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知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的能力和思想的改变主要是以知识为中介的。狭义的知识观常常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来,往往脱离知识来解释能力。“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凡是后天的能力都应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即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第一篇:知识教学论文范文

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转化和创造为基础的。本文以笔者上学期一门网络课程的学习为实例,具体分析了网络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及知识创造问题。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转化,知识创造

一、前言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知识管理强调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中甄别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归类组织,在理解并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群体建构把外部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使其更加系统化;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过程中,把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创新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1]:“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有学者在研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相互转化的四个基本模式:

(1)社会化模式:是指通过交流和讨论,个体间共享隐性知识,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个体间传播,这是一种经典的获取直接经验的途径。

(2)外显化模式:是指高度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能清晰而形式化地表达出来,从而可以在个体之间或者群体之间进行传播。

(3)整合模式:强调的是个体将零散的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一个更加系统的知识整体并加以传播。

(4)内化模式:是指个体对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的创新,是个体对新知识的内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对自身隐性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创造变得更加容易。本文将以笔者曾在网络教学论坛中(以下简称学习论坛或论坛)参与学习的一门网络课程为实例,具体分析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和知识创造问题。

二、课程教学设计

笔者上学期曾参与了一位老师讲授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的学习。课程采用传统的面授教学和网络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师生每周见面一次,进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交流;课后的大部分时间,师生主要通过一个网络学习论坛进行教学互动。学生按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选择的研究课题的异同,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问题的研究,然后,在每次课程的汇报课上将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演示,课后所有的汇报材料都将上传到课程论坛中。借助网络学习论坛,教师采取异步式讲授模式[2],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测评等教学材料,编制成特定格式的文件,上传到学习论坛中,同时,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多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论坛上的留言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协作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学生则可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师生通过网络学习论坛进行的协作学习过程示意如图1所示。

三、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

1、教师知识的整合与外显化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递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把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指导教学活动的显性化知识。开课前一个月,授课教师就通过电子邮件和学生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网络学习倾向及学习期望,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多年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关于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实践性知识转化成设计严谨的整个课程实施的教学设计方案(见图2),发布到论坛上供大家阅读参考。这种让学生拥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权和知情权的做法,既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更体现了教学组织中的专家策略。

其次,在课程之初,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聚焦研究问题困难的情况,授课教师把自己多年从事研究的过程和体会制作成镶嵌有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演示文档,并在课堂上讲述,与学生一起分享和共勉。通过超文本和超媒体,教师难以直接表达和传输的隐性知识得以格式化和显性化的表述,并上传到网络论坛中供学生访问下载,教师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一种显性知识并得到学生群体共享。

另外,授课教师还在论坛中上传了许多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献资料,并提供了国内外一些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超级链接,这些文献和链接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为学习者提供了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从而使学习者得以进行有效的网络学习以及相关的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和链接的资源,学生有关课程的零散的知识也得到系统化。

2、学习者知识的内化过程

学习者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的学习是在其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源,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论坛,领会教学设计实施方案,阅读师生提供的学习资料,浏览师生发表的帖子,参与到与其他学习者的同步或者异步的小组协作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学习者不断内化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所创造的显性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网络课程教材被制成超媒体性质的多媒体文档,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的阅读习惯决定自己的浏览顺序,使学习活动具有了更多的个人色彩。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时,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查找对自己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系统化,并上传保存在论坛中,形成群体的共享知识源资料。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论坛,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在群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分享其他学习者的知识,这样,外部的显性知识就被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隐性知识。另外,学习者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以个人主页、PPT或者课程论文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论坛(见图3),以便于他人共享。如此,学习者则可以把自己难于形式化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3、学习者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显性化。隐性知识可以从个体转移到个体,也可以通过交流、对话、讨论等形式传递给群体。

网络,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进行同步或异步形式的交流,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协商,形成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和做事的方法并整合到学习环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等等。这样,建构的群体性认知反过来又成为影响整个学习群体协作学习的潜知识。(图4)是课程中师生针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有关的问题进行异步协作交流讨论的片段截图。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师生既表述了他们的显性知识,又贡献了个人性的实践经验,经过群体的建构,最终就成为学习者解决问题的群体性知识;同时,学习者间的相互鼓励还有利于形成以知识共享和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网络交互工具,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料,通过进行师生间、生生间和学生小组间实时的和非实时的交互,实现网络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及知识创造,如图5所示。

这一知识转化和创造图也为我们个人、群体如何进行挖掘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传播分享、如何将显性知识内化生成隐性知识形成能力提供了一个理论过程模型[3]。

四、网络教学中知识创新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环境促进知识的加工和存储

研究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超级链接,可以帮助教师把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发展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在课程中,教师通过集成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技术把他们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指导资料,并存放在论坛上。学生通过访问论坛,并利用它提供的目录树就可以看到教学信息和师生上传的显性化的教学资料。

2、设计基于问题或案例的学习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和特定的情境相关的。知识的转化和创造发生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中,通过“作中学”而实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很注意设计与外部世界紧密相关的学习活动。比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很多学习者关心的问题,教师就结合具体教学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缺失。通过设计和学习者学习生活相关的案例和任务,使学生的问题解决和知识发现汇聚到一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动态地建构了自己的知识。

3、提供适应性的学习策略

网络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大建构性的交互机会。

网络学习论坛通过提供良构教学如CAI、小组成员间学习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使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进行反思和检验所掌握的学习内容。论坛提供的超文本材料使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学习差异选择合适学习的内容,然后学习者就可以根据先前的知识,动态地创造知识。

4、鼓励知识共享和协作学习

网络教学中仅有功能强大的平台和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够促成协作学习的发生。为了鼓励学生的知识共享和协作学习,使大家论坛中的讨论更有针对性,教师把大家在课堂上关心的问题放在网络上,让大家在课外的时间也可以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还通过参与大家在网络上的讨论,发现大家关心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使得大家的讨论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有效地调动了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

五、局限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隐性知识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性知觉,是高度个人化的,因此,教师能展示给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是有限度的;而且,如何交流隐性知识对教师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其次,信息传播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论坛中学习者所发的帖子有很多并不含有一定的知识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体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最后,网络教学中,教师难以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难以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情况的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难以获得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肢体语言抑或一个眼神所携带的情感对学生的身心所起的教学效果。上述这些问题也是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网络实践中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

参考文献

[1] 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2] 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庄秀丽.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的三进阶[J].远程教育杂志,2005,(3):38-4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 on Web-based Learning

Zhao Fengmei Ai Lu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赵凤梅 艾 伦

第二篇:广义知识视角下的阅读知识教学

知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的能力和思想的改变主要是以知识为中介的。狭义的知识观常常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来,往往脱离知识来解释能力。“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凡是后天的能力都应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即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淡化知识教学,这并不等于不要知识,只是反对纯粹以知识点的划分来“肢解”文本。“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主权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课时最多,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阅读能够学到什么知识,学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什么知识,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什么知识以及教师怎样提供知识。下面拟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指人们可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方法或步骤;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从知识的作用来看,陈述性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做”的知识。

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起点,能力要靠知识来构建。因此,阅读能力要在掌握阅读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对应于阅读来说,其陈述性知识即对于概念的了解,包括语言学知识、文章背景知识、文章组织结构知识、修辞学知识、阅读学知识、有关的社会及自然的知识等都包括在内;程序性知识指对阅读技能的使用,包括字词理解的技能、整体把握文本的技能、批判性阅读的技能、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等;策略性知识一般指何时使用技能的策略以及为什么会使用这些策略,包含依据个人的目标或状况来监控个人的理解,反思阅读的过程,改变阅读的方法以适应理解或建构等。

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学到什么知识要看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什么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方面的发展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上述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具体地说,其直接目标如: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技巧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品评欣赏的能力、批判评价的能力等等;间接目标如:思维能力的锻炼、情感能力的发展等等。那么,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选择哪些知识教给学生呢?

阅读知识从宏观上说应该包括阅读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并不是一种知识在起作用,阅读的过程是“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对于整个阅读过程而言,参与阅读的知识结构也是整体性的。所以,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个体需要。现在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立足文本,反对“按老师的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对学生“学教师的体验和理解”,提倡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而要让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其前提必须建立在拥有完备的阅读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并在阅读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成为可能。

在广义知识观下,知识的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运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可以说,广义知识观视角中阅读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整体性把握是形成良好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阅读的陈述性知识是阅读进行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文化知识,阅读才能进行。否则,再高明的阅读专家也不可能读懂一篇对他来说语言完全陌生的作品,或者与他的知识体系毫不相干的科学论文。“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化,从而实施对新知识的同化,或者改变旧图式,从而去接受那些新知识。”从图式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大脑中已有的概念或知识会分析处理新输入的信息以达到同化新知识或改变旧知识的目的。图式阅读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负载文本的文字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的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才能够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它涉及的背景知识极为广博,因此,阅读的背景知识的教学是必需的,教师在阅读进行之前就应该提供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信息以扫除阅读障碍。

另外,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可能会促进阅读的理解,也可能会妨碍阅读的理解,造成误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

(二)阅读的程序性知识提供阅读的技能或方法。技能或方法是经过抽象的规律化的一类知识,除了含有陈述性知识的特征外,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宏观意义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解读者作取向阅读,不仅鉴赏,而且批判反思,不但发展审美能力、想像能力,而且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微观意义上的阅读方法体现在学生那里就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包括自觉选择各种阅读方式的习惯,比如朗读、默读、略读、跳读、精读、速读等,还应当包括从不同角度阅读的习惯,辨别不同文体阅读的习惯等。为了促进阅读理解,钱梦龙老师在《导读的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学生还要具备下列能力:

1.(略);

2.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3.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4.理解关键句意的能力;

5.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综合与分析的能力、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6.快速阅读的能力;

7.鉴赏和批判的能力;

8.语言的敏感能力;

9.深度思考的能力;

10.“阅读——写作”转换能力。

把方法或技能教给学生,才会有学生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重要的,但是体验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用正确方法引导下的对文本的理解和基于理解的自我建构才是真正的阅读。把方法教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整体性的感知文本,而不至于“肢解”文本导致偏离阅读的本来目的;把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促进学习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从“教是为了不教”出发,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必要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途径。

(三)阅读的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的标志,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在上述阅读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如何选择阅读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为什么选择以及选择之后阅读的理解程度如何,如何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等就需要阅读的策略性知识了。

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管理、监控的过程。长期以来,造成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举例来说,在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浏览文章标题、文中的大标题和小标题,会根据已有经验大致猜测文章的文体、主要内容、语言风格(运用陈述性知识)以及选择(运用策略性知识)阅读的方法(运用程序性知识)等等,在阅读时,他会将自己正在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自觉的管理,如监视、控制、评价和调节阅读行为(运用策略性知识),时刻监测所读文章是否与自己的猜测与选择相符合,如果符合,他的阅读就会顺利进行;如果不符,他就会反思自己的猜测和阅读方法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行为反映了策略性知识尤其是元认知策略在阅读过程中起着调控的作用。

如何把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来,首先要增强教师的传授意识,要把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作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省认知活动的过程,使之从中发现所要教授的认知策略的形式及运用条件”,使学生总结出同类问题的规则和策略并加以自觉地运用。最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同类练习的阅读材料来训练,让学生熟悉所学策略的使用条件,使学生巩固策略性知识的习得,有效地达成向新情境的迁移以至熟练运用。

“语文能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无先无后、无主无次的心理图式,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最后构成一个整体,它与客观对象存在对应关系。”阅读能力的心理结构同样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无论知识的结构、分类是怎么样的,它们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整体地发挥着作用,不可分离,因此不能说哪一种知识对阅读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构建学生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不能因为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缺损。只有把学生的阅读建立在拥有完备的知识系统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栾雪梅,山东聊城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

作者:栾雪梅

第三篇:论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就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先分析了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应用现状,继而概述了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同等作用,最后分析了教学中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处理问题。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知识;商务知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与传统的基础英语专业的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商务英语不仅仅要求语言水平,更要求学生具有处理商务事件的相应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体现。商务英语着重强调的是实用性,这与其他课程有明显的不同。

1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应用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深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入WTO后的中国正在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浪潮,在这一浪潮中,国际商务活动的日渐繁荣对商务英语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商务英语人才不仅应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但是目前各类学校,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都很难满足这一新的需求,原因在于商务英语教学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商务英语以英语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实用性是其核心。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偏向,即使用英语作为授课或阅读语言,系统讲授和学习商务学科知识。这实际上是在朝“英语商务”的方向发展,与商务英语专业最初的专业设计方向相去甚远。新经济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是懂商务的英语人才,而不是懂英语的商务人才。

2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具有同等重要作用

2.1商务英语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商务知识。

商务英语,就是指在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客户与客户之间要对交易商品的名称、数量、质量、折扣,对商品的包装、运输和保险进行反复的谈判与磋商,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中心内容则是交易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谈判和磋商,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能够了解和使用商务知识,从而增加贸易利润。再者,相关的调查表明,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主要有:用于商务谈判,能听懂并理解或复述英语经济新闻,能看懂或进行产品介绍,与外商能进行正常的交流,会用日常的交际用语,能用英语书写并看懂商务信函,能阅读外文出版物。学生在商务英语中所希望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更多的商务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顺利的进行商务谈判。

2.2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英语是手段,商务是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过去的“商务翻译人才”需求变成了“懂英语的商务人才”需求。而商务英语教学因其本身的商务性质决定了英语是手段,商务才是目的。因此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

3教学中处理好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关系的有效途径

如何处理好英语知识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关系,真正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是商务英语专业老师的一大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了以下途径。

3.1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学习体系。

商务英语学习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商务英语、商务知识和基础英语知识,其关系如图1所示。它们组成了非常稳固的知识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商务英语知识。一年级重在巩固和提高基础英语知识及用英语交流的技能培训,同时通过中文学习这部分相关的专业商务知识和外国的文化习俗,如《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市场营销》、《报关实务》和《英美概况》、《东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这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二、三年级,宜先将商务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分别逐步嵌入英语课程教学和商务专业课程,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再将英语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全面融合, 实现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学习《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等商务英语课程。通过这种逐级渗透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知识背景,增加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自信心。若对一年级新生直接传授商务英语知识,再在后期讲解商务知识,则会降低教与学的效果,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积极性。

3.2牢记商务知识专业英语词汇,做到灵活运用。

将商务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分别逐步嵌入英语课程教学和商务专业课程,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中的许多专业词汇意义明确、应用范围狭窄,学生若不了解其真实意思,仅从字面上猜测,句意理解容易出现较大偏差,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如“Eurozone欧元区”误译为 “欧洲地区”,“exchange rate汇率”误译为 “( 股票)换手率”,“net exporter 净出口国”误译为“网络输出”,“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误译为“相同购买力”等,所以这些专业词汇必须牢牢记住。再如:trans trade 转口贸易;down payment 定金;tariff wall 关税壁垒等。商务英语中语法的学习与普通英语类似,有些教师提出了长难句的分析问题,本人个人认为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并无太大的难度,重点还是要准确把握句子中所出现的专业术语、词汇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其难点必可迎刃而解。

3.3开设包含商务基础知识的专业英语课程。

开设综合英语和商务基础课程,应该将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逐步融合,这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院校在改革经贸英语课程时,未考虑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英语课程与商务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呈平行线状态,教学内容没有互相贯通的交叉点,而后段直接跳入英语学习的专业教材,一方面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也造成学生容易对专业学习望而却步,失去兴趣。因此, 建议在选用教材时选取中英文双语编写的商务基础课程和以商务知识为题材的综合英语教材,达到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相互渗透,逐步嵌入的目的。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避免一些课程重复设置。有的课程几乎是学了一遍中文,再学习一遍英文版本的, 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函电、英语口语与 BEC 就有许多重复的地方, 造成使学生易形成惰性。通过课程整合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的相互嵌入, 通过英语学习国际商务和通过学习国际商务提高英语, 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腾出时间给学生以学习和提高其他技能的机会。

3.4实现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融合下的双语教学。

要真正实现英语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全面融合,应尽量实现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商务专业知识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用英语讲授,以此模式,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就能融为一体, 用英语磋商贸易、解决经贸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模拟商务场景, 进行贸易磋商和谈判等实际演练,还可联系一些国际贸易公司或涉外单位,进行现场实习。再者,教师除了要开发和合理利用教材之外,还应积极利用一些教材之外的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些商务英语运用的平台。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或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说英语、用英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室里开辟专门的英语园地,将学生写的英语小短文贴在墙上一起探讨;建议学校的广播站定期播放一些英语小笑话、小短文,让学生在休息时可以练练听力;将每周五设为英语交流日,即每逢周五学生都要使用英语来对话,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英语轻松教学的气氛,让学生养成开口说英语的好习惯;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文电影,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国的风土人情,为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提供语言素材。此外,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英语辩论沙龙,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开展英语兴趣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5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补充相关商务知识。

目前大部分院校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是剑桥商务英语,原因是其所选材料真实,来源广泛,出自商务人员实际工作情况。但在商务英语口语课中,交际活动设计不仅受学生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制约,而且取决于学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首要的是找到学生语言能力与商务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就目前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普遍缺乏基本的商务知识,这必将影响到在英语口语中的表现。如在开始设定的接待客户的情景中,学生由于不了解接待客户事宜往往不能彻底了解客户、布置接待室、预定客房、安排参观日程、准备礼物、接待客户等具体的任务事项。所谓实践出真知,让学生接触公众性商务活动,如参观外贸公司的日常活动,去公司顶岗实习、去商品交易会、展览会工作等,学生可亲身体验、了解商务活动日程和规范,实践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中商务知识与英语知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二者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商务英语的特征,有效的掌握其使用方法,指导我们的商务英语学习及教学工作,促进商务英语学科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广利.关于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8( 1) : 76

[2]张武保,严新生.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

[3]刘沛.英语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作者简介:

苏利群(1978-),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英语讲师。

作者:苏利群

上一篇:涂鸦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古代文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