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2022-08-24

第一篇: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社会保障法规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理负担。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投资的收益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4、资金的构成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 (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 (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 (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如生育保险。

特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 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2、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

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作用:在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性质: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国家提倡但不强求。

二、建立养老社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1)养老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标志;

(2)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仅有利于老年群体的稳定,也有利于其子女群体的稳定; (3)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正常更替;

(4)养老社会保险是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手段。

判断题:1.实行多层次的养社会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要点:(1)对。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稳,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存在一定差别。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企业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

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实际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按此办理。

◇简单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在城镇就业的所有劳动者,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城市户籍职工和农民工。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资金筹集的模式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即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部分预积累,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

社会统筹部分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上按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较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实行平等分配,其基金来源为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则完全归属个人。

二、资金的缴付及费率的确定

原则: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将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费按规定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种不同类型的账户。职工所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自己的个人账户,企业所缴纳的部分则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另一部分划入社会统筹账户。

案例分析:小王在某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补贴7000元,企业只按1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 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

(2)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 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 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小贴士:单位逃避社保缴费的招术

一是迟缴:最普遍、最典型的表现是不为试用期或见习期内的职工办理参保手续。提醒: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就该为职工办理社保缴费手续,试用期和见习期不能排除在缴费期内。

二是漏缴:因为一个单位只办理一个社保登记证,这就为部分企业漏缴提供了方便之门。如用临时工不缴;没鉴订劳动合同,不缴;只为核心层员工缴,不为一般员工缴。更有甚者,将参加社会保险做为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的奖励。声称只有考核合格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者,单位才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提醒: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三是少缴:也即用人单位不按劳动者上月平均工资确定劳动者的缴费基数。提醒:劳动者每年的缴费基数根据本

人上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确定。如劳动者发现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可以要求补缴,如单位拒绝补缴,可在结束劳动关系60日之内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小贴士:别不在乎你的缴费基数

在现实中,企业故意压低职工缴费基数的现象较普遍。事实上,职工的缴费基数越高,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也越高。尤其应该注意:缴费基数与生育期间的待遇、工伤待遇等直接有关。此外,还会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公积金缴纳。

例:王女士去年的平均月收入为4200 元,单位为其确定的今年的缴费基数为2000 元。王女士本月难产生下女儿,按规定可以享受4。5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当月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照此计算,因为单位违法少缴了王女士的社保缴费基数,因此,王女士每月的生育生活津贴少了望2200元,总计少收入9900元。

如职工不幸工伤,则少缴社保基数的损失则更大。

小贴士:劳动者对付企业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的招术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让企业补缴;

单方解除合约:按《劳动法》规定,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写匿名信: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劳动警察会立即上门查处,适用于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秋后算账:为怕报复,或因企业员工人数较少,写匿名信容易招致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可暂时忍让,待结束劳动关系后60日内再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2、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新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作流动在不同地区参保的,不论户籍在何地,其在最后参保地的个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实际缴费年限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应合并计算,作为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如何计算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已参加统筹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固定工,缴清了社会统筹基金的,1993 年12月31日以前的实际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人个缴费制前的工龄按国家规定一律视同缴费年限。其视同缴费的 年限与实际缴费的年限合并后为职工计算退休养老待遇。

案例:某女,1978年1月1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企业工作,1988年1月1日调入当地政府机关工作,1995年1月1日进入一家企业任职,2000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2018年1月退休。问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各为多少?

分析:2000年以前没有缴费,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

1978年至于1995年期间的16年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至2000年期间5年应该缴而没有缴,因此应该扣除。

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18年为缴费年限。

因此该女士视同缴费年限与缴费年限合计为34年。

国外替代率=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临退休前在职工资 中国替代率: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下,替代率是按照退休时职工工资计算的;替代率偏高,平均在88%左右;国外一般在50-60%左右。

而在现行养老保险模式下,社会统筹部分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个人帐户部分则是以职工本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的。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现行规定为20%。

个人积累部分月退休金=11%*缴费年限*缴费基数*12/120 ,按一个人缴费年限满35年算,在不考虑工资增长、物价上升以及积累资金能够保值的前提下,一个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积累替代率为38.5%左右,合计为58.5%,即其退休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8.5%。假定其一生的平均工资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则个人积累部分的替代率降为30.8%,全部退休金收入的替代率大约为50.8%。

按最低限额缴纳的人员,其替代率只有38.48%,按最高限额缴纳者,其替代率达到112.4%。

养老金调整机制: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指数变动,自动调整养老金金额,二是参考指数变动,经审议或立法措施而改动养老金额。 △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基本养老金如何支付?

被保险人按《规定》条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止个人缴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时,个人帐户的余额部分继续参照银行规定的同期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按《规定》标准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其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综合性补贴在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个人帐户中支付,并按企业与个人缴费的比例分别冲抵。

离、退休人员个人帐户养老金,在个人帐户储存额支付完毕时,由养老保险基金中继续支付,至死亡时止。

企业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有依法参与和行使监督的权利。

企业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合理有效地管理使用养老保险金。

职工有权随时查询本人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情况,有权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其作用 1.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美国家产生。在基础养老金没有普及之前,补充养老金曾起到主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基础养老金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适用之后,企业养老金才明确作为补充基础养老金的配角位置。

我国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概念: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与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1年33号)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确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年26号)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004年6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实施,在管理上进一步加以规范。

截止2003年初,全国共有17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650万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积累资金300多亿。但参保企业不足10%。原因:税收优惠覆盖面不偏小,且不明确。

2、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1)水平因企业而异。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高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可以低些,甚至可以不参加,是否参加由企业自行决定,国家不强制统一。

(2)办法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补充,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

3、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1)可以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由于退休人数逐年增多,致使退休金的支付迅速增加,从而使企业负担加重,补充养老金的实行相当于退休金的事前分期积累,使负担均衡化;

(2)企业实行补充养老金制度,可以吸引人才。

(3)可以鼓励职工在企业长期连续工作(中途退职不予支付),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稳定性。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1、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一种是自愿性的,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一旦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作;具体实施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

另一种是强制性的,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等完全由国家规定,雇员不必缴费。 共同点: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基本养老保险。

2、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采用自愿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行为; 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由企业与职工以协议形式确定;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实行利益调节,允许经办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与待遇水平

1、资金渠道

国际通行的做法: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来源于企业,补充保险费允许计入成本,个人缴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缴基数。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有两种:一是由企业全部负担,根据其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确定提取数额;二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计入个人账号,国家不负担任何费用的供给。

2、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

3、待遇水平

国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不控制待遇水平,有的国家雇员退休后得到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高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二者之间完全脱离,没有直接联系。

我国一些地区的补充保险方案中,对待遇水平的上限规定均高于一个月工资总额的水平,一般规定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

2、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愿意工作,四是没有工作或虽有工作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失业的定义就不完整。

3、衡量失业的指标

衡量失业的状况用失业率来表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失业率高说明失业问题严重,否则相反。在西方国家,当失业率为4%-5%时,则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适度失业率是调节劳动供给的蓄水池。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和含义 什么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概念的含义:

失业保险仅限于非自愿性失业,不包括自愿失业;

失业保险中的物质帮助,不仅指失业救济金,也包括组织生产自救、转业训练等其他物质帮助形式; 失业保险具有双重身份,既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又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失业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什么?

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失业保险是一种竞争与保障相结合的制度。

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有什么不同?

(1)对象不同,养老保险的对象是依据退休年龄的规定,被视为失去劳动能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失业保险的对象则是具有劳动能力,暂作为劳动力市场剩余形态的失业人员。

(2)目的不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动者年老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费用,而失业保险的目的则不仅是为了向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其另一项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使失业人员尽快找到工作。

(3)保险金给付期限不同,失业保险有期限限制。对失业人员起作用只是在市场竞争中暂不能劳动的情况下维系这一部分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但决不包一生,而养老保险则是要长期给付,包到底。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产生

法国最早于1905年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是一种非完全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是否参加取决个人意愿,但一旦参加必须接受失业保险法律规定的管理,包括承担一切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

1911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第一次将失业保险纳入强制性社会保险范畴;到1997年初,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68个,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就业保障制度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我国的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同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开始,我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待业改为失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除1993年的规定。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节重点:

1、失业的概念

2、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

(1)由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凡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保障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体制等。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瑞士和芬兰三个国家,其特征是并非由国家管理,而是由工会自愿建立的失业基金会管理,政府则给予大量的补贴,但自愿加入失业基金的各工会委员,必须加入失业保险;

(3)失业补助制度。这种失业保险只适用于符合经济情况或收入情况调查规定的失业者,以及无资格享受正常保险的失业者,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目前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四个国家采用的便是这种类型的保险制度; (4)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存的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只有德国实行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失业补助制度;

(5)由政府机构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或一次性解雇费。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主要是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故参保单位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用工形式。 只要本人符合规定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2、强制性。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缴费义务人必须履行缴费义务,用人单位和职工没有选择的自由。否则构成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单位筹集的失业保险费,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统一管理、使用。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作用

(1)能够有效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面向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农民合同制工人。

案例一: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

分析:农民合同制工人也是失业保险的参保对象,应该补缴这部分的缴费基数。

案例二:某市一所小学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该校长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

(1) 不对。 (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该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3)社会保险是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职工小林在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工作比较辛苦,且企业经济效益滑波,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她于是辞职回到家中,并在职业介绍所登记要求重新工作。过了不久,职业介绍所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她借口拒绝,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为此,职业介绍所向当地劳动保障机构报告,要求停止其失业救助,小林知道后大吵大闹,她认为她在工作期间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现在她也有工作的愿望,政府没有理由不给她享受失业保险。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是否需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停止缴纳,但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将档案存放在职业介绍中心或人才市场,以个人名义缴纳。

第四节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给付

一、失业保险金的筹集

各国主要采取的是征缴费用、建立基金的方式。这一基金的来源分为几种,一是全部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二是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政府资助;三是全部由企业负担,如美国。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 ▲用人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标准?

1、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

2、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1%缴纳。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总额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300%以上部分,不作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3、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 失业保险待遇有哪些?

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人员按照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死亡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等。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1)失业保险对象缴纳的保险金; (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率与利息;

(3)财政补贴,即失业保险费经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各省市有“失业保险调剂金”,各省规定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组成调剂金,目的是协调各地的失业保险金;

(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金的其他资金。

这是我国1999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作的规定。

本节重点:

1、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何种方式?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四节 失业社会保险发放的标准及程序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发放标准

(1)在统筹地区采用统一的发放标准,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失业人员失业前的收入状况及个人缴费时间等因素; (2)参加失业保险并符合其他条件的失业人员才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 (3)根据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 (4)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

1、确立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则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失业前的工资标准;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低于,甚至不宜等于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申领条件

1、申领手续

(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2)到当地规定的失业登记管理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3)领取失业保险金。

2、申领期限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再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案例:王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按规定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半年后重新就业,2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现在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

分析:

(1)王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0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6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4个月可以保留;

(2)王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王女士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4+4=8个月。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

1、一般概念

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2、与其他社会保险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保险均是一种对收入的补偿,但医疗保险仅是对职工医疗费用的一种补偿,并不承担职工患病期间及非因工负伤期间的生活补助。医疗期内的生活补助(病假工资)由所在企业负担。

3、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构成 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始于50年代初,后历经改革,但仍存在公费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企业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助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初级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层次较低。 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

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医疗补助制度。

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基金制度,以解决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用以及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建立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

(1)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更好地解决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来源和职工医疗保障苦乐不均的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能够落到实处。

(2)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并通过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遏制医疗服务中的浪费现象。

(3)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给职工提供方便、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扩大广大职工的就医选择权,使职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医院,选择医生。

三、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关联性强;

(2)服务面广量大。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广大的工薪劳动者; (3)带有较强的福利性;

(4)具有短期的、经常性的特点; (5)按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四、医疗社会保险的建立原则

(1)医疗保险的待遇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医疗保险应该体现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

五、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改革 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基本思路及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基本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确定,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

需求;“广泛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负担”是指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六、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 那些企业和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适用范围:包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也即企业(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外资以及其他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2004年7月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混合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做作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

案例:某企业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202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离休人员2人。则该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所有1202人都应参加并相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错误。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和,即1200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2)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因为退休人员本人及单位均不另外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社会统筹医疗帐户基金 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剔除记入个人医疗帐户基金后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帐户,形成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 ■个人帐户记载那些款项?

1、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3、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4、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基金。

案例:老李现年46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宁波市上一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解答: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2%=90元;

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90)*12=2160元。 个人医疗帐户为什么要做到专款专用?

A.保证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属于职工自己专用;

B.可使职工养成关注医疗费用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很早就用完;

C.保护账户拥有者的利益,如果个人账户的资金未用完,可以累积使用,以解决将来的可能较高的医疗费用。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资格

1.在职职工在缴费的次月即可享受;

2.退休人员有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各地不一样。宁波:医保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计算方式同养老保险);实限缴费年限满5年;但近年退休人员只要连续缴费就没有5年的限制。医保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可在办理退休变更手续时补缴,按补缴当年的基数补,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

二、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

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 1.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参保人员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和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一般的门、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支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支付设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称封顶线):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或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起付标准:就是准予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国家规定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年收入的10%;之所以定这个比例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目前各地均采用“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如上海:退休人员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平均工资的5%;中人为8%,新人为10%。

最高支付限额:指的是统筹基金所能支付的最高限额。目前的标准为当地城镇上职工工资收入的4倍,这一比例根据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的测算而定。4倍的比例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职工的医疗费用问题。由于工资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最高限额随当地平均工资的波动而波动。 分担比例:在社会统筹支付部分,个人仍需承担一定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视年龄而定,上海:45岁以上承担30%;35-45岁承担40%;35岁以下承担50%。此外还同医院的等级有关。

特殊处理:在职职工的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设起付标准,但设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同上。

例题1:某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是2.5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为10%。现假定某职工一次住院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3万元,其中2000元为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试问,该职工的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1)该职工自付段费用:800元;

2)个人需承担的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2000元 3)属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 30000-800-2000=27200元 4)可以用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27200*90%=24480元; 5)该职工承担的自付部分:30000-24480=5520元。

■个人帐户余额能否跨使用?

基本医疗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可以跨结转使用。

三、医疗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 世界通行的做法:

(1)直接支付。也即当患者生病,其医疗服务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支付;

(2)报销医药费。也即患者在看病时先垫付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凭单据到医疗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报销;

(3)向患者提供服务。也即病人必须在医疗社会保险机构定点的医疗服务点就医,享受其指定的免费医疗服务。 我国的支付方式:采用直接支付和患者报销两种方式。

三、医疗社会保险准许及不予支付的规定 准允支付的项目种类

(1)在指定的可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就医或购药; (2)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 (3)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

(4)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范围。

符合上述规定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将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 不予支付的服务和医疗项目

第一类是服务项目类: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第二类是非疾病治疗项目类: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型手术等;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各种健康体检;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第三类是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第四类是治疗项目类: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近视眼矫形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第五类是其他类: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婴儿保温箱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及损坏公物赔偿费;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膳食费;文娱活动费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准予支付的药品类:只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哪些情形下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具体包括:

(1)工伤(含职业病)、生育及其并发症;

(2)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3)交通事故;

(4)出国、出境期间;

(5)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 (6)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7)医疗事故;

(8)其他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案例:小李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小李最近外出时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小李负主要责任。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隐瞒了交通事故的事实,医疗费用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报销。请问小李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范围。 (3)小李隐瞒发生交通事故事实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的规定,是错误的。其由统筹医疗基金支出的费用应该予以追回。

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1、一般的门、急诊费用:按规定,由个人帐户支付,用完后自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在支付了自付段后,超过部分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宁波:分为三段:个人帐户段、个人自负段、统筹基金与个人共付段。

2、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为三段。 第一段:在统筹起付标准以下,称为自付段。

第二段:当自付段结束后,就进入了社会统筹段。此阶段个人仍需负担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共付段。 第三段:超过统筹支付标准范围,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这时可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本节重点: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有哪些? 2 .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 第一节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

一、工伤的概念

1、概念:工伤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内容包括因工意外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2、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上,关于工伤的范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的公约中提及的工伤不包括职业病,仅即“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伤害事故为工伤”。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伤事故津贴公约》将职业病纳入工伤的范围。所谓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

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只有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1、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工伤社会保险的产生

最早实施工伤社会保险的是德国,于1884年通过了《工人灾害赔偿法》。

现代工伤保险中,保险事故即广义工伤,包括狭义工伤和职业病。历史上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仅以工伤为保险事故,而不包括职业病。把职业病作为工伤保险事故的,始于英国1906年的法律。

3、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演变

我国的工伤保险一直就是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建国初期制定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对“因工负伤”的待遇等做了具体规定;

1957年卫生部制定和颁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在我国将职业病伤害保险列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

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1996年3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80-1996); 1996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2003年4月颁布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为职工利益的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工伤社会保险的目的和意义

(1) 是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条件; (2) 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3) 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4) 是促进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手段; (5)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 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和恢复正常生产,维护社会安定。 本节重点: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第二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适应范围与实施原则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国务院颁布和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后,各地均先后制定了实施办法,在工伤实施的法律效应、认定的标准以及申请和鉴定的程序方面与国务院的基本一致,但在实施范围及工伤的待遇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1、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2004年6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农民工同样享受《工伤保险条例》的保障。

2、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内的企业:中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三资、港澳台资、私有、民营、联营、乡镇企业等,均是《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对象。“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适用范围内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在现实生活中,工伤认定后,还须认定工伤赔偿责任人主体?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案例分析:某集体砖厂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注明:“......如发生伤亡,砖厂概不负责......”。不幸的是,该职工在工作时被砸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砖厂以合同中已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费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分析:(1) 不对。

(2) 根据规定,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案例:杨某原系某厂职工,经厂方安排借调到某公司工作,并由某公司向杨某支付劳务费。99年2月,公司派杨某出差,途中杨某遇车祸身亡。其后,杨母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厂支付丧葬补助金6030元、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6657元。但某厂认为,杨某与公司形成聘用关系,杨某因公死亡,工伤保险责任应由某公司承担,请问某厂的看法是否正确?

分析:不正确。杨某与某厂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其工伤责任应该由某厂来承担,但因为杨某生前是在某公司受的伤,因此某厂可与某公司协商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原则很多,着重要掌握以下几大原则: (1)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2)资金筹集采用企业一方负责及差别费率的原则 (3)工伤社会保险与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 4)无责任补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 (5) 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6)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不重复享有的原则 本节重点:

1、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2、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第三节

工伤认定与职业病的确定

一、工伤的界定与工伤、职业病的鉴定

1、工伤和职业病的界定

工伤: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职业病等。其他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视为工伤。简单讲,是指与工作有关的急性伤害。 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一般有时间界限、空间界限、职业界限、主观过错界限、法定特殊界限。 时间界限:一般只限定于工作时间之内; 空间界限:一般只限于工作场所之内;

职业界限:即只限于因执行职务所受的伤害,如是因私事受伤,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也不算工伤;但若是因公,即使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之外,也算工伤;

主观过错界限:即除了职工本人故意造成的伤害不属于工伤以外,一般而言,发生在职工本人有过失或无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下的伤害,只要符合其他工伤条件,都应该属于工伤;

法定特殊界限:也即立法上明文规定,在工伤的一般界限之外应属工伤的特殊情况。

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2、工伤的认定

工伤的认定。目前鉴定工伤的政策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七种情形下发生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另有三种情形可以视同为工伤。

关于职业病的确定。必须以职工工作的环境及诱发职工致病的成因作为依据。应具备4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企业确认是因为生产工作中长期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造成的意见,二是经市以上职业病防治所(小组)诊断,三是属于国家规定的102种职业病名单中的病种,四是报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并认定工伤。

因此,对钱某的申请做出了不认定为工伤的决定。请问是否正确?

分析: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认定是错误的,钱某所受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理由是:

第一,钱某遭到全某殴打的原因是没有按照全某的要求为其修理设备,而是按照车间主任的要求修理其它设备,这是由于工作而发生的伤害。而且钱某遭受伤害也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之内。

第二,钱某与全某打架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事端是由全某引起的,钱某是属于自我防卫。

(四)患职业病的;

这一条比较清楚,只要是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均可认定为工伤。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案例:职工见义勇为受伤是否可以认定为工伤?

某运输公司的班车遇车祸,职工邓某下车协助现场的交通民警抢救伤员时被另一解放牌卡车撞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脾破裂,进行了脾切除手术等治疗。邓某所在运输公司不同意按工伤给予待遇,邓某诉至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过调查,裁决邓某胜诉。

分析:这是一起因是否工伤引发的劳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伤害发生的地点不在工作岗位算不算工伤?邓某是在上班途中帮助料理事故时被撞成重伤的,虽不在工作岗位上,但却是在为社会做好事的现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应该认定为工伤。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案例:职工因工陪酒死亡是否属于工伤?

某日某企业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厂长请下属小李代为出席宴请,席中小李因陪领导饮酒过量,不治身亡。事后其家属要求厂长按工伤处理。请问不李家属的要求是否合理?

分析:不合理。小李虽然因工陪酒死亡,但因为是醉酒死亡,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不属于工伤范围。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总结:根据以上条例推断,工伤的发生必须是在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在清醒的意识下,非主观的伤亡行为。

总结: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发生伤害的类型:事故伤害、暴力伤害、职业病以及疾病。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因工作原因引发;暴力伤害必须是履行工作职责;突发疾病不管什么原因,但必须在48小时内死亡才算工伤。 本节重点:如何确定工伤和职业病? 第四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基金制度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

1、国外通行的资金筹集模式

社会统筹方法。即由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必须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地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工伤社会保险统筹费用,并由工伤社会保险机构负责进行工伤待遇的给付。 由政府规定统一的待遇项目与标准,由企业行政自行支付的办法。

2、我国的做法

我国企业正处于第二种模式向第一种模式的过渡阶段。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

3、工伤社会保险费率的确定

费率确定原则: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费率确定的模式:目前通行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1)统一费率制。特点是可以平均分散工伤风险。

(2)差别费率。体现对不同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行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以保证该行业、企业工作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包括行业之间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差别费率确定所依据的指标:包括工伤事故发生次数、因工负伤总人数、因工伤残、死亡人次数、工伤事故频率、工伤死亡率、职业病发生率、职业病患病率;职业病总死亡率等。

(3)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 单位交多少工伤保险费?

△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目前,我国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的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费率分别为0.5%、1%和2%。但实际上,各地区在实际操作时更多的是执行基础费率和浮动费率制。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此处的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 职工个人交不交工伤保险费?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一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女子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作为社会保险组成部分之一,生育社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妇女就业、保护妇女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

从目的看,生育社会保险是为了弥补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人类的世代延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从起因看,生育社会保险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原因而进行的保障,因生育造成的收入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丧失; 从对象看,生育社会保险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已婚的妇女工作者,相比其他的社会保险,其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从内容看,给付项目比较多。在国外,生育社会保险的给付项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补偿、生育医疗保健和子女补助金等项目。

从保障水平看,不仅要弥补女性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还要对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起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其保障标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

从时间上看,生育保险实行的是产前与产后均享受的原则。 第二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和作用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略)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立法情况

我国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分别建立。

1、企业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统一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待遇。

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三、我国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弊病

改革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特点:一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产假期间发基本工资;二是企业或单位自行管理,不设专门的生育保险基金;三是生育医疗费用与医疗保险没有本质的区别,分别从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经费中开支。

弊病:属于企业自保型,加大了企业用女职工的成本,不利于女性职工的就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作用与意义

(1)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

(2)实行生育社会保险能够保障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4)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的贯彻执行。 (5)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1、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

我国适用范围主要是城镇企业和职工; 城镇企业及职工的口径同基本养老保险; 浙江省规定为所有企业和职工。

案例:李先生是厦门一家商场的员工,户口在厦门,所在单位也为他投保了生育保险。他妻子的户口在泉州。李先生以为他已经投保了,生小孩是夫妻两个人共同的事,应该能享受自己所交的生育保险。但是答案却是不能。那么李先生作为一个男性为何也要缴纳生育保险?

分析:一个企业即使都是男员工,也要参保生育保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统筹,避免企业用工上的女性歧视。女员工的生育费用不再由企业单独承担,而是由社会统筹支付,这样就为那些女性员工多的企业减轻了负担。案例中李先生的妻子所在的泉州单位如果也参保了生育保险,那么就按泉州的规定办理。即使夫妻双方都在厦门,先生单位投保了生育保险,而妻子单位没有,则妻子生育仍不能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 本节重点: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有什么意义? 第三节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

一、生育保险资金的筹集

1、原则

生育社会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社会保险费,建立生育社会保险基金。

2、筹集模式

用人单位缴费:上海不另外缴纳,采用在已经缴纳的基本养老缴纳基数中扣除的方法,共划转0.5个百分点;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规定:企业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0.5至1个百分点的比例缴纳。宁波市统筹区范围为0.5个百分点。以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数作为缴费的基数。 职工本人不缴费。

二、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及待遇

1、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对象

从生育保险的概念及作用来看,生育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为妇女劳动者。

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享受对象只限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并生育的女职工。

2、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

世界各国规定有所不同,我国现行的规定:

(1)具有城镇户籍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从业或失业妇女; (2)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缴纳保险费已达到规定的最低期限。宁波为3个月。不满3个月的,由所在企业按生育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负担;

(3)计划内生育、符合第二个孩子生育条件获批的、计划内生育或计划内妊娠后流产的女性职工。

二为生育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可以享受一定的物质补助。国家标准为上一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但各地包括宁波在实际操作时规定为本人生产当月的缴费基数,由社保机构发放,但由于缴费基数的原因,也即不能按实缴费者,不足部分由所在企业补足。生育津贴领取的时间:顺产三个月,难产增加半个月,多胞胎,每增加一胎增加半个月。

案例1:王某工作后一直参加社会保险,近日计划内难产,生育一子,其生产当月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800元,问王某能享受多长的产假,领取多少生育津贴?

答案:105天;2800元。

案例2:张某计划内生育,顺产一女。生产当月的工资为6000元,基本养老保险金缴费基数4000元,问其生育津贴能享受多少,分别由谁支付?

答案:每月的生育津贴为6000元,其中4000元由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剩余的2000元由企业补足。共可享受3个月,故从生育保险基金获得12000元,企业给付6000元。

三为医疗服务。生育医疗服务是由医院、开业医生或合格的助产士向职业妇女和男工之妻提供的妊娠、分娩和产后的医疗照顾以及必须的住院治疗。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接生、手术、住院、药品、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只有符合规定的生育及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生育保险基金才准以支付,超出规定以外的,需自己承担。

宁波市采用定额补偿的形式,为2300元。2300元以内,实报实销,超过2300元的,超出部分,个人负担10%。 案例:某女职工,计划内生育,生育期间共向医院支付各类医疗费用5600元,其中,4800元为按规定的检查、接生及手术费,请问生育保险基金和个人各付多少元? 分析:按规定可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中,超过2300元以外的部分须有个人自负10%,即:(4800-2300)*10%=250元,个人共需自负:5600-4800+250=1050元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5600-1050=4550元

从业妇女与失业妇女的生育社会保险待遇有什么区别?

从业妇女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是本人生产当月城镇基本养老金缴费基数。但如果生育职工享受的生育津贴低于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应发的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生育妇女如为失业妇女,享受当地同类人员一定期限失业保险或失业救助的标准。失业已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妇女,按照本人失业保险享受一定期限的标准; 按照《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失业妇女,在失业期间生育,可领取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失业保险金的补助,在医疗补助金中列支。 男性是否享有生育保险的待遇?

父亲育儿假。假期安排在母亲坐月子期间;

部分地区对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企业中男职工的配偶,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用人单位应尽的生育保险义务 按时足额地缴纳社会保险费;

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所在单位和个人仍应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缴纳后月生活津贴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由生育保险基金补足。

单位在确定下一月缴费基数时,应将生育妇女按规定享受的生活津贴和享受期间剔除。

用人单位不得以非过失性条款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对妇女三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给予特殊的保护。三期内合同满后,自动延续至相应的期限。

用人单位在提供相关待遇时,不得歧视请产假的女职工。如年底双薪和全勤奖照发。

如果因缴费基数所限,生育妇女领取的生活津贴低于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的,低于部分由所在企业补足。

第二,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该公司按70%的病假工资支付曹女士的产期待遇,也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总结: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比较窄,截止2002年底,参保企业不足一半;

(2)基金结余较多,支付标准不规范,不少地区没有将产前检查等纳入支付范围;生育津贴计发标准不统一;保费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

(3)生育社会保险立法滞后。

本节重点: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应如何筹建?

一、都是社会保险所具有的共同点

1、计算职工缴纳各种保险费的工资收入组成部分相同

职工个人缴纳的各种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均必须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3、保障的目的中有四种是对职工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只有医疗保险不是;

4、基金的管理模式相同 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

二、作为某个具体的社会保险类型的比较

1、适用范围

养老基本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概括:城镇企业及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上述两保险同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

失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 工伤保险: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全体企业。 生育社会保险: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企业。

2、资金筹集的原则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失业社会保险:参加保险单位、个人征缴和财政补贴。 工伤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平衡; 生育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

3、资金来源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最高不超过8%;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失业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财政补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工伤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生育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以支定收,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上海企业缴纳36.5%,浙江企业缴纳33.5%,个人都是11%。

4、享受对象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参保单位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失业社会保险:曾经参保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失业人员。 工伤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工伤职工;

生育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符合生育保险享受资格条件的生育女职工、曾经参保符合享受生育保险资格的失业生育女性。

4、享受待遇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相关联;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按需要享受; 失业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体现社会公平; 工伤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按伤残等级享受补助;

生育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收入补偿,与自身工资不挂钩。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含义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

狭义的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专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以及残疾人福利等, 一般称“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

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

2、不同点

也即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是“单向性”。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本节重点: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福利具有哪些特征?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分类

一、社会福利内容与分类

1.从社会福利的供体或主管部门划分 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 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

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 2.从社会福利采取的给付形式划分 一为以货币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二为以实物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三为以社会服务形式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如对失业工人实行的免费就业咨询,教育与职业训练项目如在职者的业务培训、义务教育、残疾儿教育等; 四为假期形式,如探亲假期。

3.从享受福利待遇的不同对象进行划分

未成年人福利。泛指劳动年龄或学校毕业年龄以前的人员福利,包括妇幼保健、优生咨询、义务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各种补助,等等;

老人福利。对象为属于老龄和长寿年龄的老人,而不管是否享有退休金。包括敬老院和托老所、老人俱乐部服务,等等;

残疾人福利。包括向残疾人供应就业训练、福利生产以及康复服务和学校教育,等等; 妇女福利。指专门面向妇女保护的福利待遇,如例、产假等;

劳动者福利。指在业和失业者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服务,探亲补助、交通费补贴以及企业举办的种种集体福利事业,等等;

家庭福利。是指有关机构向家庭关系不合及有纠纷户提供的咨询、帮助,帮助家庭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项目。 4.从按服务对象的福利设施划分

可以分为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养老院、敬老院; 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儿童福利院等; 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精神病院等。 5.从社会福利的层次上划分 国家福利。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是福利的最高层次; 社区福利。是指在一定地域以该地区的居民为对象的福利业;

职工福利。是指在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范围内以职工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也可叫做集体福利或单位福利。

6、从福利服务内容上划分

则包括医疗卫生、文教、劳动住宅、犯罪矫正、感化心理、便民、地方、职工等多种服务。

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福利种类

(1)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洗礼费、快报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

(2)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3)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 (4)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第四节

其他社会福利

一、职工福利

1、职工福利的概念

职工福利是国家和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补贴制度等,为职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它是消费基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职工福利与其他福利层次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区别:主体和享受对象不同。职工福利举办的主体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福利则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地方政府举办的;职工福利的享受对象是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享受对象则是该区域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和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

主要联系:当某些单位的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时,就成为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一部分。

3、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构成

(1)集体生活福利设施。目的在于减轻职工生活负担,并为职工提供方便生活的种种集体设施。这个大项目涉及的范围广,诸如,企业举办的饮食价格较低的职工食堂,这是最主要的,它由企业财务给予资助;企业用自有资金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的兴建的低房租住房,以及为职工举办的免费和低费的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等,这些都是集体生活福利。

(2)文化福利事业。企业用自用资金为职工兴建和的诸如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体育场、游泳池、阅览室、电影院、电视室等,免费或低费向职工提供服务,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统称为职工文化福利事业。

(3)福利补贴。企业用有资金为职工谋取生活福利而提供的种种现金补贴,诸如探亲假期工资、科委取暖补贴、交通费补贴以及生活补助。

5、建立职工福利制度的意义

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 (1)增强单位职工的凝聚力;

(2)提高职工觉悟,促进其努力工作; (3)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

(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工福利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能长远地取得效益。

二、住房保障制度

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无疑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传统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1)福利性。我国的住房是国家投资兴建后以极低的房租分配给职工使用。因此我国住房分配实际上带有福利性的特点。

(2)供给性。在房改之前,我国城镇职工绝大部分的住房是国家分配的,职工基本无法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住房面积。完全取决于国家能分配给自己多少住房,因此我国的公房分配具有供给制的特点。

(3)非商品性。我国的住房产业虽然是最重要的民用产业之一,但它不实行商品化经营,它只有投资,没有资金的回收。因此住房产品与住房产业具有非商品性的特点。

(4)产权模糊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城镇住宅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动因

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体制更是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1)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抑制了城镇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要求的发展,不利于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难以解决住房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

(3)以实物形式直接把住房分配给职工使用,缺少约束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利于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容易出现以房谋私等不正之风;

(4)限制了职工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加速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3.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三、社区服务

1.社区与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组建完整的、系统服务网络,开展互助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社区服务与一般的社会服务的区别:

(1)从服务目的上看,社区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以保本微利向社区成员提供低费或免费服务,而一般社会服务都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2)从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看,社区服务的重点是有生活困难有群体,而一般的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3)从组织机构上看,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而一般的社会服务则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经营下开展服务的。 2.社区服务的内容

(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2)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 (3)为少年儿童提供的服务。

(4)为成年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和社会心理咨询服务。 (5)为社会优抚对象提供优抚服务。 (5)为各类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

3.社区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1)补充国家和单位福利的不足,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 (2)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3)增进居民团结,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本节重点:

1、我国现阶段实现职工福利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2、我国为什么要对职工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一、城市贫困的界定分类

1、从贫困所造成的后果界定:贫困是由于资源不足,致使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陷入贫困;

2、从贫困的直接原因看,贫困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源,以致无法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

3、从深层次原因看,贫困产生的原因有二种,一是有劳动能力但被剥夺了参与的机会,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劳动但所得有限,不足以维持个人或全家最低生活水准。

4、我国的界定:一是比较强调有无劳动能力,二是基于社会公平的资源分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分绝对贫困与低收入贫困两个标准。2003年绝对贫困标准是年收入637元以下(恩格尔系数占80%以上,国际标准为60%),低收入贫困标准为637-882元之间。贫困人口分别为2900万和5617万。

二、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1、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是国际反贫困的要求,2003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80万。

2、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三、社会救助的特点与意义

1、社会救助的特点:

(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

(2)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流向是单向性的;在我国,社会保障以“社会扣除”的形式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预算,通过转移支付来保障一些特殊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3)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4)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性的;

(5)社会救助的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6)社会救助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2、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活; (2)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3、社会救助的产生

产生:社会救助是从传统的贫民救济和社会救济这一对范畴中演变而来的。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所有的社会救济行为无不具有下列特征:恩赐性、惩罚性;

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当时称社会救济,1996年正式改称社会救助。

4、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制度分类: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扶贫制度;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失业救助制度。

特点:以无偿救助为基本特征,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

从1999年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开始,全国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代了原有的的失业救助制度。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的区别?

失业救助,即为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失业劳动者提供生活救助的措施,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失业机制的完善;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相比较,前者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保障水平低;后者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两者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均是解决失业问题的社会保障措施。 本节重点: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原则

(1)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原则; (2)普遍性原则; (3)法制化原则;

(4)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

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由于是以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及状况为出发点,因此并非所有的对象能够享受社会救助的标准。 可按造成贫困的原因分 也可按救助对象的年龄分 哪些人有资格享受社会救助? 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 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

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三、社会救助的内容

(1)贫困救助。城市确保最低生活,救助方式有定期定量及临时救济两者兼而有之;农村以临时救助为主。 (2)灾害救助。城乡都有。

四、社会救助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其他来源:慈善机构提供的慈善基金、各级各类单位组织的帮困基金、信贷扶持、国际援助等等。

五、社会救助对象的资格审定

1、社会救助申请制:指需要救助的家庭应当向有关社会保障机构递交申请书,填写清楚家庭人口数、无劳动能力人数、工作人数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以作为社会保障机构审批救助的根据。

2、社会救助调查制:社会保障机构在受理了社会救助申请后,向申请家庭以及其所在社区和工作者单位进行详细调查。 第四节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定义:是指维持城市居民中无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最低生活的水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作为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性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一种绝对保障。数量逐步减少。

二、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建立和意义

1、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市场经济下因下岗失业致贫、因病致贫等推动。93年在上海率先实施,1999年在全国普及。 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6月至1995年5月,试点阶段。 第二阶段,1995年5月至1997年8月,推广阶段。

第三阶段,1997年8月-1999年底,普及阶段。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发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1998年底,中国已经有581个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最低保障线制度由此发展成为中国覆盖面最广、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措施。

2 .我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3)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4)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3.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

适用范围:“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哪些人有资格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1)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家庭中有在职人员,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而生活困难有居民;

(3)失业保险期满仍不能就业而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居民;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其他居民。 如何理解全额享受和差额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案例分析:小王下岗后,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260元。家庭成员共三人,无其他生活来源。小王所在城市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20元,小王找到街道领导,街道领导说,你已经领取了失业保险金,不能申请低保。请问,街道领导的回答对吗?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上述情况看,小王一家人均生活费不足120元,可以按规定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 3)按规定,可差额领取。也即全家人可每月领取:360-260=100元。

三、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现状

截止到2002年2月底,中国有近2000万人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全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3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下岗职工、退休人员及其家庭成员。 本节重点:我国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二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练习题库(含答案要点)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 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 法定性 B.互助性 C.盈利性 D. 特殊性

3.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保值和增殖? A. 存银行 B. 买国债 C. 证券投资 D. 期货投资 4.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哪些保险项目? A. 养老保险 B. 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医疗保险 E.工伤保险 F.企业补充保险 G.财产保险 5.现代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有哪几种?

A.现收现付制 B.完全积累制 C.部分积累制 D.社会统筹制 6.按社会保障的给付原则分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一律定额型 B.所得比例型 C.就业关联型 D.二阶层型 7.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个人必须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有哪些? A.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 工伤保险 8.下列社会保险保障项目中,哪些保险项目依法必须建立个人帐户? A.基本养老保险 B. 失业保险 C.基本医疗保险 D. 工伤保险 9.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受保人不需缴费 B.社会保险待遇较高 C.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挂钩 D.社会保险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10.在我国,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哪几类?

A.养老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E.失业保险 参考答案:1BCD,2AB,3ABC,4ABCDE,5ABC,6ABD,7ABC,8AC,9ABC ,10BCD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 答案要点: (1) 对。

(2) 因为当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社会就会不稳定;而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2. (1) 对。

(2) 社会保障由国家来主办,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加上人类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 3. 答案要点: (1) 错。

(2) 从社会保险实施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看,确实社会保险应该覆盖社会全体劳动者;但由于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所实施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仅限于城镇劳动者,尚不包括农村的劳动者。 4. 答案要点: (1) 对。

(2) 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保障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社会保障必须与社会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5. 答案要点: (1) 错。

(2) 社会保障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大方面,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取决于社会保障项目的目标,不完全一样。现有的各类社会保障项目中,只有社会保险的基金筹集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社会救助基金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募捐;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社会优抚则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 6. 答案要点: (1) 对。 社会保障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各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原则。 所有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筹集均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 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面向全体劳动者。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 (2) 各国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则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建立普遍性原则的国家保障的范围为全体社会成员,建立特殊性原则的国家保障的范围往往只是部分社会成员。 7. 答案要点: (1) 对。

(2) 社会保障具有公平性的特点,按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纳费用,高收入者多缴纳,低收入者少缴纳,因此具有劫富济贫的作用,是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8. (1) 对。

(2) 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

四、 1. 答案要点: (1)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论述题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何在?如何运作才能保值和增值? 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投资和融资的功能。 现代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专用的经费。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立,专款专用。社会保障各项目的运作均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作的基础。 (2) 可主要采用两种基本途径保值和增值。一为储蓄。由于国家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储蓄享受同期银行利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但当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会导致贬值。二为投资。是保值和增值的积极方法,但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稳妥的投资途径。目前常用的投资途径:有形资产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证券投资、信贷投资。 2.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有哪几种不同的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 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 (2) 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面向社会所有成员,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 (3) 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 (4) 比例缴纳。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是调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答案要点:社会保障通过平衡社会总需求,对经济的稳定产生作用:

(1)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2)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3)可见,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这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手段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自动地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维持社会安定,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4.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要点:(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

(2)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补充,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居主导地位,其他保障项目是社会保险项目的补充。 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3)社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一种递进的关系。社会救助属最低层次,主要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属基本纲领;社会福利属最高纲领,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而社会优抚属特殊纲领,是国家对以军人为主的特殊群体的一种特殊保障制度。

四、 案例分析题

1.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员工只领取货币工资,社会保险费包括在工资之中,由员工自行参加社会保险。请问该外商投资企业的上述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该外商投资企业在工资中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反了我国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有关规定。

(2)依照现行的相关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应由企业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第三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理负担。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投资的收益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4、资金的构成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如生育保险。

特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2) 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2、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作用:在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性质: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国家提倡但不强求。

第四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本章共分为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含义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英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

美国:社会保障是安全网,对生老病死、伤残孤寡、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方面提供安全性保护。

德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为因生病、残疾、老年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法国:社会保障是使在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致遭受不预之灾,为那些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在生活上提供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而追求到的一种社会成果,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对因疾病、失业、年老以及死亡而中断收入来源、陷入贫困的公众(或者是其中的大部分)加以保护。

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3、各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理解的共同点

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不仅与政治、文化有关,而且还受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是个多维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但是就具体的保障项目来讲,谁被保障,谁不被保障,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如社会救助只包括在基本生存上遇到困难的特殊社会群体;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全体社会成员。按经济活动性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国家公务员(包括军人、我国包括比照国

家公务员待遇的人员)、工商业工人、农业工人(包括渔业)实现农业商品化如在农场工作的人员以及个体劳动者。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制度设计的目的: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不对。

(2) 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社会保障的项目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案例分析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部分保障项目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此外,还有企业间、地区间的互济;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体现的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哺。

案例分析:某企业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他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

(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济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

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起点公平: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不致于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保障而陷入生存困境;

过程公平:则意味着能够通过社会保障,让一部分竞争的失败者重新参与社会的公平竞争;

结果公平:而社会保障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客观上起到了降低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社会不公平性的作用。(公平是相对的)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可见,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这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手段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自动地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维持社会安定,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选择题:以下哪些是现代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多选)

A.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D.促进经济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发达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高福利,发展中国家面向部分成员的保障,我国主要面向城镇居民。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项目和内容:社会保障项目和内容的扩大基本上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前进。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支出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有关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它不仅可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且又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及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社会保障收支是调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政府可以利用膨胀性和紧缩性政策,刺激经济稳定增长。

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投资及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社会保障为劳动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机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保障对资金积累和资本市场具有影响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有二个基本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不同的筹资模式对资金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收现付制,对资本市场的作用不大;但完全积累制作用较大。在完全积累制下,每年巨额的社会保障基金流入资本市场,

提供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资金。不仅使社会保障资金不断保值、增值,而且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所起的稳定社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机制造成的分配不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3、社会保障应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如果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有损于社会发展的。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3、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是非题: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

分析要点:

(1) 错,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通过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益,能够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社会保障基金能够起到调节积累与消费的功能,从而引导经济正常平稳地向前发展;三是社会保障承担了诸如义务教育、困难救助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医疗服务、教育、住房。

英国: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

瑞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家庭福利、职业培训。

日本: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救济、社会福利、义务教育。

中国: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保险只是一个属概念;社会保障是个种概念,也就是社会保障涵盖了社会保险的概念。

二者都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的范围不同。

英文SOCIAL INSURANCE是社会保障的意义,而非我们某些译著所译的“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共同点:二者都是对某种风险开办业务,在资金平衡上都遵循大数法则,都属于“保险”范畴。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人身保险在保障对象、风险性质和保障功能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以人的生、老、病、残、伤等为保险责任,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生活保障,维持社会安定。

区别:目的不同,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而社会保险则不能,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收入;资金来源不同,商业保险的资金为源完全依靠投保人的缴费,社会保险除了参加保险者的缴费外,在不同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效力不同:商业保险实行的是自愿原则,而社会保险则由国家参与组织和管理,带有强制性。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一般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市政建设、社会服务等,享受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职工福利,是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各种补贴、提供劳务或发放实物,以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享受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职工及家属。特殊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和无劳动生活能力的人举办的福利事业,包括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老人福利等。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西方福利国家大福利小保障:社会福利外延最宽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福利、个人福利甚至于教育福利。

我国是大保障小福利: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一样,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社会优抚的内容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和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理负担。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三方共同出资,二是各方出资比例应适度合理。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

(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

(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

(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具体至各类社会保障项目,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提高、投资的收益也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关键是如何确定一个恰当的比例的问题。一般应该根据经济发展速度确定。带有很强的地区性特点。没有包括企业利润留成的福利基金。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

特点:收支平衡,以支定收,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有形资产的投资:如建设医院、其他基础设施、住房等;可以防止高通货膨胀,但投资流动性差,安全性也较差,不利于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随时支付。

投资于公债:这项投资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且可以随时变现,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妥、可靠的投资选择,但是收益并不是很高。目前各国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投资比重比较大。

证券投资:该项投资盈利较高,风险较大,在金融市场健全的条件下,其变现能力较强,可以抵消一定的风险,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尚须加强这方面的监管。

信贷投资 :主要有工商业信贷、住房信贷和个人信贷。这种方式在我国运用的不多。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支付原则

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按照供款基准原则和受益基准原则进行。

供款基准原则:是指受益人的受益标准取决于其缴费数额。它强调谁缴费谁受益、受益标准的给付与个人缴费的多少相联系。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等。

受益基准原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受益水准,给付与缴费数额没有直接关系。 强调的是公平。

2、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常用的支付形态:通常社会福利基金、社会救济金和优抚安置金支付中程度不同地采用实物支付形式。包括免费医疗,也是世界各国所采用的。美国实物支付占70%。在我国,货币形式是社会保障待遇支付的主要形式。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市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 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选择题:按社会保障的给付原则分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一律定额型 B.所得比例型 C.就业关联型 D.二阶层型

计算题:假定某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5%,社会保险基金期初投资额为1000万元,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10%的增值,则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达到多少万元?

解答:社会保障基金要做到保值和增殖,取决于二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通货膨胀率及其程度,二是投资的收益率,而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无关。因此,要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有一定比例的增殖,则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率与投资收益率:

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该达到:1000*(1+5%+10%)=1150万元。

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主要模式;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生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3、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特征:

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其内容主要由国家保障、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等三大板块组成,各保障项目分别按三大板块来设置的,形成了相互独立、互不交叉,又不成体系的“三张安全网”。

国家保障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无偿提供有关物质援助,它包括救济,福利,补贴,优抚和赈灾等。

单位保障是以单位为责任主体,以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为对象,包括了就业、养老、工伤、医疗、生育、遗属、困难和福利。

农村集体保障是以农村集体组织为责任主体,以农民为对象,进行合作医疗和对五保户等特困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国家对各个保障项目,是按照行政职能分工,分别由劳动、人事、卫生、民政、工会等有关部门,来对不同的对象组织实施。除农民和城镇社会闲散人员外,由于城镇进入劳动年龄段的公民几乎都进入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单位承担了保障的主要职能。尽管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层次单一,不成体系,但它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之相适应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分别由几个有关部门承担,造成多头管理,多家经办,政出多门,加之改革又是从地方先起步,固然给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困难。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职场案件剖析:高薪不能替代养老保险

案件回放:某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毕业生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当时,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公司说:“董事会给你定的工资为1.2万元。不过,除了工资以外,没有其他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这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是够多的,可就是将来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或者老了怎么办呢?”但他转念又一想:“我刚30多岁,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病,至于养老问题,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倒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实惠。” 工作以后,赵博士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向保险公司投了一份养老保险。

几个月后,由于赵博士与董事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被董事长炒了“鱿鱼”。赵博士不服,双方为此打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赵博士认为,公司未给他缴纳养老保险,是侵犯他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公司认为不缴纳养老保险,是事先讲好的。你既然干了,就说明咱们的协议已经达成,你现在无权反悔。再说,你不是自己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养老保险了吗?

点评: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劳动法规定的社会保险,不同于保险公司的金融保险,主要区别在于:

1、前者是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但后者却不是;

2、前者是强制性的,即企业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而后者是自愿性的,所以,赵博士自己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养老保险,不能代替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最终结果: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说明,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光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劳动者的义务。它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义务。

2、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1)世界各国通行的养老保险类型

投保资助型。以法国为代表,其特征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保险费,国家适当资助。

强制储蓄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纳入个人的帐户,不具有共济的特征,国家也不承担资助。

国家统筹型。

(2)我国的养老保险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补充:对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评价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

总之,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帐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还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并可以规定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实际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按此办理。

◇简单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在城镇就业的所有劳动者。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城市户籍职工和农民工。

判断题:1.实行多层次的养社会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要点:(1)对。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稳,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存在一定差别。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企业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资金筹集的模式

1、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即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部分预积累,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

社会统筹部分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上按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较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实行平等分配,其基金来源为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则完全归属个人。

2、实行部分积累制的原因:

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资金紧张的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快、三个高峰合一。 如现收现付制,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要求政府在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延长退休年龄,增加财政支出方面作选择。

而在完全积累制下,一旦出现政治、经济不稳定等整体风险,在职人员不但要承担自己积累资金的风险,而且要承担已退休人员的积累资金的风险,风险加倍。

在部分积累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付制筹资方式,一部分来自于完全积累制筹资方式,当出现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危机时,可以用在职人员的积累来应付;当出现整体风险时,承受风险的主要是已积累起来的这部分资金,它是一种刚性支出,它的风险需要由现实经济来承担。而现收现付部分并不是累积的风险,而是一种与现实经济相结合的风险,政府可采取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与完全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比较,部分积累制应付风险的空间较大,制度本身的风险较小。

便于在承认各地保障水平差别的前提下实现全国统一制度的目标模式。如全国实行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发达地区缴得多,享受得少;落后地区缴得少,享受得多。

部分积累制通过利益机制强化了受保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与参与意识。

个人积累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就好比是储蓄,多一份储蓄多一份保障,职工乐于接受这种保障。

部分积累模式兼有其他两种模式的优点,具有较为灵活的制度特征。

案例分析:小王在某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补贴7000元,企业只按1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 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

(2)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 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 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案例:老李、老张和小梁同为某市工人,老李月收入5000元;老张没有固定职业,靠打零工为生,不知道自己上一年度的确切收入;小梁今年4月份刚参加工作,当月的收入为800元。他们所在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00元,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为8%。请问,三人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是多少?并请计算出具体缴费额。

分析要点:(1) 老李的工资收入超出了本地平均工资的300%的标准,超过部分不缴费,也即缴费工资基数为3000元,缴费额为3000元×8%=240元/月;(2) 老张无法确定自己上一年收入,按职工平均收入为缴费工资基数,缴费额为1000元×8%=80元/月;(3) 小梁当年工作,按第一个月的工资为工资基数,缴费额为800元×8%=64元/月。

2、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新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作流动在不同地区参保的,不论户籍在何地,其在最后参保地的个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实际缴费年限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应合并计算,作为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劳社厅函〔2002〕190号《关于对户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有关问题的复函》通知。

△如何计算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已参加统筹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固定工,缴清了社会统筹基金的,1993 年12月31日以前的实际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人个缴费制前的工龄按国家规定一律视同缴费年限。其视同缴费的 年限与实际缴费的年限合并后为职工计算退休养老待遇。

工龄计算有关问题

复员军人的军龄计算为工龄,但其退伍后回家务农的时间不能计算为工龄。

下乡劳动期间可算工龄。此段时间可以与回城招工后的工龄合并计算。

凡是带薪上学的,学习期间可以计算工龄。 工作人员因病,经组织批准离职疗养,其疗养期在六个月以内者,工龄可以连续计算。

退职、辞退、辞职人员,前段工龄可与再次就业后工龄合并计算。

停薪留职期间仍可以连续计算工龄。

职工被判处有期徒刑或劳动教养的,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不能计算工龄。没有被开除公职的 ,其劳动教养前的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被开除公职的,就应该从其重新参加工作 之日起计算连续工龄。

职工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如果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其缓期间可以计算连续工龄,如果 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他的合并工龄应该从恢复政治权利后重新进行计算。

被除名的职工,除名前和除名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民办教师或乡村医生,工龄计算方法:民办教师被直接招收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或经组织批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毕业(结业) 或成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其转正前最后一次组织批准任民办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转正后的工作 时间合并计算。乡村医生(原赤脚医生)转为正式职工或进入各级医药院校学习毕业(结业)后,成为国家正式 职工的,其转正前最后一次经组织批准任乡村医生的工作时间(含原当赤脚医生的工作时间) 可以与转正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农龄不能算工龄。因城市建设征用土地,被占地农民转为正式工人后的工龄,应从其被吸收为工人到单 位报到并领取工资之日起计算。

临时工最后一次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可与本单位录用为长期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案例分析:某女,1978年1月1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企业工作,1988年1月1日调入当地政府机关工作,1995年1月1日进入一家企业任职,2000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2018年1月退休。问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各为多少?

分析:2000年以前没有缴费,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

1978年至于1995年期间的16年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至2000年期间5年应该缴而没有缴,因此应该扣除。

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18年为缴费年限。

因此该女士视同缴费年限与缴费年限合计为34年。

替代率基准:是指养老金额相对过去所得的比例,分外国替代率和中国替代率。

国外替代率=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临退休前在职工资

中国替代率: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现行规定为20%。

个人积累部分=11%*缴费年限*12/120 ,按一个人缴费年限满35年算,在不考虑工资增长、物价上升以及积累资金能够保值的前提下,一个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积累替代率为38。5%左右。合计为58。5%。即其退休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8。5%。假定其一生的平均工资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则个人积累部分的替代率降为30。8%,全部退休金收入的替代率大约为50。8%。

按最低限额缴纳的人员,其替代率只有38。48%,按最高限额缴纳者,其替代率达到112。4%。

养老金调整机制:亦称“指数化”或“自动调整制”。在物价或工资指数变动的情况下,对原有养老金额实行调整,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指数变动,自动调整养老金金额,二是参考指数变动,经审议或立法措施而改动养老金额。

2、我国的养老金给付水准

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下,替代率是按照退休时职工工资计算的;替代率偏高,平均在意88%左右。国外一般在50-60%左右。

而在现行养老保险模式下,社会统筹部分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个人帐户部分则是以职工本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的。

浙江省1998年1月1日建立个人账户,则1992年以前统一用1。279的替代指数计算,1993年至1997年底的年限用本人实际缴费工资指数计算方法: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92年前的视同缴费年数

× 1 . 279+93年本人月缴费工资/1992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94年本人月缴费工资/1993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97年本人月缴费工资/1996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视同缴费年限×1.4% ×退休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案例分析:某男,生于1948年3月,乡邮员,1969年1月参加工作,2003年退休,1993年前的连续工龄为21年。其1993年至1997年历年缴费基数为772元、833元、900元、1075元、1200元,个人帐户储存额为15981.91元。1992年至1996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依次为376元、429元、519元、586元、639元,2002年全省平均工资为999元,他退休后的养老金计算如下:

1、 月基础养老金=999元×20%=199.8元

2、 月个人帐户养老金=15981.91元÷120=133.18元

3、月过渡性养老金=(21 × 1 . 279+ 772/376+833/429+900/519+1075/586+1200/639)×1.4%×26 ×999=1320元

合计应享受月养老金为1653元。

总结:企业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有依法参与和行使监督的权利。

企业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合理有效地管理使用养老保险金。

职工有权随时查询本人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情况,有权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研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尴尬

尴尬之一:不同人员不同待遇。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要是对外来工的歧视,而且根据是否城市户口,歧视程度又有所不同。如北京,外埠城镇劳动者退休后只有基本养老金,没有过渡性养老多和综合补贴;外来工不论缴费年限是否超过15年,均只有一次性领取补贴。上海外来工的老年补贴只能一次性领取。理由:为了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担心未来城市承受不了,不愿承担“过多”责任。

尴尬之二:企业长期拒缴、不缴、少缴。《人民日报》(2002年01月05日第二版)《33家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大户被曝光》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当天公布了33家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名单。经查,截至2001年11月底,这些具有缴费能力的企业仍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部分上市公司。欠费单位大概是想通过偷缴费来降低“成本”。

《光明日报》2003年7月19日《十六家欠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大户被曝光》报道说,按时足额发放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是国家政策的一贯要求,而部分企业仍公然违反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天公布了截止2003年5月底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16家企业名单。

尴尬之三:外来工主动退保 。深圳《晶报》2003-7-3《外来工退保挤爆社保局昨起此项业务恢复办理社保部门呼吁分阶段办理》说,“非典之后市社保部门恢复外来工退保业务的第一天,当天上午前往社保局办理退保的外来工多达5500多人,超过了以前一个月的退保工作总量。”2003-7-4《昨日又有7700人退保》又报道,“昨天下午,市社保局里外来工退保人潮仍然汹涌,虽较前日统计的一天1万多人有所减少,但还是有7700多人蜂拥而至。退保人比平时增加10倍”。质疑,认为不符国情、超前等。对政府的不信任,投保期十分漫长,到时候能否或者可否方便地取得自己保险金?

尴尬之四:巨额“隐性债务”问题。养老制度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大缺口,这巨大缺口就是一笔国家对国有企业老职工——包括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工作多年、行将退休的“中人”——的社会保障隐性负债。由于没有实行预筹积累的制度,至今累积了1—3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隐型债务”。

尴尬之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目前各地的做法: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为共济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型,由财政、个人共同缴费。缴费比例大体与企业相同,而当计算退休待遇时,则仍然沿用计划体制下的按工龄来计算退休待遇的办法,只是发放的途径由原来财政全额支付,改为由一部分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一部分仍由财政支付,退休待遇水平保持不变。待遇的享受和缴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引起了各方的不满。不利于事业单位改革。

第四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其作用

1.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美国家产生。在基础养老金没有普及之前,补充养老金曾起到主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基础养老金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适用之后,企业养老金才明确作为补充基础养老金的配角位置。

我国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概念: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与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1年33号)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确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年26号)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

(1)水平因企业而异。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高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低些,甚至可以不参加补充养老保险。是否参加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国家不强制统一。

(2)办法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补充,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

3、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1)可以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由于退休人数逐年增多,致使退休金的支付迅速增加,从而使企业负担加重,补充养老金的实行相当于退休金的事前分期积累,使负担均衡化;

(2)企业实行补充养老金制度,可以吸引人才。

(3)可以鼓励职工在企业长期连续工作(中途退职不予支付),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稳定性。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1、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比较典型的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自愿性的,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一旦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作;具体实施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

另一种是强制性的,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等完全由国家规定,雇员不必缴费。

共同点: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基本养老保险。

2、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采用自愿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行为;

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由企业与职工以协议形式确定;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实行利益调节,允许经办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与待遇水平

1、资金渠道

国际通行的做法: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来源于企业,补充保险费允许计入成本,个人缴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缴基数。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有两种:一是由企业全部负担,根据其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确定提取数额;二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计入个人账号,国家不负担任何费用的供给。

2、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

3、待遇水平

国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不控制待遇水平,有的国家雇员退休后得到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高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二者之间完全脱离,没有直接联系。

我国一些地区的补充保险方案中,对待遇水平的上限规定均高于一个月工资总额的水平,一般规定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

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参考法规

1.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发布)

2.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

3.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布)

4.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暂行办法

(劳办发[1997]116号)

5.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劳部发[1995]464号)

6、《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20号)

2、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愿意工作,四是没有工作,五是虽有工作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失业的定义就不完整。

3、衡量失业的指标

衡量失业的状况用失业率来表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失业率高说明失业问题严重,否则相反。在西方国家,当失业率为4%-5%时,则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适度失业率是调节劳动供给的蓄水池。

是非题:凡是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失去工作机会和相应报酬的,都算作失业。

分析要点:(1) 不完整。

(2) 失业的主体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二是具有工作能力;三是失去了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由此可见,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员即便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但不算就业。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和含义

什么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失业社会保险有何作用?

它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起,构成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

失业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什么?

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再就业服务,失业保险是一种竞争与保障相结合的制度。

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有什么不同?

(1)对象不同,养老保险的对象是依据退休年龄的规定,被视为失去劳动能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失业保险的对象则是具有劳动能力,暂作为劳动力市场剩余形态的失业人员。

(2)目的不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动者年老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费用,而失业保险的目的则不仅是为了向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其另一项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使失业人员尽快找到工作。

(3)保险金给付期限不同,失业保险有期限限制。对失业人员起作用只是在市场竞争中暂不能劳动的情况下维系这一部分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但决不包一生,而养老保险则是要长期给付,包到底。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产生

1911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第一次将失业保险纳入强制性社会保险范畴;根据美国社会保障总署统计,到1940年,有2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到1985年,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增至40个;

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就业保障制度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我国的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同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开始,我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待业改为失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除1993年的规定。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研讨: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

特色之一: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我国的失业保险严格来说应称为城镇失业保险。即只对以户籍划分为基础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和失业保护。而对于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国家还没有任何形式的失业保护措施。甚至长期无视一些持农村户口的劳动人口长期在城镇就业、居住这一事实(如合同工)。

特色之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失业下岗双轨运行。下岗保障制度是在1990年代企业的下岗分流力度加强、下岗人员规模巨大并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针对国有企业身份失业人员的过渡性失业保障措施。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提倡下岗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并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这项行动,如顺利实现,这种双轨制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特色之三: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双重保护。由于失业保险是短期支付待遇,并有严格的期限和其他资格限制,不能满足失业保险资格条件要求的失业人员,或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员可以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本节重点:

1、失业的概念

2、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 (1)由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凡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实行该制度;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保障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体制等。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瑞士和芬兰三个国家,其特征是并非由国家管理,而是由工会自愿建立的失业基金会管理,政府则给予大量的补贴,但自愿加入失业基金的各工会委员,必须加入失业保险;

(3)失业补助制度。这种失业保险只适用于符合经济情况或收入情况调查规定的失业者,以及无资格享受正常保险的失业者,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目前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四个国家采用的便是这种类型的保险制度;

(4)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存的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只有德国实行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失业补助制度;

(5)由政府机构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或一次性解雇费。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

(2)强制性

(3)互济性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作用

(1)能够有效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就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而言,约有半数的国家的实施范围包括大多数企业雇员,其余国家的实施范围则以工商业雇员为限。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面向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

案例二:某市一所小学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该校长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 不对。 (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该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3)社会保险是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一:职工小林在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工作比较辛苦,且企业经济效益滑波,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她于是辞职回到家中,并在职业介绍所登记要求重新工作。过了不久,职业介绍所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她借口拒绝,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为此,职业介绍所向当地劳动保障机构报告,要求停止其失业救助,小林知道后大吵大闹,她认为她在工作期间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现在她也有工作的愿望,政府没有理由不给她享受失业保险。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是否需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停止缴纳,但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将档案存放在职业介绍中心或人才市场,以个人名义缴纳。

第四节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给付

一、失业保险金的筹集

国外失业保险的筹集方式:一是由雇主和雇员双方负担,如法国;二是由雇主和国家双方负担;三是由雇员和国家双方负担;四是由雇员和雇主负担,如瑞士日本等;五是全部由雇主负担。

各国主要采取的是征缴费用、建立基金的方式。这一基金的来源分为几种,一是全部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二是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政府资助;三是全部由企业负担,如美国。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

案例分析:小张、小李家住河南农村。1999年9月,两人一同来到某市一个机器加工厂做工,并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在该厂执行《失业保险条例》过程中,厂劳资部门将他们纳入了参加失业保险的范围,并同其他职工一样,每月从其工资中扣除个人应缴的失业保险费。一天,两人一起上街,正赶上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搞社会保险政策咨询活动。通过咨询,他们了解到,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是条例规定的。但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不符合规定。他们找到厂劳资部门的同志询问,答复是:我们代扣你们工资中的一部分作为失业保险费缴纳,是和其他职工一样,没有错。请问,小张、小李本人该缴费吗?

分析要点:

(1)单位从小张、小李的工资中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的做法无法规依据;

(2)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该参加失业保险,但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3)单位应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

▲ 失业保险费率能否随时调整?

《失业保险条例》明确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才可适当调整失业保险费率。省级政府无权自行决定这一事项。

▲ 失业保险待遇有哪些?

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人员按照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死亡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等。

案例:职工小王在失业期间不幸生病死亡,家中现有一女年龄不足13岁,其伯父因为膝下无子女,生前也与其住在一起并由其供养,请问家中哪些人能够获得供养亲属抚恤金?

分析:直系亲属仅限于三代以来,小王的伯父超过了三代以外,故只有他女儿能够得到供养抚恤金。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1)失业保险对象缴纳的保险金;

(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率与利息;

(3)财政补贴,即失业保险费经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各省市有“失业保险调剂金”,各省规定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组成调剂金,目的是协调各地的失业保险金;

(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金的其他资金。

这是我国1999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作的规定。

本节重点:

1、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何种方式?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四节 失业社会保险发放的标准及程序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发放标准

(1)在统筹地区采用统一的发放标准,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失业人员失业前的收入状况及个人缴费时间等因素;

(2)参加失业保险并符合其他条件的失业人员才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

(3)根据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

(4)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

1、确立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则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失业前的工资标准;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低于,甚至不宜等于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申领条件

1、申领手续

(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2)到当地规定的失业登记管理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3)领取失业保险金。

2、申领期限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失业社会保险条例规定: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再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案例一:王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按规定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半年后重新就业,2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现在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

分析要点:

(1)王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0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6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4个月可以保留;

(2)王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王女士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4+4=8个月。

案例二:职工小李下岗在家,领取失业保险已满二年,后经职业介绍所介绍,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过了三个月她又失业了,要求继续享受失业保险,请问这一次她能享受多长期间。

分析要点:因为重新就业后缴费时间没有达到年满1年的要求,所以这一次失业不能领取失业津贴。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失业保险的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的,应如何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失业保险的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损失的,视情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失业社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1、国务院1986年发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2、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3、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

4、2000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

1、一般概念

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

2、国外的医疗社会保险,如英国的NHS制度。

3、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构成

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始于50年代初,后历经改革,但仍存在公费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企业保险。

合作医疗保险: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助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初级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层次较低。

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

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医疗补助制度。

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基金制度,以解决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用以及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建立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

(1)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更好地解决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来源和职工医疗保障苦乐不均的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能够落到实处。

(2)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并通过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遏制医疗服务中的浪费现象。

(3)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给职工提供方便、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扩大广大职工的就医选择权,使职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医院,选择医生。

三、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关联性强;

(2)服务面广量大。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广大的工薪劳动者;

(3)带有较强的福利性;

(4)具有短期的、经常性的特点;

(5)按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四、医疗社会保险的建立原则

(1)医疗保险的待遇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医疗保险应该体现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

五、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改革

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基本思路及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基本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确定,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广泛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负担”是指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本节重点:

1、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所要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案例:某企业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202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离休人员2人。则该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所有1202人都应参加并相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错误。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和,即1200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2)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因为退休人员本人及单位均不另外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社会统筹医疗帐户基金 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剔除记入个人医疗帐户基金后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帐户,形成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 ■个人帐户记载那些款项?

1、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3、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4、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基金。

案例:老李现年46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宁波市上一年度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解答: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2%=90元;

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90) ×12=2160元。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资格

1、在职职工在缴费的次月即可享受;

2、退休人员有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各地不一样。宁波:医保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计算方式同养老保险);实限缴费年限满5年;但近年退休人员只要连续缴费就没有5年的限制。医保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可在办理退休变更手续时补缴,按补缴当年的基数补,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

二、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

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

1、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参保人员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和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的住院、急诊观察室医疗费用,也即一般的门、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支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支付设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称封顶线):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或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起付标准:采用“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老人、中人及新人的确定标准与养老社会保险相同。上海:退休人员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5%;中人为8%,新人为10%,(最高支付限额为当地城镇上年度职工工资收入的4倍,由于工资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最高限额随当地平均工资的波动而波动)。

分担比例:在社会统筹支付部分,个人仍需承担一定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视年龄而定,上海:45岁以上承担30%;35-45岁承担40%;35岁以下承担50%。此外还同医院的等级有关。

特殊处理:在职职工的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设起付标准,但设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同上。

2、大额医疗互助基金的支付范围:个人自负段以外的门诊、急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段以上的费用,均按比例支付。

例题1:某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是2.5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为10%。现假定某职工一次住院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3万元,其中2000元为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试问,该职工的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1)该职工自付段费用:800元;

2)个人需承担的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2000元

3)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 30000-800-2000=27200元

4)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27200*90%=24480元;

5)该职工承担的自付部分:30000-24480=5520元。

例题2:某市同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和地方附加保险;某在职参保职工,48岁(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内个人负担30%),2004医保年度预划个人帐户金额525元(无往年余额)。

该职工原已办妥肾移植后抗排异药物治疗的门诊特定项目审批手续,其在医保年度内先发生抗排异药物费用15000元,后发生其他门诊医疗费用1000元,该年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为1000元。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的个人自付段为800元,在共同支付段内个人负担40%,问其个人全年共需自负多少?

⑴个人帐户支付:525元;

⑵符合门诊特定项目结付范围的费用:15000-525=14475元;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付:14475×70%=10132.5元;

门诊特定项目个人自负部分:14475×30%=4342.5元;

⑶可进入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结付的费用: 5342.5 元,

其中:个人自负段:800元;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结付:4542.5×60%=2725 . 5元;个人自负:4542.5×40%=2517元;

累计个人自负:800+2517=3317元。

三、医疗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

世界通行的做法:

(1)直接支付。也即当患者生病,其医疗服务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支付;

(2)报销医药费。也即患者在看病时先垫付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凭单据到医疗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报销;

(3)向患者提供服务。也即病人必须在医疗社会保险机构定点的医疗服务点就医,享受其指定的免费医疗服务。

我国的支付方式:主要采用前二种方式,也即采用直接支付和患者报销两种方式。

三、医疗社会保险准许及不予支付的规定

准允支付的项目种类

(1)个人医疗账户当年计入资金的支付范围是:门诊急诊医疗费、急救车中的急救费和在定点零售药店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购买的药品费用。

(2)个人医疗账户历年结余资金的支付范围是:除(1)中列的项目外,还可支付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和起付标准以上规定个人自付的医疗费;门诊大病、家庭病床医疗中规定个人支付的费用。

各地具体有所不同。

不予支付的服务和医疗项目

第一类是服务项目类: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第二类是非疾病治疗项目类: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型手术等;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各种健康体检;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第三类是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第四类是治疗项目类: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近视眼矫形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第五类是其他类: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婴儿保温箱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及损坏公物赔偿费;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膳食费;文娱活动费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准予支付的药品类:只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哪些情形下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具体包括:

(1)工伤(含职业病)、生育及其并发症;

(2)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3)交通事故;

(4)出国、出境期间;

(5)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

(6)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7)医疗事故;

(8)其他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案例:小李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小李最近外出时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小李负主要责任。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隐瞒了交通事故的事实,医疗费用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报销。请问小李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范围。

(3)小李隐瞒发生交通事故事实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的规定,是错误的。其由统筹医疗基金支出的费用应该予以追回。

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1、一般的门、急诊费用:按规定,由个人帐户支付,用完后自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如参加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者,可在支付了自付段后,超过部分由地方附加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宁波:分为三段:个人帐户段、个人自负段、统筹基金与个人共付段。

2、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为三段。

第一段:在统筹起付标准以下,称为自付段。

第二段:当自付段结束后,就进入了社会统筹段。此阶段个人仍需负担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共付段。

第三段:超过统筹支付标准范围,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这时可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本节重点: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有哪些?

2 .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 第四节 我国医疗改革的难点

一、我国医疗社会保险改革的作用

(1)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有了稳定的来源。

(2)医疗费用分担机制有效遏制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

(3)政事分开、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保证了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

(4)职工的基本医疗有了切实的保障。

二、我国医疗社会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障卡制度本身还存在不少漏洞,容易被人钻空子,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见书中的案例。

部分职工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社会保障。半劳保对象没有纳入。

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共济制度,部分用人单位对共济制度目前尚难以认同。

某些地区不敢向外来工商个体户开放。

研讨:世界各国主要医疗保障模式比较

世界上共有四种主要的医疗保障模式:普遍医疗型、社会保险型、市场主导型和储蓄基金型。

1、四种模式的特点

普遍医疗型医疗保障制度由国家承担医疗保障的绝大部分责任,以英国、瑞典、原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

社会保险型指主要通过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对居民的医疗保障。以德国为代表,欧洲许多国家、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均采用这种模式。

市场主导型特指主要依靠私营保险的形式实现对居民的医疗保障。美国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储蓄基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指主要通过强制性储蓄积累方式满足居民医疗保障需求。

2、四种模式的比较

国家与市场作用:从各国医疗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普遍医疗及社会保险模式各国支出比重,普遍大于市场主导模式的美国及储蓄基金型的新加坡。

制度结构及运行机制:

英国政府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体系覆盖了医疗保障的方方面面。被保险人可以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和药品。

德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种。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强制实施,其保险对象包括收入在一定限额以下的所有在职人口以及退休人口、失业者、农民等,包括投保者家属。该制度由三方供款,并实行自治,投保人可自由选择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并且实行医药分业经营。病人享受医疗服务,也需自负一定比例费用。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私营医疗保险的混合体。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又分为住院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两部分,分别采取强制实施与自愿实施的不同原则,对65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实行保护。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可分为强制医疗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第一部分是保健储蓄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该制度覆盖所有在职人口,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第二部分是健保双全计划(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旨在帮助解决参保者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第三部分保健基金计划,由政府出资设立基金,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人给予医疗补助。

公平与效率的比较

英国和德国的制度较注重公平,保证了所有人口均能享有医疗保障。而美国与新加坡的制度更强调效率。

从风险风散机制上看,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和德国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均强调横向的风险分散,按照“大数法则”原理,通过将全体人口纳入风险集合,在出险与未出险的不同人群中分散风险。

从医疗资源分配看,英、德两国均强调根据病人的需求给予医疗服务,而不考虑其收入与供款多少。

从筹资方面看,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政府一般性税收,少部分来自强制性社会保障供款,其中政府再分配力度较大。德国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强调支付能力原则,低收入雇工和低收入其他人员的的保险费分别由雇主和政府代为交纳,两种制度均较多体现了公平原则。

3、发展趋势

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呈现出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互相渗透的特点。国家干预力度大、范围广的英、德两国,改革中均日益强化竞争机制作用;而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美国与新加坡两国则朝着“管理下的竞争”方向发展。

4、结论

1、政府介入医疗保障制度范围大小、再分配力度强弱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有重大影响。

2、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散方式有横向与纵向两种。若采用横向的风险分散方式,按照“大数法则”,制度的覆盖面必须要广;

3、利用竞争机制,强调个人责任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效率,实现低投入、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国医疗社会保险的参考法规

1.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4号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6号)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5号) 5.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22号)

6.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22号)

7.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国办发[2000]37号) 8.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

9、《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意见》

10、《关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

1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业务管理规定》

第一节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

一、工伤的概念(书上见工伤的认定一节)

1、概念:工伤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内容上包括因工意外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2、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国际上,关于工伤的范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是1921年的国际劳工大会的公约中提及的,其范围不包括职业病,即“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伤害事故为工伤”。后来于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伤事故津贴公约》指出:“实施工伤保险的目的,是为受雇人员发生不测事故时,提供医疗护理及现金津贴,进行职业康复、为残废者安排适当职业,采取措施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谓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1、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工伤社会保险的类型

雇主责任制。早期的工伤赔偿形式。也即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对职工负责工伤赔偿的责任,可以采用企业自保办法,也可以由企业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主要特征,一是社会不统筹调剂保险金,没有社会共担风险的职能;二是一次性支付待遇。但雇主责任制的主要弊病是对工人的保障性不强,不能很好解决工伤社会问题。

社会保险制。指劳动者因为工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保险制度中获得法定的医疗、生活保障,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制度。特点:由政府劳工机构或半官半民的事业机构统一组织保险事业,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筹集工伤保险金,统筹调剂,共担风险。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雇主责任制的国家,最早实施工伤社会保险的是德国,于1884年通过了《工人灾害赔偿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伤社会保险方式得到很大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伤保险实行社会保险方式的占绝大多数。

现代工伤保险中,保险事故即广义工伤,包括狭义工伤和职业病。历史上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仅以工伤为保险事故,而不包括职业病。把职业病作为工伤保险事故的,始于英国1906年的法律。

3、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演变

我国的工伤保险一直就是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建国初期制定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对“因工负伤”的待遇等做了具体规定。后来为了加强对职工的职业病伤害的保障,1957年卫生部制定和颁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在我国将职业病伤害保险列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这些法律法规,在保障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遗属的医疗和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96年3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80-1996)、1996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为职工利益的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目的和意义

(1) 是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条件;

(2) 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3) 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4) 是促进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手段;

(5)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 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和恢复正常生产,维护社会安定。

本节重点: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第二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适应范围与实施原则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1、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浙江省要求省内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2、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内的企业:中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三资、港澳台资、私有、民营、联营、乡镇企业等,均是《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对象。

所有企业在开业之前必须向劳动部门申请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适用范围内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在现实生活中,工伤认定后,还须认定工伤赔偿责任人主体?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案例分析:某集体砖厂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注明:“......如发生伤亡,砖厂概不负责......”。不幸的是,该职工在工作时被砸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砖厂以合同中已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费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参考答案:(1) 不对。 (2) 根据规定,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案例分析:杨某原系某厂职工,经厂方安排借调到某公司工作,并由某公司向杨某支付劳务费。99年2月,公司派杨某出差,途中杨某遇车祸身亡。其后,杨母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厂支付丧葬补助金6030元、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6657元。但某厂认为,杨某与公司间形成聘用关系,杨某因公死亡,工伤保险责任应当由某公司承担,请问某厂的看法是否正确?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原则很多,着重要掌握以下几大原则:

(1)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2)资金筹集采用企业一方负责及差别费率的原则

(3)工伤社会保险与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 4)无责任补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

(5) 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6)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不重复享有的原则。

案例:职工张某驾驶机动车为单位送货途中,一小孩突然横穿马路,张某立即刹车,小孩由于过度惊慌而摔倒但未造成任何伤害。张某出于人道精神上前扶起小孩,此时小孩家长及几名亲友冲过来,不由分说将张某殴打致残。派出所已立案并将主要责任人逮捕,张某能否被认定工伤?

分析:不能。我国工伤保险遵循的补偿原则是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不重复享有权利,因为该案已列入民事纠纷,张某可主张民事赔偿的权利,故不能再列入工伤保险范围。但如果张某在民事赔偿中得到的赔偿额低于工伤保险的补偿额,不足部分应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但在这方面,我国的规定不是很明确: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同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也规定:因生产安全受到损失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本节重点:

1、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2、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尤其是第

三、第四

和第五个原则。

第三节 工伤认定与职业病的确定

一、工伤的界定与工伤、职业病的鉴定

1、工伤和职业病的界定

工伤:法律上对工伤的认定较为严格,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职业病等。其他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视为工伤。简单讲,是指与工作有关的急性伤害。

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一般有时间界限、空间界限、职业界限、主观过错界限、法定特殊界限。

工伤范围的界定,一般是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准。

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

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2、工伤的鉴定 工伤的鉴定。目前鉴定工伤的政策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七种情形下发生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另有三各情形可以视同为工伤。

关于职业病的确定。必须以职工工作的环境及诱发职工致病的成因作为依据。应具备4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企业确认是因为生产工作中长期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造成的意见,二是经市以上职业病防治所(小组)诊断,三是属于国家规定的102种职业病名单中的病种,四是报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并认定工伤。

案例一:违章作业导致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

某工厂铆工皮某,正在车间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时,同车间吊车工谢某为赶进度,违章使用三角皮带超载起吊钢材,皮带断裂,钢材下落致使皮某左大腿粉碎性骨折。皮某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分析:皮某应被认定为工伤。因为皮某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符合工伤认定的第一个规定,故应认定为工伤。至于其违章作业,根据工伤保险实施的无责任赔偿原则,并不影响其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

案例二:职工浴室洗澡滑倒摔伤算不算工伤?

某矿业集团职工下班后前往职工浴室洗澡,洗澡时因澡堂地面打滑摔倒,造成右髌骨粉碎性骨折,请问能否认定为工伤?

分析: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可以认定为工伤。该案例中的矿工从事比较脏的工作,"下班后洗澡"和工作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必要的,因此受伤可以认定为工伤。

案例三:履行职责时遭暴力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

钱某为某厂机修车间修理工。一天,钱某接到另一车间全某送来的报修单。要求钱某在第二天将其出了故障的设备修好。期间,车间主任安排钱某从事其他修理任务,因而没有将全某的设备修好。第三天,全某找到钱某,问为什么没有将他那台出了故障的设备修好,钱某如实回答。全某不满钱某的回答,开口就骂并动手打了全某,两人就撕打起来。结果全某把钱某打成重伤。全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其后,钱某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钱某与全某在工作时间内打架,违反了工厂规定的劳动纪律,也违反了劳动法有关劳动者应该遵守劳动纪律的规定。因此,对钱某的申请做出了不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因此,钱某所受伤害是违法行为所致。钱某不服当地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的认定,向上级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受理行政复议的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了不维持下级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的认定决定的行政复议,确定钱某所受伤害确系工伤。理由是:第一,钱某遭到全某殴打的原因是没有按照全某的要求为其修理设备,而是按照车间主任的要求修理其它设备,这是由于工作而发生的伤害。而且钱某遭受伤害也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之内。第二,钱某与全某打架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事端是由全某引起的,钱某是属于自我防卫。

案例四:出差过程中,突然病亡算工伤吗?

某企业工程师郭某因公到某市出差期间,一日晚在旅馆突发脑溢血,迅速送当地医院抢救后无效死亡。郭某能否按工伤处理? 分析:不能认定为工伤。理由:(1)《条例》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才能认定为工伤。(2)脑溢血是一种突发性疾病,郭某具有这种病史,随时有发生的可能,并非外出才会导致,也并非工作原因所致,因此,郭某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案例五:因外出途中发生意外事故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

职工王某,系某食品厂采购员。在执行采购任务的途中,忽遇强台风袭击,王某被一块大风吹落的广告牌砸伤,造成骨折。王某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分析:王某应当被认定为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王某为本厂去采购物资,其受伤是因为工作原因所致,因此,应当认定为工伤。

案例六: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能认定为工伤吗?

某职工从家里驾驶摩托车到公司上晚班,途中与停在路边维修的公交车相撞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该职工负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这位职工能认定为工伤吗?

分析:按照今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只要具备上下班途中和机动车事故伤害两个要件,就可以认定为工伤。注意:如果是骑自行车上班,与骑车人或行人相撞不算工伤。

■ 那些情况不算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由此可推断:工伤的发生必须是在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在清醒的意识下,非主观的伤亡行为。

第四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基金制度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

1、国外通行的资金筹集模式

社会统筹方法。即由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必须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地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工伤社会保险统筹费用,并由工伤社会保险机构负责进行工伤待遇的给付。

由政府规定统一的待遇项目与标准,由企业行政自行支付的办法。

2、我国的做法

我国企业正处于第二种模式向第一种模式的过渡阶段。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

3、工伤社会保险费率的确定

费率确定原则: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费率确定的模式:目前通行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1)统一费率制。特点是可以平均分散工伤风险。 (2)差别费率。体现对不同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行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以保证该行业、企业工作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包括行业之间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差别费率确定所依据的指标:包括工伤事故发生次数、因工负伤总人数、因工伤残、死亡人次数、工伤事故频率、工伤死亡率、职业病发生率、职业病患病率;职业病总死亡率等。

(3)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 单位交多少工伤保险费?

△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目前,我国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的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费率分别为0。5%、1%和2%。工伤保险费差别率需要调整时,由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此处的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 职工个人交不交工伤保险费?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我国工伤社会保险法律法规

1、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2、1996年3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80-1996);

3、劳动部于1996年8月12日公布了《企业职工工伤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

4、国务院375号令《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工伤认定办法》2003年9月1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女子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作为社会保险组成部分之一,生育社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妇女就业、保护妇女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

从目的看,生育社会保险是为了弥补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人类的世代延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从起因看,生育社会保险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原因而进行的保障,因生育造成的收入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丧失;

从对象看,生育社会保险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已婚的妇女工作者,相比其他的社会保险,其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从内容看,给付项目比较多。在国外,生育社会保险的给付项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补偿、生育医疗保健和子女补助金等项目。

从保障水平看,标准高于其他保险项目。

从时间上看,生育社会保险实行的是产前与产后均享受的原则。

第二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和作用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略)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立法情况

我国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分别建立。

1、企业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统一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待遇。

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国家最早对生育保险作出规定的法规是哪一个?A.《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B.《母婴保健法》 C.《劳动法》 D.《劳动保险条例》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作用与意义

(1)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

(2)实行生育社会保险能够保障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4)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的贯彻执行。

(5)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1、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

我国适用范围主要是城镇企业和职工;

城镇企业及职工的口径同基本养老保险;

浙江省规定为所有企业和职工。

案例:李先生是厦门一家商场的员工,户口在厦门,所在单位也为他投保了生育保险。他妻子的户口在泉州。李先生以为他已经投保了,生小孩是夫妻两个人共同的事,应该能享受自己所交的生育保险。但是答案却是不能。那么李先生作为一个男性为何也要缴纳生育保险?

分析:一个企业即使都是男员工,也要参保生育保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统筹,避免企业用工上的女性歧视。女员工的生育费用不再由企业单独承担,而是由社会统筹支付,这样就为那些女性员工多的企业减轻了负担。案例中李先生的妻子所在的泉州单位如果也参保了生育保险,那么就按泉州的规定办理。即使夫妻双方都在厦门,先生单位投保了生育保险,而妻子单位没有,则妻子生育仍不能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

本节重点: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有什么意义?

第三节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

一、生育保险资金的筹集

1、原则

生育社会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社会保险费,建立生育社会保险基金。

2、筹集模式

用人单位缴费:上海不另外缴纳,采用在已经缴纳的基本养老缴纳基数中扣除的方法,共划转0.5个百分点;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规定:企业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0.5至1个百分点的比例缴纳。宁波市统筹区范围为0.5个百分点。以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数作为缴费的基数。

职工本人不缴费。

案例1:某企业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为850000元,按当地规定,用人单位生育社会保险的缴费率为1%,则该企业和职工当年需要向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多少元?

分析:

(1)用人单位生育社会保险的缴纳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作为基数,该企业需要缴纳的生育社会保险费用850000*1%=8500元

(2)因为个人不用缴纳,因此共需缴纳的生育社会保险费8500元。

二、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及待遇

1、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对象

从生育保险的概念及作用来看,生育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为妇女劳动者。

世界各国:生育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实行普遍社会保险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有些国家规定仅限于妇女劳动者,也即只为职业妇女提供生育社会保险。另一些国家规定,除女职工外,男职工的妻子符合供养直系条件的,也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我国:而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只限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并生育的女职工。

哪些对象可以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具有城镇户籍并参加社会保障的从业或失业妇女、参加社会保障并有个人账户、计划内生育、符合第二个孩子生育条件获批的、计划内生育或计划内妊娠后流产的女性职工。

哪些对象不能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女性:如个体户、家庭保姆、钟点工、临时工及非全日工。

2、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

世界各国所规定的条件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缴纳保险费已达到规定的最低期限。宁波为3个月。不满3个月的,由所在企业按生育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负担。

案例:吴小姐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所在的公司于去年10月份已经办理了生育保险。去年11月份生了个女孩,花去了八千多元,费用自理。她向公司请了3个月的产假,结果只批了1个半月。而且在产假中公司拒绝支付工资。为此她多次与公司交涉,公司说她孩子生“早”了,理由是《宁波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累计缴费未满3个月,不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吴小姐是否真的“生”不逢时?

分析:宁波市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生育,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且累计缴费满3个月以上的,其职工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未按本办法参加生育保险或缴费不满3个月的,其职工的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因此吴小姐的生育费用虽然不能从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但企业应该支付。

规定由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交纳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并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一定的标准,给付生育津贴。我国正在采取这种方式。

不规定具体的投保条件,凡符合国家公民资格和财产调查手续的妇女,一律可以享受生育社会保险待遇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这种方式。

注意:

1、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与享受对象并不完全一致;

2、并非所有城镇女性均能享受;

3、并非参加保险的企业女性劳动者能够享受。

案例2:汤某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1998年5月满20岁后结婚,不久怀孕,1999年8月,汤某临近产期,向单位请产假90天,单位却只批准了56天。汤某找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解释说,《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产假就是56天,企业完全是依法办事。汤某希望了解单位的做法是否合法?

分析:汤某所在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法定产假应该是90天,关于产假时间问题,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女职工产假的确是56天;难产或双生时,增加假期14天。但是,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明确规定,本规定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女工人、女职员生育待遇的规定和1955年4月26日《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同时废止。

二为生育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可以享受一定的物质补助。国家标准为上一年度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宁波的规定为本人生育时的缴费基数,顺产领取三个月,难产领取3个半月。

案例1:王某工作后一直参加社会保险,近日计划内难产,生育一子,其生产当月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800元,问王某能享受多长的产假,领取多少生育津贴?

答案:105天;2800元。

案例2:张某计划内生育,顺产一女。生产当月的工资为6000元,基本养老保险金缴费基数4000元,问其生育津贴能享受多少,分别由谁支付?

答案:每月的生育津贴为6000元,其中4000元由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剩余的2000元由企业补足。共可享受3个月,故从生育保险基金获得12000元,企业给付6000元。

三为医疗服务。生育医疗服务是由医院、开业医生或合格的助产士向职业妇女和男工之妻提供的妊娠、分娩和产后的医疗照顾以及必须的住院治疗。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接生、手术、住院、药品、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

宁波市采用定额补偿的形式,为2300元。在2300元以内的,根据实际费用全额报销,超过2300元的,超出部分,个人负担10%。

案例:某女职工,计划内生育,生育期间共向医院支付各类医疗费用5600元,其中,4800元为按规定的检查、接生及手术费,请问生育保险基金和个人各付多少元?

分析:按规定可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中,超过2300元以外的部分须有个人自负10%,即:(4800-2300)*10%=250元,个人共需自负:5600-4800+250=1050元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5600-1050=4550元

从业妇女与失业妇女的生育社会保险待遇有什么区别?

从业妇女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是本人生产当月城镇基本养老金缴费基数。但如果生育职工享受的生育津贴低于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应发的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生育妇女如为失业妇女,享受本市同类人员一定期限失业保险或失业救助的标准。失业已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妇女,按照本人失业保险享受一定期限的标准;

按照《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失业妇女,在失业期间生育,可领取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失业保险金的补助,在医疗补助金中列支。

男性是否享有生育保险的待遇?

父亲育儿假。假期安排在母亲坐月子期间,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由母亲单方面休假抚育婴儿的做法,让父亲也承担一份养育婴儿的责任。

部分地区对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企业中男职工的配偶,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此外,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所在单位和个人仍应该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缴纳后月生活津贴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本市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由生育保险基金补足。

本节重点: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应如何筹建?

案例分析:曹女士是某公司的一名职员,在怀孕之后因在上班途中不慎跌倒,造成怀孕7个多月的胎儿流产。曹女士向该公司人事部说明了情况,希望能休一个月的产假。该公司人事部经理答复说:按照公司规定,女工流产,最长只能请假20天,并且这期间只能享受病假工资待遇,即原工资的70%。请评析该公司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 公司处理曹女士生育待遇上的做法是不正确的。(2) 理由:第一,根据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号)规定,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曹女士怀孕7个月流产,理应享受42天的产假。该公司以本企业制定的有关规章为依据,只允许曹女士休假20天,侵犯了曹女士的合法权益。

第二,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该公司按70%的病假工资支付曹女士的产期待遇,也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案例2.邱某系某市某皮件厂女工,1996年11月7日与该厂签订了五年期限的劳动合同,1998年9月24日休产假。1999年1月10日回厂上班后,在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时,该厂财务部门按厂里规定一次性付给邱某生育包干费2000元。请问:该厂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1)该皮件厂不依法参加生育保险,已经违反了《劳动法》,又采用包干的办法支付女职工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侵害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其行为更是错上加错。

(2)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原劳动部1994年12月14日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费。对于生育津贴,该办法规定,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3)因此,该皮件厂不仅应该支付全部医疗费,而且还应该按规定支付生活津贴。

总结: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比较窄;

(2)保费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

(3)生育社会保险立法滞后。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

3、《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

4、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5、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6、1997年4月1日实施《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

7、2003年5月1日实施《宁波市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

一、都是社会保险所具有的共同点

1、计算职工缴纳各种保险费的工资收入组成部分相同

职工个人缴纳的各种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均必须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3、保障的目的均是对职工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

4、基金的管理模式相同

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

二、作为某个具体的社会保险类型的比较

1、适用范围

养老基本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概括:城镇企业及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上述两保险同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

失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

工伤保险: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全体企业。

生育社会保险: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企业。

2、资金筹集的原则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失业社会保险:参加保险单位和个人征缴和财政补贴。

工伤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平衡;

生育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

3、资金来源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最高不超过8%;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失业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财政补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工伤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生育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以支定收,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上海企业缴纳36。5%,浙江企业缴纳33。5%,个人都是11%。

4、享受对象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参保单位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失业社会保险:曾经参保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失业人员。

工伤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工伤职工;

生育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符合生育保险享受资格条件的生育女职工、曾经参保符合享受生育保险资格的失业生育女性。

4、享受待遇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相关联;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按需要享受;

失业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体现社会公平;

工伤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按伤残等级享受补助;

生育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收入补偿,与自身工资不挂钩。

案例分析:某厂每月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00万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应支付该厂离退休费用80万元,该厂厂长主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愿意为本厂企业离退休人员代发养老金,并提出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每月只缴20万元,剩余的80万元由工厂直发给退休人员。请问这种方式是否正确,并分析这种行为的后果。

参考答案:(1) 错误。(2)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企业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3) 差额结算方式会产生以下弊端:一为差额结算的方式下企业可能挪用或不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造成企业内部拖欠,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二为实行差额缴拨,不利于将企业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不利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案例分析:某企业有员工100人,人均月工资1000元。问:按国家现行的标准,该企业每个员工平均每个月应缴纳多少社会保险费?一年中平均每个员工的个人帐户上社会保险费的储存总额应该是多少?

解答:社会保险费共有5项。其中:(1)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本人工资的8%=1000*8%=80元

个人帐户每月保险费总额:本人工资的11%=1000*11%=110元

(2)基本医疗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2% = 1000* 2% = 20元

个人帐户每月保险费 = 自己缴纳的 + 单位缴费按30%划入的

= 20 + 1000*6%*30% = 38元

(3)失业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1% = 1000 * 1% = 10元

失业保险金全部实行社会统筹,不设个人帐户;

(4)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

综上所算:职工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应缴养老保险费+应缴医疗保险费+应缴失业保险费=80+20+10=110元

职工个人帐户每年保险费储存额=(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每月储存额 + 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每月储存额)*12

=(110 + 38)*12 = 1776元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含义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

狭义的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专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以及残疾人福利等,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福利的概念就具体化为“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

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都是为了满足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不同点

也即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是“单向性”。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本节重点: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福利具有哪些特征?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分类

一、社会福利内容与分类

1.从社会福利的供体或主管部门划分

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

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

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

2.从社会福利采取的给付形式划分

一为以货币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二为以实物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三为以社会服务形式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如对失业工人实行的免费就业咨询,教育与职业训练项目如在职者的业务培训、义务教育、残疾儿教育等;

四为假期形式,如探亲假期。

3.从享受福利待遇的不同对象进行划分

未成年人福利。泛指劳动年龄或学校毕业年龄以前的人员福利,包括妇幼保健、优生咨询、义务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各种补助,等等;

老人福利。对象为属于老龄和长寿年龄的老人,而不管是否享有退休金。包括敬老院和托老所、老人俱乐部服务,等等;

残疾人福利。包括向残疾人供应就业训练、福利生产以及康复服务和学校教育,等等;

妇女福利。指专门面向妇女保护的福利待遇,如例、产假等;

劳动者福利。指在业和失业者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服务,探亲补助、交通费补贴以及企业举办的种种集体福利事业,等等;

家庭福利。是指有关机构向家庭关系不合及有纠纷户提供的咨询、帮助,帮助家庭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项目。

4.从按服务对象的福利设施划分

可以分为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养老院、敬老院;

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儿童福利院等;

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精神病院等。

这些设施一般都是两种职能为社会服务:一是收养;而是服务。

问: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其他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什么?A.服务对象最为广泛 B.免费、减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 C.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 D.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 E.法制性、政策性最强

5.从社会福利的层次上划分

国家福利。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是福利的最高层次;

社区福利。是指在一定地域以该地区的居民为对象的福利业;

职工福利。是指在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范围内以职工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也可叫做集体福利或单位福利。

6、从福利服务内容上划分

则包括医疗卫生、文教、劳动住宅、犯罪矫正、感化心理、便民、地方、职工等多种服务。

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福利种类

(1)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洗礼费、快报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

(2)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3)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

(4)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第四节

其他社会福利

一、职工福利

1、职工福利的概念

职工福利是国家和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补贴制度等,为职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它是消费基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职工福利与其他福利层次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区别:主体和享受对象不同。职工福利举办的主体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福利则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地方政府举办的;职工福利的享受对象是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享受对象则是该区域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和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

主要联系:当某些单位的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时,就成为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一部分。

3、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构成

(1)集体生活福利设施。目的在于减轻职工生活负担,并为职工提供方便生活的种种集体设施。这个大项目涉及的范围广,诸如,企业举办的饮食价格较低的职工食堂,这是最主要的,它由企业财务给予资助;企业用自有资金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的兴建的低房租住房,以及为职工举办的免费和低费的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等,这些都是集体生活福利。

(2)文化福利事业。企业用自用资金为职工兴建和的诸如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体育场、游泳池、阅览室、电影院、电视室等,免费或低费向职工提供服务,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统称为职工文化福利事业。

(3)福利补贴。企业用有资金为职工谋取生活福利而提供的种种现金补贴,诸如探亲假期工资、科委取暖补贴、交通费补贴以及生活补助。

4、职工福利的核算方法

一是直接列支法;

二是先按标准计提后开支,具体又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先计提作为企业的一项负债,同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实际开支使用时,冲减负债;

另一种形式是先计提作为企业的一项负债,同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对于计提的福利基金,要上交到专门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实际开支使用由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对个人、企业不再做福利开支处理。

现行制度规定,企业福利费的提取,仍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借记成本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实际开支使用时,借记应付福利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职工福利制度的意义

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

(1)增强单位职工的凝聚力;

(2)提高职工觉悟,促进其努力工作;

(3)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

(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工福利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能长远地取得效益。

5、职工福利制度的改革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实施的范围比较窄、形式单一; “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相互封闭,导致职工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加剧了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

(2)国家对职工福利统得过严、管的太宽;

(3)职工的福利项目混乱繁多,造成企业福利基金入不敷出;此外,企业过于庞杂的社会功能,导致企业办事效率低下;

(4)职工福利待遇以就业或以单位为界限,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5)职工福利分散管理,缺乏全国规划和综合管理。

二、住房保障制度

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无疑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传统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1)福利性。我国的住房是国家投资兴建后以极低的房租分配给职工使用。因此我国住房分配实际上带有福利性的特点。

(2)供给性。在房改之前,我国城镇职工绝大部分的住房是国家分配的,职工基本无法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住房面积。完全取决于国家能分配给自己多少住房,因此我国的公房分配具有供给制的特点。

(3)非商品性。我国的住房产业虽然是最重要的民用产业之一,但它不实行商品化经营,它只有投资,没有资金的回收。因此住房产品与住房产业具有非商品性的特点。

(4)产权模糊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城镇住宅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动因

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体制更是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1)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抑制了城镇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要求的发展,不利于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难以解决住房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

(3)以实物形式直接把住房分配给职工使用,缺少约束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利于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容易出现以房谋私等不正之风;

(4)限制了职工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加速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3.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三、社区服务

1.社区与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组建完整的、系统服务网络,开展互助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社区服务与一般的社会服务的区别:

(1)从服务目的上看,社区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以保本微利向社区成员提供低费或免费服务,而一般社会服务都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2)从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看,社区服务的重点是有生活困难有群体,而一般的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3)从组织机构上看,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而一般的社会服务则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经营下开展服务的。

2.社区服务的内容

(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2)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

第五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城镇工伤社会保险,个人需要缴纳的比例占其工资额的百分之几? A.1% B.2% C.3% D.不需要缴纳

2.职工在单位工作期间突发疾病且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能否按工伤处理? A.按工伤处理 B.不能按工伤处理 C.由企业自行决定

3.城镇职工在上下班路途中遭遇了交通事故,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才能按工伤处理? A.机动车事故 B.在上下班必经路线上 C.在上下班必经路线上的机动车事故 4.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哪类企业及其职工?

A.中国境内所有企业 B.城镇所有企业 C.城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D.国有企业 5.工伤社会保险实施所依据的理论是什么?

A.有过失补偿理论 B.雇主责任补偿理论 C.无过失补偿理论 6.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共有多少种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 A.5种 B.7种 C.8种 D.10种

7.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鉴定劳动者伤残后丧失什么能力的客观依据? A.生活能力 B.劳动技能 C.劳动能力

8.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哪一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A.原用人单位 B.借调单位 C.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共同承担 9.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后,其医疗费用由谁支付? A.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B.工伤保险基金

C.都可以 10.职工在下列情形中,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是哪一类?? A.患职业病的 B.医护人员在救护“非典”病人过程中感染“非典” C.因公外出下落不明的 D.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11. 工伤保险根据下述什么原则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A、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B、社会统筹和单位管理 C、社会统筹 D、个人帐户管理

参考答案:1D,2A,3A,4A,5C,6B,7C,8A,9B,10D,11C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工伤社会保险费率采用哪几种模式?

A.均一费制 B.差别费率制 C.浮动费率制 2.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具体包括哪些部分?

A.医疗待遇 B.伤残待遇 C.因工死亡待遇 D.亲属工作安置待遇 4.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有关规定发给哪些补助?

A.丧葬补助金 B.供养亲属抚恤金 C.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D.精神损失费 5.职工因工伤而死亡,以下哪些亲属有可能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 A.父母 B.未成年子女 C.没有收入来源的妻子 D.祖父母

6.《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工伤保险要做到哪二者相结合?

A.工伤事故预防 B.职业病鉴定 C.工伤康复 D.医疗保险 7.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下哪一些不能认定为工伤?

A.犯罪或违法 B.自杀或自残 C.斗殴或酗酒 D.借调至外单位受伤 8.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下哪些可认定为工伤? A.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B.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C.因工作需要陪酒伤亡的

D.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9.我国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一些?

A.“有过失补偿”原则

B.“优待”原则

C.企业一方缴费和差别费率原则 D.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10.工伤职工出现了下列哪些情形,应该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A.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 B.拒绝治疗 C.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 D.自愿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参考答案:1BC,2ABC,3AC,4ABC,5ABCD,6AC,7ABC,8ABD,9CD,10ABC

三、是非选择题

1.凡在从事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时发生的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均可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答案要点:

(1)对。

(2)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或职业病的界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工伤认定的范围,不仅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而且也包括“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由此判断:凡在从事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时发生的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均可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2.工伤保险必须与工伤预防相结合。 答案要点:

(1)对。

(2)工伤保险是对职工发生了工伤及职业病后的一种事后补偿,无论是对职工本人还是工伤社会保险而言,花费代价均比较大,而工伤预防作为一项事前的预防性行为,花费相对要少得多,因此将两者结合能够减少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切实保障职工权益,更为有效。 3.工伤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答案要点:

(1)错。

(2)工伤事故属于职业性伤害,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修理与再生产投入的性质,属于企业生产成本的特殊组成部分,因此个人不必缴费,由企业负担全部保险费。 4. 职工因公外出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可同时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和民事赔偿。 答案要点:

(1)错。

(2)工伤社会保险实现的是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不同时享有的原则。 5.临时工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而受伤,不能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答案要点:

(1)错。

(2)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只要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不论其是否是正式工,发生的工伤事故均应认定为工伤。

6.建立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条件。 答案要点:

(1)对。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职工发生工伤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没有工作社会保险制度的保证,工伤职工的基本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7.我国的工伤社会保险实现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要点:

(1)对。

(2)实现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做到预防与救治并举。既减少工伤事故发生的概率,又确保工作职工的基本权益。

8.凡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企业,其职工患职业病后均能够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答案要点:

(1)错。

(2)只有当企业职工患了国家法定的职业病,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四、 论述题

1.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为什么采取差别费和浮动费率? 答案要点:

(1)差别费率。即对单一企业或某一行业单独确定工伤社会保险费的提缴比例,以体现对不同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行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以保证该行业、企业工作保险基金的收付平衡。由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关系职工权益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因此,出于工伤社会保险的实行目的,采用差别费率能够体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奖优罚劣。

(2)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通过费率的活动可以促使企业将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作为已任,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

2.什么叫工伤?工伤和职业病的认定根据什么原则? 答案要点: (1)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意外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劳动者(雇员)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和准备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遇到的意外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以及履行职责遭受人身伤害,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等等,不慎导致本人或他人负伤、致残、死亡的情形,这些都属于工伤的范围,应当界定为工伤。

(2)在工伤社会保险中所称的职业病,通常是指国家法律明文作出规定的法定的职业病类型。目前我国确定的职业病各类包括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等九类共四种职业病范围。

(3)工伤的认定实现无责任赔偿制度,也即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发生的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情况,均应该作为工伤处理;举例来说:如劳动者在上下班路途中,发生了机动车交通事故,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均属于工伤。但劳动者如若违法犯罪、自杀等情形的,不算工伤。关于职业病的确定。必须以职工工作的环境和诱发职工致病的成因作为依据。按照卫生部制定和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五、 案例分析题

1.某建筑施工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了“死伤概不负责”条款,后来该劳动者在施工过程中因跳板断裂滑落,摔成重伤,施工单位要该劳动者工作自负,医疗费自理,单位概不负责。请问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1)不正确的。

(2)本案例中的劳动合同虽然表面上是双方自愿订立的,但“死伤概不负责”一类的生死合同不可能是劳动者真实意思表示,用人单位约定这类条款的主观用意非常明显,是利用了劳动者的弱者地位。根据《劳动法》第18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因而是不合法的,不能作为处理职工工伤事故的依据。企业应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进行调查、报告、处理,并要根据事故原因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职工王某,在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与另一骑车人刘某相撞,造成骨折。责任完全在刘某,刘对此无异议。事后王某以在上班途中发生意外为由,要求按工伤处理。请问王某的要求是否合理?能否按工伤对待? 参考答案:

(1)王某不应按工伤处理。

(2)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具备上下班途中和机动车事故伤害两个要件,就可以认定为工伤。王某虽然符合上下班路途这一要件,但却与“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条件不符,因此,不能认定为工伤。

3.1997年3月,某集体砖厂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注明:"......如发生伤亡,砖厂概不负责......"。不幸的是,该职工在第8天工作时左脚就被砖头砸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砖厂以该职工已承包,合同中已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与其脚伤有关的任何费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规定,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此合同将伤亡的风险推给职工,不符合宪法和社会保险政策的规定。

4.1996年7月7日,某县一运输公司职工,在送货路上因超车不当,与对面一货车相撞,造成车毁人亡。请问,此种情况能按因工伤亡处理吗? 参考答案: (1) 能。

(2) 根据劳动部劳办发[1996]271号文规定,司机驾驶车辆执行本单位正常工作任务时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即使司机负有责任,只要不是故意犯罪、自杀、自伤、酗酒和蓄意制造交通事故,本人伤亡都应认定为工伤。

5.申诉人刘某系某制药厂临时工,于1997年3月31日上午9时在药厂五楼仓库往简易货梯上装货物时,货梯突然与吊钩脱离,致使申诉人刘某从五楼坠入地面摔伤,经治疗于1997年6月23日出院。申诉人申诉到仲裁委后,在审理过程中,申诉人坚持不做伤残等级劳动能力鉴定。请问刘某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分析要点:(1)不能。

(2)申诉人刘某发生的意外事故,根据工伤认定的原则,理应属于工伤。

(3)但此案中申诉人的请求事项必须依赖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后才能做出是否支持申诉人的申诉请求。但申诉人拒不同意做劳动能力鉴定,只能中止审理。 6.某厂职工小A长期旷工,按照该厂厂规,扣发其3个月工资。小A得知后心怀不满,经预谋策划于某日闯入厂长办公室,持铁棍将厂长手部击伤。经鉴定为骨折,该厂长能否算做工伤?

分析要点:

(1)应认定为工伤。

(2)该厂长因履行职责,遭致报复伤害,按照工伤社会保险条例,凡非本人主动动机所受的伤害包括“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应认定为工伤,该厂长应认定为工伤。

7.某职工从家里驾驶摩托车到公司上晚班,途中与停在路边维修的公交车相撞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该职工负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这位职工能认定为工伤吗? 答案要点: (1)能。

(2)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只要具备上下班途中和机动车事故伤害两个要件,只要不具有第十六条规定的排除事由,就应认定为工伤。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这位职工发生的交通事故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即使其负该事故的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也应认定为工伤。

8.杨某原系某厂职工,经厂方安排借调到某公司工作,并由某公司向杨某支付劳务费。99年2月,杨某在某公司工作时意外受伤。由于其劳动关系在某工厂,故杨某向所在的工厂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要求按伤残等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该工厂认为,杨某是在某公司受的伤,应该由某公司承担工伤保险的责任,请问某厂的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要点:

(1)不正确。

(2)《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3)本案例中的杨某虽然是在某公司受的伤,但由于其劳动关系在某厂,因此某厂应该承担工伤保险的责任。但由于某厂与某公司之间存在一种职工的借调关系,因此两家企业之间可以协商,如果某公司同意,由某公司支付一定的赔偿费用。

9.某厂职工小A和小B上班期间,因互相开玩笑而引发口角,小A被小B打伤,小B被刑事拘留。小A认为,其所其的伤害是在工作地点及工作时间内发生的,要求按工伤处理,请问他的要求是否合理?

答案要点:

(1)不合理。

(2)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的认定必须同时满足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及因为工作原因三个条件。小A所受的伤害虽然符合前二个条件,但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因此不符合工作保险中的工伤认定原则。

(3) 其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可以申请民事赔偿,由小B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 10.张某为A建筑公司的员工,一天其在某综合楼工程第十层梁上施工,梁底料突然断裂,从2.9米高处坠落,造成左手版头条关节上段粉碎性骨折。在其治疗期间,其所在的A公司被另一家B建筑公司收购。张某要求B建筑公司按工伤处理,但B建筑公司以工伤发生在A公司为理,予以拒绝。请问B公司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1)B公司的做法是不正确。

(2)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当职工所在单位发生分立、合并及转让等情形时,由承继单位承担工伤保险的责任。张某原所在的A公司已经转让给B公司,因此B公司必须承担相应的工伤保险责任。

六、实务操作题

1.某搪瓷厂职工刘某,在喷花车间工作20多年。2000年的一天,刘某感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经职业病防治所检查,被诊断为I期矽肺病。如果刘某要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她必须经过哪些程序?

参考答案:

(1)刘某应该在职业病确诊后,要求企业在30天内为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当地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在接到申请后,应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一是必须有企业确认是因为生产工作中长期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造成的意见,二是经市以上职业病防治所(小组)诊断,三是属于国家规定的102种职业病名单中的病种,四是报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并认定工伤。 第六章 生育社会保险

一、单项选择题

1.城镇生育社会保险,个人需要缴纳的比例占其工资额的百分之几? A.0.5% B.1% C.2% D.不需要缴纳

2.生育保险基金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几。 A.1% ? ???B.1.5% C.2% D.3% 3.企业参加生育社会保险后,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的生育津贴由谁支付? A.生育保险基金? ??B.企业工资基金?? ??C.计划生育基金 4.目前,符合计划生育的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多少天的产假? A.90?天 ???B.100天 ??C.120天

D.56天

5.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按下列哪种原则在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A.实报实销

B.按规定的医疗服务费和药费报销 C.定额包干 6.生育保险基金的筹资采用什么样的原则? A.全国统一费率 B.统筹地区自行决定

C.全国规定最高缴费率为职工工资的1% D.全国规定最低缴费率为职工工资的1% 7.国家最早对生育保险作出规定的法规是哪一个?

A.《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B.《母婴保健法》 C.《劳动法》 D.《劳动保险条例》 8.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资金筹集采用何种方式?

A.单位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 B.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 C.单位不缴费,职工个人缴费

D.社会福利机构资助

9.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部门是谁?

A.劳动保障部门的经办机构 B.税务部门 C.妇联 D.计划生育委员会 10.下述哪个有关生育津贴概念的描述是正确的?

A.女职工生育时单位给予的困难补助 B.女职工生育时得到的医疗补助 C.女职工生育时报销的医疗费

D.劳动保障经办机构发放的产假期间生活费用

11.按《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津贴支付期限一般有多长? A. 1-3个月期间 B. 1个月之内 C. 3-6个月之间 D. 3-6个星期之间 12. 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女职工的生育津贴应该按什么标准发放?

A.所在企业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B.生育女职工生育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C.统筹地区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D.生育女职工生育前的工资 13.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仍以试行办法实施的社会保险是哪一个? A.养老保险 ???B.工伤保险 ??C.生育保险

D.失业保险 参考答案:1A,2A,3A,4A,5B,6B,7D,8A,9A,10D,11C,12A,13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医疗费用可以在生育社会保险基金中报销?

A.生育检查费 B.接生费 C.因引生育引发的疾病治疗费 D.生育住院费和药费 2.享受生育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包括哪一些?

A.个人缴费记录 B.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C.职工所在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并满一定期限 D.参加工作满两年以上 3.生育社会保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保护生育妇女及胎儿的身体健康 B.均衡单位之间生育费用的负担

C.有利于促进妇女就业 D.有利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 4.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包括哪一些?

A.享受对象主要是女职工 B.实行产前产后都享受的原则

C.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 D.个人需缴费 5.目前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假期偏短,标准不一 B.补助标准较低

C.保费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 D.管理混乱,缺乏监督 E.有关立法滞后 6.下述哪些有关生育社会保险的说法是正确的? A.生育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高于其他保险项目 B.生育社会保险的参保对象是已婚妇女

C.生育社会保险的享受有投保时间的规定

D.生育社会保险仅仅是为了弥补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 7.我国生育女职工能够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包括哪一些? A.产假

B.生育子女的特殊津贴

C.生育津贴 D.生育医疗服务

8.下列哪些女性劳动者应该纳入我国城镇生育社会保险之中? A.城镇企业的在职妇女 B.城镇企业的失业妇女 C.城镇女性个体户

D.家庭保姆

9.下列哪些情形属于生育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

A.女职工计划内生育 B.意外妊娠而流产 C.计划内生育但死胎 参考答案:1ABCD,2BC,3ABCD,4AB,5CE,6ACD,7AB,8AB,9ABC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 生育社会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的女性劳动者。 答案要点:

(1)错。

(2)据《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职工生育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城镇企业和职工,但仍有千千万万的城镇女职工没有被覆盖在生育社会保险中,她们主要是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女性:如个体户、家庭保姆、钟点工、临时工及非全日工以及在自已家里干活的人。

2. 失业的生育妇女也能够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答案要点:

(1)对。

(2)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享受对象包括从业和失业妇女。生育妇女如为失业妇女,享受本市同类人员当月失业保险或失业救助的标准。失业已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妇女,按照本人失业保险享受一个月的标准;

3. 只要所在企业缴纳了生育社会保险,女职工生育时均能无条件地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答案要点:

(1)错。

(2)女职工能否享受生育社会保险是有条件的。一般只是在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正式登记结婚,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的女职工计划内生育或妊娠后流产时,才能享受生育社会保险待遇。

4. 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有利于促进妇女就业。 答案要点:

(1)对。

(2)建立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后,虽然就业市场上歧视女性的现象仍然存在,但由于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及其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种招工时的性别歧视,企业也会减少因为女职工的怀孕和生育问题而找借口辞退女性职工。这一切均有利于促进女性的就业。

5.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以城镇企业女性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数。 答案要点:

(1)错。

(2)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是以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的。

四、论述题

1. 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生育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建立基金,对女职工因妊娠,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工资收入暂时中断时,国家和社会给予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在于:其一,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其二,实行生育社会保险能够保障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其三,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其四,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的贯彻执行。其五,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2.为什么生育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较其他社会保险项目高? 答案要点:

(1)由于妇女生育是履行繁衍人类的重要天职,为了保证新一代劳动力有较高的先天素质,同时又要保护履行繁衍人类天职的妇女的身体健康,生育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大多数国家都确定得比较高,

(2)妇女生育补偿一般相当于被保险人生育前基本工资的100%。 3.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立法为什么较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滞后? 答案要点:

这与企业用工的性别歧视有关。由于生理上和传统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女性就业较男性更难。一些用人单位以女性结婚、生育、抚养孩子影响工作为由,不愿录用女性职工。即使是那些已经录用了女性职工的企业,也在女性职工怀孕、生育期间设置各种障碍,损害了女性职工的生育权利。

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均衡不同企业女性生育的负担,消除用工的性别歧视。但由于认识上和体制上等方面原因,一些企业以种种借口拒绝参加生育社会保险。少缴、拒绝缴纳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生育社会保险条例的时机尚未成熟。

六、 案例分析题

1.曹女士是某公司的一名职员,在怀孕之后因在上班途中不慎跌倒,造成怀孕7个多月的胎儿流产。曹女士向该公司人事部说明了情况,希望能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休42天的产假。该公司人事部经理答复说:按照公司规定,女工流产,最长只能请假20天,并且这期间只能享受病假工资待遇,即原工资的70%。请评析该公司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公司处理曹女士生育待遇上的做法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2) 理由:第一,女性流产的产假待遇是国家为保护女性职工的身体健康而赋予女性职工的权利,企业不能无视国家的法规自行制定任何损害职工权利的规章制度。即便是在国家有关法规出台之前制订的规章制度,也应在国家相关法规出台后自行废助。但该公司以本企业制定的有关规章为依据,只允许曹女士休假20天,侵犯了曹女士的合法权益。 第二,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该公司按70%的病假工资支付曹女士的产期待遇,也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2.某市某皮厂没有按国家规定参加生育社会保险,职工邱某于1998年11月7日与该厂签订了五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1年9月24日休产假。产假满后重新回企业上班。在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时,该厂财务部门按厂里规定一次性付给邱某生育包干费2000元。请问:该厂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该皮件厂不依法参加生育保险,已经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该厂又采用包干的办法支付女职工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侵害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2)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原劳动部1994年12月14日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费。对于生育津贴,该办法规定,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采用包干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3)该皮件厂不仅应该支付全部医疗费,而且还应该按规定支付生活津贴。具体的金额应该按照国家或所在统筹地区的有关生育社会保险的规定结算。

3.1996年女职工A某被一家公司录用。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为4年。1999年A某开始休产假。原公司合同规定:“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产假为56天”。 A某没有按照公司的规定休产假,而是按照国家规定休息了90天。当A某上班时,公司根据内部规定,认定超出56天的假期为旷工,并给予除名处理。公司的规定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撤销该公司对A某的除名处理决定;补发按照旷工处理期间的有关待遇。

(2)《劳动法》第六十二条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八条分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产假”。该公司与A某签定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女职工产假为56天的规定,违反了《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属于无效合同,A某有权利享受90天的产假,不应视为旷工。

4.李先生是厦门一家商场的员工,户口在厦门,所在单位也为他投保了生育保险。他妻子的户口在泉州。李先生以为他已经投保了,生小孩是夫妻两个人共同的事,应该能享受自己所交的生育保险。但是答案却是不能,请问为什么李先生参加了生育社会保险,其妻子不能享受生育社会保险待遇?

分析要点:(1)按照我国现行的相关政策规定,生育社会保险的参保对象为所有职工,但享受对象仅限于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女性职工。

(2)按照这一规定,一个企业即使都是男员工,也要参保生育保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统筹,避免企业用工上的女性歧视。女员工的生育费用不再由企业单独承担,而是由社会统筹支付,这样就为那些女性员工多的企业减轻了负担。

(3)案例中李先生的妻子所在的泉州单位如果也参保了生育保险,那么就按泉州的规定办理。即使夫妻双方都在厦门,先生单位投保了生育保险,而妻子单位没有,则妻子生育仍不能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

5.某市一合资企业,按规定1997年参加当地的生育保险,并按照要求以企业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0.7%的比例,按月向当地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自行规定按照每个职工月工资0.3%的比例,向职工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该企业职工认为,国家规定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用。因此,向劳动仲裁部门反映此情况,劳动部门与企业就这一问题进行协商。企业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下策,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明确规定,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该企业向职工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显然违反国家规定,应予以纠正。

(2)企业撤销向职工征收生育保险费的决定;企业退还已经向职工征收的生育保险费。

六、实务操作题

1.小王是某市食品厂的女工,2000年计划内生育一女,系难产,生育时检查费、接生费、住院费、手术费共花了1470元,在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之内。该食品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67元。请问:按现行的国家规定,小王能够享受哪些生育社会保险,可以领取多少生活津贴? 参考答案:

(1)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假;二是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三是生育医疗费。对于产假,顺产3个月,难产加半个月,因此小王能够享受105天的产假;,该办法规定,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2)关于生育津贴,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上一年度所在企业的平均工资发放。该食品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67元。因此,小王的生育津贴应计发为1984.5元。

(3)关于生育医疗费,该办法规定,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小王某此项费用根据医院出具的收费单据凭证为1470元。 (3)两项费用共计为3454.5元。 第七章 社会福利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福利属于社会保障的哪一级别的纲领?

A.最低纲领

B.最高纲领

C.基本纲领 D.特殊纲领 2.国家层面的社会福利面向哪个群体?

A.全体居民

B.城镇居民

C.城镇企业职工 D.城镇劳动者 3.我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A.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B.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4.根据有关规定,下列哪项支出不应列入企业工资总额范围? A .计时工资 B .计件工资 C .加班工资 D .职工福利费用 5.企业为职工负担福利费用,采用哪种核算方法?

A.直接列支法

B.先按标准计提后开支

C.两种方法都可以 6.下列哪一项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

A.社会服务

B.社区服务 C.中介服务

7.企业职工福利是否是国家通过社会立法强制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 A.是

B.不是

8.我国农村地区是否实施社会福利项目? A.有

B.没有 参考答案:1B,2A,3B,4D,5C,6B,7B,8A

二、多项选择题

1.职工福利与其他社会福利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A.举办的主体不同 B.享受对象不同 C.保障水平不同 D.保障时期不同 2.下述哪些项目是由政府和社会举办的福利事业?

A.职工福利 B.残疾人福利 C.社区福利 D.老年福利 3.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其他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A.覆盖对象最为广泛 B.免费、减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 C.法制性、政策性最强 D.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集资 4.职工集体福利的项目包括哪几大类?

A.福利补贴

B.企业补充保险

C.福利设施 D.文化生活服务 5.按享受对象划分,社会福利可分为哪几个大类?

A.未成年人福利 B.老人福利 C.妇女福利 D.社区福利

6.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购房的主要资金除自有资金外,还有哪些来源? A.向政府申请贴息贷款 B.职工住房公积金 C.个人住房贷款 D.住房补贴 7.城镇职工购房申请公积金贷款额的多少取决于下面哪些因素?

A.已有住房面积

B.每月缴纳的公积金基数 C.每月的还货能力 8.与一般的社会服务相比,社区服务具有哪些特点?

A.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B.盈利性 C.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D.以社区组织为依托 9.住房制度改革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为哪些? A.福利性

B.非商品性

C.产权清晰性 D.供给性

10.目前我国社会福利的给付采用哪几种形式?

A.货币形式

B.实物形式

C.服务形式

D.福利设施形式

参考答案:1AB,2BCD 3ABCD,4ABCD,5ABCD,6BCD,7AB,8ABD,9ABD,10ABCD

三、是非选择题

1.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 答案要点:

(1)对。

(2)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

2. 在社区办的各类服务业都属于社区服务。 答案要点:

(1)错。

(2)社区服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由社区组织举办,二是以非盈利性为目的。而在社区举办的服务除了社区服务外,还包括一些组织性组织举办的盈利性服务。 3. 领取退休金的老年人不能享受老年福利。 答案要点:

(1)错。

(2)老年福利是社会福利中的一种,享受对象以年龄为资格条件,也即老龄和长寿年龄的老人,而不管是否享有退休金。具体的项目包括敬老院和托老所、老人俱乐部服务,等等。 4. 我国当初对城镇职工实现福利分房制度,是对职工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答案要点:

(1)对。 (2)我国城镇职工的福利分房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国家对城镇职工实行的“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住房保障制度就是国家对职工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5.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险,不属于职工福利的范畴。 答案要点:

(1)错,应该属于职工福利的范畴。

(2)职工福利是指国家和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补贴制度等,为职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企业按照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为职工提供各种社会保险,是保障职工生存权益、减轻其经济负担的一种体现,因此属于职工福利的范畴。

6.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答案要点:

(1)对。

(2)我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现阶段的社会福利主要是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即主要是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四、论述题

1.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福利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一样,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都是为了满足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表现为: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属于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它是“单向性”的,完全由国家和社会来负担。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社会福利水平高低,没有硬性指标规定,不具法律强制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2.我国现现阶段实行职工福利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答案要点:

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 (1)增强单位职工的凝聚力。

(2)提高职工觉悟,促进其努力工作。

(3)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

(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工福利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能长远地取得效益。 3.我国为什么要对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实施改革? 答案要点:

(1)我国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后,职工住房实行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体制更是暴露出许多弊端,迫切需要加以改革。

(2)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抑制了城镇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要求的发展,不利于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二是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难以解决住房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三是以实物形式直接把住房分配给职工使用,缺少约束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利于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容易出现以房谋私等不正之风;四是限制了职工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加速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因此,必须改变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住房分配体制,代之以工资性货币分配的体制。

(3)对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实施改革,正是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寻求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七章 社会救助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的哪一级别的纲领?

A.最低纲领

B.最高纲领

C.基本纲领 D.特殊纲领 2.最低生活保障属于哪个社会保障项目范畴: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某地有一些无生活收入的寡残孤幼,政府关心并帮助他们得到起码的生活条件,这种情况应属于哪一类社会保障项目?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4.社会救助的给付标准按照什么水平确定?

A.当时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B.当时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C.当时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或略高于当时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D.高于当时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以哪一个国家所颁布的《济贫法》为标志?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6.最早被采用的社会保障形式是哪一个项目?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优抚 D.社会救助 7.我国的社会救助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实施?

A.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B.民政部门 C.街道社区 D.企业组织 8.我国各地城镇在实施社会救助时,以哪一类人口为对象?

A.常住人口 B.本地户籍人口 C.本地户籍人口和有居住证的人口 D.全体居民 9.我国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采用什么制度?

A.社会救助申请制 B.社会救助调查制 C.社会救助申请制和社会救助调查制

10.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仍无法就业者,可申请领取失业救助,失业救助金从哪一个基金中开支? A.失业保险基金 B.社会福利基金 C.养老社会保险基金 D.社会救助基金 11.社会救助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A.恩赐性 B.惩罚性 C.无偿救助性

参考答案:1A,2B,3A,4A,5A,6D,7B,8B,9C,10D,11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救助的对象有哪些?

A.相对贫困的城镇家庭 B.孤寡老人 C.重病的无劳动能力者 D.孤儿 2.具备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包括哪几类?

A.本地户籍居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人员 B.最低工资的城镇职工C.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标准 D.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在领取了失业救济金、基本生活费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城镇最低生活标准的 3.确定和调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哪些因素? A.城镇居民必需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化

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就业状况

E.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4.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社会救助只保障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B.社会救助是一项慈善事业

C.现代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处于绝对贫困的家庭和个人 D.现代社会救助是一种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手段

5.社会救助制度除具有义务的单向性特征外,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的内容?

A.社会救助基金由政府财政拨付 B.对象的有选择性 C.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 D.救助形式的多样性 E.实施程序的无序性

6.从目前实施状况来看,我国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有以下哪些来源?

A.国家财政负担 B.企业积累基金 C.各类帮困基金 D.各类慈善基金 7.社会救助按照给付的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哪几种?

A.现金救助 B.提供服务 C.专项补助 D.家属津贴 E.实物救助 8.以下关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是一种绝对保障 B.是社会保障最后的安全网

C.是一种相对保障 D.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以下哪些不是我国各大城镇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主要方法?

A.市场菜篮法 B.恩格尔系数法 C.国际贫困标准法 D.生活形态法

参考答案:1BCD,2ACD,3ACE,4ACD,5ABC,6ACD,7ABE,8ABD,9BCD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 申请社会救助的对象必须是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以及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 答案要点:

(1) 错。

(2) 三无对象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但社会救助的对象不仅如此,还包括其他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贫困的城镇社会群体如下岗失业人员。

2.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者,可以全额领取所在城镇的最低生活保障。 答案要点: (1) 错。

(2) 我国有关政策规定,当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时,可以按月领取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只能差额领取。 3. 社会救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答案要点: (1)错。

(2)社会救助只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在社会保障项目中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4. 我国社会救助的享受对象仅限于城镇居民。 答案要点: (1) 错。

(2) 我国的社会救助项目面向全体居民,不仅包括城镇地区,也包括农村地区。 5. 社会救助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克服贫困。 答案要点:

(1)对。

(2)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人的生存权,因此克服贫困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四、论述题

1.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答案要点:

(1)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是社会的最后一张安全网,其对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2)社会救助的作用包括:一是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活;二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三是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2.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答案要点:

(1)我国的社会救助以无偿救助为基本特征,社会救助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

(2)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实施救助,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救助项目也逐步扩大到对孤寡病残的救助、城乡贫困户救助以及自然灾害的救助,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救助体系。

(3)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自然灾害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扶贫制度以及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村五保户家庭的日常救助制度。

3.最低生活保障属于哪个社会保障项目范畴?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重要性何在? 答案要点:

(1)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维持城市居民中无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最低生活的水平。它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2)我国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意义非凡。第一,表明我国社会救助的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的家庭,使更多人群的生存权得到了保护;第二,表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体现了国家对城镇居民的保护;第三,为在城镇地区进一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

1.小王今年43岁,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每月160元。他的妻子一直没有工作,孩子正在上小学,一家人靠这点钱生活,十分困难。小王的邻居对他说,咱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20元,你们家人均生活费达不到这个标准,可以去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小王找到街道领导,街道领导说,因为你家有收入来源,不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请问,街道领导的回答对吗?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上述情况看,小王一家人均生活费不足120元,可以按规定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

3)小王家可差额领取低保,每月的领取额为:360-160=200元。

六、实务操作题

1.家住上海的中学生小明,最近家里接连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先是原在一家国有大企业工作的爸爸因为企业经济效益滑波而下岗,接着妈妈又得了不治之症,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小明为了帮助父母减轻生活的压力,准备放弃参加高考,提前参加工作。街道干部王阿姨知道情况后,上门到他家看望,并根据小明家的实际困难,建议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请问:小明申领最低生活保障线,需要经过哪些手续? 答案要点:

(1)首先,小明应该向所在街道的社会保障所提供书面的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申请; (2)街道社会保障机构受理申请后,即开展社会救助调查,以确认小明家的经济生活现状已经达到了申请社会最低保障线的标准;

(3)如小明家确实无生活来源,即可领取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如小明爸爸重新就业,但全家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小明家可以领取小明爸爸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的差额。 第八章 社会优抚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优抚属于社会保障的哪一级别的纲领?

A.最低纲领

B.最高纲领

C.基本纲领 D.特殊纲领 2.复员军人的就业安置一般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

A.劳动部门 B.民政部门 C.民政部门和劳动部门 D.街道 3.我国社会保障项目中覆盖面最小的保障项目是哪一个?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基本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4.下述哪一类对象不是社会抚恤的享受对象? A.退伍军人 B.伤残军人 C.病故军人家属 5.国家实行社会优抚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A.保障优抚对象的最低生活 B.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 C.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

6.我国保障水平最高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哪一个?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基本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7.复员退伍军人属于哪一类对象?

A.救助对象 B.抚恤对象 C.安置对象 8.我国的社会优抚制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A.随着革命军队的产生而产生 B.新中国成立后 C.改革开放后 9.社会优抚保障不同于其他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褒扬性 B.法定性 C.普遍性 D.经济性 10.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渠道性

11.社会优抚制度是否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A.是 B.不是

参考答案:1D,2C,3D,4A,5C,6B,7C,8A,9A,10A,11B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安置制度所包括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A.退伍义务兵 B.复员军人 C.军属 D.转业志愿兵 E.军队离退休干部 2.社会优抚制度具体通过哪几种方式进行? A.抚恤 B.优待 C.救助 D.安置 3.下述哪种关于社会优抚的说法是正确的?

A.社会优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 B.社会优抚制度通过立法加以实施

C.社会优抚的对象仅限于军人及家属 D.社会优抚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 4.社会优抚具有哪些特点?

A.褒扬性 B.优待性 C.法定性 D.普遍性

5.社会抚恤的内容具体包括哪几项?

A.死亡抚恤 B.伤残抚恤 C.家属抚恤 D.离退休抚恤 6.社会安置的内容包括哪几个部分?

A.就业安置 B.户口安置 C.回原籍安置 D.离退休安置 7.下述哪些属于社会优待的内容?

A.物质优待 B.优先照顾 C.走访慰问 D.帮工代工 8.社会优抚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保障对象 B.保障手段 C.保障水平 D.保障时期 9.社会优待对象包括下述哪几类对象?

A.现役军人 B.在乡的老红军 C.老复员军人 D.现役军人家属 10.社会抚恤的对象包括下述哪几类对象?

A.现役军人 B.伤残军人 C.病故军人家属 D.伤残军人家属

参考答案:1ABDE,2AB,3ABC,4ABC,5AB,6ACD,7ABCD,8ABC,9ABCD,10BC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 社会优抚的享受对象不仅仅限于军人及其家属。 答案要点:

(1)对。

(2)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和有关政策对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者所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军人及其家属是主要享受对象,但不是惟一的对象。 2. 社会优抚制度是一项带有褒扬性质的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要点:

(1)错。

(2)由于社会优抚是对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者的一种保障制度,具有褒扬性的特点,保障水平较高,一般要求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但其保障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保障手段及保障的水平也较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不一样,因此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3. 社会优抚基金采用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 答案要点:

(1)错。

(2)社会优抚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优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也主要由国家承担。

4. 社会优抚制度针对不同的优抚对象,采取不同的优抚政策。 答案要点:

(1)对。

(2)社会优抚一般分为社会优待、抚恤及社会安置等三个方面,国家对这三个方面的优抚内容及其待遇均有具体的规定。不同的优抚对象,所享受的优抚政策也有所差异。 5.社会优抚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要点:

(1)错。

(2)社会优抚制度随着军队的产生而产生。世界许多国家为了保家卫国,都对军人等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士实施社会优抚制度。

四、论述题

1.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优抚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1)社会优抚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为社会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包括贡献者本人,也包括贡献者的家属。

(2)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较高。一般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

(3)覆盖面较窄。所保障的只是社会中小部分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士。 2.举例说明社会优抚工作是一项行政性很强的工作? 答案要点:

(1)与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社会优抚是一项行政性很强的工作,这是因为不论就其具体工作项目,还是工作的推行与实施方式,都具有行政管理的属性和运用行政手段来执行的特点。

(2)优抚工作的这一社会性和行政性的特性,没有也不应该因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还是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府,都必须运用行政手段,采取行政措施,搞好优抚对象的社会保障。

(3)以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为例,说明社会优抚工作不能因为社会经济转型而改变其行政性很强的特点。

3.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优抚制度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加以改革? 答案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提供的资金尚不能完全满足优抚事业发展的需要。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将使集团、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同时,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其他不正常因素的作用造成的分配不公现象,将会使一部分优抚对象,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受到不可避免的强烈冲击。

(3) 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矛盾增大,服兵役是适龄青年应尽的义务,而优抚只能起到部分补偿的作用。

(4) 改革的方法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采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社会优抚制度。增强社会化机制,扩大优抚经费的来源。加强国情和国防教育,等等。

五、案例分析题

1.小郑前些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应征入伍。由于表现突出,因此多次获得部队的嘉奖。今年初,他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不久即到所在民政部门报到,要求给予工作安排。可当地民政部门以小郑没有专业特长,以及政府机构改革,不好安排,企业用人有自主权,难以安插等理由,暗示小郑应该自主择业。可小郑到就业市场应聘了几次,都被婉言拒绝。请问,当地民政部门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1)当地民政部门的做法是错误的。

(2)对退伍军人实行就业安置是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规定,这是一项行政性工作,不会因为市场经济体制而有所改变。

(3)小郑的就业完全应该由当地民政部门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等方式解决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英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

美国:社会保障是安全网,对生老病死、伤残孤寡、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方面提供安全性保护。

德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为因生病、残疾、老年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法国:社会保障是使在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致遭受不预之灾,为那些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在生活上提供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而追求到的一种社会成果,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对因疾病、失业、年老以及死亡而中断收入来源、陷入贫困的公众(或者是其中的大部分)加以保护。

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3、各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理解的共同点

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不仅与政治、文化有关,而且还受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是个多维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但是就具体的保障项目来讲,谁被保障,谁不被保障,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如社会救助只包括在基本生存上遇到困难的特殊社会群体;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全体社会成员。按经济活动性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国家公务员(包括军人、我国包括比照国

家公务员待遇的人员)、工商业工人、农业工人(包括渔业)实现农业商品化如在农场工作的人员以及个体劳动者。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制度设计的目的: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不对。

(2) 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社会保障的项目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案例分析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部分保障项目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此外,还有企业间、地区间的互济;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体现的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哺。

案例分析:某企业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他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 (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济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

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起点公平: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不致于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保障而陷入生存困境;

过程公平:则意味着能够通过社会保障,让一部分竞争的失败者重新参与社会的公平竞争;

结果公平:而社会保障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客观上起到了降低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社会不公平性的作用。(公平是相对的)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可见,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这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手段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自动地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维持社会安定,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选择题:以下哪些是现代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多选)

A.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D.促进经济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发达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高福利,发展中国家面向部分成员的保障,我国主要面向城镇居民。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项目和内容:社会保障项目和内容的扩大基本上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前进。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支出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有关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它不仅可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且又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及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社会保障收支是调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政府可以利用膨胀性和紧缩性政策,刺激经济稳定增长。

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投资及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社会保障为劳动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机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保障对资金积累和资本市场具有影响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有二个基本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不同的筹资模式对资金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收现付制,对资本市场的作用不大;但完全积累制作用较大。在完全积累制下,每年巨额的社会保障基金流入资本市场,

提供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资金。不仅使社会保障资金不断保值、增值,而且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所起的稳定社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机制造成的分配不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3、社会保障应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如果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有损于社会发展的。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3、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是非题: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

分析要点:

(1) 错,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通过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益,能够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社会保障基金能够起到调节积累与消费的功能,从而引导经济正常平稳地向前发展;三是社会保障承担了诸如义务教育、困难救助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医疗服务、教育、住房。

英国: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

瑞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家庭福利、职业培训。

日本: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救济、社会福利、义务教育。

中国: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涂黑所选答案项的信息点,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本大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 B )。

A. 人民代表大会 B. 人民代表大会制

C. 民主集中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2、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是( C)。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3、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 )。

A. 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B. 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 C. 实现充分就业 D. 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4、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A )占主体地位。 A. 劳动者 B. 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5、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C )。

A. 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 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 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 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6、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实施手段是( A )。

A. 依法行政 B. 行政手段 C. 经济行政 D. 其他手段

7、 社会主义法律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C )。

A. 依靠法律监督机关的有效监督 B. 依靠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 C. 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 D. 依靠司法机关的强制

8、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 B)。 A. 就不必考虑形势 B. 也应考虑形势

C. 必须考虑形势 D. 法律必须无条件服从形势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C )。 A. 社会主义制度 B.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10、“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 C)。 ①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②我国各族人民的远大目标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十七大报告指出,( C)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A.四项基本原则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党的路线 D.和谐社会建设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是( C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3、近代粒子物理学研究表明,除了强力和弹力之外,还存在着(A )。 A.电磁力和引力 B.电磁力和离心力 C.吸引力和离心力 D.吸引力和重力

14、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D )。 A.乡镇人民政府 B.公安派出所

C.街道办事处 D.公安局法制科

15、1951年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A )。 A.西藏 B.四川 C.海南 D.广东

16、宪法的最高效力表现在( B )。 A.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 B.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不同于普通法律

D.宪法是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表现

17、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 B )。 A.违法者的行为 B.本人的行为 C.一般人 D.他人的行为

18、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9、如果当事人申请复议后又向法院起诉的,只要是因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诉讼是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天内提出的,人民法院( C )受理。

A. 必须 B. 应当 C. 可以 D. 不能

20、在我国,有关法定继承人的顺序,错误的说法是( D)。 A. 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

B.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作为第一顺序人 C. 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D. 前一顺序排斥后一顺序,同一顺序的继承人间也有先后次序之分

21、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 )。 A. 权利的平等性 B. 权利的广泛性 C. 权利的真实性 D. 权利的平衡性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 )。 A.农民 B.工人 C.知识分子 D.国家

23、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并指出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下面哪项不属于新型农民的范畴?( ) A.有文化 B.会经营 C.懂技术 D.搞生产

24、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的事件是 ( )。

A.曙光超级服务器的面世

B.曙光4000A的正式启动

C.“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开发

D.自主研发的中国芯“龙芯”和“凤芯一号”

25、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 )。 A.圣西门和欧文 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列宁和斯大林 D.毛泽东和邓小平

2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7、在合同履行时,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 )。 A.债权人负担 B、受益人负担 C.债务人负担 D.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负担

28、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9、下列哪些情况不可以联合行文( )。

A.同级政府之间 B.政府及其部门与同级党委之间 C.上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之间 D.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之间 30、当代人事行政发展的总体方向最主要的表现为( )。 A.集权主义 B.工具主义 C.人本主义 D.功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它们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5分 ,共3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表现在( )。 A. 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 B.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 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D. 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2、下列哪些情况下公务员不得辞职( )。

A. 涉及重要机密不满解密期 B. 正在接受审查

C. 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未满五年 D. 工作不称职连续两年

3、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法是( )。

A. 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 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 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 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4、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

A. 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B. 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 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 事物矛盾的双方只有统一没有斗争

5、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 )。 A.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B.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C.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6、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行政主体可以划分为( )。 A. 授权性行政主权 B. 内部行政主体 C. 职权性行政主体 D. 外部行政主体

7、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的限制。 A. 社会实践水平 B. 历史条件 C. 主体认识水平 D. 客体无限性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 )。 A.所有制结构 B.价格制度和市场体系

C.农村经济体制 D.完备的法律体系

9、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哪些应当有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 A.张某玩忽职守案 B.陈某组织或武装叛乱案

C.钱某故意杀人案 D.岳某抢夺某外国公民财物案

10、我国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广泛,它包括(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1、下列各项中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是( )。 A.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C.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 D.向债务人提出请求

12、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一系列保证行政处罚公开的制度是( )。 A.资讯公开制度 B.告知制度 C.听取意见制度 D.听证制度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权由人民授予,对人民负责

B.政府机构的权利高于社会其他机构 C.政府机构对社会行使广泛的行政管理权 D.政府机构控制着其他国家机构

14、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5、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依赖于部分

16、决定和影响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 )。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发行量

D.货币流通速度

17、王某购买的家用汽车存在质量问题,多次维修未果。王某与汽车销售商之间无仲裁约定,其消费纠纷,王某可以寻求的解决途径是( )。 A.与销售商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 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D.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8、甲某使用某公园月票在公园内露天舞池学舞时,被树上坠落枯枝砸中后颈,致颈椎损伤,花去若干医疗费。甲因损害赔偿与公园管理处发生纠纷。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损害结果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所以公园管理处不承担责任

B.损害结果不是公园管理处的故意行为,所以公园管理处不承担责任

C.损害结果是公园管理处的疏忽造成的,所以公园管理处应当承担责任

D.损害结果是公园管理处的不作为造成的,所以公园管理处应当承担责任

19、“明代四大奇书”除《金瓶梅》外,还有(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20、某区科技局为举办一场演讲比赛,给区政府送达一份报告,区政府未予回复。根据公文行文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区政府对所有报告事项均可不回复 B.报告是陈述性公文,不可含请示事项

C. 科技局没必要呈送这份报告 D.科技局应将报告送区委宣传部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的相应符号涂黑。对的涂黑“√”,错的涂黑“×”。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2、宏观调控手段系统是由税收杠杆、信贷杠杆、外汇杠杆、价格杠杆组成的。( )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解决基本矛盾。( )

4、公文处理是指对公文的撰制、传递处理与管理,是使公文得以形成并产生实际效用的全部活动。( )

5、行政制裁措施在同一事件中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使用。( )

6、农民耕种的自留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

7、甲企业和乙企业签订合同时,把甲企业的名称转让给乙企业,此合同无效。( )

8、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9、 只有法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 )

10、行政处分包括行政制裁、行政处罚和劳动教养。 ( )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的相应符号涂黑。对的涂黑“√”,错的涂黑“×”。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2、宏观调控手段系统是由税收杠杆、信贷杠杆、外汇杠杆、价格杠杆组成的。( )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解决基本矛盾。( )

4、公文处理是指对公文的撰制、传递处理与管理,是使公文得以形成并产生实际效用的全部活动。( )

5、行政制裁措施在同一事件中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使用。( )

6、农民耕种的自留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

7、甲企业和乙企业签订合同时,把甲企业的名称转让给乙企业,此合同无效。( )

8、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9、 只有法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 )

10、行政处分包括行政制裁、行政处罚和劳动教养。 (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则是我国权力机关。故选B。

2、C【解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A【解析】注意这里问的是基本目标,B、D都是其目标之一,C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有一定的失业率,而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4、A【解析】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其中劳动者是主体要素,居于主体位。

5、C【解析】只有C是最全面地概括了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的内容,他是一系列要素的总和。

6、A【解析】政府职能的实施有赖于多种手段的采用,包括行政、经济和法律及其他,其中最主要的是依法行政,即通过行政立法、执法实施其职能。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7、C【解析】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性质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性质和利益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法的实现主要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遵守。

8、B【解析】这一原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但社会生活和犯罪的现实是多样的,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也并非一概不考虑客观形势。刑法原则不是僵硬死板的。

9、C【解析】略

10、C【解析】这是党的基本路线中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但这不是一项基本国策,只能说是理想和目标,因此④是错误的。

11、C【解析】党的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12、C【解析】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3、A【解析】在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力:强力、弹力、引力和电磁力。前两者是短程力,后两者是长程力。

14、D【解析】公安局法制科是公安局的办事部门,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对外由公安局承担责任。

15、A【解析】略

16、B【解析】宪法具有最高效力是指当其他法律和宪法发生冲突时,不能违背宪法,这一效力的依据就在于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17、B【解析】法的指引作用是法的规范作用的首要体现,即对本人行为的指引。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

18、D【解析】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的主张。

19、C【解析】这里需要法院审理后决定是否受理,法院可以受理也可以不受理,应该根据具体复议的事项和管辖的范围以及是否超过了法定的期间决定。

20、D【解析】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法定继承中前一顺序的继承人排斥后一顺序的继承人,这是正确的,但同一顺序之中不分先后,平等享受继承权。

21、A【解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就是公民在法面前无特权,不论性别、民族、职业、地位等都平等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充分体现了法律上权利的平等性。

22、A【解析】略

23、D【解析】略

24、B【解析】略

25、B【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26、A【解析】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二,人口数量、密度增长率影响社会发展。其三,人口的构成,人口质量的优劣影响社会的发展。

27、C【解析】在提前履行不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时,债权人以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无故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28、C【解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

29、C【解析】根据公文写作的要求,上下级之间是不可以联合行文的,同级政府之间或者政府与同级党委或者人民团体之间是可以联合行文的。

30、C【解析】选项D为个人主义,B项为只注重工具理性,A项为管理模式的集权,均与目前人事行政发展精神不符。人本主义是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最为重要的精神和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四个:竞争性、平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行市场经济就是要把这些一般的市场经济特征同我国的具体经济制度结合起来。A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市场上就是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及和消费者的不同形式的竞争;B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由企业自主权直接参与竞争;C政府不干预企业,负责宏观调控,让企业在宽松的开放的条件下充分竞争;D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都离不开健全的法制,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

2、ABC【解析】我国新颁布的《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条件有明确的规定,A、B、C三项内容属于第八十一条中的规定,而D项则属于辞退的范围。

3、ABCD【解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发展的,其中物质的运动是和静止对立统一的,理解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方法。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正确的分析了此观点。

4、AB【解析】量变不等于只有统一没有斗争,矛盾无处不在的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量变之中仍是对立和统一的结合,C则为质变,不合要求。

5、ABCD【解析】这要求理解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途径,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故全选。

6、AC【解析】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只有原始性的职权或者通过有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依法授权,而内部和外部行政则是依据行政行为的对象和关系进行的划分。

7、ABC【解析】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受到社会实践水平、历史条件和主体认识水平的限制,但不受客体条件的限制,故选A、B、C。

8、ABCD【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宏观调控体系、价格制度与市场体系、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对这一框架做了补充:农村经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科技教育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

9、BC【解析】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刑事案件:(1)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10、ABCD【解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11、ABCD【解析】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包括:(1)起诉,包括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包括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以及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2)请求,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请求履行的意思表示。(3)许诺,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做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

12、BCD【解析】设定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社会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成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13、AC【解析】政府机构作为国家社会管理的职能机构,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构成的,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机构管理权是由人民授予的,并对人民负责,故A项正确。在C项中,政府机构作为国家管理的职能部门,其管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就要求了他们拥有行使广泛的行政管理权。

14、ABCD【解析】此题是考查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在哲学上就是坚持题中所给定的A、B、C、D的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

15、AB【解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题中黑格尔的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部分依赖于整体”(A项),“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B项),但整体却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总和(C项)。此外,黑格尔的话是说明“部分依赖于整体”,而不是“整体依赖于部分”(D项)。

16、ABD【解析】考查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解。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进入流通领域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数量,二是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这两项的乘积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因此,A、B、D、都是正确的选项。

17、ABD【解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①与经营者协商。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本题中当事人之间并无达成仲裁协议)。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8、CD【解析】不可抗力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之事件,既然是枯枝,就应当预见,A项不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过失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B项不选。

19、ABD【解析】略

20、AB【解析】“报告”作为陈述性公文,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中不可以夹带请示事项。“报告”不同于“请示”,上级可以不作回复。科技局向政府呈送报告是正确的,但它与区委宣传部无隶属关系,所以不应向其呈送报告,但可以将呈送给政府的报告,抄送给区委宣传部。

三、判断题

1、√【

2、×【

3、×【。

4、√【解析】略

5、√【解析】略

6、×【解析】

7、√【解析】企业名称的转让必须取得企业登记机关的批准。

8、×【解析】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解析】10。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涂黑所选答案项的信息点,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本大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决定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规模的是 ( 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政府职能 C.中国共产党 D.全国政协

2、某中学生在上网查询资料时,发现有人正在利用国际互联网泄露国家重要的经济情报。他及时将此事报告了有关部门。这名中学生履行了( A)。 A.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B.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C.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D.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

3、下面( D )是政府办事机构。

A.中央办公厅 B.县工商局

C.乡工商所 D.县驻京办事处

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B )。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5、对妨碍行政诉讼的拘留决定不服可以( D )。

A.起诉 B.上诉 C.申请复议 D.申诉

6、作为我国首位“月球使者”,(B )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 A.“神舟一号”卫星 B.“嫦娥一号”卫星 C.“嫦娥一号”探月飞船 D.“嫦娥”号月球车

7、从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来看,( B )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A.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C.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C )。

A.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B.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C.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9、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C )。

A.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B.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D.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10、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做到( C )。

A.自主行使权利 B.自由行使权利

C.依法行使权利 D.主动行使权利

11、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是( D)。

A.合议制 B.集体负责制 C.双重从属制 D.主席负责制

12、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B )。

A.国家免费性 B.国家强制性 C.社会普遍性 D.公民自觉性

13、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思想的先导是(C)。

A.粉碎“四人帮” B.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C.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4、上行文是指( A )。

A.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领导、领导机关报送的文件

B.向所属被领导机关或组织发出的文件

C.向一切比本机关级别层次高的机关发出的文件 D.向一切比本机关级别层次低的机关发出的文件

15、公务员晋升正科、正处级职务,需分别任副科、副处( B )。 A.一年以上 B.二年以上 C.三年以上 D.四年以上B

16、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民族凝聚力

17、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D )。

A、行政处罚权 B、行政复议权 C、行政指导权 D、行政审判权

18、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 )。

A.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D.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19、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C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2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要求是( C ) A、协调发展 B、统筹兼顾 C、“五个统筹” D、“三个代表”

2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D )。

A.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

B.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C.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22、( C )属于行政处罚简易程序。

A.立案 B.调查取证

C.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 D.制作申辩笔录

2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意味着( D )。 A.人类哲学思想发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B)。

A.工业革命的兴起 B.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5、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 B )。

A.法律调整的效率 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C.法律规范的数量 D.法律调整后果

26、国家的实质是( D )。

A.阶级调和的机关 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 D.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27、国家公务员录用的首要原则是(B )原则。

A.平等 B.公开 C.竞争 D.择优

28、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C )。

A.国家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29、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劳动是公民的( C)。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义务 D.职责

30、下列行为中,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的有( A )。

A.国家有关执法部门查处并没收毒害青少年的淫秽光盘

B.某营业性歌舞厅向未成年人优惠开放

C.某父母因购买“六合彩”负债累累,强迫其就读初二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

D.某同学违反课堂纪律,其任课老师把他赶出教室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它们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传统经验决策的特点是( )。

A.较为客观、科学 B.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C.过程简单 D.随意性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A.真理的有限性 B.真理的条件性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近似的正确反映 D.真理中有错误

3、犯罪未遂具有( )特征。 A.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没有得逞,即没有具备构成某个具体犯罪的全部要件

C.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 )。

A.理论要反映事物丰富多彩的个性,同具体事物的特点相符合

B.理论要反映实践的各种具体形式,表现其具体的、历史的特点

C.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变化了的实际相符合

D.理论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依据具体情况去指导实践

5、行政处罚包括以下形式( )。

A.责令停产停业 B.吊销许可证 C.责令具结悔过 D.吊销执照

6、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在( )。

A.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在反对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在反对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7、紧急避险必须具备( )条件。

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B.必须是在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C.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D.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须的限度

8、下列属于因果关系范畴的是( )。

A.播下良种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B.适度灌溉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C.治理施肥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D.看见闪电在先,听到雷声在后

9、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有( )。

A.党管干部 B.政治中立

C.为人民服务 D.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 )。 A.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B.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C.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

D.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

11、下列在我国《宪法》上规定了的是( )。 A.国旗 B.国歌 C.国徽 D.首都

12、在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地区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是( )。

A.欧洲联盟的经济一体化 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 D.亚欧经济合作的发展

13、下列属非领导职务的是( )。

A.副专员 B.巡视员 C.调研员 D.科员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表现为( )。 A.保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B.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C.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和社会秩序 D.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15、公务员的工资形式包括有( )。

A.职务工资 B.岗位津贴 C.工龄工资 D.基础工资

16、行政复议不同于行政诉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原则( )。 A.有错必纠原则 B.公开原则 C.便民原则 D.公正原则

17、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D.国际金融贸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18、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因为( )。 A.市场具有及时、灵敏的特点和优点 B.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能够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D.能够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及时协调生产和需求

19、撰拟规范性公文应遵循( )要求。 A.高度的一致性 B.高度的严密性 C.公文的稳定性 D.公文的连续性

20、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其基本条件是( )。

A.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B.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搞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C.企业要面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D.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成为可靠的市场信号

三、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的相应符号涂黑。对的涂黑“√”,错的涂黑“×”。本小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主义生产的矛盾。( )

3、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既包括承担、提供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和赡养费用,也包 括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必要的慰藉。( )

4、十四大提出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

5、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作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的论证 方法是对比法。( )

6、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技术则是一切现代化国家的立国基础,是衡量任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 )

8、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当回避的两种关系。( )

9、组织人事部门考查是选拔任用党务管理干部的第一道程序。( )

10、国家公务员的级别按照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

二、多项选择题

1、CD【解析】

2、AB

3、

4、ABCD

7、ABCD 8

9、ACD。

10、ABCD

11、ABCD

12、ABC。 。

14、ABCD

15、ABCD 。

16、ABD【

17、ABCD 【解析】略

18、ABCD 【解析】

19、ABCD 20、ABCD 。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略

3、√【解析】略

4、×【解析】提出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的是十五大,而不是十四大。

5、×【解析】此题考查对比的定义。只要熟知即可知道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类推的方法,而不是对比。

6、×【解析】此种说法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而不是分配关系决定生产关系。

7、√【解析】略

8、×【解析】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因此,师生和同学关系不在回避所要求的范围内。

9、√【解析】略

10、√【解析】略

上一篇: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下一篇:施工员专业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