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文献研究综述

2022-09-11

199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 这一字之差, 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强调了美育沟通其他四育的独特功能以及坚不可摧的地位。基于此种情况, 笔者对美育的国内研究状况进行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

在我国, 许多美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都积极倡导美育, 把美育看作是完善和提高人的品格、实现人类自我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强调寓教于乐的艺术感化作用。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著名的美育理论。荀子在《乐论》中着重探讨了“乐教”的特殊功能。他说:“夫声乐之入人心也深, 其化人也速, 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则平和而不流, 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 敌国不敢婴也, 如是, 则百姓莫不安其处, 乐其乡, 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 光辉于是大, 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又说:“君子以钟鼓道志, 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 饰以羽族, 从以磐管。故其清明象天, 其广大象地, 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成, 耳聪目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荀子探讨了“乐”的艺术感染力和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只有善民心, 感人深, 陶冶了人的性情, 才能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关学著作《乐记》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情感教育。《乐记》中提出“致乐以治心”的观点,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则乐, 乐则安, 安则久, 久则天, 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 神则不怒而威。”

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 是我国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美学、教育思想的传入, 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 也积极宣传和倡导审美教育。他们把西方审美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思想结合起来, 作了有益的探索。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趣味”在西方指人的鉴赏力,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实际上指审美教育。他进一步指出“趣味教育”是情感教育, 艺术是趣味教育的“最大利器”。王国维明确地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 肯定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1906年, 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 “完全之人物”需“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应分“体育”和“心育”而“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三德”, 所以“心育”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 (即意志) 、审美教育 (即情育) 是也。他还认为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 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这实际上涉及到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及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审美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在审美教育理论上多有建树, 而且是颇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实践家。1912年, 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 把审美教育定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开办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 亲自登出授课。1917年,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 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代宗教”的主张, 坚决主张审美教育与宗教分离, 取而代之, 认为审美教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 取代强制的、保守的, 有界的宗教是历史的必然, 这一主张因其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 蔡元培还身体力行, 在北大亲自开设美学课。蔡元培还全面地论述了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这些看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发现:现代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首先, 整个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 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审美者就是伴随着审美感知萌发的审美情感反过来对这种感知又起了规范、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教育充当了一个中介的作用。其次,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教育人和影响人的,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自觉的规范和引导审美者的行为。审美教育的力量还取决于情感的力量, 效果取决于以情感人的效果。审美教育源于受教育者情感的萌发, 也最后完成于受教育者的情感的塑造与定位。对人的情感的塑造与定位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定位。因此, 审美教育是在情感教育中最后完成的。

从上可以看出, 现代意义上的美育是指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以艺术美和各种美的具体形态作为中介方式, 通过展示审美对象的的价值, 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 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人的心理活动并完善人的品格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

二、文献研究述评

从国内学者对于审美教育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国内对于审美教育非常重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不断的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学生实施必要的审美教育, 让其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健全的人。

摘要:审美教育, 即美育, 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审美教育进行文献综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审美教育,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赵淑桦, 徐冶.美育基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2] 王彦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风景这边独好——奋进中的重庆市垫江第四中学校下一篇:劳动竞赛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