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2022-06-23

第一篇: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如何预防煤尘爆炸事故

煤尘爆炸属于矿井中的重大灾害事故。因此,预防煤尘爆炸的发生尤为重要。

从煤的自身来分析,煤是可燃物质,当它破碎成细小颗粒后,表面积大大增加,氧化能力显著增强。受热时单位时间内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在较低的温度(300~400℃)时,就能放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味(可见其有很高的挥发份),聚集于尘粒的周围。这类可燃性气体一经与空气混合便在高温作用下吸收能量,形成一定数量的活化中心。如果这时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播给附近的煤尘,这些煤尘也就迅速变热分解,跟着燃烧起来。此种过程连续不断地进行,氧化反应越来越快,温度越来越高,活化中心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能发展为剧烈的爆炸。

从煤尘爆炸条件来分析,煤尘爆炸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尘的爆炸性与挥发分含量有关,同样情况下,挥发分含量高的煤,爆炸性强。(2)煤尘必须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根据试验,我国煤尘的爆炸下限浓度:褐煤为45~55克/立方米;烟煤为110~335克/立方米。上限浓度一般为1500~2000克/立方米。(3)有一个能点燃煤尘爆炸的高温热源。其引燃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一般为700~800℃,有时达1100℃。

通过对煤尘爆炸作出以上的分析了解后,预防煤尘爆炸就可以从阻止煤尘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出发,

(一)防尘措施:

减少煤尘发生量和浮尘量是防尘措施中最积极的办法,具体措施有通风除尘;消除落尘;湿式作业;喷雾洒水;个体防护;净化风流;煤层及采空区注水湿润煤体等。采掘工作面是粉尘的主要产生地,又是煤尘事故的多发点,据统计有80%的煤尘事故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尘是防尘工作的重点。采掘工作面防尘包括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综合防尘措施。

采煤工作面的防尘措施有:煤层注水、湿式打眼、水炮泥、放炮前后洒水、转载点喷雾、风流静化和巷道冲洗等。机采工作面防尘还有:采煤机内外喷雾、架下水幕和架间冲洗等。

掘进工作面的防尘措施有:湿式打眼(湿式凿岩)、水炮泥、放炮喷雾、扒装洒水、冲洗巷壁、净化风流、转载点喷雾、巷道冲洗等。机掘工作面还要采用综掘机内外喷雾和除尘风机等。锚喷巷道掘进还要采用湿式拌料和潮喷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防止与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

(二)防爆措施:

防止煤尘引燃和爆炸消除井下引爆火源,放炮产生的火源、电气火花、局部地点的火灾或沼气爆炸、金属摩擦热或碰撞火花等,都可以引起煤尘爆炸事故。引起煤尘爆炸的最常见的原因有:使用非煤矿安全炸药在煤层中放炮,放炮的火焰把爆破后扬起的煤尘点燃引爆。放炮时违章操作如不掏净炮眼内的煤粉、不填或少填炮泥、用炮纸和煤粉代替炮泥、放炮前不洒水等),出现明火,将煤尘引爆。不适当地使用毫秒雷管(如毫秒雷管最后一段延期超过130毫秒等),或在煤层中使用段发雷管,使后起爆的炸药产生的火焰点燃先前起爆形成的高浓度煤尘和沼气。在煤层中放连珠炮,用多根放炮导线连续放炮。在有煤尘沉积的地方放明炮,或在煤仓中放炮处理堵仓。倾斜井巷中跑车,矿车和轨道的摩擦热或碰撞火花点燃被扬起的煤尘。局部火灾或沼气爆炸点燃被扬起的煤尘等。总之,防止煤尘引燃与沼气引燃的措施基本是一致的,特别要防止沼气爆炸和放炮作业引燃煤尘。

(三)隔爆措施:

为了限制煤尘爆炸范围扩大,必须采取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隔爆措施有以下两种:

1.岩粉棚

将岩粉装在岩粉棚上,设臵于巷道之中。煤尘爆炸时,冲击波吹翻岩粉棚,造成岩粉飞扬,形成一段浓厚的岩粉云,截住爆炸火焰,从而混在飞扬的煤尘中降低煤尘浓度,以达到防止爆炸蔓延扩大的目的。在矿井的两翼,相邻采区和相邻的煤层都必须用岩粉棚隔开。岩粉受潮不易飞扬时需更换,落入的煤尘要经常检查和清除。

2.水棚

近年来我们多利用水棚代替岩粉棚来隔绝煤尘爆炸。水棚是由水槽组成,与岩粉棚相似,爆炸冲击波使水棚翻转或破碎,将水于瞬间洒布在巷道空间,形成一段水雾,降低煤尘飞扬的浓度,从而阻止爆炸火焰的传播。

总之,预防煤尘爆炸只要从阻止其爆炸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出发,使其爆炸条件不足,就可以达到防爆的目的。

如何预防瓦斯灾害的发生

瓦斯是开采煤炭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无色、无味、无臭气体,有很大的危害:一是可以燃烧,引起火灾;二是会爆炸,导致矿毁人亡;三是浓度过高时会导致人员缺氧窒息、甚至死亡。《煤矿安全规程》第133条规定: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即为瓦斯矿井。瓦斯矿井必须依照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矿井瓦斯等级,根据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瓦斯涌出形式划分为: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min;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m3/t或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另外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的存在和充足的氧气。(1)瓦斯浓度:瓦斯爆炸有一定的浓度范围,我们把在空气中瓦斯遇火后能引起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瓦斯爆炸界限。瓦斯爆炸界限为5%~16%。(2)引火温度:瓦斯的引火温度,即点燃瓦斯的最低温度。一般认为,瓦斯的引火温度为650℃~750℃。(3)氧的浓度:实践证明,如果有新鲜空气进入,氧气浓度达到12%以上,就可能发生爆炸。

由于瓦斯受地质赋存、井工开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比较严重,但瓦斯事故并不是天灾,也不是防不胜防,通过以往的事故分析,98.5%的瓦斯事故是因疏于管理,违反瓦斯管理制度等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只要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章制度,防止瓦斯积聚和出现火源就可以预防瓦斯事故的发生。

由以上论述可知从理论上预防瓦斯事故是切实可行的,但从供氧条件看,进入井下的空气中氧气浓度为21%,由于流入井下后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入,井下煤炭、设备、有机物的氧化和人员呼吸消耗,风流中的氧气含量会逐渐下降,但到达工作地点的风流中氧气含量一般都在20%以上。因此,在瓦斯积聚的地点,氧气浓度往往大于12%。所以,靠隔绝供氧来达到防止瓦斯爆炸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里就不做多分析,我们只从控制火源和瓦斯方面作出阐述:

一、防止瓦斯积聚是预防瓦斯事故的根本措施

防止瓦斯事故,根本措施是防止瓦斯积聚。由于矿井通风系统复杂多变,矿井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多种多样,加上矿井的管理因素,井下瓦斯积聚是经常发生的,造成瓦斯积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风量供应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或通风设施遭到破坏,停电停风、循环风等,很容易形成瓦斯爆炸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矿井所有瓦斯爆炸皆系瓦斯积聚因起的。因此,发生瓦斯积聚必须及时处理,以保证瓦斯浓度在规定允许的范围。

井下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很多,但最常用、最可靠的是加强通风,加强检查,加强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消除微风或无风区,构筑科学、合理、可靠的通风设施,树立 “微风作业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分析历年来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都是由于不重视通风这一基础工作导致瓦斯积聚,最后引发爆炸,所以要杜绝瓦斯积聚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井下的风筒、风门、风窗、风桥、等通风设施是为矿工提供新鲜空气和防止瓦斯积聚、预防瓦斯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些通风设施一旦被破坏,风流就可能紊乱、导致瓦斯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所以,要自觉爱护井下通风设施,通过风门时要立即随手关好,不能将两道门同时打开,以免造成风流短路。发现通风设施破坏损、工作不正常或风量不足时,要及时报告,做修复处理。

二是增强通风设施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就是指及时有效。因为井下通风系统经常变动。风量、风压随时波动,瓦斯涌出异常变化。因此,当通风异常时,通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立即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否则,就会造成通风系统紊乱,瓦斯积聚,引起事故。

三是加强对通风管理工作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通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一些煤矿管理者加强科学的认识,不要认为通风工作简单,只要能往工作区域送风就可以了,即使通风系统有了问题也不会马上发生瓦斯事故。我们一定要看到通风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严密性。

四是对通风管理的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首先,保持矿井正常通风是防止瓦斯灾害的主要方法,矿井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和完好的矿井通风系统是保持矿井正常通风的主要环节。一旦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或矿井通风系统遭到破坏,势必造成全圹井各采掘工作面或通风系统破坏,影响区域的采掘工作面瓦斯大量积聚。为了防止瓦斯灾害事故,必须制定恢复通风、排除瓦斯和送电的安全措施。

从以上原因分析不难看出,瓦斯爆炸事故无一不与瓦斯积聚、通风异常有关。血的教训证明,微风作业、无风作业导致了瓦斯积聚是所有瓦斯事故的根源。要想根治瓦斯事故,必须加强瓦斯管理,利用科学的监测手段,严格的管理制度,强硬的法律体系,瓦斯事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最可怕的不是“瓦斯”,可怕的是监测手段不执行,管理制度不落实,法律体系不完善。利益的驱动,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冒险、蛮干是瓦斯治理和预防的拦路虎。只有端正了心态,形成了共识,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瓦斯防范和治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杜绝火源是预防瓦斯事故的重要手段

瓦斯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最低点燃温度,绝热压缩时565℃,其它情况下650℃,最小点燃能量为0.28mj。在煤矿井下能引爆瓦斯的火源很多,矿井井下的明火(1000℃以上)、煤炭自燃、电弧(平均4000℃)、电火花、赤热的金属表面(可达1500℃)以及撞击和磨擦火花,都能点燃瓦斯。

井下主要热源主要通过人的行为控制,如使用防爆设备、杜绝明火作业、放炮使用安全炸药等。然而,仍有部分自然因素引起的火源无法控制。如磨擦火花、碰撞火花等都能产生足以引爆瓦斯的能量。分析历年来所发生的瓦斯爆炸,由于磨擦火花、碰撞火花引起的瓦斯爆炸仅占1.5%;而爆破引起的瓦斯爆炸占39%,成为瓦斯爆炸的第一火源;电气失爆引起的瓦斯爆炸占34.1%,是瓦斯爆炸的第二火源。其它原因引起的瓦斯爆炸占25.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瓦斯爆炸是由明火或电气火花引起的。爆破引起的瓦斯事故,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为不严格执行爆破管理制度,不实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不使用水炮泥;不实行爆破前后洒水制度等造成的。

对以往的事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瓦斯事故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热源条件,而往往存在的热源条件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电气失爆,违章拆卸矿灯等。由于电器失爆造成瓦斯的瓦斯爆炸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加强煤矿井下的电器管理,杜绝电器失爆,严格爆破管理工作。是预防瓦斯爆炸的又一可靠途径。

三、“以人为本”是预防瓦斯事故重要原则

第二篇: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瓦斯爆炸的有效措施,主要从防止瓦斯积聚和消除火源两方面着手。

1. 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1)加强通风。使瓦斯浓度降低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即采掘工作面的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不超过0.75%。

(2)加强检查工作。及时检查各用风地点的通风状况和瓦斯浓度,查明隐患进行处理,是日常进行瓦斯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20世纪80年代所用的甲烷检查仪器有:光学甲烷检定器、热放式甲烷检定器、甲烷警报器和甲烷遥测警报仪等。90年代以后使用比较先进的TX系列智能便携式气体监测仪和遥测仪器等。

(3)对瓦斯含量大的煤层,进行瓦斯抽放,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

2. 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1)井口房、瓦斯抽放站及主要通风机房周围20m内禁止使用明火。

(2)瓦斯矿井要使用安全照明灯,井下禁止打开矿灯,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 (3)严格管理井下火区。 (4)严格执行放炮制度。 (5)严格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管理工作,局部通风机要设有风电闭锁装置。

(6)瓦斯矿井的电气设备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防爆性能的规定。

(7)随采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防止机械摩擦火花引燃瓦斯显得日益重要。煤矿井下由于摩擦火花而引起的瓦斯爆炸事故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不少国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摩擦部件的金属表面溶敷一层活性小的金属(如铬),使形成的摩擦火花不能引燃瓦斯;在铝合金的表面涂各种涂料,以防止摩擦火花的发生和金属中加入少量的铍,降低摩擦火花的点燃性等。

第三篇:如何预防制粉系统爆炸事故

由于燃用煤种的变化,使实际燃用煤种常常不同于设计燃用煤种,煤种成分的不同,特别是挥发成分的提高,可导制制粉系统爆炸事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由于煤炭市场的变化,火电厂用煤有日益复杂的倾向,特别是部分电厂由于燃料供应机制的改变,导致锅炉实际燃用煤种与设计煤种发生较大的变化,当实际燃用煤质状况好于设计煤质,挥发份较高,由此导致制粉系统爆炸事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因此如何根据制粉系统运行状况的改变及时调整设备及操作管理,降低制粉系统爆炸事故的发生率,需要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

1 制粉系统爆炸的定义

制粉系统爆炸就是煤粉的爆炸,是一种压力急剧上升的燃烧过程,此时压力上升速度比正常燃烧要快得多。煤粉以一定的浓度分散在空气中,一旦遇到适当的点燃能,就会发生燃烧并迅速传播,导致连续不同控制的燃烧,这就是煤粉的爆炸。

2 制粉系统爆炸的原理

当煤粉在空气中的浓度很低或很高时,一般不会发生爆炸,同时爆炸又是燃烧的一个特例,所在爆炸过程中氧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发生爆炸还需要有足够的点燃能,所以只有当可燃物浓度、氧浓度和点燃能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有可能发生爆炸,而且这三个条件又是互相联系的。

2.1 制粉系统爆炸的三要素

(1) 可燃物浓度(煤粉的浓度);煤粉的爆炸浓度有一个范围,即存在上限浓度和下降浓度。煤粉爆炸的浓度范围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煤种、初温、初压等,对于烟煤而言,气粉混合物浓度只有在0.32-4kg/m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而浓度在1.2-2kg/m范围时爆炸危险性最大.在现有电站锅炉制粉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此条件是很容易达到的,特别是制粉系统启动或停止的过程中,煤粉浓度变化较大,存在爆炸危险性最大状况。

(2)点燃能(点火能源):点燃能是爆炸的一个重要条件。点燃能的大小不仅对发生爆炸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决定了爆炸时产生的压力等级和爆炸的强度。煤粉混合物的最小、最低可爆的点燃能与很多因素有关,但主要决定煤粉爆炸反应本身活化能的大小。煤粉中掺入少量的可燃气体,会降低它的最小、最低点燃能。能量较小的火花通常不能点燃可爆性煤粉与空气的混合物,但却可以引起掺入不量可燃气体的煤粉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初温和初压对点燃能的影响较明显,初温、初压越高,发生爆炸所需的点燃能就越小。在现有电站锅炉制粉系统运行中,如果某些原因导致局部存在积粉,条件合适势必会引发自燃,由于制粉系统正常运行工况的风量和煤量较大,积粉

33自燃的能量被携带释放,不足以形成制粉系统爆炸的点燃能,但如果工况发生变化,尤其是风量减少,会造成积粉自燃能量的聚集,形成制粉系统爆炸的点燃能。另外,如果制粉系统内部进入外来的火源,也会形成制粉系统爆炸的点燃能。

(3)氧气的浓度:制粉系统中氧气来自多方面,作干燥剂的热风、冷风、烟气以及漏风、输送煤粉的气体都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如果煤粉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不足,即使有很强的点燃源,并且可燃混合物的浓度在最佳爆炸浓度范围,也不会发生爆炸。但对于在部分电厂而言,除了燃烧褐煤的锅炉由于采用炉烟干燥,其他采用空气干燥的锅炉制粉系统的氧量都能达到爆炸的条件。

2.2 影响自然和爆炸的主要因素

根据煤粉爆炸的三要素,可分析出电站锅炉制粉系统中影响制粉系统爆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挥发分:当燃料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10%时,一般没有自然和爆炸的危险。当Vdaf>20%时,属于反应能力强的煤,其挥发分析出温度和着火温度较低,易自燃。因此,燃用烟煤和褐煤的锅炉制粉系统发生爆炸可能性较大,对此应特别予以注意。

(2) 灰分:燃料中的灰分越小,制粉系统爆炸的可能性越大。

(3) 气粉混合物浓度:气粉混合物浓度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爆炸的危险。如烟煤,气粉混合物浓度只有在0.32-4kg/m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而在1.2-2kg/m时,发生爆炸的危险性最大。

(4)干燥剂的种类:向系统的干燥剂中掺入惰性气体(如烟气、CO2 、 N

2、水蒸汽等),爆炸危险性就会减少。

根据不同国家标准推荐的制粉系统防爆的数据,燃烧烟煤时,氧量低于14%是肯定不会发生爆炸的。

美国NFPA69中规定,烟煤的爆炸氧量最低值为15.8%。 (5) 煤粉细度:细度愈细愈易发生爆炸。即使是易于爆炸的煤种,当粉的粒径较大通常不易发生爆炸。如:烟煤,当当量直径大于100μm时一般没有爆炸危险。

(6) 煤粉中水分:实践证明,煤粉中的水分也是发生煤粉自燃和爆炸的重要因素。磨制煤粉最终水分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水分会影响制粉系统安全、出力、燃烧、输粉等,水分高不易自燃爆炸。

(7) 通风量:通风条件良好时,制粉系统爆炸的危险等级会降低,当通风不良时,爆炸的危险程度会增大。

(8) 制粉系统末端的气粉混合物温度:气粉混合物温度只有达到着火温度时才能燃烧,而制粉系统内混合物温度远低于着火温度,因此,着火危险只有遇到火源引发才能发生。当燃混合物温度高,易导致沉积煤粉自然,从这一角度看是易发生自然燃爆。在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

33《DL435-91》中规定了磨煤机出口允许的最高温度限额(见表1)

表1 规程中对磨煤机出口允许的最高温度限额 C

磨煤机类型 用空气作干燥剂 用烟气空气混合物

作干燥剂

风扇磨 贫煤:150 (直吹式制粉系统,在 烟煤:130 烟煤、褐煤、页岩: 粗粉分离器后的温度) 褐煤和页岩:100 180-200 钢球磨(中储式制粉

系统,在磨煤机 贫煤:130 烟煤:120 出口的温度) 烟煤、褐煤:70 褐煤:90

中速磨(直吹式制 当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粉系统,在分离器 Vdaf=12%-40%时; 后的温度) 120-70 3 如何防止制粉系统爆炸

通过对制粉系统爆炸定义及爆炸三要素的分析,如果要预防制粉系统爆炸就应从爆炸三要素入手,确保爆炸三要素不同时产生就能有效预防制粉系统爆炸的发生。

具体防止爆炸的方式可以从管理、运行、维护、定期制度等多方面入手。下面就各个方面分别说明。

3.1 管理方面

细致到位的管理是防止制粉系统爆炸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每当制粉系统发生爆炸时,事故的分析往往是从运行和设备的角度开始,而实际上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起关键作用。日常管理的到位,制定合理的制度,采取正确的决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管理应如何下手?对设备及运行的技术问题应及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研讨,确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操作的合理性,避免人为事故,应充分进行事故预想,设备维护人员应职责到位。

管理是丝毫不能松懈的,要防止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管理。

3.2 运行控制

运行管理部门应根据制粉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的运行规程。

制粉系统的启停应严格按照相关运行规程进行。并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修订运行规程。制粉系统的联锁及保护应使制粉系统的启动与停止的运行操作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防止误操作发生。

具体操作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控制和通风量的控制,还包括适时的充惰。

磨煤机出口温度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具体控制的温度应根据煤种按《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DL435—91》规定及锅炉与磨煤机厂家要求执行。磨煤机启动时,在保证达到启磨要求的温度下,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运行中,控制磨煤机的出口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常停止磨煤机时,应控制磨煤机的出口温度降至较低水平,一般情况下应低于允许启磨温度。

磨煤机通风的控制对于防范制粉系统爆炸起关键性作用,合理地控制风量,可以有效降低爆炸三要素中点燃能的形成,合适充足的风量可以降低点火能量的聚集。制粉系统启动时,应首先用冷风进行吹扫,然后适当开启热风门调节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升温速率,直至达到启磨要求的温度,并维持合适的风量,保证合理的风速,启磨允许条件中应对磨煤机的通风量有一定要求,可根据磨煤机的型式确定最低的通风量定值;磨煤机正常运行中,风量控制应根据锅炉与磨煤机厂家要求按照风煤比曲线执行;停磨时,停止给煤机后应全关热风门,维持一定的冷风量进行吹扫,风量的控制应高于启磨允许的风量定值,当磨煤机温度降至合适温度后停磨。

充惰系统的合理使用,对于防范制粉系统爆炸和处理制粉系统异常十分有效。制粉系统启动与停止时的及时充惰,可以有效地防止爆炸产生;正常运行中磨煤机出现异常,有爆炸隐患时,及时充惰可以避免事故的扩大和发生。

事故处理决策,当制粉系统运行出现异常或事故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合理有效的操作十分重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问题,首先是控制系统逻辑与保护的合理设臵,如果逻辑与保护选择设臵合理,可以在最短时间最有效地防止事故的扩大,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其次是靠运行人员的操作,这要建立在知识与经验基础之上,而如何让所有的运行人员具备这种能力,需要有效地开展学习,讨论及事故预想。当制粉系统发生爆炸事故后,要找到制粉系统爆炸的原因,采取措施完善系统,防止类似状况的再次发生;对由于积粉自燃的爆炸,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积粉,并根据情况对系统做出适当修改。运行中如果发现制粉系统内存在着火点,应在不降低通风量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着火点,杜绝紧急停磨或降低通风量等操作,防止着火处能量积聚造成制粉系统爆炸。

3.3 定期制度

建立合理的定期检查工作制度,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具体的制度制定应综合考虑,根据设备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定期制度。

一般来讲,应定期对煤粉细度进行测量,保证合理的煤粉细度,防止煤粉过细;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中有石子煤箱的中速磨系统,应加强对石子煤箱的检查,并定期程控或手动清理,防止石子煤着火。

另外,煤质的定期化验,对来煤的煤质监督也应有完善的制度。消防灭火设施应保持完好,按期进行试验。应定期对制粉系统中可能存在积粉的设备及管道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及改进,防止积粉的产生。制粉系统的所有风压、风量及温度测点应定期检查校验,要求表盘指示准确,确保提供真实可靠的运行监控数据。

3.4 检修维护

设备的检修维护得当,可使设备维持良好的状态,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要注意的是当对制粉系统进行检修工作时,应防止系统隔绝不善、措施不到位,导致检修时外来火源进入制粉系统。禁止在磨煤机运行时进行动火工作,在磨煤机停运时若进行动火工作,应作好可靠的安全措施。

制粉系统风门挡板的操作灵活性和可靠性也是检修维护工作所必须保证的重要方面,要求风门挡板动作灵活,开度指示准确,特别是磨煤机的热风门,关闭时应不漏风。

3.5 设备方面

新建电厂的设备选型十分关键。制粉系统的设计要与煤种的特性相适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制粉系统防爆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利于防止爆炸的制粉系统型式,并采取防爆的措施。所采用的制粉系统直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粉系统方式,应尽可能采用直吹式制粉系统。制粉系统必须有防爆和灭火措施。对煤粉仓、磨煤机及制粉系统,应设有通惰化介质和灭火介质的设施。煤粉仓、制粉系统和输煤系统附近应有消防设施,并备有专用的灭火器材,消防系统水源应充足、水压符合要求。直吹式制粉系统应在磨煤机出口配有快速隔断阀。制粉系统的制造要求其结构强度能满足防爆规程规定的抗爆强度要求。防爆门的设计和选型、组合应充分考虑防爆要求。制粉系统的风道与粉管的布臵,应尽量避免煤粉在管道内沉积,不能存在死角,含粉气流风速的设计应高于18m/s(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制粉系统的热风门必须设计为可以确保严密关闭的阀门或挡板。

控制逻辑的设计,即BMS(燃烧管理系统)中有关磨煤机启动、停止的考虑应全面,必须考虑磨煤机的安全问题。制粉系统的逻辑和控制方式必须可靠,安全性应是最重要的因素。磨煤机的启停条件中除本身的油系统、轴承温度等条件外,有关磨煤机出口温度、磨煤机通风量及风门挡板状态的条件应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满足锅炉的运行要求。合理充分的逻辑设臵,要以杜绝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发生。

应注意疏堵结合的问题。对一旦发生事故时的处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制粉系统爆炸事故发生时,如果防爆门二类防爆装臵的设臵合理可以有效释放爆炸产生的能量,由此保护人身及设备安全。但是,防爆门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其动作后,所喷出的火焰和高温气体应排向安全区域,防止因防爆门动作而导致人身伤害和其它设备被损坏。

增加监视设备也是一种手段。现在部分电厂的制粉系统安装有制粉系统的防爆报警系统,主要是对制粉系统内一氧化碳进行监测,来防止事故的发生。制粉系统内一氧化碳的含量基本可以代表爆炸的可能性,由此通过对CO含量的实时监测,可以提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止制粉系统爆炸或降低其危害。

第四篇:企业粉尘爆炸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大全

(一)事故预防措施

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的原则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

对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组织落实、措施得当”的原则。仓库为避免粉尘爆炸事故发生,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粉尘作业场所与其他建筑物保护安全距离;

2.粉尘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专项考核,能够识别并正确应对粉尘爆炸危险;

3.生产设备,通风管道,采取防静电措施;

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有泄爆,阻爆,隔爆装置。

4.控制热源场所进行通风;

5.制定了粉尘火灾防爆管理制度和动火作业管理制度。

6.防止摩擦、碰撞产生火花。

7.所有产尘点均应装设吸尘罩。

8.所有可能积累粉尘的生产车间和贮存室的设备、地面每天至少清扫一次,不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

9.每周至少一次对通风系统进行除尘清扫。

10.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由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牵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各企业应及时整改,整改有难度的,应及时上报。

11.每年至少组织二次应急救援演练。

(二)应急措施

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征兆,以及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后,应当依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立即停机,切断现场所有电源开关,扑救火灾,通知现场及附近人员紧急撤离事故现场,并立即向安全主管或上级报告。

2.安全主管或现场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开展自救工作。

3.当事故超出企业自救能力时,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

4.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并由主要负责人向局分管或局长如实报告事故详情。

第五篇:火工品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 预防雷管炸药爆炸事故的措施

一、潜在事故及影响范围分析

本矿使用的爆炸材料为乳化炸药和电雷管。在爆炸材料装卸、运输、贮存保管、发放和使用过程中均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有:地面井口附近、进风大巷、火药库、采掘工作面。如果发生爆炸材料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煤尘爆炸、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体超限等事故。

二、爆炸材料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一)爆炸材料的装卸运输的安全措施

1、 装卸和运送爆炸材料的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学习,考试合格发证,凭证就任本职工作。

2、装卸爆炸材料必须要有专人负责,轻拿轻放,防止冲击和剧烈震动,装运雷管的车辆必须铺有软垫。

3、运输爆炸材料必须有专职人员押运,蓬布封车,消防器材,危险标志齐全好用,严格遵守公安交通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规定,禁止酒后开车,擅自离车,随便离车等违章事件。

4、运输爆炸材料的车辆不准混装其他物品,除押运人员外不得任意搭车。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和发火物品,装载车辆附近和装卸现场禁止有明火作业。

5、 运输爆炸材料禁止使用煤气车、柴油车、自翻车、三轮车、自行车、拖车。装卸应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装卸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6、性质相抵触的爆炸材料,禁止同车运输和同时装卸。不准倒装、倾放,装载高度不准超过车辆花挡,并用蓬布封严捆牢,装载车辆附近和装卸现场禁止有明火作业。装卸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7、从地面往井下运送爆炸材料,要通知绞车司机、上下把勾工,使他们充分做好准备,运送爆炸材料的罐笼内除押运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准乘坐,在交接班人员上下井时,禁止运送爆炸材料。

8、爆炸材料不准在井口存放,运搬工区要优先安排下井,到井底车场后,应立即运往炸药库,不准在井底车场和其他巷道里停留和存放。

9、井下运送爆炸材料,必须有药库人员护送。

10、炸药和电雷管不得在同一列车内运输。如用同一列车运输,装有炸药与装有电雷管的车辆之间,必须用空车分别隔开,隔开长度不得小于3m。

(二)爆炸材料的储存保管的安全措施

1、库管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过考试合格后发证,凭证就任本职工作。

2、炸药库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做好防盗、防火、防水、防鼠工作。做到设施完好齐全使用方便,定期清扫库房内外,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性质相抵触的爆炸材料必须分库分壁槽存放,并加设防爆措施。性质相同的爆炸材料必须按品种规格存放。做到存放整齐,包装完好,封绳完好无缺,防止压坏,做到先进先出。

4、在库的爆炸材料必须做到帐、卡、物相符,帐目清楚,手续完备。所有表格、台帐、票据、记录无涂改,无差错,保存完整。

5、待报废的爆炸材料,必须单独记帐和分别保管。严禁混淆,并按规定及时做好销毁处理工作。

(三)井下现场爆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不得使用过期或严重变质的爆炸材料。不能使用的爆炸材料必须交回爆炸材料库。

2、接触爆炸材料的人员应穿棉衣或其他抗静电衣服,不准穿带静电的化纤衣服。

3、爆破作业必须执行“一炮三检制”、“三人连锁放炮制度”、“三级信号制度”和“三保险”。

4、严格落实综合防尘措施,有效使用各种防尘设施,防止粉尘浓度超限。

5、电雷管必须由爆破工亲自运送,炸药可由爆破工或在爆破工监护下,由其他人员运送。领取的电雷管和炸药应分别装在不同的坚实的非金属容器内。严禁将爆炸材料装在衣袋内。领到爆炸材料后必须直接送到工作地点,严禁中途停留。严禁用刮板输送机、胶带输送机运送爆炸材料。

6、爆炸材料运送到工作地点后,炸药、电雷管应分别存放在木制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的专用的爆炸材料箱内。爆炸材料箱必须放置在放炮警戒线之外的顶板完好、支护完整,避开机械、电器设备的地点。炸药和电雷管要分别存放在专用箱内并加锁,鈅匙由爆破工随身携带,严禁炸药和电雷管混放。不准任何人在存放爆炸材料箱的地点休息,更不准坐在爆炸材料箱上。

7、防爆型发爆器要悬挂在干燥地点。发爆器钥匙由爆破工随身携带。只准由爆破工装配起爆药卷,不得由其他人代替。必须在顶板完好、支护完整、避开电气设备和导电体的其他巷道内装配起爆药卷。严禁坐在爆炸材料箱上装配起爆药卷。

8、从成束电雷管中抽出单个电雷管时,应将成束的电雷管脚线顺好,拉住前端脚线将电雷管抽出,不得手拉脚线硬拽管体或手拉管体硬拽脚线,一个起爆药卷只准装一个电雷管。严禁将电雷管从药卷侧面硬插入药卷中或捆在药卷上。

9、装配起爆药时,必须防止电雷管受振动或冲击,防止折断脚线及损坏其绝缘层。装配起爆药卷的数量应根据眼数而定,并且用多少装配多少。装好的起爆药卷要立刻整齐摆放在容器内,点清数量,不得遗失,不准随地乱放。

10、装药前,爆破工要与班组长及瓦斯检查工对工作面及炮眼进行全面检查,对所检查出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准进行装药。

①炮掘工作面的控顶距离不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或者支架有损坏,或者伞檐超过规定。

②爆破地点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

③在爆破地点20m以内,矿车,未清除的煤、矸或其他物体堵塞巷道断面1/3以上。

④炮眼内发现异状、温度骤高骤低、有显著瓦斯涌出、煤岩松散、透老空等情况。

⑤炮掘工作面风量不足。

11、无封泥、封泥不足或不实的炮眼严禁爆破。封泥应用水炮泥,水炮泥外剩余的炮眼部分应用粘土炮泥或用不燃性的、可塑性松散材料制成的炮泥封实。严禁用煤粉、块状材料或其他可燃性材料做炮眼封泥。

12、各炮眼电雷管脚线的连接方式应按照“作业规程”爆破说明书的规定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方式,雷管脚线与母线的连接由爆破工一人操作。电雷管脚线和连续线、脚线与脚线之间的接头,都必须悬空,不得与任何物体接触。

13、爆破母线、连接线和电雷管脚线之间的接头相互扭紧并悬挂,不得与轨道、金属管、金属网、钢丝绳、刮板输送机等导电体相接触。爆破母线与电缆、电线、信号线应分别挂在巷道的两侧面。如果必须挂在同一侧,爆破母线必须挂在电缆的下方,并应保持0.3m以上的距离。只准采用绝缘母线单回路爆破,严禁用轨道、金属管、金属网、水或大地等当作回路。爆破前,爆破母线必须扭接成短路。

14、爆破前必须做好警戒工作。爆破工作以及爆破后的检查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作业规程中的相关规定。

15、爆破结束后,爆破工要报告班组长,由班组长解除警戒,其他人员方可进入作业。装药的炮眼必须当班爆破完,遇有特殊情况时,爆破工必须在现场向下一班爆破工交接清楚。爆破工将爆破母线、发爆器、瓦斯便携仪等收整好;清点剩余电雷管、炸药,当班交回发放地点。

第二节 雷管、炸药爆炸事故的处理措施

1、如果在炮掘工作面发生爆炸材料意外爆炸事故,发现事故的现场人员应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并立即组织灾区及受威胁区域的人员撤离现场,调度室根据《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汇报程序及时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制定救灾方案积极组织抢救工作。

2、如果在地面井口附近、进风大巷等地点发生爆炸材料意外爆炸事故,发现事故的现场人员应立即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立刻通知值班领导及矿长,由矿长决定是否立刻停止生产。调度室通知井下所有采掘工作面以及其他工作地点将人员撤出到主要进风巷道中。人员聚集地点必须有直通调度室的电话。

3、矿领导必须立即组织救护队侦察,准确探明事故的性质、原因、范围、遇难人员数量和所在位置,以及巷道通风、瓦斯等情况,为制定救灾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4、救灾过程中,要切断通往灾区的电源,指定专人检查瓦斯和煤尘,观察灾区气体和风流变化情况。当有再次爆炸危险时,救灾人员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地点,然后采取措施排除爆炸危险。

5、爆炸后,可能造成巷道和通风设施的破坏,使通风系统紊乱,通风部门应根据救灾需要及时调整修复通风设施,恢复通风系统。

6、事故处理后,由矿总工程师决定恢复正常生产,变电所、工作面恢复供风供电要制定专项安全措施,防止出现其他意外事故。

第三节 瞎炮、拒爆、残爆的安全技术措施

1、处理拒爆时,通风部门必须有一名助理以上干部现场指挥。

2、生产部门提前安排组织,把处理拒爆作为处理拒爆当班的首要任务来抓。

3、处理拒爆前,通风部门必须携带防弹衣,凡是进入工作面的人员全部穿戴防弹衣,以防万一。

4、处理拒爆前,及时对该巷道进行维护,确保有可靠的支护。

5、处理拒爆时,通风部门派专职瓦检员、爆破员,施工队组派一名队干和一名打眼工到达现场,随时听候指挥。打眼工要由有经验的老工人担任。

6、处理拒爆时,首先由通风部门领导和施工队队干一同进入工作面,检查巷道支护、顶板、炮眼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处理掉一切隐患后,由放炮员对拒爆的炮眼进行重新连线放炮,如连线放炮仍不能爆,可在拒爆炮眼0.3米以外另打与拒爆炮眼平行的新炮眼,重新装药放炮。打平行的炮眼时,提前将特制的木棍插入未爆的炮眼,以便掌握原有炮眼的角度和方位。

8、由于拒爆的数量比较多,重新打眼放炮时,必须全部打好,装药连线方式采用一次打眼、一次串联、一次爆破。

9、严禁用镐刨或从炮眼中取出原放置的起爆药卷或从起爆药卷中拉出电雷管。不论有无残余炸药,严禁将炮眼残底继续加深;严禁用打眼的方法往外掏药;严禁用压风吹拒爆的炮眼。

10、处理拒爆的炮眼爆炸后,爆破工必须详细检查炸落的煤、矸,收集未爆的电雷管。未爆的电雷管,必须全部收集到,交回通风队处理。

11、在拒爆处理完毕以前,严禁在该地点进行与处理拒爆无关的工作。

12、不论开始连线放炮和打平行的炮眼重新装药放炮,都必须严格执行三人连锁放炮和一炮三检制度。

13、重新打眼放炮的炮眼的个数和装药量,由当班处理拒爆时现场确定。

14、施工队组提前将刮板接进离工作面2米的地点,以便爆破后能及时清理爆后的煤矸,及时收集未爆的电雷管。

上一篇: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下一篇:班组文化建设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