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测试题

2023-03-23

第一篇:西方社会学理论测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

1、亚里士多德:社会结构是由根据功能及社会财富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集团。(群体主义)

2、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契约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规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利益分歧的发展。

3、乔巴蒂斯塔·维科:社会是一个动态结构,制度与人的关系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为联结起来形成的统一体。

4、孟德斯鸠: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例如法规,不能接受只有立法者制定的。

5、亚当·斯密: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社会分化的基础、权势的本源,是财产。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

6、奥古斯特·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而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

孔德最基本的社会学思想——“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几个整体性方法论公社(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

1、 社会是一个整体。

2、 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

3、 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4、 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某些现象

社会秩序原则: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支配人类和社会现象的自然法则就成为社会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

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一)社会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与实证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二)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1 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情感,道德,家庭,语言,宗教,社会分工,政治管理 2 社会动力: 社会进步及其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三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思考题:

1 孔德实证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孔德划分人类知识发展三阶段的根据是什么?其理论意义和局限性如何? 3 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有机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有机论 1 社会是有机体

2 社会内部的功能系统:支持系统,分配系统,调节系统 思考题:如何理解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如何论述社会进化的环节 第三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 社会事实的定义

2 社会事实的特性(外在性、强制性、集体性)

3 社会事实的种类(物质性社会事实、精神性社会事实)

(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 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

2 区分常态现象与病态现象的原则 3 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4 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三)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1 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有机团结,集体意识 2 社会解组:反常分工

3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功能,社会分工的原因

(四)自杀论 1 自杀的定义

2 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 3 自杀的社会类型

(五)宗教与知识社会学 1 宗教的含义与本质 2 宗教的起源 3 宗教的功能 4 知识社会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迪关于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原则是什么? 3 概述迪的社会团结理论的基本观点? 4 试述《自杀论》的研究方法 5 迪如何论述社会团结面临的威胁 6 概述迪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第五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 哲学社会学 2 纯粹社会学 3 一般社会学

(二)形式社会学 1 社会交往的形式

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等 2 社会交往的类型

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 3 社会几何学

群体构成的数量;社会互动的距离

(三)社会冲突理论 1 冲突的类型 手段性冲突 目的性冲突 群体内冲突 群体间冲突 2 冲突的功能

促进共同规范,推动组织发展;有利于双方和解;促进社会联合

(四)文化社会学 1 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 2 文化的悲剧

3 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建构

(五)货币哲学 1 货币的社会本质 2 货币的社会作用 3 货币的负面影响 思考题:

1 试述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2 齐美尔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

3 为什么齐美尔认为冲突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本形式 4 试述齐美尔的“文化悲剧”思想 5 试述齐美尔对“货币”的思考 第六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 理解与理解的社会学

2 “价值适当”与“因果适当”

4 理想类型

(二)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1 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情感行动;传统行动;价值和理性行动;目的和理性行动 2 社会行动的合理化

合理性行动;非合理性行动

(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 近代资本主义与宗教伦理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四)政治社会学

1 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 2 科层制:科层制的涵义;科层制的特征

3 社会分层:分层的标准(经济、声望、权力);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 阐释韦伯社会学的“理解”法

2 阐述“理性类型”的基本含义及其认识功能 3 评述韦伯“权威类型”思想的基本内容 4 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5 韦伯是怎样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的? 第七章

帕雷托的非理性实证轮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1 社会学的对象 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行为理论

1 社会行为的类型:逻辑行为,非逻辑行为 2 社会行为的支配因素:剩余物;派生物

(三)精英统治循环论

1 全社会范围内的精英循环: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

2 统治者经营内部的循环:由“联合的本能”支配的精英和由“群体持续性”支配的精英 思考题:

1 试述帕雷托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试析帕雷托关于社会行为支配因素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3 评述帕雷托的“精英统治循环论” 第八章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 1 知识社会学的定义 2 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形式 3 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4 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5 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程序

6 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二)意识形态理论 1 意识形态的定义 2 意识形态虚假性原因

3 虚假性的表现形式 4 意识形态的评价

5 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

(三)政治意识形态

1 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问题 2 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3 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

(四)计划重建

1 人类社会的三种危机:

人格危机;自由社会制度的崩溃;文化危机 2 社会计划

社会计划的基本目标;社会计划的制定与推进者 思考题:

1 曼海姆怎样论述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基础

2 试述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研究方式的基本观点 3 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研究程序的论述 4 试述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观点 5 怎样理解曼海姆的“计划重建论”。 第九章

功能主义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1 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2 社会人类学的功能分析传统

(二)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1 社会行动理论

手段----目的的框架(单元行动);单元行动的要素 2 社会系统

3 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普遍性和特殊性;扩散性和专一性;情感性和中立性;先赋性和自致性;私利性与公益性 4 agil功能分析模式

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模式维持 5 社会进化理论

进化原因:进化类型;进化共相;进化过程。

(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1 社会学中层理论观 2 功能分析范式 3 结构分析范式

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 4 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理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思考题:

1 试析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解释帕森斯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3 帕森斯怎样论述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 试述帕森斯的社会进化理论

5 试述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6 试述默顿的结构分析方法 第十章

社会冲突理论

(一)社会冲突论的思想渊源

1 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 2 现代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关系 3 米尔斯对社会的批判

(二)科赛的功能冲突论 1 社会冲突的根源 2 社会冲突的类型

外群体和内群体冲突;紧密关系中的冲突;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3 社会冲突的功能

(三)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1 两种社会模式

2 辩证冲突论的基本模式

权威和权威的结构;强制性协调组合;利益、潜在利益与外显利益;准团体和利益团体 3 辩证冲突论的重要理论命题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团体冲突形成的命题;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 思考题:

1 科赛怎样论述社会冲突的根源及其社会作用? 2 试析科赛关于社会安全阀制度论述的合理性 3 达伦多夫怎样论述社会的两种模式? 4 试述辩证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1 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2 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1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行动、报酬、价值、情感、规范、代价、资源、利润、公正性期待 2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3 行为交换论对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

对群众整合的解释;对权力的解释;对地位分化的解释 4 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三)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1 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过程 吸引与竞争;分化;整合 2 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过程

吸引与竞争;分化、整合;共享价值观;制度化 思考题:

1 试述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2 试析行为交换论对社会现象解释的合理性与缺陷

3 试析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十二章、符号互动论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1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2 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 3 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库利的“镜中我”

2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3 乔治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生理性冲动与理性选择;“主体我”与“客体我”;自我与他人

(三)符号互动论

1 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和发展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符号互动论与结构功能论的区别;对符号互动论的归纳 2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 戏剧分析要素;印象管理 3 标签理论

4 布鲁默与库恩的方法论之争;芝加哥学派与伊啊华学派 思考题:

1 试论述库利“镜中我”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合理性 2 怎样理解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3 试述米德“符号互动论”思想的基本内容 4怎样评价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和发展? 5 试述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

三、现象学社会学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1 韦伯的社会理解论 2 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1 意义的起源 2 生活世界

3 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 4 理解 5 类型化 6科学的程序

(三)实在的社会建构

伯格与勒克曼的研究即将现象学社会学的关注对象扩展到社会结构与制度上。他们企图对社会的二元性格——客观现实与主观意义,进行整合。 1 日常生活

2 社会的客观组成要素:制度化、角色、合法化 思考题:

1 舒茨怎样从生活世界出发论述意义问题 2 舒茨怎样论述科学的程序

3 伯格和勒克曼怎样论述制度化问题

4 比较分析舒茨与伯格、勒克曼在现象学社会学观点上的异同 十

四、俗民方法学

(一)理论渊源

1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2 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3 符号互动论

(二)俗民方法学早期的基本思想 1 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2 对日常实践活动的研究

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实践行动的索引性和索引表达性;实践行动的反身性 3 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

(三)俗民方法学的发展

俗民方法学的三个基本研究出路 1 制度化环境的俗民方法学研究 2 谈话分析 3 工作研究

(四)俗民方法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关于宏观---微观秩序的关系问题 2 关于能动-----结构的关系问题 3 关于与现象学社会学的关系问题 4 关于与符号互动论的关系问题 思考题:

1 俗民方法学是怎样挑战传统社会学的?

2 俗民方法学关于日常社会实践有哪些重要观点 3 试析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准则

4 试析俗民方法学关于谈话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5 俗民方法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十

五、新功能主义

(一)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1 什么是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即是传统功能主义的发展,又是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他试图在综合不同的理论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传统。 2新功能主义的特征

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的重构;新功能主义试图解难或者综合不同的观点 3 从后实证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经典”的中心地位作出新的说明

(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1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后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方法论上的对立性;对科学观的更新 2 趋向性的理论综合

战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亚历山大的理论综合 3 市民社会与文化研究

现代性问题;运用话语分析考察市民社会的文化问题

(三)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1 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的新界定;社会系统的类型 2 社会分化

分化理论的发展;新功能主义的分化理论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新功能主义的特征? 2 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科学观?

3 怎样理解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理论同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卢曼的系统功能论有哪些理论创见? 5 怎样理解卢曼社会分化理论的新发展? 十六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一)三种认识兴趣 1 认识的兴趣与含义

“认识”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性的特殊范畴;“兴趣”具有认识的品格与实践的品格 2 人类认识与兴趣的三种基本类型与功能 经验——分析的科学与技术的认识兴趣;

历史-------解释学的研究与实践的认识兴趣;具有批判的倾向的科学与解放的认识兴趣。 3 认识与兴趣的关系

兴趣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兴趣对认识过程的指导作用

(二)交往行动理论 1 行动际交往行动的概念

“工具行动”与“意义的行动”(交往中的表达) 2 “社会行动”的类型

3 “交往行动”与语言行动的关系

语言对交往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语言运用的三种方式,即“认识式运用”、“表达式运用”与“人际功能”;语言行为的三种功能,即“显示共功能”、“表达功能”和“人际功能”。 4 交往行动的结构与发展阶段 5 交往行动的功能与合理性

理解的职能;行为合作化的职能;社会化的职能。

(三)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 1 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解释规范

“生活世界的”结构:文化、社会、人格;“解释性范式”;文化(符号系统)的解释范式;社会(社会制度)的解释范式;人格(自我)的解释范式。 2 社会系统理性化的四个阶段 “平等式部落社会”“阶层部落社会”“政治阶段分层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社会” 思考题:

1 哈贝马斯关于认识兴趣理论的社会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2 为什么哈贝马斯把交往行动作为重要的问题来研究? 3 哈贝马斯怎样划分社会的类型?其理论意义如何? 4 怎样理解哈贝马斯建构的交往理性? 5 怎样论述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十

七、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

(一)吉登斯思想的来源,批判对象及其基本态度 1 思想来源

2 批判对象: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对进化理论的批判

3 基本态度:

提倡社会理论与当代哲学;提倡理论的多元趋向;关注现代性及其分裂、扩散的宏观过程;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

(二)结构化理论

1 结构化理论的主要概念 行动:结构;结构二元性

2 社会本性与日常生活行动的关系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互交织关系的心理学基础 3 对结构概念的讨论及结构化理论的推衍

结构性原则、结构从和结构性特征;对社会变迁理论的解构 4 吉登斯的解构化理论的总线 结构与行动者间的二元性 5 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评价

理论的原创性;忽视认识论的问题;结构化二元理论与二元论;对批判理论的理解

(三)现代性的摧毁 1 现代性及其后果

现代性的四纵基本系统;现代性的三个动力来源 2 现大型与自我 3 现代性与亲密性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吉登斯对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进化理论的批判? 2 试析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同一般结构化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3 评价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4 吉登斯怎样论述现代性问题

5 如何理解吉登斯关于现代性与自我的论述? 第十八章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实践、惯习和场域 1实践

2 惯习:惯习的多样性、持久性和传递性 3 场域:

场域和惯习的关系:场域分析:具体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关系,场域的客观结构,占据各种位置素具有的惯习的性质

(二)发生结构主义 1 发生结构主义公式: (惯习*资本)=实践 2 斗争、策略与游戏

符合资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三)两则试验研究

1 《区分:品位判断的社会学批判》:阶级关系和文化关系:文化资本 2 《学术人》:对法国科学院的分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布迪厄的实践观

2 试述布迪厄关于“惯习”论述的新见解 3 试述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基本内容

4 如何评价布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

5 怎样理解布迪厄对“品位”和“学术人”的研究? 第十九章

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1 理性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行动发生的可能性;行动追求的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 2 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观点 1 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2 个人有目的的行动 3 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三)科尔曼理想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1 行动系统的基本要素 行动者:“资源”或“事件” 2 行动的结构

3 社会交换:利益、控制、实力和价值;社会地位;社会均衡;社会优化

(四)法人行动论 1 法人行动者概念 2 法人行动和社会选择

社会规范,集体决策;社会选择;法人行动者的选择程序 3 现代社会中的法人行动者 人工结构和自然结构

(五)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1 科尔曼的贡献

社会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理论的综合性 2 传统社会学家和新制度主义学学派对他的批评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理性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 科尔曼怎样开展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3 科尔曼怎样分析行动系统的基本元素? 4 试述科尔曼关于社会交换的节本观点 5 如何理解和评价“法人行动论”

第二十章

科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一)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

1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之间的统一性;“微观转变策略”

2 宏观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微观策略:纯微观理论与纯宏观理论

(二)冲突社会学观点

1 理性的冲突理论观: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导致冲突因素: 财富、权力、声望及其产品的分配不均

2 情景社会分层理论 3 年龄分层 4 遵从与举止

5 组织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 1 局部情景

2 互动仪式与资源 3 情感能量 4 互动仪式链 思考题:

1 科林斯怎样论述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之间的关系

2 试述科林斯关于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微观策略的基本观点 3 试析科林斯的冲突理论同传统冲突理论的区别 4 试述情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 5 试述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篇: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反思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熟悉社会学的源起和演进脉络、主要理论范式,包括当代前沿的理论进展。它是夯实学生社会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敏锐度及培养专业理论视角和思维的前提。课程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很好的理论功底对于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各部门社会学课程做了好的铺垫。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学术研究和考研是必不可少。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课程特点

1、逻辑的理论知识较多,较为抽象难懂这门课程主要是介绍西方的社会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虽然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可能有所差别,但基本离不开各流派的社会学家及其理论的系统脉络介绍。因此,其逻辑性的知识较多,理论性要强。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的逻辑性较强,感觉很难懂,较为抽象的超过八成。

2、西方背景,社会学起源于西方,其发展和应用也始于西方社会,熟悉西方社会学的源起和演进脉络及其主要理论知识是这门学科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无论是对西方问题还是我国社会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深入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

3、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课程的重要目标该。课程希望学生能有机会接受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熏陶,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增强学生与社会学家进对话,从而清楚西方社会学家对当今世界的分析、解构和建构,更有对比性地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诠释中国的社会变迁。

二、教学困惑和解决对策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如何兼得西方各流派社会学理论主体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兴趣的提高?无论这门课程的哪一类教材,理论的篇幅几乎占满了书目,各流派社会学大师及其理论的介绍一章接着一章,实践环节很少被列出,尤其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和社会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感到与中国的实际相差较远,应用性不强。如果老师单单就教材讲教材,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则更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具体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难以发掘,接受程度也不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认为理论的都是枯燥的,无趣的,即便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也只是空头大论、浮夸论道。因此,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其有着排斥和反感,能逃课的逃课,不能逃课的上课睡觉、听音乐或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其次,虽然西方社会学理论是各有其学派和分野,但是各流派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和承接性。因此,一旦一个理论知识点不清楚就导致很多理论在衔接上出现断裂,在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应用上,自然就会有力不从心或是不能灵活运用的感觉。

2、如何更好地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问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大多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在中国不适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他们也常常不知如何从这些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切入。这些源起西方背景和文化制度的社会学各流派理论的建构,离不开西方土壤,甚至其适用也是针对西方社会实际,因此,在使用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或是脱离。然而,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要我们通过对西方社会文化的理解来阐释各个阶段的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做参考,弥补我们的不足,建构我们本土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自觉。

3、如何在课程的知识介绍与学生学习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很多教师抱怨现在有些学生基础太差,上课一问三不知,课堂氛围沉闷,学术素养和规范更是谈不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的教师角色有着重要的责任。在教学中发现,老师和学生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交流互动的机会都比较少。这门课程对于社会学专业或是社会工作专业来说,都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知识量较多,学生也从60人到7O人不等。因此,课堂上很多教师一味的、不停地介绍课程内容,下课后很快离开。中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提出疑问的意识及行为,导致了学生消极学习和接受知识,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学成效和学习效果很难提升。

(二)针对授课对象的身体心理特点调整教学策略的运用和选择

1、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在保证理论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这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除了需要将理论用通俗易懂、有趣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外,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多媒体、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的结合运用,都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也大大提高。它们不但可以调动课堂氛围,而且充分锻炼和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多媒体中图片、动画、视频的添加使课程有触动,易于理解。尤其在课程开展的初期阶段,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调动其积极性是后期教学开展的关键,否则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无水之源。

2、西方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国情和实践运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于专业教师有两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求我们必须熟悉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分析各种社会事实;二是要求教师具备思考、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体验,关心新闻时事,并能运用西方会学理论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的路径。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教材,难度适中,随时加入最近的新闻事件和学术研究前沿问题,针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开展和教学设计。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身边正在发生的、熟悉的或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或新闻,运用社会学的某一理论进行分析,不强求过于规范的形式表述,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理论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集合行为理论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新闻事件中关于青少年犯罪和越轨行为的一些案例,结合这些案例。老师进行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就会使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运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增加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减少学科理论学习的枯燥和古板。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根据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课程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将理论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现实紧密联系,通过将每天接触的新闻时事与课堂内容结合,在这种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互动中,使师生为彼此的问题和思考提供不同视角和观点 。举例来说,在对社会冲突论进行讲解和最后的小结中,列举社会上发生的相关联事件,如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及其留守子女等等现象,用社会冲突理论来解释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吸收、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产生实际应用的效果。二是在教学环节方面。预习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程尤为重要,通过在课前前对理论内容的阅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有了思考的过程和初步的解释。即便不能理解相对枯燥的一些理论,但是再次上课时,由于带着自己的困惑,课堂的讲解便成为了对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强化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先要了解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记下问题,在理论讲述过程中,重点突出地给予清晰解答。并在每节课结束时,留出一定的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究答案,解开困惑。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思考、复习巩固知识和灵活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也使师生双力共同保持着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度和热情度。

当然,课要讲得好,除了好好备课之外,还要灌注感情和使命感,同时还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来讲。这就要求课前要有设计。我这些年来每每上课有新的体会时由于没有成型的教案,没有及时更新教案,所以累积的效果很不好,导致每年上课还是要把一些重要的书籍又重新看一遍,非常浪费时间。这回重写教案可算是一种修正了。

至于教学效果来看觉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并在考研过程中加以巩固。但有些同学可能是更多的关注老师在课堂上的案例而对于理论本身不够关注,所以知识掌握碎片化。我还是要在准确、生动和深度这三者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教学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方式和模式,但是,有良好业务素质、端正工作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样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发挥。教学实践不断地证明,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主体,他们相辅相成,好学生需要好老师的引导、发掘和培养,好老师也离不开学生的鼓励、帮助和配合。

第四篇:北大社会学理论历年试题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32分)

社会物理学 镜中自我 社会事实 吴文藻 社会解组 社会结构 交换理论 边陲国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行动者与社会角色(规范)的关系。

2、什么是社会制度?试述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制度变迁的原因。

3、试述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

1、什么是二元结构理论?试述近40年来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并分

析这种变化的意义。

2、试评拉尔夫·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试论本世纪我国乡镇级政权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变迁,以及这些变迁中所反映的我国

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18分)

二、试论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返些变化与城市中其它体制

改革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18分)

三、试述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导致这些特征的因素。

四、最近,极端常常利用在一些公共场合(如车站)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被拒绝的报道,

试对这类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10分)

五、什么叫职业流动?试述改革前后农村劳动者职业流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分)

六、试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原因、趋势与对策。

北京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名词(每个4分,共32分)

1.情境(景)定义 2.差序格局 3.社会趋同论 4.精英循环

5.卡尔·曼海姆 6.社会解组 7.社会静力学

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择“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2.试述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3.简述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与功能主义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一般考生答1.2题;单独考试考生答1题,并在2.3两

题中任选一题)

1.试析韦伯与杜尔克姆(迪尔克姆)在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

2.什么是社会制度?试用制度功能、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渐进

式改革策略的意义及其效果。

3.试述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状况。当前我国城市化道路有哪些观点?其根据何

在?你的观点如何,请说明。

北京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乡(镇)、村基层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村经济、

社会、文化有什么影响?(18分)

二、以某一大城市为例,试比较老城E街道、居委会组织与新居民“小区”社区组织和

功能方面的主要差别。(18分)

三、试联系中国当前城乡家庭变迁的实际,评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观点。(1 8分)

四、什么是劳动关系?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原因及影响。(18分)

五、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此作何评论?(18分)

六、试述我国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现状、趋势及其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18分)

七、结合实际说明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0分)

注:一般考生

一、

二、

三、

四、

五、七题

单独考试考生可在

一、

二、

三、

四、

五、六中任选5题,并回答第七题。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名词5/30

《群学肄言》;《地位相悖》;“社会人”假设;

芝加哥学派;情景定义;社会结构(彼得.布劳)

二、简答题10/30

1、试述默顿“手段-目标”论的内容,并举例说明之;

2、试述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

3、试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定义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试述现代化的社会趋同论的内容。并联系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实际对该理论进行评论。

2、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理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1999年综合考试

一、试分析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并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18)

二、当前,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策略(如大、中、小城市的优先顺序)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其理由何在?(18)

三、试述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导致的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趋势(18)

四、什么是人口转变理论?试述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18)

五、目前我国存在大量下岗人员,试分析其原因,并探讨下岗现象的发展趋势。(18)

六、怎样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态度改变中的“以少致多效果”(less-leads-to-more effect)*(10)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名词5/30

人性的“自然秩序”(罗斯);单位制;社会资本;哈罗得.加芬克尔;中程理论;镜中自我;

二、简答题10/30

1、什么是社会角色?试述角色扮演中的角色塑造与角色创造的关系;

2、什么是二元结构?试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3、简述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理论;

三、论述题20/40

1、试就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内容比较帕森斯与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的异同;

2、试对依附理论的内容进行评述,并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理论的得失。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2000年综合考试

一、试分析下一世纪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主要特点,并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农村现代化进程相比较;

二、试从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构成与空间布局分析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功能与发展前景;

三、试根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变迁这一背景分析中国城市家庭功能可能的演变趋势。

四、什么是风险社会?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面临的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什么?

五、试述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变迁的特点及这种变迁对于劳动就业的影响。

六、人们何时会遵从资讯性的社会影响?如何抵制它的消极的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名词

初级社会群体;社区;市民社会;《乡土中国》;中程理论;结构化理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简述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及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什么是社会组织?试比较组织管理中的“经纪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

3、简述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越轨行为?试结合社会学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某些领导干部严重越轨的原因。

2、试评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2001年综合考试

一、试说明差序格局概念的涵义,并联系我国乡村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评议(18分

二、试论城市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之间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社区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含义(18)

三、试概括90年代城乡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的“城乡一体化”假设(18)

四、说明沙克特的感情二因论是怎样界定爱情的?(10)

五、什么是职业流动?试分析改革前后我国城乡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18)

六、试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的正面和负面影响。(18) 北京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

1、理性

2、结构性压力(斯梅尔塞)

3、无讼

4、精英循环

5、齐美尔

6、《文明的进程》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市民社会?简述我国当前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

2、什么是情境定义?什么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内部解释”?并简述这种“内部解释”对于社会互动的意义。

3、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什么是现代社会结构?你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社会结构会产生何种影响?并说明其根据。

2、试述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2002年综合考试

1、试分析下面一段话的论证逻辑,并对此逻辑加以评论

“依据对近100个国家发展过程的分析,城镇化水平始终超前于工业化。20年来,我国工业化进展迅速,但城镇化却滞后。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而城镇化水平仅约为30%。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2、运用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对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某一种社会差异加以评述。

3、试分析“家庭策略”研究视角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4、什么是劳动关系?试分析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变化的主要层面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

5、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5-106(男)比100(女),中国1990年普查报告的汉族出生性别比为111.9(男)比100(女),试分析出现这样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数字的主要原因。

6、科尔伯格道德社会化理论评价。 北京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名词解释(30)

1 社会角色 2 家庭生命周期 3 标签理论 4社会事实 5 单位制

6 纪律 (韦伯)

简答(60)

1 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的区别

2 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的区别

3 离土不离乡与都市化的区别

4 “传统与现代”理论模式的特点

5 契约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6 米德的‘自我“概念中的“主我”与“宾我”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60)

1 德治与法治在传统中国社会与现在中国社会的不同作用

2 新功能主义理论观点及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

3 中国城市当前社会分层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北京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理性行动;

2、显功能和潜功能;

3、先赋角色;

4、亚文化;

5、形式社会学;

5、沟通理性

二、简答:

1、简述功能论和冲突论在社会分层问题上的对立;

2、简述社会问题认定上的不同观点;

3、你是怎么理解场域和惯习的

三、论述:

1、论述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在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不同作用

2、请从布劳的社会交换论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一下其特点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四、综合题:

1、简述城市“家庭养老”的未来趋势;

2、简述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及影响,它对劳动者有什么影响

3、死因分析所能提供的对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的信息

4、请以孔子和老子为例论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理想社会模型,并评述之

5、试分析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机制及解决策略

北京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6分)

1.《不平等与异质性》2.失范3.文化相对主义4.非正式制度5.结构性贫困

二、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布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的理论

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3.简述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单位制度的特点及功能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参照列维等人的看法,试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2.试述韦伯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研究的意义。

四、简述题

1.简述城市家庭目前代际关系的特征及影响此特征的因素

2.试说明使用“生命表”方法来计算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理论假设。

3.试概述群体生活的辨证法(多数人的影响与少数人的影响。)

4.试述墨子民本思想的表现和其局限性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有何特点?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视角对此进行研究?

6.试说明女性学中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联系与区别。

北京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形式社会学 2.科层制 3.初级群体 4.代沟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默顿对功能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3.布迪厄的“符号权力“及其认为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舒茨的“手头的库存知识”概念,并就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报考其他方向的回答1-5题,报女性学方向的回答

1、

2、

3、

4、6题)

1.试分析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特点及其可能的趋势。

2.什么是城市化,一般分几个阶段,简述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

3.什么是人口过渡理论,试述中国人口过渡的特点。

4.什么是态度,分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5.什么是工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工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对工会转变角色有何影响? 6.

6什么是性别气质,试述大众传媒对性别气质的塑造。

北京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詹姆斯、科尔曼

2、再社会化

3、非逻辑行动

4、社会分化 5社会问题

二、论述题(20分)

1、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关系变量思想,并作简要述评(

1、什么是模式变量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试述吉登斯现代性的思想,并作简要述评

3、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4、试述社会流动的主要模式和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三、简答题(社会学方向)(每题10分)

1、性别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群际冲突的定义和消除群际冲突的策略。

3、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

4、我国当前农村家庭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5、非农化对农村家庭关系的影响。

1、什么是模式变量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请就吉登斯对社会的“现代性”分析作出你的评价。

3、试述社会初级群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

4、关于再社会化的

三、简述题(5*10)

1、什么是人口性别比?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20多年来中国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3、请谈谈在“非农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家庭的发展的“非农化”趋势。

4、简述全球化这一趋势对现代社会城市发展的影响。

5、什么是群际冲突?谈谈缓和或消除这种冲突的策略。

6、

7、

8、9题为报考其它方向考生考题。 北京大学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价值中立

等级制度

群体凝聚力 生活世界殖民化 论述题(80分,每题20分)

1.阐述福柯关于权力的核心理论,并评述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涂尔干区分了哪些社会类型,论述各自的特点

3.精英再生产和精英循环理论,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实际说明在中国适用情况 4.论述关于贫困的几种理论 简答题(50分,每题10分)

1.现在农民工大量进城打工产生了大量留守家庭,谈谈这一现象对留守家庭功能的影响 2.谈谈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流动人口方面的主要问题

3.人际行动和群际行动的区别

4.城市社会学那道似乎是论述城市人文生态学和新城市社会学(马克思城市社会学)的异同 5.谈下你熟悉的劳动社会学的著作(国内国外皆可),阐述主要观点并说明意义北京大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5×4 = 20)情境定义

索引性

社会行动

显功能与潜功能

二、论述题(20×4 =80)

1、从阶级视角和社会分层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不平等状况,以凸显这两种视角各自的特点?

2、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及其对实际的意义

3、试述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试述“社区”的涵义,并谈谈 “社区建设”对于社会的意义

三、简答题(10×5 = 50)

1、就你对家庭社会学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并谈谈你的研究思路

2、试评述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文化特异性路径

3、举例说明城市社会的群体消费不平等现象及其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4、试述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乡社会的影响

5、如果需要你对中国劳动与异化进行经验研究,你将如何考虑或设计

北京大学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城乡二元结构

2、新功能主义

3、初级社会群体

4、社区

论述

1、孔德的认识三阶段理论

2、评述吉登斯的现代性特征理论

3、文化、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四个概念 之间的联系

4、群体越轨行为的原因、条件及其预防机制。

综合

1、民工潮从八十年代开始,后来逐渐加速,从农村的角度谈原因

2、论述给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3、城市实际人口(或者功能意义的角度)和城市统计人口之间的区别。说明他门梁上的不同(答出要点即可)

4、社会转型的谁心理学意涵

5、简述劳动力二元市场思想

北京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有机团结 2.科层制 3.价值关联 4.非正式制度

二、论述

1.试述并评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思想

2.试析中国单位组织中的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的特点

3.从托克维尔、韦伯、齐美尔三人中任选两人,评述他们关于现代社会“平庸化”或夷平趋势在经济、政治、社会、人心等方面的观点 4.试述认识与分析社会问题的几种不同理论视角

三、简述题

1.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年来对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与消费模式的影响 3.“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所以中西方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一样”,对这一主张进行评述

4.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一般分为几个阶段?我国1949年以来城市化经历阶段与特点 5.如果要研究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考虑?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拟试题

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C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标准

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加强全国各民族团结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发展才是硬道理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CDE)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8、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E)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E)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C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D人民大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之间的矛盾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1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 A坚持党的先进性B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

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

20、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注重协调性

21、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 A经济实力的竞争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D政治实力的竞争 参考答案:

12、D

13、C

14、C

15、BCDE

16、D

17、D

18、AC

19、D20、ABC

21、C

22、B

23、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 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D产值增加快 E环境污染少

24、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服务业全面发展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6、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 A投资规模较小B经营方式单一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不是法人企业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2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3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公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

)

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3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 )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参考答案:

23.ABCE24.ABD25.ABC26.C27.A28.B29.BC30.ABCD31.C32.A 33.A

3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 ) A.参政权、议政权B.自由权、平等权 C.生存权、发展权D.选举权、被选举权

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39、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4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4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4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答案:

34.C35.B36.A37.C38.ACD39.ABCDE40.ABCD41.ACD42.C43.A 44.ABCD

45、“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4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47、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 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E立法权

48、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加强国际干预

49、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5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 ) 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

5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55、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参考答案:45.A46.A47.BDE48.C49.D 50.C51.B52.ABCD53.ACD 54.AC55.BC

上一篇:县发改局以双创促发展下一篇:消防应急演练总结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