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教学:发掘与儿童适配的语文教学形式

2022-09-10

2011 年版 《语文新课程标准 》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 然而,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种适合他们的语文教学形式,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改中凸显的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 ”上述教育理念亦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情境的创设等,都必须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适配,因此,笔者认为:若想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创设一种适配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探究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删繁化简,于目标认可中探究真知

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曾说过:“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真知归纳为一点,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教师却还要不知疲倦地继续讲解,使教学环节变得更为繁杂。 ”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应善于通过最简洁的教学流程,去达到教学目标,做到删繁化简,让学生认可教师的教学目标,并探究真知。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笔者在为学生解决生词问题后,便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沟通,自主探究,掌握阅读课文的技巧,理解诸葛亮的大智慧,这样的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检验学生掌握生词的水平,另一方面,亦可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相比传统模式下,为学生解决生词问题后,教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通过默写、提问,去检验学生掌握生词能力的教法,上述教学策略既具人性化,也颇具智慧匠心。

而上述教学的实际效果,也验证了删繁化简教学思想的魅力。 在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后,有的小组都选派了一个成员,以现场汇报的形式,总结了诸葛亮大智慧在草船借箭中的应用,而有的小组则以整组诵读的形式,现场精读了课文,展示了协作学习的成果。 总而言之,省去复杂的教学桥段,发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简单明了、实效更高的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探究真知的积极性,理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2规则游戏,于目标达成中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游戏策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尤其在进入高年级后,很多文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 倘若教师一味地采用理论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时,若能够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引入一些游戏教学环节,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时,笔者在讲解完课程内容后,将教学的主题引导“上饶的春节”中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摆开PK擂台,请2 位同学到台上来PK,而台下的同学则结合生活经历,向台上2 位同学发问,问题的内容与上饶春节的习俗有关,答对多者获胜,如此一来,构建了一种“一站到底”式规则化游戏场景,课堂的气氛被瞬间调动,同学们的兴趣也被最大化激发。 同样地,该种“一站到底”式规则化游戏教学形式,也可适用于《诗海拾贝》这一课文的教学,在课程开始前,教师有意地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诗歌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选派多名同学上台答问,答对多者获胜,如此一来, 既构建了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 又锻炼了学生临场发挥、自主探究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能够采用规则游戏法进行教学的内容不胜枚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敢于发掘,善于发现,并结合教学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游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建构一种适配于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教学形式,让规则游戏成为学生与教师教学之间的一种心理约从,在教学中达成一种默契常识,激发教学的活力。

3模拟表演,于目标过程中获取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儿童感受到亲身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为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儿童积极参与,获取学习情感的教学场景, 从形式到内容都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一种模拟表演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去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心理,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蕴涵的智慧。 在游戏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扁鹊治病》一文时,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心态,扁鹊苦口婆心的劝导,数次相似诊病场景的往复,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等,本身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和情感,而通过创设演绎场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把这些词语转化成有质感的画面后,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显而易见,学生在表演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内涵, 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入。

类似这样的模拟教学流程, 能不动声色地驱动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地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课文,通过表演积累更多的语文学习经历,在头脑中建立多种多样的意象,从而更主动、更投入地完成学习,使课堂充满生成、创造的适配之美。

4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创设更为适配儿童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终身探究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追寻儿童意义,与儿童适配,语文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才会“落地生根”,甚至“开花结果”。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更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章写作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因此,探究一种与儿童更为适配的语文教学形式,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从“删繁化简,于目标认可中探究真知”、“规则游戏,于目标达成中激发兴趣”、“模拟表演,于目标过程中获取情感”三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小学语文“适配教学”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该教学理念的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适配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 许惠芳.儿童视阈下的阅读初感培养[J].江苏教育,2015(1):20-22.

[2]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西班牙时间观评析下一篇:有关“女书”的艺术造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