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霉素对鼻内镜术后术腔恢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10-18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但术后如何防止术腔水肿、缩短术腔恢复时间仍然是术后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为这些关系到术后的疗效。

近几年研究发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类似激素的抗炎作用, 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酷类抗生素, 罗红霉素可通过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凋亡、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并可长期小剂量应用。本文在术后给予罗红霉素, 观察其促进术腔的恢复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Ⅱ型Ⅱ期患者61例, 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及疗效评定标准》。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为 (35.1±10.3) 岁, 病程2~4.5年, 平均病程为 (2.9±1.7) 年。对照组29例,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16~54岁, 平均年龄为 (34.4±9.7) 岁, 病程1.5~5年, 平均病程为 (2.6±1.9)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行鼻窦CT (冠状位) 扫描和鼻内镜检查, 确定手术范围。2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广谱抗生素、充分术前准备等。鼻粘膜表面麻醉后, 根据MESSKLINGER术式进行手术。先切除息肉, 暴露中鼻道, 对多发性息肉者使用动力系统切割钻清除息肉, 对有鼻中隔偏曲者, 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中鼻甲肥大、外翻、息肉样变或泡样中甲者, 行中鼻甲整形。而后以钩突刀自中鼻甲附着处切开钩突粘膜, 完整切除钩突, 扩大上颌窦自然孔, 筛窦钳打开前筛, 暴露筛板, 对后组筛窦病变者, 寻找中鼻甲基板, 打开后组筛窦。额窦、蝶窦病变者, 分别行扩大蝶窦自然窦口和额窦窦口, 术毕膨胀海绵外涂适量红霉素眼膏填塞术腔。术后第3天应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入生理盐水中行鼻腔冲洗, 清除鼻腔血痂、分泌物等。观察组在术后第2周给予罗红霉素口服, 150mg/次, 2次/日, 应用3个月。对照组不服用罗红霉素, 其余治疗同观察组。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治愈:症状消失, 窦口开放良好, 粘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改善, 部分区域水肿、肥厚、肉芽形成。无效:症状无改善, 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 鼻道有脓性分泌物或窦腔有小息肉形成 (3个月~0.5年以上)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2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72.4%,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据统计, 鼻窦炎全球发病率为15%, 而鼻息肉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4%。其病因多样, 主要有:慢性感染、变态反应、鼻内解剖异常、粘膜纤毛结构和功能障碍等。慢性鼻窦炎分为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 其中变态反应倾向的患者显现为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而非变态反应性患者显现出嗜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的征象 (感染性) 。鼻息肉被覆呼吸道上皮, 有分泌增生、鳞状化生等结构变化。鼻息肉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该细胞对鼻息肉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目前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 手术后创伤愈合是一个涉及凝血块形成、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组织重塑的高度协调的过程,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鼻内镜术后创面渗血凝固、粘膜纤维素渗出、分泌物遗留以及粘膜反应性水肿等是术后第一阶段主要的病理过程, 如果此阶段处理不当, 将会引起术后并发症, 如术腔粘连, 窦口闭锁等各种并发症, 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低下。目前术后多采用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炎, 效果明显。但是在有些病例中, 存在着糖皮质激素依赖现象, 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能有效的缓解症状, 影响术后术腔恢复, 而且, 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很大, 首先, 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导致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柯兴综合征、高血压、低血钾、糖尿、骨质疏松等, 所以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水肿、心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应慎用激素。由于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机体防御能力, 且无抗菌作用, 故长期应用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而且, 由于糖皮质激素刺激胃壁细胞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 减少胃粘液的产生, 阻碍组织修复, 故可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 甚至出血或穿孔。另外, 鼻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亦存在许多副作用, 鼻出血是其最常见的鼻部副作用。

在本文中, 观察组在术后应用罗红霉素, 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这与罗红霉素的作用机制有关。罗红霉素除抗菌作用外有很大的抗炎作用。近几年研究发现, 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具有类似激素的抗炎等非抗菌作用, 为补充鼻内镜术后用药带来新的希望。大环内醋类药物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抑制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产生、阻滞核转录因子活性、减少ICAM-1的产生、抑制中性粒细胞活性、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及提高粘膜纤毛清除率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很多研究指出, 经手术和/或系统类固醇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酷类药物治疗后疗效显著。罗红霉素属于新一代大环内酷类抗生素, 是红霉素的衍生物, 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酷类药物, 它抗炎、抗菌、改善纤毛活性等作用更优于红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酷类抗生素, 且副作用更小[3]。临床研究表明, 罗红霉素有很好的抗炎抗感染等作用, 可以减少术腔炎症的发生, 促进术腔清洁及粘膜上皮化, 有利于鼻内镜术后术腔膜恢复。

所以, 罗红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 它抗炎、抗菌、改善纤毛活性等作用更优于红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酷类抗生素, 且副作用更小, 有利于防止术腔水肿囊泡坠落导致的鼻息肉鼻窦炎的再发, 也利于术腔粘膜功能的有效恢复, 并可以低剂量长期应用。鼻内镜术后术腔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激素等药物虽然疗效肯定, 但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大, 罗红霉素的使用将弥补这一缺陷, 在术腔恢复过程中达到长期抗炎促进术腔恢复的目的[4~5]。本文观察组术后口服罗红霉素, 进一步证明了罗红霉素对术后术腔的恢复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罗红霉素对鼻内镜术后术腔恢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Ⅱ型Ⅱ期患者61例, 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根据MESSKLINGER术式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在术后第2周给予罗红霉素口服, 150mg/次, 2次/日, 应用3个月。对照组不服用罗红霉素, 其余治疗同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72.4%,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罗红霉素可以减少鼻内镜术后病变, 加速术后创伤粘膜的修复, 提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手术质量。

关键词:鼻内镜术,罗红霉素

参考文献

[1] 王琳, 董明敏, 赵玉林.鼻内镜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 2005, 34 (11) :1440.

[2] 张罗, 顾之燕.鼻用皮质类固醇安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7) :552~555.

[3] 黄振云, 邹华.大环内酷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抗炎机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4, 28:98~100.

[4] 王琳, 董明敏, 赵玉林.鼻内镜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 2005, 34 (11) :1440.

[5] 于睿莉, 孙树岩, 安立峰, 等.鼻内镜术后中鼻道粘膜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5, 11 (5) :342.

上一篇:工厂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下一篇:GPRS上行扩展动态分配技术测试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