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

2022-08-17

第一篇: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

在具体工作中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

法律与条例的实效是要靠具体的贯彻与执行来收获的,作为一名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我对《义务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有着这么几点认识,结合我本人的实际工作,向大家汇报交流一下。

一、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颁布后,我作为一线的执行者深刻体会到,这部法律在我们国家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发现,各地区办学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实施经过修订后新的《义务教育法》。我们注意到新法核心和灵魂就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法更加突出公益性、统一性和强制性。它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学习并深刻领会新《义务教育法》的理念,用新《义务教育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尽最大力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建立并实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多元素质评价体系,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在平凡的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确保义务教育法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二、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让每个学生发展

通过对《义务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的学习,让自己进一步明白了肩上的责任。作为老师,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取得进步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新法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个教师要有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我要将塑造自己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品质、奉献精神,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贯彻义务教育法结合起来,以爱心为源,胸怀宽容和感恩,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法从教、依法治教,让自己陪伴着孩子一起,在义务教育中共同健康成长发展。

三、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认真践行《义务教育法》

“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义务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始终。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们实验中学一直有明确的要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对学生的具体教育事实过程中我一直本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起早摸黑,手把手地帮助每一个学生纠正不良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习品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所有课任老师一起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因材施教,使每一名都能够学有所得,都能够得到恰如其分的教育。同时,还召开分层家长会。分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使他们能更好的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他们的子女。经过努力,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我认为“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好工作就是在最好的践行《义务教育法》。

四、利用课堂主阵地,落实《义务教育法》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首先要用自己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自己的课堂为主阵地,将新课改理念与《义务教育法》精神有机结合,无论是平常的课堂教学,还是在一系列的重大教学活动中,都要利用自主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直接将《义务教育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义务教育法》。

作为一位年级组长,我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会议,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定期召开学生大会、家长会,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要求及时向家长做宣传,调动家长积极性支持我们的工作,力争做到家庭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教育、关心学生,切实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要求。针对年级中个别行为偏差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加以关注,出现问题马上个别谈心,用老师的爱心获得他们的认可,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充分体现《义务教育法》的均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用自己的细致工作获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总之,要让我们的学校教育贴近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学生,让优质教育伴随学生的这三年学习生涯,让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将我校建设成为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窗口学校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五、关注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确,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在于他给与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激起他们思考、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能积极去思考,主动去探究。

在学期末的复习中,我改变了以往出复习卷给学生练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对一个学期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对自己日常学习中容易出错的练习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又学生自己对复习的过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们也曾经是开展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

一直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如今在《义务教育法》的指引下,我们将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方针,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困境,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的教育,经费投入主题应该在政府。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中央和省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保运转以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两级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修建,日常维护,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教育均衡化发展无法实现,实际上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二、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说起来,没有人说他不重要,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认识都是到位的,尴尬局面是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师资数量都不能保证。目前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而这些代课人员由于待遇太低(每月不足500元),也多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各所学校再想法设方招一些在家有一定文化素质,又由于某种原因暂时离不开家的人来充数代课。县里每年也新招聘200多人,但新招的还抵不上退休的留下的空

缺。因此,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的义务教育该怎么做,教育水平怎么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提高了,这是当前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干一些粗重的活,但每月也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这对于本地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上学除了花钱并不能改变家庭的境遇和个人的命运,一部分学生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多学生书读不到初中毕业,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六年义务教育,一旦个头长得差不多了便离开学校,选择辍学打工挣钱。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府的缺位、失职,不闻不问,因此控辍的力度显然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些辍学生成为新文盲,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隐患。

当然,学生辍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不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上学路途遥远,上学路上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又不具备食宿条件,或者是虽然具备了食宿条件,但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编制,造成管理不到位,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导致学生辍学,这种辍学的现象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四、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势所趋,但县城内的学校布局要公民办统筹考虑,不能盲目设置撤并。现在我们的政策是一村一校,

但现在的行政村是原来的两个或多个小行政村合并起来的,在布局调整时保留了那一所原来的村小,它的位置都不是新行政村的地理中心,被撤并的原其他村小所覆盖区域的学生路程就比较远,上学十分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另外,新批复兴办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有个合理布局的问题,不能具备了办学条件就批准发牌举办,要看需要不需要,有的公办学校对门路那边又批复兴办一所民办学校,这显然不妥。

五、公民办学校管理存在不应有的差别

按理说义务教育学校不论是公办民办在管理层面不应该有区别,不是管理层在管理指导思想上有区别,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这种差别,继而造成公民办学校在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说在规范办学行为上,公办学校如果违反了,对学校的校长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办法,但对民办学校处理确少实质性的处罚办法,对人无法处理,他(她)不是公职身份,给个什么处分在不在乎,经济处理好像于法无据,唯一的办法是吊销办学许可证,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难以落实。因此,就出现一些公民办在办学行为不公平现象,像违规补课、大班额、违规招生、虚假宣传、违规订复习资料、非中考学科科目不开课的等,造成有些民办学校畸形发展,虽然中考成绩不错,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性,进入高中后后续发展不足,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六、农村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

当前自上而下都在提倡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但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城里学校享有得天独

厚的优质条件。首先是硬件设施上是农村学校远远不能比的,其次是师资水平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更是存在天壤之别。即便是如此,许多在农村学校稍有成色的老师也是想方设法调往城里,或集镇所在地学校,更进一步拉大了师资上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不但教师整体数量上不足,甚至某些基础学科比如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奇缺,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村小能开设英语课。因此,稍有教育常识的家长纷纷把学生转往城里的学校,不但造成城里学校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教育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反观农村学校都是人去楼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才会出现像城市某校,几位老师教一位学生的尴尬局面。

七、学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学生安全工作时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安全不保何谈学校发展。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到位的,也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但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为:第一学校安全保障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安保人员都是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有的聘用年老体弱的社会人员看护,真正发生学生的侵害事件他们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人员素质缺少专业的培训,导致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第三是民办学校的校车是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校车资质不够、超员超载等现象。交管部门由于人员较少监管不过来,即便是查到违规校车也是查了扣,扣了放,如此循环,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这可以说是国家意志,它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大家都明白。但眼下农村义务教育离实施素质教育却感到越来越远,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农村学校缺少必要的师资,或是教师素质本来不高这个原因外,关键是当前的评价机制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学校的好坏就看平时的统考成绩或是中考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好学校一俊遮百丑,却很少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起点。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如此多的困境,解决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好在当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问题包自身或政府应该尽快解决。

一、师资的配备

当前,学校的办学软硬件都比较缺,但最缺的还是办教育的人,就是学校的师资,不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政府花了很多钱为学校建校舍,配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但学校连基本的教书的人都没有,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不是不需要,而是有比这些东西更需要花钱解决的师资问题,想当年战争年代,抗大连基本的办学硬件都没有,但有高素质的教师不照样培养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可贵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长再逐步改善、完善,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大师资的配备的力度,尽快补养缺额教师,保证教学最基本的师资需求。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农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收入待遇、进修培训机会等远不如城

里,因此,农村学校面临一新招教师不愿意来,二是来了也留不住。现在实行教育均衡化,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化首先应是师资均衡化,要想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给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倾斜,让他们获得比同层次老师更大的收益或实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农村教师相应高出一级工资或绩效工资活动的部分多向农村教师倾斜,给农村教师盖周转房解决食宿问题,根据路程增发交通补贴,在职评、岗位设置时增加更大的比例等。这些措施是当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做的,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我的理解政府投入不能只是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也应该包括市、县、乡镇政府,但目前的情况是县、镇两级政府的投入不到位,特别是镇乡级政府多数是零投入。因此,还应该明确规定县、乡镇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份额,并督促加以落实,有了这些经费,学校校舍的日常维护、教辅用房建设,食宿学校建设及学校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问题不仅是教育学校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学校安全光靠教育一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要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卫生、交通等机关部门联席办公。好多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关键是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去做,联席各家只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去做去落实也只有只有教育一家。所以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得有成

效,必须抓执行力的问题,各家必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把文落到实处,不能有做学校安全工作是给教育学校有情分的帮忙,应该认识到这是你应承担的职责,乃份内之事,出了问题不履职尽责是要接受组织处理的。

综上所述,农村义务教育承担着为当地培养人才的重任,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更好发展,政府领导应当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重视教育,落实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增强维护好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好局面,使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

教育。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来源:好范文 http:///)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

摘要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难点问题的破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留守儿童的教育、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建设等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不能忽视上述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并就如何破解上述难点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学校教师;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教学点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难点问题的破解,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留守儿童的教育、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些难点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经历和调查①,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不能忽视上述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并就如何破解这些难点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应解决什么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首要难点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相对均衡。而在教育资源中师资又是最重要的资源。国内外的经验反复证明,“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② 为此,近年来各级政府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从现实和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其现状堪忧。一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工作积极性,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大量减少和流失。据我们对一些艰苦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50%的校长反映近年来有教师流失的情况,并且认为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甚至有的地方由于教师的大量流失,致使学校无法正常开课,有些村小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二是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化的程度越严重。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老教师居多,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很少。在一些偏远、薄弱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50岁以上。如江西省A县88个教学点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在50岁以上。在我们走访的3个教学点中,有两个教学点都只有3名教师,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5岁以上。三是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英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师资源匮乏,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如山西省A县现有57所农村小学,其中48所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52所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47所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很多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在这57所农村小学中,仅有28所学校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很多学校的英语课大都是由一些非专业的教师兼任,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四是职称偏低。据我们调查,很多农村学校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很少,大部分教师只是初级职称,还有一部分不够评职称条件。评上了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也都纷纷调往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农村中小学几乎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五是受过正规教师教育的教师少。尽管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但大多是通过函授、自学考试、民师转正等途径获得的,其所学专业与所教授学科往往不一致,所教非所学。不仅如此,在一些农村中小学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如,A市作为山西省一个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遥遥领先的山区县级市,其教师队伍的素质仍然较低。调查发现,截止2009年底,该市90%的学校存在代课教师。一部分代课教师是政府认可的,一部分是政府没有备案,由学校自行聘请的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的收入要远远低于在编教师,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下,许多代课教师并没有认真教书,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工作绩效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满足不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体制、机制等问题短时间内尚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背景下,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众所周知,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特别大,任务繁重,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在一些村小或教学点有的教师要包一个班甚至两个班的全部教学任务,每天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回家还要批改作业。目前学校教师编制是按照在校学生人数确定的,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少,校点分散,这样教师编制就少,而学校开的课程并不少。因此,在编制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特殊政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倾斜,使农村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具体来讲:

第一,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在城乡中小学教师统一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应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边远、少数民族集中、教学点分散或成班率低的地区,在编制标准上适当倾斜,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

第二,增加专业教师编制。农村学校普遍缺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应该为农村学校增设专业教师编制。但是,这样的专业编制不是按学校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乡镇学生数量科学配置,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如针对教学点教学需要,可施行专业教师巡回走教制或安排集中授课。

第三,教学和后勤编制分离。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编制中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根据学校规模,明确细分各类人员在总教师编制中的比例。在后勤逐步社会化的今天,学校工勤人员不应该占用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学校的后勤职能可以由社会的专业公司承担。

第四,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在农村学校,存在部分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对达到一定年龄而其教学效果被认为比较差的教师,工资适当上浮,实行强制性退休,将其空出的编制用于补充合格人员,如优秀大学生。对于新进教师一律实行聘任制。彻底打破教师职业的终身制,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管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有编难补”的问题。

2.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

农村中小学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多数学校在走这样的怪圈,新教师很难招聘到,对偶尔招聘到的一两个新教师,学校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培养效果也不错,一般到第三年这些教师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而此时却也到了年轻教师开始申请调动的最佳时机。如此年复一年,最终留在农村薄弱学校的仍然是那一批老教师。所以,应创新教师招聘思路,要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这才是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摆脱困境的根本保证。而要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实行“定向招聘”与“定向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定向招聘”,就是面向本乡本土的大学毕业生招聘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管理部门签订合同的大学毕业生必须至少在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或教学点服务五年,五年后可以续签或到其他学校任教。如湖北省恩施市已经进行了两年实践,效果相当不错。两年来该市已经招聘了1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任教,就目前了解的情况而言,这些教师都能在教学点安心工作。而以往在教学点工作的资教生是“上午高高兴兴而来,下午哭哭啼啼而去”,原因是他们不是本地人,教学点放学后,其他教师都回家了,这些大学毕业生没有地方吃饭,晚上孤孤单单的,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很难呆得下去。

“定向招聘”的另一做法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录用教师使用事业单位编制并实行年薪制。如从2012年起,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新录用教师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新机制,新录用教师招录对象为在岗未入编的符合条件的资教生(含特岗生)、应届或往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在边远贫困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5万元,在其他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万元,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使用事业单位编制。此举旨在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使新录用教师在农村体面教书、有尊严地生活。

所谓“定向培养”,是指通过合同形式选招部分优秀学生委托相关高校培养,毕业后分配到生源所在地的村小或教学点任教的教师培养模式。如江西省泰和县从2006年开始,每年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招部分优秀学生,通过“3+2”的大专学习方式,与井冈山大学和吉安师范学院联合培养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这些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生源所在地的村小或教学点任教。为了保证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县财政加大投入,每生每年可以获得1500元助学金。2011年,第一届毕业生共计13人已经分配到位,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师资短缺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与此同时,要抓住我国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契机,加大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按照“凡进必考”原则,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杜绝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充裕的有利时机,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到大专及以上水平,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成为主体;同时可通过扩大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学校补充一批具有较高素质、较高学历的青年教师。

3.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 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的重点是教师由城市向农村、由强校向弱校、由超编校向缺编校定期流动。在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并以此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优的重要条件;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鼓励他们当中的优秀者去最艰苦的地区和学校工作;城镇重点中小学要不定期地委派有关学科教师到被扶持的学校讲课、听课、指导备课和教学,形成“一帮一”、“一带一”的态势,尽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并且这种扶持不应当是有偿的,而应把它看作是对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关心、支持重点中小学发展的一种回报。如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做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校是一所州市共建的城区小学,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学校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该市新塘中心小学是一所离市区60公里左右的乡镇小学,为了帮助新塘中心小学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施州民族小学每年派5—7名优秀年轻教师到新塘中心学校支教,该校副校长也是从施州民族小学派过来的中层干部,以这种“送下去”的方式向农村小学提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带动了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同时,新塘乡中心小学每年派5—7名教师到施州民族小学跟岗学习,教师和领导跟岗的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还有一名教师跟岗一年时间。到目前为止,新塘中心小学已经派教师140人次进行跟岗学习,教师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此外,还可根据需要推行政府购买教师岗位,让新聘教师先到最需要的农村学校工作;实施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和大学毕业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任教、支教;推进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各级党政机关新进公务员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行动。

4.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农村中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差,很难留住人才,骨干教师少。要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国务院2012年9月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度强调,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为此:

第一,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要提高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就必经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从我国财政收入分配的格局和多年的实践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不能由基层政府负担。除发达地区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应实行省级统筹,让省级政府成为教师工资最主要的负担者,省级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的工资福利支出采用专款的形式交由银行按月足额发放给教师。这样做,有利于防止基层政府或教育部门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同时也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近的工资福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贫困落后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艰苦边远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按《教师法》规定,国家应建立艰苦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在艰苦边远农村地区初中、小学、村小和教学点工作教师实行待遇倾斜。从我们实际调查结果看,目前农村教师津补贴尚无国家标准,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地方政府数量仍然较少,发放标准普遍较低。因此,要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艰苦边远农村地区任教,就必须大幅度提高津贴标准,并且对那些越是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享受的特殊津贴应越高。为此,省级政府应依据农村地理环境和条件恶劣程度对农村教师津贴进行适当分类,形成合理的等差梯度,建立全省统一分类标准的农村教师补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平衡统一省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任教,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此外,应健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乐教。

第三,改善农村学校教学与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要想让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基本教学与生活条件的保障也很重要。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很多农村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寄住在由学校教室改建成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等十分不便。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为农村教师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如兴建教工宿舍,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等。此外,还应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如添置计算机、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教学条件方面的差距,这也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第四,正确面对农村教育的现实,妥善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代课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点,主要由代课教师任教。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逐步取消代课教师,但目前来看,代课教师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仍有相当的数量,要在短时间内取消代课教师,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必须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工资待遇问题。(1)必须正视农村代课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的事实,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及早制定农村代课教师的聘用标准、考核办法和辞退制度;(2)因地制宜,每年安排一定的教师编制,将多年在教学中兢兢业业、已取得大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优秀农村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3)将农村代课教师工资全额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直接在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以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后顾之忧,消除农村中小学教育乱收费的隐患;(4)努力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可能地与当地公办教师同工同酬,至少要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应逐步将农村代课教师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等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让他们安心从教。

二、怎样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第二大难点问题,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根据我们对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部分县市的调查,大约80%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被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从全国来看,约有5800万这样的孩子,其中14岁以下的孩子有4000万,大多分布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逗留在城市,使这些孩子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可以这样说,留守儿童如果不能公平接受教育,就谈不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对于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的忽视,使得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影响他们公平接受教育。

从卫生保健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原因,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历来是一个难点,人口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难度,其薄弱环节在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散,而且生活环境特殊,潜在流动性大。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从人身安全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方面的监管不力,其人身安全也常常得不到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人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

从学业方面来看,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普遍不好,自觉性相对较差,作业不认真,上课迟到的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据我们调查发现,47%的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好,39.6%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或迟到过,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出25和20个百分点,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从品行方面来看,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亲情、关照和教育,其品行发展往往缺乏正确引导和适时监督。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加之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及时教育,孩子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行为的坏影响。如有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网络游戏或武打色情电影中;有的孩子流落街头,整天呆在台球室、理发店或村头小商店里;有的孩子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冷落,便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打手和帮凶;有的孩子干偷鸡摸狗等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有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漂流不定,或打架斗殴,动辄动刀行凶。不少学校老师也反映,在学校里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中相当数量的是来自打工家庭。一些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问题则更加严重,在一些地区这类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

从心理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亲戚又外出,出现被二次托管的现象,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往往表现为:(1)柔弱无助。如不愿与人交流,与人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感到压抑和苦闷。(2)孤单寂寞。在父母外出的日子里,留守儿童不仅失去了以前父母在家的关爱,也感受到了由于主要家庭成员的缺少所带来的家庭气氛的冷清。(3)有被遗弃的感觉。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的潜意识里,经常会拿自己和村里那些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对比,而这种对比往往更让他们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寂寞。他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日常生活照顾的不一样,别的儿童所得到的父母关爱以及其完整的家庭,也往往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和自卑的缘由。特别是有的孩子长久没与父母联系,生活、学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时,往往有被父母遗弃的感觉。(4)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对父母疏远,产生情感隔膜。(5)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易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应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应只是学校和家庭自身的事情,还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第五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 教育质量 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

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

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

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上一篇:进一步充分发挥作用下一篇:检验科日常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