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爆炸案件的原因与预防

2022-09-12

2013年6月7日, 厦门公交车爆炸案, 造成46人死亡, 数十人受伤。

2013年7月20日, 翼中兴首都机场引爆自制炸弹, 造成2人受伤, 受到世界关注。

2014年1月13日, 贵州凯里龙场镇又响起爆炸声, 造成15人死亡, 8人受伤。

2015年1日10日, 广东茂名市威龙化工公司罐区内两槽罐车起火爆炸, 险酿大祸。经调查, 该事故初步认定为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013年来我国爆炸案件频发, 在一起起爆炸案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社会现实情况

我国当前的环境下, 我国正处于经济专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更是社会变动剧烈、社会内部矛盾突出的我国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不易化解与消除, 因此报复个人、报复社会的个体极端暴力事件就随之发生。厦门公交车爆炸案犯罪嫌疑人陈某就是因自感生活不如意, 悲观厌世, 而泄愤纵火。

政府对失业者缺少关怀, 社会对弱者缺少同情, 生活的不如意, 使陈某感觉被社会抛弃了, 这种遭遇, 更强化了他的失落和愤怒, 让他感到生活失去依靠, 没有保障, 充满挫折, 直到对生活失去希望, 对社会制度的基本规则失去信任, 陈某由失落到产生挫折, 由恐惧演化为报复, 最终变成了犯罪。从这个角度说, 长期以来重视经济忽视群众的社会发展所积压的社会问题正是陈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导火索。

二、个体原因

目前, 社会中的个体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集体, 成了社会的人、市场的独立的人。构成了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人际沟通方式。在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易的条件下, 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摩擦日渐频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正处于转型阶段, 个体与社会方方面面之间缺乏缓冲地带, 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一些在社会浪潮中受挫的个体无计可施, 极端地以为通过暴力的报复社会的行为, 发泄内心不满, 维护个体权利, 付出惨痛代价, 伤己又伤人。

三、大众媒体舆论的传播

现今正处于网络大数据信息飞速发展阶段, 传播快、影响大。大众媒体引导着社会的舆论。个体极端暴力事件之所以发生, 正是因为社会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凭借自身能力维护权利, 只能试图以死相逼来吸引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社会舆论的传播之下, 个体事件被爆炸式的传播, 变成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在聚光灯的照耀下, 个体事件背后的责任人浮出水面, 个体事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在冀中星案发不久之后, 在警备加强的情况下, 北京首都机场又连续遭到两次爆炸威胁。大众媒体的尴尬处境显而易见。媒体为了吸引读者, 宣传报道任何事件无可厚非, 好的方面可以影响舆论导向, 向有关部门施压, 促进个体事件的解决。然而详细而深入的跟踪报道往往成了另一些人的作案教程, 提供了一个效仿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纵观我国发生重大爆炸案的时空背景, 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 或者是因个人对生活现状不满, 失去希望引发的泄愤报复社会行为, 或者是因个人述求得不到关注, 希望扩大影响得到关注, 所采取的个人极端暴力行为, 或者是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爆炸案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影响国内政治氛围, 造成社会恐慌, 严重扰乱社会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 并且更能诱发其他形式的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联系到自身, 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的一般预防对策如下:

( 一) 加强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 这是预防爆炸案件发生的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爆炸案件中所使用的炸药都是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 来源往往是合法企业、单位。爆炸案件频发正说明我国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 必须加强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为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和执法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 二) 建立爆炸物品跟踪管理系统。早在上世纪国际刑警组织就创建了炸药事件系统进行管理, 也为侦破预防爆炸案件提供帮助。

( 三) 建立爆炸物品安全技术监测系统。在公共场所如机场、比赛场馆、车站、码头、大型商圈等重要场所安装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 可准确检测处数十种炸药和毒品。

( 四) 加强公安基础工作情报收集工作。加强公安秘密力量的培养, 收集预谋爆 炸案件的 线索和苗 头, 防患于未然。

( 五) 建立爆炸的快速反应机制。公安机关联合医疗社区等部门制定爆炸案件的应急处置员, 并进行演练。全社会快速反应, 将损失尽可能减少, 尽快恢复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

摘要:爆炸案发生, 不但给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而且如果处理不好, 将可能对区域和平与稳定造成重大隐患。近年来我国爆炸案件频发, 爆炸案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社会问题, 如何预防, 已是现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爆炸,原因,预防,公安机关

参考文献

[1] 邓国良主编.爆炸犯罪的控制与预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1.

[2] 于凤春, 刘邦凡.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5.

上一篇: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分析下一篇:探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