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斗志蓄势薄发——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2022-11-21

学校的内涵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系统,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面对教育教学激烈的竞争, 如何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我校抓住“质量” “队伍” “特色”三个关键词。

一、加强质量管理, 固学校内涵发展之本

教学质量是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一致追求, 是检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关心, 家长关注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质量是学校的声誉, 质量是学校的地位, 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是我校多年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 抓教科研紧密结合, 提高管理效能

我们立足于课改要求, 联系学校实际, 学校的教研工作牢牢抓住了"小学艺术教育整合策略的研究"这个核心课题, 指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会思维, 学会探索, 学会实践, 学会反思, 学会提炼。

1、在研究中成长。学校结合课题研究, 确立了“以问题为抓手, 以课例为载体, 以反思为取向”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让教师去体味“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材”的阵地, 去把握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去实现人本、生本、校本的价值功能。

(1) 确立切入点。针对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手段等, 确立了校本教研主题, 如“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实效”、“解读教材, 优化课堂教学”等专题的研究。要求全校老师共同参与的, 以日常课堂教学为途径,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不仅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更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希望通过个体的力量和群体的智慧, 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有所突破。

(2) 规范操作流程。 (1) 策划。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由教科室作出专题研究的方案, 然后由分管学科的主任分语文、数学、科任三类学科制定出相应实施计划。通过查找大量资料, 对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界定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仔细地推敲, 拟定出了较为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并制定相关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使整个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2) 破冰。破冰活动就是针对专题分学科进行通识培训。为推进专题的有效开展, 我们从不同层面组织了对教师的培训。一是邀请专家到校进行相关专题讲座;二是学科组负责人引导教师透彻研读各科课程标准, 组织教师培训, 制定相关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三是各学科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自选相关材料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学习。 (3) 磨课。破冰活动后, 将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挂钩, 先由课题核心组老师执教“研究课”, 以课例为案例进行探讨,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再分年级组确定研磨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人一课”的形式层层深入去探究一节课, 把这节课打造成精品课, 最后由年级组推出汇报课, 让同学科教师听课, 研课, 评课。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定期组织教研组长会, 交流教研活动经验, 教研沙龙现场展示。行政人员落实分管年级, 参与年级组的研究, 及时予以指导、检查、督促间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 (4) 梳理。专题研究告一段落, 教师整理资料 (听课记录、上课前后教案、评课记录、音像资料等) , 写出校本专题中的所思所得, 可以是经验总结, 可以是案例评例, 可以是课后的反思。 (5) 验收。专题研究结束后, 通过一些活动验收专题研究的收获。如针对专题研究, 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让“教学大比武”成为青年教师的“练功场”。分学科进行了教师教学片段现场设计竞赛, 既有给出不完整教案补充其中一部分, 又有给出教材, 让教师根据要求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竞赛完后, 进行评议, 围绕专题分学科进行了情况反馈。 (6) 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更多是以报告, 论文的形式体现, 成果上档次, 但往往成果推广、运用得很少。现在,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以“教案十课件”的成果形式分科分年级存档, 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以后老师上课时都可以进行修改、延用, 使研究真正有效、有用、有作为。

2、在反思中改进。学校要求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 每月选取一两个有意义的案例进行反思, 围绕这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 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开始的时候, 老师们只是在教案后附一点得失, 教科室就以编后语的形式给出一个大致的格式“片段实录—得失—原因—改进或推广”, 通过评语对教师教学进行了指导。第二期老师的教学反思大有进步, 就以前言的形式予以肯定, 并对第一期的优秀反思予以表扬。这样一来, 虽然减少了反思的数量, 但却提高了质量。以前写得多, 但却是没经大脑思考;现在只写一篇, 但却经过深思熟虑, 让今后的教学受益更多。学校每月把教师们的个人反思制成册, 发给教师传阅, 促进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学习。

(二) 抓教师评价, 创新管理机制

为了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 我校在广泛吸收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校情和发展思路, 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 对学校原有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赋予了体现人本思想、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内涵, 尽量彰显教师的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如在教学设计评价上, 改变过去“一刀切”, 针对教师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工作态度评价上, 要求做好必须有的行为, 但更看重是否具有应该有的行为和倡导有的行为, 以促进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在绩效评价上, 改变过去只重结果的现象, 把教师能力与生源情况有机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把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有机结合、把学生考试成绩和素质发展有机结合, 科学、客观的看待教师的工作绩效。

二、推进名师工程, 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善于发现人才, 团结人才, 使用人才, 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在用人方面, 我们则强调以能用人、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借助这一科学的用人机制, 在实践工作中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一) 名师工程。在学校发展规划中, 对于骨干教师的培养, 目标明确即:建设一支在大渡口区具有影响的骨干教师队伍。因此, 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培养, 努力实现“校内培名师, 名师促名校”的战略目标。通过开展学术沙龙、集体备课活动, 集中智慧, 资源共享;通过“作讲座”、“做导师”等活动, 扩充知识背景, 显示才能;通过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 形成风格, 崭露头角。特别是校内骨干教师展示课, 是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必须落实的重头戏。这项活动涉及的范围广, 老师们重视程度高, 听课后的评课活动, 教学反思的撰写, 能引发老师们深入思考, 使老师们听有所思, 思有所获, 不仅大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同时使得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到了实处。

(二) 青年工程。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使青年教师努力缩短“适应期”, 早日走向“成熟期”, 尽早实现由新手向能手的转化,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工程”。

1、搭梯子, 促成长。如何使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教师群体中起表率作用, 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起指导作用, 在学校发展中起支撑作用。我们的办法是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教育教学合作伙伴关系。经过青年教师自选、学校协调、被选教师认定等程序, 建立教学伙伴关系。使青年教师通过与师傅共同备课、互听推门课、交流管理方法等方式较好地学习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2、建平台, 展才华。学校坚持提供各种机会, 搭建各式平台锻炼青年教师。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 每次比赛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参赛;每年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区教研活动中有多位青年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争春”, 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切实达到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锻炼队伍的目的。

(三) 整体推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骨干教师起的是领头雁的作用, 而打造骨干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是带动起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是一方面, 而教学管理者将学校有利的因素凝聚起来, 教学研究的氛围营造起来, 使之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才能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相吻合。因此, 我们采用以组本教研为“点”, 全校大规模教研活动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推进方式。

在每项大型活动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干部和教研组长一起, 采用分类、分层听课指导的办法, 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优质教学方法理念的普及工作巧妙地穿插进行,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次次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 使每位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动力, 驱使教师们在专业方面不断向上, 追求完善。

摘要: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面对教育教学激烈的竞争, 在教学管理中, 学校坚持做到:加强质量管理, 固学校内涵发展之本;推进名师工程, 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打造特色品牌, 扬学校内涵发展之帆。

关键词:质量,队伍,特色

上一篇: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中的相关问题探讨下一篇:浅谈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