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眼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的临床观察

2022-09-11

我院对2001年度中进行的单条带式后巩膜加固术的高度近视的病人进行了3年观察, 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度中进行后巩膜加固术的病人, 手术眼:39例, 45只眼, 双眼6例, 男性21例, 女性18例, 平均年龄21岁 (10~32岁) ;对照眼:27例, 27只眼, 男性11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21岁 (12~32岁) , 如表1所示。

1.2 手术适应证

(1) 青少年近视>-6D, 每年发展超过-1D; (2) 成人>-8D的发展性近视; (3) 形成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 (4) 高度近视伴黄斑病变。

1.3 禁忌证

(1) 眼球或其周围有急慢性炎症及肿瘤; (2) 视网膜有广泛的格子样变性, 有多个干性裂口; (3) 非轴性近视眼; (4)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呈回样斑块型。

1.4 术前检查

视力:祼眼视力、远视力、近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电脑验光 (NIDEK、ARK-700A) 、检影验光, 最后用主觉插片验光加以复验;超声波检查:A/B超 (storz u-A/B1000) 、裂隙灯、三面镜检查;眼压测定:Goldiman眼压;视野检查: (Topcon SBP3000) 。相关的化验、心电图、胸透检查。

1.5 手术方法

球后麻醉生效后开睑, 距角膜缘1mm, 由下直肌与内直肌间至上直肌附着点剪开球结膜, 沿巩膜面钝行分离下, 外, 上直肌。做直肌下的牵引固定线 (1号线) 。在颞下方动作柔和分离筋膜组织, 找出下斜肌, 并将下斜肌与外直肌充分钝行分离。 (此步骤是手术的关键) 。下一步进行条带状异体巩膜的放置, 将6mm×70mm异体巩膜以次穿过外直肌, 下斜肌, 下直肌, 双手用无齿镊进行异体巩膜的放置。加固条带正确的位置应该是通过黄斑部位于下斜肌止端与视神经之间, 一端固定在内置肌与下直肌之间, 另一端固定于上直肌附着点颞侧, 条带松紧度以恰能与巩膜平铺相贴为宜。判断加固材料是否正确到位 (轻轻提起条带时有沉重感, 并且条带不会从颞侧赤道部滑出, 条带两端方向垂直于角膜缘) 。

2 结果

对以上2组进行3年观察并对比, 如表2、3、4所示。表3显示手术组屈光度数增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显示手术组术前术后眼轴无明显变化。

3 结语

后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眼的进行性发展中, 可有效的控制眼轴的延长和屈光度的增加, 达到防治的目的。

摘要:近视眼典型的病理改变主要见于高度近视眼, 故称为病理性近视或变性近视眼。主要病变在眼球后极部, 眼球呈梨形式蛋形, 由于眼轴过长和持续性的过度牵引, 导致后巩膜葡萄肿形成。由此加重脉络膜循环障碍, 构成发生脉络膜萎缩和漆状裂纹的基础, 从而引起出血、渗出、疤痕化等一系列变化。因此进行性眼轴延长是高度近视眼的病理解剖基础。后巩膜加固术是从阻止眼轴进一步延长的角度来达到防治近视眼为目的的。200年前Scarpa就认识到了角度近视眼球扩张出现后巩膜葡萄肿。1856年VonArlt阐明了高度近视的眼轴增长与后极部葡萄肿的形成有关。19世纪VonAmmon、VonGrafe的研究把巩膜葡萄肿与高度近视的病理联系在一起, 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角度近视奠定了理论基础。1954年前苏联学者Malbran首次将该手术应于于临床, 从此不断出现不同形式、用不同材料的后巩膜加固术。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在非手术巩膜加固术即亚手术方法治疗高度近视方面做了一些新探索 (选用多种聚合物, 同种异体巩膜或软骨悬液注入球后等) 。

关键词:后巩膜加固术

上一篇:难以承受之重:雾霾与发展并肩而行下一篇:三维关键帧动画的交互设计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