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022-09-10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时代,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科技的角逐上, 人才不仅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第一资源和基础性资源, 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而创新型人才以其超越一般性人才的创新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已成为各国发展自身经济、促进科技进步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型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重要意义使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另外,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 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种, 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生力军, 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界定、评价研究进展、建设与培育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研究。

2 创新型人才概念界定的研究现状

2.1 创新型人才概念界定

张辉、焦岚 (2012) 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当是那些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具备健全的人格等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人才, 他们在个性、好奇心、观察力、思维、意志等方面要比普通人更有优势。王明杰、张锦 (2012) 认为, 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且他们能掌握和使用创新方法,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王红军、陈劲 (2012) 认为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且在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可分为科学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王星、郭晓 (2015) 等认为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相应的思维、个性动机、知识以及能力等素质, 而且能取得创新成果。

2.2 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界定

崔颖 (2012) 认为科技创新人才不仅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且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做出创造性的贡献。赵伟、包献华 (2014) 认为在科技活动中从事科学发现、揭示自然规律且具有创新动机和创新水平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盛楠、孟凡祥 (2016) 等认为科技创新人才长期从事于原创性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服务,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创新型人才评价研究进展现状

3.1 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

赵伟、林芬芬 (2012) 等在个体创新行为理论与胜任力模型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 该模型包括创新知识、创新动机、创新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影响力等六大方面。赵伟、包献华 (2013) 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这六大方面为一级指标的针对创新创业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在2014年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这6个一级指标框架下的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王成军、郭明 (2016) 通过构建包括科研学术能力、成果商品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市场把握能力4个维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物元模型来分析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并根据可拓集理论建立了动态评价模型。

3.2 创新型人才竞争力评价

张体勤、姜道奎 (2012) 构建了适合我国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定量分析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李良成、杨国栋 (2012) 构建了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选取了人才资源、人才投入、人才绩效和人才环境4个方面的31个指标。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又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选取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投入、绩效和环境4个二级指标共27个三级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

3.3 创新型人才环境评价

张海燕 (2012) 通过构建的城市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徐州市及江苏省其他12个主要城市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进行了分析。崔颖 (2013) 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评价体系, 实证分析了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郝金磊、韩静 (2015) 站在投入与产出的视角上, 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 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与培育现状

4.1 创新型人才培育

袁川、董泽芳 (2012) 在社会学冲突范式理论基础上以文化传统、思维倾向和社会现实的视角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继承创新传统、综合创新思维、构建创新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张文强 (2013) 认为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 还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充足的资金保障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林玮、张向前 (2014) 认为需要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育协同创新机制, 形成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和企业四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 来迎接当前闽台两岸面临的创新型人才缺口等挑战。刘琳琳 (2014) 运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并确定了自己的一套培养模式。王星、郭晓 (2015) 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每个阶段的素质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人才战略规划、人才生成和人才激励等环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4.2 创新型 (工程) 科技人才培育

赵曙明、李乾文 (2012) 等认为需在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上下足功夫才能解决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的流动路径较为单一、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针对性建议。周晓辉 (2013) 认为应该协同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主体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马壮 (2014) 认为必须站在尊重知识、人才、创造的基础上来培养和发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遵循其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教育、实践、机制的培养、锻炼和激励功能。

5 现状评述

综上所述, 国内专家学者们围绕创新型人才衡量与培育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但美中不足的是: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定量研究的较少;由于评价主体多元, 如何衡量各评价主体间的关系、不同主体与评价内容的适应性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培育 (发展) 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不够, 且其影响效果如何评价少有研究;针对性的创新性人才衡量标准、衡量评价的偏差研究及其实证分析较少,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6 结语

通过对专家学者们文献的仔细梳理、阅读和分析, 综合各专家学者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认知与见解, 笔者认为可以从特质、行为与绩效三个方面来定义或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有创新性精神、创新性思维、创新性能力等创新特质, 而且还应具有一系列的创新性实践与最后的创新性产出, 通过行动将空洞的创新想法变成现实形成创新成果。在这一定义中, 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由特质、行为与绩效这三点来决定的, 因为仅有特质是不够的, 创新型人才是真正能将想法转化成成果并对组织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综合各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分析, 并以这些分析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为基础, 笔者基于综合评价理论、创新型人才内涵的规定性, 从特质、行为与绩效三个方面研究提出创新型人才衡量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其相应的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权重, 构建相应综合评价模型, 据此对企业创新型人才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评价实证分析, 确定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结合创新型人才建设现有措施分析, 提出企业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创新型人才以其超越一般人才的创新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其对各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概念界定、评价研究进展、建设与培育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型人才的文献综述研究。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张辉, 焦岚, 李颖.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6) .

[2] 王明杰, 张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估制度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7) .

[3] 王红军, 陈劲.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7) .

[4] 朱晓妹, 林井萍, 张金玲.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 .

[5] 王星, 郭晓, 付杨林.基于创新型人才阶段性素质特征的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5 (3) .

[6] 崔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南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6) .

[7] 赵伟, 包献华, 屈宝强, 林芬芬.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与经济, 2014 (1) .

[8] 马壮.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11) .

[9] 盛楠, 孟凡祥, 姜滨, 李维祯.创新驱动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科研管理, 2016 (4) .

[10] 赵伟, 林芬芬, 彭洁, 包献华, 屈宝强, 白晨.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4) .

[11] 赵伟, 包献华, 屈宝强, 林芬芬.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6) .

[12] 王成军, 郭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力可拓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4) .

[13] 张体勤, 姜道奎.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7) .

[14] 李良成, 杨国栋.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9) .

[15] 李良成, 杨国栋.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0) .

上一篇:“三人”视野下的刑法理论探析下一篇:语文课堂中如何妙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