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故事、悟管理

2024-04-24

品故事、悟管理(精选9篇)

篇1:品故事、悟管理

品故事 悟管理

本故事只是让大家按规律做事,没有歧视人格之意,请吸取其精髓。

 让猫吃辣椒”

五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着毛主席怎样使猫吃辣椒的故事。

一天,毛主席向刘少奇和周恩来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首先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 毛主席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让猫吃辣椒,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包括使用强硬的手段和欺骗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但是,身为一个管理者,想要服众,又得需要用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让“猫”吃“辣椒”的难题,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点精力,一份心思的!

在非自愿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强迫别人(或者员工)来试图达到自己(亦或管理者)的目的,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举措。从以上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最佳的方法就是要“猫”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妙地是,会让他“兴奋不已”。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策略”了。

一、给点利益,有利可图:

只有让需要听你指令的人感觉到其切身有利益可图,有甜头可尝,那即使是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也会犹豫一下,权衡一下其中的利弊。有些人,有些时候,认为“有利可图”,反而“心甘情愿”地做了。这样就会出现变不利为有利,不愿意变愿意的局面了。管理者可以施以小恩小惠,“受惠者”能不“感恩图报”?

二、解决痛痒,何乐不为:

在困窘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解决自身的“痛痒”问题,那就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尝试一下。所谓“饮鸩止渴”,就是在口渴难耐的情形下,明知道是毒酒,也能一饮而尽,以解一时口渴之急。同理,在关乎自身痛痒的时候,如果有“好”办法,那还不解一时之急,图一时之欢。“鸩酒”尚且不畏,更何况是“辣椒”呢?而且还会很“兴奋”,何乐而不为呢?管理者可以从此处着手,给人所需,解人所困,自然会让人“乐此不疲”。

三、鼓励怯者,褒扬勇者:

在当事人胆怯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激励他,极力劝说他是行的,能够胜任这个工作(或,完成这个任务),而且相信他一定可以干得很“出色”。颇有一种推你“上台”的意思。当事人的心理防线势必会起一些动摇,“他们都说我行,我一定行的”。在当事人勇敢的时候,一定要褒奖他,表扬他,让他成为大家的“楷模”。在虚荣心理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可以“不顾一切”地要向大家“证明”自己了。管理者可以实行奖励机制,大力树立楷模形象,使当事人有神气之本,别人有效法之意。何愁不人人“趋之若骛”?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自愿的情形下,不可以采取“暴力”的手段来实现目的。也不可以采取“欺骗”的方法来一时得逞。只有将“不愿意”转化成“愿意”,将“不得已”变成“很兴奋”,这才是管理者最高明之处啊!

篇2:品故事、悟管理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一中九(1)班 李 磊 指导老师 熊元清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南阳盆地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这里曾孕育出原始的农耕文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深深根植于农耕文明。牵牛、织女,从这两颗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南阳是一个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文人有诗曰:“牛郎织女天仙配,南阳黄牛功至伟。红线月老开口话,瑶池盗裳天缘遂。夫妻恩爱情意浓,可恨王母夺女回。一张牛皮做神鞋,助我牛郎往天飞。王母划簪波涛滚,河隔牵牛不得追。夫思爱妻儿念母,惊天动地倾盆泪。玉帝愧容生灵感,搭作鹊桥亲人会。自此七夕有佳话,瓜棚底下听细娓。至今南阳城西庄,牛家后人枝叶蔚。伏牛莽莽山作铭,万古流芳情人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文化,是其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而古代诗词既是这种习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保留下来传统节日的大量信息。关于牛郎织女和“七夕”的古代诗词,数量极多,内涵丰富。不同朝代的诗歌,展现出迥异的姿采。最早吟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歌,是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的织女形象很性感:纤纤素手,身姿盈盈,泣涕涟涟,极目远望,苦苦企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表现出汉末织女形象的率真和深情。

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中,织女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火流凉风至,少昊协素藏。织女思北,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辕散流芳„„怅一霄促,迟迟别日长。”其装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表现出晋代审美观念趋于繁丽,并且晋朝的织女幽怨悲苦郁积于心,表现得曲折而深沉,成了一个幽怨的贵妇人。但就精神本质上说,自迢迢牵牛星》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了怨别的典型题材。古代的交通、通讯条件极为不便,“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所酝酿的浓浓相思,被人们寄托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而鹊桥金风玉露的相会,则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向往。有人统计,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有24位作者25首作品;《全唐诗》以“七夕”为题者,有54位作者82首诗;《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者,则有62位作者108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这些诗歌的内容,有的以轻快的笔调再现七夕节活动场景,渲染出浓厚节日氛围。有的则咏叹牛女故事,寄托离恨别愁或忠贞爱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著名的七言歌行《燕歌行》中写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由人间离妇的哀怨,联想到天上的星宿,慨叹他们的不得相见。两相对照,伤感倍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展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盟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所有“七夕”诗词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先写鹊桥相会的欢娱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最后两句极有新意,不再一味哀叹,而转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当然,牛郎织女的故事,往往不过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和桥梁,所以也有拿牛郎织女“开涮”的。晚唐诗人罗隐《七夕》诗云:“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时人休用金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写牛郎织女相聚苦短,无暇为人们送巧,既幽默又写出了新意。

杜甫对牛女之事亦有自己的看法: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静难候,此事终朦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相逢?(《牵牛织女》)剥离了神话色彩,以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天象。五代时的一首《七夕诗》,则借“七夕”寄寓讽世之意:“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既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表示不解,又对乞巧活动提出质疑:年年乞巧,殊不知人间的机巧已经足够多了!可谓别出心裁。

众多诗人的吟咏,让我们看到了“七夕”和牛郎织女故事千百年来摇曳多姿的身影。这个古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浪漫、忠贞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简评:

篇3:品故事、悟管理

1.会认7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驱赶、惩罚、敬佩、双膝、啄食、肝脏、驱寒问暖、气急败坏”等词语。

2.理解与“死死”“既……也……”“毫不屈服”等有关的语句句, , 感感悟悟普普罗罗米米修修斯斯不不畏畏强强暴暴、、甘愿为人类受苦的英雄行为。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对英雄行为赞美和钦佩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在“可怕”的悬崖受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深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内心感情, 加深对英雄行为的理解, 激发阅读希腊神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指导学生读准文中的人名、地名。

3.读了课文, 想想普罗米修斯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词语分类。 (出示投影片)

(2) 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再请学生找找普罗米修斯受惩罚前、后还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 板书:

请求赐火———取火用火———为火受罚———获得自由

教师小结:课文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而受到宙斯惩罚, 最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救的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是一曲英雄的颂歌。这节课, 我们将通过这个故事, 走进这位英雄。板书:英雄

二、整体感悟

1.初读课文后你觉得这个故事中, 让你印象最深的、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

(预设:一般情况下, 学生都会说到普罗米修斯受罚的部分印象。)

2.师:很多同学对普罗米修斯受罚这部分印象十分深刻, 就请大家默读受罚部分 (6-8自然段) , 找出一句最简练的概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句子。

预设:估计学生会找到“许多年来, 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的句子。

指名读、齐读。

三、感受“可怕”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地方的可怕? (板书:可怕) 请大家读读6、7自然段, 画画句子, 圈圈词语。

(1) (出示句子)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带着铁环, 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 也不能睡觉, 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A、自由读读这段话, 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悬崖的可怕。

抓如下重点词语:死死、既……也……、日夜、风吹雨淋。

B、指名读、齐读 (出示图) 。

师:据说, 他不仅是被死死地锁住了双手和双脚, 胸前还被钉了一颗大钉子, 请看图。

师:他所受的痛只是这些吗?请大家认真看图, 再读读文中的句子, 要透过文字去想象, 去感受。

(出示文字)

在炎炎夏日里, 烈日当头, 他既不能……, 也不能……, 日夜遭受着……

在寒冬腊月里, 白雪皑皑, 他既不能……, 也不能……, 日夜遭受着……

在漫漫长夜里, 一片黑暗, 他既不能……, 也不能……, 日夜遭受着……

师:大家能想象他还要遭受怎样的痛苦吗?

学生想象说话, 教师小结。

(2)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 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 用它尖利的嘴巴, 啄食他的肝脏。白天, 他的肝脏被吃光了, 可是一到晚上, 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A、 (指图) 这只是酷刑的开始, 他还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指名读。

B、自由读, 说说最痛苦的是什么。

课件播放鹫鹰啄食的场面。思考:这是怎样的鹫鹰?

板书:肉体受摧残

师:来, 我们一起帮普罗米修斯把这种痛苦读出来。学生齐读。

师:痛苦越来越大, 痛苦是永远没有尽头, 因为他“一直”这样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2.就在这几千年、几万年来, 这样的折磨一直没有尽头, 而人类因为有了火种,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什么地方看出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说话。

(2) 播放教师搜集的人类在火光中欢乐生活的画面 (配乐《欢乐颂》) 。教师旁白:在漫漫的长夜, 火给人带来光明;在寒冷的冬日, 火给人送去温暖。有了火, 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 茹毛饮血的习惯被扬弃了。人们不再躲藏在幽暗的山洞, 每一家都有令人喜悦的火, 每一家的火都发出令人喜悦的光———人类从此迈入了一个有火的新时代, 跨入了文明的新世纪。

师:然而, 就在人们享受着火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时候, 普罗米修斯却一年又一年, 长年累月地———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是啊, 他不但不能共享人世的繁华, 反而失去了自由。这其实是一种比肉体的摧残更可怕的精神上的折磨。

板书:精神受折磨

四、为何“不怕”

1.普罗米修斯原本有机会脱离这可怕的折磨, 即使他盗了火种。后来他也曾有机会重新回归幸福的。请学生自由读读3~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说理由 (火神的话) 。

2.尽管有机会脱离苦海, 但他依然在磨难中煎熬,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呢?能从普罗米修斯自己说的话中找到这种力量吗?指名读句子。请学生自己读读普罗米修斯的话。体会这种力量来自何处。

“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

(1) 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 表情是怎样的。 (坚定的、刚毅的、斩钉截铁的。)

(2) 在肉体遭到摧残的时候, 普罗米修斯坚定地对自己说——— (指名读)

在精神受折磨的时候, 普罗米修斯对狠心的宙斯说——— (指名读)

板书:决不会!更不会!

(3)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尽管悬崖是如此的可怕, 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根本不怕这恐怖的悬崖!

板书:不怕!

3.正因为普罗米修斯如此坚定, 他的行为感动了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最终获救了。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4.同学们, 课文学到这里,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折磨, 真的结束了吗?

出示拓展材料:为了满足宙斯的条件, 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作为替身留在悬崖上。喀戎虽然可以要求永生, 但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 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彻底执行宙斯的判决, 普罗米修斯必须永远戴一只铁环, 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这样, 宙斯可以自豪地宣称, 他的仇敌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

5.读了这一拓展材料, 你想到了什么?

6.小结:也许从决定盗火的那一天起, 普罗米修斯就知道同权威作对意味着什么。但是, 为了人类的幸福, 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一切的一切。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啊!

让我们拿起书, 再一次感受这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齐读课文。

五、拓展升华

1.普罗米修斯获救了, 假如有一天来到普罗米修斯的塑像前, 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想象写话, 交流评议。

2.教师出示诗 (配乐《英雄》) , 并激情诵读。

篇4:品经典,悟美好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树立他们阅读经典的意识

走近学生,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大多对父母、老师喜欢的并推荐给他们的书籍不怎么感兴趣,而暗地里在互相交流着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像《哈利·波特》等,此外学生还对韩寒、郭敬明这类文坛少年的作品表现得爱不释手,而一般的女孩子则更喜欢看网络小说,那个时候风靡一时的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有网络上风靡的安妮宝贝这样的作家,看看这些学生所热衷的读物,大多是把传统的东西大众化、通俗化,学生易读易懂,所以他们愿意去看去读。

面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首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物,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此基础上走近学生,利用这种时尚作為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在经典的作品中找时尚阅读的影子,逐步树立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

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经典的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便会自觉地走入经典。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经典作品,我进行了这几方面的尝试:

1.坚持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

这几年中我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演讲,有自由演讲、人物分析、我喜欢的书、美文推荐等等,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10分钟中展现自己有学问、知识丰富的一面,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比如“人物分析”中,先确定一部名著,然后再确定要评价的人物,谈论自己的个人见解,不但要公正地分析人物还要有事例来支撑。班级里有个女生,她演讲的是《评论曹操》,后来她还写了一篇小文章贴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学生的目光一度被吸引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上。以讲导写,以写导读,把读、写和说都结合在一起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喜欢上了名著,总想着在名著中看到那个学生讲的那些事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2.利用视频欣赏营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视频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现在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大量优秀影片把原本由文字表达的名著故事情节、内容,由演员来演绎成真实、形象生动的声像资料,学生就爱看、乐看、易看了。这样不仅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且在视频中能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他们潜藏的阅读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三、肯定学生的不同思想,培养他们对经典的个性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我们老师能做的是肯定他们,在他们稍微发生偏差的时候指明方向就可以了,或者是在与我们的世俗意见不合的时候,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就应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去读,去发现,去感悟!这个学期,我们在教授戏剧单元,有一课是《威尼斯商人》,这样经典的戏剧不是老师能说得明白的,所以大多是请学生来讲的。其中有一个学生对其他学生谩骂夏洛克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说:“确实,在众人的眼里,夏洛克他很可恶,心狠手辣,非置对手于死地不可,贪婪、冷酷、毫无人性,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但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夏洛克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血淋淋的剥削,夏洛克本性是善良的,社会使人扭曲。由于他是犹太人,尤其那时的犹太人很没有地位,所以才迫使他变成这样。夏洛克本身也是一个受压迫的人,他的人性已被外界环境所改变,他的残忍是人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但这份残忍在我看来也不是那么的罪不可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那些资本家们所谓的仁慈我们看不到,我们看见的只有他们对底下层人们的剥削与压迫,难道他们比夏洛克善良吗?在夏洛克指责公爵等人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驴狗骡马一样看待时,他们也并没有任何辩解!?几百年来,犹太这个民族一直受着欧洲各国的嫉恨。这种出于压迫者的报复心理,便是夏洛克的心理动机。可怜的。同情夏洛克!”听了他的发言,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知道学生接受了。虽然这和我们教参上出入很大,但是我能否定这个学生的见解吗?不能,这是他自己的东西,不是我能改变的,而这样的见解就是他的个性解读,不管考试的时候能拿多少分,至少我为他高兴,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但对他的这种思想应从正面引导,否则就会偏离文章主题。

总之,语文教师应发挥强大的功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通过阅读去感受、感悟经典文化底蕴,进而喜欢经典名著。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趋成熟,帮助学生真正从经典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中,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博大精深的经典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篇5:品国学悟人生作文

国学,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从《静夜思》到《三字经》再到《论语》、《中庸》,国学已经陪伴了我十二个春秋。它是一位忠诚的伙伴,一位孜孜不倦的良师,更是一条渊远悠长的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在三四岁的时候,我便开始读诗了。小小的我只是嘴上跟着妈妈读,心里想着到外面捉小蝴蝶。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摸摸我的头,耐心地为我讲解诗句的含义。“农民伯伯每天都要辛勤地下地耕种……”听着听着,我渐渐入迷了,看着自己碗里过半的剩饭,脸“唰”地一下红了。从那时起,我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也喜欢上了诗词。“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让我看到了封建统治时期为了争权夺利连手足情都不顾的丑恶本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守边将士们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南宋大诗人陆游一心希望收复失去的土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

再大点,上了小学,我开始接触《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国学。“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小孔融在四岁时,就知道将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美德我们要从小养成。是的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将它发扬光大!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小孩让座;周末帮助父母做做家务,懂得感恩。这些都是美德的体现,其实美德就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事做起,从我们开始!

《论语》,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学思结合。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会成为书的奴隶,从而变得迷茫;相反,一味地思考只能叫做空想,不读书,只会百思不得其解。学、思两方同样重要,不能偏向一方,想要获得真知,就应边学边思。

篇6:哲理品悟作文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如往常一样踏着学校边上的林荫小路,走在回家的道路上。在路边的垃圾房我碰到了一个六旬老人。她头发花白,戴着顶草帽。我笨以为是一个乱翻垃圾的老人。可是她低头仔细地倒腾着身边一个个垃圾袋,仔细地扒拉着里面的东西。然后把他要的方静在左手拿着的蛇皮袋里。蛇皮袋里都是易拉罐和瓶子。顿时,一阵叮叮当当的易拉罐侧耳的声音在大街上回荡,里面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令人作呕。捡了垃圾的他,不像别人一样就走开了。他把边上翻出的垃圾放了回去,还把边上的本有的垃圾捡到了垃圾筒里。我为他的这一点感到了敬佩。我从包里拿出了我还没喝完的可乐,赶紧三口两口把可乐喝了。我踮起脚尖,想从这满是易拉罐的路上走过去。我闻到了臭味,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捏起鼻子,我走到他面前,那位老师似乎是发现了我,她抬头望了望我,想说却又没说出什么,看他那副欲言又止的摸样。我忽然为自己捏起鼻子的行为惭愧不已。慌忙放下捏起鼻子的手,把可乐瓶轻轻的放进蛇皮袋里。老人抬头起头惊讶的看着我,他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对我笑了笑。瞬间,叮叮当当的易拉罐声变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

那个老人捡起的不仅仅是垃圾。也捡起了她的尊严和荣誉。一个平凡的穷人,他做了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这让我十分的感动,让我知道了一个平凡人的伟大。他让我知道做人要有自己

篇7:品经典文化悟智慧人生

关键词: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教学原则

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文化可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名著导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名著导读”的重视度不够,由于高考涉及内容较少而不予理睬,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性精神的培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探索型和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中“名著导读”栏目的教学。一.阅读经典名著之重要性

高中语文中的“名著导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这一教学栏目的设置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创新型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品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文学经典作品中不仅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文化信息,而且是优秀语言的宝库,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掌握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可以体会名著中用词用句之美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并且在此过程中遇到新鲜的语辞和句式可以自己查阅,扩充自身词汇量。可见,无论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是语言的积累运用,阅读经典名著都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开拓视野,丰富情感,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培养读者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经典名著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或记录着人类社会的风俗文化,或反映当时的世态人情,或是作者坎坷的心路历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悟作品中包容的社会万象,在文字中体会大千世界的炎凉和人生的辛酸苦辣,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具有远大志向和广博胸襟的人,在漫漫人生路上无畏前行。

最后,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拓展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上老师过多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倦怠,而在名著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代替老师过多的讲读,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于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探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二.巧妙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名著导读”这一教学栏目的设置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放任自流,导致阅读效率的低下和资源、时间的浪费;另一些教师则以讲代读,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阅读时间,无益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并于其中提升自我、受益无穷。1.恰当自然的导入

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恰当自然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由课文自然导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拓展联系,引入名著;也可以组织学生推荐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向其他学生推荐名著,并设置流动图书馆,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名著带到学校与大家分享,共同提高;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四大名著的热播期引导学生进行相应小说的阅读,这样使学生对所阅读的名著保持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名著导读”的教学中。

在学生阅读名著前,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和进度表,告诉学生名著的阅读切不可急功近利,也不可“三天打鱼,两天三网”,而要持之以恒,根据阅读计划按时完成。此外,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导入时间,较长的假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名著,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恰当的引导。2.阅读与交流相结合 学生阅读名著过程中,则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与交流相结合。教师要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阅读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在精神火花的碰撞中得到思维的提升。教师要设专门的阶段小结课,针对学生个人写的小结报告,包括本阶段的阅读内容、阅读体会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高屋建瓴的指点。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激励大家认真阅读。当然,在阅读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该予以解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3.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阅读经典名著还可以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来观察阅读取得的实际效果,同时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比如开展征文比赛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可是使学生把自己对名著的思考记录下来,加深理解和应用;而根据名著中的内容进行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加深对名著的喜爱,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4.注重导读之教学原则

在“名著导读”教学的进行中,除了上述教学策略的运用外,为了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还应注重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另一,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教学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而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比如在进行《莎士比亚戏剧》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先放一段《哈姆雷特》的戏剧视频,点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阅读中去;而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大家心目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让大家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心目中曹操的形象,然后开始阅读,这样就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考力。

第二、适宜性原则。每个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阅读计划,而不能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在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评价时,要采取多元评价的手段,不只看重结果,更应该看重过程。此外,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用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去理解和感悟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三、合作性原则。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在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个人的见解难免不够全面,在每个学生自主阅读、勤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与评价,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畅谈自己的感悟,吸取别人思想的长处,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获得共同进步。

篇8:默读静思品悟隽永

语文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 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 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 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 会看到学生的“动”只注重形式:一方面, 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 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 学生思考不深刻, 往往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举手发言, 但说的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究其原因, 实是课堂上“动”有余而“静”不足。一堂课中, 教师为了活跃气氛, 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一旦教室里无声, 总觉得“冷了场”。因此, 往往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到一分钟便让“交流”开了场, 结果便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交流。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养成了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在笔者看来, “静”是“动”的和谐共振体, “静”是“动”的前提与基础。作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尤其不能少了“静”——默读静思, 也就是让学生潜心课文, 边默读边思考。笔者以为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 即“静思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 摘抄写作”的写味,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静思默读”乃是众味之首、众味之本。朱熹在《读书诀》中有这么一段话:“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 猛滚一番, 要透彻, 方能得脱离。”即是让学生学会默读, 开动脑筋,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粗取精、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加工过程。由于默读速度由读者自己控制, 这就有利于读者边读边想, 遇到重点、难点之处, 可回过去反复多读几遍, 加以体味,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 进行质疑、解疑, 待明白后, 再读下去。而对于次要之处, 则可以扫视而过, 作大致了解。这样就利于抓住重点, 把握整体, 通过比较、分析, 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阅读能力。因此, 作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尤其不能少了“静”, 默读静思即让学生潜心阅读, 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一) 默读中品词

课堂上, 笔者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 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 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 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 并说出理由。《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个总起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教学时, 可要求学生每人把“恬静”一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 再比哪个词最恰当。于是, “寂静”、“宁静”、“幽静”、“安静”、“平静”等词语纷纷出现。此时要求学生用这些词替代“恬静”, 静下心来默读比较。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 学生沉醉于字里行间, 潜心会文, 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最终体会出最好的用词还是原文中的, 因为它既突出了静的特点, 又展现了一种美。学生在默读静思中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二) 默读中悟境

教学过程中, 初读感知后, 要让学生静思默读, 特别是情感型课文, 更要重视运用静思默读。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 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后,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遍了, 可是学语文一定要靠读。因此, 现在老师还是请大家读课文, 不过这一遍要求提高了, 读完后要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建议大家默读, 这样便于思考, 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划划。”学生默读静思, 思绪随着文字穿越时空, 驰骋于文本的意境之中。正是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潜心会文, 才会有精彩动情的感悟, 心有灵犀的共振, 激情飞扬的演讲。

(三) 默读中动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请带着高兴 (悲伤的……) 的心情读”、“声音低沉些”、“把这几个字读重些”等语句在每堂课上都会听到, 在教师这些朗读技法的指导下, 学生也会读得像模像样, 但因缺少童心童情的融合, 那朗读就显得装腔作势, 而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默读批注, 会真切地感悟文章的情感, 会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三心相通”。自然储备蓄足了“情感”, 言为心声, 自然能用声读出自己的“心”, 用声传递自己的“情”。试想, 学习《船长》时, 感受不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与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又怎能读出对他的敬佩之情?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没有感受到“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又怎能读出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只有在默读静思后, 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燃”, 饱含自“燃”的情感去朗读, 即使音质不甜美, 音调不标准, 同样会打动人心!

篇9:读-品-悟

【关键词】音韵;形象;意蕴;诗歌鉴赏

现代诗的鉴赏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以《雨巷》的教学案例阐述诗歌鉴赏的立体模式的可行性。

一、诵读领会诗歌意蕴

诵读就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发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因此,鉴赏诗歌必须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通过《雨巷》的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诵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导入:(听配乐朗诵。)

师:听完配乐朗诵,大家是否沉浸在江南雨巷的意境中?那么《雨巷》这首诗描写怎样的意境?——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而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踽踽独行的形象,他在寻找什么呢?他在寻找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透过这个形象,我们似乎听到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们已经预习了,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生: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在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一起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

凄凉、忧郁、哀怨

师: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诵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凄凉的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酝酿感情,领会诗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诵读。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师: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是丁香姑娘消失,这样停顿、语调可以突出舒缓、深沉这一特点。

师:同学给评一评,哪些地方还有缺陷?

——节奏停顿的处理上有些不够。

师:谁读一节描写丁香姑娘的文字?

生:(酝酿感情)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师:读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读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但有些地方还要注意,“飘”要再缓,真正体现出轻飘的感觉;“梦”要再轻一点,读出那种虚幻。请再读一遍,注意我说的问题。

师:从文中首尾两节中任选一节朗诵,读出男子热烈追求丁香姑娘情感。

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真挚感人,再注意这几个字,“独自”再凄清一些,“希望”再迫切一点,“结”要重读,因为形容出了愁之深,是打结的,很难解的。

师:在诗歌朗诵中,要注意节奏,若读得太快,感情就无法充分表达,而且如果感情表达得不充分,忧郁的感觉就表达不出来。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速,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加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以及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

诗歌教学重视诵读是不言而喻的,但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这个教学片段提供了借鉴。具体而言,“读”的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读前指导。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后,就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诗内容,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就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这一看似平淡的环节设计,不仅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加强了诵读作为诗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2)初读感受。在学生自由诵读之后,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诵读质量作出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这一步骤中,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自由诵读,也有展示诵读;既有比较诵读,也有片断诵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在诗歌教学中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有着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的范读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诵读作品,无疑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当然,如果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诵读能力,也可以利用课文朗读的音像资料为学生提供范读。

(4)齐读深化。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次齐读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朗读机会,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感受。同时,也为下面进入“品”、“悟”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当然,即使后面的由“品”而“悟”,也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反复体验。

这一看似简单的阅读教学方法,恰恰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利器。

二、多角度鉴赏诗歌意象

诗歌中形象是诗中抒情主人公,意象则是融入了作家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家思想、情感、创作意图的综合体现。透过意象的分析就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下面的教学片断关注的是对诗歌形象的把握。

师: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情要从形象、意象入手,形象是诗中抒情主人公,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形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同学们把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的词语。

生:意象: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寞、颓圮的篱墙。

生:形象: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生:丁香姑娘:词语有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叹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了、消散了……

师:三者有怎样的共同点?

——低沉的、凄迷的、冷清的、寂寞的。

师:本诗蕴涵着幽微、渺远的意绪,而意境是空灵寂寥的,表现出东方诗歌的特有的感伤美。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师:谁来展示?

生:我描述的对象是雨巷。悠长的石板小路,延伸到小巷的尽头。小巷的两侧站着经历多年沧桑的富有古典风格的阁楼。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青石板路上,小巷被笼罩在朦胧的雨中,令人向往。

师:哪位同学点评?——颇有文采,但环境不够凄凉。

师:请详细说一说。

生:这首诗基调是低沉的,环境是压抑的,这写的是雨后的清丽,与基调不合谐。

师:评析得很到位,要注意写作时应忠实于原文的情感,能把你写的展示给大家吗?

生: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历史的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我”静默地站着,站着……雨,越发细密了。

师: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到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

再写姑娘。

生:一袭紫裙,默默地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叹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师:写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问句传达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

师:我们再看看关于“我”这一意象的描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

感情真挚热烈,修辞的运用更凸现了片断的文采,刻画出一个执著追求的男子形象。

以上意象在诗歌中表达得很美丽,意象的锤炼往往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进行描写,从“我”、“雨巷”、“丁香姑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品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作品的意蕴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达到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三、多层面解读诗歌意蕴

诗歌中的意蕴是作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现。很多情况下具有含蓄性与复合性的特征,它不是各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从多层面对诗歌进行鉴赏的原因。

下面的教学片段关注的正是作品的深层意蕴。

悟(1)

师:我们注意到,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因为丁香纤小、文弱、素雅、清香,能突出姑娘的美丽。还有吗?

师: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丁香意象的作品,看大屏幕(出示资料)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李瓂《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北宋贺铸《石州慢》“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在这些例子中“丁香结”象征女子的愁心。

师:丁香是不是代表着忧愁啊?对,在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中,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孤傲的象征,也是诗人高洁理想的寄托。

所以,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刻画出了她的楚楚楚动人的忧郁,还表达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师:好,同学们都能做到举一反三。一个喻体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彰显了文学的魅力。

作者为何采用“丁香”这一意象?丁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丁香”这一意象深层意蕴是什么?这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意象作深入的了解,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解读。

悟(2)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

——失望、痛苦、迷惘、忧郁……

怎么觉得戴望舒痛苦得不能自拔?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师:——有!文章最后一节,诗人在丁香姑娘消失后,并没有绝望,依然在小巷中执著地追寻、守望。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材料)

作者1928年后成为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深挚。

师:这些诗歌显示了作者的追求与成长的历程,至此,诗人没有了失望的悲苦,不再独自徘徊于那个狭窄而悠长的“雨巷”。

师:我们根据作者生平推测诗人追寻结果。诗人没有绝望,而是在幻灭中依然执著地追求。那么促使诗人锲而不舍的动力是什么呢?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使得诗人最终走出了悠长、寂寥、湿漉漉的雨巷,寻求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那么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启迪?——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不懈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

这里展示的是《雨巷》一课的“悟读”阶段的教学内容,应该说,这是继丁香花的象征意蕴之后的又一个教学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情感时,向学生出示了作者的部分生平资料,并提醒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作者的情感变迁,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作品提供了帮助,也加深了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上一篇:小学安全第一课简报下一篇:我不会让小鱼逃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