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2022-10-20

第一篇: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从“如家”现象看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以如家为代表的大型连锁经济型酒店占据了大量酒店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城市本土经济型酒店也在模仿中迅速成长。通过对本土经济型酒店的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问题所在,同时也分析了经济型酒店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为现有经营者和新的投资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如家 本土酒店。

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忽如一夜春风来”,迅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快速成长,形成了旅游和酒店行业新的竞争市场。不论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在省会等二三线城市,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抬头可见经济型酒店的踪影,2010 年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 180 亿元,同比增长 36%,广阔的行业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内排名前 四 位 的 品 牌———如 家、7 天、锦 江 之 星、汉庭———2010 年的市场规模共计 81. 2 亿元,占据了我国经济型酒店 45%的市场份额,而余下的半块蛋糕则被除此之外的所有中小型连锁酒店或者单体酒店所瓜分。

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以如家为代表的知名经济型酒店价格低、品质好,其品牌在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一批忠实顾客,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在店名、装修风格和条件设施等方面极大程度的模仿如家等经济型酒店,这些“山寨版”酒店一般由当地经营者自行经营的,有新开设的,也有由原有的酒店或宾馆重新装修、改名而来,但模仿原因均是因为看中了经济型酒店的广阔市场,试图通过模仿甚至山寨的形式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通过对这些“山寨如家”以及其他本土经济型酒店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与大型全国连锁酒店相比较而言,本土经济型酒店具有以下自身优势:

1. 初始投资较少。由于经济型酒店所使用的建筑多为租赁而非购置,并且大多数由原有的建筑改造而来,装修简单,也不需经过征地、土建等过程,因此进入市场的门槛较低,启动资金相对较少。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酒店经营者来说,对当地的熟悉程度和广阔的人脉资源可以帮助其利用更少的时间找到更经济或者更适合的建筑或地点,甚至可以利用自有建筑进行经营,因此在选址、成本、工期等方面都较有优势。

2. 房价低廉。以如家为代表的大型连锁经济型酒店一般会由总部根据区域划分来设定不同城市的门市房价,如一线城市 200 至 300 元左右,二三线城市 100 至 200 元左右等。与此同时,自行经营的本土经济型酒店就可以通过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设定一个更为低廉的价格以便与之竞争: 或者是同等住宿条件下房价便宜十几到几十块不等,或者是同等价格下在装修、设备等条件上略胜一筹,从而分流客源。而全国连锁酒店则受到公司总部约束,无法自行调价以参与价格竞争。在经营成本方面本土酒店也不像连锁酒店受到总公司统一规定甚至统一订货、配送的约束,因此所选材料、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均可随经营者自身的要求而适度变动,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3. 熟悉环境。由于本土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多数为当地或者附近居民,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也往往拥有较为广阔的人脉资源,因此营业过程中在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更为方便快捷,从而也能节约一部分成本。与此同时,大型连锁酒店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管理也较为正规,但即使雇佣符合条件的当地人协助经营管理,在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也难免受到一定影响。

4. 行业前景广阔。尽管酒店业市场广阔,但按照目前情况看来,营业中的星级酒店一般均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相比较而言,经济型酒店却很少有淡旺季之分,不论节假日还是工作日基本都能达到很高的入住率,而其中部分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经济型酒店更是出现门庭若市、一房难求的现象。

然而,本土酒店与不断发展中的品牌连锁酒店相比,在占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 单位成本偏高。任何行业都讲求规模经济,即随着产销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也会得到相应的降低。品牌连锁酒店不论是客房装修、配套设施还是日用消耗品都是集团性的采购,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经营支出。而本土酒店则正好相反,单独运营一两家酒店意味着采购成本的降低是极其有限的,也就意味着相较品牌连锁酒店而言单位变动成本偏高。因此就出现了为追求成本降低而致使客房装修、布草、消耗品质量下降,以及为维持质量而苦于低利润率的两派经营者。

3.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基于前述成本因素以及对追求高利润的考虑,本土酒店的经营者通常会挖空心思在经营的各个方面节约支出。从而造成酒店环境和设施条件日益下降等结果。与此同时,为与品牌酒店竞争而制定的低房价也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或者难以得到保证。而服务质量不如品牌酒店的结果就是顾客会因为酒店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服务员态度不佳、设备设施差、卫生条件不过关等原因而对酒店失去信任甚至不再考虑选择入住该酒店,从而造成酒店客源的不断流失。

4. 与其他酒店间的竞争。且不说与同级别的品牌经济型酒店或其他本土经济型酒店间的竞争,单是与星级酒店和低档酒店间的价格竞争也足以使酒店经营者头疼。虽然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是一般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旅游者和学生等群体,高档酒店则是面向高端市场,双方顾客群体原则上并不冲突,但是一些生意欠佳的

二、三星级酒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推出与经济型酒店相差无几的价格。这时星级酒店往往会以服务和环境、配套设施等条件胜出,吸引一部分原本属于经济型酒店的客人。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有新的酒店开业,而其中均以前景广阔、投资较低的经济型酒店数量居多,加上不断开设新店的各大知名品牌经济型酒店,都对附近已存在的酒店造成了威胁,形成新的竞争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一味模仿如家等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外在条件并不能保证本土酒店自身的长远发展,本土经济型酒店应该准确分析形势和自身条件,尽快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确定战略目标。如利用资源优势占据有利地理位置; 追求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以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和口口相传、树立品牌效应; 聘用职业经理人以更好的经营酒店;制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而不是被动等待顾客上门; 通过有特色的差异化服务建立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等。做得好的独立门店也可以通过收购或新开酒店的方式形成连锁经营,既可以达到规模经济,也可以提升品牌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1]沈 涵。 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创新与市场细分[j]。 旅游学刊,2007,( 10) .

[2]陈立平。2007 年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绿皮书[z]。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3]吴晓隽。 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市场浅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 1) .

[4]胡 平。 经济型酒店管理[m]。

第二篇:经济学现象分析与课堂感想

生活中到处充满经济现象,那天我去家乐福,发现了酸奶很多都是买一送一呀,或者是买一送二,有些是同品牌的促销,然而有些确实不同品牌的产品绑在一起,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卖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消费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同品牌的酸奶是商家为了提高商家的知名度。然而不同品牌的商品绑在一起,这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互利共生的关系,两者互相依存。这是指两家公司为了扩大知名度,这是一种跨品牌的消费方式,这种促销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商家的喜欢。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产品可能是将要过期的产品,然而有些消费者并没有去关注它,有的甚至是买回去了几天就不能喝了,结果是白白浪费了。

现在很多商家都学会了通过“捆绑销售”、“特价优惠”、“化整为零”等手段,将一些快过期的食品销售出去,或者将一些仓库存货以这种形式清空。面对各种捆绑式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来说,选择商品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商品,不能盲目听信宣传,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在消费前要问清商品和服务内容、价格,对于所捆绑商品,包括赠品、奖品等,也要看清楚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从而既可以使我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至于陷入商家的把戏中。

在这堂课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

第三篇:春运现象的经济分析

春运现象的经济分析 排队的经济规律是什么?

春运综合症的核心,是其内在的经济机制。道理简单,不难理解,只是很容易忘记。任何商品,因为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所以只要价格过低,就会出现短缺。之所以出现短缺,并不是因为商品不够——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总是不够的,总是多多益善的。之所以出现短缺,是因为价格过低。消除短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价格提到足够高。

回家过年是不是商品?

回家过年当然是一种稀缺的商品。人们常有鸵鸟心态,在讨论价格的时候,会说那些正在触动他们神经的商品非常特殊,不是商品,所以价格规律不起作用。谈水费的时候,他们说水不是商品;谈学费的时候,教育不是商品;谈药费的时候,健康不是商品;谈旅费的时候,回家过年不是商品。然而,抱着这样的心态,只能让人脱离现实,而无法正视问题和寻求对策。毕竟,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些人以为,只要不把稀缺的服务说成是商品,它就不是商品;只要说它是福利,政府有义务提供,那么消费者就能垂手可得。在这些人看来,政府有义务提供的福利项目很多,包括住房、教育、电力、用水、医疗、养老、就业、最低收入、乃至性伴侣。但经济历史表明,确实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政府,试图把这些项目当作低价甚至是免费的福利派发。不是没试过,而是总做不到,才一再回到市场上来。

回家过年为何难?

很显然,回家过年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可以变得颇为昂贵的商品。媒体渲染说回家不需要理由。可是,要在特定的时候回家,就需要理由了。这就好像说泡澡不需要理由,但要在北京到芝加哥的航班上泡个澡,就需要很多理由一样。事实上,春运综合症已经不间断地发生了十年以上,之所以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正是因为春运期间短暂的需求高峰,无法支撑铁路硬件大幅升级的巨额成本。那么多人要同时回家,而且一年就那么一次,这就变成了奢侈的需求。

回家过年是不是刚性需求?

有些学者动用了经济学术语,说回家过年的需求是刚性的,意思是不管价格多高,乘客还是要回家过年,所以提价只会让铁路系统多赚钱,而不能降低乘客回家过年的愿望。这是没有学透。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每个点的弹性都不同,只要价格到位,刚性需求就自然会软化。如果说有些旅客回家过年的需求曲线不是右下倾斜而是垂直的,那么这些旅客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回家,就不会非要等放假才回家,更不会非要坐火车才回家。

为什么说低票价造成举国浪费?

火车票价不够高,其经济之恶,是那些用于排长队、拨电话、托关系、找黄牛、扫黄牛所耗费的努力,数以千万人的精疲力竭的努力,从整个社会上看,是被白白消耗掉的。如果这些人这段时间的努力,是用于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服务他人,然后再把赚到的钱用以竞争火车票,那么这些乘客在争得火车票的同时,其努力也造福了其他人,也转化成了社会的财富。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火车票以低价销售,人们靠排队来竞争。这种分配方式必然引起资源耗散。资源耗散的意思是说,虽然排队者本人通过付出排队的时间和体力,平均而言能够取得车票,所以排队行为对他们本身还是值得的,但他们的排队行为,并不象其他的劳动那样,能同时造福社会上的其他人。与此对照,如果一个建筑工人,通过盖房子赚钱,来购买火车票,那么他盖房子的行为,不仅对他来说是值得的(买到了火车票),而且同时造福了社会(有人能住上房子了)。

要消除人们用于排长队、拨电话、托关系、找黄牛、扫黄牛等活动所造成的浪费,只有通过提高票价才能消除。讨论火车票价问题并非“你比较重视效率就赞成提价、我比较重视公平就反对提价”的主观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消除社会浪费的客观问题。

票价提高是否由黄牛党所致?

春运综合症的根源,在于短期需求激增。是需求激增,抬高了实际票价。这时候,如果铁路系统还是按低价售票,那么已经被需求抬高了的实际票价,与铁路系统确定的纸面定价之间,就出现了显著的差额。这个差额是招引黄牛党的根源。

要强调,不是黄牛党抢先买好了车票,就能随心所欲地加码,然后卖给乘客,从而增加乘客负担的。恰恰相反,是乘客之间因为争夺火车票,使得火车票的实际票价大大超过了票面价格,所以才为黄牛党创造了颠扑不破的生存空间。黄牛党的存在,并没有给乘客带来额外的负担;相反,是乘客在春运高峰期本来就乐意支付的较高票价或排队成本,引来了乐意提供有偿服务的人。只是社会误解了这些人的功能,语带讥讽地把他们叫做“黄牛党”罢了。各种各样打击黄牛党的策略,没有正视这个经济因果关系,所以注定是无效的。

这是说,是火车票低价造成了资源耗散,这耗散的一部分体现在找黄牛党的成本上。然而,如果没有黄牛党,时间成本更高的人,会不得不亲自去排队,那么资源耗散的情况会更严重。所以黄牛党在一定程度上还阻止了资源的全部耗散。

让黄牛党合法化的可能结果之一,就是出现代售点。剩下就是铁路和代售点之间如何分账的问题。若车票免费给代售点,会导致腐败,因为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拿票;若批发价太高,则代售点无法维持。结果应该是:繁忙时段的批发价和零售价都有所上升,铁路和代售点之间瓜分,排队现象缓解甚至消除。

垄断产业的产品涨价合理吗?

政府垄断某些行业,本身往往是不合理的,需要通过放开准入障碍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本身是否应该根据市场供需来调节,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使是政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价格,仍然能够起到两个作用,一,收费能区分使用者的需求,能把产品分配给需求更大的人。二,收费能帮助政府进行成本核算,让政府好像私营机构那样了解他们提供的设施是否划算,从而为将来的公共建设规模提供指南。

2010年广州政府曾经为了配合城市活动,推出了地铁免费乘坐的政策,结果立即造成失控的拥堵。这个政策被迫取消。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即使是政府提供的产品,也需要用价格来分配的道理。当然,政府收到钱后,这些钱该怎么用,是另外一回事。政府可以用来作继续投资、可以做善事、甚至可以平分给居民。即使平分给居民,居民拿到钱后,也会根据自己需要来开销,而不一窝蜂地去坐地铁。

认为只要是政府垄断的行业,其产品就不应该收费或涨价的朋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道理成立,如果垄断了的行业产品就免费或便宜,那政府垄断经营岂不变成皆大欢喜的事情了?为什么不让政府把各行各业都垄断起来呢?归根结底,产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不是由生产者是否垄断、政府部门是否批准来决定的。

第四篇:高考经济及后高考经济现象分析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被认为是学生一生中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其一生的关键性事件。因而,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考相当重视。也正是如此,高考为广大商家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商家抓住考生及家长的一切需求,将其发展成为“高考经济”。然而,随着高考的结束,这种现象并未消失,反而衍变成为如火如荼的“后高考经济”现象,各商家趁着高考余温各出奇招。

每年我国有上百万的高考学生,加上他们的家长,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群体。再加上他们“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心理,给商家们带来的商机不可估量。商家们充分认识到这点,将其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高考经济”也就应运而生。

“高考经济”中,消费的主体大部分是家长,而并非学生。高考前,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自然而然的纳入了家长们操心的范围。因此,商家们抓住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大搞关爱活动。众商家打着“高考”的旗号,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一大堆营养品、保健品等东西买单。而一些高考咨询会、高校咨询会等,也成为家长们争相掏钱的地方。在高考前众多经济行为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租房热”。众所周知,高考是将考生分散到各个考点进行考试,而有些学生的家离考点较远。这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并且考虑到交通的因素,往往选择在考点附近的宾馆订房,或是在附近租房。每年高考期间,各考点附近往往会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就连平时入住率较低的宾馆,也会出现房间供不应求的情况。每年的高考给广大商家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高考的结束,本应冷却下来的“高考经济”,抓住高考的尾巴,摇身一变成为“后高考经济”。较“高考经济”不同的是,“后高考经济”将目光瞄准高考考生,纷纷亮出凭成绩单、准考证可享受打折、优惠、赠送等各种优惠活动。从商场到饭店,从旅行社到影剧院,从医院到各娱乐场所,商家们都想趁着高考余温再分高考一杯羹。正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谢师宴”,也是“后高考经济”的产物。如今的“谢师宴”,动辄好几百,甚至上千,给众商家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第五篇: 《用恰当的经济学原理原理分析一个经济现象》

手机行业的‘黑马’——小米手机

统计10-1 王紫杉 10105010121 摘要:现如今,在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下,闯入了一匹‘黑马’——小米手机。一个创造了首日预定超过10万,两天内预订超过30万记录的国产手机。它成功的通过控制产品的产量、公开手机构造,使信息完全化、建立口碑,从而获得众媒体与手机发烧友的关注,进而得到最大的获得消费者剩余,让其较低的价位达到薄利多销,有效的跻身进智能触控手机的大家族中。

正文:

1.信息发布

1.1 从2011年6月底,小米公司内部和供应商爆料开始,到8月16号其关键信息正式公开,小米手机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掀开,引发了大量猜测,并迅速引爆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凭借其自身的名声号召力,成功的引起众媒体与手机发烧友的关注。并且使其像病毒一样散布在我的网络。

1.2 在我们的身边,有iphone、联想乐phone、三星等等的智能触控手机。他们的价位大多在3000元上下不等,所以当小米手机爆出1999元的统一价格时,也很大一定程度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并且成为那些买不起高价智能机的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优替代品。

1.3由于小米手机的成功的宣传,使得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主观价值的评价也直线上升,理智型消费者对于任何一款商品的评价标准,都是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手机也不例外。小米通过前期‘病毒’式的宣传成功的提高了消费者剩余,由此,小米手机的高配置、低价格便成功的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

2 薄利多销高收入

2.1 小米手机前期的销售策略也是饥饿营销,目的是提高小米手机的关注率,这与iphone手机极为相似。但是由于其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大品牌的智能手机价格,过低的利润率将导致小米在之后的市场运转中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无法支撑太多层次的渠道销售,更无法承担手机一旦出现问题所产生的大规模维修,更不用说召回了。

2.2小米手机制造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它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谓为了长久的利润,小米手机的策略还是薄利多销。因此,在这匹‘黑马’成功的闯入手机行业中,它接下来要做的是扩大相应规模的生产,同时要努力提高商品的功能、品质、外观等水准,又要竭力抬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和感受。

参考文献:新浪论坛、易网科学、每日新闻经济网

上一篇:川陕革命根据地观后感下一篇:超市国庆中秋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