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初中思品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们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素质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一篇:初中思品论文范文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初中思品教学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为了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应用。主要以初中思品为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与阐述。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言式情境;直观式情境;问题式情境;体验式情境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因为自身所具有的种种教学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的统一。

下面,我就首先对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创设的意义进行简单陈述,然后对情境教学的具体创设策略进行个人观点的详细阐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创设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

德国一位著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而情境教学方法与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一样,将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更能显示出其生机和活力,更能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情境教学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抽象、理性的教材内容变得形象、实际、感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思品教材上的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并促进学生理性知识的发展。

2.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学习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当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水平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则会达到最佳程度。而情境教学方法具有生动性教学特征,即能将知识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探索,如此,学生将会对思品知识的思考和发现过程视为快乐的过程,而不觉得是一种学习负担和强迫,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课堂教学,进而更好地发挥情境的价值和作用。

3.有助于将德育任务内化为学生认同的道德要求,达到思品教学的终极目标

初中思品课程的教学目的并非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这些道德认知产生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使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而,传统的思品教学,教师采取的重视道德知识灌输、忽视情感体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而情境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与教材内容情感相适应的情景氛围中,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理、悟德,进而将所习得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所认同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最终达到思品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创设策略

1.利用形象生动故事,创设语言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学生爱听故事。将故事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扭转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倦的教学局面。所以,作为初中思品教师,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时插入形象生动的故事,以此来创设一种语言式教学情境,使思品课堂变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深刻理解和吸收思品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诚信是金》这部分内容时,结合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我给学生讲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打算到集市上去买东西,他们的儿子哭着恳求母亲带自己一起去,于是,曾子妻子对儿子说:“你在家等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答应了。等曾子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在磨刀,他的妻子连忙问道:“你不是真的要杀猪吧?我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我们大人决不可跟孩子说着玩,现在你骗他,他会照着你的样子说,我们就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磨好刀之后,曾子就把猪杀了。这样,通过给学生讲述形象生动的故事,创设了一种语言式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了诚信的基本含义,懂得诚信的重要性,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中要对人诚信。

2.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媒体手段走进了各学科的教学课堂。它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直观性、受控性、交互性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学科教师的青睐和喜爱。将现代媒体首先运用到思品教学中,可以将书本上空洞的道德理论认知以一幅幅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生动画面呈现出来,这样,在形、音、色结合的直观式教学情境中,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这部分内容时,因为它主要介绍的是各国不同的文化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中交流沟通,仅靠教材上文字、图片的描述和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感知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直观生动,于是,我就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制作了有关本课内容Flash课件,课件中内容是各国形形色色、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朝鲜新年、泰国新年、世界各国优美景色(中国长城、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等等)、各国服饰(中国的旗袍、韩国的传统韩服)、各国舞蹈(法国的芭蕾舞、中国的孔雀舞)……这些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本课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深层次理解和吸收。

3.巧妙设置课堂疑问,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动机

对于学生而言,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索求知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疑导学,那么教学过程就会变为充满疑问的过程,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能被充分激发,进而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知识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上课,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但是,大家对自己的家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就抽选几名学生,谈谈你们对自己家的了解。”然后,我开始以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你的家庭住址是什么?你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日是什么?属相是什么?他们是在哪一年结的婚?对于这几个问题,学生对于前两个问题还能应答自如,而对于后面的问题却很少有学生回答出来,见状,我对学生说道:“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一课的第一题框来阅读其中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教材内容,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家庭是由什么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的确立包括几种情形?你们家属于哪一种?过去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叫什么?今天,爸爸妈妈和你的家庭叫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家庭吗?在你的家庭成员中,你最佩服谁?原因是什么?”这样,通过提出这几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动机,而且,这几个问题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贯穿了起来,学生在进行阅读与思考的同时,能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家,激发学生我爱我家的情感。

4.利用课堂实践活动,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

古人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比较肤浅和不完善的,要想透彻认识事物,必须亲自实践。传统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多是作为主体,向学生机械死板地讲解教材上的各种知识点,只单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书本上空洞的道德理论认知,却没有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行为,更没有借此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书本中所罗列的道德知识点,还应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来创设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和平台去应用所学知识,如此,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思品课程学习的愉悦和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还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思品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自觉维护正义》这部分内容时,八年级学生,虽然具有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辨别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却缺乏自觉维护正义的意识与责任感,当发生了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往往会缺乏应对的能力,所以,在初步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感悟体验的实践活动,即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中学生王雨坐公交车去上学,行驶途中,忽然看见一个小偷将手伸向了一位乘客的口袋,而这位乘客毫无察觉,这时,王雨开始犯难,究竟是视而不见,还是出面制止……然后,在班里选择几名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王雨、小偷、乘客、司机的角色,让他们自由发挥,将故事情景模拟出来。对于这一情景活动,学生表演了两种情形:眼睁睁看着小偷得手,事后,乘客十分着急地说这钱是给家里老人治病的,王雨追悔莫及……;王雨勇敢地制止了小偷,小偷被大家制服,司机将公交车开向了警察局……这样,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认识到了纵容非法行为是错误的,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总之,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和策略,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朱旺.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景教学实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张黎青.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2.

编辑 张珍珍

作者:占华秀

第二篇:初中思品课的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们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素质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情况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教材入手

1.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本内容生动的、实实在在的显现在学生面前。如: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将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淋漓尽致地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深刻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上的陶冶,增强了对爱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使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成为情知互促并茂的学习境界。

2.利用典型事例,陶冶学生情感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提到的地震中那些救人英雄的事迹,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的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精神等,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老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倾注爱心,让学生感动

1.用自己的爱心,热情与用心的呵护,激发学生情感

中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的叙述上,不能完全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去理解教材的含义和中心,教师只有对科学知识充满满腔热情与信心,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用自己的爱心,热情与用心的呵护,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树立自信、自强从容的信念。

2.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情感稳定

在课堂上,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心扉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对自己有信心。例如一些學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怕回答问题错误被别人笑话。课堂上就应该给这样的同学说话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还有一些同学胆子特别小,不敢在人多的时候讲话,这样的同学也应该给予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当我们看到学生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言去暗示,因为有时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使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

三、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情感交流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发育期——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总是很叛逆,虽很叛逆,他们却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师长们的理解与关爱,希望与他们能有很好的沟通。当然这需要双方的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认为与学生最好的沟通就是在教学中、课堂上,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具体有如下几点:

1.用自身的修养感染学生的情感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用真情实感去感化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建立起和谐、民主、互助、互相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具体比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可以延伸为对学生的热爱,随时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现师生知情互动、课堂评价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

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同时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增进师生情感有深刻意义。

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意识,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创造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当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地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问题,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通过对情感评价策略与方法的有效实施,既能促进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感悟人类科学知识,又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点明了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诠释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先,而“传道”即今天我们讲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下,我相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世界将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

作者:杨 莹

第三篇:漫谈初中思品课程“差生”及其转化

摘 要:在初中思品课程教学中,应正确地界定“差生”,辩证地看待“差生”的。对“差生”的转化重在匡正他的“人性”;“差生”尤其需要“尊重”,这是转化“差生”的基础,而有针对性的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转化“差生”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程;“差生”的转化;“人性”;尊重;教育、教学方法

前些时候,在参加省思品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期间,看到论坛里许多有关“差生”的“求助帖”,我深有感触。现就本课程教学中的“差生”及其转化问题,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差生”的辨正

以分数为标尺判定思品学科“差生”是思品教育的悲哀。就思品课程来说, “差生”,一方面指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意志力的学生,一方面指由不当的教育体制和方法、不良的社会影响、道德感悟的肤浅及践行能力低下等因素而导致的“高分无德”、“知行脱节”的学生。

初中思品课的人文性浓厚,思品观念和观点源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是缘事而发、有感而发的。“差生”和“优等生”同样生活在社会现实中,各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对初中思品教材的大多观点和观念的基本理解并不困难。从这一意义上看,思品学科不存在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学和学了用不好的学生,此即“差生”。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辩证地看待“差生”的“差”与“不差”

“人上一百,各形各色。”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的意志品质、思维方法、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参差不齐,这种差异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样,“差生”的缺点和不足同样各有不同,其转化的程度和速度不可能都尽如人意。因而,教师应对“差生”持有合理的期待值和要求,根据“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转化目标,在既定的时期和阶段内,“差生”达到了他们本应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标,就 不“差”了。

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强势”,或者形象思维智能,或者数理逻辑智能,或者音乐美术智能,或者身体运动智能等,这些方面的差异同样存在于“差生”中,有些“差生”的某些潜在或现实的智能水平并不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我们不能用片面的、静态的观点去判定“差生”的“差”与“不差”,还应该预测他们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内转化的程度和可能性,明确他们“差”在哪里、“强”在哪里,过去“差”在哪里,现在又“差”在哪里。

三、对“差生”的转化重在匡正其“人性”

思品学科的力量和价值在于“思想性”,在于对学生“人性”的优化,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性的和长远的,是单纯的知识、能力指标无法衡量的。

“差生”往往首先差在思想品质上,如目标和方向感的缺失、情绪的失控、不良心理及自觉性、积极性、自控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水平偏低。思品学科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良知,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性情,构筑学生的尊严。所以,作为思品教师,首要的是着眼于学生心理,匡正学生的“人性”。因此,要充分全面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习压力、师生关系等诸多因素和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和发掘“德育”资源,通过道德教育、规则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使学生懂得如何看待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地做人、做事。

四、尊重“差生”是对他们实施转化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的核心是“尊重”。“差生”的心理其实是脆弱的,这与“差生”长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公“待遇”不无关系。一个不被别人赏识和尊重的人极易暴露“人性”的弱点,好多“差生”所暴露出的“过度叛逆和敏感”、“情绪失控”、“玩世不恭”、“态度消极”等行为,就是典型的表现。

尊重“差生”,就是客观地看待和接纳他们现有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知识水平等,我们往往能够从中发现促使其转化的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转化效果。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认识“差生”,我们大可多看、高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少看或暂时忽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细心捕捉他们身上哪怕转瞬即逝的闪光点,藉此以欣赏、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心态平和地认识和矫正自己的过失、弥补自己的不足。

一次,我在讲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一个性格叛逆的“差生”“不合时宜”地嚷了一句:“难道没有用钱买来的乡长官职吗?”当时,我感到有些意外,但还是特别表扬了这名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把这一问题郑重地交给全班讨论,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大多“差生”也出人意料的参与进来,有的还在课后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领会了教材精神,还自主拓展了学习内容。诸如“贿选等破坏选举的行为”、“监督权”等,甚至联系到了以前所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不成熟”等知识。此间,我也参与讨论,并适时地引入“选举规则”为话题,以课上发言的规则,委婉地指出了这名学生在课上发言时所犯的错误。那节课的教学效果特别好,而且此后这名学生和我的关系和谐多了,规则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升。

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对“差生”转化的关键

思品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实践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差生”在思品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三个方面:1.由于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深入思考,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以致表述问题时的语言苍白无力;2.哲学思维方法的欠缺导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不当的教育体制和方法、不良的社会影响、道德感悟的肤浅,以及践行能力低下等因素导致的“高分无德”、“知行脱节”等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对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前两个问题,我尝试用三种方法解决。(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或者通过解疑答辩使学生自知自觉地获得正确的思品观念和观点,并多向课本学习政治语言。(2)引导学生以自己熟悉的话题为统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现象为依据,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线索,以“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思维方法,以“质疑——析疑——解疑”为一般思辨过程,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发散性地呈现自己的认知,从而促使学生脱离教材对他们思维灵动性的束缚,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述能力。(3)鼓励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坚持写作时事评论、实践心得、调查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对第三种问题的解决。针对“高分无德”、“知行脱节”的“差生”,则要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按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思路,有五种具体实施方法。

(1)媒体法。通过对一些饱含“德育”内涵的影音、文字资料的视听或介绍、解读,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2)榜样法。通过诸如“文明礼仪之星”等评选活动,树立榜样,形成示范效应,鞭策和激励后进者。

(3)互评法。通过诸如“诚恳会”等活动,置学生于一个立体、交叉式的舆论评价中,使其全面认识自我,肯定优点,明确缺点,扬长避短。

(4)情境测试法。通过特定的情境,观察、分析学生的言行,洞察学生内心,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5)社会实践法。通过诸如“‘环保日’我在行动”、“学雷锋系列活动”、“祭扫烈士墓”等实践活动,理顺、处理思品教育与不良社会影响而导致的学生认知偏差的矛盾,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等。

当然,对“差生”的转化仅仅依靠思品课堂和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虽然“差生”的转化工作是繁琐的,但只要把握时代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加强学校、家长、社会方面的合作,我们就能够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作者:白广勋

上一篇:明清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调研报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