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课题

2024-05-02

语文预习课题(共6篇)

篇1:语文预习课题

井字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其实,在小学阶段,有的小学生入学时就已认识了一些字,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学过拼音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读课文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

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

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

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

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

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

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

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

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

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

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

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

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

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

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

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

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

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

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

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

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

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

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

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

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

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

体的资料。

六、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我校各年级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12――2012、2)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2、3――2013、12)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

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

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内容:

1、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按学段承担一节有关“课前预习有效指

导”的课。

2、每个课题组成员所作的课都经过下面的程序:

先说课――进行集体备课――做课—集体反思、总结

3、每个课题组成员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和阶

段总结。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

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录像、图片等。

3、总结验收阶段。(2014、1――2014、6)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为: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或教育论文集、预习指导课的录像、图片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

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

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指导组:周薇、曾迎春

主要任务:文献资料收集、录像、图片等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2、课题负责人:曾迎春

主要任务: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

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课题实施教师:彭科、熊立志、王曦、曾凡辉、周薇、曾迎

春、熊文俊、王小玲、王小燕、周友田、王美丽、罗仁。

主要任务: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打基础。

2)就课前预习情况在老师、学生、家长中开展调查;收集、整

理各种研究资料;教师开展讨论与交流,商定课前预习指导内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班级中实施此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收集资料,总结反思,写出案例。

4)开展课题探索与实践。

5)实施者撰写研究论文和个案。

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篇2:语文预习课题

一、小课题名称:    提高预习效率和效果。

学生甲: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齐:大家好:

学生乙:金色的童年时代探索真知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停的吮吸着人类智慧的乳汁,这是人生最美的享受.然而,我们有的同学却却不以为然,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学习态度不端正,效率低效果不佳,这样的学习状况怎么可能把学习当成快乐人生的一部分呢?

二、课题的提出:

学生丙:为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充满快乐,为了让大家以学为荣,以学为乐,享受学习,我们和老师一起设计并开展了“提高预习效率和效果”的小课题研究.

三、课题组成员: 五、七班部分学生

学生丁:本次小课题研究组的成员有:施西西、谭佩宇、

熊丽莎、戚瑞龙、唐文珈(前一个同学介绍后一个同学,被介绍到的同学上前一步行队礼,再退回.)

三、准备阶段

学生甲:为了搞好这次小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然后出问卷, 接着准备调查采访内容和被采访的人员确定、还查阅了有关资料为这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如《义务教育法》秦代大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话词》及名人读书学习的故事等。

五、研究时间(一个月)

学生甲:本次小课题研究时间定为一个月。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学生乙: 这次小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预习效率和预习效果,学会主动学习。做预习笔记,课文理顺,自己能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在预习时,大脑处在积极思维状态,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能提高自己的预习效率和效果,享受学习过程、品味其中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预习现状调查

学生丙: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同学预习效率低、效果差,上课的时候学习的状态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问卷调查并作了统计,得知像预习这种作业,同学们普遍都认为:不重要,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不外乎就是按老师要求查查字典、能查资料就查、查不到就算了,至于课文走马观花看一遍就算完成任务,生字词根本没认真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请看问卷调查并做了统计:

(一学生操作电脑出示课件①问卷②统计调查情况表学生丙介绍表上内容)

1、问卷调查

2、统计调查情况

预习效率及效果情况调查表(1)

调查内容 接  受  调  查  人  数

预习效率情况 五十五人

调    查    结    果

效率高(%) 效率较高(%) 效率一般(%) 效率低(%)

10人 11人 22人 12人

所     用     时      间

三十分钟 一小时 一小时以上 十几分钟

% % % %

3、阶段小结

学生丁:第一阶段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在预习中存在的效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我们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第二阶段:预习方法研究

1、专访(让一些同学反思学习效率低效果不好的原因)

2、学生乙:以前一些同学在预习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帮助他们,我们对这些同学作了专访,共同学习《义务教育法》明确权利和责任,端正学习态度。请看(一学生播放录像)

学生甲: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学习都需要刻苦努力,就像数九寒冬的梅花,要经历风刀霜剑的磨砺,才能换来芬芳和甘甜。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走捷径”,“投机取巧”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我们查阅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了解他们成名背后的故事。

2、查阅名人资料

3、了解学习需要的境界

学生乙: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讲到学习的三种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使人眼界大开;学习让我们痴痴迷迷,废寝忘食;学习让我们融会贯通、学有所成。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道深知,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4、学习预习方法

学生丙:“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习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更要靠机智灵活的技巧,方法是成功的法宝。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没有学会学习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

第一步,班级开展了一次探究活动:如何预习效率高,请看这是活动时拍下来的照片。(出示课件)

学生丁:大家在一起动同探讨,交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预习方法时应该这样:

1、明确预习的目的,端正态度。

2、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扫除“拦路虎”

3、找出问题,为上课学习早做准备。

总之,简单地说,预习就是在上课前自己先学习。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可以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在听老师讲课,就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步,学习怎样做预习批注

学生甲: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怎样做预习批注”专题讲座。讲座让我们知道了,预习批注,就是在预习时将文章的中心、段落、读后心得体会、疑难注释等随手写在书上的一种方法,对培养我们的预习习惯很有帮助。预习批注是将眼、脑、手结合起来,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

学生乙:怎样做预习批注,下面是老师教的我们把它总结出来了,请看:(打字幕)

1、旁批(就是在文字的旁边批注)常用的形式:

①在字词旁做批注     ②在句段旁做批注

2、眉批(就是在课文的上方作批注)

一般注上文章的体裁、作者、时代背景等

3、尾批(就是在一段、一课的后面作批注)

有的重点段的后面除了可以批上段意之外,还可以批上自己的观点,写上学习的要求等。

学生丁:要注意的是,在什么地方批,批什么,除了以课文的实际而定外,更重要的是在预习时要开动脑筋,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九、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学生甲:通过一个月研究实践同学们对“如何提高预习效率,达到最佳预习效果”有了新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请看同学们写得小论文(展示)

1、课题论文集展示

学生乙:同学们在这次小课题研究中也有很大的收获,请听听吧(播放采访同学们谈小课题研究的收获的录像。)

十、课题总结

学生甲:学习是我们的权利,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学习是快乐人生的一部分,本次小课题研究虽然只单讲了有关预习的问题,虽然时间很短,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在小课题研究中享受到了快乐。做一个智慧的人,打好智慧之基,开启智慧之窗,探索智慧之源,插上智慧之翅,登上智慧之巅,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五、七班小课题展示结束,谢谢大家!

1、平时你是怎么预习的?请在括号内打勾。

①读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查找资料(  )④其它

2、你预习的时间一般是多少?

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40分(    )

3、你知道预习到底为了什么?

学好新课(     )  培养学习能力(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     )

4、你认为你的预习效果好吗?

好(   )较好(   )一般(   )差(   )

篇3:语文预习课题

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要教会学生预习, 做好预习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摸索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对预习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很多学生, 甚至教师都认为预习是很简单的。读读课文, 看看字词, 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就行了。之所以有以上想法, 是因为思想上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不到预习对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在很大程度上, 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等都有较大的依赖性。习惯了每一节课凡事都跟着教师的“计划”一步步走, 没有自主独立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懂得细致地预习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对知识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在预习中, 学生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在学习中, 看大家、教师是怎样帮助自己解决的, 这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求与学习。

二、学会布置预习提纲

首先, 预习提纲要非常明晰, 即任务要求要明确, 不可泛泛而说。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 有的是熟读课文, 如散文教学;有的是注重字词, 如文言文的学习;有的是情感体会;有的是解决问题等。总之, 预习就是要体现教学时学习的重点, 即目的性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与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参考这些目标与要求。

预习安排应注重多样化, 且时有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说明文教学中物种的入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一查, 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教师在戏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 体会人物的心理, 还可以尝试舞台表演。

三、教师加强对预习指导, 监督完成, 抓好落实

很多情况下, 预习布置了, 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 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学生完成预习不好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方法不对, 所以教师要多给予指导, 必要时可以上一节预习课,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好。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 自己会预习了, 教师基本可以放手, 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自律性还不强时, 预习是需要有人监督的。监督人可以是家长, 也可以是小组长、科代表。教师可采用“分层检查负责制”, 以科代表检查小组长, 小组长检查组员的办法来逐个落实。小组长的职务可以让学生轮流当。教师还要抽查, 对没有完成预习的学生要有适当的惩罚措施, 这样, 预习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开端, 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 做好预习工作,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轻松而高效。

摘要:要教会学生预习, 做好预习, 是语文课堂轻松、高效的前提。

篇4:语文预习课题

一、明确:预习的明确目标是有效预习的指向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这个目标应该是学生可独立操作的;这个目标应该要简单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样可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有效地避免学生在预习时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的弊端,也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明确的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后,每一个同学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自行解决,有的同学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他听课时的针对性、目的性、听课的重点才更明确,听课的效益才会提高。例如,笔者在设计《松鼠》的学生预习目标时,制定了如下的预习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驯良、帽缨、橡栗、矫健、蛰伏”等词语。

2.了解文章思路,知晓说明松鼠的顺序。

3.勾画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形象语言的妙处。

制定合理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授渔”作用的初步体现。制定预习目标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学习目标的内容要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将学习目标问题化、系列化是引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呈现目标的方式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语,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二、具体:预习的具体任务是预习的抓手

预习任务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外或课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层次性或指令性任务。预习任务要简要明确、难易适度、因型而异。仍以教师指导《松鼠》预习为例:

1.查字典,为下列的词语注音、解释,并每个词语写5遍。

驯良  帽缨  橡栗  矫健  蛰伏

2.大声朗读课文4遍,第一遍读的同时,要勾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第二遍读,找出体现松鼠总特点的语句。第三遍读,画出认为写的精彩的语句。第四遍读,为文章作注解,写出自己的疑惑或发现。

3.查阅资料,了解布丰。

这样的设计好比是一个活动清单,让学生心中有底,手中有数,能够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抓手。学生可以根据预习任务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他们根据预习的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引展开自学,把学习中的收获及困惑随时记录下来。

当然,预习的任务不能设计的过于呆板,既要能指导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要考虑课型的不同,设计朗读型、注解型、质疑型及模仿型等预习任务。使课前预习目标更明确、操作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三、得当:预习的得当措施是有效预习的保障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语文预习的整个进程,教师不是成为“甩手掌柜”,而要成为学生预习的“帮手”和“推手”。要能够采取得当的措施指导、干预、反馈,使学生的预习能够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

(一)要有激趣措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的促动,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可采用多样的预习方式,既有个人预习也有小组合作预习或全班的预习比赛。通过多样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为了激发的预习兴趣,教师利用学生敢于挑战的心理,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挑战质疑,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多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形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对于优秀者或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或在课堂教学中让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进行汇报,此种教学学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对于学习的作用,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对全班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方法。

(二)巧用反馈机制,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长久的保持坚持不懈的高效的预习习惯,就必须适时建立健全反馈评价机制,反馈预习任务,评价预习效果,让学生享受预习的快乐。学生预习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予以检测,否则,只是布置预习任务,而不去及时检测和鼓励,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工作就会懈怠,也会慢慢失去兴趣,使预习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在教学中,笔者借鉴融合了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1.课堂抽评: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把头天布置的预习内容展示出来,有针对性的抽查学生口答、板演、闭卷考试形式来检测,及时予以评价,对预习好的同学颁发小红花之类的奖励品。

2.小组互评:有些预习内容一个人完成起来有困难,所以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的形式来布置,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学习,此时可在小组内实行任务分工和合作来布置,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完成预习任务后,让他们及时互评,小组长把评价结果反馈点评。

3.老师点评:每周老师在收集掌握每个同学预习评价的基础上,汇总学生家长反馈的信息,在周五进行一次集中的讲评,并让预习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交流,集中对奖票高的同学颁发奖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正误析评:为了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将课堂抽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后每次预习中出错的或有疑惑的部分,修改补充在错误和疑惑旁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夯实每一个知识点,并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管采用何种措施,教师都要时刻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绝对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及时发现典型予以表扬和引导,同时对学生预习中的错误和疑惑加以突破,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保持预习的积极性和正确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效果是好是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会终身受益。

篇5:课前预习课题开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莘县国棉学校袁鲁振

一、课题研究意义

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生消极

被动地学。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太多,讲解得太多,学生习惯性地依

赖教师,不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

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

习方法、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不重视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

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有的教师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最终,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得不到保障。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

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现阶段我校学生预习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

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

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

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课题设计

(一)具体研究内容

(1)小学生预习现状的分析研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方法,找出学生

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当还是学生自身的习

惯、态度等原因,为研究开展奠定基础。

(2)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

活和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

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预习习惯也一样,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预习习

惯培养的策略,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3)小学生自主的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着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自主预习的条件、内容、策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自主预习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4)各学段布置预习作业和检查预习作业的有效形式以及评价预习的研究。课

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抓好预习要落实四个方面:一是设计预习练习题。

二是保证预习时间。三是做好预习检查。四是抓好预习评价。

(二)具体的做法

(1)调查研究法: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对所教班班级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认真

分析总结。先后向家长、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4)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教学个案进行研究,分析预习中有效和无效现象,探讨有效预习策略,调整教学实践。

(5)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6)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发挥家长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预习时需要家长的指导。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

(三)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布鲁姆的“发现教学”

布鲁姆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地建构,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四)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尝试阶段

组建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有效预习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采取比较法、调查法、行动法、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有效预习策略的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

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围绕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个研、群研方式,广泛收集预习练习题,认真分析、反思、交流;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第四阶段:经验推广阶段: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五)效果检测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预习练习题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同时,各年段按研究计划达到如下成效:

低年级:按老师的要求在家长的配合下,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

中年级: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数学科组在去年设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主要研究:

1、适合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的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积极有效的预习形式等都将成为广大教师深入展开讨论的话题。而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则更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在实验区使用刚刚三年半时间,非实验区有的两年多,有的刚开始。新目标《英语》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安排意图,教师都很难从旧的教材中走出。对于教材中不同课的授课方式存在困扰。如何使用好新教材,使其达到预期目的?对于教材中不同的课如何找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授课方式?怎样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都需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入手,对不同的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从而解决教师授课中的困扰。这就指出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新目标《英语》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为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适合此教材内容中感知课、拓展课、听力课、阅读课等课堂教学不同类型的课,研究和探索普遍规律,为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提供理论指导。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营造科研氛围,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实践意义:

(1)、通对对英语课不同授课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为教师提高授课能力找到有效途径。

(2)、通过课题实验,培养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有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⑴ 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

⑵ 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⑶ 制定“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发现问题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⑷ 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⑴ 进行“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⑵ 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课前预习活动

⑶ 通过听课、观摩、研讨等活动,开展研究工作

⑷ 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⑸ 收集各项活动资料,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

⑹ 每次活动评选优秀实验教师,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优秀学生,发给荣誉证书,以示奖励

⑺ 每学年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⑴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家长、学生、教师等方面的反映,进行实验检测

⑵ 根据实验检测及收集的实验材料,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评价

⑶ 整理研究过程的总结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

⑷ 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4、研究工作的安排,组成研究队伍。这部分阐述研究阶段、步骤时间及分工。阐述研究进度、子课题设置及人员分工,每个阶段要取得什么形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及承担单位。分工是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研究工作的安排,是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就是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就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

如:课题《初中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实验时间和活动安排:

课题整体实验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9月 1.课题申报和论证。2.撰写开题报告。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3.实验教师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2006年9月—2008年8月 各实验小组开研讨会,上实验课,小组随时总结实验情况,调整计划。教师撰写实验论文,各小组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篇6:语文预习课题

[ 2011-3-14 5:22:06 | By: 10孟庆梅 ]

小学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数学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频频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而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竟在不知不觉中被许多教师所遗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

我认为,预习的习惯就是积极学习的习惯,预习的能力就是自学的能力。学生自学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抓起,要靠学生在课后自身不断地积极训练,这样能力才能迅速增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特别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基于以上理由,我确定了“小学生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预习的目的和积极意义。

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自学新教材,为课堂学习提前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相关的准备的过程。通过预习教材,大体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和学习工具等,便于学生做好更充分的学习准备。归纳起来,预习具有以下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在数学的学法上有一句非常精辟的概括:“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体系性。新课的知识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法上我们经常以旧引新、以旧推新、推陈出新等。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新课的预习自然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并且还有利于他们自己去发现自身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这也为教师课堂上的及时“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要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要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动他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这恰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堂课他听得有重点、有难点、有选择性。比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为“精讲”,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的突破或重点内容的重点训练。

3、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其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只单纯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办到的。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授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意状态,思维启动快,便于老师适度地控制“启发”和“诱导”,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授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根据群体动力学的原理,这个信息源就促使学生之问多一些群体思维的信息交换,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的效果。

4、有利于“差转中”和“中转优”。不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没有课前预习习惯,上课稀里糊涂听,课后半懂不懂就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补课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成绩不理想,渐渐学习兴趣下降,成绩进一步下滑。像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学会预习,一方面通过预习让他找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使他明确这些旧知识哪些他不懂,明确自己应该思考什么,从什么角度入手。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使他对新课的内容有个概略的了解,重、难点大体明了,减少了课上因听不懂“天书”而浪费的时间。把预习作为补差的第一环节,当预习——听课——补习——作业——纠错,这几个环节逐渐正常运转了,学困生的完全被动局面也会在自身内部力量的作用下得以改观,更有利于“差转中”和“中转优”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探索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研究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积极宣传鼓动,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精心计划安排,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循循善诱引导,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具体做法是:

(1)、师生一起预习,探索预习方法。(2)、制定预习提纲,检验预习方法。(3)、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4、鼓励钻研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思路。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实施研究活动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计划的设定和实施过程,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材料,撰写感想和经验小结。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研究时间:2010年2月——2011年3月

2、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学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各项活动资料。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计划。

这几年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些努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下面的几种预习方法: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展开研究过程。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按以下六个步骤实施:

①通读数学课本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②细读教材内容,理解主要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比如,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尝试解答例题加深理解相关问题。

③精读难点内容,标注疑点后反复思考,力求弄懂前因后果。预习其实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也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就完全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现并标注疑点非常重要。

④要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合作。预习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教材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果。

⑤要做好摘录和笔记。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⑥及时练习检验和巩固预习效果。

(3)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准备结题。

五、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用来参与实验研究的四年级(5)班,基础较差的学生较多,原来班级数学平均成绩在年级中排名靠后,现在从期中期末几次成绩地数据统计看,成绩已经进步很大。调查发现,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班级中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已明显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学习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究其原因,我的感受如下:

1、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有利于集中精力难点突破。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来的水平。如:六上p11-12《圆的周长》当学生预习后,对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约定俗成的规律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在课堂中对于画在纸上的圆周长他很快的想到用计算的方法。所以本堂课的着重点就可以放在对圆周长公式这一知识结论的验证上。想办法证明为什么在同一圆内,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正是通过预习,学生做好了准备,验证的方法才多种多样。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地表述,思路开阔,个性张扬,自信满满,这情景让师生都精神振奋。

2、课前预习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深入,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现象。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找质数》为例,当学生预习后对什么是质数和什么是合数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很快地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是有比较大的困难的。所以本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研究什么是质数、合数,而在于探索制作质数表上,我们把教学的起点放在概念的拓展应用上。在制作质数表中教师把教学任务提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怎样筛选得更快?”这一策略的优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就是p11的“探索活动1、2”,此时学生的观察视点从(一个一个孤立的数)扩展到面(一组一组地数)这使学生能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其次,需要启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包括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倍数„„.等知识,并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通过分类排除的数学方法进行判断,其思维形式上有联系、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而这所有的一切归功于预习,通过预习我们不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概念文字的抽象和提炼过程中。使教师始终保持对学生给出问题解释的压力,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真正去“学会学习”。

3、课前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如“年、月、日”一课是课前预习的。因此,一开课就说:“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年、月、日有了哪些了解?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成了孩子们展示、发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了“差生”概念,班级中见到的都是积极上进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思考,从当堂练习的反馈看,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很好,从课后调查看,学生很欢迎这样的上课方法。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业务能力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有效和有序促进了我的课题研究朝良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经常与同事探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思路和措施,经常上网或到图书室查相关资料,听课20节以上,积累了一些较好的实践经验。我边实践边记录,学习笔记写满了两个笔记本,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撰写了多篇小结和案例分析。

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读书笔记有以下6篇:

《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教师要做什么?——关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11句话》、《《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课程标准六大理念及解读》、《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思考》、《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抓好抓实预习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预习相关问题的读书笔记》等等。

案例、随笔、论文方面,比较满意的是以下9篇:

《例析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小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案例及启示》《做足准备

百战不殆——也谈预习的好处及预习的方法》

《关于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和探索》《“一划、二标、三练”——浅谈小学数学高效预习的方法》《关于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的思考》《瞄准目标抓基础 因势利导求高效——关于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创设情境因势利导,鼓励探究因材施教——浅谈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关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法的思考》《教师要做好什么?——关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法的再思考》

六、问题反思

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时,任务要明确具体。

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到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比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预习要求可以是①预习新课例题的内容。②从预习中找出解题的方法、规律。③从中找出问题的难点、疑点,并用线画出来。

2、预习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学情。

有的课时,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全部自学;有的课时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即便是同一课时也会存在有的内容宜于自学,有的内容适于讲解。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上一篇:关于深化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冬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