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程理念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8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现今高校主要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教育与管理,而忽视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导致学生党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提出了把关好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党员预备期监管和党员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使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工程理念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工程理念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概述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对于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加强对工科类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国外工程理论教育研究已较为成熟,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国内有关研究尚处于启蒙阶段,较多研究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方法。当前国内工科类大学在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上存在:宏观上,国内工程伦理教育主要表现学科划分不恰当和缺乏系统教育体系;微观上,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成果评价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育;工程项目;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工程项目不断涌现,且逐渐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等发展趋势。工程建设是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途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1]。工程建设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决策、运行和实施管理中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如政治、法律、文化和自然生态等诸多领域。工程建设中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不同技术的结合发挥,并且由于社会群体的参与和利益、成本及风险分配问题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中无处不在地渗透着人类价值。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师不但要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进行工程项目的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判断,还需具有与工程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知识,以确保其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的职业职责、正确的理解其不同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解决各个责任之间的矛盾[2-3]。

为了使工程师能够达到当代工程建设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最佳选择是从工科大学生开始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者交叉的新学科,其目的在于树立工科大学生在以后从事工程建设中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以伦理道德标准对待工程建设活动的自我习惯,并提升相应的行为能力[4]。然而长期以来工科类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普遍的重理轻文,缺乏工程理论教育,学生自我定位于应用工程,忽视了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至于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审视工程建设更是无从说起。因此,我国的工科大学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开展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具有工程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能力。

工程伦理教育兴起于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程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则起步较晚开始于最近二十年,发展较为落后,与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工程伦理教育建立的基础具有多元化背景,必须建立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教育基础,以消除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不利影响。因此,美国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一般伦理素质培养,并对此制定了详尽的标准[5]。

工程伦理学家M. Davids对其学生介绍了工程伦理教育的预期目的,并得到了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将其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① 增加学生的道德灵敏性;② 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识判能力;③ 加强学生对行业行为标准的认识;④ 锻炼学生的伦理意志力。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以工程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向学生讲授,使之明确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行业行为准则和正确认识到工程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工程伦理教育中,向学生阐述在现在项目工程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高于其对雇主忠诚责任的这种变化,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工程师对社会、工程行业和其他工程相关对象的责任,如环境生态。

具体的教育实施方式,通常采用伦理学老师或哲学老师与工科老师组成教育小组,共同对学生进行授课;课堂方式采用类似于MBA的案例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工程伦理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教育形式以老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型体验式教学和学生自学三种途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 德国工程伦理教育

与美国移民国家不同,德国自身历史悠久社会文化以严谨著称世界,因此其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均与注重工程伦理实践教育及一般工程原则的美式教育不同。德国工程伦理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对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加深层次的角度上探讨工程伦理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工程伦理教育的原则。

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除了兼有美国课堂教授团队及学生互动情景式教育外,还重视社会环境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和推广,其通过工程技术教育和技术伦理的相互推动来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工程师协会在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也是相当重要,以其为主导推进的社会继续教育模式是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

此外,德国工程师协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持编写了工程技术评估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了对技术和经济的效益、公众利益、工程安全、环境生态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内容[6],并在1991 年政府将其作为工程师职业活动规范在全国范围推广。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大学董晓燕以其《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开启了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先河,随后国内各高等院校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本质、重要性和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工程建设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国内现代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尤其是国内工科大学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同时认为随着社会成员价值观念选择多元化的转变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必将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适合于国内工科大学的教学模式和途径进行了研究,王进[7]借鉴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实现模式,提出了适合国内教学的两种教育模式:一是教师独立授课、有序有层次的系统教学;二是结合学生的横向贯通、深度结合。其第一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属于新型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传统工程类学科和人文学科均不能对其内容进行完全覆盖,因此必须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开设常规化、正规化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其第二种教育模式的具体形式是通过将工程伦理内容融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类公共课程,和结合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生产实践环节植入工程伦理问题。刘建军[8]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三种教育途径:纳入始业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选修课、在专业课基础上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刘绍春[9]还提出了另外两种途径:一是根据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工程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二是学校提供条件安排学生到实际工程项目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使其获得工程伦理问题的第一感受,从而更加具体、生动地理解工程伦理教育当中的各个内容,和对其中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

还有一些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理论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龙翔[10]根据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提出当代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的伦理素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其中伦理意识是伦理动机和行为的思想基础,伦理规范是伦理判断和去向的标准,伦理决策则是解决工程实际伦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此相对应的其认为在工科类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当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加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其工程伦理规范和提升其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段新明[11]认为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价值标准上过于模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介此其提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谱系构成:自然伦理、商谈伦理和责任伦理,其中自然伦理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商谈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责任伦理则是指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关工程伦理教育的研

究起步较晚,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成存在一些问题。

从宏观上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看主要表现学科划分不恰当和缺乏系统教育体系,国内多数院校将工程伦理教育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削弱了与工程专业学科的联系,另外由于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大纲和国内自主完成的教育资料,使得在实际教育过程与工程专业学科不能恰当衔接,教学内容理论化、工程案例国外化,不能有效的解决国内工程项目中实际伦理问题。

从微观上看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成果评价方法。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理论教育和思想灌输为主,缺乏对于工程案例的情景式互动讨论,尽管此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知识,但缺少了学生对工程伦理认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实际解决工程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迎潮.关于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0.

[2] 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7-39.

[3] 黄时进,王荣发.在理工科博士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3):32-34.

[4] 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5] 汤敏.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6] C.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69.

[7] 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8] 刘建军.高职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初探——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31-134.

[9] 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1.

[10] 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76-81.

[11] 段新明.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3):71-75.

[编辑:颜关明]

作者:陆浩 陈杰 黄文卫

大学生工程理念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变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现今高校主要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教育与管理,而忽视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导致学生党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提出了把关好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党员预备期监管和党员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使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 键 词】大学生 党员 入党前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在学生党员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层次不齐,一部分同学盲目追求入党,入党前的表现与入党后的表现相差甚大。学生党员中大部分忠于我党,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但少数大学生盲目追求入党,入党前表现优秀争取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但加入党组织后不思进取,自认清高,骄傲自大,歪曲了入党的初始动机和目的。所以了解当今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各方面表现的变化,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党员的入党后继续教育是当今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长沙市高校的抽样调查,主要从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在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表现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大学生党员入党后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二、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对比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生党员要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一名党员是否合格主要从该党员的思想表现、学习态度、工作能力以及与群众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所以,本文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对当今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变化进行调查研究。

(一)思想方面

1、思想汇报是入党积极分子或者党员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自觉地争取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定期用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是培养自己的组织观念、提高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必须定期向党组织进行书面的思想汇报,但转正后思想汇报不是强制性的,通过对大学生党员转正后对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情况调查,经常进行思想汇报的占29%,偶尔或仅在组织要求才进行思想汇报的分别占37%和27%,此外没有进行思想汇报的占7%。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加入党组织以后,只有不到1/3的学生党员自愿项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大部分学生党员没有这种自愿的意向,这与入党前的态度截然想法,没有发挥思想汇报的作用,甚至有部分同学只是应付式的抄一些思想汇报上交党组织。

2、入党动机是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其争取入党的精神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入党的目标不正确、意志不坚定,即使入了党,也难免会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迷失方向,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不仅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而且毁了自己。正是因为正确的入党动机对于个人成长、对于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端正入党动机便成为个人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而党也把端正入党动机、从思想上入党作为对每一名党员的要求。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调查中,学生的入党动机各显不同,其中9%的人认为大家都申请,自己不申请就太落后。8%的人是因为入党等在评奖评优时有特殊加分,26%的人为了以后更好的找工作,因为入党光荣而积极加入的占36%,19%的人是为了长辈的期望,其他原因的占2%。而对预备党员与党员的入党动机调查中显示,62%的人是自己的强烈愿望,父母要求的占14%,经同学或老师建议的占11%,随大流的也占到了13%。

从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出,一方面,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入党动机比入党积极分子教端正,党员和预备党员在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思想觉悟有所提升,入党积极分子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另一方面,虽然现有党员的入党动机比入党积极分子思想觉悟高,但我们不能看出在我们现有党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带有功利性的入党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党员的准入门槛、继续教育和监督管理。调查发现,在入党积极分子针对功利性入党看法中,只有13%的学生坚决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杜绝这种现象,其余大部分学生则觉得这种现象在现有体制下不能解决,从这个结果看来,现今很多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3、理论学习是党员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其素质关系着我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党的未来.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面临的国内外、校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我党永葆先进性的基础和保障。经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入党后理论知识学习明显加强了,这主要是思想的转变,加入党组织后,对党先进的理论知识更加渴望,在不断的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虽然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理论时效果很好,但学习量还不够,只有15%的同学主动学习,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入党积极分子理论知识学习还有待加强。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党校培训的时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还要利用广播、报纸等进行宣传,以班级为单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要注重对预备党员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加强理论知识的武装。

(二)学习方面

学生以学习为天职,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体现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要求,学生党员应在学习上尤为勤奋刻苦。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是考察党员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专业过级情况。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应该起到旗帜作用,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和积极考取专业技能证书提升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去帮助、影响其他学生,争取共同进步,这样才能发挥党员作用,体现党员先进性。下图是调查中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考证过级情况:

由以上图表可知,学生入党后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英语和计算机过级情况明显提高,说明入党对学生有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马虎,成绩不理想。作为学生党员学习成绩至少要保持中上水平,并尽可能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当然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好而忽略其他方面表现如何.要坚决破除唯“学习成绩”观。

(三)生活方面

学生党员和同学群众朝夕相处,周边同学往往通过他们的为人处世、日常表现了解党组织,党员形象直接影响着广大同学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学生党员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模范地遵守和捍卫党纪国法,遵守校规校纪,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加强道德修养,关系群众。通过对大学生党员是否经常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和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最大变化的调查中发现:对于是否经常帮同学解决困难,超过2/3的党员经常扶贫帮弱、乐于助人,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将近1/3的党员偶尔帮助同学,极少数的党员对于同学的困难漠不关心。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热心帮助困难群众,为其排忧解难。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就应该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他人、服务群体、发光发热。

(四)工作方面

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工作表现是接受党组织考察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党员要有奉献精神。党员在被发展前要考察其工作情况,考察其是否为广大群众做出贡献。

大学生党员在发展时必定是曾经任职、曾经在其岗位上发光发热过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大学生在入党后就不在任职的情况。调查中发现,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同学们在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其中超过半数的分别在班级、学生会、社团任职,默默奉献,服务广大同学。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入党前工作非常积极,但入党后就渐渐退出了学生干部的行列。对于学校内外举办的各种活动,大多数能够积极参加。学生党员要有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勇气,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工作和活动。听从党组织的安排,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主动承担党支部、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的工作,密切党组织与广大学生之间的联系,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要有为同学、集体服务的奉献精神,热心组织和参加集体活动,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在其中取得一定成绩。我们应该规范大学生入党后的持续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的服务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党员的各方面表现整体优于入党积极分子,大部分党员同志能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学生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但还是有少数党员歪曲了入党动机,在入党前表现的非常优秀,但加入党组织后却不思进取,不仅没有起到学生党员应有的作用,反而有败坏党风党纪的情况。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提高大学党员的入党动机和理论教育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监督管理。

第一、把关好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端正入党动机,是一个提高主观认识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积累、社会阅历、实践锻炼等都很有限,政治思想素质不够成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培养和教育,坚定他们对党追求的信心与信念。首先,引导大学生实现入党动机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理念、党的宗旨、组织观念和党员条件的教育,始终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评价和考察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根本标准,积极引导大学生入党动机从“功利型”向高层次的追求转变。另一方面,开展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党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升华。部分大学生抱着对党的崇敬和荣耀加人了党组织,但他们对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尚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第二、充分利用党校的教育作用,提高党校培训效率。党校培训是每位励志成为共产党员的同志必须参与的以提高理论知识的一个过程,在党校培训期间要突出大学生在党的理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塑造和弘扬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人格,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这不仅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更加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通过党校的培训,要向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主张,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首先,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引入我们党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加强对我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党员加强新形势、新理念的教育,要求党员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注重榜样的作用。党校教育要改变原来开会等呆板的学习形式,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开展评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再者,教育方法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教育大学生党员进步与关心其成长结合起来,要帮助他们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让大学生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加深大学生党员对党的感情。

第三、加强预备党员考查期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明确责任,确保教育工作到位。明确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责任,坚持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实施层层责任制,以保证党员教育的正常开展,防止流于形式,确保工作质量;其次,形成多元监督体系,定期反馈信息。一方面,上一级党组织对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要加强监督,监督基层党支部是否真正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广大教师、普通同学对大学生党员要进行监督,监督大学生党员是否尽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是否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再者,要逐步探索形成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量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综合考评系统,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考评,把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工作、生活中实际表现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对这种实际表现实行监督和量化考核,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党员意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教育主动性的发挥。

第四、完善党员的质量跟踪和继续教育制度。定期举办新生党员培训班、党员学习班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根据不同时期的理论学习重点,举办专题报告,开展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首先,学校要支持和认同党员的继续教育,尽力通过网络、板报、广播、基层组织生活会等渠道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只有学校真正认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才能带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加强自身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要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探索与多向交流。再者,要加强大学生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地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始终明确入党动机,坚持党员的职责,起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春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4).

[2]胡秀英.抓好“六个结合”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

[3]林伟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谢心怡 喻柳艳 陈罗俊

大学生工程理念继续教育论文 篇3:

继续教育的新诠释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离不开教育。而继续教育又是未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新兴教育形式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现有继续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图书馆

继续教育作为21世纪新的教育形式,现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又一驾马车,继续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新世纪,新时期,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力量,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因此,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继续教育的概念及特征显得十分必要。

一、继续教育概念的梳理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一词首先是由英国人在1918年提出,当时经受世界第一次大战困扰的英国,希望能够振兴教育,以图国家复兴,但并未作阐述和付诸实施。1944年,第二次大战后期的德国颁布了“巴拉特教育法”对继续教育作了系统阐述并加以实施,这是继续教育的发端、起源。1979年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中国代表团在参加了这次教育大会后,正式把“继续教育”一词引人中国。从提出继续教育的概念至今,继续教育走过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近百年中继续教育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写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一个新领域内探求知识和技术;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或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

在美国,继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更新,即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继续教育指“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有关自己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增长对别的职业的了解。”在俄罗斯,把继续教育视为完善人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连续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法国,继续教育即为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人适应不断转换的能力和适应新职业的要求。在德国,把继续教育理解为人的第四阶段的教育,即将置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之后的教育。有的国家则把它当作十分普通的教育,在英国,继续教育泛指成人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停顿一段时间后再接着继续开始的职业的或综合的教育。在意大利,继续教育被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和社团组织开办的职业课程,另一种是为扫盲开设的各类课程。

在中国,继续教育的概念也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为基础的,对从事科研、生产、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还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相对于学历教育提出的,又称为后续教育,是指在完成正规学历可以是全部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部分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后,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重新以各种方式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实质上它是学历教育的延伸、继续、扩大和发展”。

总之,反映了各国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理解和侧重点的不同。有的侧重于表述继续教育的对象;有的侧重于表述继续教育的形式;有的侧重于表述继续教育的途径;有的侧重于表述继续教育的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示继续教育的目的;还有的侧重于表述继续教育的举办主体。但对继续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却有着共同之处,这表明继续教育是在不断发展中走向成熟。

二、继续教育的内涵

通过上述对概念的梳理,作者认为,继续教育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继续教育是指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面授、远程教育、图书馆或三种方式的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脱离正规教育的成年人为主,为了不断补充知识、提高技能、改进方法和升华思想,来进一步完善、提升和发展自己,不仅能发挥教育功能,更能体现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一种教育形式。

(一)理论指导

终身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当今国际流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法国当代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并认为,“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继续教育丰富学习者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时,继续教育更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单从继续二字来看。继续教育体现了一种连续性和终身性。另外,继续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论和土壤就是终身教育。

(二)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面授依然是21世纪继续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另外,按张伟远教授所说的,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从这一点看继续教育包括现代远程教育。面授、远程教育或是两者的结合现已是大家较公认的教学方式。但作者认为,图书馆也是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是继续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图书馆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图书馆藏书的连续性、系统性,保证了图书馆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可以有机地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和设施、场地与人才优势,为全体公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从而成为人们进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学校,更重要的是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对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基于这样的视角下,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更加突出了重要的静态功能。图书馆成了继续教育对象获得知识创新的源泉,更是学习者求知的重要指南。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但其在继续教育的使命中始终起着核心的地位。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藏书和先进完善的设备,向无数坚持继续教育的学习者传播知识和进行教育。另外,在图书馆里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讲座等更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些都无疑加深了图书馆和继续教育的联系,使得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学习场所和基地。

(三)教育对象

新世纪的继续教育的对象,不再仅指具有一定职称的技术人员,而是指以成年人为主,不分行业、不分学历的多层次的教育领域。包括:刚毕业又失业的大学生、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中小学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又未参加工作的人、没有高学历想继续深造的人、为了圆大学梦的人、获得过正规大学教育已参加工作的人,等等。

(四)教学内容

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但简单而又实用,而且丰富又超前。知识不足的,补充知识;技能不够的,提高技能;方法落后的,改进方法;观念保守的,升华思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进一步完善、提升和发展自己,以实现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其中。升华思想是以往不容易被大家所重视和认可的,但是继续教育的创新性正是思想升华的结果。作者认为继续教育之所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而知识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创新性,但创新往往离不开一种终身受教育的观念,离不开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创新。

三、继续教育的特征

(一)终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让我们明确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继续教育也成为丰富学习者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时,继续教育更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体现了一种连续性和终身性。另外,继续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论和土壤就是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也是对继续教育提出的教育要求。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继续教育的发展现已呈现出培训活动市场化、培训机构企业化、教育内容个性化、培训手段现代化和培训制度终身化的趋势。张伟远教授建议,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继续教育应该是和正规教育并列的两个系列,职业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精英继续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

(二)多层次性

从学历上来看,继续教育的对象大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前已经获得一定的学历,或者拥有一定的职称。从社会贡献看,相当多的继续教育学员,特别是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已经为社会或社会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较大的贡献,他们是成人人群中的先进部分。

但随着教育需要的多样化,继续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新世纪的继续教育的对象,不再仅指具有一定职称的技术人员,而是指以成年人为主,不分行业、不分学历的多层次的教育领域。包括:刚毕业又失业的大学生、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中小学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未参加工作的人、没有高学历又想继续深造的人、为了圆大学梦的人、获得过正规大学教育已参加工作的人,等等。不同年龄,不同行业,针对不同目标而进行追求继续深造学习的人们越来越多,这必将有利推动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多样化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这正是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它能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的再继续,而不单指以前的面授,这样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育手段通过网络这个媒介,都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方便了学习对象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提高。另外在教育主体上,继续教育更是充分体现出来它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社区等都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来临时,继续教育渐渐成为市场化下的产物,为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继续教育在形式上是灵活多样的。在入学形式上,学生入学不用参加各州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只需经过学校必要的测试后就可进入学校学习;在时间上有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办学场所上有校内和校外;在内容上既有职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生活、娱乐方面的知识;在类型上有研讨型、进修型、座谈型和专题型等;教学方式可以是面授,电可以是借助于计算机、录音、录像带或卫星。

(四)经济性

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质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继续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0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充当了“助推器”的作用,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动力。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很快地内化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速度。因此,继续教育最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是“教育的经济”和“学习的经济”。继续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必然极大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

因此,继续教育要想服务市场,就要具有超前发展的能力。继续教育的超前发展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继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当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继续教育为经济发展所培养的各类人才应当超前进行规划。一个国家继续教育的优先发展,不仅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熟练劳动力,而且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了智力支持。

作者:崔丽芳 关珍银

上一篇: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的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