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之我见

2022-08-25

第一篇:社会主义本质之我见

社会主义之我见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迎来伟大振兴的光明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本立场、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上。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恩主义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邓小平理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标准之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好落脚点。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视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手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使劳动成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财富的充分涌流,按需分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邓小平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的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是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坚持了实现其本质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实现其本质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理论基石之一。唯物史观的确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突出了“具体情况”和“现存条件”在理论“阐明和发挥”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一)都要历史地,(二)都要联系其他原理,(三)都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他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据上述的基本思想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其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完整的表述。1978年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据此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阶段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今天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主张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当家做主后,应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即“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了明确阐述: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社会化的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将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代替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在领导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决不允许破坏。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一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是有现存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决定的,而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争得民主。《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这里既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1850年,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在1875年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时.又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集中表现为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并始终坚持。人们熟知“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职能和历史使命是相同的。因此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党理论。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为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社会文明之我见

社会文明之我见(张慧)

信息来源:大正公司

| 作者:张慧 | 发布日期::2015-04-15

文明的范围很广泛,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之大,无处不在。但什么是文明呢?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文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都特别重要。

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果皮纸屑随风飘扬,愈来愈多,却没有一个人弯下身子扔进“城市美容箱”:走到公共场所,你会看到告示牌上写着“请勿吸烟”的文字,但总会有人假装看不懂。我们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人都该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是依然有很多驾驶员和行人在晚上没有交警时,视“红灯”不见。有多少生命就是在畅通无阻下丧失啊!一个城市没有文明,设施再好,也是乱七八糟、杂乱无章。

准格尔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被测评的54个旗县市区中位列第四名。这也是我们全旗人民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和做文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充满文明的城市能给人愉快和信心。可见,文明的表现不仅是个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质。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文明程度。

这些不文明现象在社会中产生了许多危害和影响,所以说“文明”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那我们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人呢?对此我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是尊重他人。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心里装着他人,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才可能有文明礼貌的举止。第二是与人为善。当一个人处困苦只是,你给他鼓励和温暖:他会记恩一辈子;如果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他会记恨你一生。所以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他人,是人类文明的表现。第三是遵守秩序。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条件。必须严格遵守秩序,不影响他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明礼貌。最后是注意形象。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也就是态度诚恳、举止得体、服装整洁。这样就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改善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八荣八耻”中有重要论述,呼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弘扬社会正能量,带头破除不文明行为,为营造文明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传遍大江南北,让文明之花开满整个世界。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之我见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问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点。

关键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分配制度新农村建设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紧密相连的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十分丰富。而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正确认识当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已经为公有制结构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

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不可少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有效的认识也不断认识,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还要质量和效益“高”。提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科技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

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要做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

第四篇:爱国主义之我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正如雷锋所言:“我是祖国的,祖国是我的。”因此,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把自已的人格与祖国的国格直接联系起来,这正是爱国主义真谛之所在。每当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五星红旗高高升起,中国的国歌通过现场直播响彻整个世界的时候,不但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在为自己的祖国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与此同时,祖国母亲也在为自已有这样优秀儿女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生为祖国母亲争气,死为祖国母亲争光,这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之所在。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柴狼,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人民的幸福,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爱国人物,群星灿烂。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抗英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不畏贬谪,不怕牺牲,忠烈千秋,永垂千史,这正是爱国主义力量的集中表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祖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蹂躏,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当此之时,无数爱国之士发誓疗治母亲躯体上的伤痕。“难酬蹈海亦英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敬爱的周总理和鲁迅先生发出的献身祖国的铮铮誓言。革命前辈方志敏烈士,面对敌人的屠刀,毫无惧色,从容就义,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倾吐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像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一样,欣喜若狂,置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于不顾,急急登程,从欧洲返回祖国。他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祖国!”,如上所述,这不正是不可战胜的爱国主义力量吗?这不正是无数爱国人士凝结成的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高尚的美德。不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不论是白色恐怖的过去,还是春风和煦的今天,都是如此。任何邪恶势力,任何卖国、叛国之徒,都会败倒在它的面前。爱国主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今后将更进一步证明的一条真理。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让我们每个有志气的同学,把对祖国诚挚的热爱,倾注于紧张的学习中去吧!

第五篇:爱国主义之我见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内容。西藏是我们与**集团和支持他们的西方反华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在高校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通过教育,使爱国主义自觉成为大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这对于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西藏高校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五四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为西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以此为重要契机,在全社会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件大事”、实现“三个确保”,在建设团结、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双重责任。西藏高校在新时期如何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每一个青年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基础,培养大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大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为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高校学生懂得要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宗教观和文化观,就必须先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增强广大青年抵御西方反华势力和**集团侵蚀和分裂破坏活动的能力;才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以高度负责的爱国热情,投入到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为祖国和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教育好青年学生,悉心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事关西藏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给我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西藏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尖锐复杂的情况下,西方反华势力把西藏作为“西化”、“分化”我国突破口的政治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同时,**集团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步伐,企图把“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面对严峻形势,只要我们始终清醒、时刻忧患、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在西藏的特殊重要意义,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不断增强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一定能够夺取反分裂斗争的全面胜利,就一定能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西藏高校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西藏高校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知区情、明历史、反分裂、促稳定”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展以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首先,要使青年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的西藏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

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中,表现出了热爱祖国、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深刻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必须始终站在反分裂斗争的前列,始终做到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行动十分自觉,做一个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其次,要使青年学生认识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残酷比欧洲中世纪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农奴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人民群众处于极端贫穷和 悲惨的生活境地。1959年,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开辟了西藏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

再次,要培育青年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鼓舞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内在的精神动力。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是建立在爱祖国基础之上的。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和西藏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客观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曾说,为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实践证明,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史,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用历史事实告诉青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翻天覆地的巨变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西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报国之志化为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自觉行动。

三、西藏高校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的途径

加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教育,还包括基本法律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西藏高校应按照《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西藏高校特点,制定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知国、爱国、爱藏、报国上下功夫。爱国主义体现在知祖国、爱祖国和爱西藏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成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据了解,西藏高 校大学生对祖国和西藏的历史、对中华民族与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有的学生对旧西藏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打着宗教旗号分裂祖国的本质认识不清。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引导大学生在知国、爱国、爱藏、报国上下功夫,帮助大学生了解西藏的过去,认识西藏的现在,展望西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学生只有了解祖国、了解西藏的过去,才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树立起投身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把爱国落实在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上。

其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西藏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年和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的伟大建设成就,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缅怀各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城市、农村调查研究,使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和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走过的光辉道路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开展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再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西藏精神”,引导高校学生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为西藏发展作贡献而刻苦学习的自觉行动;结合教学讲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成就;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教学讲国情、区情和形势政策,引导高校学生进一步懂得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懂得知恩、感恩。在高校学生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对比教育中提高认识。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还要引导高校学生在生动的对比教育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西藏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新旧西藏社会两重天 和百万翻身农奴当家作主人的事实;认清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才能发展西藏的历史事实;通过“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对比,深刻认识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所谓“西藏问题”,“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集团图谋“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反动本质始终没有改变。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爱憎分明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成为高校学生的精神支柱,体现高校学生崇高的人格品质

上一篇:十九大学习专题培训下一篇:生化知识点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