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政务建设原则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电子政务建设原则

浅析税收的基本原则

摘要:税收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拓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税收原则也经历着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总结我国税制改革的经验,借鉴西方国家税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我国的税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适度和法治”四原则。本文通过对我国税收基本原则的浅析,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贯彻税收原则,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制改革这一重要课题。

关键字:税收原则 税制改革 循环经济 改进 不足

提纲:

一、我国税收原则的内容

二、我国税收原则的不足

三、我国税收原则的完善

四、我国循环经济下税收原则的发展要点

税收原则,是建立、改革和完善税制所应遵循的理论标准和一般准则,是一定时期治税思想的直接体现。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皇粮国税、“苛捐杂税”的观念和事实影响了我国税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的税收原则。受封建小农经济意识的限制,“不患寡而患不均”。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非税论”思想的影响,也就难以产生真正的税收原则。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税后地位的突显以及几次重大的税制改革,税收原则日受重视。纵观税收原则的发展过程,税收原则的发展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有关,现今我国税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适度和法治”四原则。

一、 我国税制原则的内容

关于税收原则各自的地位,多数学者对税收原则都是有所侧重的,通常在诸原则的论述顺序上就能感受到。因为每个时期社会经济总会有其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转型国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把税收诸原则视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在不同时期应该根据国情实际有所侧重。比如在经济发展水平低,迫切需要增强国力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情况下,效率优先就是正确的选择;而当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超过社会容忍的限度,公平原则就应当被提到突出位置。此外,税收诸原则何者居先会随着人们的研究角度而变化。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公平原则应居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要强调效率;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以下将对各个原则逐一介绍。

(一)法治原则。它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指我国征税机构要依法征税,而不能滥用职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其中内含了税收确定原则,即征税方式向纳税人公开,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都以法为先,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国家职能的行使以法律为依据,这样才能防止国家职能的乱用和滥用,从而提高纳税人的法律地位,确保纳税人的利益。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行使的职能,而这种政治权利也必然需要法律的制约与保障。

二是指我国公民要依法纳税,不能够发生偷税、漏税、抗税等不合法的行为。我国《宪法》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的规定,所以我国公民一旦产生纳税义务,就必须无条件的履行纳税职责。而对于税收本身而言,针对税收的“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三个特征,必须有国家法律的保证,才能做到税款征收的及时、有效。

(二)公平原则。我们国家实施的是包括横向和纵向的公平原则,涉及纳税能力和受益原则。所谓横向公平,是针对纳税能力相同的人而言,就是指对纳税能力相同的人要征同等的税。所谓纵向公平,是指针对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而言,是说对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征不同的税,纳税能力强的人应该多纳税,纳税能力弱的人可以相应少纳税,这其实也就相当于西方所谓的“能力税”。 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根据其分享的公共产品利益大小缴纳数额不等的税款,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应按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三)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也就是兼顾需要与可能,取之有度,在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纳税人造成的负担。对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征不同的税,对纳税能力高的人征税也同样是要有限度的,不能够使纳税人的税负负担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

(四)效率原则(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再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和实行税收调节的过程中,尽量使税收对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扭曲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和效率损失最小化,同时发挥税收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税收的经济效率的标准是税收超额负担和福利损失最小化,以及税收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行政效率也叫税收征收效率,是指努力使税收行政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征税对产业活动的额外负担,以最少的征收费用或者最小的额外损失取得同样或较多的税收收入。

二、我国税制原则的不足

(一)关于公平原则

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采用了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虽然这种税制结构便于均衡、及时地组织税收收入,但由于税负转嫁的普遍存在,其性质具有一定的累退性,所以不利于形成合理的税收分配关系,因而将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概括地说,长期把税收增收的重点放在间接税上极易形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尤其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所以在税收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公平原则的实现。受益原则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也有利于合理的确定宏观税负。但从微观上讲,受益原则的应用因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他性而难以确定纳税人受益的多寡,还可能使某些税种具有很大的扭曲(如受征税额限制而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二)关于效率问题

1、税收经济效率存在的问题

① 税制建设离中性原则还有差距。

第一,关于增值税,实行生产型,不充许固定资产抵扣,造成劳

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税负的不公;征税范围不够普

遍,不规范的低税照顾造成税负和增值税链条的扭曲;有

效的征管机制还未形成。

第二,关于企业所得税,两种税制并存,不但不利精简税制,且

不符合国际惯例,并易造成内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公。

第三,关于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难以全面衡量纳税

人真实纳税能力,使税制复杂且易形成较大的超额负担。

② 税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够理想。

第一,税收宏观调控无济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改善。

第二,税收宏观调控“逆向”作用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烟

类、化妆品、家用电器等高税率的产品,非但没有受到限制,

发展势头依旧不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生产能力大大过剩;

鼓励发展的能源、运输、原材料,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且却呈日趋萎缩之势,“瓶颈”变的更细,长线更长,短

线更短;

第三,税收宏观调控无力引导消费.1994年税改,新开征了消费

税,本意是调节消费行为,引导消费方向,抑制超前消费,

调整消费结构,但由于税种出台的指导思想,是不增加税负,

只局限于原产品税和增值税税负结构的调整,且与消费品价

格总维普水平关系不大,使得原有需求结构并未变化,超前

消费并未得到抑制;

第四,税收宏观经济调控无为于社会分配,收入差距还在逐步增

大,两极分化日趋明显。

③税收收入结构的不均衡影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收入结构的不均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主体”模式,难以名副其实,流转税比重过大。二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税负不公,国有经济税负偏重。

2、税收行政效率存在的问题

①稽征成本过高。征管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征管费用偏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②税务都门工作效率仍待提高。由于税务部门人员业务素质与技术进步不适应,使先进技术手段未能充分应用,办税手续烦琐,使纳税人往返奔波。

(三)关于适度原则

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的财富分配重政府、轻居民,重生产,轻消费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这将不利于拉动内需目标的实现,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还必须注意遵循适度原则,这也是保证收入再分配职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遵循适度原则也是保证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关于法治原则

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法制建设仍然不够健全,在税收领域,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这就亟待法制的完善。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法治经济,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需要依法治国,更需要依法治税。因此,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制过程中,提倡和强调税收的依法治税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且,只有在依法治税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的去讨论其他应遵循的原则。

三、我国税制原则的完善

一种完善的税制,不在于各个税收原则最充分地体现,而在于各个原则的互相协调、配合使用。因为各个原则并非完全统一,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不可能既公平,又效率最高;既调节经济,又保证收入最大。在完善税制的过程中,各个原则也需不断得到改善。

(一)关于公平原则

公平的税负一方面能够打破平均主义,多劳多得,充分调动纳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据了解,眼下无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个体经营者,对税收政策最关心的并不是减免税,而是企业间的税负能够公平。另一方面能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环境和均等的竞争参与机会。此外,公平的税负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成为市场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经济效率发展,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⒈要做到税负公平,就要做到统一税政、集中税权,保证税法执行上的严肃性和一致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税收立法权和解释权必须统一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授权部门,其他任何机关不得制定与税收征纳有关的条例或条款,任何地方性法令法规都不得与国家税收法规相抵触。税收行政权统一到税务部门.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票证、报表的制定发行、税务稽查等职责,一律由税务机关负责,其他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另外,税收的减免权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管理权限办事,任何地区和部门都不能超越权限擅自行事。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税法的稳定一致性,避免地区间税负不均现象。

⒉要实现机会均等,就必须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组织经济运行,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一种体制,统一规范、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对“三资企业”都给予了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有外资进入的行业里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均,增大了内资企业的压力。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可以消除这种不合理现象.使内、外资企业以平等的法人身份参与竞争,在优胜劣汰中加强自身的素质,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二)关于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税收原则的重要内容。对税收效率的研究与探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税务部门的行政功能作用,促进依法治税;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新税制的重大举措意义所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提高税收效率的途径:一是充分体现税收原则。二是强化行政执法意识。三是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四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制度和科技成果。五是讲求节约,降低成本投入。

如何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通过“强化税收管理”,提高税务行政效率,降低税收成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积极推行计算机化管理,加快“金税工程”的推进和实施;要对纳税人提供优良服务,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改进税务机关的工作作风,加强税务机关与其他各有关部门的配合,改善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等等。加强税收常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自觉纳税,依法纳税。这样,可以减少国家税务行政部门对稽查逃税、漏税行为的投入,提高效率。

(三)关于适度原则

1、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定位。缩小政府支出,实现有限的政府职能,尽量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任何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的扩大所带来的对税收

收入增加的要求,意味着宏观税负的加重。此外,政府在既定职能下,应维持政府正常职能的费用支出及社会公共资源的供给成本应当富有效率,实行公共财政。

2、政府的财政收支过程受到严格监督。“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种思想是由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的。“取民有度”反映了对税收权力的约束,是一种公平的思想;“用之有止”,这是取民于有度的前提,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税收的使用应有限度,不应浪费和无度。纳税人可直接或间接地如通过参与与税收财政收支有关的立法活动并对有关财政收支预算及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有效的保证了政府的定税、收税及用税整个过程的公平合理性。

(四)关于法治原则

1、要实现依法治税.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这是法治原则的前提。我国税制改革思路已经确定,为使我国税制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税制改革中所出台的各个税种,应进一步到位,正式立法。

2、要实现依法治税,从严进行征收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各级领导来说,保证税务机关能独立行使职权,是从严加强征管的首要条件,要积极为税务机关刨造这样的条件。对于税务机关来说,从严管理,就是要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指税务人员在日常征管工作中严格按税收征管的法定程序办事,严格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违法必究,是要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一切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毫无例外地追究责任、依法查处和制裁。这是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的引伸要求,是实现税收法制化的基本保证。要实现依法治税,必须使用现代化手段,必建税务信息高速公路。我国也必须加大对计算机的投入,引进专业人才,狠抓税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四通八达的税务信息高速公路网络。

3、要实现依法治税.必须加强税收法制教育。对税务人员来说,提高人员素质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忠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责任心强、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高、善于思考、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的执法队伍;对纳税人来说,要加强税收法制教育,提高人们的纳税观念,应该制定一项长期的普及税法常识的宣传教育计划,并把这项工作摆在普法教育的突出位置,以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纳税观念,增强遵章纳税的自觉性。

四、我国循环经济下税收原则的发展要点

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当前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和传统的“单向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理念和路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税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大有可为,税收原则与制度也应有实质性的发展。

(一)拓展税收效率。已有的税收效率原则有其科学合理性,但对于环保的义务重视不足,对税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不够。我们今天要致力发展的是一种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治税理念也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应该拓展原有的税收效率思想,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这是对传统税收效率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延伸税收公平。主要关注的是一种代内公平。市场调节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其调节机能不具有向未来延伸的能力,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的,除了平衡当代人的需要外,还突出了对后代人发展的道德上的义务,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平衡当前和未来利益的角色,这就

要求延伸税收公平,从代内公平到代际公平,通过税制的设计保护现有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使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种基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是对传统税收公平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税收原则不是抽象的、静止的,而是具体、历史的,只有随着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试论我国的税收效率[J].李占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7

[2] 郝如玉.论新时期的税收原则[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2):13-16

[3] 王俊.对循环经济下传统税收原则的再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

报.2008

[4] 鲍婷婷.基于西方税收原则理论的我国税收原则的探讨[J]. 商业会计.2009

第二篇:浅析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

摘 要:比例原则天然的体现了其对自由裁量控制。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范围内,一比例原则作为考量的基点,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相反,多比例原则的漠视,则往往会导致行政相对方随后采取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请求救济,无端增加诉讼成本消耗行政资源。本文从行政处罚中比例原则的实施意义,不足,改进等方面出发,力求行政处罚行为能更公开公正 关键词:比例原则 公平 行政处罚

一、比例原则

(一)、定义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该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当比例。

(二)、广义比例原则的要求:

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只有认定该行为达到相应行政目的或目标是必须或必要的,才能实施。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进行利益衡量,只有通过利益衡量,确认实施该行为可能取得的公益大于可能损害的私益,才能实施。

(三)、比例原则的派生原则

1、适当性原则

又称为妥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并且是正确的手段。也就是说,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必须是适当的。这个原则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要求。通常认为,即使只有部分有助于目的之达成,即不违反适当性原则。并且这个最低标准不是以客观结果为依据的,而是以措施作出时有权机关是否考虑到相关目的为准。在行政实践中,任何一个措施都或多或少会有助于达成目的,因此本原则实际很少起作用。这也是比例原则”三分法”受到非议的原因所在。[1]

2、必要性原则

又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其是指在前述”适当性”原则已获肯定后,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换言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能给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达成目的的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了。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行为方式,否则必要性原则将没有适用的余地;其二是在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诸方式中,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的一种。可见,必要性原则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

3、狭义比例原则

又称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和相适应,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所需要的过度的措

施,应尽可能使行政相对人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讲,要求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能选择之处置,应就方法与目的的关系权衡更有利者而为之。比例性原则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但其所要求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考量,仍需要根据具体个案来决定。也就是说,狭义的比例原则并非一种精确无误的法则。它仍是一个抽象而非具体的概念。当然,狭义的比例原则也不是毫无标准,至少有三项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人性尊严不可侵犯”的基本准则;公益的重要性;手段的适合性程度[2]

二、比例原则对行政处罚的要求

(一)、行政处罚行为必须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有法律的授权 行政处罚行为的实施要依据法律和相关行政法规,不能以执法者的意志随意进行处罚,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杜绝执法者造法,杜绝执法者随意对法律条文的意义进行扩充和缩减。

(二)、行政处罚行为必须要以实现一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 行政执法所追求的法益不仅仅是保护公民的利益,同时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无论是在行政处罚执法还是在行政处罚立法时都要充分考虑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全面提升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保护力度。

(三)、行政处罚行为与要实现的行政目的之间存在客观地必然地联系[3]

行政处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但行政处罚行为保护各种合法权益的前提是要依据法律和相关情节,不能随意以法律的借口实施处罚,行政处罚行为与要实现的行政目的之间存在客观地必然地联系。

三、我国行政处罚法中比例原则的体现

(一)、行政处罚的原则和目的体现了比例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行政处罚应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设定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二)、可设定处罚种类的法规层次体现了比例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法规。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做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体现了比例原则

任何实体的结果都是经过一定的程序达到,只有保障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的公正,所以在立法时只有保证程序上符合比例原则,才能保证实体也符合比例原则。

行政处罚法从第三十三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三十四到四十三条充分说明行政处罚程序符合比例原则

四、行政处罚法中比例原则的不足

虽然行政处罚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比例原则,但是在具体的行政处罚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的裁量怎样符合比例原则依然是个盲点,这就导致了同一个行政处罚的条文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处罚结果。同样的行为,在一个地方收到行政机关的较轻处罚,在另一个地方却受到了较重处罚,以至于最后与行政处罚法的目标相悖,有违公平公正原则,而且许多执法单位是为追求政绩实施行政处罚行为,行为对自己有利则处罚,反之,则不予理睬,致使一部分该受处罚的行为得不到处罚,同样与公平正义相悖。再者,有很多时候对不触犯刑法的行为应该适用行政法规制的,在处理时仅仅适用行政处罚的方式对违法行为主体的惩戒。

五、行政法中应该怎样体现比例原则

(一)应该采用公平与公正作为裁量的基本出发点,不能以创收

作为考虑的出发点

在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务必要贯彻比例原则,以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作为裁量的利益归属点,不能一味追求行政效率,而忽视行政相对人的生活保障及其他权利。

(二)应该从惩戒与教育的角度确定裁量的尺度,过轻过重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所以在行政处罚中,必须考虑到行政处罚的作用不仅仅是处罚,还包括处罚之外的教育作用,实施行政处罚的终极目的应该防止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超越法律的框架,而不仅仅追求以暴力的形式来对违法行为进行镇压。

(三)应该从可执行的角度,采用多种处罚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要保证所做出的处罚能取的实效。

在行政处罚中不能仅仅只依靠行政处罚法这样一部法律,也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处罚这样一种单一的处罚形式,要结合多种处罚方式来完善行政处罚的执行方式,从而保证行政处罚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张正钊、胡锦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简论 [n]苏州大学学报(哲论社)。2001(1)

[3]张坤世,比例原则及其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由一个具体案件的思考,人大复印资料[n]。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12)

第三篇:浅析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简要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改进措施

一、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

1、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2)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2、经济原则.(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原则。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1)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2)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4、整合原则。(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2)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5、安全原则(.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3、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改进措施

1、正确的规划设计理论。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合理的规划设计实施。(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2)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

结束语

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始。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5)

[2]徐喜霞.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与文化.2013,(3)

[3]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年.

第四篇: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浅析论文

在过去,信赖保护原则并未受到重视,然而近几年来,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被视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则,在当代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的作用和地位与行政法中的合理性、合法性等原则有着同等作用和地位,那么作为当代行政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在众多领域当中都应当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概述

在行政法当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主体之间要在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互相信任,保持自身的忠诚度,同时以诚实信用的方法做出正确的行政行为,这一内容是行政法对行政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提高公信力的基本条件:行政相对人依赖的对象同时依赖于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都在行政法保护范围内:对于相对人来说要想自身的信赖值得保护,首先就要具备信赖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信赖保护的基础内容,以实现信赖保护:行政的相对人正当的信赖利益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利益的保护,这一内容既是信赖保护原则最终追求的目标。根据上述信赖保护原则的主要内容,在当代的法治国家当中,在切实维护人民基本利益和正当权益的基础上,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当中形成的各种行为,且对己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不得随意变更和撤销。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的几种说法

(一)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一项具有浓重伦理色彩的基本原则,不能把它规划到公法或者私法范围内,但同时诚信原则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所以在公法和私法范围内也都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关于诚信原则能够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认为,从适用方面的角度上看,诚信原则的存在基于一定的法律关系,因此可以说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法,可以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然而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度不够,有些牵强。当事人双方的行为是需要诚信原则来约束的,所以要求行政主体具有善意的行为且合法合理,而信赖保护原则主要对行政主体进行约束,这两种原则显然是平行的关系,信赖保护原则无法将诚信原则单独作为自身的法律依据。

(二)保障基本权利的原则

多数学者认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是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的来源,但是信赖保护原则是否能将基本权利单独作为自身的法律依据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在宪法中,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是就个体来说的,如果撤销其法律和行政行为,也就是侵害了个人实现其法律行为的可能性,而信赖保护原则从根本上对人的基本权利有着保障的作用。基本权利并不能单独成为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依据,基于众多说法,有些说法倾向人的自由权,而有些说法倾向于财产保障,加之宪法中广泛的基本权利,并非所有的基本权利都适合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总而言之,如果将基本权利单独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是片面的。

(三)法安定性原则

法治国家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法的安定性原则,明确人与人之间的权益并划分出权利和义务的界限需要通过法律来实现。法律自身的状态也就是法律中权利和义务的安定性,同时借由法律中的各种关系也要维持一种安定的状态,显然,要想实现法律本身的安定,就要先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行政法本身就是构成法律安定秩序的要素之一,同样具备法的安定性,然而单独将行政行为作为实现公益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行政法律中的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威胁,可见行政行为作为法的方式之一具有一定的安定性。除此之外,行政行为受到法的安定的约束,要求法律中的相对人法律行为的效果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同时行政行为要继续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行政主体不得对己经生效的行为随意变更或撤销。

(四)法治国的原则

法治国的理念是我国宪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法治国原则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法的和平、法安定、权力分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等。其中保护人的信赖利益是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同时也是法治国的目标。然而有些人认为,从法治国的原则中可以衍生出一些潜在的法律原则,例如通过法治国的原则可以要求撤销收益行政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又可以要求继续保持这种行为,由此可见信赖保护的原则不等同于法治国的原则,而法治国的原则确立应该基于信赖保护原则的思想。

三、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

由于行政主体的行为具有多样性,这样在行政法上适用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首先行政主体之间要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互相信任,这样才会有诚实信用的行政行为。其次,抽象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来说是不具备效力的,行政机关不可以随意制定针对相对人的抽象行政行为,也不得限制和侵害相对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切实保障人的利益。 要限制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分析,如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律,基于信赖保护原则,要首先衡量行政合法的公共利益与人民的信赖利益是否冲突,在一般情况下,撤销不利的具体行政行为往往不发生相对人利益保护的问题。在行政法中撤销行政行为是相对于违法行政行为来说的,废止行政行为是相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来说的,而终止这种行为之后的法律效力基于信赖保护原则,所以废止行政行为应该受到限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从当代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和地位等为出发点,对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以及适用等进行分析。在行政法当中,任何一种法律原则都不能够脱离主体单独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依据,同样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依据也不能够取决于单独的原则,而是基于多项原则,可以说信赖保护原则是各种原则的综合体。

第五篇: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原则

2009—2010下半学期国际贸易法专题课程论文

国际贸易下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综述

指导老师:王远均 姓

名:吴娟

号:209120222033

2010-6-10

1 国际贸易下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综述

摘要:置于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对各国的法律体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法律规范也很难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国际法律体系也面临着变革的重要挑战。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对国际、国内的交易市场产生不间歇的冲击。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茶的展开了,虽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有关的立法原则却得到较为普遍的统一,为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带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立法原则

目 录

前言 ............................................................................................................................... 1 1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现状 ........................................................................................ 2 2各国、各地区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 ................................................................ 3

2.1促进与规范原则 ............................................................................................................................ 3 2.2非歧视性原则 ................................................................................................................................ 3 2.3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4 2.4一致性原则 .................................................................................................................................... 4

3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 ........................................................................................ 5

3.1预防性原则 .................................................................................................................................... 5 3.2协调一致性原则 ............................................................................................................................ 6 3.3动态灵活性原则 ............................................................................................................................ 6 3.4有效整合原则 ................................................................................................................................ 7 3.5指导为辅的原则 ............................................................................................................................ 7

4结论 ............................................................................................................................ 8 参考文献: ................................................................................................................... 8

1

前言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整个世界经济呈现出另一个崭新的局面。新型的商业模式、多样化的营销模式、多元化的企业战略等正逐步侵入各国市场。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法律规范无法再完全适应现阶段电子商务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各国、各地区也纷纷就电子商务下,交易各方的有关贸易的关系做出新的立法规范。基于各国在经济基础、文化底蕴、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差异,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也千差万别,但就其立法原则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实践,对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却有极为有力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 1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现状

现阶段我国涉及国际贸易的国内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国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电子签名法》分别对货物买卖、货物运输、货款支付、对外贸易、海关监管、商品检验、国际仲裁、电子商务的电子签名进行了相关规定。

此外,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涉及电子商务的行政管理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公众多媒体通讯管理办法》、《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①。但是所有的管理法规都是针对局部而做出的相关规范,而且法律效力极为有限,仅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象,无系统性。

对于电子商务方面主要也依赖于以上各法的规定,并无独立、完整的专门立法。主要受我国现今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的影响,诸多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还未曝露,这对于新的专门性的立法还未提出紧迫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受信息技术的限制,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有关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也还处于寻觅阶段,很多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贸易中呈现出来的核心问题,在我国还未受至关注,甚至还未意识到。但是,伴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劣势会越来越明显,在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中体现出来的势态也会越发的严峻,加之法律规范效果的滞后性,对于我国整个国际贸易都会有极大的消积影响。

因此,我国应提前树立立法意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立法实践,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电子商务立法规范,而这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及国际贸易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① 周英男,杨德礼.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1卷第3期.

2 2各国、各地区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

2.1促进与规范原则

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规范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障活动主体的合法权利,并规范其相关义务。通过规范的行为来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有序展开。规范是促进的基础,促进加强规范。促进原则是目的,而规范原则是实现促进原则的手段。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基础。法应贯彻鼓励、促进和引导原则。从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电子签名统一框架”、经合组织(OECD)“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1998)、西方八国“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2000)、韩国“电子商务基本法”等有关立法政策来看,基本上都是坚持这一立法原则的。①

2.2非歧视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技术的非歧视性原则,其二是对于交易双方意思表示的表现形式的非歧视性原则。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中性原则,认为中性原则才是电子商务立法区别于其他立法的所独有的基本原则,并可从两个方面来诠释:技术中性和媒体中性。②两种观点的本质一致的。

前者主要是指在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中包容有关的技术规范,使其成为技术规范型的法律规范;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排除技术的影响,以保证国家法律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在相应的法律环境建设中为技术的发展预留空间,以保证国家法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具体的立法活动中,这一原则主要表现为不在法律规定中通过指定、确认等等形式或手段将某一技术特定化,并以此作为整个交易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础,而在实质上却歧视或排斥了其他的同类技术。3如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等。如此一来,便给予了不同技术水平下各国公平的交易地位,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后者主要基于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交易的特性,导致的其在原有的法律规范中的相对弱势而提出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果任何一种电子信息的使用所产生的最终结果,都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与使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产生的 ①② 刘德良.论电子商务立法的基本原则[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5期. 刘满达.电子商务立法:原则、模式与价值取向[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 蒋波.论国际电子商务法律规范的主流原则[M].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3 结果具有同等的作用,那么二者应该享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虽然二者在表现当事人真实意思上采用的方式或形式有较大的差异。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于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效力的规范上。《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指出电子合同本质还是合同,是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特殊性表现在记载当事情人意思表示的方式或形式发生了变化。只有将电子合同与传统的书面合同等同起来,赋予其同等的法律效力,才能使整个电子商务活动持续往下。电子合同是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主要体现形,如若排除了其法律效力则从根本上阻碍了电子商务活动的进行。

2.3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指电子商务活动中,当事人有权自行选择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权利义务的限定及调解,而法院将对其予以尊重。《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对当事人意思自治规定了合同自由原则,允许当事情人排除公约的适用或废止任何条款的效力,但当事人意思自汉不允许当事人排除国内立法中公共政策的法律强制要求。而且当事人自治原则,也是传统商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根本目的是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及根本利益。

2.4一致性原则

国际贸易中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主要是基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相关规范。199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颁发了《电子商务示范法》法律示范文本,受到各缔结国的普遍肯定。此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又针对电子签名出台了关于电子签名的“指令”,用以解决国际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签名的矛盾与冲突,也得到各国的支持。2006年中国签署《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据统计共有100多个国家先后签署该公约,虽然目前该公约还未正式生效。通过以上各点不难了解,国内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应该最大程度的遵循国际立法,建立并维护这样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

 赵秀文.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3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

基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以及国际上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规范,我国在电子商务的立法方面的突破点,是有据可依、有方可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事先确定本国的立法原则,或是指导思想,在此指导下开展本国的立法活动。总体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应立足本国的基本国情,放眼国际立法实践,在遵循缔结规则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最大限度地保障本国经济利益。

3.1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是从保护本国电子商务的目的出发,以立法预防他国凭借自身立法的完备性,同时利用我国立法的空档,进行不对等的交易的原则。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战略性原则,认为我国网络通信技术起步较晚,无论在电子商务实践,还是在立法与司法研究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保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电子商务立法。①也有学者就定义为先进性原则,又可称之为超前性原则,电子商务涉及到软件及系统开发、远程金触服务、网络结算、电子货币、关税与税收、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电子单证和电子证据、认证机构、网络服务商等一系列新的领城。我们在对电子商务进行立法时必须追踪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对可能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新主体都要作出原则性、概括性、前瞻性的规定.以保持法律的连续和稳定。②

世界范围内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活动,从电子商务产生以来就从未停歇过,仅在2001年各国有关电子商务的专门立法就有200多部。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应该以全球化为视角,树立战略性的立法思想,充分借鉴其它各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立本国相关法律法规范的前瞻性,尽快的完善本国的相关法律体系,以改变在国际电子商务中的被动状态。

① 周英男,杨德礼.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1卷第3期. ② 韩鹰.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方式和框架构想[J].中国司法,2001年1月.

5 3.2协调一致性原则

虽然国际法律规范普遍,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各国的矛盾比传统的交易更加频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一个统一协调机制进行调解。

陈满生、张春华认为协调一致原则要求立法途径与我国经济发展协调一致,与国内外立法发展协调一致。①一方面,电子商务立法途径应该与我国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有人认为先着手综合立法,形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综合思路,出台电子商务基本法,然后对各个具体问题制定单行规则,这是国际上目前普遍的做法,也应当是我国目前较好的立法选择。②另一方面,立法要与国外立法发展协调一致。刘德良认为电子商务立法既要与现行立法相互协调,又要与国际立法相互协调,同时还应协调好电子商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利益关系,如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商标权与域名权之间的冲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管辖权之间的利益冲突等,尤其是要协调好电子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③

但并非使本国的相关法律规范与之完全一致,对于涉及本国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规范,应该从本国的自身利益出发予以维护。

3.3动态灵活性原则

正如其前所说,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导致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改革,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阶级,新的挑战随时会出现,原有的法律体系也并不能完全能适应新的问题,加之法律规范的滞后性,所以保持立法的动态性与灵活性尤其重要。韩鹰提出灵活性原则要求我们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留鲜明的民族特性。把鼓励和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立法的前提,适度规范、留有空间、利于发展。④我国在考虑电子商务法律框架的时候,一方面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另一方面也应留有余地,以便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种新情况。同时,应尽量通过修改法律和颁布司法解释的方法来解决电子商务立法问题,这样既可以维护法制的稳定性,也可以适应具体法律问题技术周期短、发展快的实际情况。

因此,通过整个法律构架的建立,再在恰当的时机加入具体立法的细化,来 陈满生,张春华.论WTO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原则[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4期. 杨坚争.电子商务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 刘德良.论电子商务立法的基本原则[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5期. ④ 韩鹰.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方式和框架构想[J].中国司法,2001年1月. ①② 6 保持整个法律体系的动态灵活性,是同时应对国内发展变化与国际发展变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3.4有效整合原则

对于电子商务的立法,国内有相关的行政管理法例与实施细则,以及部分与电子交易实践具体相关的法委规范,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需要将以上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机的整合起来,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过程。即使是制定新的法律规范也应基于已有地法律规范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必要时应废止原有的法令中不适用的相关条文,避免法条之间的相互冲突。

我国的电子商务无论在规模上或增长速度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之一就是法律没有重视效益原则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确立有效整合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合理分配权利义务以达到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成为我国对电子商务进行法律规治所必须遵守的原则”①。

3.5指导为辅的原则

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本质上说是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对电子商务的相关活动进行规范。虽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是却要经历时间的验证。而依托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活动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有所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会受时间的影响而不同,况且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是毫无瑕疵的。因此仅仅依靠法律规范影响电子商务的相关活动是不够的,还应尽可能的采用各种指导性的方式对整个商务法进行引导,软硬皆施。

电子商务立法应充分体现指导性原则,明确政府在发展电子商务中的地位,即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减弱政府对电子商务的管制与指令,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②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政府应该在提供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开展示范工程,宣传、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全民电子商务意识方面进行协调和指导。

①② 步艳丽.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原则的思考[J].政法论丛,2002年8月第4期. 周英男,杨德礼.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1卷第3期.

7 4结论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电子商务法的立法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指导性思想原则,如协调一致原则、动态灵活原则。立法的指导思想是观念化、抽象化的立法原则立法指导思想追求的是立法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立法目标,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目的性特点。

第二,属于商法基本原则的范畴但具有新的内涵的原则,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电子商务立法中,该原则不再是基本原则范畴,这反映了电子商务活动与其他商务活动不同的特殊性。

第三,电子商务法特有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即属于此范围。至于其他的“原则”,则不应纳入到基本原则的范畴。立法的基本原则是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该原则是在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主要内容及其本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抽象出构成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的基础并对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

电子商务活动随着国际市场和信息技术变化,法律规范也会不断的推陈出新,通过确立本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原则,树立行为准则,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周英男,杨德礼.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1卷第3期. 2 刘德良.论电子商务立法的基本原则[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5期.  刘满达.电子商务立法:原则、模式与价值取向[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 蒋波.论国际电子商务法律规范的主流原则[M].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5 赵秀文.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韩鹰.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方式和框架构想[J].中国司法,2001年1月. 7 杨坚争.电子商务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 步艳丽.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原则的思考[J].政法论丛,2002年8月第 8 4期.

上一篇:汽修业务接待岗位职责下一篇:汽修教学方法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