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分析

2022-09-1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 其绝大部分是院外突发病, 一般有50%左右的死亡是在发病后1h以内, 院外抢救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要的环节[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120急救中心接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为52例, 女性28例, 年龄40~73岁, 平均年龄 (56.7±10.1) 岁, 梗死部位:前壁30例, 前壁合并右室9例, 下壁11例, 前壁合并侧壁16例, 下壁合并侧壁10例, 后壁4例。发病到抢救时间20~65min, 所有患者依据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院前溶栓组) 50例和对照组 (院后溶栓组) 30例, 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采用入院后溶栓治疗。观察组, 采用院前溶栓治疗。首先询问、心电图、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检查, 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用50万IU尿激酶静脉推注, 再用100万IU加入葡萄糖中静点, 注意观察患者胸痛情况, 每10分钟做1次心电图, 直到用药12h。

1.3 观察指标

1.3.1 溶栓再通判定标准[2] (1) 持续胸痛2h内基本消失;

(2) 心电图检查, 升高的ST段于2h内, 回降>50%; (3)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达峰值时间提前至发病后14h以内。具备上述指标2项或2项以上者判定为溶栓再通。

1.3.2 观察2组患者溶栓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表1)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表2)

观察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急, 早期主要出现心律失常、室颤等临床症状。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 血供下降或中断, 从而导致心肌缺氧发生坏死。临床研究证明[3~4], 1~12h之间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其高风险、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使其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重症。尿激酶是心肌梗死溶栓常用药物之一, 其是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一种, 可以激活纤溶酶原, 使纤维蛋白裂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溶解血管内血栓, 恢复冠脉血液循环, 达到表面溶栓的作用。为了尽可能提高临床溶栓效果, 降低致残率, 挽救患者生命, 我科对诊治80例患者分别行院前溶栓和院后溶栓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院前溶栓的再通率明显高于院后溶栓, 死亡率明显低于院后溶栓, 同时对2组溶栓效果进行评价, 院前溶栓患者的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院后溶栓患者, P<0.05。提示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在运送医院的时间, 为患者溶栓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避免因延迟就医导致病情的恶化, 提高溶栓效果。除此之外, 院前溶栓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心律失常、室颤、心衰等并发症的抢救。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简化诊疗方法, 实行院前溶栓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溶栓时间分为院前溶栓组和院后溶栓组。结果 院前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院后溶栓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简化诊疗方法, 实行院前溶栓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参考文献

[1] 孙海棠, 刘志立.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5, 25 (8) :78.

[2] 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127.

[3] 孙丽萍.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7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1) :93~94.

[4] 岳永红, 蒋学忠, 王春堂.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26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2) :146~147.

上一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下一篇:浅谈体系管理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