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24-05-01

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共10篇)

篇1: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看出,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教学,提倡个性化学习,那么教学的效果才是不可估量的。

阅读教学要落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基本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含有“为了读”、“会读”、“在读中”、“多读”、“自己读”等意思,其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除了把读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之外,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并尊重学生读的个性,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特点,加强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承载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以读为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并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 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最终落实语文教学的最后归宿—“写”。

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阅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多重对话相互作用,形成了“对话场”,营造对话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生成个性化感悟

面对文本中不确定的“空白”,阅读者必须用体验用想象去发现,去填空,阅读的过程,便是个性化再创造过程,教材是“活的生命体”,在人、文“对话”与撞击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与语言。如教古诗《村居》中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莺”就是黄莺,但也有学生联系诗中另一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认为“莺”指儿童放的黄莺造型的风筝。这何尝不是巧妙的感悟呢?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对文本的“肢解”,让学生尽情地读,与文本对话。记 得我在引导学生初读《翠鸟》一文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能用语言谈谈翠鸟特点的可以讲一讲,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 集到的有关翠鸟的图片和资料;喜欢画画的可以画一画翠鸟的活动图;喜欢朗读的可以美美的读一读,如果还有其他方 法也可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收获。以上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生虽然方法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对翠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取 得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扬其个性之所在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的确,学生 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对话,互相借鉴、自己原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激活,又各自生成自己新的认识,显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看了下面这位老师执教的片段,我情不自禁为之喝彩。在教学《狼和小羊》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狼的本质。甲生说:“狼很狡猾,善于欺骗”;乙生说:“狼花言巧语,善于伪装”;丙生(一位学困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说:“我却认为狼很聪明,因为它找茬儿的能力很强”。在上述课堂中,老师充分营造了一个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丙生的回答引起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教师在此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丙生的回答,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 读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中抒其个性之性,扬其个性之情,显其 个性之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能进能出”,实现心灵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善于在文本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播放有关桂林的风景纪实录像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学生看着绿水群山,听着 那潺潺的水声和讲解员的动听介绍,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学得就会趣味盎然。于是再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让他们自己来交流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自由选择。这一下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自己的强项露一手。善于绘画的同学 通过简笔画来体现桂林山水的美;写字的同学通过板书来反映桂林山水的美;喜欢朗读的同学通过朗读其中的一段(句)话来展示桂林山水的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通过“当小导游”,来赞美桂林山 水的美……在这里,教师把原来要由老师讲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形式多样、自主生动的交流活动,有优美的图画、精心的板书、饱含感情的朗诵、抑扬顿挫的演 讲……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 长的愉悦。同时也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的互动。

四、立足文本,让学生的感悟在朗读能力的培养中得到升华。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功能。

篇2: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浅谈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 钱建泉

摘 要: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 使他们自己能读书,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自行阅读, 能动地获取知识,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效率。

一、教学生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 教师被称为“教书匠”, 我们当教师的也以“知识的传播者”而自豪。这种传统观念潜伏在我们意识深处, 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 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路, 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路, 就教师如何教的思路转变成学生如何学的思路, 把教法的着眼点放在学法上。西方的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就是让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的过程。”要达到“不教”和“摆脱教师”的目的, 必须教会学生学习, 让学生积极自觉地思维,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阅读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存在, 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 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学生如果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去阅读, 就能取得成果。因此, 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 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 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 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 使学生想学、愿学, 并且带着问题去学。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把让学生动脑的金钥匙。如在教学《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时,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个故事揭发了庄子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他和同时代的人有何不同?这样, 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认识深刻了, 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训练。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一) 以“读”为本, 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阅读实得读,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的“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 吸收文章的营养,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加强, 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念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换句话说, 诵读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

1.范读。读, 首先要听教师范读。文章的感情、气势、抑扬顿挫, 以及所蕴藏的意义, 都可通过朗读来表达。而学生在听教师的范读中, 也要获得对文章的这些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 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 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2.默读。有的老师很怕让学生默读, 认为这样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其实不然, 应该说, 全体学生都沉浸于作品的静悄悄的场面, 是最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内容的。

3.背诵。中学生的记忆力很强, 正是奠定满腹经纶基础的黄金时期。平时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名句名篇, 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加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 ,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 使学生主动介入美, 学会审美。

1.感知语言。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 形成近乎直觉的敏感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 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关键词语更是作家艺术匠心的凝聚之处, 经过了千锤百炼, 言简意丰。选择经过作者精心锤炼、含义携永、富有意味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 是语言思维的训练, 也是情感意味的品评。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这样的句子:“穷忍着, 富耐着, 睡不着眯着。”这个“眯”字大有品味的必要。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思考:“眯”能否换成“闭”或“闲”?经过讨论, 学生发现“闭”或“闲”没味, 体现不出北京人那种睡不着别烦躁, 别着急, 悠着点的心态。只有“眯”字最传神, 这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万事“忍”为先的胡同文化的典型体现, 其中有无奈, 有辛酸, 有不满, 有作者对这种没落文化的欣赏和惋惜。这其中味如由教师道出, 则成了别人嚼过的馍。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嚼”, 去“品评”, 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如同陈年佳酿, 越品越有味。

2.学会审美。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 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阅读要读懂作品, 读懂作者的感情, 必须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美的过程。例如《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了, 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 写的是水生嫂月夜在小院里编席, 但简单的事情里却蕴含着丰富的美, 如人物形象的动态美, 以及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小说中环境如画, 劳动似诗, 水生嫂和白洋淀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安谧和平的生活也的确不容侵略者来破坏。

美, 给人以启迪, 以人以熏陶。学会审美, 也就是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作品的实质。

(三) 掌握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对细节的咀嚼、品味。细节往往是作家创作的用心之处, 这些细微之处的美学意味也就最浓, 最值得我们去推敲、揣摩, 循着一个个具体的细节, 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学生通过讨论思考, 一旦理解“个中三味”, 那么对文章的领悟必然深入一层。

2.掌握一些鉴赏技巧。文章之所以是文章, 总是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艺术技巧, 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艺术技巧的种类很多, 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又各不相同。叙事类文章多用伏笔、照应、铺垫, 抒情类文章用虚写、实写、象征、情景交融等。

3.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的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既然是阅读的主体, 就应该是阅读的主动者, 教师应欢迎学生随时随地地提出问题。学贵有疑, 思贵有疑,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 达到释疑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矛盾”之处提问题, 还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 从文章中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关系中找疑问。这样, 围绕“疑”, 有的放肆地阅读, 就能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

篇4:现代文阅读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探究能力探究性阅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其实,“探究”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中自始至终离不开这种能力。所以,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考查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作品作出主观评价的能力。探究型题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因而为命题者所青睐。

那么,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阅读以学生自主阅读、质疑为前提,变学生被动阅读为主动探索。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文本为内容,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和文本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线的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探究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自主阅读的同时,都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教师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学习的“向导”。要为学生的阅读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气氛,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分子。

总之,探究性阅读模式要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阅读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二、实施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策略

1.选准切入点,创设探究契机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选取富有启发性、思辩性和典型性的探究角度,从而营造浓郁的探究氛围,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李镇西语)。探究题设置常见的类型有:

(1)化解矛盾型

化解矛盾型探究题在设问方式上常常选用文中似乎矛盾的句子或词语,要求考生对此进行理解。如2007广东卷“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2)引发思维型

引发思维的设问方式常在题干中提供一些简要的背景资料,用以引发考生的思考。这些背景资料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以便让考生自由选择答题的空间。如08山东济宁模拟卷“结合你所了解的信息和你所熟悉的‘村庄的情况,谈谈你对‘村庄前景的展望。”

(3)阐明见解型

要求从文本中探究出所包蕴的深刻道理或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类探究题要抓住文本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思考文本中所暗示的意义,从现象中升华出道理来。如2008年北京卷“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评论评判型

评论评判式要求对文本(作者)的某个说法或他人对文本的某个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类题目对文章内涵进行探究,表面上多角度,实则要结合文本分析。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5)拓展迁移型

扣住文本的某些内容,作拓展迁移。这种拓展迁移是来源于文本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如2006山东卷“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类探究题包含三个要求:一不能离开文本说话;二要对作者的说法作出评判;三要亮出自己的观点。

一个好的探究角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享受到收获成功的乐趣,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探究的过程不但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同时也是归纳方法的过程。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决不代劳,而是抓住“切入点”一问到底,直至学生能够自主的得出结论——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得的。

2.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捕捉闪光点,提高学习层次

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篇5: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语文教案教学环节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具体到一份语文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选择,做到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做到可操作性强,课堂自由度高,学习效果显著。

一、了解全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的教学都可以设计这一环节,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本前提,设计此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形式上,有让学生进行概括、复述等多种方式。例如,像记叙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像说明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全文的说明对象和其主要特征;像议论文我们可以要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全

文的中心论点等。

二、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一步骤,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形式来弄清其句、段、节是怎样互相联系组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作者组织材料是不是有“路”可寻,怎样理出文章的思路,有哪些方法?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层次、线索、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探寻和发现。

三、归纳文章要点

这是训练学生处理庞杂、繁琐材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去粗取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有效地驾驭语言材料,这也是适应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步,在具体的方法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提炼梗概,去枝取干,找核心段落等形式来展开。

四、品评重要词句

它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对文中所有语言材料来分析鉴赏不可取也不可能,所以只有选取精当的词句进行品味。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添加、删除、替换、颠倒等进行比较鉴赏,反复咀嚼和感悟,从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匠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各抒己见,来表达自己对某个词句品析心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

五、探究文章难点

每篇文章学生学得透不透彻,可以从他们对其中难点的把握程度来评判。把这样的内容可以让给学生,教他们主动探索研究,这样做不仅比老师片面的讲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使学生从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方式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般是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气氛达到高潮,时机成熟之时。同时,老师点拨和启发要适可而止,更要倡导发散思维,特别鼓励学生

创新。

六、交流阅读感受

如果两个人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开放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一点谈一谈他个人的感触和看法,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对错。此外,使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敞开心扉,营造轻松

氛围,使学生敢自由交谈。

七、欣赏文章美点

不可否认,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则是语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它当然就包含着艺术美的成分,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文章艺术美的欣赏。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中怎样设计和定位这一步骤的具体内容?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语言美:从句式、修辞、词汇、节奏、音韵等角度;人性美:从真、善、美、假、丑、恶等角度;情节美:或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或起伏跌宕扑朔迷离,或扣人心弦出人意料,或巧布疑阵妙趣横生;意境美:或优美,或壮美,或凄美;形象美:或崇高,或卑劣;结构美:或层层铺垫,或一线串珠,或开合回环,或一笔带过,或首尾照

应,或一脉贯通等等。

八、感悟作者情感

好文章从来都是文情并茂,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种种情感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情感因素,不仅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还不利学生的整体学习,所以有必要在有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体味到作者爱的真挚爱的深沉;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胜利的喜悦;从《纪念白求恩》我们要领悟到作者的痛惜与敬仰。有情有理,而且通情才能达理,这样理解文章与作者就可以更为便捷。

九、积累经典词句

新老教学大纲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只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有丰富的产出,所以抓积累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重要教学手段。积累的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或知识,或情感,或方法。设计这一环节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背诵式积累:精彩段落、句子、古诗文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运用式积累:对于特别有用的句式、典雅的词汇,让学生或仿写或造句。达到掌握的目的;摘录式积累:让学生对其比较喜欢的文段进行摘录,以备反复阅读。

十、精读重点段落

如果老师对一篇文章的讲析从头至尾泛泛而谈,不在重点进行突破,这不仅没有提高学课堂效率,而且还慢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从精读重点段落的角度有取舍地进行阅读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将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落在了实处,把课堂教学变得紧凑而高效,要求就是精读的段落要典型,训练的方式要巧妙,选择的角度要新颖,不然就

变成了纯粹的课堂练习了。

十一、揣摩写作方法

一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对写作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是指导我们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对创作方法有路可循,有法可鉴。且我们用课文篇目作例子,现身说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他们借鉴和摹仿。例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对比写法和夹叙夹议写法的妙处;学《小橘灯》这一课,学生会熟悉象征写法和以小见大写法等。

十二、迁移写作训练

篇6: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这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无数名人名家都对阅读做出过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经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很多人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科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五十亿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在中国台湾地区,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定律更加能够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4.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句话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书籍的内涵: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而且还告诉我们读书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读书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焦虑;读书能使后人接过前人之棒;读书能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地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

我们日照市正在开展的新教育运动,将对阅读的重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其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既然阅读有着如此具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

首先,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这样。事实是,家长越少对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儿童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越多。” 这是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两个观点,以此来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提醒未尝不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阅读才是阅读活动可以继续下去的关键。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阅读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书目,而是津津有味地趴在漫画书、绘本书上乐此不疲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采取一种不恰当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将书没收,或是警告其以后不得再看这一类的书,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读书起了逆反心理,变得什么书都不再看,适得其反。反思一下我们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太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等于将漫画书统统扼杀掉。现在很多针对小学生出版的漫画书都在有趣的画面里穿插了大量的知识,学生阅读后也都受益匪浅。像《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等等,都极受小学生的欢迎,阅读后孩子们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知识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书来阅读。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别林斯基也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浩瀚的书本海洋里寻找适合阅读的书目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们国家对学生阅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书目,为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像以朱永新教授为首的团队推出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课外阅读丛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了健康有益的参考。同时,现在的父母都具备了较高的文

化水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阅读生活,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判断力为孩子们挑选了大量的可供阅读的书籍,指导孩子们去阅读,这些都为孩子们健康的阅读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这样的引导教育下,孩子们对书籍的选择水平也朝着良好的方向顺利迈进。

第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著名作家王蒙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自己学习的能力。因为,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法意识大有裨益;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仅知道词语的中文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该如何去用;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形成一种正确的语感„„因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多读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 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曾任台湾暨南大学、静宜大学校长的李家同教授也撰文指出:“大量阅读,可训练孩子们的四种语文能力: 1.很快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 ;2.正确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写文章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 ;4.文章内容不落俗套,有独

到的见解。”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逐步学会分辨所读内容的优劣,思考不同观念中的闪光点,学到不同作者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出发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的学习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默读就是用脑子读而不是用心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 程中学会抓重点,一般的文章总结句通常都在开头或结尾,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要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而对于文章的中间部分可以通过眼睛和脑力的相结合来大概略过,如果有些句子忘了也不要翻过头来看,一直到文章全都看完之后再看刚才没有记住的句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力,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脑力和眼睛的高度配合。

(三)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扩大视读的范围。视读范围是指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一眼所能够看到的字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视觉能力,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减少眼停的次数、加快停顿的速度 以及减少眼停时间等,以此来提高眼睛所能够看到的文字范围。(2)阅读时对非重点内容可采取浏览性阅读。浏览性阅读是只求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而不顾细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式通常的程序有: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或值得读的文章。②浏览正文,有选择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③整理收获。当然,对于文章的重点段落,还是要求学生能够认真理解、记忆,甚至进行回味性阅读,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读的书很多,脑子里却空空如也的状况。(3)预测阅读。这是根据上下文语境预测文章内容和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就不用逐字逐句去看,而可以掠过一些句子,甚至小的段落,进行跳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一些速读训练。速度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为此进行过研究,其中的很多办法都对提高学生的速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速读文章的目光投视方法有:①垂直注视法。在阅读时视线沿着每一页中间的一条假设垂直线从上到下移动;②波浪法。当读物横排的字数超过视读广度,无法使用垂直法时,视觉焦点可作波浪形的上下跳动,以弥补余光无法看到的区域。③斜线法。视线的投射呈斜线行进的一种阅读方法。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训练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且这样的训练必须坚持一步一步地持之以恒地逐步训练。作为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状况等实际情况,选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浅显易见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而不要急于求成,生搬硬套,好心做错事。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很荣幸能够对孩

篇7:浅谈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我们则在教学中把这个目标具体化一些, 以便促使学生自觉地由“需要教”向“不需要教”转化,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现代文阅读目标的实现, 关键是在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落实以及问题和练习的设计上做文章。那么, 怎样进行阅读训练呢?想方设法把握作者的意图, 弄清楚所阅读的材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在一定时间内求得更深的理解, 而且训练也要以此为目的进行。

一、重视字、词、句学习, 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推断语义的认知能力。如《项链》一文中, 我们问:为什么“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 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不难从中找出答案:因为她变得勤劳俭朴, 吃苦耐劳, 这是她命运的转折, 也是她成熟的标志。

二、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如做层意的概括, 主旨的提炼、艺术形象、个性特征的分析等。

三、能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作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四、会恰当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作出评价, 对艺术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鉴赏。

从这样的具体的目标化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让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更有目的地去研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思考、发现、创造, 由老师的“牵着走”、“扶着走”, 到学生的“放开胆子自己试着走”。如此一来, 便会形成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

篇8: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语文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便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力人才。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这方面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对培养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进行了分析。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

语文学科属于一门重要学科,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久以来,语文阅读在中职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1)很多学生之所以会选择中职院校就是因为文化课较差,选择中职院校也是不得已的;(2)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中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学生的文化知识无所谓。这就造成中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没有什么兴趣了,更别说现代文阅读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内心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一份困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在讲到曹禺的《雷雨》时,若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中讲解文章内容,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而在课堂中放映这篇文章的视频时,立刻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情节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一般而言,阅读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例如当前很多学生都很青睐由原著改编的小说或者电影,尽管这些作品不乏经典,但是多表现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比较阅读,通过观看影片来找出与原著存在的差异,并从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要认真地观看影片,并充分结合该著作的创作背景,凸显出作品的价值和魅力。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阅读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帮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三、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养成摘录的习惯,将作品中的优美句子以及奇特构思记录下来,并要求学生背诵这些优美的句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显著提高,而且对现代文阅读也会有较浓的兴趣,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要注意,所选择的文章要涵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体现出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以及趣味性等。例如,将一些优秀期刊中的文章推荐给学生是很不错的选择,这些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是学生阅读的佳品。总而言之,学生要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让学生明白只有长期持之以恒的积累,阅读才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四、读写互动加深阅读理解

阅读能促进写作,同样道理,写作也能加强阅读。倘若我们在学习某篇现代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先写一篇与该文章类似的作文,根据所拟定的题目,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写,虽然这类型文章对于学生来讲能够独立完成,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考虑到选材、组材等技巧。在学生完成了作文之后,然后再去学习文章,就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作者结构安排的用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與此同时,在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1)全篇文章共选择了哪些事情;(2)作者安排这样写作顺序的目的是什么;(3)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4)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就能有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锻炼了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而且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合理性评价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评价在大家的意识里都具有一定的严厉性,尤其是对于这些有自卑心理的中职学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的时候,切记不可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过多的评价,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差距,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进步的动力和欲望。

总而言之,培养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以及必要的阅读技巧,以此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艳香.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21).

[2]王雪花.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3]姚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篇9: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

如何真正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这一直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次考试之后,学生们也往往痛苦不堪,急切希望老师指点迷津。怎样让学生少走弯路,快速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抛弃错误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 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 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用快速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相关资料表明,初中生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每分钟阅读500 ~ 600字的水准,严格要求在活动课上展示,评议其效果存入进步档案中。时时提醒学生注重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熟三分巧”。 快速阅读养成习惯,最有益于做好阅读题。为此,凡是课本要求全程理解、 研讨的篇目,我都要求每个学生快速阅读训练过关,进而默写过关,其方式不拘一格,关键在效果。实践证明,快速阅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

三、为鼓励学生展示能力创设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凭满腔热情活跃在语文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何愁语文不好教? 何愁学生阅读能力难提高? 课堂上,教师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表率,用“不耻下问”探究法与学生沟通心灵,建立平等关系,营造和谐氛围,这样学生消除了过分的“师道尊严”之顾忌,自然就能实现知识信息互通反馈,就能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四、重视名著阅读,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 每学期伊始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问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我发现不少学生,如果能够喜欢阅读名著,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认认真真的写好读书笔记,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五、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答方法,从而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1.读材料,初步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拿到一篇阅读材料,首先要静心,静气,怀着欣赏的态度初读材料,主要以浏览的方式阅读,包括浏览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文段出处,内容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基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倾向,理解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确定文章体裁,有些情感性文章还有必要、有意识地搜寻自己是否有与材料相类似的经历或体验,是否能与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在头脑中对材料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把整个阅读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的氛围中。做到这些,不仅能提高阅读了解的速度,而且还能提高理解材料的准确度,对材料做到心中有数。

2.再读材料,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在初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对材料心中有数之后,接下来就带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进行筛选阅读,进行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去再读材料, 理解材料,博收约取,把最有价值的材料信息收入囊中,确定文章主旨,明确考试要求。

3.找准切入点,进行有效答题

一般情况下,看完了两遍材料,也明确了要解答的问题之后,最关键的即是如何有效地答题,尽可能地多得分数了,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针对不同文体进行问题的解答。大致而言,说明文的阅读材料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的层次、把握说明的结构、 掌握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阅读材料要从标题或首尾段落确定中心论点、 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的过程、解答关键字词句要结合、联系上下文段、要能根据材料补充论点或论据,并且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记叙文的阅读材料要通过进一步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勾画出文中富有情感的语句、在头脑中弄清基本层次、概括文段中心、能进行续写或者仿写。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文体,都应要高度重视“首尾段”“段首尾”和过渡段; 提示性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概括性词语如“总之”“纵观”“同样”“综上所述”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信息的集中地,是解答问题关键之所在。

篇10:确立现代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变;传统观念;培养;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许多数学老师都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殊不知在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图形、图表以及文字,同样需要阅读才能理解。也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运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的越多其思维就会越活跃,对问题的思考就会越清晰,有效的数学阅读会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同时还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36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25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80厘米,那么做这样3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的有效策略

1.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2.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

首先,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其次,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

再次,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学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阅读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学习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会产生质的飞跃。为此,应重点抓好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恰当的课前预习阅读有助于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后温习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系统化,而且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的自身归因,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 语

上一篇:周日出游记散文下一篇:“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