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集体企业升级转型

2023-03-05

第一篇:推动集体企业升级转型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

模式的调研报告

预览次数:148 发布时间:2010-12-20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淮安市民营经济研究会

遵照国家、省、市关于“调结构、转方式、提层次、促发展”的要求,为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会会同淮阴师范学院、市经信委及工商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开展了淮安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软课题研究,形成了3万余字的研究报告。现将其中重点提炼成“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报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9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总数已达30442户,注册资金637.5亿元,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达到152821户。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538个,产值1138.17亿元、增加值207.18亿元、入库税金29.5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1%、70.2%、52.8%和30.2%,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与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关联度极大,随着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面临的调结构、提层次、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等考验,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将成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在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也在不断的探索各自的发展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模式多样化的状况。调查分析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民营经济增长的方式看,我市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起点较低,其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粗放利用,把自身的资源环境成本外部化,并且是建立在我市劳动力成本低的基础上。

2、从企业的资本形成看,我市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我积累,且积累过程较长。

3、从企业管理模式看,我市民营企业目前绝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或者是沿袭原有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4、从所处产业价值链的位置看,我市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生产粗放,本大利薄。

(二)我市民营企业现有发展模式的弊端

1、发展水平较低,且提高难

据统计,2009年我省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总共有111家,占总数的22.20%,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我省企业就有7家,占35%,但是我市没有1家民营企业入围。今年发布的全国企业500强中,我省就有49家入围,我市也没有1家企业上榜。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数、注册资金总量,在全省排第11位。这都反映了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面对新一轮发展的激烈竞争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一弊端显得尤为突出。

2、规模普遍偏小,且长大难

以民营工业企业为例,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共有15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只有8家;主营业务收入5-10亿的民营工业企业仅27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企业较少,同样在行业中有影响的企业也为数不多。就最近发布的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100强中,我市和宿迁并列均仅有3家,且在规模和发展层次上都偏小偏低。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占整个工业企业总数达88.1%,但其从入库税收只占30.2%,正是我市民营企业规模小、层次不高的反映。

3、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且推进难

现代企业制度是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我国自从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很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建立了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市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或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的虽然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还很不规范,这一点在传统发展模式的民营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有的甚至还沿袭着家庭作坊粗放、落后的经营管理,与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极不适应,也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

4、普遍缺少发展战略研究,发展意识不强

面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提出的调结构、转方式、提层次的要求,以及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市的不少民营企业普遍认识不清,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主动应对的举措。面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绝大多民营企业没有积极呼应制定自身的“十二五”规划,做好迎接新一轮发展的准备。

5、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开放意识不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可以长久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受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市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开拓开放意识普遍不强,小富即安的观念依然存在,与先进地区比,更缺乏融入长三角、走向国内外大市场的胆略,也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6、学习利用政策不够,机遇意识不强

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不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家、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吃透精神、用足用好;另一方面,我市的民营企业多而散、小而弱,这就使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执行过程中难以突出重点,有效发挥其激励推进的作用。

二、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面临的风险

分析形势,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将面临以下几方面风险压力:

(一)资源环境压力方面:随着经济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必然不断涨价,成本也将逐渐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把低碳低排放列入企业考核指标,同样不再给中小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的空间,这些都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二)社会压力方面:考虑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给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国家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职工工资必然逐步增长,企业必然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处于产业最低端的中小企业将明显受压。

(三)市场压力方面: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日趋明显和剧烈,我市的民营中小企业也将不得不面临来自两大市场的竞争压力;

(四)转型压力方面:我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面临调结构、转方式、提层次的要求心理准备和条件准备均不足,必然会面临巨大的经济转型压力。

三、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影响着整个经济转型升级。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努力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而优化其发展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传统思想文化以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束缚,有助于民营企业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不仅是民营企业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更是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二)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迎接新一轮发展 一是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有条件的企业(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编制企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尤其要注重以成功的企业典型作为实例,实施具体的指导。及时提供国家、省以及我市各级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信息,帮助企业把握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走势,抓住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统筹发展的机遇,拓展发展思路和发展的空间。

二是将“专、精、特、新”发展模式作为我市中小民营企业优化发展模式的首选,此类发展模式不仅在省内外,就是在我市也已有很多成功的典型,如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由于走专、精、特、新的模式,其产品占全国五星级酒店市场的60%。再如金石、共创、神舟、海珠等企业成功的经验中小企业看得见、易接受、好落实、见效快,事实证明,既符合我市民营企业的实际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工信部的部署。

(三)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有利于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发挥的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要从传统家族式封闭的发展模式中超脱出来,加快走股份合作发展的道路,加大走出去的胆识和步伐,更好地利用好国内外两大市场带来的机遇及国内外两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开放水平,优化发展模式。

(四)加强战略联盟建设,优化发展模式

一是加强技术战略联盟建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使企业从单纯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主动转向依赖科技进步谋发展,从而迈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上来。“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和范围,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二是加强营销战略联盟建设,积极推进营销网络化、销售全球化、服务优质化。三是加强产业合作联盟建设,实施垮区域、跨行业、产业上下游合作,求得资源利用最大化、利益共赢最大化。

(五)以发展电子商务为契机,优化发展模式 新型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四位一体的模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大量的市场空间,更多的技术创新机会,以及与大企业合作配套,创新发展机制体制的路子,是民营企业优化发展模式的催化剂,建议将电子商务的应用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加速推进,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优化。

(六)重视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国务院已经下达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建议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出台具体规划和措施,下大力气把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发展民营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七)健全完善政府支持政策,服务优化发展模式

建议以强化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作为原则,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为目标,因势调整完善鼓励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并公布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策的落实程度。拟请具体补充和完善:

1、及时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尽快设立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创新基金,创造条件设立社会力量共同参加的风投基金。

2、遵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把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出台鼓励在产业集群的区县、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实现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以及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3、用财政行政存款作为杠杆,鼓励银行创新举措,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4、相对集中政策及有关生产要素,鼓励民营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尤其在加快培育小巨人、行业龙头企业方面加大力度。

5、实施品牌战略。遵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将实施品牌战略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具体抓手。在大力培育特色品牌、抓好企业特色和产业、区域特色的同时发展高端品牌。将企业品牌作用的发挥作为实施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即既要重视创牌工作,更要重视品牌引领企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

6、积极引导和培育民营企业上市,以募集更多的社会资金,助民营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7、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除了要发挥好已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作用之外,“十二五”期间,应将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作为重点,一方面帮助企业和行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使之成为技术交易或转移的平台,助民营企业克服技术条件不足之难。

8、建议设立民营企业规模升级奖和绩效贡献进位奖,定期召开表彰大会,鼓励民营企业进位、争先、创优。

9、引导我市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加快转型建设,在与政府部门脱钩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2010年11月

第二篇: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本站推荐)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

转型和业务升级(摘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陈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陈重在2011全国勘察设计管理创新大会上作题为《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的讲话,他从体制创新、管理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几个方面内容阐述了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以下是陈重司长在2011全国工程设计管理创新大会的讲话摘要。

同志们: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勘察设计单位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业务模式的转型和提升,创新企业内部运行体系及机制,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勘察设计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创新的业务模式和领域,实现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从2001年的71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9547亿元,增长超过了12.3倍,年均增长达到了33.3%;勘察设计行业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人均产值从2001年的10万元/人增长至2010年的68万元/人,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长23.7%。

改革开放以来,勘察设计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企业内部管理主要经历了企业化管理阶段、事业改企业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产权制度阶段三个发展阶段。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尤其是国务院101号文发布以后的十多年的全方位改革,勘察设计企业在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体制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立足自身发展,扎实推进产权和体制改革,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部分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积极向工程公司转型发展,引进具有互补关系的战略投资者推进体制改革;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体制改革,积极筹备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一些勘察设计企业则进行了并购重组尝试,有效整合资源,壮大了企业规模和实力;部分中小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民营化改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勘察设计企业从原先的几乎全部国有转变为现在国有份额约占28.6%,改企转制工作得到了大幅推进。此外,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已进入“深化改制”时期,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完善股权安排、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已初步建立了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机制。

二管理体系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根据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保证了企业有序、规范、高效运行,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近几年来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三大标准体系、QHSE管理体系、三级技术体系、项目管理体系、计划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信息技术体系、企业文化体系”等八大管理体系,1205实现了企业的系统化运行,规范化发展。

三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进行了专业化、特色化以及综合化等方式的探索和选择。2003年建设部30号文发布以后,勘察设计企业逐渐向工程全过程服务或专业化服务转变,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勘察和设计业务的格局,业务模式的创新拓展了勘察设计的市场空间,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据统计,2009年勘察设计行业工程承包收入、技术管理服务收入等收入总和已经是勘察和设计收入总和的2.3倍。

四在人力资源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战略的落实。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73.7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42.3万人,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7.6万人,从业人员的迅速增长,在对勘察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客观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和创新。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等企业按照ISO10015标准的要求,建立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系、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畅通了人才及每个员工成长通道,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得到了提升。

另外,在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激励分配管理、项目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成绩,探索了创新,推动了企业发展。可以说,勘察设计单位30年来的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性质的被动执行性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性质的自主决策性管理的转变。勘察设计行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效是显著的。

最后他指出,随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我国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环境将更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交错。勘察设计行业要准确分析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把握行业发展机遇,通过管理创新解决好观念、体制、机制、质量、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加快业务升级,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篇:以忠诚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当前,揭阳市全面铺开忠诚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忠诚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全力推动揭阳跨越发展、崛起振兴。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笔者认为,忠诚就是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全力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一是以忠诚于党的思想推动工商转型升级。目前不少干部职工对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敏感,对创新监管方式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多年来,重收费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领导沿用旧思维老办法,在处理监管、执法、收费、服务关系方面未能实现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以忠诚于党的思想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就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党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增强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纪律观念,强化“以人为本、争先创优、开拓创新”三大理念, 坚持监管与法制、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切实做到由“传统管理”向“监管执法服务”转变,由重收费轻管理向重管理重服务转变,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二是以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忠诚于人民,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服务民生,切切实实为民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服务民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精 1

简注册登记程序,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用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民安,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保驾护航。要做到这三点,就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我们队伍的综合素质,从基层队伍抓起,集中学习业务,熟悉法律,能说会写,以省工商局提出的“三整顿一规范”(纪律作风、窗口秩序、工商登记中介市场秩序三项整顿和规范执法办案工作)要求自己,做学习型工商人,专业化工商人,创新型工商人,服务型工商人,尊重监管服务对象,重视事前预防,坚决依法办事,实现由“对立执法”向“和谐执法”转变,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三是以忠诚于事业的信心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古人曾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即是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就辞职。工商管理不仅是我们的职业,更是我们的为之奋斗的事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工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挥洒才情的舞台,只有每一个工商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转变“以数字论英雄、以两费较短长”的传统观念,及时查纠纪律作风松弛、基础业务不规范、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同心协力,全力支持发展大局,竭诚服务发展大局,才能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四是以忠诚于自己的信条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君子慎独,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如果每一个工商人都能“慎独”,忠诚于自己,对自己负责,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纪国法,堂堂正正做人,就能形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工商干部队伍,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总之,忠诚,不仅要存之于心,更要付之于行。工商部门职能转型升级,是当前一项重大课题,是工商部门又一次巨大变革,每一个工商人只有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要求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情、慎独”,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推进工商转型升级。

第四篇: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谈转型促发展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

1

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

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3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八,由“污”转“净”,促清洁生产。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部分区域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党的**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开展“两个环境”建设。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为中心,提高“绿色门槛”,完善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物联网推动转型升级:广东先行

作者: 谢思佳等 发布时间:2011-01-24 10:08:55 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 物联网 智慧广东 车联网 文档:

技术文档 | 技术原理 | 软件 | 产品资料 | 方案案例 | 智能卡 复制链接 大 中 小

早在1931年,《纽约时报》邀请当时的“知名专家”和名人们预测一下2011年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说:“自动化工厂将取代人力。神奇的遥控器完全普及„„难以阻挡的技术进步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让生活水平更高。”

“自动化工场”和“神奇遥控器”究竟是什么,80年前没有答案,但当年“预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农畜作物戴上“标签”就可自动记录生长环境、收获时间、物流条件等数据,“大米、青菜、猪肉”等食品就有了自己的“生存日记”;手机戴上“标签”,轻松一“嘀”就可坐地铁、看电影、进景区、吃快餐,出差在外还可通过它随时关注家宅是否平安;私人医生如在身边,大病小情及时知晓。

这种物物相连的方式,就是:物联网———通过电子标签的传感器识别和嵌入式技术,市民如走进一个奇幻的便捷世界。“自动化工场”和“神奇遥控器”的梦想逐渐因物联网的兴起而照进现实。

“物联网”概念最被广东接受

物联网究竟为何物?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把物联网定义为:主要从信息和通信的角度去考虑,任何人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信息。它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浪潮。

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就把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智慧地球”实际上是物联网另一个角度的表述。

2010年,我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随即,北京、上海、江苏、成都等地纷纷提出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历来敢为人先,在物联网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在技术应用方面,这次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早在2004年广东省政府主管部门就引入了物联网的概念,并组织广东的有关企业开展以RFID为主的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培训。在2006年12月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上,省长黄华华明确指出:“互联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RFID促进了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张新的‘物联网’。”自此,物联网的概念在广东生根,广东亦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物联网”发展的地区。

先知先行驶入物联网“快车道”

为什么广东在“物联网”产业上能够先走一步?

专家称,物联网涉及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制造、传感器与传感网络、3G通信网、互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与信息挖掘等技术。

省经信委杨建初主任在2009年广东省RFID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致辞中指出:“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我省得到了很好的应用,RFID产业作为物联网的先导性产业在我省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与国际接轨,具有广东特色的物联网建设路子。”

广东拥有产品门类最为齐全的装备制造业,又是全球IT产品最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集散地,对上述技术领域有强力支撑,加上信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前提基础都为物联网产业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也早对广东寄予很高的期望。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率先发展‘物联网’,推进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的发展要求。

去年12月8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知情人士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书记对《意见》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份标志着广东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得建设“智慧广东”在行动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杨建初就强调,要加快发展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 应用

物联网在老广生活中已无处不在

现今,广东人一朝一夕的生活变化都和物联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健康医疗、工业制造,如今都已随处可见。

以智能交通为例,在广州、汕头、东莞、等地,车辆年票收费、出租车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等大规模成功应用。广东自2006年起使用粤通卡,累计发卡量超100万张。粤港两地已实现“两芯同卡”,已有5千多幅两地牌车使用该服务。广深线每年超过3000万张RFID车票在使用。目前,广州市“羊城通”公交卡集公交通、电信通、商务通于一身,发卡量超过1500万张,日均交易量500万笔。汕头市车辆射频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项目则成功运行开创了广东省路桥车辆自动识别管理的先河。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RFID、传感器和嵌入式智能技术被应用于进行各种参数采集、传输、分析、控制,以实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RFID在工厂应用的一个成功例子是广东怀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与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基于RFID车间数据采集与生产控制系统”,它是针对车间生产线上的物料、在制品管理而研制的工业生产流程自动化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在制品”信息进行精确采集、整合、集成、分析和共享,为企业生产物资的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解决方案。

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省RFID中心和广东省检验检疫局共同推广了供港生猪RFID溯源管理系统,2004年开始明确由广东的四个供港生猪养殖基地全部应用RFID生猪溯源管理,通过采用电子标签供港生猪进行追踪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长度从喂养源头一直追踪到香港超市货架上的猪肉。截止2010年4月为止,已经实现供港生猪86家猪场、21358批次和14.3万头的RFID监测管理,大大提高了检验检测效率和质量。

在民生幸福上,东莞市居家老人专项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跟踪服务平台,老人通过“平安铃”手机可直呼96993短号获得信息咨询、紧急援助、上门服务、社区导购、老人定位等服务,还可在紧急情况下直接按“SOS”特大求救键通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转接家人、社区、社工及急救中心,使老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救助。

■ 科研

科研军团迎难突破珠三角核心技术全国领跑

2006年12月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上黄华华省长曾断言,“RFID的应用将象互联网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

黄华华说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其实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简单来说,就是由解读器、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组成的“电子标签”。目前RFID的主流产品是国外厂商实力较强,本土产品的操作系统还待完善。

广东自此迎难而上,力争在物联网领域自主创新上突破。2006年全国首个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在广东成立,随后几年,数字广东研究院,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广东省“两化”融合创新中心、广东省物联网公共支持中心相继成立。2009年,广东省RFID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更是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委员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领跑国内RFID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五所、电子七所等国内知名院校及研发团队。他们掌握了RFID芯片、读写机具、标签制造、中间件、软件平台等RFID核心技术,拥有超过国内RFID一半以上发卡量的产业,形成了广深铁路票务系统、粤港食品药品产业链监管、电子口岸等特色应用产业。中山大学研发RFIDCPU卡芯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低成本、高安全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

而“物联网”另一核心技术,传感器研发产业更是向集聚态势发展。目前珠三角地区有上百家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据介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也在深圳建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智能传感器中心建设。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光纤传感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开始在桥梁等领域开始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广州正积极筹备建设超级计算项目,深圳已在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部署计算弹性平台。佛山南海与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企业红帽公司合作,建立云计算平台云。珠海金山、深圳金蝶公司推出为企业服务的“云”产品。

目前也有一些企业提出了一些基于多种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而且,很多面向行业应用的专门企业,也开发了本行业领域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方案,如中集集团开发的智慧物流、南方电网正在开展的智慧电力建设等项目都极大地启动了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崛起。

物联网公共测试检验平台方面,一批综合服务平台正在形成: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台湾工研院、台湾南海共建的通用RFID基准性能测试平台,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检测平台,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联合广东省射频识别公共技术支持中心的物联网搜索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 产业

珠三角物联网产业集聚现象凸现

业内人士认为,广东发展物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除了政府推动以外,整个产业界均投身其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2010年12月8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是:到2012年,物联网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和技术标准超过1000项,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智慧广东架构基本形成。到2015年,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网络、M2M和嵌入式系统等重点设备制造领域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网络运营服务企业,集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占领技术高端的创新型企业。 2010年是物联网发展最快的一年,物联网产业值超800亿元,M2M数量超过460万台。全省集聚RFID相关的企业超过2000家,许多国际企业RFID的生产和封装地均设在广东,广州的芬欧蓝泰、信泰电子、深圳精量电子等30多家国际著名物联网企业落户我省,市场规模大,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打造本土创新型企业上,广东一直不遗余力。

广东是RFID需求最强烈和应用最广泛的地区,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远望谷、东信和平、中大微电子、德生科技、中山达华、先施科技、金邦达等RFID知名企业。

广州物联网基地采取了引进外资和培养本土企业相结合的模式来壮大物联网产业。广州开发区则已成为广东一个重要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设厂,外商投资项目250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5个。据介绍,目前该区全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200亿元,其中,以智能识别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应用的物联网产业形成了产业聚集规模,相关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并将于近30%的年增长速度实现快速发展。

广州开发区预计,2013年将集聚各类物联网企业100家以上,2015年,在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应用和地理信息服务四个领域全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多家骨干企业跟进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保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在广州开发区,记者看到,传感智能识别应用方面,广电运通和广东安居宝数码已经脱颖而出。广东安居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为楼宇对讲、报警及智能家居提供产品,是目前国内住宅安防领域及智能家居领域最重要的集成生产商之一,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名列前茅。

京信通信则是M2M技术重大示范应用的代表。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高精度的室内外实时定位技术等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开放式智能化安全保障物联系统,可广泛用于监狱、矿山、园区、医院、展会、环境监测、电力行业等领域。京信通信生产的移动网络通信定位占据高铁的70%,覆盖了京津高铁、武广高铁等几十条高铁线路。总覆盖里程达到6000多公里。京信通信还推动了物联网软件架构的平台化和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 对话

“智慧广东”假以时日能让老广生活更幸福

2010年下半年广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广东继首个将“物联网”中文翻译引入国内后,又成为第一个为物联网制定战略发展纲领的省份。国内物联网权威人物———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邹生博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广东从省委政府到商界企业都长期注重转型升级,物联网是典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产物,她的深化运用———“智慧广东”假以时日得以实现,将真正造福广东,让广东人的生活更幸福。

南方日报: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专家,您怎么看待物联网与建设“智慧广东”之间的关系?

邹生:“智慧广东”是互联网的深化应用,是通过物联网的大量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和运用,实现广东经济社会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在《实施意见》中我们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同时从产业水平、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应用、机制与环境等方面,提出了2012年和2015年两个阶段性的目标。

南方日报:广东发展物联网短板在哪里?

邹生:广东物联网发展主要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广东物联网发展缺乏高端的核心技术,这将会制约广东物联网产业的效益和地位。二是广东物联网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是通过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整合,还是通过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来协同资源以形成合力?这是模式方面的挑战;三是我国物联网标准还相对滞后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来发展中国自有的标准体系,还是跟随国际某些国家的标准体系,这是信息安全和技术垄断的挑战。

南方日报:能给我们举例说明物联网技术在广东地区的最新应用么?

邹生:2010年6月,我们与台湾合作,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七家单位共同投资建设的“海峡两岸加工食品流通履历计划”应用示范项目在广州市广百股份公司的北京路超市成功上线运行,成为国内首个台湾加工食品履历查询应用系统平台。经验表明,采用了食品履历计划的超市和商家,由于顾客增强了商品安全的信心,销售额可以增加20%以上。

■ 样本调查

广州“车联网”亚运实战

广州亚运会期间,T1团队1车队司机在搭载3名贵宾前往酒店时与一辆违规过马路的电动车发生碰撞,司机通过按下车上“中途事故”按钮启动系统的应急处理功能,总调度室后台同步显示报警信息,结合系统的精确定位,调度人员立即安排贵宾分中心派附近车辆前往救援,短时间内接载贵宾离开。从事故发生到分中心派车救援,前后不到3分钟的时间,如此精密设计的系统,切实地保障了亚运注册人员的人身安全。

有关方面告诉记者,亚运期间,通过亚运公交保障子系统,广州对500多条线路9000多台公交车以及400多台中小巴实时监控,并为亚运升级开发了应急处理功能,根据赛程安排、场地分布、观众集散区域等信息制定公交运营计划,发生应急事件时可在最短时间筹集运力,及时地疏散群众到大型交通枢纽等临时疏散地。 专家分析,随着广州经济的蓬勃发展,航空、港口、公路、水路、公交、出租等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也越来越快,各种交通方式间不断的交融、衔接,交通方式网络化和无缝接驳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市民对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信息获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为此,广州推进智能交通,全市7000多台公交车、1.8万台出租车、1700辆客运车、近4000辆危险货物运输车、1200多辆散体物料车、6500多台重点车辆与相应的监控中心和后台系统有效连接和动态感知,这种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对运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叫“车联网”。

广州方面介绍,车联网应用于出租车的功能主要包括了车辆监控定位、车辆跟踪、车辆锁定、防劫防盗、超速行驶报警、停场管理等。

事实上,一方面,对出租车公司来说,可以实时监控本公司车辆的运营情况,处理各种报警以及其它事故,实时获取本公司车辆的营运数据,全面掌握营业状况,辅助决策分析,建立电召调度系统,为本公司车辆服务,提高公司整体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对政府行业管理和城市综合整治而言,则可以及时准确了解路面畅顺和拥堵情况,为公路线网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掌握出租车营运成本,可以从行业、企业、司机、车型、车龄等不同角度分析出租行业成本与收益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更有效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等等;对于广大车主来说,这个应用为他们的出行提供实时的导航、导游等服务,对治理中心城区道路拥堵问题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广州市智能交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居全国前列。实时路况、的士空车量、停车场车位,上网一查全清楚。而在出租车车辆精细化管理方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邹生坦言。

上一篇:提拔重用考察材料免费下一篇:通风处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