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2022-10-25

第一篇: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

摘 要:研究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足球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足球教学的质量。基于此,简单介绍初中体育足球教学的作用,并研究初中生足球兴趣的培养方法,其中主要包括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科学利用训练场地、完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初中体育;足球兴趣;课堂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目前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不对该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一、初中体育足球教学的作用

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足球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长跑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身体对抗能力,因此在足球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学生在实际足球训练的过程中训练难度也较大,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种方式能够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足球技能。

第二方面,提升人们对足球的关注程度。目前足球在世界上的关注程度较高,但是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这就要求初中体育课中需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足球的质量。在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足球的基本功,同时了解一下足球的发展史,为学生今后的足球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足球兴趣的培养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学生学习足球的整体环境,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知识讲解占了课堂中的主要内容,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这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这种情况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足球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可以提高与学生的互动率,在足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示范,接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规范学生足球训练的规范性[1]。

(二)科学利用训练场地

训练场地是学生学习足球的主要场所,其应用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最终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对训练场地进行科学利用。例如,在足球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表示出训练场场地中的标志线,同时保证足球内部的气体充足。如果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出现标志线划分模糊等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判断的准确性。另外,为了提升足球训练中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旗杆等工具作为建筑标志,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积极性不高以及课程模式单调等情况,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进行传球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设定多种传球模式,其中主要包括跑动传球、固定传球以及定点传球等,以上几种方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传球的速度、传球的准确性以及传球技巧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小组传球,在此过程中可以变化不同的传球队形,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足球传输技巧,教师可以不断提高传球的难度,灵活变化组织的形式,这?N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体会到足球的乐趣,同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意志。

(四)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主要指的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不同,导致最终的学习结果也具有一定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分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射门练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准将其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射门距离不同。如果学生出现较多的射门失误,出现沮丧心理的时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鼓励,适当缩短射门的距离,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射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足球兴趣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培养初中生足球兴趣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足球教学为例,通过研究培养初中生足球学习兴趣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足球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足球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培养初中生足球学习兴趣的方法,能够为今后初中体育足球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天.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21):90.

[2]徐庆连.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策略[J].体育师友,2015,36(2):74-76.

作者简介:王小红,1982年2月,女,福建晋江人,本科,中学一级,校园足球方向。

编辑 马晓荣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的品质和能力。

2. 个性得不到发展。教法上追求统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学习被动、能力缺乏。在教学中一味填鸭式的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越好,致使学生不善于独力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这些现象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与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抵触。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二、应对策略

(一)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一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不备课、上课集合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教学现象;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放”,就是思想上教师放心,实践中教师放手、放开、放宽的教学形式,

1 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和约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

如:六年级“实心球前抛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出手角度。我利用标枪和橡皮筋作为辅助器材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他们各自投过相应的高度(实心球最高点),再结合自己前抛最远点来确定自己的出手角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前抛实心球最高点进行动作技术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心球前抛出手角度的动作技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 引导学生自练、自学。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之前,把练习的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放手去探索,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如:运球上篮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低手上篮,动作要舒展大方,先让学生结合这一目标进行自主练习,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作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

2.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如:八年级“生活中的跳跃”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跳竹竿”的游戏,用两根长绳作为“竹竿”,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开始时我设计了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套动作,最后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实施综合性的“开放”。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开放,而且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育能否“达标”的关键所在。如上面所述的跳竹竿游戏,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各组任选一个代表进行讲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内容;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练习能力选择练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2 用,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上肢力量辅助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种俯卧撑练习:斜体、水平及抬高下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追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有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助于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我的做法是:

1. 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

(1)稳定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

(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我主要采用两种分组方式:按爱好相同分组和按技能水平高低搭配分组。

(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我主要用以下三种分组方式:按能力水平分组、按掌握技术水平高低搭配分组和随机分组。

2. 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但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做听众,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无所谓个性的发展了。如 3 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1)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根据游戏的不同要求与同学合作,如:“网鱼”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地内,先有两位同学手拉手合作捕捉同学,捉到一位同学就多一位合作伙伴,依此下去最后形成一个大鱼网,把所有的同学都“捕完”就算完成游戏。在此游戏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运用“小组学习法”。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利用小组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经常地合作学习锻炼。通过小组成员练习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互相监督,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由此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控制的本领。

(3)开辟“课课练”天地。要求学生在这特殊的天地内,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学生间合作,自学、自我锻炼。然后根据学生合作自锻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运用于实践锻炼中。久而久之,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兴趣、动机相对要强烈一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个性创造的学习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1. 引导创新。我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篮球动作组合练习中,要求学生自编自创运球过人、投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如胯下过人、运球转身过人、勾手投篮、转身投篮等新颖实用的动作。我对有代表性的动作与学生共同讨论与评价,肯定成绩,鼓励创新。练习中,由于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4 2. 启发探究。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适于学生思考的探究程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归纳和总结。如: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我先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先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在跑动中提示学生体会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弯道上左脚与右脚的着地部位,左手与右手摆臂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归纳、相互交流、教师认可及表扬,自然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 鼓励质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命令态度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体育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第三篇:体育德育教学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体育教学比其它学科更有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毅、勤劳、勇敢、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教法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突发事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第四篇: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于为社会相关领域和行业培养具备从事体育工作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近年来,随着相关行业和领域对体育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从学生职业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推动大学体育教学发展,提高大学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职业培养;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已经完全进入到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高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大学体育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已经显得十分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是形式下的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影响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体育类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也使得大学体育教学面临中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培养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人才,突破体育专业就业瓶颈的关键路径。

1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其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具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基于职业培养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和体育教学需求,加以改革和创新已是必然选择。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体育学习中能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的更加全面的素养,能够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能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因此,基于职业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体育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基于职业培养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根本目标在于将学生打造成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创新,以职业培养为基本导向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从事体育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进而实现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

2基于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就业国家统一安排的就业模式的影响,包括大学体育教学在内的大学各专业教学都养成了僵化、落后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就是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开展基本的体育训练以应付专业教学考察为主,总体上采取根据大纲施教,能简化就简化,能应付就应付的思想去对待。这种教学观念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就业压力严峻的当下更是难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是造成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不能较好适应的关键原因之一。二是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给出了宏观的规定,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教学中,根据专业的特性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情况,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现代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精深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从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然而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显然并未适应这一变化,没有从体育专业特性和市场对体育人才素养需求的角度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只是简单的对一般专业的教学目标加以照搬,换个名头就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这种专业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给体育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造成了很大的限制,成为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三是体育教学没有凸显职业特性。当前,我国高校虽然都在大力倡导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实践中,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多数大学的教学改革仍然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创新不够,只知道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认为体育就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没有结合就业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对教学加以改革创新,这造成大学体育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的联系严重缺乏,体育的职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体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完整的教学应该是包括教学评价这一必须环节的。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提升和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汇总,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内容不确定,没有定向运动项目指标,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不重视学生体育爱好、特长和体育素养养成状况,是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要对教学评价体制的完善和改进予以足够的关注,从实践层面构建科学完备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制,助推大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究

3.1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大学立足于培养能够在不同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素养和职业能力有着不同的需求。具体到体育专业来说,相关岗位工作不仅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性等都有相应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本身要立足于就业市场的这一需求,在教学改革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从事的体育岗位工作特色,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培养其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相应职业从业需要的人才。

3.2职业特点为出发点

在社会发展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教育,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素质,大学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为确保大学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为学生能够顺利走入社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顺利就业,高校的专业教育在突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请到职业导向,一职业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中心展开教学改革创新。也就是说,体育教学要突破原有为教学而教学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置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实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提高教师队伍素养

教师是开展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第一实践者,是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队伍的素养应该成为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职业培养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更要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消极对待、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以积极、负责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严格执行各项教学规定和任务,不打折扣、不偷工减料,将各项教学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自身对体育专业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自自觉落实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3.4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阵地。结合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要针对性地现有课程结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如体育拓展训练等,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品质。同时,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传统项目淡化其规范性和竞技色彩,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为更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要重视教材改革,完善体育课程选修课和教学安排。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教材,结合地方性特色开发体育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兴趣爱好开设一些体育选修课,如社会体育方向的学生可以开设诸如健美操、瑜伽等课程,对体育教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一些诸如室外体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走入相关工作岗位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尽可能地奠定专业基础。

3.5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对个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素质的强健作用,同时还有个人品格的完善。在大学教育中,无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还是一般性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于其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的。然而,学生这种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在促进学生身体锻炼以保证其能完成在学校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完成体育锻炼的体育能力,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强化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自我完善,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终身体育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4结语

大学体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体育教育,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个人品质的养成,以及进入社会后的体育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民健身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专业人才职业特点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又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同时有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根据这一思想理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4):92-95.

[2]陈青.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06-111.

[3]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2-84.

第五篇:小学体育论文: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摘 要:教育是有针对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本文根据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分析了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搭配问题,讨论了如何促进教学效果的几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 情境教学

体育课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学活动大多数在室外开展,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活动中,并且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课教学很重要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希望得到肯定的身心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健康发展为准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习俗等,将其与课堂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在教学内容的搭配上,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先易后难、先灵敏后力量等方法,因材施教,合理搭配。具体说来,按照学生不同的体育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刚起步的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活动,如体操、走、跳、攀爬、简易舞蹈等,同时与对应的游戏教材相结合,容易被吸收,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基本活动掌握较好的学生,以投、跳、小足球、韵律活动、武术等为主要内容,并且可以搭配一些富有趣味的比赛或者游戏。而对于体育

素质较高者,则以发展其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为主,搭配某些体操、加速跑、武术、跳远等活动,让小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用来健身的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今后自觉坚持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二、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选择好了之后,就应当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里,有效地领会课堂内容,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借助情境创新教学

小学生普遍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学习进取心也较强,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如消防战士、环境使者、祖国卫士、梦中奥运等。教学中设置情境辅助教学时,应当注重发掘小骨干,可以集体练习或者分组练习,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品质。组织一定的有意义的竞赛,使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挑战性、竞赛性,明白相应的思维过程及如何以智取胜。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应该将课堂安排得太满,而应当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平等、积极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翁,激发其探索及其求知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应当创设或者引入一些带有情绪色彩、活泼生动的场面,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娱乐活动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如学生轮流领操、师生一同参与游戏等,讨论问题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其回答及时鼓励,激发其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式教学

小学生刚刚入学时,兴趣广泛,好奇心极强。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

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走、跳、投、体操、列队等。情境如神龙飞舞、猎人打猎、小青蛙跳荷叶等。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注意其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的情绪往往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根据其心理认知规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采用丰富的情感来带动整个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必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善于提问,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可以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出发,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也可以是结合技术要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办法。

3.评价式教学

教师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评价。根据掌握要求的不同,使学生分步领悟动作要领,对不同动作分层次、有步骤地讲评。先分别讲评,最后综合讲评。体育学习效果上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与学生认知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评价标准不应局限于一种,评价内容尽量开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当注重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以及果断、勇敢的精神。

总之,小学体育既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渗透情感以及心理教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遵循上述原则,将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玉龙.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2.

[2]李永灿.对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分层次理论”的认识和应用[J].

体育教学.2005.4.

[3]张捷临.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0.1.

[4]丁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3.

[5]梁龙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J].中国学校体育.2010.5.

上一篇:初中数学送教下乡简报下一篇: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