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w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社会保障法w范文

社会保障法感想

论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障法学在中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一切都是方兴未艾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说已有不少优秀成果出版,但总体而言可以说是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保障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尚待深人,社会保障法实践研究有待开拓,社会保障法史研究则更是尚待开发的蛮荒地。相对中国其他诸如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研究是如斯,相对发达国家法学研究更是如斯,中国法学学者特别是社会保障法学学者责任重大。

在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经济法学界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所调整的又一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国家在实施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另类观点认为, 社会保障关系不是经济关系, 不能由经济法调整,甚至主张应由民法来调整。还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法律体系应划分为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九个部门法,认为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的部门法。我们的观点是,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

社会保障法的公平理念是国家通过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对部分社会成员的过高收入和社会财富实行直接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来实现的。如果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合理的,那么对社会弱者的救济和保护则也是合情的。这种公平原则指导下的有限的按需分配,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向性保护,从而缓解因利益分配严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冲突。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发达且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社会保障必须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最大承受力。现阶段我们实行有限的按需分配,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而不能忽视国情而盲目地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标准相比。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也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追求“形式公平”。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势必会挫伤那些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经营者的积极性, 相反会使一些人滋生懒惰情绪,不劳而获,会泯灭人的进取精神和自治能力。这些都不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第二篇:【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一、 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也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享受权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社会保障法调整人们行为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4、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5、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二、 解答题

1、 社会保障法有哪些渊源?

答:(1)宪法;(2)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3)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4)有关社会保障的规章;

(5)规范性文件;(6)条约;(7)习惯法;(8)判例法。

2、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么?

答: (1)生存权保障理念;(2)社会连带思想;(3)社会平等思想。

3、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有哪些分类?

答:(一) 根居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的不同进行分类:

1.社会救助法律关系;2.社会保险法律关系;3.社会福利法律关系。

(二)根据各种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1.国家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授权关系;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公民间的给付关系;3.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间的强制履行义务关系;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托单位间的委托和管理关系;5.受托单位的公民间的给付关系;6.社会保障争议关系。

(三) 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性质进行分类:

1.行政性社会保障法律关系;2.平等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关系;3.仲裁和诉讼法律关系。

4、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哪些?

答: (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3)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

5、社会保险的特点有哪些?

答:(1)强制性。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2)互济性。社会保险是政府为其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3)储备性。社会保险的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4)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仅限位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只有当被保险者在遭遇风险时,受益人才有权得到给付。(5)社会性。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很广,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同地我、不同行业中的人员乃至全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所以它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6、社会优抚法的立法原则有哪些?

答:(1)优待抚恤与精神褒扬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优抚与其它社会保障子部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肯有强烈的政治性。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优抚对象和优先内容,不仅仅 物质上的优待抚恤,而且带有强烈的精神褒扬倾向,并希望通过物质上的优遇和精神上的褒扬,在全体公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和学习榜样。(2)待遇优厚的原则。社会优抚给付标准的制定,就绪贯彻待遇优厚原则,具体讲,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秒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3)社会

优抚资金的三方负担原则。三方负担指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社会选集为辅助,家庭出资为补充。(4)待遇的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的优抚对象,实施保障层次不同、标准有虽的优抚措施,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措施。

7、我国社会保障争议法的体系构成有哪些?

答:(1)社会保障争议调解法;(2)会保障争议仲裁法;(3)社会保障争议行政复议法。

第三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命题人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

聊城大学法学院13—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王涛

学生人数:法学专业2011级、2010级全体学生

课程类型:(提高课)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时应注意与劳动法的修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论文题目:

1.劳动法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浅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4.论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5.也可以题目自拟(必须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有关内容来选题)

论文要求:

1.应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形式。题目下一行居中写姓名、所在学院、年级。必须有1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

2.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应该着重论述当前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实施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3.不得少于2000字。

第四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授课人:许培资

共19周,38个学时

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教学重点:

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

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教学重点:

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社会法在观念上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社会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本身内涵及本质的认识还未得以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一致。劳动法在其特殊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与社会法具有一致性,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3、劳动法律关系概述。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私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法所承载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最高使命,有其独特的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1、劳动法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2、深入分析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社会法本质。

通过问答实现师生互动。比如,如何认识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教学重点: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四要素,用人单位有其法律规定性。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劳动年龄、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意愿以及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维持个人及其赡养家庭成员等四个要素。劳动法中的用人单位必须符合《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劳动法》第19条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同于一般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因为,劳动法的社会法本质决定了劳动权利与义务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特殊性。着重理解劳动行为的不可返还性及其在劳动法律责任体系中特殊的地位。

教学难点:

劳动法中的主体与现实的差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准确界定是正确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前提。劳动行为具有不可返还性,并决定了劳动法律责任的特殊性。

第三章 促进就业制度 教学重点:

1、促进就业制度概述。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就业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我国劳动就业立法。政府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特殊地位。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就业保障与就业服务。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就业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在我国,就业的经济性和政治性受到极大的重视和鼓舞,这与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就业的社会性受到极大的冷漠与忽视。所谓就业的社会性,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国家通过保障个人的就业权利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就业的社会性不仅强调个人的就业权利,也强调就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把个人的就业权利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劳动就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最能够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这是改革的一个“硬核”。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又与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密切相关,需要系统改革,配套进行。

1、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制度建构。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中心任务。

2、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灵活的用人制度,富有弹性的就业制度,无障碍的劳动力流动机制,趋同的工资制度,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等。

第四章 劳动合同 教学重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的本质是劳动行为的给付。传统的劳动合同概念需要重新建构,实现从劳动合同的“书面化”到“劳动行为”的质的转变。

2、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劳动合同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价。《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内容。

3、劳动合同的分类。劳动合同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着重理解借用劳动合同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劳动合同的法定分类及其具体规定。理解定期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互关系,各自在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劳动权保障等方面不同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触发机制,但劳动合同又不等于劳动关系。因为,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劳、资双方需要基于平等和协商对劳动权利与义务进行调整,实现双方各自的利益。

2、劳动合同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合同首先是劳动用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对稳定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作用。核心问题是,怎样正确评估劳动合同在就业促进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价及发展方向。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发挥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劳动合同无论在签订率上还是在其内容上,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同时,劳动合同立法应当如何面对上述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另外,评价《劳动合同法(草案)》。

第五章 教学重点:

1、集体合同的概念与特征。集体合同在价值目标、双方主体、签订程序和争议解决等方面与劳动合同明显不同。同时,结合《集体合同规定》具体讲解有关内容。

劳动合同法的特别规定

2、集体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与终止。集体合同的签订有其特殊的程序和法律规定性,工会在集体合同的签订中具有积极的作用。集体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必须依法进行,并充分考虑集体合同的涉及范围和影响力。

教学难点:

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而签订的协议。集体合同是工会代表职工与所在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虽然都是劳、资双方就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达成的协议,体现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效果;但是,两者无论是在签订主体上、还是在签订程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集体合同特殊的签订程序。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相关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有其特殊的程序,这是因为集体合同涉及面大,影响广泛,需要特殊的程序加以保障。

1、集体合同特殊的签订程序。

2、三方机制在集体合同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1、工资的概念。工资的基本属性,包括工资反映了劳、资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工资范畴是依据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支付的法定货币等。

2、工资分配原则。工资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工资分配的特殊原则,工资分配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宏观调控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基本原则。

3、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的概念、功能和性质。最低工资支付的法定条件,正常劳动的法律规定性和实践性。

第六章

工资制度

4、特殊情形下的工资支付与工资保障。

教学难点:

1、工资的概念与内涵。工资在其本质上体现了劳动的基本属性,即工资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核心目的,并反映了用人单位接受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行为,工资最终体现了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

2、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工资分配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局考虑,整体平衡。工资分配主要是解决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最低工资支付的条件与法律适用。加班、加点工资。

1、工资概念的实际运用。

2、最低工资的实践。

3、加班、加点工资的法律适用。

主要是研究式教学,并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第七章 教学重点:

1、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紧密联系。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共同构成劳动法的工时制度。

2、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性。工作时间的基本内涵,工作时间在实践中的不同形态。工作时间的分类。我国劳动法对标准工时制的基本规定。着重掌握《劳动法》第36条、38条、40条、44条和45条的规定。

3、休息时间的概念。休息时间的种类。

4、加班、加点的基本规定。加班、加点在本质上是劳动合同的变更,需要坚持限制、协商和时间总量控制等原则。着重掌握《劳动法》第41条和42条的规定。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教学难点:

1、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概念及种类。

2、加班、加点的法律规定与适用。加班、加点在其本质上属于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需要坚持平等和自愿的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劳动法》第42条规定的加班、加点的除外情形,严格把握,避免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1、工作时间的实际运用。同时,把工作时间与工伤认定结合考虑(工伤保险内容在本章中可以作为适当提示);把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结合考虑(最低工资内容可以在本章中予以提示性介绍)。

2、加班、加点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八章 劳动保护 教学重点:

1、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意义。基于该群体特殊的生理和个体差异,实行特殊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平等。

2、女职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四期”保护的主要规定。着重把握产假的保护。

3、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缩短工时制;禁止未成年工从事相关工作;定期强制体检制度;禁止招收童工。

教学难点:

1、产假的法律适用。产假“90天”的一般规定与法律适用。正确区分实践中因为早产、延迟产、多胎生育以及难产等情况下产假的适用。

2、童工纠纷的正确处理。童工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童工纠纷的处理必须坚持合法、高效和公平的基本原则。

1、以典型案例说明产假的法律适用。

2、童工的正确处理。

第九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教学重点:

1、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范畴是在存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一切以劳动为中心所发生的争议。正确区分实践中劳动争议的不同样式。

2、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一调一裁两诉”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行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3、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及时、有效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资双方的根本利益,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教学难点:

1、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为劳动权利和义务而产生的争议。劳动争议存在的基础是劳动关系,这是区分劳动争议与非劳动争议的关键。同时,该问题又涉及对劳动关系的正确把握。

2、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目标和制度建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首先取决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价值和目的。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应当作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关注的重点。

1、劳动争议与非劳动争议的正确区分及法律适用。比如,家庭保姆与雇主之间的争议是否是劳动争议?招聘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是否是劳动争议?同时,对劳动争议与非劳动争议的正确判断离不开对劳动关系的正确把握。

2、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主要措施。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试题

姓名:专业:年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1.集体合同通常由哪签订()。

A.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B.工会与企业C.全体职工与企业D.全体职工与工会

2.劳动合同的缔结,可以不包括以下条款()。

A.合同期限B.工作内容C.劳动报酬D.保密义务

3.在我国最低工资制可以适用于()。

A.公务员和公益团体的工作人员

B.租赁经营企业或承包经营企业的租赁人或承包人

C.学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的学生、残疾人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以及在其中领取报酬的劳动者

4.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

A.应当向法院起诉

B.应当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C.应当向法院起诉或应当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D.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

5.我国男性公民的劳动年龄通常为()。

A.16-60B.16-55C.18-60D.18-55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劳动合同的是()。

A.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聘用合同B.事业、机关、社会团体与劳动者签订的录用合同

C.私营业雇主与劳动者签订的聘用合同D.两个单位之间有关劳务输出输入的协议

7.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A.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D.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8.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

A.提出意见B.要求重新处理C.予以纠正D.撤销解除意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各单位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安排职工加班加点,下列哪些情况除外()。

A.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的

B.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C.由于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等临时发生故障,必须进行抢修的

D.由于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其他灾害,使人民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需进行抢修的

E.为了完成国防紧急生产任务,或者完成上级在国家计划外安排的其他紧急生产任务,以及商业、供销企业在旺季完成收购、运输、加工农副产品紧急任务的

2.以下说法中属于社会保障的特征的是()。

A.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

B.社会保障也对社会成员的特殊对象给予特殊帮助

C.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

D.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和实施的

E.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促进社会发展

3.下列属于劳动者义务的是()。

A.劳动义务B.提高职业技能义务C.执行安全卫生规程的义务

D.遵守职业道德的义务E.遵守劳动纪律

4.集体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条件是()。

A.当事人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B.国家法律、政策发生变化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C.由于出现不可抗力的外因,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D.由于发生破产等事件,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E.由于企业发生合并分立事项的,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5.在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1956年我国同时发布的三大规程是()。

A.《工广安全卫生规程》B.《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C.《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D.《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规程》

E.《电器设备操作规程》

6.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A.在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效力B.为终局裁决C.对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

D.其效力优于法院判决E.当事人可以以协议方式改变其内容

7. 劳动法律关系要素为:()。

A.劳动权利能力B.劳动行为能力

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D.劳动法律关系客体E.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8. 缩短工作日主要适用于()工作。

A. 有毒有害劳动B.条件艰苦劳动C.过度紧张劳动

D.特别繁重体力劳动E.突击性工作

9. 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B.人力进行的土方作业

C.风钻作业D.焊接作业E.纺织接线作业

10.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和职工之间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的争议有()。

A. 因履行劳动合同的争议

B.因企业开除、辞退违纪职工的争议

C.因职工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D. 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的争议

E. 因履行承包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劳动合同的形式

2.劳动安全卫生

3.集体合同

4.和解

5.社会保障

6.劳动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在何种情况下扣除劳动者部分工资不属于克扣工资。

2.简述失业保险的特点。

3.在哪些特殊情形下,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的限制?

4.简述集体合同的审查。

五.论述题(每题分 9 共18分)

1.试论养老保险改革的内容。

2.劳动安全卫生的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共12分)

职工黄某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黄某以收入偏低为由,口头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未予答复。过了10天,黄某就被一家合资企业招用,又与该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黄某走后,原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要求黄某回厂上班。同时,与黄某所在的合资企业联系,希望让黄某回厂,但该合资企业以已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不予放人。

试分析:

(1)黄某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否已经解除?

(2)某合资企业在本案中是否应承担责任?

上一篇:机组a级检修范文下一篇: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