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预习资料

2024-04-13

山中访友预习资料(通用8篇)

篇1:山中访友预习资料

一、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篇2:山中访友预习资料

《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篇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 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 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 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 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 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 访的是谁吗? (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 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 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 下面请自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 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 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 (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 (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 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 (先自己观察, 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 带着问题先勾画, 再对照课文看插图, 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 为下一步细读课文, 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早晨, 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 什么都不带, “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 说明了什么? (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 (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 名望很大, 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 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 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2) 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 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 生根长枝, 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作者把树当做朋友, 树也把他当做朋友, 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 有什么感受?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 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3) 理解句子:“你好, 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 ……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 (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 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 (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 捧在手中, ——— (学生接读) 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 细数精致的纹理, ——— (学生接读)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 (学生接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 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 (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 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 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1) 雷阵雨骤然而来,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2) 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 (群鸟归林时。)

(3) 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 (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 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 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 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 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 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 更要重视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篇4:英译《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 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Visiting Friends in the Mountains

Walking out of the door,I embrace the soft breeze with the dews and the flavor of gardenias. What a bright and clear morning, making people feel relaxed.

By no vehicles and with no company and no presents, I just take with me good moods to go along a quiet path alone to visit my friends.

That ancient bridge is the first friend that I am going to visit. The venerable old bridge, how many decades have you been standing across this river? Are you tired? How many people and horses have you helped to cross the river? You sent the rolling river to the remote place. You bent down to kiss the shadows reflected in the river, people’s shadow, fishes’ shadow and moon’s shadow. You have experienced growing extinctions, and gatherings and partings. Time is like water which cannot be stopped. However, it is only you who insist on that posture which have never changed. It is you who presents me an ancient and tough spirit.

Stepping into this forest, I feel all of the trees are my confidants who are greeting to me with their greenness. Many birds are calling my name, and many dewdrops are contacting with me through eyesight. Leaning on a tree quietly, I feel every tree is staring at me after looking around them in their eyes. Closing my eyes, I feel myself turning into a tree: I feel roots start to grow under my feet, striking themselves deep into the soil and breathing the archaeus from the deep of earth; I feel my hair turning into the tree-crown, my hands into branches, and my mind into myron, which are rotating and flowing in the annual rings; Finally, I bear out seeds which are taken to remote mountains and waters by flying birds.

nlc202309020148

Hello, Sister Mountain Spring, is your bright water surface aiming at bright my perplexed inside? Hello, Sister Stream, are you inviting me to recite the poem together with you? Sister White Cloud, the cute daughter of the moon and the considerate nurse of the sky, your undefiled figure makes the gaunt sky rejuvenate and show us the blue face. Hello, Brother Waterfall, you pure singer and your vigorous and firm tenor; you do not need sponsorship nor charge ticket; your talented voice are ceaselessly singing from remote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Hello, Grandpa Cliff, occult wisdom is engraved on your forehead, and clear limpid meditative mind is weaved in the deep gorge; it reminds me of the hermits and eminent monks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Also, you are a silent sage; are these books from heaven carried by cloud written by you? Hello, Brother Skylark, what are you whispering? I know you are innocent youths who never comment on others’ right and wrongs. Instead, who you care about is the miraculous scenes you notice in flying.

Holding a piece of stone and knocking on it slightly, I, as if, hear the deafening sound of remote volcano eruption, and hear the echo of

time. Picking up a piece of fallen leaf and scrutinizing its delicate pattern, I discover the mystic palmistry of destiny. On its way down to the earth, it is honorable for me to take part in this meaningful ceremony. Pick up a flower and put it among my hair. Now I am alone here; Flowers won’t laugh at me, nor birds will feel shameful about me. In this unpeopled valley, I put on a flower and exude tenderness and love through eyes, quietly, showing my feminine inside for a while.

All of a sudden, a thundershower breaks out, as if tens of thousands of swordsmen are shouting in the sky, as if tens of thousands of drunk poets are reciting in the cloud, moving and frightening. I run to an old cypress who immediately holds a huge umbrella for me, graciously. The whole world is filled with rain except the place I am staying in, which turns to be a wonderful site for enjoying the rain. Isn’t it the kindness from god to me? Looking down upon, I find some ants are also taking shelter from rain here. How moving it is when I am holding several ants in my hands. Oh, ant, my little brother, destiny brings us together in this obscured world and makes us to be brothers sharing difficulties and woes.

The rain stops. Several sound of barking comes across the deep and seclude valley, and a group of returning birds fly across the Yunling Mountain. It is time for going back home. Then, I wave my hands gently to my friends in this valley, taking away a full heart of good feelings, memories and the moonlight through the whole way.

篇5:《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师:首先搞个小调查吧,读懂了吗?咱们举个手吧!(大都举手)

师:有的没敢举,是没读懂?还是……?

师:有什么读不懂的?(指出一名同学)你没有读懂?你说说为什么没读懂?

生:有些段落,她写得比较抽象,所以有地方,有些段落比较难理解。

师:一会儿把你难理解的提出来大家研究,好不好?

师:我提个问题,究竟一篇文章读懂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读懂了?你说吧!

生:文章写了什么,能够大体说出它的内容来。

师:很好,请坐。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写了什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好,这是第一个标准,还有没有呢?(一生举手)

师:好,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师:作者的写作背景,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咱们等一会儿来研究吧。还有什么标准呢?

师:怎么才算读懂呢?这儿做一下补充,是不是还要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写的呀?比如写作上的技巧、方法等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第三,怎么写的。还有一点是不是该研究一下,同学们没有谈到,我做点儿补充,我们是不是还得把字认识一下,这是最起码的吧,词要读懂吧?

生:有一个“犬吠”。

师:你原来不大认识,是不是?

生:我查了一下它的注音和意思。

师:注音和意思是什么呀?

生:读fèi,狗叫声。

师: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

生:“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生:品德高尚,名望很高。

师:还有没有?

生:“波光明灭”是什么意思?

师:哪一位同学帮忙解答一下?

生:是波光忽明忽暗的意思。

师:我也查了一些字词,考考大家。文中有一词“逝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时间的流失。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全程伴读》上有解释。

师:真会学习!他通过查找资料也能获得答案,老师要查词典才知道。这个同学真聪明!你说说资料上对“逝川”还有那些补充解释?

生:这个词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逝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东流去。

师:我们读一篇文章前就是要把字词弄懂。查生难字词的时候,既要弄清楚它本来的意思,还要看这个词在语言运用当中,它又是什么意思。就词解词很难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应该把我刚才补充的这一点放在第一位,弄懂生难字词。以后我们读文章就这样读,然后再弄清楚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这样,基本上就算读懂了。注意,我这儿说的是“基本上”,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东西要加进去。怎么才算读懂了?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意思、内容大家是不难理解的,那么我教给同学们什么呢?教给同学们一种阅读态度,一种体验。那么,我们怎么读一篇文章才能读进去?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弄懂它的意思写法之外,真正读进去还有一点就是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呢?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是“学习”,是“欣赏”,是“联想”,这个很重要。同时还要“读出问题”,一篇文章我们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这是“研究”,是“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我们今天就要以这种态度来学习这篇课文。好了,我说得够多了,现在该同学们说了。

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现在想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某一段,某一句与大家交流一下,注意要“读出自己”。

生:我喜欢文中对景物的称呼如:(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刚才我们说读懂的一个标准是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的亲戚,还有他没提到的石头、落叶、小花就是我们的朋友,你们说是吗?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生:我喜欢“我靠在一棵树上……我真的变成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我喜欢的原因是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由此我还想到,老师和我们的关系,老师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化在我们身上,根植于学生中间,把每一位学生当自己的儿女,倾注了所有的情和爱。”

(语音刚落,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师:(点一名学生问)为什么鼓掌?

生:读的有感情,说的也挺美。

师:我被陶醉了,就这么一段话,好!同学们再点评点评,按照朗读的要求结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朗读非常好。因为作者在森林中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他读出了心中的喜悦,所以,我认为他读得非常好。

师:你的点评很经典,刚才你抓住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进行点评。

师:这位同学读的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情感把握的都很好,声音洪亮、音色纯美。并能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谈感悟,他读出了自己,把自己放进去了,进行了联想,想象。

生:我喜欢课文开头“不骑车,不邀伙伴,也不带什么礼物……”作者去访问他的朋友,带着他愉快的心情去的,不像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才去。

师:这位同学也读出了他自己。也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悟,给他鼓掌。

师:文章开头说带着好心情去的,文末说带着好心情回的,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早晨他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到山林,晚上带着山林里的物,好的心情回到家。

生:我认为不一样。早晨他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的,回来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声音大又很从容而且回答准确。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学校组织你们秋游,听到这个消息要亲近大自然了,你会睡不着觉,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作者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第一个“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杂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亲近大自然,第二个“好心情”是指作者是满载而归,与自然界神交后身心的彻底放松,对自然的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师:这两种“好心情”的确不一样。作者的这两种好心情是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

生:我喜欢第三段“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这段用第二人称写出了古桥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从这段我还读出我们这些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因为“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写的是时间过的很快。

(又是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为什么鼓掌?点评一下!

生:他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时间的宝贵和古桥的坚韧。

师:你的点评很好,简明扼要。现在我提个问题:刚才大家提到人称是第二人称,如果换为第三人称好不好?

生:不好!

师:我们一起用第三人称读一遍。

生(齐读):“德高望重的古桥,他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他累了吗?……。”

师: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课文是对古桥说的,而改写后的文段是向别人介绍这座古桥。

师:说得简洁而又准确,还有不同意见吗?或者给予补充使其说得更完整。

生:这段文字里把原文“你”改成“他”,没有把要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太离谱了,太浅了,课文中“你”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充分。

生:文章的第三段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作者拜访的是老朋友,肯定是与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改写后的文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感觉不是老朋友,不亲切。

生:如果改为第三人称,读起来就没有第二人称亲切,好象在向他人介绍古桥一样,距离远了。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给这段加个小标题怎么加?

生:古桥。

生:德高望重的古桥。

生:珍惜时间。

师:哪一个好?

生(齐)德高望重的古桥。

师:就拟德高望重的古桥吧!

生:老师,我提个问题:课文在写老柏树时,提到雷阵雨,如果打雷,还能到树下避雨吗?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好,他读出了问题,指出了作者的不足,这就叫“读出问题”,如果不仔细研究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大家要向他学习!请给这位同学热烈的掌声!(一阵激烈的掌声)

师:这篇文章的比喻非常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第5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你喜欢哪一句,并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我喜欢“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一句,主要描写了悬崖爷爷的外貌,还有它的心情。

师:说得好,他抓住了悬崖爷爷的外貌特征,还表现了作者喜爱悬崖爷爷的思想感情。还有吗?

生:“你好,小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这个比喻句说明山泉非常清澈,而且是突出姑娘爱美的天性。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理由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我想这个比喻句突出了山泉的特点,加上拟人使它更加生动。

师:你真聪明,语言既精当,又抓住了精髓的东西。其实,这个比喻句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似点),而且语言生动。

师:同学们,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 “明镜”突出山泉明净的特点;“姐姐照镜”突出女性爱美的天性;“照出我的浑浊”突出我是从大城市里来的,不免有些浑浊。所以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

生:(齐读)“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精彩。我要提醒你们在赏析比喻句的时候,要注意:(1)看它是否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事物特征)。(2)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的比喻句吗?

生: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瀑布雄浑,从高处往下泻的壮观景象。

生:我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样,可以看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我也喜欢这一句,比喻男高音那浑厚的声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师:(看表,时间要到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怎样写没有?

生:通过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师:写文章,首要的是人的思想,也就是心里想写,其次才是如何写,怎样写的问题。

结束语: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今天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读书要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学习欣赏联想。一篇文章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研究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欢喜,读出眼泪,读出爱恨。在弄懂字词后思考这篇文章谈了几个问题,或说了件什么事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

篇6:13 山中访友

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这种童话般的世界,正是本文作者所经历并用动情的话语向你描绘的。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 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二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读一读,写一写

幽径 逝川 青翠 唱和 湛蓝 赞助 玄奥 清澈 禅心

凝神 犬吠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篇7:《山中访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五、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为了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一开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启发式提问导入:同学们,走过朱自清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春天和济南温晴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着,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篇8:《山中访友》一文确有败笔吗

以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见长的《山中访友》的确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散文。但是《既》文的作者却认为该文中第6自然段“此刻就我一人”“在无人的山谷”两句乃佳作中的败笔, 破坏了文章的和谐一致性, 影响了表情达意的完整明确性。显然, 该文作者把文本之中的叙述者与叙写对象 (即文本中的自然之物) 混为一谈了, 并由此得出了不该得出的“两句似应删去”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 “此刻就我一人”并非败笔。第一, 从叙述的角度看, “我”是文本中的叙述者。“就我一人”在文本中当指叙述者的有独无偶, 目的是交代文中“我”独自一人到山中访“友”;山中“亲”“友”则为叙述者所写到的“古桥”、“树木”等物, 是“我”所叙写的对象。“我”为人, 乃抒情主人公;山中“亲”“友”乃文中叙写的客体 (叙述者叙写中的自然之物) , 并不是人, 仅是拟人化了的客体 (物) 。第二,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讲, 作者拟“古桥”、“树木”等为“我”之山中“亲”、“友”, 实乃比拟手法。如视为比喻, 在文本中, “古桥”、“树木”等应当是比喻的本体, 具有人之情态的“亲”、“友”应当是喻体;如视为拟人, 则所拟的对象是物, 所拟的特征似人, 在文本中, “古桥”、“树木”等皆为所拟对象, “德高望重”、“知己”等全为人之特征。既然运用的是比拟手法, 本体也好, 所拟对象也罢, 应该与喻体、所拟人之特征之间有显明的不同, 正是由于“古桥”等物与“德高望重”等人之特征之间有相似性, 因此才构成了比拟的条件。可见, 视物为人是一种写作手法, 并不能说作者把“古桥”、“树木”等比拟为“我”之山中“亲”、“友”就等于说“亲”、“友”就是人。“亲”、“友”仅是“古桥”、“树木”等的喻体, 我们绝不能混淆文中的本喻体而不顾, 简单地把拟人化了的“友”视为真人。第三, 从创作构想与艺术性上分析, 我们知道, 《山中访友》发表在《散文》1995年第6期上, 作者李汉荣是一位著名老作家。为了使自己的这篇作品新奇而充满童趣, 内容爽心而发人深省, 作者借“我”独自一人拜访诸位“亲友”的童话世界来布局谋篇, 借“我”动人的情愫与会心的交流透人心肺, 文中不乏自由的联想、独到的想象, 使得心中的景物感受不凡, 新奇有余。文章不凡、新奇在所访山中之“友”并非现实中人, 只不过作者出于构思与表达的需要, 把山中之“物”逐个拟人化了———将“古桥”、“树木”等自然景物想象成“我”的山中亲友, 将进山看景想象成山中去访朋会友。也正是由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作者用比拟手法构制文本的主体部分, 似要通过富有情趣的想象, 把山中自然之物喻为人, 视山中自然之物为亲与友, 这样, 作品不但显得新奇可人, 童趣盎然, 意蕴非凡, 意味悠长, 而且使所叙写的对象和“我”之间更为自然、更为巧妙地进行了性情上的互融、心灵上的沟通, 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可见,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 《既》文作者的理由极不充分。“山中亲友”看似是人, 实则乃叙写的对象、比拟的本物、谋篇的技巧, 根本不能与叙述者“我”混为一谈。

“在无人的山谷”一句更非败笔。《既》文作者提出:“既有‘爷爷’、‘姐姐’、‘弟弟’和‘我’在场, 这山谷又怎么会是‘无人的山谷’呢?”显然, 《既》文作者对“在无人的山谷”中的“无人”理解有误。文本中, “无人”显在的意义是“无其他人”, “在无人的山谷”意味着“在无其他人同游的山谷里”, 蕴含着“无同伴的孤独”“欢欣中的孤独”之深意, 在结构上还与文本第二段“不邀游伴”“独自”相呼应。而文本中的“爷爷”、“姐姐”、“弟弟”, 前文已经阐明清楚, 当指拟人化的客体 (物) , 与主体“我”不属同一个范畴内, 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上一篇:弘扬劳模精神,献身延长石油下一篇:vxx党建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