的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用人单位等。国家课程计划、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组织、课程研究与开发机构、家长等,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因素,校长、教师、学生等是校内因素。

家课程计划更多的是对能不能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规定,而很少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具体的安排。地方一级的课程决策,主要涉及学校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虽然可能不是直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但它却影响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是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重要活动,校长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校长率领教师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整体考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办学目标;另一方面,校长利用办学目标引导教师以其独特的工作方式与评价方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正是校长引导着学校整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推动着学校课程的“校本”化进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要求校长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娴熟的管理艺术,更应具备识别学校整体资源的能力与知识,整合学校工作领域与文化背景中教与学的能力,对潜在的有利于教与学的社区学习资源的自觉意识。

参与课程开发活动最积极的莫过于教师,他们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是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们不断地试图对课程进行修改,以适应当地的条件、学生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材料。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很高,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走向校本课程,将会使每一位教师走向自己的舞台,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更大地激发自身的创造性,使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因此在对教师的关注中,校本课程发挥了其独特有效的作用。

学校教育与地方、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地方、社区可以为学校补充教育资源。我国各地地区差异很大,每个地方均有自身的地方优势与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注重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地方人文资源,如地方历史、地方特色人文资料,地域民族风俗,地方宗教信仰,地方方言内涵,及地方地理、气候、特产等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区域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从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及问题。如果学校自定开发主题较为困难,也可以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寻求标准,争取在他们的指导下,确立开发意向和项目。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具有能动性,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上讲,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将学生的差异引入到课程中,将学生的共同发展引入到课程中,使课程中真正有了人,真正有了千差万别的学生,真正有了学生的价值。由于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选择是多元的,因此学生呈现给人们真实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的注意学生对不同专题的兴趣、收集信息、跟踪学生兴趣的变化等,以此作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依据。学校还可经常邀请学生对学校课程中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提出建议。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系统的支持、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广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的探索,这些无不涉及到资金、人力和物力的供给问题,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将比较大,这是大部分学校难以轻易做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资金、人力、物力的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及品位有可能难以保证,最终可能会流于形式

以上就是我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见解。

第五篇:薄弱课程有效实施之我见

课程本没有薄弱与非薄弱之分,只不过是人为的一种观念,人为的使其薄弱。使其不薄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领导重视,只有足够重视,才会想办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才去重视,才会想办法像其它“主课”一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让薄弱课程变得不再薄弱

——参加滨州市薄弱课程管理与教学的研讨会有感 何为薄弱课程?

目前界定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为何薄弱?

因素一:重视度不够。领导不重视,教师也不会重视,学生更不会重视,家长也不会重视。

因素二: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教材,没有经费投入,缺乏活动基地因此其薄弱。学校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开发,兼职教师精力不够。地方课程还算好一些,有教材可依据。但评价力度不够,上好上差一个样,因此也变得薄弱。

如何改变薄弱局面?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很多老师及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紧紧抓住所谓的主科不放,而对所谓的小科“打游击”。如何加强薄弱学科的管理与教学,让其变得不再薄弱呢?

关键因素是领导从思想上重视。领导重视,教师才会重视,学生才会重视;

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 再次,加强教师培训,掌握其教学方法;;

最后,采取管理措施。比如学校采取专职或跨年级兼课,开展推门课,重视过程管理及师生的评价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课程性质特点和所处特殊环境影响,其局限性是相当明显的:

1、课程资源匮乏,学科依附性较强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学科领域,不仅仅是学科课程的整合,也不仅体现在学科研究性学习上,重在“综合性”,它不仅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还是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综合,自我、自然与社会的综合。

2、有一定的盲从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便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初衷。

3、包办代替多于亲历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中学”,“全员参与、深度实践、有效体验”,在探究中体验和感受,而目前教学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学生亲历体验。

4、重结果轻过程

活动中过于追求成果,忽略了实践过程和活动本身;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责任心的培养,也往往没有重视活动的后续效应,从而降低了活动效益。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1、做好师资培训,确立课程意识,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

认真研习课标,确立课程意识;做好师资培训,扎实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当务之急;确保师资和课时,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征,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理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稳步的发展。重视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与探究中成长,使学生个性得以健全发展。

2、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挖掘多种课程资源,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

劳动与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的学习领域,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质为主要目标。新课程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多媒体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已普遍应用,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基础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学生按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也得以提高。

3、以主题探究为核心,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制定与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需要和条件考虑,找寻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如对热岛效应的调查研究,空气污染研究、污水整治处理调查、身边的噪声、“北京2008”、“创新中国”等,并分别列出了实践活动方案,体现课程开放性灵活性特点;在校园内建种植园,给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学生们播种、浇水、移栽、施肥、拔草,遇到疑难问题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依托地域特点开展特色研究,选取诸如中国民间艺术剪纸艺术、手工艺作品制作、民俗文化研究等,用典型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课程因地制宜,自然生成,形成校本课程, 并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

4、注重课题研究,在实践与研究中丰富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紧密,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和总结教学,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开展课程资源整合研究,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积累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完善。

四、思索与展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新课程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缺少成熟经验可借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们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来自社会家庭甚至学校的升学压力,使得这门课程的生存与发展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师资队伍的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得这门特殊课程在实施中有些举步维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理解和需求,使综合实践活动希望与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开拓与创新的机遇,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积累总结,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二、原因分析

上述学科之所以成为薄弱学科,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归纳一下,我们认为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主观上的原因。

客观上的原因,其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也是出现“薄弱学科”的症结所在。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延袭“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考试与评价的指挥棒,让校长和教师的两眼始终放在、盯在被考试的几个学科上,竭力在这几个学科上争取高分,以提高所谓的质量和升学率。上述学科没有列为考试科目,或是不作为考试主要科目,是不影响教学质量,也不影响升学率的。因此,便长期被领导和教师忽视。更严重的后果是,考试与评价的指挥棒,也引起了家长、社会,甚至是接受教育的学生对这些学科的不重视,进一步加速了其薄弱化。为什么体、音、美等这些深受一代又一代学生喜欢的传统学科,最后竟成了被学生视为正常并无情抛弃的“薄弱学科”了呢?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悲哀,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失败呢?

其二是师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不配套,师资水平不高、专业化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专业要求较高的体、音、美教师。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除具有扎实地音乐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识谱能力、熟练弹奏键盘、乐器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亲手画,体育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等,但目前这些学科大都是教师在兼任,其教学的实际教学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在一些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和教学点,目前仍沿用包班制,一个人要包带所有学科,其质量和效果更是难以保证。兼职教师过多,且队伍极不稳定,导致培养培训工作不能完全落实,学科的教研教改难以有效开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是成为空谈。

其三是学校经费和设备问题。学校经费紧张以及由此带来的所需教学器材、设备问题匮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实在落后,教学资源严重短缺,教学必需品也少之又少。由于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差,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也我们不排除学校工作头绪多,安全压力大,检查评比频繁等客观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问题。他们本身对这些学科不重视,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不纳入升学考试,出于功利意识,所以对此类学科“另眼看待”。加上编制、教师结构等原因,学校在分配工作时总是先保证语、数等统考科目,然后把薄弱学科当作“搭头”分担给课时不足人员。对这些学科,觉得只要每个学科都分配下去,有人担任就行了。至于课时是否上足了,这些学科的师资水平如何,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对这些学科的教学如何进行督促和考评,领导或是没有时间或是不愿意去过问和研究。在常规教学检查时,即使对这些学科进行检查,要求也比较低,往往过多考虑兼职的因素,对教师不备课、不布置和批改作业,甚至使用旧备课本等错误做法采取默认的态度。针对这些学科开展的诸如赛教、观摩等教学研讨活动以及采取的激励措施更是难有所见。总之,对薄弱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句话:任其为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管理淡漠,并见怪不怪。

其次是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样受“应试教育”与教育评价的错误影响,教师们对此类学科也是“另眼看待”。觉得反正学校没给什么压力,学生考试题自己定,甚至于不考试随便给个分数也就交差了,无需认真,只要过得去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语、数等所谓的“主科”上,而对兼任学科无力重视,也不愿重视,认为只要能上讲台应付这些学科就算尽力了。有的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本来有待提高,但又不愿在教学上下功夫、动脑筋,也不愿对新课程主动学习,主动钻研,主动提高。

三、工作建议和要求

应该肯定的是,我县自2003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全县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正在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角色正在向着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课程改革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新课程在实施中的学科发展不均衡、薄弱学科改革不到位,其教学和管理上在一些学校被忽视或是被淡忘,在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制约我县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瓶颈。

为了扭转薄弱学科这一现状,探索改变薄弱学科教学局面的路子, 2008下半年,我们曾在部分小学进行了一次新课改下薄弱学科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发现了一些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印发到了全县中小学。此次检查,发现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引起我们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轻视薄弱学科的问题仍旧顽固地存在。

所以,我们再次组织了本次视导检查。下一步,教研室将依据省、市意见,计划把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作为2010年规范办学行为乃至今后3~5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将我县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为此,我们要求各校要配合县上这一工作目标,把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摆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确定以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为一个抓手,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思路。

现就加强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认识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薄弱学科的重大意义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开设必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专门就学生素质教育强调指出,中小学开设的所有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尤其是那些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学科;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学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上来。恰恰正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学科”,在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论如何也起不到的作用。这是国家教育改革中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在。所以,“小学科”并不小。应该说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叫得最响的是德育,落实最好的是智育,做的最差的是体育。

薄弱学科的存在,严重违背了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影响了对学生实施合格的、完整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阻碍了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无疑是目前落实教育方针的软肋,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此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必须要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人民教育事业负责的高度,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课改课程观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把薄弱学科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尽快改变当前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预防青少年思想和学业的畸形发展。

我们的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极大地垄断和歪曲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把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看作“副科”而不被重视,已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几十年来教育界最严重的缺失。我们的学校在功利思想作怪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博学多才实践能力的平台,才能撑起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师处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和阵地上,是学生教育的主要落实者和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我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方向、课改的成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一定更保持清醒的头脑,理直气壮地坚持正确做法,坚决抵制片面甚至错误言行,在实际工作中,尽自己最大努力,妥善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我们手里,不要让薄弱学科再继续“薄弱”下去了。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制定措施,严格落实管理

1、各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薄弱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并定期研究薄弱学科建设工作,在政策和经费上尽力给予倾斜和支持。校长是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人、财、物、时间、效果五到位。设立薄弱学科督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的落实。规模较大的学校要成立学科组,安排工作热情高,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常规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每月的常规教学检查工作。各中心校也应成立相应中心教研组,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活动,落实薄弱学科建设的督促和检查,从而形成在中心校这个层级上薄弱学科有专人操心、专人管理的良好局面。在平时的“双常规”工作检查和考核时,中心校要将薄弱学科建设工作列入重要内容,并将结果纳入对校长和学校的考核当中。

2、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教育部下达的课时计划,不打折扣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3、要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完善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使薄弱学科管理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结果、有反馈、有奖惩、有提升,确保建设工作依据预定方案和措施,有条不紊地贯彻实施。

4、加强对薄弱学科的过程管理。要像管理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每周、每月和每学期,教研组、学校和中心学校等,都要及时加强对薄弱学科备课、上课、批改等各项常规管理的有效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课堂教学管理,要坚持计划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人,其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薄弱学科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中心学校下校视导检查,要听薄弱学科的课,要检查薄弱学科的作业与备课,要在检查通报中对薄弱学科予以突出强调。

5、将薄弱学科纳入统一的考试评价之中。各校可探索和制订薄弱学科教学质量检测方案,通过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和办法,搞好薄弱学科检测考核工作。诸如,由督导小组组织,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任课情况,采取全员参与和抽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对于教师担任同一学科多个班级教学任务的,如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微机等学科,可采取随机抽查一个班的方式进行。在检测内容上做到紧扣新课程标准,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的检测,如音乐测试,以乐理知识检测为辅,重点检测学生视唱、舞蹈技能;美术学科重点检测学生绘画能力;体育学科重点考察队形队列和跑跳等运动技能。检测结果要小结通报,要同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

6、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抓好薄弱学科教师的管理;学校在确定相关学科专职教师后,应为其建立专门的成长档案,强化对专职教师的考核,杜绝“专职不专心”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关心薄弱学科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同等对待;薄弱学科教学工作量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薄弱学科开展的文体、科技等有关课外活动,应给指导教师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如果是专职薄弱学科教师,就专门以薄弱学科的成绩进行绩效评价分;如果是兼职教师,就把所有兼任学科实行捆绑管理、打通核算,从而使薄弱学科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和绩效工资的分配。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薄弱学科师资水平

常言说得好,投师不明,学艺不高。各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薄弱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首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尽可能配齐薄弱学科任课教师。这是有责任的学校应该做到的。要在学校教师总数内,科学设岗,合理配置师资,切实纠正薄弱学科不设岗、不安排教师的现象。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任教学科,适当增加薄弱学科教师的比例。在配齐师资方面,要把争取上级支持与内部挖潜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补充人员。另一方面要通过校本培训,积极调配,自行培养和培训,形成自己的薄弱学科教师队伍。 其次,要尽可能实现薄弱学科教师的专职化或专任化。要使薄弱学科真正强起来,就要最大限度地落实薄弱学科教师的专职化或专任化,改变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全是兼任的现象。象语、数学科那样,教师专职化或专任化后,可以从体制上避免薄弱学科课程挪作他用或教学应付式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学校好管理了,教师个人也会更加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转薄弱学科开课率低、教学效果差的局面。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专职化队伍,并成立和健全自己的教研组织。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也要尽可能确定部分学科的专职化教师,其它兼任教师的兼任学科也要尽可能在一定周期内固定下来,达到专任化,以便于其专业的发展。

其三,要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省上从2008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现有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每个薄弱学科教师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少于48个学时,并要形成制度。县上也将从今年的 “阳光师训”开始,增加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比重。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这些机会,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平时,学校也要创造各种机会,对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实行倾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研究活动,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达到促进薄弱学科教师专业化提升目的。有初中部的中心校也可针对各小学薄弱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初中教师的作用,及时对小学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加强小学薄弱学科教学的力量。

四、加强教学研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这方面,学校可做的工作可以说很多。但我们认为,核心问题是进行提高课堂效益的研究。这是搞好薄弱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有效课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授课效率,力争在40或45分钟内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不给学生另外增加课外负担这一课题,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薄弱学科发展的课堂教学路子。

为此,我们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校做“提高薄弱学科课堂效率”的专题讲座;可以邀请校内外知名教师上薄弱学科示范课;可以安排教师上观摩研讨课,邀请有关专家辅导点评;可以组织开展“提高薄弱学科课堂效率” 专题研讨会和“同课异构”交流活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技艺;可以通过推门听课的形式对薄弱学科课堂教学进行专题“会诊”;可以长期开展“课堂开放”活动,面向家长开放课堂,悉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可以组织薄弱学科赛教活动;可以开展薄弱学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大赛;可以定期开展薄弱学科教师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和艺术作品等优秀教学成果的征评活动;可以开展评审和命名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活动,表彰和奖励一批薄弱学科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通过活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提高中小学薄弱学科教科研水平,推动薄弱学科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各中心校也要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开展好薄弱学科的相关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不仅在专业素质上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促进其在对待专业的态度上也要不断提高。

五、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薄弱学科教学正常开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首先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补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报刊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软件等),配齐薄弱学科所需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修整运动场地,尽可能达到规定设施配备标准。要通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保障薄弱学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条件好的学校,可设置微机、多媒体、音乐、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满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音乐器材、舞蹈、鼓号、美术器材的装备数量。

条件稍差一点的学校,可做好规划,逐年添置,分步实施。我们的老师也要在学校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学会多动脑,勤动手,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和使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多种形式地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也可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教学用具来替代教学设备。虽然替代品样子不一定好看,但同样可以起到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另外,突破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注重与兄弟学校的联合,在教学资源和设备方面,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实现共享,也不失为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众所周知,这两年,国家在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在逐年增加,学校的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宽裕,再不是前些年捉襟见肘的光景了。所以在改善薄弱学科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是有条件、有可能的。如果确有实际困难,我们还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当然,教学设施和条件的“建”与“配”,只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基础,更重要的应该是“管”好、“用”好。在这一方面,一定要贯彻“宁可用坏,不要放坏;宁可用着过时、淘汰,不可闲置被过时、被淘汰”的管用思想,要让花了代价添置的设施在薄弱学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

六、加强舆论宣传,为薄弱学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是全面推进我县中小学课程改革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社会上和部分学生及家长轻视薄弱学科的现象,各校要承担起舆论宣传、正确引导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薄弱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按照国家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给学生以完整、合格的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让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让加强薄弱学科建设这一重要工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在薄弱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责任在我们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焦点在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意识。作为现代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校一定要把促进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的提高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三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改变我县薄弱学科的教学现状,使这些真正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素质的学科有一个更大的突破、更好的改善和更快地发展。县教研室也将进一步加强薄弱学科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目前已基本配齐学科教研人员。我们将继续组织薄弱学科培训工作,坚持开展薄弱学科的调查与研究,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帮助学校和一线教师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就薄弱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难点问题,将设立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开展研究和培训工作,努力使教科研工作对一线教学能够起到专业引领作用。各校在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好的做法和措施,或者遇到困难和困惑,也请及时上报教研室。

当然,薄弱学科的教学与管理问题积淀太深,其改善在短期内恐难立竿见影,所谓任重道远,这就更需要学校和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用足够的耐心,面对现实,调整理念,规范办学,清醒执教,从祖国发展、民族未来的大局考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缓解和破解当前尴尬局面的新思路、新办法。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薄弱学科一定会“强壮”起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一定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勇气和信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绝不会懈怠薄弱学科的建设工作!

上一篇:电力公司表态性发言下一篇:杜郎口中学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