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2023-02-08

第一篇:如何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如何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才,情商占80%,智商仅占20%。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情商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

究竟什么是情商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简称EQ)定义为“拥有认知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并且维系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不过,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持续的快乐、开心等正面的情绪,不希望孩子经历愤怒、嫉妒、沮丧、失望、悲伤、焦虑、不耐烦等负面情绪。有些父母甚至还会给这些负面情绪贴上道德的标签,如果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打闹,我们总喜欢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借由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的行为表现。

其实,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无法了解这些感受,他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这些情感,当别人经历这些情感的时候,他也无法去理解,更谈不上管理好自己的这些情感。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0—5岁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关键时期。丹尼尔戈·尔曼强调,人们 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建立我们已有的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丹尼尔·戈尔曼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就训练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在八岁时,他们的身心状态会更好,他们的学习和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会表现更好,身体也会更健康。

由于认知能力和心智水平逐渐提高,小学阶段的孩子比学龄前的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情感,能识别情感背后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呢?

让孩子学会暂停自己的情绪

“冲动是魔鬼”,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人在情绪而非理智操控的情况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往往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

要让孩子学会从潜意识做主掌控的“冲动反应”状态,进入到意识做主掌控的“理性回应”状态。只有在意识主宰的情况下,人才有办法去做新的选择,才能够有效地去解决情绪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从潜意识状态,就是情绪控制的状态进入到理智控制的状态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暂停,让自己先冷静,然后再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在生气的时候动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预先设置只要举起手,在脑子里马上就会有声音大声喊“停”!

我教给伊伊的暂停方式是,让她给自己设置一句话,当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就下意识地说:“我很生气了!”听到这句话,别人就会明白她快要控制不住了。这句话也是在告诉别人需要赶快离开现场了。

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波动暂停以后,父母就要让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就需要父母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认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恰当的与情绪对应的词语,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让孩子更清楚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1、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让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被作业难住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郁闷吧!这道题好像很难”;当孩子被别人欺负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伤心吧!”;当孩子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常识,让孩子了解当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当人们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视化材料来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过绘本、视频、照片或图片等可视化材料,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别人经历的不同感受。比如,“这张图片中的阿姨正在为丢了手机伤心不已,眼泪快要掉下来了”;“电视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害怕得大声哭了”;跟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可以讨论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玛奶奶走了,思达是不是很难过啊”等等。

4、教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来识别他人的感受。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购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留意一些场景,观察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队时突然看见有人插队,让孩子观察被挤到后面的人的反应,了解他人生气的感受。

5、利用机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我们既可以利用真实场景,也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为孩子创造机会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你是不是还在为弟弟搞乱了你的抽屉难过呢?你生气了吗?”;“如果你的金鱼死了,会很伤心吗?”等等。

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和令人伤心的情绪。而父母却往往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就会去压抑这些不良情绪。

情绪是可以面对的,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的,疏导的。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伊伊的很多爱好,往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看不懂。她每次出门,最喜欢捡拾地上的树叶和石头,常常把这些分文不值的东西带回家。这些成人眼中的“垃圾”,却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宝藏。

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盒子来装她捡来的东西。而爱干净的外公,往往看不惯伊伊的这些行为。有一次,趁大扫除的时候,外公把伊伊的宝藏进行了彻底清除,她眼里的很多“宝贝”都被外公扔进了垃圾桶。

伊伊知道后,跟外公大哭大闹了一番。一边哭一边指责外公:“我的东西,你为何不经过我的允许,就把它们扔掉了呢。你赶快去垃圾桶捡回来。”等外公下楼去看的时候,这些“宝贝”已经被清洁工拉走了。伊伊只好气得跺脚,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伤心和对外公的气愤。

“宝贝,这些东西是你辛辛苦苦捡来的,有一次为了捡一块漂亮的石头,还差点掉进水里了。如果是我,也会很珍惜这些宝贝的。现在已经被拉走了,你就是把地板跺穿也没有用啊!爸爸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对吗?”伊伊慢慢停止跺脚,非常伤心地哭着点了点头。

我接着对她说:“但外公也是为了让家里变得更整洁,才会收拾这些东西的。你现在无论怎么对他生气,那些东西都不会长腿跑回来的。外公每天都给我们拖地抹屋,买菜做饭,是不是很辛苦的啊?”

听到这里,她若有所思,由刚才的大声哭泣转为低声抽泣,还哀求说:“爸爸,你能不能告诉外公今后不要乱扔我的东西啊?他老是把我的东西扔到垃圾桶。”外公正好在旁边听到,赶紧答应她以后一定先问问她再收拾。

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我马上接着外公的话说道:“伊伊,爸爸以后带你去更多的地方旅游,然后捡更多的宝贝回来收藏。如果把你的收藏箱挤破了,那该怎么办啊?”

听说要带她出去旅行,伊伊马上破涕为笑:“我们明天就去厦门玩吧!妈妈说那里的海滩有很多贝壳,我要捡一大箱回来。”

“宝贝,哪有这么快呢?爸爸答应你,春节后我们全家都去厦门海边晒太阳,捡贝壳。”说完,我们还进行拉钩确认。吃了定心丸的她,又手舞足蹈地跑去给全家人通报我们的旅行计划。

让孩子体验父母如何管理情绪

言传身教是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孩子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在教育女儿的时候,也会遇到情绪崩溃,控制不住的时候。比如,有一次,伊伊对别人出现很不礼貌的举动,我让她一个人反思,但是她非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情绪激烈地说:“你不是我的爸爸了,我没有爸爸了!”这句话让我怒火中烧。面对这个令人生气的场面,我是这样调节自己情绪的。

首先,我大声地说:“你这样说爸爸很生气”,然后我离开她,让自己先冷静冷静。

其次,当我冷静以后,我以观察者的身份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因为我采取的教育方式,孩子很抵触,说了很伤人的话。我觉得很生气,有挫败感。

接下来,我剖析了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我会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觉得她怎么会这么没有礼貌,而且不知好歹,我处罚她了,她还不改正。我其实最需要的是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改正错误。

然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女儿不是故意和我作对,是因为我的做法让她情绪激动,她是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说出那番话的,而且还不是她的真心话。

最后,我的建设性行动是:我要采取一个她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强硬的让她自己反省的方

式,而是先告诉她爸爸其实很爱她,不能忍受她说的不要爸爸的话。而且,爸爸还很生气她的不礼行为貌,因为讲礼貌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我还顺势讲了一个没有礼貌的小猴子的故事。

结果,女儿很配合,她的情绪也完全平复,而且最后我也达到了我的初衷,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做出改变。

第二篇: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父母的规定互相冲突,父母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第一招

第二招

第三招

第四招

第五招

第六招

第七招

第八招

第九招

第十招

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让孩子有自选课题的权利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把顾客的角色换成孩子别让工作忙成为你的借口民主方式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以退为进说服教育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处理任性态度注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

第三篇:如何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现在的孩子似乎不懂得感恩,好像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种认知心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会有不良影响。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培养孩子感恩的心理呢?

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教育女儿的一些方法可能可以为大家提供借鉴:

一、适当地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女儿做,让她体会劳动的艰辛,在艰辛中感恩父母的辛劳。

二、逢年过节和女儿一起打电话给家乡的爷爷、奶奶,传去美好的祝愿。也告诉女儿妈妈已经寄了一些钱给爷爷、奶奶。

三、教师节提醒女儿给老师写感谢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辛勤培育。

四、带女儿回家乡给爷爷、奶奶庆祝生日。

去年暑假,我带女儿去香港旅游时,乘坐地铁经常很拥挤,找不到座位要站着。在这情况下,女儿有几次都是得到了一个座位却让给我座,宁愿自己站着。这对于旅游中跑了一天,脚酸背痛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

家庭教育是快乐的,也是十分艰辛的,贵在坚持,贵在同心。

第四篇:如何教会孩子自己检查作业

教学生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我班学生对数学待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只为完成”的目的写作业,做完作业后笔一丢就以为大功告成;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留意自已完成作业的质量如何,是否正确;当作业出现问题时,知道错了,却不知道、也不愿去想错在哪里,而是擦掉重写;更然人失望的是,做作业时有错误了,自己不检查或者检查不出来,硬是说自己检查了几遍了没错。你看后有错误,如果不给他指出来,他再检查都检查不出,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才能发现错误.有时看到那些错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并不是难。对其大发雷霆,无济于事。

究其原因

① 学生累又厌。因为作业的正确率低,学生得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改正,久而久之对作业、学习产生厌倦。②教师忙又烦。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问题,教师得再抽时间讲解,让学生纠错,进行再次批改,有时学生纠错得持续几次才能达到正确,浪费不少宝贵的工作时间。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小学生“态度”“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需要的根本措施;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也是教育目的之一。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 1

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不需别人的帮助提醒,不必再花费什么意志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学生在小学时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中学、大学甚至终生受益,从而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即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这两个原因里,最核心的原因又是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但二者又是彼此联系的,我把它总结为:学习习惯的好差决定着学生学业是否有困难,学业困难与否决定着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布置的作业,监督力度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不好的习惯,打个比方,有一部分学生很喜欢抄袭作业,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因为老师指定一定要他完成作业,完成不了,就要惩罚他,但是这部分学生学业实在存在问题,能力实在是有限,因而靠他的力量实在没办法完成,所以只能抄袭啊,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就养成习惯了,所以说,监督力度强弱与否,与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你监督力度再强,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他还是不会做,你监督的再强又有什么用呢?你希望这学生会去向别的成绩好的学生或向你来请教,但很多很多这样的学生可能是自尊,会借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逃避,因此为了完成作业,他们更多的是采取抄袭的方法。

如何解决呢?

第一点:把检查作业的目标缩小,孩子检查作业的积极性就会增加。

如果7道题有2道题是错的,我们叫孩子检查,他可能有难度,积极性也不高。那么我们可把孩子检查作业的目标缩小,如圈出2道题,告诉孩子这里面有一道题是错的,这时孩子主动寻找错误的积极性和订正错误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如此这般,你再圈出2道题告诉孩子其中有一道是错的,他前面检查出一道题有了一点自信和成功感,他就更愿意去检查第二道错误的题,那2道做错的题孩子就可充满快乐和迅速的找出来。

第二点:要学会放手,慢慢脱离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能支撑孩子更好的面对将来。

上述的方法有效以后,一定要持续下来,多次重复和肯定孩子的进步,再慢慢的放开给孩子自己检查,让孩子在自己检查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到“自己能找到错误和订正”,那么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建立。这时,父母就要学会放手,慢慢脱离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对孩子不放心,有一个错误就觉得不踏实。记住:孩子能承担学习的责任远比他有一些学习上的错误重要得多。孩子越往高年级,我们就越会知道“学习上的事我们可以帮得了一时,帮不了永久。到最后,学习就是靠孩子自己!”

第三点:进行激励评价,增强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心是一种性格特征,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性评价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1)表扬激励法,即对于每次作业认真完成并自觉检验后,全部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起初表扬激励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一方法只对少部分学生有效,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奖励方法已无动于衷。针对上述原因,几经深思熟虑后,及时调整了研究策略,采取了第二种激励措施。

(2)自评、互评相结合。

具体地说,每次完成作业后每位同学先自我检查,再利用课余时间同桌互查,最后教给老师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到期末时评选出“最佳同桌”并给予奖励。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这一方法效果不错,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意识强,个个认认真真地检查同桌的作业,发现错题还能及时告知同桌,帮助同桌订正。

第四点:做后反思,提高效益

解题后反思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在反思题意的基础上,反思错误。要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解题过程,看看思路是否有问题,概念使用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有失误,思考是否周密等等。有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的方法去演算更能发现问题。千万别把检查答案当成“自我欣赏”,那么肯定发现不了错误,发现不了错误当然就谈不上克服错误了。

其次要反思方法。解完题后再思考,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思考出的新方法常常更为简捷,巧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我们的信心,即使我们发现不了巧思妙解,在思考过程中我们回顾了相关知识,尝试了许多方法,收获仍不可小视。

再次还要反思变化。大量的数学问题可以进行变化,尝试变化题目的条件或设求,看能否利用原来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探索,并适当的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我们解一题会一类,并训练了探究,创新能力,较大限度提高了解题的效益。

最后,教师作业批改要有个性的评价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一种媒介。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语,应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使用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有针对性的 “个性色彩” “×”、“√ ”,使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他、关注他。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中。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拿到刚发下来的作业本,第一件事情可能都是要看老师的评语。

总之,作业的问题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会布置作业,也要指导学生会做作业,在此谨以自己的理解认识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粗陋之处难免,望各位领导、老师指正,也愿与老师们交流探讨。

第五篇:如何教会孩子自己检查作业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开始。关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多家长都很感兴趣。小学阶段成绩好的孩子未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成绩终会好。孩子自己能否检查作业,是衡量孩子有没有认真学习和独立学习习惯的标准。孩子不检查作业的表现是做完作业本子一放、笔一扔、草草了事,自己不检查,叫父母帮他检查和更正。家长让孩子自己检查,孩子也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一遍,然后又把本子拿到你面前:“妈妈,我检查了没有做错的,你再帮我检查一下吧……”面对该情况,家长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错的帮孩子直接更正,不会做的直接教他做)。时间一久,孩子学习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并不愿思考和钻研。这样教育的结果是“累坏父母、害了孩子”。

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不难看出,家长也很为难:一方面他们知道检查是孩子作业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自愿不自愿地却承担的检查的任务。有的是因为孩子们做完作业后一副大事告成,拍拍屁股要走的架势,要他们检查,他们就推说检查过没有错误,家长帮他们检查,告诉他们哪里错了。特别是有的孩子动作比较拖拉,等他完成作业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家长不忍心再浪费时间,所以检查的工作就自愿代劳了。还有的家长是陪着孩子做作业的,一边孩子做发生了的错误,家长一边忍不住就告诉孩子有错了让他们订正,达不到孩子自己检出错误的目的。所以与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是有必要的。

①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时间过于紧张,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检查习惯,反而让他马马虎虎、匆匆了事;反之,又会造成磨蹭拖拉的现象。让学生既能在这个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进行一遍左右检查的时间就差不多了.家长可参考这个时间进行督促。

②对待孩子要“耐心”。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检查的意义,家长还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有一点特别要求注意的是,在开始培养“检查”这个习惯的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对作业做检查。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③必要的奖惩。当学生检查出错误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当学生检查不出错误时,家长也要能狠下心来,让其多检查几次,如果还是检查不出就要提出一定的惩罚,如取消某些物质享受等。

其实,“检查”这个行为是贯穿我们人类行为的各个环节的,人们时刻都在做着不同的检查,只是我们不大注意罢了。比如“骑自行车”就是一个不断检查平衡的过程,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用橡皮擦,就是因为忽然他发现写错了,就赶紧把它改掉了,这实际也是检查。这样的检查已经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和意识了。孩子在做完作业或练习后能够进行检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刻意、被动的检查工作也将慢慢消失,而不会专为一项作业再做专门的检查。当自己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充满了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后,就不再为检查而费脑子了。怎么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要“检查”。换句话说:“检查是为了不检查”。

上一篇:如何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下一篇:如何调动团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