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教会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

2023-01-06

在“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教学活动中,我承担着初中政治思想课的培训任务。其中“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总在思考里面的有些问题。“做情绪的主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题目。这一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情绪的概念,另一个是怎样排解不良情绪。当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对它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是从教学知识的角度谈了如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事后,每当我回忆起这段教学,就会感到内疚。

教学“做情绪的主人”,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知道情绪的概念和控制情绪方法的水平上,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1 是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说白了,教学思想品德课,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所谓社会适应能力,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的本领。

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一个人情绪稳定,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生,遇到高兴的事不喜形于色、不炫耀,遇到悲伤的事情不气馁、不消沉,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激动、不过激。嫉妒心人人都有,只是强烈程度不同罢了。高兴时不炫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嫉妒。人们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悲伤者,即弱者,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在同情的同时,人们渴望弱者能够坚强。悲伤时不气馁,表现的是坚强,它满足了周围人的心理需求,会受到人们的敬佩。不公平,是人们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不论是对有意制造不公平的人,或是对于无意造成不公的人来说,都不愿意看到对方愤怒的表情。在不公面前表现出克制,会使对方内疚,有助于矛盾的化解。相反的,一个人容易情绪激动,小有成就便沾沾自喜,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嫉妒或者贬低;悲伤时表现出消沉,会使个别人幸灾乐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表现出愤怒,或者呵斥、或者破口大骂、或者大打出手,只能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要想与人和睦相处,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单单是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在遇到实际事情的时候,能够真正地把握住自己,压抑住内心的喜悦,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2 是党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了该时期的教育方针。

解放初期,敌我斗争激烈,国民经济崩溃,我们一方面面临着隐藏敌人的破坏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反扑,一方面要在破碎的旧中国上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国家需要大量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党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的初期,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政治风云,反动势力被打到,敌我矛盾被削弱,经济落后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社会矛盾,国际现代化的进程促使我们尽快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于是,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论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或者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还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归纳起来,都是造就人。我们教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也是造就人。所以,教学“做情绪的主人”,不能够只是让他们熟背与情绪有关的名词和说出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灵魂,改变他们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成为能够控制情绪的人。

3 中学生的心灵需要改造

中学生控制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普遍弱。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端、期刊、电视、广播、网络上,看到关于中学生因情绪过热,不能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杀人、伤人的新闻报道。这是中学生因情绪疾病而引发的刑事案件,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常的学习中,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为一些鸡毛小事,与同学、老师、亲朋好友闹矛盾。轻则,扭过身去不予理睬,见面吹胡子瞪眼睛,视如路人;重则,大吵大闹,叫哭连天,大打出手。

现在初中生的情绪稳定程度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初中生相比较,相差甚远。笔者曾经对一个5 0人规模的初中班做一个星期的追踪调查。这个班级,在一周内,因学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把3 7起不值得计较的日常小事,升级为争吵以上的矛盾,其中有2 6起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完全由学生的情绪不正常而扭曲了事情的性质。我上初中的时候,班级也是5 0人左右,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有3~5宗,就能够在学校引起“小地震”。

引起学生情绪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独生子女增多,和经济条件好转是两个主要的因素。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在1 5岁左右,即1 9 9 3年前后出生。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步的,经过计生人员三十年的努力,到了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成为年轻夫妇的自觉行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结婚的夫妇,独生子女居多。因为是独生子女,被爸爸、妈妈视为掌上明珠,被爷爷、奶奶视为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不动就赌气撒娇。他们和她们在家里得到的是周围人的宠爱,如众星捧月。可是,在学校里就不一样了。大家是同学,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人捧着。可是,仍旧有不少学生把在家里的心态照搬到了学校,这就使得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失去了尊严,没有了优越感,常常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公平,在与人的交往中自己吃亏了,于是,便气愤、悲伤、或者懊恼。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使得他们不会珍惜东西,人也变得懒惰。不会珍惜自己的东西,也就不会珍惜别人的东西;懒惰又会招来周围人的反对。这些矛盾的加剧,会从负面影响他们的情绪。

学生的不良情绪,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与同学的关系,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影响他们的日后工作,乃至人的一生。所以,教学“做情绪的主人”,必须触及学生的灵魂,使他们真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摘要:教学“做情绪的主人”, 不能停留在背概念, 记方法上, 重要的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调节自己的情绪, 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绪,不良情绪,控制情绪,调节情绪

上一篇:快乐写作下一篇: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及教学原则探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