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的记忆——西安南门广场景观改造设计

2022-09-12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 并赋予他们极具个性的地域特性。城墙和护城河是古代城市模式的重要部分, 在这些城市中, 古时的城市边缘地带, 今天往往成为老城与新城的交界处。大部分城墙早已灰飞烟灭, 护城河也变得支离破碎, 水位下降、驳岸受损、河道污染, 甚至引起周边地区环境的恶化。对于中国的古老城市来说, 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古城西安也不例外。如何处理这一片尴尬的区域?如何唤回本属于城市的珍贵记忆?如何融合新的城市环境?西安南门广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考的机会。

1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常运用纵横交错的“井”字形经纬布局体现等级和秩序。唐长安城以宫城和皇城居城北中央, 依中轴线两侧对称构图, 以经纬交织的道路格局作均衡的街坊划分, 是中国农耕时代都城“井”字形规划思想的典型体现。

唐代曾三次增修长安城。增修后的唐长安城规模巨大, 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古都。这个时期的南门叫安上门, 位置也不在中轴线上。

唐代末年, 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 命令长安居民按户籍一并迁居, 强行拆毁长安宫室及民间庐舍, 对长安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从此, 长安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五代时期, 佑国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改建, 重修皇城, 封闭朱雀门、延喜门和安福门, 南面只留安上门和含光门。

北宋京兆府城的城垣, 完全沿袭了韩建新城的旧规, 城门的位置和名称也都没有大的变化。

元奉元路城继承宋、金京兆府城。元奉元路城为东西向长于南北向的长方形, 旁开四门, 南曰安上门, 北曰玄武门, 东曰景风门, 西曰顺义门。安上门与玄武门互不对称。南面的安上门即现在的南门。

明西安府城是明朝在唐末韩建所筑新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太祖洪武七年, 长兴侯耿炳文、都督濮英重修西安城墙。修建时南墙西墙保持原长, 北墙和东墙各向外延伸1/4, 城周有四门, 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北为安远门、南为永宁门。南面的永宁门即现在的南门, 这时的永宁门正好在城墙的中轴线上。

清代西安府城的总体规模仍和明代一样, 以钟楼为中心, 东、西、南、北4条大街呈辐射状通向四面城门。清西安城四门外的关城, 也是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四关城在明代已初具规模, 明末为了加强军事防御, 又修建了四关城墙。南门外广场是由一条轴线路组成的。

1911年, 西安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满城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1912年西安拆除了占旧城1/3的满城, 保留了现在的城墙。

2 现状分析

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上扩建而成的,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垣之一。这里不仅是城内外交通的重要通道, 还是西安古城对外的门户形象地和礼宾入城接待及市民休闲活动的地方。然而, 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 人口的扩展, 广场周围高楼的林立, 南门广场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市民休闲的需要。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日渐不协调, 并逐渐形成了以下矛盾。

2.1 功能组织无序

南门广场已无法满足入城式及市民休闲的需要, 广场周围交通量太大, 市民进出广场困难。广场空间节奏感不强, 使用率不高, 并缺少休闲设施。

2.2 特色不鲜明

广场风格不够明确, 重点不够突出, 广场与城墙关系不深入, 与城市关系紧张, 广场绿化形式比较单一, 流于一般城市广场。广场内硬质铺装和市民休闲活动场所略显不够。轴线中心区域层次有待加强。

3 改造原则

(1) 用发展的眼光缓解广场周围的交通压力, 着力解决广场上各类入城式与市民休闲的功能要求。

(2) 解决好广场与城市、城墙的关系, 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凸现广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直接对话, 营造广场与城墙深邃永恒的意境。

4 设计创意

对于西安, 城和郭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对于南广场, 她既是城市的一部分, 又是城墙的一部分, 蕴藏着“城”与“郭”的双重含义。因此, “城”和“郭”便成了广场景观设计的创意点。

4.1 西安“城市肌理”的引入

西安古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平面布局采用了严格的里坊制, 方正规则, 中轴线对称。道路系统形成严格的方格网制, 与《考工记》中所说的布局接近。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 地块有大有小, 有宽又窄, 有长有方。沿着南北轴线, 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 并用一些次要的异型地块穿插其中。城市肌理重点突出, 有序自然。这种布局成就了西安城独一无二的特点。

方案将规则的方格网结构引入提炼为广场的景观结构基底。基底地块有大有小, 有宽又窄, 有长有方。沿着南北轴线, 将入城式所需的礼仪空间置于广场的主要地位, 统帅整个广场空间。轴线两旁穿插大小不一, 方向不同的休闲广场和绿地。最终使广场布局重点突出, 有序自然, 完美的诠释了西安“城市肌理”形制精髓的真实内涵。

4.2“城郭”意境的营造

材料——要想在广场中营造一种超越时空想象的永恒意境, 造景材料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阅读南门广场现状后, 我们认为灰砖和异型石材突破了时空的概念, 可以从远古走进现代并能走向未来。广场采用灰砖做平铺道牙, 异型石材做铺装主材及驳岸处理用材, 统一的铺装材料营造了恬静、深邃的景观意境, 静静的述说着城墙的变迁史。

形态——作为西安城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南门广场, 其设计主体与城墙发生直接的对话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城墙、城垛”概括提炼为广场的景观语言——广场、园路、小品等。促使城墙在广场中得到再生性回忆, 并能演绎出西安古城墙发展的历史。这里的再生性回忆不是简单的仿造, 而是对“城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新的演绎。这个角色不但承担着西安城墙历史的演绎功能, 还承担着广场入城式及市民休闲活动的功能。

手法——广场在突破时空概念的同时, 需隐含时代信息。某些小品表面采用能反映时代信息的现代装饰材料。这种简洁的处理手法既统一了广场的意境氛围, 又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对比。

4.3 广场景观基质的叠加

广场景观是通过多个层次的叠加而成。方案是在原现状基地的基础上将广场层-城市肌理和道路层-入城式与市民休闲功能及绿化层-树和草, 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的景观结构层。

方案通过对西安“城市肌理”的引入, “城郭”意境的营造及景观基质的叠加, 促使了南门广场成为西安“城郭”再生性回忆的载体。

5 结语

在古老的西安城市中, 如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 又满足现代人各项需要的城市广场, 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在考虑的问题, 我们给出了上述回答, 希望能为城墙的保护规划带来一些启示。

摘要:城墙灰飞烟灭, 护城河支离破碎, 水位下降、驳岸受损、河道污染, 这是中国古城的普遍存在现象。文章以西安南门广场为例, 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延伸和对城墙历史文化的演绎, 设计一条富有文化底蕴的广场路, 并满足相应的城市功能和市民休闲功能, 试图寻找古城墙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西安南门,景观改造,城郭,记忆

上一篇: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下一篇:市政路桥施工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探析