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预习教案

2024-04-28

高祖本纪预习教案(共6篇)

篇1:高祖本纪预习教案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结合《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给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的记述,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研习、合作探究、适度拓展、巩固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2.通过专题文本的研究,理解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真正含意。【活动过程】 活动一:自主研习

1. 回忆《史记》相关常识,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高祖本纪》。①《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②本纪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五帝本纪》《正义》引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张守节说:“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刘知几《史通•本纪》说:“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据此,“本纪”为最尊贵之名称,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使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兴衰发展线索分明。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2.《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a.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b.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c.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d.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e.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f.虚词积累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活动二:合作探究

1.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 ①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②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③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④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a.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b.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c.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d.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e.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3.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司马迁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对刘邦形象加以塑造的?

a.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b.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c.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活动三:适度拓展

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活动四:巩固提升

完成《学习与评价》

篇2:高祖本纪预习教案

高 祖 本 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过程与方法:

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讲读法,教师补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4.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朗读课文,学生放声自读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4节(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5-17节(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8-14):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15-17):刘邦称帝。

(三)18-20节(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四.作业布置

自读全文,将不理解的文言知识标出,小组合作解决,仍有疑问的留待课上解决。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并整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学生将不理解的文言知识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二、强调以下重点: 1.重要字义:

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已而有身(不久)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无所诎(同“屈”,理亏)

实不用其命(服从)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可四千余人(大约)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昌邑未拔(被攻占)臣等以死守之(坚持)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有功者害之(嫉恨)

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

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比沛(和„„一样)今则来(如果)

2.特殊句式: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何以得主约 高祖常繇咸阳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啖以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系颈以组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乃号为雍王

三.布置作业 完成《新学案》相关练习。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读1-4节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二、学生朗读5-7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作用是多方面的:

(1)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2)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3)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4)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三、理解8-14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3.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

一、以众击寡。

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4.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5.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四、读15-17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读18-20段

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 四 课 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 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为太上皇祝寿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踞见郦生 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5.用互见塑法塑造人物

如: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当时,服徭役的刘邦,有幸在咸阳街头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秦始皇豪华的车马、威严的仪仗、傲然自得的神态,在刘邦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他触景生情,“喟然太息”,表露了对自己眼前地位和生活景况得深深不满。“嗟乎”的赞赏,显露了他内心按捺不住的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大丈夫当如此也”,则以赞叹的口气,委婉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时刻想占有权力的欲望。他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显赫富贵,出人头地。刘邦的话说得很含蓄,耐人品味,既表现了他对秦始皇威仪的倾慕之情,又巧妙的抒发了他自命不凡、想有所作为、渴望占有最高权力、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同时也显露出他阴险多欲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

由补充材料看刘邦

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50页第3题,可补充: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淮阴侯列传》)

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篇3:高祖本纪预习教案

对于《史记》的诸多艺术手法, 前人之述也已近乎详备。对于其他史学文学中共有的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等一般的人物刻画艺术, 本文不作论述, 仅从《史记·高祖本纪》入手, 对《史记》特有的人物刻画艺术作一简要分析。全文就其特有的互见法、复笔手法、笔补造化手法及论赞手法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旁出侧见, 方识本色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 《史记》始终秉承着“不虚美, 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同时它又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 上自帝王将相, 下至市井细民,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 应有尽有, 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重要人物数百名” (2) , 如果事无巨细, 铺陈罗列, 就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对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 就是同一人物, 也不可能不加选择, 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这就要求作者采用独特高超的笔法才能做到既不失历史真实又能凸显人物性格。司马迁首先采用的就是旁出侧见法, 亦称“互见法”, “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 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3)

《史记·高祖本纪》,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本传”, 太史公在此展示了一代帝国开创者的“发迹史”, 及其宽仁好谋, 知人善任, 从谏如流的主要性格特点, 而有意将其性格中的一些弱点在“本传”中隐去, 将这些性格中的侧面放到他人的传记中加以补充, 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真实、完整的汉高祖刘邦。

我们暂且忽略古人神话皇帝的迷信部分, 可以看到司马迁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的第二段即直言刘邦的性格是“仁而爱人, 喜施, 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司马迁《全本史记》中国华侨出版社注:本文引用的《史记》原文均出自此书) , 说刘邦待人仁义宽厚, 乐善好施, 豁达大度, 又少有壮志, 不事农业。其后, 刘邦即以“仁义”著称, 打着“扶义而西”的口号, 取得秦民支持, 团结各路反秦力量, 招纳贤士, 察纳雅言, 引兵西进。一路上, 他采纳兼门郦食其之策“袭陈留, 得秦积粟”, 获得战备补给;听从张良之谏“夜引兵从他道还, 围攻宛城”;依仗陈恢之计, 约降诸城守将, 不战而胜。文中另有多处这样的事例, 可见其从谏如流的性格特征, 在此不作赘述。

后刘邦称帝, 总结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道:“夫运筹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馕,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实际上, 刘邦身边不仅有这“三杰”, 还有许多贪财好色的鸡鸣狗盗之徒, 但都能为其所用。易中天先生说“这就像汪洋大海, 惟其大, 则无所不可包容。”知人善任, 豁达大度, 则是刘邦又一可贵的性格特征。等到刘邦病重, 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 萧相国即死, 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吕后又问其次, 刘邦回答说:“王陵可。然陵少戆, 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 然难以独任。周勃厚重少文,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可令为太尉。”不难看出, 刘邦对于自己的手下了解之深, 并令他们发挥所长, 各司其职, 。

在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战事之秋, 他凭借其“仁而爱人”的性格取得民心, 同时又豁达宽容, 慧眼识英才, 知人善任, 一举打败了“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项羽, 成就其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并吞八荒之心, 登上皇帝之位, 开创了大汉王朝。我们在“本传”中看到了刘邦这些闪光的特质, 但“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司马迁将其性格弱点在他人的传记中作了补充说明。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 范增就曾道出刘邦贪财好色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色, 好美姬”, 《史记·萧相国世家》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表现他猜忌功臣的一面,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揭露他慢而侮人的一面, 甚至在《樊郦滕灌列传》中还写到他自私自利, 为保全自身性命, 抛妻弃子的卑劣行径。 (4)

司马迁采用这种旁出侧见的方法, 巧妙地还原了人物的历史风貌, 使之真实可感, 神情毕肖。

二、表情达意, 妙在能复

清代《史记》评论家牛运震曾说:“它史之妙, 妙在能简, 《史记》之妙, 妙在能复。”实际上, 观之总体, 《史记》详略得当, 简练峻杰, 但为了写人记事, 抒情写意之需, 司马迁又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复笔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 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史记·高祖本纪》中多次写到“计”这个字:围攻宛城, 陈恢“为其计”, 约降诸守卫, 沛公曰:“善!”;赵高杀李斯后, 差人来约刘邦“欲分王关中”, 沛公用“张良计”, 大破秦军;章邯降项羽, 有人跟刘邦分析当前形势, 刘邦亦“然其计, 从之。”;距守函谷关, “汉王用韩信之计, 从故道还, 袭雍王章邯。”;刘邦军于荥阳南, “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范增;待到刘邦入关“收兵复东”时, “袁生说汉王”, “汉王从其计, 出军宛、叶间, 与黥布行收兵”;当他“引兵临河”想要再战时, 郑忠说止刘邦, “汉王听其计”;其后又“用留侯、陈平之计, 乃进兵追项羽”, “用张良计, 于是韩信、彭越皆往”……我们看到这“九计”, 刘邦皆“从之”, 充分说明其从谏如流, 察纳雅言之性格。仅“初,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一段, 短短不到六行的行文中, 就接二连三地用了四个“破之”, 凸显了汉军所向披靡的气势, 而这四个“破之”正是在刘邦“用张良计”之后才取得的战果, 再一次突出了刘邦善于纳谏的性格特点。

楚汉相争时, 刘邦多次“大赦罪人”, 天下已定, 又“大赦天下”“赦代地吏民为陈豨、赵利所劫掠者, 皆赦之”, 这几个“赦”进一步说明其仁厚爱人, 宽容大度的性格特点, 这就不禁令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另一面项羽多次对降兵进行的“坑”、“杀”。“得民心者得天下”, 显然, 成败已昭然若定。

这些复笔的使用, 非但没有丝毫影响到行文的简洁明快, 反而强烈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使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力透纸背。

三、笔补造化, 代为传神

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论及该下一段时说过:“无论事之有无, 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 代为传神。”, 意思是说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一事中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虚构谩衍的成分。“笔补造化”, 作为一种人物刻画手法在《史记》中多次使用, 增加了人物的传神性, 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使史书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史记·高祖本纪》开篇即写刘邦的身世, 说道:“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 又说“高祖为人, 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说刘邦的母亲受龙孕而生刘邦, 刘邦生就一副“龙颜”, 左边大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作泗水亭长时, 常常和王媪、武负混在一起喝酒, “醉卧,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怪之”, 除了这些看来非常明显的“笔补”之外, 还有另外一些“造化”之墨。例如:沛令为吕公设宴, 刘邦诡称“贺钱万”而被引为上座, 此时吕公并未发怒, 而是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 相人多矣, 无如季相, 愿季自爱。臣有息女, 愿为季箕帚妾。”意思是说吕公这个人会相面, 看刘邦非等闲之辈, 就主动把女儿嫁给他了。显然这是不合乎常理的, 很可能是司马迁“笔补”之作。

后来刘邦作泗水亭长时, 押送囚徒到骊山, 途中“有大蛇当径”, 刘邦“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醉酒斩蛇也许确有其事, 但《史记》又记载说后来有人见一老妪哭于刘邦斩蛇之地, 便问她所哭何事, 老妪言有人杀其子。路人又问:“妪子何为见杀?”老妪曰:“吾子, 白帝子也, 化为蛇, 当道, 今为赤帝子斩之, 故哭。”“人乃以妪不诚, 欲告之, 妪因忽不见。”很明显, 这段故事颇为离奇, 很难说不是司马迁在刘邦醉酒斩蛇的基础上敷衍造化而成。

《史记·高祖本纪》还记载说:“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于是东游以厌之。”, 刘邦怀疑始皇说的的自己, 就逃到“芒、砀山泽岩石之间”藏了起来, “吕后与人俱求, 常得之。”刘邦感到奇怪, 问吕后是怎么找到他的, 吕后说:“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故从往常得季。”, 就是说秦始皇、吕后等人常常看到刘邦所居之地的上方有“天子之气”, 很明显地, 这应该是司马迁“代为传神”之作, 意在神化帝王。

这些“造化传神”之笔, 并未有悖于历史的真实性, 而是在史实的基础之上, 进行适当地“笔补造化”, 用以丰富历史人物, 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也增强了史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四、“太史公曰”, 论赞历史

论赞, 是“史书的一种体裁, 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5) 。综观《史记》全书, 以“太史公曰”结尾的“赞”共计有一百零六篇之多。这一论赞手法继承了《左传》“君子曰”的史学传统, 不仅寓褒贬于行文用字之中, 也将作者的历史观在论赞中加以阐发。现代著名小说家孙犁对此极为推崇:“这段文字, 既像是补充, 又像是引申, 言近而旨远, 充满弦外之音, 真正达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真是高妙极了。”孙犁对《史记》的论赞手法的评价可谓精辟准确, 言简意赅。

《史记·高祖本纪》的结尾写道:“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 小人以野, 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 小人以鬼, 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 小人以僿, 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 终而复始。周秦之间, 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 反酷刑法, 岂不谬乎?故汉兴, 承敝易变, 使人不倦, 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这段“论赞”言约义丰, 不仅精妙地分析了夏、商、周三代政治的得失, 及汉之所以兴的原因, 也从侧面说明了汉代统治者的政治远见, 正是由于这样的雄才大略, 政治谋识, 才得以建立一代帝国。

司马迁首创这种论赞手法, 突破了《春秋》“微言大义”“难以畅达其志”的局限, 将史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6) “论赞”艺术手法不仅使史书自身的人物塑造, 史论表达达到了高妙的程度, 也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后世史书写作及文学创造。

综上所述, 由《高祖本纪》入手, 我们对《史记》所特有的人物刻画艺术, 可见一斑。这些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而且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树立了优秀典范,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冉冉.《史记讲读.史记概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页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77页.

[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80页.

[4]参见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80页.

[5]参见百度百科“论赞”.

[6]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2页.

[1]王冉冉.《史记讲读.史记概述》 (名著讲读系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2010重印) .

[3]张大可.《史记》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

[4]司马迁.《全本史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04.

[5]范培有, 李金超.《史记赏析》 (学生版)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09.

篇4:高祖本纪预习教案

《高祖本纪》是《史记》一书中描写人物最为成功的篇章之一。从史学的角度看,这篇传记记叙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展示了刘邦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风采,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文学的角度看,本文注重典型细节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描述和讽刺手法的运用,文章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褒贬色彩鲜明。尤其是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使文中人物极具个性特征。在一连串的对比中,刘邦的取胜之道和项羽的覆灭之因得到了充分的揭示,既给读者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也开了中国史传文学之先河。

《高祖本纪》一文中用对比方法描写刘邦和项羽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楚汉相争阶段,而且这种对比描写一直贯穿整个楚汉之争:包括楚汉强弱胜败的转换、民心的得失、刘邦项羽性格的差异……在种种对比之中,揭示了楚衰汉兴的必然结果及根本原因。

楚汉相争之初,双方实力悬殊:“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而“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此刻的项羽兵强马壮猛士如云,其实力远在刘邦之上。按照常理,兵弱将寡的刘邦应当远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却能由弱变强,最终战而胜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当时乃至今人去认真思考和总结的东西。军事实力的差距,正是为了反衬刘邦在其他方面的过人之处。

再看二人入关之后,刘邦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安抚民心,故而深得百姓的拥戴,“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沛公又让不受”,基本做到了不扰民;反观项羽,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令“秦人大失望”。项羽从此渐渐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他取胜的根基。文章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攻击秦军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读者从中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刘邦这方面,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项羽所表现出的素质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刘邦却已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雏形。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军事是否强大和兵员是否充足,而是民心向背。楚汉之争虽未结束,但至此胜负已定。

刘邦、项羽在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项羽一听到有诸侯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乃至“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讨伐韩信,但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甚至敌对方的将士)方面,刘邦高出了一筹。

从性格上看,项羽强势而霸气,刘邦隐忍甚至屈从;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高祖本纪》特别记下了刘邦平定天下后“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民心、人才皆倾向于刘邦,孤家寡人的项羽能不铩羽?

最后看看刘项二人的结局。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豪壮的场面,表现了壮志已酬衣锦还乡的刘邦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与喜悦,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而项羽被围垓下时只能“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同为抗秦英雄,最终一个踌躇满志,一个英雄末路,对照中两位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昭然若揭。

【考点分析】

作为一篇文言文,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涉及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文章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文通过具体可感的材料表现了刘邦的特点:有远见卓识,智谋超人,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但又有好酒好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的一面。阅读这篇传记,要能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是艺术手法的掌握。本文的艺术手法主要是: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阅读这篇传记,既要能对这些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又要能够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三是对文言实词(如诽谤、约束、无赖、稍等)的古今异义、临时活用的辨析,对通假字(如“责”通“债”、“诎”通“屈”、“解”通“懈”、“内”通“纳”、“详”通“佯”、“距”通“拒”、“乡”通“向”等)的辨析和积累,对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的把握,对文言虚词(则、因、以、然等)的积累。

【思考练习】

一、对加点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吕公因目留高祖 固:坚持

B.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归 解:逃脱

C.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D. 不如决策东 乡:通“向”

二、下面几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B.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C.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D. 诸将过此者多 遇彭越昌邑

三、对《高祖本纪》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突出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

B.“骊生见沛公”一节,从刘邦“踞床”,“骊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说明了刘邦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纠错。

C.“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句话表现出刘邦从小就志向远大,不计较一时得失。

D.一曲《大风歌》,既表现了刘邦成功后的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又表现出他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大风歌》生动地显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四、翻译:

1.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C(无赖:没有出息)

二、B(都是定语后置句)

三、C(这句话表现出刘邦灵魂深处的渺小鄙陋)

四、1. 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2. 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3. 和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杀了人的要被判死刑,伤害别人以及偷盗的要被判罪。

篇5:《高祖本纪》教案

一、人物形象

(一)学生讨论: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二)总结形象

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没有一味褒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没有一味贬抑。实录的精神。

二、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一)由补充材料看刘邦

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48页第3题,可补充: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淮阴侯列传》)

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留侯世家》)

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项羽本纪》)

(二)明确这是《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互见法”。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三)讨论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方法。

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三、总结: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四、课后作业:

篇6:高祖本纪(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

(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锼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锼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精读)

(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分组完成)

(1)通假字: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秦军解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兵罢戏下不如决策东乡

(2)词类活用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坐之堂下:等于说“使之坐于堂下”,让他坐在堂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目:用眼色示意。

公始常欲奇此女

欲约分王关中

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诽谤者族

沛公然其计

会项伯欲活张良

夜往见良

都彭城

士卒皆歌思东归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

深堑而守之

为太上皇寿献酒致祝寿词。

(3)古今异义词

股:大腿。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杨熊走之荥阳

诸侯各就国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4)解释下列多义词。

固①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②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陂①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②陂九泽,度九山

相①吕公者,好相人

②相中山

③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引①沛公引兵西

②引入坐

夺①遇刚武侯,夺其军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摄①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②摄行天子之政

徇①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②……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张①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

②张饮三日

略①因张良遂略韩地S辕

②南略邛、笮、昆明

则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②则学者至今则之

益①益张疑兵旗帜

②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伐①非有功伐

②兴师东伐

用①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②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③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解①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②项羽解而东归

可①可四千余人

②不可复用

守①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②臣等以死守之

信①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②卜人皆曰善,发书视之,信吉

③言必信,行必果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筑①酒酣,高祖击筑

②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③炀公筑茅阙门

三、人物形象

(一)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二)总结形象

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没有一味褒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没有一味贬抑。实录的精神。

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认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上一篇: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点抓好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下一篇:新款文艺汇演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