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022-09-11

1 前言

所谓“剩女”, 通常是指城市中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的一部分在婚姻或感情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高年龄女性。“剩女”也被称作“3S女人”, 即Single (单身) , Seventies (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 Stuck (被卡住了) 了的女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 (Census Bureau) 2010 年9 月28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25岁~34 岁地人群中, 从未结婚的人数首次超过在2009年处于结婚状态的人数—前者占该人群的比例为46.3%, 而后者占44.9%”。而另外一份资料也指出, “据官方统计, (2011 年) 在全中国 (含港澳台) 年龄大于27 岁未结婚的女性大概有3 800 万”。“剩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出现, 其中一方面归因于中国“门当户对”的婚配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2 “剩女”的供给与需求

“剩女”剩出, 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受价格机制的调节与约束。男女双方在婚姻市场上都同时充当卖者和买者, 进行市场交易行为, 并签订交易契约。男女双方同样作为婚姻的需求者, 不断地在婚姻市场中寻求合适的供给者, 女性为男性供给婚姻的同时男性也为女性供给婚姻。从女性的角度看, 在婚姻市场中, 女性作为供给者, 而男性则是需求者。

“剩女”主要是婚姻市场上供求不均衡的结果, 从女性的角度看, 是供过于求。但是, “据有人统计, 目前中国男性总数比女性多3700 万”, 男性对女性的绝对需求大于女性对男性的绝对供给。“剩女”的存在, 不应该从绝对数量上寻找原因, 而应该到引起供求不均衡的价格因素上寻找。如图1 所示:

其中, 横轴Q表示适婚女性的数量, 纵轴P表示适婚女性的价格。在价格为Pe时, 婚姻市场出清, 供给等于需求。OQe数量的女性获得婚配, QeQ则是所谓的资源单身主义者的数量。当女性对自身的要价高于市场出清价格Pe到达P*时, 对女性的需求数量减少为QD, 有QS—QD数量的适婚女性供给过剩, 这部分过剩的适婚女性即所谓的“剩女”。

但是, 图1 对适婚女性的供给状况所作的描述过于一般化, 仅考虑了适婚女性作为一般商品的情况, 而没有考察适婚女性在供给上的特殊性。对供给曲线修正后的供求关系如图2所示:

修正后的适婚女性供给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拉弗曲线的形状。做出这一修正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静态分析中, 一个社会所承载的符合“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高年龄”的对自身要价越来越高的女性会越来越少, 即在某一时点或短期内, 能够对自身要价更高的女性在经过某一数量 (Qm) 后会逐渐趋于减少。

3 剩女的价格分析

“剩女”对自身的要价过高, 是由于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这是相对于高学历而言的。“剩女”在年轻时期对自身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 放弃了当期的消费, 以期望在未来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 该项收益值便通过对自身的定价在婚姻市场上显示出来。假设“剩女”的初始价格为P0, 以后各年的价格依次为P1, P2……Pn, 自身的预期收益率每年依次为e1, e2……en, 每年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为C1, C2……Cn, 同期相对应的利率为r1, r2……rn, 则“剩女”在:

一年后对自身的要价为:P1=P0 (1+e1) +C1 (1+r1)

两年后对自身的要价为:P2=P1 (1+e2) +C2 (1+r2) ;

……

n年后对自身的要价为:Pn= Pn-1 (1+en-1) +Cn-1 (1+rn-1) ;

所以, 为了保证自身的投资不致亏损, 高学历的大龄女性倾向于报出较高的价格。

3.2 机会成本

这是相对于高收入而言的。高学历的女性往往具有更多的选择, 获得更多的在职培训、学习深造和晋升的机会, 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而结婚则往往意味着放弃其中的某些机会或部分收入, 为了对这一机会进行补偿, 所以对自身的定价也较高。

3.3 婚后折旧率

这是相对于高要求而言的。一般说来, 女性的衰老或折旧要高于且早于男性。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婚后妻子之于丈夫的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折旧率较高。为了保证折旧率足够低和边际收益递减的速度足够慢, 女性往往会对男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如专一的爱情观, 对相貌的要求较低等, 进一步使得女性自身的要价提高。

3.4 选择范围小

这一点与价格无关。但是有助于解释供过于求的状况。高年龄女性在选择男性时, 可供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 没有足够的需求者来“消费”大量的“剩女”供给。

4 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与产权

“剩女”是一部分没有在婚姻市场上完成交易的适婚女性。女性作为供给者, 男性作为需求者, 都在婚姻市场上搜寻对方, 而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搜寻的难度。买方 (男性) 无法确切地了解卖方 (女性) 商品的性质, 尤其是这种商品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的时候, 同时, 卖方也无法明确地知道买方对商品的偏好和需求弹性。婚姻市场的大小制约了可供选择商品的范围和品质。在不同的市场中, “即使对同质商品, 要价也非处处相同, 而是普遍存在离散现象”。

一般而言, “剩女”在寻找配偶对象时, 所付出的搜寻成本会比较高, 即“剩女”获得合适买家信息的信息费用较高, 这有可能使得部分“剩女”放弃继续寻找的想法, 而选择耐心的等待。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生活节奏快, “剩女”们往往是没有较多的时间用于搜寻配偶对象, 而且由于社会分工逐渐细化, “剩女”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且单调, 周围可供选择的男性较少, 要到其他市场中去寻找配偶对象, 需要支付极大的信息费用。即使能够暂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 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各种摩擦影响工作和生活而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在交易费用中, 占比重最高的就是信息费用, 女性无法完整、清晰、明确地将自身的情况和对配偶的要求表达在婚姻市场上, 同样, 男性也面临相同的困境。“剩女”对自身的要价这一价格信号由于缺乏有效的传递机制而不能为男性所知悉, 仅从表面的判断, 容易造成信息的误判。一位非常优秀且成功的女性, 肯能对于配偶的要求比较简单, 但是, 如果这一信号不能有效的传播到潜在需求者手中, 就容易造成潜在需求者对她的信息的误判, 会认为她的要求非常高且严苛, 而不会采取行动, 发出需求的信号。

“剩女”对自身的要价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施蒂格勒教授所讲的那样, “价格在所有的市场以不同的频率发生着变化, 除非某一市场是完全集中的, 否则便无人能知道各类卖主 (或买主) 在任何既定时刻所开出的所有价格。一个买主 (或卖主) , 必须得同各种各样的卖主 (或买主) 进行多次接触, 详细讨论后, 才能确定对自己最有利的价格”。

讨价还价的过程增加了交易费用, 只有当价格的价格的变化或收益的增加大于或等于增加的交易费用的时候, 这一行动才会被采取。而“剩女”的讨价还价过程中, 往往具有高昂的交易费用。在古代, 媒婆作为中介机构或拍卖商, 为男女双方提供各种信息;在现代, 代之媒婆而起的则是婚介机构、电视相亲节目、网络征婚等。婚介机构或潜在购买者根据对应的需求或偏好信息作出选择。但是, 由于目前电视相亲节目刚刚兴起不久, 而婚介机构有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这一信息传播途径似乎并不十分快捷有效。

现代社会中家庭产权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剩女”的形成。在古代, 子女的权利归父母所有, 父母可以不征得子女的同意而在婚姻市场上与另一方的父母签订婚姻契约, 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家庭取得可观的收益。女方家庭从男方家庭获得彩礼的收入, 而男方家庭则一次性地买断女方的权利, 降低了交易费用。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 子女的权利由自己掌握。婚姻市场上签订契约的当事人由父母变成自己, 所以, 就更倾向于搜寻更满足自己偏好的配偶。多次的搜寻与讨价还价增加了交易费用, 而父母由于没有了获得收益的激励, 则更倾向于少提供关于子女的信息。

结束语

供求的不均衡造成了“剩女”现象的出现, “剩女”对自身的要价过高使得需求减少, 而信息的不对称则进一步使男女双方相互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交易费用 (信息费用) 的存在和父母激励的降低, 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困难, 而成本收益的博弈分析则让“剩女”在结婚和继续保持单身之间进行理性选择。

如果“剩女”已经为现在的单身状况感到苦恼, 那么, 选择结婚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种苦恼。这些“剩女”们不必担心自身的要价过高, 只要他们能够将价格信号完整清晰地传递到婚姻市场, 市场将会对这一价格做出反应“, 剩女”们再根据市场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重要的困难在于无法完整清晰的将自身信息传递到婚姻市场并获得买方的信息, 这将会使得“剩女”的成本收益博弈分析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 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传递将减少这种误差, 改善“剩女”们的决策约束条件。但是, 如果“剩女”对单身状态感到满意, 那么所有的担心都将是多余的, 继续保持单身是她们最佳的选择。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现象日复趋于复杂和多元, “剩女”应运而生, 乃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对“剩女”这一社会群体做出相应的经济学分析, 阐明“剩女”的含义, 并解释“剩女”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分析“剩女”婚姻的成本收益博弈方式, 最后指出信息交流能够改善“剩女”的博弈收益。

关键词:剩女,供求,成本,收益,信息

参考文献

[1] 鸿运.美国单身人数超过已婚, 年轻人甘当生男生女[N].深圳新闻网, 深圳特区报, 2010-10-8

上一篇:急诊内科误诊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下一篇:浅析艺术品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